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朋友聊天,她提到一件事。
网上爆出17岁少年跳桥自杀新闻那天,她仔仔细细把视频看了十几遍。
从桥上车突然停下,少年打开车门。冲出马路,不顾身后追出来的母亲,没有一丝犹豫,直接翻上桥栏杆跳了下去。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好像早在心里演练了很多遍。
少年母亲在桥上懊悔痛哭捶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绝望至极的后悔。
“你知道我看到这段视频的感觉是什么吗?是解气。好像他做了一直以来我都不敢做的事。”微信那边,跳动很久的正在输入后,她发来了这句话。
“当时新闻不是说,那男生是因为在学校和同学产生矛盾了,回家跟妈妈说,却被骂了吗?他一时想不开,就寻了死。我就把这段逐字逐句说给爸妈听,想看看他们反应。
你知道我妈说什么?
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她那表情。就好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她特别愤怒的说,这么点小事就自杀?爸妈真的是白养了。也太不懂事太不孝了吧!”
当时的朋友,感觉自己血液一直冲向头颅。想反驳,张了张嘴,却还是咽下去了。只是心里被撕裂了个口子,在泊泊往外流泪。
为什么?因为从小到大,她也是被这么对待的——没有支持,没有理解,好像在黑暗里踽踽独行了很久。那个男孩,一定跟她一样,在幻想中跳下去过很多次吧,直到成为现实。
人总是不能理解另一些人的痛苦。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是有多高高在上,才会说出这么傲慢的话。
那时我就想起很久以前看的一个截图。
每一天都那么值得期待,为什么会自杀?
乐观的人从来都不会懂。
对于某些人来说,现实让他们实在撑不下去了;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难以忍受丝毫得不到理解的孤独吧。
02
为什么会说到这个话题呢。
因为最近铃铛看了一档腾讯视频推出的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片中,独立音乐人陈粒造访了日本的自杀海岸“东寻坊”。
这里有悬崖峭壁,浪花拍岸,九十度的岩石足足绵延了一公里,是很多绝望的人选择永恒宁静的栖息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在悬崖边看着不停翻滚的海浪,然后一头栽下去。
海岸不远处,长居着一位70多岁的茂幸雄老爷爷。14年里,他拯救了640多名自杀者。
当提到为什么他们会自杀时,老爷爷的回答让人感慨。
众所周知,日本是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国家。
以前我一直好奇却没想过为什么,看完这档纪录片我开始思考答案。
在茂幸雄老爷爷口中,那些决定放弃生命的人们里,有些生病了不想拖累家人,有些遭受着无止境的家庭和校园暴力。有些因承受不了精神压力而崩溃,有些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
突然想起以前也曾听过,日本经济危机中,大批失了业的中年男人,因为没有了赡养老婆孩子的能力,担心会被家人嫌弃。于是每天假装拿个公文包去上班,找个公园从天亮坐到天黑。
到了实在糊弄不过去那天,干脆一了百了,再不用给任何交代。
所有在黑暗里找不到出口的人们,跳向疾驰而过的电车,走进自杀森林自我了断。投身惊涛拍岸的大海,甚至是在家中静静腐烂。
为什么日本自杀率这么高?也许陈粒和茂幸雄老爷爷的对话透露了原因。当陈粒问道,当他们不自杀了以后,有什么途径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爷爷沉默了几秒,回答道:不改变社会环境是不行的。
相比于中国“根本不把你当外人”到黏腻的人情社会,整个日本大环境更倾向于冷漠到失去温度。他们对人无比礼貌,上下级等级森严,实际上是划清界限,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心灵壁垒。
再加上日本文化中从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特点,他们独自承担的压力因为无人分担而越加沉重。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也就更容易走向自我毁灭。
此外,相比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自杀是懦弱逃避的行为表现;在日本人眼中,似乎视自杀为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敢——
在绝境中主动剥夺自己的生命,也是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中国人的崩溃是外露的,像洪水一样喷薄而出;日本人的崩溃却是隐忍的,压抑到极致后用最安静的方式结束。
让人唏嘘的是,虽然中日文化环境都迥异。
绝望,却是那么的异曲同工。
03
看完纪录片后,我一直在想。
自杀到底是懦弱还是勇敢?
也许这才是真相吧:
他们不是弱者,也不是勇者。只是一群得不到理解的少数派。
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些可能抑郁的人,不去说这点烦恼算什么啊,怎么这么矫情,坚持坚持这种话,而是试着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可能也就不会走向绝路了。
所有放弃生命的人,让他们绝望的最根本原因都是无人理解。
就像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身患抑郁症的网友说过的话:
你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你不知道我的痛苦。就不要和我说勇敢,不要和我说坚强,你就陪着我坐一会儿,我会好受点。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对方的每一句“好想死啊”,“感觉活不下去了”,其实都是在呼救啊。
他们只是居高临下的说着,你这点烦恼算什么?这么矫情真可怕。坚持坚持就好了,这么想怎么对得起爸妈?
每一个字,都是逼迫他们走向不归路的致命一击。
对于绝望的人来说,能拉他一把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和支持。告诉他,即使我暂时还不明白你的感受。但你还有我,我会陪着你的。
自杀不是勇敢。还有什么能比一无所有连命都丢掉更糟糕的呢。也不是懦弱,毕竟连死都不怕还需要怕什么?只是我想,放弃之前为什么不再多撑一秒?
人生就是面包,空气和奇迹,活下去,就会有好多好多种可能性。
毁灭自己,会让你失去未来所有的可能性。所有绝地翻盘的可能性,认识未知美好的可能性,延续更多故事的可能性,越来越觉得没有放弃是一种多么明智决定的可能性,珍惜自己皮囊甚至到每一根头发丝的可能性。
所以当感到绝望的时候,不如马上去吃一顿一直舍不得吃的美食,去拥抱一下爱的人。去蹲下来看一朵花,去对那些让你有一闪念放弃的人和事破口大骂。
撑不下去了,就说出来,去寻求帮助吧。不被理解,不是你的悲哀,而是别人的狭隘。
想想这个冬天过去,还有春夏。春天藏在土壤里的迎春花,秋天满地金黄的落叶,夏天平静无垠的湖面,麻雀叽叽喳喳掠过树尖。
你会发现今天真美,幸亏没死在昨天。
“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
“而是什么?”
“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
via.史铁生《务虚笔记》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摇铃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部分集数 剪辑真不敢恭维 没记错的话1.2和最后一部感觉剪辑都很不行。
作为文化纪录片深度是不够的(更像旅游综艺),很普通人视角,成片总希望感动观者,夏雨和陈粒不断的输出情感反馈,这一点也会拉近跟普通观众的距离,但也因此就只能留于表面了,每集很多对现状原因的探究都是有西川/书籍内容带出来的,没能处处深挖。
如果想有更多收获,深挖片中的故事和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才会有足够深度。
也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非常适合对于日本文化没什么了解的人看,是很好的带进门的综艺。如果已经对日本历史非常了解了,我觉得你开二倍速看。排除掉多余情绪从客观视角收获大多只是验证了自己知道的历史给日本的影响。 喜欢片里直接用书来讲述,选的书给内容增色不少,如果没了书怕节目里里面的"肉"都没了 个人认为谈"消失的职业"以及"喝的好奇"这两集是这里面比较好的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 内容大纲 mubu.com 做了内容大纲笔记 记录方式完全个人导向 大家可以参考(转载请联系,禁私搬)
第一集 二次元和自杀
日本人的克制和礼貌让它成为犯罪率低自杀率却极高的国家,还有人和动漫人物结婚。这些都来自于骨子里的克制和压抑后的释放吧!
第二集 鲸鱼捕杀
一部《海豚湾》把日本残杀海豚的行为暴露于世界。物质贫乏的年代,补鲸是为了填饱肚子。而物质富足的时候还需要捕鲸来满足欲望么?我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有阵子想不明白吃鸡鸭鱼肉和吃珍奇走兽有什么不同,生命从来都是珍贵的,不应以物种来区分。后来明白了吃鸡鸭鱼肉是为了温饱,吃珍奇走兽是为了欲望,就淡然了。
第三集 未知的世界
日本喜欢推理,犯罪率低推理类小说却出奇的多。鬼怪神明,在日本被赋予新的含义。虽然二战之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依然不耽误日本人相信自己的神明。或许神明是日本人的寄托吧!人还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寄托,才能在浮沉的繁华世界有一片安静之所。
第四集消失的职业
随着工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很多以前的职业也不再适应当今的社会。在日本比如忍者,比如艺伎,比如女将……但这些职业的坚守者让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这种职业的样子,这种根基值的守护者值得敬佩,这种文化值得反思。不是一样东西很好,就要把原来手里的东西全部丢掉,完全接受新鲜的事物。在日本从遣唐使到明治维新,日本不断的吸收着外来的事物,但回归到本土都能与本土相融合,再从旧的事物中发芽,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或事物,并不是一味的接受和抛弃,这种融合值得思考。
第五集 茶道酒和咖啡
不论是对于咖啡还是茶酒都没有研究。和陈粒一样对味道的偏爱还停留在喜甜不喜酸苦的人类初级味觉上。也泛泛的转悠过日本,买过推荐的比较好的茶叶,吃了挺多抹茶口味的食物,但私心还是偏向喜欢清甜口感的茶。咖啡只喝过速溶咖啡,对于没有加过糖的咖啡,总觉得难以下咽。对清酒的味道也是不感冒,更喜欢甜酒起泡酒这类。通过写下这段文字,发现自己还真的是嗜甜的人。可能生活中未经历过什么辛酸苦楚,如果经历过,更感受到那份入口的酸苦的滋味吧!茶道一贯又秉承了日本人严谨的规程,才知道喝抹茶还有如此多的规矩,想来泡茶包的我是没有办法体会的吧!
第六集 有用的设计
物尽其用,极简生活是日本人秉承的理念。所以有无印良品这种至简的设计,有无数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推崇极简的生活。19年我也慢慢的清理掉自己多余的东西,明白人活在世上其实没有那么多需要的东西。但同样是在日本,又有那么一群人致力于制作无用的东西。就像很多年前人们喜欢工业化生产的东西,物品完美无瑕疵;但多年后人们倾向于手作之物,物品被赋予制作者的心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让使用者也能在其中感受到被真心对待的温度。无用之物会给人带来快乐,但也需要有用之物作为基石。当物质需求被满足后,精神需求才被需要。有用之物是物质需求,无用之物便是精神需要。
第七集 建筑的O.S
为什么日本有唐朝的建筑,有宋朝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又能很好的与现在建筑融合。古人觉得建筑的样子也和住在里面的人的气运息息相关。中国对古建筑的恢复,是恢复成旧貌。日本却有家族为了一个建筑传承数百年,他们用古时的技艺修缮建筑,修旧如新。西川说第一次知道原来有人可以自信的说要修旧如新。夏雨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自尊和面子有什么区别?”
第八集 自由的艺术
既做僧侣又做音乐人,拍《情书》的电影导演,对日本俳句影响巨大的松尾芭蕉。三位探访者,对应着三个领域。艺术的创造力就是对事物的好奇之心。对事物好奇心的丧失就是创造力的衰竭,所以旅行也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在旅行中创造诗词,歌曲,感悟。
最近被介绍看了这部纪录片,打开豆瓣,评论竟然是一水的差评,有点无法理解。而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大概就像是这封闭疫情下,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且沉浸…
西川,夏雨,陈粒,三个时代三个行业的人,去走近日本,本来这个立意就让人感觉很有意味,为什么要去盲目否定?
让不懂二次元的西川了解二次元,不喝酒的夏雨品酒,不懂咖啡的陈粒品咖啡,这难道不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学会去了解自己不熟知,或从前未能探索的世界;愿意去感受新世界的奇妙、未知与惊喜;愿意去接纳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在他们受到冲击的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
无数次按下暂停键,去记录屏幕上浮现的文字;无数次按下暂停键,把他们所到之地加入想去的清单;无数次按下暂停键,去豆瓣上标记他们引用的书籍,点亮那个“想看”的标签…
大概,这就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意义。
喜欢那个没有门头,潜心学习了12年才开店,不愿透露姓名和地址的咖啡店~
喜欢那杯黯然销魂的手冲,还有用极尽古早的手工降温方式用心冲调的奶咖。
喜欢他们又在纯净的雪地里,感受天地一色的纯净和奇迹。
喜欢那个为了温暖他人而不断吟唱的僧侣乐队。
喜欢那些为了传统,继承,文化的延续,而过千年还在继续的坚定。
那些传承几十代用心经营的旅店,花两三年凭一人之力手工打磨的器皿,还有坐落在小岛上如孤寂泪滴的美术馆……这些无不成为这嘈杂而浮躁社会中的定心剂,就像那尊坐落在北海道札幌市的真驹内泷野陵园内的“头大佛”般,让你的内心一点点被洗涤,澄澈,再泰然自若。
是啊,生活,不一定非要快节奏,你或许在像无头苍蝇般持续忙碌紧迫之后,在某个疲惫的夜晚忽然惊觉,自己到底在忙什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活着为了什么?
也许,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每天到底如何忙碌,而在于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地去执着,让自己学会慢下来去专注地坚持地实现那个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才能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和生命的价值。
你,到底想要什么?
你,到底怎样才会真正地快乐?
你,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无悔一生?
最近发生了太多,太多的生命骤然离去,感叹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不断告诉自己,活在当下便好,可是,活在当下,究竟是什么?是该及时行乐?还是尽兴而活?是该立刻马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去实现那个一直藏在你内心里未能实现的梦?
我们,该如何而活?这部记录片,似乎给了我们一部分答案。
去过日本的我,本就惊叹于他们的生活态度,惊叹于他们对卫生和环境的要求,更惊叹于他们在频繁的灾难面前无所畏惧的从容不迫,而这部纪录片,给了我更多欣赏的理由。
(下图于2020.1摄于日本-格)
虽然这个民族也有不少让人无法理解和诟病的地方,例如片中提到的,食鲸……但是从中立的态度而言,你不能因为某些不好的因素,就全盘否定一个多元的文化,需要不失偏颇地去客观对待,才是良方。
所以,比起那些不好的,我大概也是,喜欢更多一点。你看了,就能大概理解。
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去理解,去宣泄,也许,这是这个民族带给我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低饱和的画面,偏日式的文字,严谨的日本人的作风,书中一次次被引用的文字,多维的了解更铸就了立体的喜爱和尊敬,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下图于2020.1摄于日本-格)
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再到伊坂幸太郎的《华丽人生》,再加上最近在看的山田宗树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再加上我所爱的高产作家东野圭吾的一本又一本悬疑…无一不让我感觉这个民族的某些灰暗,压抑,极尽克制,还有绝望的一面,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日本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文化,本就具有多元性,好在旅行的意义,还有这样的纪录片让我更多维地去理解,这个民族的真正底蕴,而不只是停留在书里,新闻资讯里,还有盲目的风评里。
《荀子》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任何事物,只有你抱着开放接纳的态度亲自去探寻求索,才能窥见个中真谛。
何必因某些偏见而让心灵的窗封禁,这世界,总有一束亮光,能滋养你的心灵。
(下图于2020.1摄于日本-格)
祝我们都有面包有空气有奇迹呀
——————————————
1.0 一个人的天堂
“漫画被当作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自我世界,需要逃脱贫瘠的现实世界,满足自我的需要或寻找共鸣”———《日本漫画60年》
“有什么途径能获得长久的快乐?”可如果变得长久的话,快乐就不是快乐了。
二次元提供了一个遥远的世界,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故事里,不仅是生活在噪音里。
这世间不是可能只有天堂,这让我们只谈天堂问题就好,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和地狱没关系,只和天堂有关系。
——————————————
2.0 吃的秘密
“你最不想给别人看的东西,最能表现出你的本性。”
——————————————
3.0 未知的世界
“人生的问题大多没有正确答案,那个能给出的正确答案的世界就会给人治愈,这是推理小说的意义。”
-“你真正恐惧的是什么?”
-是爱人要离开我,没有爱了会恐惧”——陈粒
——————————————
4.0 消失的职业
“我写小说是从一张脸开始写起的,你看着他那长相故事就来了。”——马尔克斯
“好吃的食物,是冬天赖床的感觉。”——陈粒
“现在已经不需要忍者了,但它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了解日本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住进日式旅馆。”
——————————————
05:喝的好奇✨值得反复观看
“咖啡不是那种只有了解后才能享受,只是单纯地去品尝它的味道就够了。”
“让冰块这样发出清脆的声音。”
“他做咖啡时候的那种专注程度就是很稳很沉静就好像有一种信仰一样,就是当你极度仔细地观察一个很集中的纯粹的事物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解释。”——陈粒
“我完全没想到。我以为东西会越新越酷,但没想到这么古老的东西会这么酷。”——陈粒
“我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焦虑,这个东西是时时存在的,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和每个人他的焦虑次数和程度都不一样。”——夏雨
“我以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我看不到或者达不到我认为的东西的样子的时候,我就会很焦虑,我后来想想觉得没有必要焦虑,每个人有他自己认为的完美,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夏雨
谢谢你,我的生活。
——————————————
6.0 无用的设计
“无用的实用性就是生命。”
“我们需要无用就像我们需要空气。欢迎来到无用时代。”
“在今天这样一个万物都唾手可得的时代,我看到的是人最本真的情怀与记忆被设计,试图刺激这个时代的人们。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需要的设计呢?”——陈粒
“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的器物,去把握我们和日常器物的关系。”——西川
“我把我的一半灵魂送给中国。”——可爱奶奶
——————————————
7.0 建筑的O.S.
“规模会给你一个壮观的感觉,但是其实你再看到个体的时候,能够让你品味的东西就很少。”——夏雨
——————————————
8.0 自由的艺术
“所有东西都要靠自己去独立思考,这种环境是很好的。就像如果只是照着模板去拍电影的话,就无法超越已经这样做的人。我想要尝试,那些别人没怎么做过的事情。所以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会尝试自己的作曲,打字时就像是在乐谱上写下音符一般,故事的情节自然浮现出来。这是属于我的一种独特的故事创作技巧。”——岩井俊二
“我怎么开始魔术的,也是因为我想要自己出去逃避一下,其实就是想选择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待一段时间。后来我就改变策略,我就去直面它。我是从这些爱好里面,体悟到很多的人生的道理,反过来也会让我进行反思。”——夏雨
“人类文明真是厉害啊,把这么一大片地都打亮了。”
——————————————
——————————————
| 感兴趣对象
1.0 一个人的天堂
漫画家 五十岚
《日本之镜》
《日本漫画60年》
《文豪野犬》
三国街:小说到漫画到其他衍生的实体ip
2.0 吃的秘密
《便当时间》
《文镜秘府论》
《天真的预言》
3.0 未知的世界
妖怪 推理 物哀
神户林书堂:推理小说藏书地
东京:in spyer / 生剥鬼餐厅
4.0 消失的职业
《旧时之美》
《小津》
05:喝的好奇✨值得反复观看
《妙龄童》
《持守一间小而美的咖啡店》田口护
轻井泽 离山房咖啡
天空咖啡
《千利休 无言的前卫》
7.0 建筑的O.S.
《设计与死》黑川雅之
8.0 自由的艺术✨值得反复回味
东京 disk union 日本最大二手唱片店
药师寺宽邦
坂本龙一 《音乐即自由》
下北泽 新宿 涩谷
《solid state survivor》
谷川俊太郎《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第一眼看到《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名字,怦然心动。
就像看到了很熟悉的人,很熟悉的事物,就像,看到了自己。
第一集看过后,果然如此。
很多深刻的东西,一眼看上去往往都是很简单很简单的,但你莫名地喜欢。
然后再看下去,会发现其内涵之深刻,气韵之动人。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其中的“面包”,“空气”,“奇迹”,都指向了纪录片的主题——书。
而这样的语言形式,一是如诗一般,二是很有日语的风格。
是的,这是一部在日本拍摄的、关于书的、有嘉宾真人秀形式的,旅行文化类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真的好喜欢这句话。
仅仅看了第一集,我便已然感知到这部纪录片的奇迹。
这几年我们常说高级感,如果说有高级感的纪录片,我上次看的,还是去年的《奇遇人生》。(纪录片风格的真人秀,或者有明星名人参与的纪录片)
打开此片。
一眼望去的低饱和色调,这很日本。
迷离梦幻的剪辑,这很日本。
安安静静地推进,这很日本。
看到有人说看不懂片子的剪辑,我恰恰相反。
我很喜欢它的剪辑,那种混乱中的迷幻感,像极了这看也看不懂、猜也猜不透的人生。
而在日本的土地上,人们对于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思索之多元、之深刻,更像这看似混乱实则关联的剪辑一样。
所以,我喜欢。
但我也理解不喜欢的人。我不想说欣赏水平孰高孰低,只是眼前世界不同罢了。
就像纪录片中那些不同选择的人、那些不同的生命体验一样,这世界原本就是不同。
关于自杀者。
我一直认为,自杀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勇敢者。
很多生者往往会说,“有什么过不去的?自杀太懦弱了。”
其实不然。
很多自杀者,不是害怕生活,是看到了生活的无意义,是失望,是绝望。
自杀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是探索与世界新的接触渠道罢了。
有一处,很特别。
东寻坊防自杀组织的爷爷说,现在自杀少了。
因为现在流行一种游戏,很多来这里的人一直在玩游戏,自杀的人想等这些人走了再跳海自杀,但是玩游戏的人都不愿意走,那些自杀的人没办法只好回去。
这种情况,听起来好像很荒诞。好像是游戏“拯救”了生命。
再仔细想想,里面蕴含的信息太多太多。
我从很小就想到一些事,很多事想不清楚。
我后来觉得,可能就是想不清楚的。
有一天,我顿悟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这话从小就属于“名人名言”,很熟悉很熟悉,可直到那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而后瞬间想起了这句话,也便理解了它的意思。
我想,我不知道我热不热爱,起码,我就这样生活下去吧。
我能理解部分自杀者。
我不爱玩游戏。
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去看片,会深感剪辑之细致动人——把看似完全两个相反气氛的事情散乱地剪辑在一起,自杀和游戏。
跟老爷爷聊天结尾处,陈粒问了一句:“那您觉得,不自杀了之后,有什么途径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画面中老爷爷停顿了一下,然后,切到了海浪,伴随着老爷爷的一句话:“不改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
这个片段经过了剪辑,我不知道陈粒问过后,老爷爷说了还是没说。
或许没说,这一句是从别的对话中剪辑过来的。
或许说了,但是隔了很久很久才说的。
或许说了很多,不适合播出,只留了这一句。
进行了这样的剪辑,如果是刻意为之,那么我想说,我接受到了。
我不知道老爷爷心底究竟怎么想,可当他看到了那么多的自杀者,又挽救了那么多自杀者,他对生命的认知应该是与很多人不同,对快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什么是快乐?
我想,就是虚无的活着。这是悲观吗?不是,是本质。
我前边说,这个纪录片是高级的,也便体现在此了。
高级的作品从不是直白地给你的,它只是用看似平淡的记录和不经意间的剪辑,悄悄地传递给你信息,让你思考。
你或许接受到了,你或许延展更多,因为每个观者都是不一样的,都会从自己的经历与价值观出发,产生新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高级的循环。
纪录片选择的三个主人公,挺成功的。
夏雨。会画画,和日本漫画产业贴合性强,自身经历也比较丰富,喜欢极限运动,不断挑战自己,本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思考,与片子气质相投。
陈粒。喜欢听她的音乐,这次才看到她音乐之外的一些表现,竟是比较可爱、欢快的风格,不知私下里是否如此。不过,能写出很多细腻作品的人,应该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部分。
西川。诗人,是很融入生活的那种诗人,很地气的那种诗人,是介乎于普通人和虚无缥缈类的诗人中间的那种诗人。于是,他能从普通人常态化的视角去看一些看似奇奇怪怪的事物,并且通过他诗人诗意化的视角去尝试理解、体会。有举重若轻之感。
我喜欢这个纪录片,我说它高级,说它深刻,甚至我想说它伟大,想说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们伟大。
它和完美无关,与心灵契合有关。
就像日本,最神秘,最古老,最传统,最克制,却又最发达,最先进,最多元,最包容。
这说明经济和文化这两个部分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像西川看到的三国志,虽然源自于我国的三国演义,却在日本被重新演绎,并且不断丰富形成产业。
所以我说,拥有很多,很厉害,抓住一点无限深入,也很厉害。
一集,太快了。直到片尾出现才意识到结束了。滚动字幕中的“本集书单”让我惊讶地想起,哦,这是读书节目啊(纪录片)。或许读书节目(纪录片)本就该这样做,有些刻板的讲书节目多么生硬啊。书的形成本就源自于生活,书的故事本就写着脚下的土地。
一集,却又太丰富了。我看后思索了很多很多,我想此后每一集,我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思考,毕竟我们是同一个世界的。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尺度上拿捏的很好,既不过深也不过于浮于表面,腾迅做的这几个文化类综艺都蛮好的,日本真的值得一去再去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西川,倒谈不上对他的诗有什么过多的感触,只是对于他这个人而言有些许佩服,在节目的表现让我对他的喜欢又多了一些,他对于二次元文化不理解,直至节目最后他可能也无法对二次元举手赞同,但是他却做到了极度的包容和尊重。
没有西川,看不下去
只看西川的部分就可以了
这塑料感的记录片,就是感动自我的vlog。
文化有很多打开的方式。今天的《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不是一般奇怪的名字)有不一样的感觉。摄制组用西川、陈粒、夏雨各自走一条路线,探求日本文化中二次元文化的不同层面,看起来是花费了不少心思。这个节目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看日本文化的方式。唯有熟悉,才有认识,才会搞懂与邻居更好的相处之道。
第二集剪辑上班了。
居然还有这么精日的节目啊~真的是治愈系~
当代中国才应该派遣唐使回到当时的唐朝。
多么日式的名字 风格很清新简约 算是轻度纪录片 没有太深刻也不会食之无味 还是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关于阅读与旅行的意义和方式 很喜欢日本对于各种多元文化的支持与保护 每一集主题都挺好 对日本人的印象 谦逊 温柔 体面 周到
日本拼命想洗白捕鲸行为有些恶心。不管你对这个东西有多深的感情,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故意伤害就是故意伤害,而且伤害还在持续。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鞭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旅行。
本来想吐槽这个做作的日剧风名字的,结果一看就真香。切入点非常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解读日本文化方方面面,但还是比较表面化,好多内容只是点到为止,有点可惜。
粒粒给的小惊喜。很轻很舒服的纪录片。
很喜欢这片的感觉,本来就喜欢文化旅游类的节目,还有陈粒!!!我太爱了!!
第一集剪辑乱七八糟,想一出是一出。问的问题很好但缺乏深度思考,节目的出发点很好但是缺乏系统性的归纳,给人的感觉像流水账,而且故事显得枯燥了。按照记录片来讲缺乏深度,按照综艺来讲欠缺娱乐。but 第二集比较第一集要好很多。
题材蛮新颖 然后剪辑一般 不怎么惊艳 故意的晃动 有点不舒服 继续观望
断层太厉害 太枯燥
关于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值得看。第二集剪辑很棒,夏雨对日本人还在持续捕食鲸鱼的行为无法接受:“人总是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以前是为了生存,那么现在呢?也许是为了开心,为了取乐,或者其它一些目的。”站在生物链顶端就有资格如此自以为是吗?贪得无厌导致的恶果最终也会由人类自己承担,这一点不分国界。
看着西川喝抹茶时紧张得满头大汗忍不住笑出声。小心翼翼尊重对方文化时候的他真是可爱啊啊啊!!最后一集全戳我的点:音乐滑雪电影(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