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在rouwanxiaomian公众号上
今天要说的内容有点多,想要知道故事情节的请百度,我就不在这里废话了。
豆瓣点评四颗星,剧本节奏和章节安排完整且有逻辑,想表达的主题也贯穿其中。对于一个没什么支线的电影剧情,能用一条干净的叙事主线支撑住整部电影,可见编剧的写作功力的强大。说实话要120分钟全程hold住观众情绪,让他们跟着编剧的节奏走,除了写作功力过硬之外还要打得一手好的心理牌。
减掉一分给女主人设,当然有些人觉得这种踩着恨天高,妆容精致,说话逻辑清晰,职场上一人力挽狂澜,无论拿到什么牌最后都能吊打对手的大女主戏,看上去很过瘾。某种上还能满足某些职场小白的心里幻想,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这样的。
呃~~~~怎么说呢,可能我年纪大,对于女性来说,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人设。或者可以说,这种大女主人设是我所厌恶的“天下男人都爱我”的玛丽苏人设的另一面。
职场当情场,一路打怪升级买装备,挡我路者最后都要给我跪下叫爸爸!
需要表扬的是,编剧有了一颗想要当婊子的心就没有想过再去立牌坊。很欣慰编剧把这种人设完全符号化和抽象化,没有东拉西扯给女主找一个童年创伤(虽然很多编剧都喜欢这么做),隔断所有观众有可能会有反思通道。构建了一种只属于这个故事的叙事逻辑,观众所有的感官系统都要根据故事的设定来,这样的叙事结构常见于科幻片。只要观众认定了游戏规则,剩下的是睁开眼睛跟着编剧的套路走。
编剧还是务实的,这种外形设定的背后是通过滥用药物在维持精力,除了工作之外其他所有衣食住行包括性事一律外包,活脱脱把自己变成一个工作机器。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女主残忍冷血的行为作风。
估计是编剧觉得这样一路开挂不是太对,还是给女主安排了几场鸡汤戏。其中是女主约的小狼狗属性的牛郎,在女主受到威胁的时候站出来帮女主挡枪。美国禁止拉皮条,凭这一点就可以搬倒女主。当审判长问他是否有与女主发生买春行为的时候,小狼狗英勇地站出来说没有。这一点上有两个理解,一个是他为了女主撒了谎,给予我对美国国情的理解,这不大可能。第二,就是小狼狗觉得他和女主之间的性行为,是给予感情基础上的身体交流。虽然第二点有可能更符合编剧的想法。
但是,约炮约出真感情?呵呵呵,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送给我自己。
总之,在我心中这部影片立意没问题,叙事也没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不太符合我心中职业女性的形象。
职业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说我理解的女强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是处变不惊的温柔,是岁月沉淀的优雅。
这也算是我对美人的定义,只是如果是女强人,我希望她能做得更完美一些。
大红唇、恨天高什么的就留给职场小白去伪装自己吧。
前几天有人问我是事业性还是家庭型,他说他觉得我是家庭型。我说我是事业和家庭并重,在我的逻辑里面如果没有事业,家庭则无法维系。
在我心中的女强人也应该是家庭和事业并重的。这里的家庭不是为了男人牺牲自我,白天上班挣钱晚上还要伺候一家老小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在我看来跟童养媳没什么区别,我说的家庭更多的是家的概念,是自己的人生,是除开公共生活后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部分生活。
我概念中的女强人应该是温柔的,她的家里不仅应该有鲜花还会有不少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
因为我觉得绿植是磨练心智的无上法宝。
我家老爷子有些时候会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出远门,他离开的那几天我每天都在期待下雨。因为只要下雨了就可以不用浇花,有同样感受的宝宝们请举起你们的爪子。
好多人跟我说独居的最大困扰是家里的宠物,一旦要出门旅行家里的毛孩子就没人照顾,但是带着宠物一起旅行就不太方便。可我觉得独居最大的问题不是喂狗,而是浇花~~~狗狗还能放到别人家寄养两天(比如我),但是花怎么办?遇到天气热的时候,等你度假归来,你的植物也去轮回度假了。
小动物的需求是明面儿上的,植物是不声不响暗搓搓向你发出信号求关心的那一挂。
好多人说小动物是独身女人的婚姻终结者,一旦经济状况稳定的独身女性有了小动物,有了情感上的寄托后就变得不再需要伴侣的呵护了。一开始,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所以我坚决不养人格的小动物。我觉得就算我不亲自养小动物,也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它们的爱,也正是这样我盛了远近闻名的狗保姆。毛孩子们在我这里根本不是寄养而是开party。好多狗主人因为要临时出远门,他们把狗狗送到我这里来,第一次毛孩子们还会与自己的主任执手相看泪眼。在我这儿享受过小公举的待遇后,只要看到我拎着大包小包去接,他们就会立刻跑到我怀里腻歪。大约在说赶紧带我去开party!这时候分别的气氛被喜悦的行动搞得略显尴尬。
小动物终究是活物,高兴不高兴好歹有个回应。天冷在家独自看电影时,还可以拖一只毛球过来暖脚。可,植物,就……
植物无所谓喜悲,海啸来临的前一秒,它也是在那里默不作声。植物是情感的单方面接受者,那种看不到春华秋实,只是自顾自疯狂长叶子的绿植更是如此。尽管细心呵护却得不到半点回馈,却不能就此置之不理,不然它们真的会四给你看。生活还不是一样,明明知道努力后没什么结果却不能放弃奋斗,不然真的会死的很难看。如果不是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怎么能忍受着时光无声但世事无常的人生?
比起那些职场上咄咄逼人外强中干的女强人,我更敬佩那些能把握好工作生活平衡点的大女主。
知道这恶世混账得不可理喻,却仍以温柔报之。
看了挺多评论感觉跟自己眼中的本片相差很大,于是说点个人看法: 1. 我眼中这本电影有教科书级别的工整漂亮,特别是剧作上;导演也特别稳,有些地方可能处理得过于戏剧风格,扰乱了严峻的表达和批判,或许我心中可期待Eastwood来拍这么一个故事。如果分析剧作和视听手法,闪光点实在太多,这一刻没有动力细写,结尾随便点几句,也未必有几个人会看。 2. 粗略扫过,一堆影评中,扬的贬的,就是找不到切中要害的,重点聊下这个问题: i. 不要太纠着剧情了!因为斯隆布局构思,运筹帷幄,冷酷坚毅认为本片牛逼的观点实在外行。角色牛逼是编剧写的,导演导的,演员演的,各方位工作合格,就能让你代入,相信这角色的厉害,但一定要能跳出来看到文学作品虚构的本质。“角色智商高,所以影片水准就高,或者情节反转多,意想不到,背后都是阴谋算计就是导演厉害。”这是中国观众,特别那批所谓追捧“烧脑”片观众的一大公共误区。什么小丑演得好是因为他能讲出三个不同版本的嘴角微笑,《超体》厉害是因为它敢让人脑开发到100%,都是荒诞之谈,背后是逻辑或某些基础知识的缺失。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长期浸淫在那种复述剧情,分析故事有多曲折或感人的影评之中,捧着这些跟艺术水准无关的东西当严肃批评,误作认真思考的状态。不客气的说,太多观众仅仅停留在看剧情的层面,也造就了《驴得水》能被捧上年度口碑榜第一的闹剧。 ii. 这部电影不是在宣扬成功学!这点显而易见,那些大赞女主角目标明确,遵守契约,有职业素养的人,真有点被功利社会中的冷酷现实压垮脊梁的嫌疑。评论和短评那么多把“I was hired to win”记小本本上的朋友,谬以千里。麦登属于非常遵循戏剧传统的导演,所以电影非常工整,题眼强调了那么多遍“A conviction lobbist CAN'T only believe in her ability to win”,就是在说有强大信念的说客不能成为提供职业技能的工具,要有自己的立场,一翻面也给大家看了“For service rendered,P Wyatt offers $0”。主角一分钱没收,驱动她的完全是信念,电影不是在歌颂一个职业人,是在表现一种舍生取义的态度,其实从跟男公关的对话等处都可以见到呼应,所以说影片绝对有教科书级别的工整,这些有机会细说。 iii. 这部电影重点不在政治!英国导演,拍《莎翁情史》、ITV版《福尔摩斯》、《涉外大饭店》的麦登,歌颂啥美式民主,宣扬个蛋女权、白左,也扯不上强挺“控枪”,这些都是躯壳,内核明显还是在讲人情、人性、社会公理,看过《莎》《福》《涉》及导演其他作品的朋友应该能想明白这点。那些对政治机器的刻画都是为故事和角色服务,影片看似充满了大段专业台词,对中国观众来说压力巨大,但都是面子活,多一句少一句无关大局,真正的“主动作”在角色采取的行动,眼神间的沟通,这些有时间我挺想再分析下的。 诚然,中国的环境是个政治气氛有些怪异,大家不能自由表达的环境,但真的不要草率地把您从电影中直接抓取到的政治观点套用联系到个人价值观上,并以此去评判电影。事实上,被大家抓出来津津乐道的那些政治意见往往跟影片主题毫无关联,被广泛议论是因为这些是不需要政治素养门槛就可以被识别的浅层表象。像《布达佩斯大饭店》背后的犹太磨难史;《阿凡达》背后的“自觉有良知的殖民者”思维以及印在战机上的“反华”隐喻倒真的不会被大众留意。有趣的是:本质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观点也往往是能骗过XXX机构审查人员,成功走上大银幕。 iv. 我眼中影片就是在讲信仰,两条主题线:一个是信念大于个人的牺牲精神;一个是人性觉醒的救赎。合在一起其实还是基督教的信仰问题,无条件的信仰。斯隆攒这么大的局,不是为了赢得什么控枪法案,而是要反抗机械的,被寄生虫侵占而变质的民主机器,其实从她开始驳斥宪法那里就透露出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赢一场游说那么简单。她支持控枪法案是因为这符合她的道义,从一开始便决定了暴露自己过往的罪行而要去将官员拉下马。从剧作角度处处都有这样的指示,另说一点,影片其实从未给出过斯隆作为功利者为何要去接下此案的动机,也从未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因为这只是个伪矛盾,她整过过程的出发点就不是一己私利。 另一条线是救赎:她对人刻薄,伤人不留情面,但在完成“大举”的路上,在公关男等人的“点播”之下,斯隆明白人情之可贵,重拾人性,完成大义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拯救。配合着,也有“学术妹”放弃功利重走“学术”;“间谍女”心智薄弱受到蛊惑后背叛、悔恨、受惩罚;公关男尊重自己的身份,不肯出卖流露出真性情的斯隆(其实这个鸭鸭是作为本片道德范本的存在,说出了很多真相);“怀疑”女怀疑、纠结,最后理解斯隆芸芸。这些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在宣扬基督教的善,无条件的信仰,整个故事就是斯隆撕掉撒旦的面孔,让体内的耶稣走出来的演化过程。 3. 主题相关及对网络上评论不得腰领的愤慨就说这些,简单说几句本片技术上的优缺点: 优点:真的特别工整,特别讲究,无论剧作,剪辑,镜头语言,超级稳,比如机场、监狱两场采用自然光的戏在语言、构图上都很有美感。其实技法方面我的了解也很是浅薄,或许后面有时间,或许有人看到这篇文章希望继续探讨,我可以尝试着再盘一盘。每个动作、眼神,都在为故事和角色服务,帮助解决问题,绝不浪费。 缺点:太戏剧化(我姑且认为这是不足)。这么说结合了一些我对这位英国老派导演的成见,像很多英国电影,抓得一手好马,工整之致,却不免让人感觉有些套路,削弱了批判与思考的力度。多些跌宕起伏,反转倒叙会让故事更好看,也略增加些商业性,于是影片中甚至有不少带点误导性的“佯攻”,比如反复暗示“怀疑”女的摇摆不定,刻意略去心路历程直接展示斯隆对局面失控的绝望表现(崩溃戏、机场的沮丧表情)等等,让观众的注意力被故事牵引着走,很难有间离的机会。以上我私认为的缺点,或者限制影片高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思路太经典,太板正了。 行吧,随便说这些,我现在也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能坐下来认真写这么多快是今晚的极限了。我其实各方面见闻见识都相当肤浅,只说些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人看到,喜欢不喜欢的都尽可能来批评,或许有时间我还想把对影片的读解和分析进一步完善。~~
《斯隆女士》是一部常常被宣传为关于美国“禁枪话题”的电影,听上去话题敏感劲爆,但是看罢此片,我的感受是,这更像是一个商业上一气呵成,反转精彩的政治惊悚片,主题上更是关于目的和手段的令人深思的电影。而禁枪这个话题的选择很巧妙,围绕这个主题,两派的人都坚信自己的正确,似乎没有中间路线,而当片中的明星政治说客斯隆女士,为了禁枪这样她的角度看“崇高”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时候,个中细节就值得咀嚼了。
杰西卡 查斯坦在本片中的表演绝对是加分项,她很好的演绎了一个复杂的说客角色。片中的斯隆女士干练自信却又精神焦灼,周旋于政商大佬之间却又孤独而敏感,片中有几段她与应招先生的桥段,毫无香艳的感觉,斯隆女士如同开始一场工作,爽快高效绝不拖泥带水,不漏痕迹的将这个角色的特性贯穿始终。在片中,她是一个气场逼人,却很少咄咄逼人的角色,面对质询,也是不紧不慢,特别众人围观,议员嘲讽般的提问时,几处喝水吞咽的细节让她倒是显得超然于世。是的,提到说客,我们本指望看到的是一个人慷慨激昂,或者阴险狡诈的形象,斯隆女士不是这样,她显得优雅沉稳,时不时针锋相对,但是片中表现的更多是她的领导力和缜密思维,这样的角色定位和表演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这部影片大部分时候,导演也设了一个局,那就是斯隆女士形成了一种阳光与阴暗并存的人物,阳光的一面在于她对禁枪话题有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阴暗的一面却在于她的个人境遇,她众叛亲离,孤独前行,暗地里需要药物打气,也会面临精神崩溃。而禁枪这样的争议话题下,本片中的反对禁枪一方,则被实打实的刻画成了反面角色,尽管这个议题在美国社会语境下无所谓好坏,只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话题。作为斯隆女士昔日的同事,他们站在反禁枪一方,无所不用其极,从惯常的直接针对议题的各种技术性交锋,到背后针对斯隆女士的污名化,慢慢的把这个故事导向一个斯隆女士作为一个政治理想追求者,被政治迫害的阴谋故事。
然而,影片的推进过程中,也在拷问着观众的立场,也让斯隆女士的形象更加多层次化,而非落入高大全的窠臼。为了自己眼中高尚的目的,可以不顾道德吗?可以不顾他人感受吗?可以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吗?甚至可以公然违法吗?斯隆女士的回答应该为:“是的”,这是个令人矛盾的局面,在理想的道德语境下,一个看似高尚的目标,似乎应该也是通过高尚的路径达到,这才是最高的“圣人”的追求。然而现实却是,当你置身于一场具有对手的角逐,一切高尚的目的也被具化为具体的竞赛,很多时候,我们工作也有这种感受,什么阶段是最爽最有激情的时候,常常就是制定工作计划,或者商业计划书,或者RoadMap的时候,都是令人干劲十足的目标,令人激动的前景,但是一落实到具体行动,常常推进起来焦头烂额,何况在外部有各种竞争,内部又有部门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的内耗,头疼啊,不用点手段行吗?
斯隆女士正是这样,其禁枪动机慢慢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她要“赢”,就如一场足球比赛,为了赢球,技术很重要,传统上观众也希望看到行云流水、水银泻地的进攻,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什么摆大巴、有意犯规、跳水假摔都可能用起来。而斯隆女士正是在各个环节与其对手一样,进行针锋相对的“犯规”,而其中涉及一些政治手段和法律方面的,从观众角度看来,看多了《纸牌屋》似的剧情,感觉也见怪不怪,让我感到更为难的倒是最不突破社会既有规则的做法:不顾他人的感受。
片中,在我看来比最后反转更有冲击力的一幕小反转,在于斯隆女士在一次媒体节目中,向对手,也同时向自己的队友发动了一次“突袭”,毫无预兆的将一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同事推向前台,让她也有被“背后捅了一刀”的感觉,令人错愕。这一幕极具代入感,观众也难免将自己代入到被强行推进旋涡的斯隆女士的“战友”身上,因为一下子离我们很远的政治斗争被这个情境拉近,你愿意被你的同事以所谓大局当做一个“棋子”吗?从这个角度看,斯隆女士是个结果主义者,为达目的,她可以考虑做任何事情,唯一需要琢磨下的可能就是成本,她甚至愿意把自己当做成本算计进去,发起最后一击。
《斯隆女士》巧妙设定了“禁枪”这一敏感,同时又能充分设立道德困境的话题,体现了一个说客的复杂面目。本片的节奏推进并不快,但是一环扣一环,不断在其中制造高潮,也让斯隆女士的面目愈加复杂,让观众对她的认知愈加纠结。与之相比,最后的结局倒是有些生硬而仓促,看起来痛快,但却缺乏观影过程的愉悦,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面对斯隆女士的这场局,确实留下了结合真实生活,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你愿意与一个绝对结果导向的人同行吗?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虽然奥斯卡不卖帐,但在我心中是去年的最佳编剧和最佳戏剧,充满张力,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知道最后一刻,才知道女主的策略。就其剧情的反转程度,和古龙小说有得一拼。
电影一开始,就以其快速的对话和各种资料乱入展现其张力。通过张力展现说客这个行业。
说客,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就是说客说出来的,厉害的说客,利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令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片中的女主劳模姐,也是一个说客,不过她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政治理想,只是纯职业需求。她就职的公司,接受各种政治人士的金钱,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政策争取民意支持,并说服国会议员支持法案。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说客公司高度专业化,要熟悉法律,掌握国会议员及其家庭成员信息,还要会制造话题引导民意甚至制造假民意找人示威等等。总之一句,为了实现客户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但也要保护自己,游走于法律边缘。
劳模姐,是这一行的翘楚,她信奉的是要出其不意地出招,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自己的策略和王牌,同时也要洞悉对方的策略窥视对方的底牌。劳模姐为了做到最top,她每天靠磕药保持精力,放弃家庭生活,必要时找个鸭子来出出火。
某天,公司接了一单,某政治大佬要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大佬指名要公司头牌劳模姐接单,但劳模姐拒绝。于是乎给公司炒了鱿鱼,劳模姐也顺势带着团队过档对方阵营,想方设法要议案通过。
于是乎劳模姐的旧公司和新公司就相互过招,在说客这个战场打得不亦乐乎。具体过程不详细说,请看电影。但通过其中的过程,反映出政治说客的无底线无节操。比如说派卧底,出卖同事,监听监视,对国会议员进行威逼利诱等等。
而劳模姐因为洞察先机,逐渐掌握优势,眼看就要成功之际,旧公司的旧部下找出劳模姐之前贿赂参议员的证据,然后发起对劳模姐的国会听证会。打蛇打七寸,只要把劳模姐的个人名声搞臭,她的团队和阵营自然垮掉。
最终劳模姐啷当入狱,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手段,曝光了旧公司威胁国会议员的视频。劳模姐赔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了议案的通过。
最后的跌宕起伏,劳模姐如何扭转局势拉下旧公司和虚伪的国会议员?这就留给观众自己看了。
如果电影只是靠跌宕的剧情取胜,这就太low了。一部好的电影,对人性的描述必不可少。在这部描述政治说客阴暗邋遢的电影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说,听证会上,劳模姐拿来出火的鸭子,有情有义,没有指证她。还有劳模姐的新公司上司,不同意劳模姐用非法监听和黑客等手段获取优势。即使在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谋生,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底线。
上乘的剧情加人性的拷问,在略显沉闷的2016年里,这部影片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轻微剧透,不妨碍观看)
这电影燃到前30分钟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也被吸引着看下去(二刷抠字幕发现大部分是翻译的锅)。高潮迭起、演技炸裂、叙事和剪辑紧凑。这部去年的片子在我心中完胜《爱乐之城》、《月光男孩》之流啊,奥斯卡欠它一座小金人!
《斯隆女士》的剧情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女版的《琅琊榜》。斯隆女士是美国政界的一位说客(虚构人物),她坚信的是:
影片确实不断给我们 surprise, 也展现了一位牛X说客的谋略、价值观、说服技巧。介绍谋略涉及太多剧透,我们选取一个片段来看说服的技巧。(这段和主线剧情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放心观看!但!是全片展现说服的一个最好片段。)
为了不让支持枪械管控的法案通过,国会议员请斯隆女士当说客却被拒绝。老板因为她拒了大客户而大为光火。而对立面支持枪械管控方的说客公司 CEO 鲁道夫想要邀请斯隆加入。鲁道夫的公司不及斯隆就职的公司,且他们这一方的财力也不如国会议员方,为他们战斗赢面很小。那他是怎么说动斯隆的呢?
在参加完一个政界 party, 鲁道夫上前搭讪先是吃了闭门羹。
接着他说:
鲁道夫对斯隆的这番细致观察引起了斯隆的注意(她其实是去吃药的,而这个事实是她生活中敏感的部分。)但表面上她没说什么:
这里有个翻译错误。Write it up. 是让他记下来。前面他不是要 quote 么。
鲁道夫对她的内心作了猜测。虽然没猜中,但他的观察力一定引起了斯隆的好奇。
鲁道夫提出了第一个负担很小的请求。
斯隆说:
虽然斯隆让他讲重点,但他如果真的直接说重点可能就没戏了。
翻译错误 again:最后一句,应该是:伊丽莎白·斯隆,一个信念坚定的说客。谁能想到呢?
从这句话推断,说客比较像律师,自己相信什么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客户的诉求就可以。所以理论上在斯隆这样牛X的说客眼里,只有容易赢的 case 和不那么容易赢的 case 两种,怎么可能有做不了的 case, 其原因还是和信念冲突。
因此一般人可能不会这么解读,但鲁道夫比较敏锐地解读到了。且在这个环节,他没有直接说来意,依然是对斯隆内心进行解读。
这个反应很有意思。它实际表示:你倒是说对了,但我答不答应你的请求还得看你要干嘛。因为如果鲁道夫说得不对,她会否认或者直接失去耐心。她既然还愿意了解对方的“point”, 表示对方至少部分说对了。
鲁道夫进一步去表达她的心声。
这个反馈同样没有直接否认,或者翻白眼:你猜得太离谱了吧。只是机械地重复了一下自己的论点。(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有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这也是反枪支管控方的主要依据。)说明再次被说中。
由于斯隆依然还有对抗心理(虽然没有否认对方,但依然坚持着相反的立场),鲁道夫比较小心,进一步提出证据来强化对方也认可的信念。
接着斯隆再次询问意图,你到底想要什么?
鲁道夫依然没说来意,而是第二次提出了一个负担较小的请求。
虽然一脸“你玩儿我么?”,斯隆还是随口给了一句 quote。 对比刚开始的直接拒绝,至少这次答应了这个小请求。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是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technique,意为一只脚进门,离你被邀请进屋就不远了。)
鲁道夫还是很小心,先问了斯隆对自己客户和团队,也是她的对手的看法。
在斯隆表达了“我的对手都是辣鸡”后,鲁道夫才介绍了自己。
女神还是尴尬了一下:
试图解释什么又不知道在说什么…
但是正是这种尴尬,这种觉得刚刚对不起你的心态进一步拉近了他们的关系。且这种轻微的愧疚感也会使她更倾向于答应对方。
鲁道夫终于说了来意,注意简短的几句话直击要害:
再次表达了对方的立场,点明对方的处境不太乐观。
我的来意是什么,事成之后你会得到什么。(注意不是钱)
就算到这里鲁道夫也没有上来直接说 we want you(自己的诉求),还是始终围绕对方,先说对方更在意的东西。
在遭到对方拒绝之后,再次用对方最在意的点补刀:
相对于女神现在的公司,鲁道夫的 offer 实在是吸引力不大。但鲁道夫没有去解释我会如何弥补这方面的差距,而是就女神最 care 的点(作为一个为赢而生的人,更大的挑战才对她有诱惑力),不断去放大、强化。
虽然女神没有当面答应,但其实已经被说动。
总结一下:
- 仔细观察对方,揣测内心,拉近距离
- 先提负担小的请求
- 适当利用愧疚感增加被答应的机会
- 集中火力在对方在意的点
如何把握节奏感呢?看对方的拒绝,只是简单重申论点呢,还是直接反驳了你的论据。
斯隆女士还有许多说服和识人的金句:
斯隆刚带团队去鲁道夫公司,两边团队刚见面的时候,鲁道夫本来在说:要不大家自我介绍下。直接被斯隆打断,她直接讨论业务,并说,破冰靠的是观察力。鲁道夫团队有个女同事说到斯隆一个想法 cynical 时,她说:
这段翻译简直惨不忍睹。 cynical 的意思是”不相信别人的善意的“。Pollyanna 是一个典故,可以百度,指的是盲目乐观的人,盲目相信别人的善意。这句的意思是说,cynical 这个词是盲目乐观的人用来表示自己并不幼稚的,而其实正反映了她们相当幼稚。
说完这句鲁道夫说,“你融入得好快啊。”暗示了这位女同事的性格。这是一个伏笔,看了就会知道(好想剧透和你们解释这个梗啊啊啊~)
从这几段可以看出本片的台词也是一大亮点,和之前介绍的《王冠》不同,《王冠》喜欢用精致的词句来体现优雅,而本片用了精炼的词来体现高效,符合精英说客的人设。
剧会说话出品。
一直觉得,劳模姐凭借这部电影绝对有角逐今年奥斯卡影后的资格。虽然如今这类以强势人物为中心的电影已经见多不怪,前有小李《飞行家》,后有美剧《纸牌屋》(记性不好想不出来其他的了……)等等。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类影片中需要一定力度去演绎的角色,才更能展现出一名演员的真正实力。
抛开本片所传达的政治立场(我也不是很懂美国政治……)与片中一些似乎不合乎逻辑的反转不谈,我觉得其他地方已经发挥得臻于完美,不论是从影像,配乐还是选角上来看。
斯隆女士,一名著名的政治说客,如同电影里说的,她的影响力足以能够在瞬间将那些国会议员拉下马来。枪支管制法案的双方为了各自目标的实现分别找上斯隆,而斯隆选择抛弃了她的原公司,带着几个得力手下转头支持控枪法案的一方。电影主要讲了她与原公司对抗,争取议员选票的故事。
而斯隆女士这一形象的刻画是整本影片的灵魂所在。她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她一天工作16个小时,思维始终保持高度活跃状态,脑子里时刻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点子。她履历完美但却臭名昭著,因为她不信任自己的手下,做事总是自己留有一手,为了成功,她经常游走政治灰线,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下属当作诱饵和武器。她没有朋友,没有家庭,只有工作,还有偶尔叫来“体验生活”的男妓(社交陪同……)。
有人对她恨之入骨,比如她的原公司,有人对她表示难以理解,比如她的新同事,也有人对她的种种出格行为显得习以为常十分淡定,比如她带走的那几个抖M手下。
为了推动枪支管制法案(叫什么哈里斯法案)的通过,她设了一个很大的局,在自己的上一笔生意里故意留下马脚,在原公司留下眼线,盗用对手的点子(女性对枪支的态度),搞反间计,声东击西,三十六计样样精通,一方面让对手在争夺选票上处于被动,疲于应付,另一方面迫使她的对手发起一场看似要整垮她,实则有利于她和整个法案的听证会。
最后她赢了。
她将套路玩弄于股掌之间,在整本电影中自始至终都掌握着主动权。但是如果是这样,那真是浪费了这么好的卡司和表演,斯隆也是个女人,也是个人,她也有需求,她也有缺陷,在实现整个计划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事情是她所没有料到的。
她患有慢性失眠,长期在工作间服用药物保持自己清醒,这是她的弱点。所以当听证会上面对其他问题她都避而不答,唯独这个药物问题让她有所失控。
她会感到愧疚,这是她的真实情感。她她知道自己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毫无情面地利用自己的雇员,揭人家的伤疤,把人家当靶子,甚至让其陷入生命危险。她知道一切风险,她知道自己没有底线,但就像片中黑人女雇员对她讲的那样,她只是不在意罢了。所以最后她会在宣判前说,她更愿对自己伤害了同僚的感情,辜负了他们的信任认罪,而不是贿赂,监听这些所谓政治上的大忌。
她通过长期招男妓解决性欲问题,缓解压力,体验自己因为工作而失去的另一种生活,这是她的需求。所以在听证会上,当那名男伴并没有为参议员作证,间接保护了她时,她会感到意外,因为这是少有的会对她有所关心的人。
她知道自己会被传唤听证会,知道自己会像被扒光一样暴露在大众面前。这是她为了成功而不得不做的牺牲,但是她没能想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所要遭受的压力,所以她会独自在办公室里发怒,泄愤,情绪失控。
斯隆的不完美恰恰证明了这一形象的真实和复杂,即使这一套路(可以说成功人士的黑暗面吗……)已不再新鲜,但效果仍在。影片也没有深度挖掘斯隆形成这样性格与做事习惯的缘由何在,如果一定要说什么,那就是她对于“win”的过分执念,她的信念所在。但如果说为了这份信念而不惜斗得两败俱伤,把自己整进监狱,我想说至少我是难以认同的……(难道说还有对自己前半生无情无义的赎罪吗?)
我觉得这也是故事的缺憾所在,也让电影结尾让人看起来多少显得有些缺失逻辑,太过天真。
在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劳模姐简直太帅了!在这里面绝对是影后级的表演!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抛开政治,抛开法案,抛开主旋律渲染,劳模姐的表演然我对这个miss sloane又爱又恨,又崇拜又害怕,又心疼又肃然起敬……在尔虞我诈的男权世界里,让男人们既看不懂,也跟不上趟的劳模姐,美、燃、撩咋咧!!就是那句话:“Can you be normal?”,不能啊,normal多无聊啊!#二刷席位#
如何無堅不摧,就是先殺死自己。
在最后10分钟的反转把故事转变为政治童话之前,它一直是一部严肃以角色为中心的佳作,华盛顿最强势与优秀的Lobbyist因为自己失控的野心而成为己方阵营最大痛点,它是一部快节奏对话密集线索缜密的政治惊悚片,但一切似乎都要被查斯坦的光芒所笼罩,她用实力再次证明了自己是当下美国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
其实不差,我怀疑imdb上被拥枪派给一星运动了。一开始以为是写实风,看到最后发现是扯淡风。。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扯淡的话大概会感觉更好一点。整个特区最有职业道德的就是那只小萌鸭。。
这才是真正的口红种草机好吗?
这部电影在希拉里败选后才出来真是生不逢时,它完全对不起劳模姐光芒万丈的表演。强大、无情的斯隆女士,为战斗而生的事业女性。悲哀的是现实中我们永远不会有像她那样掀桌的勇气...
为了赢你愿意付出什么?为了信仰你愿意付出什么?女主在这个游戏中觉悟更高而已,这样的人即使被“玷污”名声,依然会有人请她,这就是一个赢的人。
杜拉拉控枪记
81/100 这部在我心中可以和“二十世纪女人”并列为16奥系两大遗珠。“斯隆女士”情节节奏快而不乱,有条不紊地抛出一条条讯息,在调度上和精彩的群戏貌合神合。Jessica Chastain的表演难度和完成度都是超一流的,电影整体有点像“焦点”,但是更戏剧化,政治态度更明晰。
剧本写得太漂亮了,剪辑赞,不拖泥带水。能把政治类的剧本用倒叙拍出来而且还不让人觉得头晕,实在是高#劳模姐#演技大赏,这样一主扛住的本子,大量台词的运用,确实厉害。但是结尾斯隆玉石俱焚做法实在有点桥段化啊。
好看极了!!!!特别精彩!!!!强烈安利!!!!
年度最神秘而迷人的银幕形象,高度统一又濒临分裂,无比坚定又时刻动摇,如同深陷泥潭仅露出两颗眼睛却依然警觉地望向四周。依靠凌厉的剪辑,高潮总在出其不意时降临,政治是风吹草动,人性是非黑即白。要记住,没有模糊地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很喜欢这种气氛和始终没有冷场的感觉。感觉非常适合Chastain。不过因为人物太美时常会忘记这一切其实是多么丑陋。
剧本好,音乐和画面配合完美。故事类型不是我感兴趣的,但作为电影,很棒。
全盘掌控,一招致胜,所有人都在她的布局之中,局中最大的棋子是她自己,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并非不信任同伴,只是需要时间,了解与信任,总是相互。略讽刺的是,预料之外的应招男却没有背叛她。节奏紧凑,政治背景题材做的如此故事性,剧情抓的点相当到位,Jessica Chastain演得好,这才是女强
我愿跪倒在查斯坦面前亲吻她的高跟鞋。不用在乎这个扯得峰回路转的故事,轮廓、音色、身段、装束,查斯坦完全是出演了一套顶级写真大片,举手投足说话神态都点起我心里的火。
扎实的剧本,手到擒来的表演,查斯坦美哭了!
加长高配版《丑闻》。高频的台词、鲜明的配角嘴脸外加《傲骨贤妻》、《新闻编辑室》各位熟脸串场,让我内心一直在呐喊为什么这个不能是一个常规剧集!短短两小时爱上了这个更为冷漠、花钱买伴、没事爱去烧腊店的Sloane,越来越情绪化的Pope绝对不是她的对手呀。
调虎离山,威胁家属,安插间谍,背叛同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包括自我牺牲,美式精英价值观,career suicide or suicide by career?故事和演员都挺有Aaron Sorkin的感觉?
cool!(之前有朋友问,是不是女强人必须要剥除女性特征活得像个男人?这个问题大概首先就预设了“干练精明”专属男人。看完片觉得,同类型如果换个男主人公那么大呼过瘾的一定胜于现在热度。男人战到孤家寡人迎来更多的是尊崇,女人战到毁天灭地更容易引起的是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