本来是冲着姜文去的而看的电影,抱着硬汉是否能给这个角色带去非当今影视作品中娘气冲天的正常人类形象的刻画而去,果然没有使我失望,多余之情增添我对历史人物的多角度看待和刻板印象减弱。
李莲英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大太监,在我看来姜文演绎出的更是个没那个的天天劳心劳力谨小慎微的奴才形象,减弱了按照老佛爷吩咐指手画脚出谋划策的谋士色彩,增加了人类对于情感无边界的给予与控制能力和无可奈何的生命处境。
让我最惊奇的一点是关于人类的阶层与心理的界限之间关系的描绘,让人感叹于田壮壮导演在打麻将之余的电影功力。慈禧在凌驾于万人之上的位置也需要有人给她梳发陪她说话,李莲英在背着慈禧的时候也像在背着自己的老妈,生命最后用力爬到慈禧陵前,然后死去。
言而总之,无论是自己内心浅薄也好没看过几部好电影也罢,这电影,我爱了。
这部电影我一直标记在“想看”的清单里面,但是苦于资源不多,一直没机会看。前几天整理豆瓣的时候偶然翻到这部自己标记了很久的影片,想想正好有空闲,就想着找到资源看了他吧。画质真的渣到忍不了,所有角色的脸都是黑的,电影的画面大多都模糊的,除了画面,最糟糕的是影片中间一直会出现“嗤嗤……”的声音导致好多台词听不清,好多情节我都要倒回去重新看上一遍…… 整部电影剧情没什么太大的起伏,甚至开头缓慢的节奏一度让我想要快进,但是画面、音效的粗糙以及剧情的薄弱并没有影响这部电影整体的质感,这部电影把李莲英扭曲、错乱、复杂的形象刻画的让人印象深刻:他是权倾朝野的大内总管,是慈禧身边最被信任的肱骨、是族人们投奔的靠山,是能让光绪帝下跪求他的人……可是他也是大臣们眼里的狗奴才,是别人站着尿他只能蹲着尿的阉人,是有着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权势和地位却依然内心惶恐、卑微、敏感、身心被摧残的废人,他是个矛盾的复杂体……以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来看,李莲英一直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但是电影并没有刻意刻画李莲英的恶,也没有刻画他的好,导演并不是要给李莲英翻案,而是通过一些细节让观众们自己去重新认识李莲英。 电影有几个情节给我的印象挺深的,一个是一群小太监们穿着宫服一对对的伴着西洋乐唱片跳交谊舞,另一个是慈禧踩着花盆底鞋听着洋人拉小提琴,画面滑稽又冲突,暗含隐喻;也有比较令人动容的情节:联军进京,慈禧带着光绪帝离京西逃,途中李莲英脱了鞋子背着慈禧一步步走着过河时慈禧半开玩笑“你背着的可是整个大清的江山”的叮嘱,7岁入宫被慈禧选中给他改名字叫“李莲英”时候那声“嗯呐” ,慈禧死之前给慈禧冠衣梳头,背着慈禧一声声安慰直到慈禧在他身上咽气,丢掉所有财宝离开紫禁城带着继子去皇陵给慈禧守灵的满头银发…...慈禧,作为一个独揽朝政高高在上的人物,但是你能感受得到她也是孤独的,28岁当了太后,她没有朋友,没有情感依托,有的只剩下李莲英了吧……对李莲英来讲,没有子嗣,没有父母亲朋,有的也只剩下慈禧了吧,慈禧对他的信任和依赖,他对慈禧的忠心和付出,更多的都是互相出自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安慰吧,电影的最后,李莲英背着慈禧,偌大皇宫里只有他们两个人“相依为命“的场景着实让人动容……你只道她是慈禧,你只道他是总管,但可是,又有谁会真的关心他们的内心呢? 说一下演员,虽然刘晓庆现在一出现在热搜榜就是“装嫩”的话题,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演的是真好,姜文现在公认的行走的男性荷尔蒙,爷们男人的代名词,演了娘里娘气的太监,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觉得并不是适合的,但是你看了之后会觉得并不违和,反而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你觉得李莲英就应该是这个形象……尤其是他娶亲的那一段,是整部电影最具戏剧冲突的一段,通过那几分钟李莲英的情绪转换,表情变化,把他内心完全的那种畸形和复杂完全展示了出来…… 想说句题外的,历史课本上记载,戊戌变法因为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而失败,光绪也被慈禧囚禁,当时也是痛恨慈禧这些守旧派,但是放在电影中重新去审视,独揽大清50年朝政,慈禧并不是无能的,只是在时代大背景下,有一些她不得已为之,若戊戌变法即便不被慈禧抵制,单单以光绪帝的能力、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封建帝制还是会走向灭亡,大势不可逆,所以,不应该怪慈禧,更不应该怪李莲英……
分若干次看完三十年前的电影,姜文把这位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都演活了,但我最想夸的是刘晓庆,刚入宫的少女感、当权时心狠手辣、八国联军来了赶紧剪指甲逃命、临终的胡言乱语,每个环节的转换都自然而深刻。
版本画质很渣,仍然能从演员互动、阴间配乐、精致的台词和长镜头里感到震撼,两条线前后呼应不停闪回,也是很前卫的设置。看之前对太监这神秘行业态度是比较负面的,但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裹挟在历史巨变中,由小及大,从细节反映宏观,结合非常熟悉的唐山口音(就是唐山口音!),看完又多了一层说不上来的体会,反正不再是全局负面,好电影就是如此吧,让你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固有印象。
最主要的收获是看到了李莲英虽然是太后身边的红人,有这一定的权利,但是生活的十分孤独,深宫之内,一着不慎就迎来杀机,处处谨小慎微,伺候上司。这也是现实的写照,直到现在何尝不是呢?虽然封建官僚社会已经逝去,但是作为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社会,大部分人还是有奴性思想的,在下属面前耀武耀威,在领导面前低头哈腰。
慈禧死后,所有的财产全部上交了,守灵期间,生活窘迫,不久后溘然长逝。作为大总管,他应该在任期间拓展自己的一些人脉,为身后做准备。李连英能当上大总管,一直留在慈禧身边,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点电影没有交代,导致人物形象不完整。
李莲英没有善终,应该也与他个人农民局限性有关系,眼界学识有局限,只会伺候主子,大话不敢说一句。辩证来看,这样能让他一直活下来,但是过的很痛苦,没有自我的空间。
整部电影的主旨对李莲英的一生评价还是偏悲观的。
演员的演技自不必多说,这部李莲英和鬼子来了,姜貌似都使用了他最拿手的唐山方言,让原本就有趣的人物更有趣,试想改成普通话演绎,那得逊色太多。对老佛爷的体贴入微(不是那种明显的假模假式),一定符合历史真相,否则慈禧不会如此宠爱李总管(老佛爷多聪明的人),与丁嘉丽的一段对手戏,可谓一朝权在手,也发自内心的让自己要体验一下高高在上的感觉,情绪的大起大落,也应该符合太监这种从身体到心里应该已经变态的人的状态
精品,光绪的结巴这种细节也有 1873最好选个与同治同辈而的,那老佛爷您能继续垂怜听政。。。1874因此我们的年号应该提得非常有意义,应该是同治皇帝光荣的继续,我们把他叫做光绪。。。眼下我们虽吃些辛苦,但为的是我们大清朝千秋万代。。。1875你不是说就让坐一会儿吗,放开我放开我放开我啊啊啊。。。。1885总要有个养老的地方,来北洋水师,眼下朝廷的银量不够。。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世不痛快。。。今儿是你四十整寿你说说打算怎么过呀?答:奴才全都给忘了,心里想着给老佛爷多磕几个头,给皇上多磕几个头,心里多存一份孝敬父母之心,也就知足了。。。哼,算我没有白疼你。。1898你放心,有我在一天必定帮你一天,告诉你两个字:心硬。。。孩子,二叔害了你一辈子了。。。1899 1879李宅 1908 1909
最爷们的太监?
小时候跟老爸老妈在电影院看的。
姜文!
姜文披头散发闷骚劲儿堪称美景……
姜文的演出十分出彩,全片充满第四代的影子,田壮壮当时还是有点力道的。影片有很多地方还是不符合历史实情,但是场景的构架有那么点真实的意味。
资料馆2014.12.31.7pm 稳且细腻,拍出了太监(残缺男人)与晚清(残缺国家)的哀愁,选择用历史罅隙去放置历史时刻,提供了不同于“较主流的家庭伦理剧”的差异化的历史想象影像。虽有不足(没有给予有力的历史思考-解释),但可给予加分。
女王与gay密的故事。
慈禧的干儿子与亲儿子,田壮壮的文人气质让实景与考究的诸多细节显得尤其真实。刘晓庆的老佛爷平民化立体化,姜文的太监形象复杂用劲,尤其那带口音的奴才口气,梳头那段的手活儿还有两人各自的蹲蹲接手。老电影胶片。
这片里有关于XX的描写 当时我就惊了~~啧啧
田壮壮拍得真心好啊,姜文演得也好。这是他俩唯一一次合作吧?
留待复习。记得最后一段似乎是自个把当年阉掉的部分吃掉了,然后奔到慈禧坟前死,那种凄苦沧桑的心境啊,儿时看了非常震撼。洞房时的扭曲和悲戚,对老佛爷的相依为命的感情,老了就像哄着老母亲,哄着妻子,哄着小孩。说不清楚的细腻。姜文演的一点儿不落俗套。一个苦命人,也是一个明白人。
“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讓他一世不痛快!!”老佛爺霸氣外泄.. 能在皇太后和皇帝之間的鬥爭中倖存,並且大紅大紫 他可真行啊 這一點挺佩服李諳達的.
两个当时中国最会演戏的演员。
他是演过大太监的姜文,他是想演程蝶衣的姜文,他也是你们口中男性荷尔蒙爆棚的姜文。
田壮壮的风格就是这样,每一个桥段背后都有一段可供解读的“意图”。就是太直白太不晦涩了,且试图把帝后太监都还原为人,第五代太多电影都是如此,人为设计的痕迹过重。刘晓庆和姜文的演技是很好的,只是刘和《红烧圆明园》比并未有什么区别。哎,也许慈溪和李莲英的确是真爱呢。
田壮壮也就那么回事儿,第四代的路子,此片儿最大的意义在于供姜文秀演技
悲悯。
不至于完美,但拍出了“民族精神”……
国内最爷们的演员演了个非常娘的角色,可见演技。除了这个,本片还真是方方面面的无聊
几乎可以发五星了。完全没想到壮爷打着麻将能把这片儿拍得这么牛逼!竟然还剪出来一个心理结构!细节非常讲究,足见功力。这片还在柏林得了个special mention。太监的性生活实在是神来之笔。虽说片名是[李莲英],但实际上是……慈禧和李莲英的爱情故事啊啊啊。有[末代皇帝]和[楢山节考]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