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要从这讲起,当男女主角在对自己的婚姻迷茫时,当他们周围的朋友都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失去自我时,他们在寻找到底哪一种是他们需要的生活,于是他们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妇,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体会到了活力,年轻,自由,疯狂,他们自以为很快乐,结果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圈套,那对年轻夫妇只不过是为了刻意接触他们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我们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但这个社会就是个残酷的社会,让我们对过程麻木,而把结果放得太大太大。关于电影中拍摄纪录片,男主角Josh花了八年拍了一部纪录片,拿给自己伟大的纪录片导演岳父大人看的时候,不只是他,连我都感觉boring,Josh追求纯粹,追求至高无上的真实,他单干从不会用什么手段,当他发现那个年轻人欺骗他的时候,他就在所有人面前揭穿这一切,但大家都欣然接受这一切,说只要片子拍的好没人注重是怎么拍的,连他的岳父,他最尊重的纪录片导演都说时代变了,只要吸引人就无所谓拍摄手段了。这个社会已经远远偏离了真实,大家都带了点虚假,都揣着一个面具随时伪装,大家喜欢看有带着戏剧性舆论的东西,就类似芒果台永远能从它的那些真人秀节目中制造出噱头,抓住观众的心理,我们自以为我们所看的真实,只不过是它使用各种剪辑引领我们走向那个误区,纪录片本该记录真实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能比纪录片更真实的了吧?结果告诉你,不是!小学的时候就在《时文选粹》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真实和谎言去河边洗澡,结果谎言穿着真实的衣服走了,但真实不肯穿谎言的衣服,结果大家都能接受穿真实衣服的谎言,却接受不了赤裸裸的真实。时代变得复杂,现在一代人比一代人没那么天真纯洁了,当那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手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取得成功的时候,男主已然顿悟,在机场他对自己的妻子说:He's not a devil,he's just young.但他们看见一个坐在对面不会说话的婴儿在摆弄手机那么娴熟的时候,他们惊呆了,时代已经变得太快,快得我们压根跟不上它的步伐。回到婚姻的话题,还记得那对年轻夫妇阿曼达演的那个女孩说:当我们在想,我们要怎么一起变老的时候,答案就是和其他人一样。有时候我们特想追求与众不同,但最终难免落入俗套,就如男女主角最终还是要去领养孩子过着跟其他人一样的生活,生活不就是那么回事嘛?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要保持自己独有的心境,周末快乐。
影片阵容强大导演是诺亚·鲍姆巴赫 ,《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善于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 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闻名的女演员 娜奥米·沃茨出演。
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片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计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而成年人总是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似乎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电影时间来到了2014年,主角说不敢相信离06年已经8年过去了,是啊,我也不敢相信。看过本片之后,我立刻想到了2010年的《鲶鱼》纪录片事件。本片提起的25岁年轻人从facebook上找寻老友,然后发现他是阿富汗老兵的事件,和纪录片《鲶鱼》非常相似。《鲶鱼》是有3个纽约的年轻人,他在facebook上和一个网友少女相恋,他太爱这个女孩于是想和她见一面,结果却发现女孩在facebook上的所有信息都是假的,一切的相互支持的照片、朋友、合影、关系都是编造的,从一个facebook的一个平常故事跌宕起伏的打假故事。自《鲶鱼》在圣丹斯电影节一炮打响以后,对本片的质疑就开始了,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剧中过于戏剧化的人是导演找人安排的,整部纪录片是伪纪录片类似《女巫布莱尔》。后来据说制作人已经出来承认是假造的,但是又有人说没有。反复争夺到今天依然没有结果。而一部描写打假的纪录片本身造假,这真是巨大的讽刺,而这种讽刺恰恰是我们千禧一代人的时代特征。
这就像我们中国的韩寒事件,韩寒自少年得志以后就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在各种话语之中游移腾挪打运动战。从他被质疑造假至今也已经过去了3年,韩寒到底是不是造假,还是没有结果。而自韩寒被指造假以来,挺韩寒恰恰是被称为“中国唯一敢说真话”的媒体,南方系。包括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网易、新京报、财新甚至很有气节的名人比如陈丹青也不惜说“我不管韩寒的文章是不是他写的,文章好就是好。”韩寒后来发了新三篇,立刻招致左派人士抵制,然而又因为左派人士的抵制却让方舟子成了众矢之的,自由派人士骂他是诋毁自由偶像的小人,左派人士又因为韩寒挺他,因为转基因议题而骂他,而”韩寒有没有代笔“呢?有还是没有?转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安全或不安全?没有结果。
就像本片最后,老岳父对主角说的:”为什么一定要非黑即白,情况变了,价值观变了。“如今,《鲶鱼》被mtv转拍成了个捣乱、低幼真人秀,而韩寒开始成为赛车手偶像,用最近报道的话说”喜欢的人都是喜欢看他赛车的人“。
让我想起了谭震林老先生的话:”我不应该活这么大岁数……“。世界总是在变化……
ps。这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因为对本片我没有谈什么,以下谈一些看法:电影不太恰当的描写了年轻人的生活,作为千禧一代人,我们有自己的困惑、痛苦和枷锁,而不是如电影所说的,就是一天的犯二。而当今社会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价值真空,爱情、亲情、家庭、国家都在变化,在重新定义,旧有父权社会崩塌,没有新的价值观顶上来。这个问题,电影有谈但是把这一切归为”时代变了“过于简单化。其实还是以中产艺术中年男的角度来谈中年危机,过于表面、过于形式。naomi watts表演很好。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完全吸引你 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对自己有所求 那可能是因为他的所求隐藏的比较深 朋友这个东西 信任还是根基
好莱坞励志片的烂拍法
好喜欢,真的可以接伍迪老头的班!
今年的惊喜片竟是这部,不过也确实合适。一部非常纽约的电影,充满着小资的自恋和自怨自艾,两代夫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冲突是表面,说的还是夫妻间需要在各个维度都坦诚相对吧。剧作成熟,剪辑略花哨。其中还闪过一个半秒的去年电影节的镜头我恰好当时可能在画面里的,整个人都惊呆了。。。
婚姻版HA。James Murphy Scoring
他们傻逼却又充满生机,他们虚伪却毫不掩饰对名利的诚实,他们的矫揉造作都可以从世界求得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就是年轻时候的你。
没去过美国,但是Adam Driver的演出,让我看到了好多北京的XX摄影师,XX艺术家,XX音乐人,XX作家,XX红人,XX科技类创业团队的影子。
更想看到一个没有电影元素的版本
所有穿越剧都是拍给孩子看的把戏,幸而孩子刚好是《年轻时候》的观众兼主角。鲍姆巴赫在这部折光返照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的作品里终于点透《鱿鱼和鲸》并非中产的属性而是时代的语境。那么在这个年轻的流量社会里老式中产的特征是什么?影片一针见血的甩出两个词:无聊和虚伪。新晋中产对这一权力精英形象的崇拜已进化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不上不下的小资最终面临的难题却依然是以人为镜的自我认知。他们既不能像无产阶级那样自由地创作艺术,也无法如成功人士那样专心的养育孩子。从未实现的梦想(孩子)成了衡量他们是否跻身中产阶层的一个内在价值尺度,影片对于三者同时给予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终将历史扬弃的男主也让反思的结果活在了当下。
Noah Baumbach的新片。纪录片导演的中年危机没有因为遇见一对有活力的创作青年而解决,在后半段反而变成对于何为真实的探讨。但没有《Frances Ha》的那种轻盈和灵气。
本以为就是个纽约轻松喜剧,没想到竟然如此有深度。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婚姻问题和年龄问题,而是鲍姆巴赫对电影制作的见解以及对攀龙附凤现象的嘲讽。自我揶揄和幽默桥段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喜剧外壳下的思考还是让人感到心酸。
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了,一个电影中要塞进去太多东西,又是中年危机,青春的诱惑,信息时代弊端,又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反思,创作的本质,最后还塞进去了一个类似伍迪艾伦的互相计算的故事。整体显得很散。
Noah的片子一直都很有趣 不过此片前后的割裂感有点强 中年危机 纪录片之争 纯粹的老人和功利的年轻人 结尾还是回归了现实 btw:1.最后的交叉剪辑很棒 2.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
三星半。人不是到了中年才有危机,只是到了一定的岁数,发现已经没有热情和精力去对抗这些危机。20岁的时候改变世界,40岁的时候面对世界对自己的改变,拥抱你的关节炎。电影不够犀利,也并没有说明白,在挣扎了一番过后,是不是学会的只是不再假装自己是别人。
比较失败
本爹,你能好好演你的逗逼行么
道理都懂,故事的切入点找得也挺有想法,但拍成长片看下来还真没啥大意思
所以孩子又背锅?太多人随年岁增长,活得愈见乏味沉寂,就把孩子当工具,妄图利用他们拯救自己的“中年危机”。投机、犬儒、善巧名目的利用和榨取他人,这是人的本质问题,真不是时间问题,更非太年轻所致。如何在所谓成人世界的规则里葆有初心、活得如赤子般纯粹,这也不是中年课题,是一辈子的课题。
一些段子很逗,但总体感觉不深,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了。美国年轻人,不太懂。
前后太不搭了,最吸引人还是语言和一些滑稽的小细节。最后解释了国内总是捯饬烂片的导演们,他们都是太年轻了,赶快变为old ma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