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别派对》是以色列与德国合拍电影,导演Tal Granit 和Sharon Maymon之前并不为人所熟知,于国内观众而言,2013年他两执导的同志短片《暑假》可能知名度大一些。新作《道别派对》获得了西班牙瓦拉多利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多伦多影展的Venice Days观众选择奖,同时在以色列本土获自动选择学院奖(Ophir Awards)四项大奖。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他俩导演功底老道,是影坛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后的作品值得关注。同时,几位年长演员在《道别派对》中贡献了非凡的演技,值得任何一个电影节给他们颁发演员奖。
年老、病重、失去心爱之人还有死亡,这是一个阴暗又让人感觉无力的话题。无力是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无一幸免。当我们还年轻,要直视这些问题很困难,因为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阳光灿烂。但直视这部戏却让我感到,如果年老和死亡是那样的,其实还不坏。
影片将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投放在老耶和他妻子的身上——前者认同安乐死但后者却认为那与杀人无异。虽然老耶的妻子在刚开始很反对他们的做法,但当噩耗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她也跟之前的求死者一样渴望有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当死亡靠近,我们才能以人的角度而不是社会角色的角度看待死亡。故事最有趣的地方,是老耶与朋友们并没直接为求死者投毒或者拔管而是制作了安乐死机器。因为他们也害怕触犯法律害怕坐牢,而机器是为了让瘫痪的求死者能完成自杀。他们没有躲在社会道德的面具后面对挚友的痛苦视而不见,也没有怀着无惧一切的英雄主义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他们只有一颗凡人的心,在权衡厉害关系之下,以最保险的方式将生命的主导权重新交还求死者。也许,我们对自杀或多或少都有着偏见,我们也许总认为自杀的人都是出于懦弱,因为无法面对生活或者无法面对痛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自杀也可能因为勇敢因为想要承担自己的生命的责任而不想怨天尤人。生命首先是自己的然后才是社会的,个体不该受社会价值观的裹挟,连死也要按规范进行,个人的命运不该为社会为医疗机构的“善良”买单。
影片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正是海报上的画面。老耶的妻子因老年痴呆发作裸体走进了食堂。朋友们为了安慰她,脱光了衣服与她在温室花园茶聚。当她打开花园门的刹那,也就是镜头拍到他们裸坐在花园的刹那,我哈哈大笑,那种玩世不恭的坐姿似乎用衰老和死亡幽了一默。也许只有这么靠近死亡的年龄才能把个人的角色像衣服一样说脱掉就脱掉。我们不是兽医,不是警察,不是邻居,不是男女有别的朋友,我们只是人。既然为人,何不从心而活、从心而死,这跟道理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何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老了,每个日子都矗立成一根巨大、锋利、随时会向我们倒下的秒针,工作、财富、知识、智慧、谋略、情操,那些我们素来以为可用来与之斗争的武器都成了一堆破铜烂铁。我们穷尽毕生之力积累意义并巩固自己对意义的信心,好让自己在死神敲门时显得从容而有尊严。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死亡和沉默拥有最后的话语权,而它们所说的我们一无所知。
生活本身就是稍纵即逝的和不确定的,充满了沮丧和失望。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或许我们自以为我们知道,毕竟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意义,我们还需要围着它取暖,或者用它将别人烧成灰烬。我们对意义太过执着,哪怕死里逃生天塌地陷,也会重新建立意义。人一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意义,那么他就一定不是全面开放和自由的了,他沉溺于某种确定的假象,而选择性忽视真正确定的事实。死亡是少数确定性之一。有死亡只是因为有生命,我们不会匆匆奔向死亡,我们逃避了生的灾难,幸存者竭力要忘记它。害怕死亡不过是对恐惧未来的投射,这种恐惧可以追溯到我们人生的最初时刻。
每个人都必须在无人指导下独自死去。我们审视将死之人,我们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某个时刻的恐惧而悲伤,但我们无法体会他在这个过程的感受,这让我们所有积累的意义迎来了片刻的失语状态。但是,我们仍然不去面对我们对死亡的无知,我们的意义会很快去寻找新的附着物,比如临终关怀,比如病中处置,比如怎样办一个体面的葬礼,这些交换叙述的方式试图将死亡的直观体验的力量中性化,从而将我们从无知的黑暗深渊中“解放”出来。
所以,死,永远是他人的事情,没有人能在自己身上经验到死亡,而只能在别人身上去体会。康德也只是猜测:“死是不是痛苦,这是不能从死者临终的喘息或抽搐中判断出来的,毋宁说,那更像是生命力的一种单纯机械性的反应,它或许是从一切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的一种平和的感觉。”由此,也许真正让人从容接受死亡的并不是什么神学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而只是迫切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意愿。
也正是因为如此,尼采才热情地宣称“死亡是生命的赏赐”。
终有一日你我都会老去,暮色苍茫夕阳西下时感受生命慢慢流逝却无可奈何。只能任由时光荏苒。未曾想如果有朝一日生存下来的痛苦折磨着我们。让自身无法承受,我能不能选择安乐死呢,大家都说尊重生命。不能自杀也不能谋杀他人享受生命的权利。但是生命是我自己掌控的,我无法承受生存呼吸下的痛楚,我却没有权力为自己终结这段痛苦,而大家还纷纭述说要尊重生命和自己。这是不是讽刺呢,是不是文明进化中自相矛盾的发展呢,
电影用假装上帝的老头给忍受不了痛苦的老人灌鸡汤。让她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一群好朋友看望病床上的老友,满头白发,疾病缠身恳求多年的老友成全自己,却无一人敢答应。分分钟讽刺假装上帝的老头。这样活着生不如死又有和意义,难道上帝就是这样折磨信仰他的人吗。看着痛苦不堪的老友,看着病床上衰老无助的老人。和一旁苦苦哀求的妻子,“我也很爱他,也很需要他,但是看他如此痛苦,我希望能结束这份痛苦,也是他自己的意愿”为什么你们如此懦弱,还妄图说是他多年的老友。
友情,生命,爱情,家庭,社会,人性。全部包裹其中又丝丝缕缕缠绕在一起。因为爱因为非常在乎,所以尊重他让他安乐死,因为不舍得又不得已。这份感情和决定都需要勇气。友情也是如此,生命的命题就在此时变得像一场博弈。当死亡和欢乐的搞笑经历一起定格在超速画面中时,让人心疼的哭又深深的苦笑。这世上有太多人,无法承受生存下的痛苦,我们都会日渐衰落,白发苍苍,疾病环绕,我们会如何去选择去做决定,到底尊重生命是让他人呼吸困难到活着,还是尊重他人自己的决定。亲人,朋友,恋人作为我们又会如何决定,让你杀死一个朋友却是成全他自己。我想这是尊重他,也是尊重他的生命,虽然我会泪流不止但是我也不想他痛苦不堪。
分别的痛苦是不堪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份痛苦。就如同偏执狂一样深爱自己的妻子,那怕她患上老年痴呆症,会随时忘记自己,随时不知道自己在那一样。那深刻的感情伴随你会随时失忆的痛苦,我体会到生命的脆弱,更感受到纠葛的爱和深情之间要做出选择,当忘记穿那一身衣服而下楼后贻笑大方的妻子充满羞愧难当。难以抑制。懂的人看到难受,看到悲哀。这世上让人大笑的往往都是悲剧,真的是讽刺,人人都会说,哈哈,你看他摔了一跤,而没有人说。哈哈,他中了彩票。喜剧都是别人的悲剧,就像痴呆症的妻子失忆忘记穿衣服下楼却遭受旁人耻笑观摩一样。深深的反思和难受。当一大群5.60岁的老头老太太裸奔出现在一起聚会时,我们又哭笑不得,为了照顾朋友姐妹的感受,做出真实又幼稚的行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真正衰老的只是你我日渐斑白的头发,而我们的灵魂一直青春活力。一直在面对朝气蓬勃的和世界末日作斗争,追求自己最真实最开心和满意的东西。不论60.70岁,我喜欢男人或者女人,异性恋又或者同性恋,我都可以兴趣盎然和爱的人睡一张床,毫无伪和感丝毫。白发苍苍的两老头赤裸相拥而眠又如何。我遵循自我身体最本质和最原始的欲望,不打扰和侵犯任何人,这是爱真挚的爱。
当极具笑料又或者幼稚不堪的剧情和死亡,分离,停止呼吸这些无限悲伤的事件一起发生时,笑得人心疼,哭得人无声。这部电影就是如此真实的记录,和人性最本质的善良下发展,用来极具冲突的对抗体制,社会和所谓的人性。
我会老,但这只是一具皮囊,这下面的灵魂永远年轻气盛追寻美好。这就是人的一生。
转载联系微信512054928
明明是那么悲伤地离去,却蕴含了信息丰富的幽默元素,这真是一群可爱而勇敢的老人!人类是否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否能挣脱道德捆绑抵达真正的自由,仍是一个灰色地带区域;向着那永恒的国度出发,不留遗憾,没有愧疚,让你们永远记得我美好的样貌,几段录像被煽到;摄影好赞。
三星半。《爱》的复演,亮点在于轻巧,幽默段落和轻描淡写的转变很耐人寻味。
有尊严地衰老以及死亡不是件容易的事。
焊接一台机器注射死亡的解药,刻录一段视频诠释生存的尊严。衰朽的病体怎能任由死神蹂躏,按下按钮俨然上帝;退化的记忆如何听凭病魔差遣,露出胴体已是赢家。人至暮年,岁月残忍剥除你脆薄的羞耻心和廉价的求生欲,病痛无情赋予你周遭的鄙夷和子女的嫌弃。在忧伤里还涌动着细密的狡黠和童稚,散不去。
老人院连续杀人事件。将生与死的话题举重若轻,黑色幽默中又饱含伤感无助。人活了一辈子,到最后也想有尊严地离去。
《道别派对》 “快乐告别的方法”—— 有一种死是有尊严的告别,和我们在临终告别医院不一样,和我们的ICU那种插管延缓生命不一样,一群老朋友和生命开起了“玩笑”。喜欢各种各样发明的老耶装扮“上帝”的语气給癌症患者打电话告诉她:天堂没有空位置,妳需要继续接受治疗;他就是这样乐于助人,包括同样患病的妻子开着善意的玩笑一天,老朋友实在是忍不住治疗的痛苦,妻子也告诉老耶,想让他安乐死,但是,当地安乐死非法,老耶和几个老伙伴从网上发现了一架安乐死注射仪,于是喜欢发明创造的他自己动手制造了一架静脉注射计时仪,而且非常迷你关键是让病患自己操作,之前录下遗言和保证。几个人在不断的加盟中开始了这项“业务”,而且很多人慕名前来咨询和要求尽快实施这项服务。面对死亡,我们某一时刻是挣扎、抵触和不甘心;而在这些耄耋老
由满足朋友的求死而开始,他们呆在一个接近死亡跟疼痛的地方但死不了,“如果这样做我会死,如果不这样做我会倍受折磨然后再死”,妻子开始就就显露的阿尔茨海默病,花园里一幕很感人,可惜最终发展还是无奈,最后丈夫选择救醒,却又自己亲自帮助其死亡,可谓伤心。
又好笑又感人,对生死伦理的探讨与哈内克的《爱》内核相似,所不同的是加入了许多黑色幽默元素。关于生,关于死,关于爱,关于尊严,关于离别。
略显“老气”的剧情,确实最细腻情感的突显。一边悲伤一边快乐着看下来。我相信里面的爱情,相信里面的友谊,我相信有天堂,我也相信奇迹。或许在那可以预见我们也能有完全的自由选择权。
这部电影虽然融入了喜剧元素,但它的本质上和【爱】一样,关于爱,关于有尊严的选择如何生死,还有友谊。一个人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死,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权利,自己的人生,自己自由的掌控,这时候无需悲伤,应该鼓掌,这群老年人年轻时的生活状态也应该很有趣,导演不愧是gay。★★★★
几个关于老年病人安乐死的故事。有伴侣,有亲人,有子女,都无法消解躺在床上求死不能的痛苦。
直面衰老本身就是乐观。以色列老人院的硬件条件真好啊,室内颜色、家具、灯具都很顺眼。
我不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并不是他维护和推崇安乐死,而是在态度上近乎儿戏,在适应人群范围上很模糊。老年人很多时候都像孩子,如果任由情绪相互传染,非死才是解脱,态度上没中立,特别是生死问题上的偏袒,不能被推崇。
女演员们都好有爱!最后要把妻子安乐死的时候我简直就是一边飙泪一边心里喊着不要!!看得挺有感触的
这个电影针不戳,有欢笑有感动。
感觉一般,不如期待。“你总是说着要走,结果我们聊到了凌晨五点。”
描写老年人生活的影片,看过不少,拍得都很感人。这些影片成功的原因皆在于细节,在于有着有趣且感人的桥段。这些细节支撑起一部电影。此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老年人如何有尊严地死去,来探讨老年问题,拍得很有新意。
总会到那一天的,厄斯金组装的机器送走了马克斯,又送走了克拉拉,毫无意外地轮到了妻子拉瓦娜,按下开关,会无痛苦地死去,不按开关,会饱受折磨后死去,病魔的掏空让妻子对丈夫的所为慢慢理解,处在一个老人堆里,他人的遭遇迟早会发生到自己身上。
如果活的够长,终要回归到伊始,步履不齐,依依不舍地独自走进那扇门。几十年的光阴将牌匾上的“幼儿”染成了“养老”。记忆呈抛物线对仗着衰减,身体同样跟着衰变。有人苟延残喘,拖着残骸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多活一天赚一天。而我们这类人却觉得人固有一死,与其整日被镰斧悬在脖颈边,交给不知何时戛然而临的死神,还不如自己手握着引线,决定生死的边缘。趁着还没忘记一切,趁着脑海的沟壑还深藏着Ta的名字,在平静的水面放一把烟花,在绚烂中沉寂。
A gentle, witty, sensitive and never the less courageous depiction of elderly life and euthanasia, with a devastatingly beautiful end theme song as the icing on the cake (Eretz Lahadam by Avi Bal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