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妈,赶明儿我们还是去欧洲享受社会主义吧
我在美国经历的事情是这样的:
(1) 宰肉宰到手指,夜奔进急救室。白衣天使看到我鲜血淋漓,大吃了一惊。她说,快来,称体重,量身高,然后再等三小时。
(2) 后来手指只缝了三针,两个月后三张账单蜂拥而至。合计整整八百大洋。后来我逢人就炫:俺有一只金手指,俺有一只金手指。
(3) 牙痛,牙痛连带头痛,连寝食都无法自理。牙医逼着我做根管治疗,二话不说,两千五。保险忙不迭的宣告我们一个子不赔。于是我泪光光的决定,以后周末坐飞机来回中国看牙齿,都比在美国看牙齿便宜。
我在美国听说的事情是这样的:
(1) 身患疾病者不准买医疗保险,先买后得病也不行。总之,你生病就是你不好,这保险不能给你。
(2) 生娃娃要买专门的妇科保险,而且必须N年前凭着女人的先知直觉预先购买。如果你不小心怀孕了,怀孕了再买这个保险?哎哟,真可惜。
(3) 当自己病到救护车赶来的地步,一定要神智清明的表示拒绝。大部分保险不赔救护车,来回一趟就是一两千。我的美国同学明言,如果她生病了,一定要把自己锁起来,病死也不让救护车抬。
看了这部片子以后,更加坚定了我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此地不宜久留。众观天下,美国实在是太没有社会主义风范了。我还交那么多的税,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加起来基本上跟政府五五合伙分赃。德国马不停蹄的减税了,加拿大马不停蹄的减税了。现在除了日本,世界上好像没有任何主要国家比美国的税更高了。而布什拿我的钱,他拿我的钱打伊拉克,打了那么多年,油价不但没有跌,还疯涨了。你说,这国家还有什么待头?读个哈佛都要三十万。我说妈,赶明儿我们还是收拾收拾包袱,上欧洲去享受社会主义吧!
2 ) sicko
几乎从来不看纪录片电影,连前几年很火的《可可西里》也没动过。这次看了"Sicko",却深深被触动了,虽然按题材来说应该更能触动美国人一些。本片的导演就是凭《华氏911》一片名声远扬的Michael Moore,还没看过《911》,看来什么时候也得找来看看。中国或许不缺少Michael Moore,但实在是没地方让放这种东西,100%的禁片。
片中最能打动我的一是那位有良知的美国女医生,站出来忏悔自己的罪行,将美国的医疗行业是“如此肮脏的行业”。她记得在几年前曾有机会通过救回一个病人,但是她却选择了为公司省下XX万美元和自己的升迁机会,事后却没能有一个个人或组织站出来宣布对此事故负责。另外是Michael找的的3个曾在911废墟中义务工作的三个美国人,由于在废墟中吸入太多灰尘,他们得了各种呼吸道疾病和与此有关的延伸疾病。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说必须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但事后却得不到半点补偿,落下了病根。
片中实在出现了太多因为美国可怕的医疗体制而拖延病情,甚至致死的例子,求生的欲望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所以它能感动我们所有。当然,Michael的这部"Sicko"不止是煽情,他还有着调侃的成份。Michael调侃地道出美国医疗体制的由来,道出当年希拉里有机会让美国所有人都能接受医疗体制的保护,但却被各大医疗保险公司和他们买来的政客塞住了嘴,理由是可怕的社会主义。Michael在政客头上标价显示保险公司划给他们多少钱让他们为自己出力。
同时,Michael Moore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当他渐渐剥开美国医疗体制的丑恶后,又转向了其他发达国家。镜头对准了加拿大,英国,法国,然后Michael惊奇地发现他们都有全免费的医疗体制,他们几乎都不需要花一分钱来看病。虽然他们也有很高的税款,但是人民也很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也相当高。当年政客驳斥希拉里的时候,用了社会主义的恐怖论调,政客让人们相信免费的医疗体制就像是苏联肮脏的旧医院,医生都有政府出钱雇佣,像行尸走肉般工作。这段也见到了美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恐惧。但是Michael说他在美国也见到了许多免费的由政府滋养的所谓社会主义服务,免费的911,免费的消防,免费的邮政系统,免费的图书馆借阅,为什么不能同样提供一个免费的医疗体制?可能只有政客们的荷包知道了。
影片最后,Michael很有创意的把片中提到的那些受到迫害的美国病人聚起来,一同前往关塔纳摩监狱。虽然那里关押着令人唾弃的恐怖分子,但那里是全美唯一提供全免费的医疗服务的地方,唯一社会主义的地方。Michael在监狱外嚷嚷着,想让这些美国公民得到和那些恐怖分子一样的待遇,得到的却是一串长长的警报声。接着Michael把那些病人带到了美国人严重的魔鬼诞生地,古巴,卡斯特罗的地盘。然后,很讽刺地发现,这里也提供了全免费的医疗服务,美国病人竟然在他们那么敌对的国家得到了廉价的医疗服务。看到这段,布什一定牙痒痒,要派FBI搞定这个胖男人了。
一部相当出色的纪录片,中国也需要这样的男人。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10737599.html 3 ) 我们差距也不容忽视
反响Very强烈,和除美国外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像古巴那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真的在医保方面和他们完全不同。真的感觉他们的人民生活的非常幸福快乐,“民主”!这个词我每次念到都会有一种....很伤感的感觉(我们没有权利决定我们的出生地),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最起码达到接近美国那样的民主的国家~~
4 ) 就内容来简单谈谈
这部片子是《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上老师放的,看完之后,大家讨论有两点:1.此片典型的扬欧抑美,左派思想暴露无遗;2.美国的医疗制度真的这么不堪?加英法甚至古巴的医疗制度就这么完美?
作为正在读社会保障学的学生,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对这部片子内容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1.没有对美国医疗制度作出全面解释。美国医疗制度并非全面市场化,政府资助穷人和老人的Medicare和Medicaid覆盖27%的美国人口,这项公共医疗支出占美国总医疗支出的47。7%,而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7.4%,是OECD组织中医疗开支最高的,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均医疗最高的。那如此高的支出,效果究竟如何,摩尔只是通过一个个案例直观反映,却没有在片子中提到这个宏观数据:美国国民人均寿命为78.2岁,位列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倒数第八。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02861/2635742.没有从制度层面反映美国与欧洲国家医疗制度的不同,过于片面化。美英加虽然在社会福利模式上被公认同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但医疗制度却差别相当大,简单来说,美国实行市场化>国家化,加拿大和英国实行市场化<国家化,即全民医疗服务制度。微观层面来说,美国的劳动者及其雇主从私营保险公司购买医保,生病了由保险公司向医院支付医疗费;在英国/加拿大,劳动者生病则是直接向公共医院或者有资格的私人医院/医生预约,获得同意后再到医院进行挂号治疗等等程序,整个过程仅挂号时收取少量费用(急诊情况挂号费也免除)。这两种制度,从实施效果上看,英国的医疗制度似乎更好,因为本部片子中用大量事实支持了这种观点,如美国的私营保险公司用各种审查来推诿本应付的医药费,保险公司和医院达成的默契——用更少的医疗资源来治疗病人,医生所获得的利益更大。但是本片没有提到的是,英国加拿大这种全民医疗制度的摇摇欲坠之势,即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财政赤字巨大;而实际情况也没有提到,有将近100万英国人正在排队等待医疗服务,其中4万人要等1年多的时间才能做手术。
3.本片传达的思维方式太过简单,非黑即白。美国的医疗制度市场化太严重,3000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障,因此需要改革,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无法改正,因为获得暴利的保险公司和医药公司用金钱收买了政客;欧洲和加拿大的公共医疗制度多么好,人间天堂,法国妇女生了孩子,政府甚至还雇佣保姆帮她洗衣服,大家快放弃美国国籍去欧洲吧,哦邻国加拿大也不错。这是我想象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看完本片的感受。
其实,摩尔也许想在本片表达的不是过于政治化的东西,虽然本片的初衷是反对布什政府,他从本片中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人文关怀才是精髓。仅从内容上看,本片缺乏一定的公正性,美国有美国的问题,欧洲有欧洲的问题,但根源上来说都是谁来买单的问题——政府买单,无法长久持续;市场买单,市场会逐利,最后买单的还是个人。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随着老龄化也会成为和养老保险一同成为社会保障的“双头车”,美国需要的不是抑制私营保险公司的逐利行为,更需要的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生对病人的“过度治疗”与“坐视不理”并存的现象,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最终实现的不是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也不是如今市场化盛行的局面,而是和美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样,把最该花的钱花在最对的人身上。
5 ) 我为什么没有能够成为医生
我刚上大学那一年,适逢医学院筹建,积极招募首批学生。当时的说法是与协和医院联合培养,八年制的MD项目,听上去颇为诱人。然而左思右想之后,我最终还是放弃了。
医生一直是我最为敬重的职业,因为他们能够最为直接地解除至少是缓解别人的痛苦。犹记得在影片《灿烂人生(The Best of Youth)》的开头,医学教授在对Nicola的答辩做评价时说:“医生最重要的是同情心。”我自认为并不缺少这个要素。然而,我对中国的医疗体系并不缺乏了解,在这个国家,事情是颠倒的:如果决心做一个医生,就要放弃多余的同情心。
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心理素质:一个病人躺在急诊室门外的地板上呻吟,你在值班,进进出出,要做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尽管你知道他的病情危重,但可治疗。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把他收进来,第二天院长就会把你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你讲:“年轻人,我能理解你的同情心,但是我也有难处,你知道,那个人付不起医疗费。”你绝望地争辩:“可是,如果不收治,他会死的。”院长只好摊牌:“那好吧,你来付他的医疗费,怎么样?预付两万。”
我十分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地相信,如果我是那个医生,我会在三年之内因精神崩溃而自杀身亡。我从不否认,我不算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更糟糕的是,我同时也不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能力挑战这一制度。所以,我只好选择逃避。
不幸的是,我选择避难的这个国家的人民,也在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
——这一大段由Mike讲诉,无需补充。
亲身经历为证。年初的时候,牙痛发作,不得已只好去看牙医。被收费标准所震撼。幸好有同样手头拮据的左派美国朋友指点,觅得一有同情心的穷人诊所,草做处理,才免于破产。
还好只是牙痛。
如果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最终不能通过,我发誓一定会和我的朋友们一同肩并肩走上大街。尽管美国人的医保与我无关,我至少还保留着那一点儿幸存的同情心。
十一,有人看阅兵,我看Sicko。同胞说应该为强大祖国而自豪,我不反对。只是与其为期盼一个靠飞机导弹而彰显强大的国家,我宁愿想象一个人人有医保的弹丸小国。我相信那几位托Mike的福潜逃到邪恶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得到救治的美国英雄病人也一定赞同我的想法。
附:根据WHO在2000公布的排名(就是Mike在片子里引述的那个),美国排位37,中国在144,143是布隆迪,就是时常打内战的那个非洲国家。
“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何祚庥
想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请静候Mike的新片:Capitalism: A Love Story.
6 ) 效率与公平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医疗绝对是基本生存保障的一种。需要保障的主要是穷人。公平应该比效率更需优先考虑。
美国的医疗系统应该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水平也是最高的,只是不公平,特别是对没有保险的人(不只是穷人,包括很大一部分中产阶级,特别是小企业主及自由职业者)。
加拿大和西欧的医疗系统比较公平,几乎所有人都有保障,但主要问题是非危急治疗等待时间较长。对富人来说,你要急得话,可以到美国去自己付钱,对穷人来说,这可比没有强多了。
全民医保的最大的好处是大家没病会去做检查,有小病会早看。这样医疗系统整体成本大大下降的同时,公民整体身体水平要比美国这样只看大病的系统好多了。在牺牲部分个案效率的同时,社会整体效率较高。
医疗保障的另一个好处是穷人的心态比较平和,犯罪率低。这比盖监狱雇警察保镖保护富人可便宜多了。
7 ) 医疗体制美国梦的真实写照
在还没观赏2009年出品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前,先看了2007年出品的《医疗内幕》(Sicko,中文译名又称为《保健真要命》、《医保内幕》或《精神病人》)。Sicko的意思是指“有病的人”,或者是“精神病人”,电影Sicko所指的,应该是在资本主义市场下被扭曲得变态怪异、千疮百孔且病入膏肓的美国医疗制度。
《医疗内幕》是由在美国“极具争议性”的电影工作者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所制作的纪录片,揭露了美国医疗保险制度所司空见惯的黑暗一面,再一次粉碎了美国统治阶级靠主流媒体和文化霸权所打造出来的“美国梦”。摩尔以拍摄讽刺时事的纪录片而闻名,其著名的作品包括了探讨美国枪械暴力文化的《科伦拜恩的保龄》(Bowling for Columbine,2002年)、批评布什反恐战争的《华氏911》(Fahrenheit 911 ,2004年),以及剖解金融危机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2009年),可谓每部片子都是对美国建制冷嘲热讽之至。
[separator]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且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却是唯一没有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医疗保健是私人财团买卖的商品,保险公司、制药公司、私营医院在私有化和市场化的医疗制度下赚大钱,但是很多穷人却因为买不起昂贵的医疗保险而被否决了获取医疗服务的基本权利(对不起,在资本主义下,或至少在美式资本主义下,医疗是商品,是付得起钱之富人们的特权!)。
影片摄于美国通过2010年医疗改革法案之前,所以影片一开始就说约有5000万的美国人没有医保。就算是欧巴马的医改法案经过重重艰巨的障碍于2010年3月通过,却仍然有至少5%的美国人仍无法享有医保。不过呢,《医疗内幕》讲述的不是没有医保人士的故事,而是那些以为有了医保可以安心却最后患病时被拒绝就医的人士之悲惨遭遇。导演还真“神通广大”地找到了曾经任职于保险公司的职业和医生,揭露了保险公司如何通过增加花红给拒绝愈多病人的把关医生,去增加公司的盈利。
美国医疗制度的辩论存在已久。1950年代冷战时期的反共宣传,竟然将全民医疗形容为让人们失去自由,并朝向斯大林主义苏联极权式的“社会主义”。尽管到了今天,美国经过了欧巴马的医改“惨胜”,那种“红色恐怖”的冷战思维仍然阴魂不散,反映在反对医改的右翼人士还有那些指责欧巴马要在美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茶党”。那些永远活在恐龙时代的反对全民医疗体制的右翼分子们,将“社会化医药”(Socialized Medicine)当成是将美国变成“共产主义”国家的洪水猛兽。摩尔在片中的回应是,美国也有很多政府管理的社会化公共服务,如警察、消防、邮政、公共教育和社区图书馆,但是这些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却没有将美国变成“共产主义”。
影片通过尼克松跟John Ehrlichman(水门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的对话带出了《1973年健康维持机构法案》(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Act of 1973),Ehrlichman告诉尼克松说“……它们(HMO)给予愈少照料,将赚取更多的钱”,尼克松说这个计划“不错”。就这样所谓“健康维持机构”(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sation,缩写HMO)的畸形赚钱保险公司在美国得以大肆扩张,促成了今天非人道且问题重重的美国私营化、商品化、市场化医疗体制。
影片也提到了财雄势大的制药公司,如何通过在华盛顿的游说小组和政治献金,影响着美国国会阻扰医疗体制改革的努力。当年身为第一夫人的希拉莉.克林顿曾经在比尔.克林顿甫上任就受委对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很快就被国会山庄的共和党人和右翼媒体的铺天盖地宣传所挫败,而她受挫的惩罚就是“在白宫内不再提起它(医疗改革)”。7年后,希拉莉.克林顿的沉默终于得到“回报”,来自医疗保健财团的献金让她成功当选为纽约州的参议员!
摩尔还走访了加拿大、英国和法国,“发现”医疗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部分,这些国家的人民可以享有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富人缴纳更高的税务,任何需要就医的人士可以享有免费医疗服务在这三个国家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美国人眼里却是不可思议的。摩尔要在英国“国民保健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医院寻找美国医院中最重要的收银处,结果怎么找也找不到,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写着“出纳员”(cashier)的柜台,但是这个柜台并不是向病人收钱,反而是给钱病人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英国劳工党前国会议员东尼本(Tony Benn)说,如果政府要取消国民保健制度,就会好像取消女性普选权那样,将引发一场革命。
东尼本提到了1930年代社会失业率严重,但是到了战争时期却是全民就业,因此他质问道:“如果你可以通过杀害德国人实现全民就业,为何不能通过建设医院和学校、招收护士和教师去实现全民就业”,因此他说:“如果你可以找到钱去杀人,你也可以找到钱去帮助人。”(If you can find money to kill people, you can find money to help people.)
东尼本在片中还有精彩的一段话,大意是:“选择依赖于选择的自由,如果你债务缠身,你就没有选择的自由……债务缠身的人变成绝望,而绝望的人不会去投票……他们(当权者)不要穷人投票选出代表穷人利益的人(东尼本所谓的真正民主革命),因此让人民继续绝望和悲观……两种方法让人民受控制,首先,吓唬人民,其次,消磨他们的士气。一个受过教育、健康及具有自信的民族比较难治理……有些人会这么想:‘我们不要人民受过教育、健康和具有自信,因为他们会失控。’”
摩尔在法国跟随“紧急医药救援”(SOS Médecins)--一项24小时医生上门看病的医药服务。摩尔还“发现”法国政府提供很多社会服务,如医疗、直到大学程度的公共教育、一块钱的日间照料,还有为新生儿母亲所提供的支援服务包括做饭、清洁和洗衣服务。摩尔心存“疑惑”地问道:“为什么美国社会教导美国人从小就讨厌法国人?是因为害怕美国人会学法国人那样动不动就上街抗议、罢工吗?”
摩尔在《医疗内幕》中也讲述了在911恐怖袭击时参加救援工作的志愿者们的心酸股市。他们当中很多人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却无法得到应有的治疗,有者的生活还陷入窘境。摩尔后来“发现”原来在美国还有一个地方是由免费医疗的,那就是关押被怀疑是恐怖分子的关塔那摩拘留营。摩尔带领一批无法在美国获得应得医疗服务的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关塔那摩,但是却不得其门而入,唯有去到古巴哈瓦那。当其中一名病人在古巴“发现”她在美国要用120美元买回去的药物在古巴只卖5美分时,她完全难以置信地说:“这就好像是(对美国人)最大的羞辱。”摩尔带去的那批人,最后在古巴一家医院得到了治疗。古巴被美国政府称为“世界上最邪恶的国家”,是美国以及美国所高举的“自由民主”之死敌,但是在这个“最邪恶的”国家里,其人民却享有比美国更好的且免费的医疗服务。看来就正如摩尔所说的,古巴医生的唯一“原罪”,就是他们不为了盈利而服务!
《医疗内幕》所揭露的并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内幕,而是在美国司空见惯的市场化医疗制度弊病。摩尔在《医疗内幕》对美国医疗体制的批判也许仍然不够深入而沦为肤浅,但是影片所揭示的事实,却是对很多整天发“美国梦”的人来了一记当头棒喝。
尽管美国现在实行了让更多原本没有医保的人民可以受惠的医疗改革,但是却仍然无法解决千疮百孔的医疗体制问题。盈利至上的商品化、市场化医疗体制,将继续将人民的健康性命当成是财团牟利的工具,美国梦式的悲剧将会继续上演。
看回我国马来西亚,政府在让私人医院和医药保险不断扩张的时候,就是要将我国的医疗体制美国化,穷人最好去死也不要病。我国内阁和卫生部里头的决策者们,如果要知道我国医疗体制追随今天(美国化)私有化的脚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其实不用去问章鱼保罗,只要看看这部《医疗内幕》就会有答案。
8 ) 《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谈麦克摩尔电影《医疗内幕》
首先,文章是我网络下载的,其次《民主的细节》实体书我买了,现在我不得不说,书还要看正版的...
里面有好多字被改动了,原因不明,具体改动成分不明,我先发出来。
----------------------------------------------------------
《病了你得管》
--------------------------------------------------------------
市场体制之下病了谁管美国左派标兵迈克·摩尔最近又推出了一部新纪录片《Sicko》,批判美国的市场化医疗服务体制,赞美欧式全民公费医疗体系。据说该片在全美各地上映时,赢得了许多观众起立鼓掌。
美国人有理由喜欢这部电影。据统计,美国目前有 4600 万人(约 15%人口)没有医疗保险。
很多有医疗保险的人,也总是在与保险公司“斗智斗勇”,因为保险公司总在寻找借口不付病人的医疗费用。《Sicko》正是通过当事人声泪俱下的倾诉,来表现病人在保险公司、政治家、医院编织的利益网络里的悲惨遭遇。
为表现全民免费医疗的优越性,摩尔跑到了欧洲和加拿大。被采访的欧洲、加拿大群众非常配合,纷纷表示:我们看病不交钱,吃药不交钱……哦耶!在英国,穷人去医院路费都可以报销;而法国女人刚生孩子,政府甚至派人去她家洗衣做饭!
更让美国人沮丧的是,美国尽管没有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它的医疗花费占政府开支比例却比多数发达国家要大(美国 18.5%,加拿大 16.7%,法国 14.2%),人均寿命也比其它发达国家要短(美国 77,英国 79,加拿大 80)。总之在医疗服务方面,美国花了更多的钱,却办成了更少的事。
问题出在哪儿呢?
其实,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政府是医疗服务最大的买单者,资助穷人和老人的医疗保险及医疗补助项目覆盖了 27%的人口,占据美国总医疗支出的 44%左右(保险公司付 36%左右,个人付 15%左右)。但是,从人口比例而言,美国大部分人口的医疗保险是市场化的。一般来说,是个人及其雇主(一般雇主付大头)从保险公司买医保,生病了由保险公司交医疗费。就是说,在欧洲,夹在病人和医院之间的是政府,而在美国,夹在病人和医院之间的,是保险公司。就是这个不同成了问题所在: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利润追求抬高医疗成本;另一方面,虽然保险公司大多对其付费覆盖面斤斤计较,但在铁定的医疗覆盖范围内,又容易导致人们“过度就医”,进一步抬高医疗费用。
既然私人保险公司似乎是“万恶之源”,那么为什么不干脆一废了之呢?左派“愤青”摩尔的解释很简单:美国政客都给保险、医药公司给收买了呀。
事情未必这么简单。
无独有偶,与摩尔的《Sicko》相对应的,是一部反映加拿大公费医疗体系问题的纪录短片《Dead Meat》。同样通过当事人的控诉,它所传达的信息却恰好相反:公费医疗体系低效而不人道。由于公共医疗资源有限,加拿大出现了治病“排长队”现象,有时候小病就等成了大病,大病就等到了死亡。据统计,2005 年加拿大人看专科的平均等待时间是 17.7 周,只有一半病人可以得到及时救治。有加拿大人抱怨说:在这个国家,一条狗要做一个手术往往只需等一个星期,而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手术,却可能等上一两年。
欧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英国,有近 100 万的英国人正在排队等待医疗服务;官方也承认有 1/8 的人口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做上手术。至于摩尔热爱的法国,医疗部门已背上了27 亿美元的债务。事实上,就在摩尔为全民公费医疗大唱赞歌的时候,欧洲、加拿大都已经开启了医疗改革的进程。
可见,事情并非像摩尔描述的那样非黑即白:在市场化的医疗保险和全民公费医疗之间,高效和公平很难兼得。而且,在一个政治廉洁的国家,让政府管理医疗资源还可能保证大家公平“排队”,而在一个腐败的国家,有权有势者“插队”的现象几乎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下,全民免费医疗很可能就既低效又不公平了。
而且严格地说,所谓免费医疗并不真的免费,它的成本是高税收。随着人口老龄化,诊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成本越来越高,免费医疗体系的成本会不会有一天高到扭曲税制的地步呢?
天知道。据估算,现在医疗费用占美国 GDP 的 16%,但是到 2030 年时,将占到 30%,到本世纪后期,甚至可能占到一半。难怪有学者说,21 世纪资本主义的最大考验来自于医疗服务领域。
那么,混合两种元素的“第三条道路”呢?其实英国、加拿大等都在试验这种体制,试图在全民公费医疗之外扩大私人行医,但是政治阻力不小,因为任何市场“口子”的打开,都可能导致优秀医生从公立体制流失到私立体制中去,从而影响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
另一方面,美国的一些州开始探索另一种“第三条道路”:在市场化医疗体制基础上推行全民医疗。1994 年克林顿的全民免费医疗改革失败之后,近年来,美国州级政府开始扛起了改革的大旗。不过,与欧式体制不同,这些州政府试图找到与市场兼容的全民医疗,比如,强制 10 人以上公司的雇主给雇员买保险,规定有条件的公民必须购买医保,否则扣押州税返还等。总之,通过给医院、保险公司、雇主、公民各方均衡施压来实现全民医保。2006年 4 月,麻省成为第一个通过“全州普及医保”的州,加利福尼亚、佛蒙特、夏威夷等也在探路之中。
不管是不是同意摩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都不能不同意他的关怀。将医疗服务视为基本人权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医疗资源短缺的现实。无论被保险公司给拖死还是在漫漫长队中等死,滋味肯定都不好受。现在我们只能指望,人类的制度创新能力,能使越来越多的人绕开这道不幸的选择题。
没有以前的好。美国有3/4的人口有医疗保险(1/4没有),中国只有1/10的人口有医保(还有90%的人口没有)。更关键的在于,在美国你可以拍一部电影抨击医疗制度,这在中国也是不可想像的,哪个导演敢拍也会被封杀。因此他们起码有一个良性的反馈机制,用选票的关注来催促问题的解决;而我们只能等待着,圣上开恩。法国医疗最完美,可惜每年亏损一百多亿欧元,正在酝酿改革,因为再不改革就要破产了。
看得很心酸的片子 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自然有他自己的目的 我只知道我们自己没有资格去对别人国家所谓邪恶虚伪的制度说三道四 正如他国也没有权力“干涉我国内政”一样 只好说透过镜头 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医疗制度是个比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还要好笑的笑话
把观点放在一边,只有思考最值得赞赏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没有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
胖子摩尔的片子都很犀利,话说这一部下了很久才下到......感觉所有问题拿到中国都不是个问题
嫁给加拿大人吧快,英国人也不错哟,哦还有法国人(尼玛被夸成天堂了),天哪还有古巴!没医保的自己缝伤口&没钱接中指,有医保的:中年破产投靠女儿、79岁依然工作、救护车费不包、挑肥拣瘦不给保、有病却说没病害死人还有奖金拿、美国人最根深蒂固的红色恐惧、遗弃穷病人、911救护英雄的后遗症
小朱的收藏!
Michael Moore是共产分子吗?呵呵昨晚看Sicko有感。公民缴纳的保护费即所得税里能不能包含医疗保险呢?加拿大、英国、法国甚至古巴似乎都能免费医疗,美国不成
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根本是幼稚的闯入者。若他们了解英国政府因为免费医保所承担的代价和刚性需求的严重负担。若他们看到所有政府试图改革但是并没有通往成功的道路的时候就会明白一朝一夕解决不了的事情并不是知道有问题就可以解决。没错。在政治学中,没有解决的办法就意味着没有问题。民主自由的代价就是问题的无限放大。
每每想到中国,我就觉得异常的难过....
此片引发美财政部立案调查
老美就是自己养活自己
看着美国人对他们国家的失望,再看看我们。我有些感伤,没有愤怒,因为我也不敢愤怒。至少他们能为自己站出来,至少有人愿意为他们站出来,至少这部纪录片在美国不会被和谐。这不是左右的问题,也无关socialist。啊,还是和谐和谐吧。中国梦等着你呢。
在英语里,只有医生的责任和病人的权利。医生是绝顶聪明的
作者的倾向性不要太明显。不过摩尔看到当年我国的医保制度估计电影都不用拍了——直接抹脖子吧!
Moore的说服技巧真的很高超,看的时候完全被影响了,看完之后仔细想想,感觉片中还是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效率与公平之中,美国选择了前者,其他西方国家选择了后者,而中国还没有选择的资格。但无论如何还是推荐看一下。
黑 真黑啊 保险真是黑看病不花钱?英国真是个好地方美国人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看病不也花钱嘛,习惯就好了
美国人民生活也很悲惨。最后10分钟看的我百感交集……泪。。导演是个有思想的人。 但是,对比美国和英国法国时是否有失偏颇?(也许是我做调查衍生的职业病吧,老是怀疑这种细节)
西欧的社保体系:You wont get fucked;美国的社保体系:If you are lucky enough, you wont get fucked;中国的社保体系:You are fucked
虽然别人的制度并非片面表现的那么美好,但比起美国人自己的医保制度来,从最基层的角度感受,确实要好得多。本片指出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症结,且极具渲染力。纵使麦克·摩尔个人风格强烈的泛真实纪录片,让某些人觉得不舒服,断章取义的剪辑,回避全面只谈需要部分的夸张,主观倾向与情绪化行动过多,似乎这些都为传统纪录片所不容。但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空前泛滥的社会里,人本该对自己接受的信息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要求传播者负全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