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命运与疾病面前,医学真的无能为力。 第一集:感叹命运,在这些孩子生命还没真正开始的时候就如此残忍,也感叹那些付出那么多的父母。第二集:如果有选择权我宁愿没有后代,也不想带给他们一点风险不能享受这个世界,孩子是感情的维系是生命的持续,但有时间若过于较真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第三集:女博士是最科学不信命的吧?但在命运面前却不得不低头。因为灿烂的生命刚刚开始,幸福的人生也刚刚起步,在医院角落颤抖着哭泣的背影真是令人难受,感叹命运的不公,也害怕命运的一点点捉弄…第四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风险和困难,人生在世应该多一点互相理解,毕竟谁都不容易。第五集:并不是每矽肺病患者都有机会换肺,也不是每个换肺的病人都有机会活下去。第六集:精神病患者第七集:阿尔兹海默症病人。
总的来讲看完此片不仅让我再次直面命运的不公,害怕之余还是得回归生活,警戒自己多加锻炼,提高免疫力。有孩子了做好产检,优生优育,有问题了要态度坚决果断。当然,结婚前也应该了解好对方的家族史,毕竟影响到生活质量。但面对噩耗和挑战的仍然是家人的陪伴爱人的支持与付出。我信命,但噩耗降临后要怎么办?不还是得积极面对吗?人生苦短,什么工作学习遇见的小挫折在生命疾病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想起了《少年派的漂流奇遇》突然觉得人信奉神还是有所帮助的吧……
希望身边的人、父母亲人和自己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我不想太贪心,这样就够了!
昨晚,捏着拳头,喘着粗气,连续看了四集《人间世》。
看完,再也没有心力多看一集。
然后,晚上也失眠了。
这种真人真事,真比看 5 个《药神》还要难受。
看完最放不下的就是《人间世》第二集,关于吴莹冒险生育这一期。
因为年龄相仿,又同样是一个女性,所以代入感更强,不免对她的选择又生气又叹息。
才 25 岁的姑娘,因为有先天性心脏病,再加上动脉高血压,不适合生育。所以在她怀孕两次,家人都让她流产了。但是第三次她怀孕了,却坚持要生下来,她说「怀孕 28 周,也跟家人吵了 28 周。」
记者问她「有没有想过后果?」她说,「想过,只是感觉一个女人,有了孩子,人生才是圆满的。」
我发给闺密丽丽看,她叹了口气,说:「一个人太想要一个东西时,在做选择的时候,总会有侥幸心理。」真是一语中的。
吴莹也知道,这种情况下生育,活着的概率只有 50%。而吴莹相信自己是那幸运的 50%。
可是结果遗憾的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吴莹身上。孩子是保住了,但是体重只有 1005g,出生后就被送去了小儿重症监护室,而吴莹,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两个监护室相差不过 100 米,而她最终没能下得了床,看一眼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个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却真实发生了。之后主治医生们也跟团队成员,做了很深刻地反省,对于这种高危孕妇,一定要往死里劝啊!往死里劝啊!
很多网友看完,都说吴莹自私,其实并不是这样。自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但吴莹未必是在乎自己的得失。
澎湃新闻有跟进写了一篇长文章,里面有个细节,是说,在术后第二天下午,吴莹醒了。她无法说话,只能睁眼看看家人,偶尔用手指或者手机写几个字。公公拍了孩子的照片,拿到她床前。吴莹点点头。
她妹妹记得「她说过最蠢的一句话。」吴莹问,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母亲说是男孩。吴莹说,「我的任务完成了。」妹妹至今也没搞懂她的「任务感」从何而来,她丈夫家并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娘家更没有。从吴莹被推进手术室,她老公满心忧虑的不是孩子,都是她。
我猜想,这种「任务感」可能是来自吴莹长期生病被照顾,一直没为家庭做出什么「贡献」来,所以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来为家庭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因为吴莹没怀孕之前,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我查了一下资料,像吴莹这种患有艾森曼格综合症的,平均寿命在 32.5±16 岁,绝大多数能活到 30、40 岁。也许她想在自己死之前,留一个和她老公爱的结晶存活人间,延续她的生命,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猜测,但如果吴莹真的是像上面说的,更多的是「侥幸心理」呢,而且从各个报道来看,「无知无畏的侥幸」可能性更大一点。
一方面,她从小生病,三姐妹中,父母对她宠爱最甚。脾气一直也很犟,「我决定的事别人改变不了。」
另一方面,母亲和医生的心软,让她更是「有恃无恐」。再加上同样病症的朋友的成功生育案例,让她更是乐观估计了情况,幻想高于了事实。所以才把事关生死的严肃事情,轻之淡之。直到被推进手可术室前一刻,她才跟自己的父亲说「我害怕」。
「医生的话要听」,「危险系数太高不能生」,这些常识性道理,吴莹一直没放在心头,才造成的悲剧。
吴莹这个事,看着是结束了。但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对这个事情的反思程度不够,可能还有更多孕妇依然在冒这个风险。所以只发这些「事后诸葛亮」的感叹可能还不够,我们还要重新反思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人劝吴莹,都没有用呢?
——除了她自己的执念,是否我们劝的方式,也有提升的空间呢?
一个人有执念时,会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这里面还有很多幻想的泡沫,留给我们去帮她们去掉。
针对这种侥幸的行为,为了让对方能感受到这种后果,以及事情的严重性,我能想到的办法是:
1. 医院层面
一定要搜集同等病症的失败案例,详细地描述给患者听,描绘得越具体越好。最好是能让她们有更深的代入感,让她们感受到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结局竟然如此悲惨。
对于后来人,这个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警醒作用。吴莹的丈夫,愿意把这个案例放在纪录片里,就是一件造福于人的事。对于每个看的人,都是一次提醒,有些事就是生死大事,不能有一点点侥幸心理。
2. 家人层面
家人们其实可以准备两手方案。50% 活着是皆大欢喜,可 50% 死亡,该怎么应对呢?
这些都跟吴莹有关,可吴莹又不在了,谁来给个解释,给些安慰?
所以,那时想劝住吴莹,真的应该认真地跟她谈谈这些后果。最好让她写一份遗书,认真思考一下这些严肃的问题。这才能帮她挤掉幻想的泡沫,认清后果。如果她也真的能接受后果,那么在临死前能和家人达成共识,她走得也安心一点,活着的人也更安心一些。哪怕吴莹只是说:
这样一番交待下来,生者的日子也会更好过点吧。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怕生死,只怕生死来得太匆匆,来不及好好告别,就匆忙离去,所以人生尽是遗憾。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告别。
我有这么深的感触,也是因为早年时,我也有一位亲人去世,我没有好好告别。这么多年,心里多少有些愧疚感,悔恨当初。年少不懂事,不知道怎么做;长大了有能力有办法了,也追悔莫及了。或许,当初一个好好的拥抱,都能给今天的心灵不少慰籍吧。
不管怎样,希望她们在天堂一切都过得好吧。我们也要更加好好活着。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booka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有一部良心的国产纪录片轰动一时。
豆瓣评分9.6,每一集都哭得稀里哗啦,让人心如刀割。
羸弱却与死神搏斗,他目送一位位病友的离世。
为了未降临人间的宝宝,她直面癌症,憧憬美好。
为了与死亡抢夺时间,面对脆弱的医患关系,他们不忘初心,救死扶伤。
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让我们直面生死,感受病房里的悲伤和快乐,感叹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3年之后,它让我们再次亲近生命的爱与痛,悲与喜!
《人间世》 第二季
上线以来,视频播放量达1600万人次。
“我要呼吸!我要呼吸!这是什么杀人医疗方法!”
躺在手术台上的男孩一直撕心裂肺地哭喊和挣扎。
此时的他,惊慌、恐惧、无助。
但是,为了把病治好,重新回到校园,他不得不学会忍住。
把腿锯开,拿出骨头。
用灭活的方法,杀掉骨头上的肿瘤。
再在把骨头放回体内,一针一针缝合好。
看到这冷酷的片段,你会跟我一样,揪着心,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这样的画面实在太多太多,每天都在医院不断地上演着。
在医院,我们能近距离地靠近死亡、看到挣扎、聆听希望。
生死是人生的终极问题,疾病是每个人必须迈的坎。
年幼的儿童、襁褓的婴儿、为生活打拼的农民工,教书育人的教师…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病魔不会在意你活了多长或者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2730个日日夜夜,9个摄制小组,200多个摄影对象…
《人间世》团队每天都蹲守在医院,用冷酷的镜头纪录着面对病魔的虚弱无助、坚强无畏。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嬉戏玩耍、欢声笑语,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但是,有一种来势汹汹的病魔总是向这群小天使们下手。
恶性骨肿瘤,又称为骨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恶性肿瘤。
它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最容易发生在10岁-20岁的青少年儿童身上。
恶性骨肿瘤的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三。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
你连续抛硬币,连续22次都是正面!
罕见,意味着患病的几率小!
但是,一旦成为那百万分之三,你就会被死神锁定,健康的身体立马被吞噬。
由于发病机制还不能完全清楚,这种病难以真正根除。
一旦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癌细胞更会从骨头扩散到全身,无法挽回!
“小心翼翼地纪录着故事,绝不想放大悲情,消费苦难。”
《人间世》第二季第一集,将镜头对准了这群百万分之三的孩子们,纪录着他们面对病魔的每一天。
幼小的身体能够对抗住病魔的折磨吗?
他们能够等到生命的奇迹吗?
安仔,11岁。
他是一个十分懂事、活泼可爱的男孩。
他跟所有的男孩子一样,喜欢打篮球、玩滑板、看动漫、玩游戏。
但是,命运的捉弄,让他不幸地患上了恶性骨肿瘤。
为了治病,爸爸妈妈带着他各地求医。
从此,他告别了校园、课堂和小伙伴,永远跟药水、手术台、病房打交道了。
因为疾病拖的太久,癌细胞恶化,他永远失去了左臂。
没有了左臂,他害怕被路人看出来。
他出门前一定要将左边衣袖捏一下形状,在路上也要走在妈妈右边。
长时间的化疗,安仔失去了头发,身材也变得臃肿。
安仔曾经说,游戏里面的人都有很多条命,输了重来就好了,不像自己,只有一条命。
是啊!如果现实中的人有很多条命,那该多好啊!
在爸爸妈妈的关爱和照顾之下,乐观的安仔一直坚持着、硬撑着,犹如一个大男子汉。
失去左臂的他,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海贼王》中失去手臂的“红发香克斯”。
“如果还有家伙没有闹够的话,来吧,让我们来奉陪吧!”
他要跟偶像一样,与恶性骨肿瘤勇敢斗争下去。
虽然有时候安仔跟妈妈顶嘴、任性,但是,他还是敏感心细的好孩子。
看到被病魔折磨的儿子,妈妈都会伤心、难过、自责。
但是,懂事的他,会握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宝贝永远爱你。”
当妈妈伤心哭泣的时候,他也会用无力的手,抚去眼角的泪水。
安仔一直坚信着,期盼着: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即便在他虚弱的时候,他也一直期待奇迹的降临,期待肿瘤从自己的身体里消失。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装上假肢,健健康康、背着书包上学读书。
然而,病魔是无情的。
安仔双肺肿瘤继续恶化,不得不入院治疗。
在弥留之际,他依旧想着读书、学校
他一直哭诉着:“这个年我都没好好过,我哪里都去不了,我只能待在家里。我想我的同学,我不想留级。”
思蓉,13岁。
一个腼腆、笑起来十分可爱的女孩。
在升初三的那年,一直腿疼的她被确诊为恶性骨肿瘤。
这样的检查结果,让在外地打工、没有陪伴孩子的妈妈后悔不已。
妈妈一直自责自己不是个好母亲,如果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一定宁愿少挣一点钱,也要陪在孩子身边。
如今,全家的重心就是给思蓉治病,让她战胜病魔,尽快康复起来。
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发现她的病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不仅一只腿的骨头长有肿瘤,而且癌细胞也转移到了肺部!
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妈妈爸爸听取医生的建议和手术方案,一边赚钱,一边看病,只求思蓉能够活下来。
为了不再增添负面情绪,全家人都强迫自己坚强,不许掉眼泪。
一家人都希望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度过余下的每一天。
每次被推出手术室,虚弱的思蓉都是痛苦难忍。
这个时候,妈妈都会躲在一旁,忍不住哭泣。
虽然一直生病,但是思蓉毕竟还是个小女孩。
她任性、撒娇,时不时就跟妈妈斗个嘴。
为了截不截肢的问题,她还跟母亲争执起来,撒娇打滚。
爱美的她不想永远失去一条腿,甚至还提到自杀、安乐死。
最终,出于疼爱,妈妈和医生最终妥协,改变手术方案。
有的时候,思蓉还是逗人开心的开心果。
已经经历过各种手术的她,笑着对医生说:想要美容缝合,下手轻一点。
因为化疗,失去头发的她甚至还自嘲自己是一颗卤蛋。
为了让思蓉快乐,珍惜拥有的每一个瞬间。
不富裕的一家人决定陪伴着她一起旅游,看看大海,放松心情。
那一刻,一家人欢欢乐乐,无忧无虑。
那一刻,好想对癌症说:滚蛋!
萌萌,13岁。
你可以叫她“炒鸡可爱的萌”、“杜可萌”、“美少女”…
“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命还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
她是病房里的乐观战士,为自己与病魔抗争的坚持感到骄傲。
13岁,正是一个需要爸爸妈妈呵护、照顾的年纪。
即便是再怎么坚强,萌萌也会哭、会闹、不想化疗,她也会胆小、懦弱、害怕痛苦。
但是,如果不化疗,岂能让癌症猖狂偷笑!
已经坚持到了这一步了,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这样,更有动力的她就会再次武装自己,重新出发。
萌萌说,她曾经做过一个梦:
她和小伙伴们 ,脱去了病号服,走出了病房,穿过重重的迷雾,拿着武器,对抗着共同的敌人。
但是,病魔是强大的,弱小的她在病魔面前太渺小无力了。
她最终也没有逃脱厄运。
她的骨癌也发生了转移,肺里发现了零零星星的肿瘤。
只要癌细胞出现转移,那就是不好的信号。
这一刻,无论是谁,内心都会萎靡不振、悲观失落。
萌萌在自己的公号里提到,她这个乐观使者可能要脱下面具,有点累了。
我想说,乐观使者,请你继续回血,继续坚持下去!
今天,我又重新看了萌萌的公众号,发现她更新了!!
现在,她的身体很好,不用我们挂念担心。
@萌萌的公号
其实,像安仔、思蓉、萌萌这样的骨肉瘤患者还有很多,他们都在跟癌症做抗争着。
每年,全国新发儿童和青少年的骨癌患者就有一万人!
有的是良性,有的是恶性;有的化疗得到医治,有的癌细胞扩散...
但是,医生告诉我们,提早发现,就有希望。
国内很多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和控制,都是在中晚期才被确诊,错失治疗良机。
没有彩排,没有剧本,没有消费苦难。
但是看完《人间世》第二季的一集,我觉得还是那么苦、那么痛!
“如果观众发现,第二季中,这些生离死别的时刻镜头在颤抖。请原谅,那是因为站在摄像机后的编导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是啊,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这种感同身受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萌萌说,生命都是短暂的,希望每个人都像烟花一样 ,都会有自己最绚烂的时候。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们用天真灿烂的微笑来对抗死亡,教会了我们乐观和坚强。
更让生者,不会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就能留住短暂的时光。
虽然烟花短暂,但是最绚烂的时刻,已经刻在我们的心里。
看到结尾的时候,我怀着期待,希望依旧与病魔对抗的孩子们能够好起来。
但是,当看到名单里的白框,我还是哭了。
人的生命就像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但是,我希望:
请暗礁对孩子们温柔一点,岛屿亲吻孩子们的痛处~
文/booka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第三季的人间世《呼吸》,记录的是尘肺病患者的生死挣扎。
病人一呼一吸离不开制氧机,面临着呼吸衰竭的风险,肺移植是命悬一线的希望。导演记录了被精神和经济双重压力裹挟之下的两个尘肺病家庭,卖车为老父亲肺移植的儿子小廖,和跑遍乡亲邻里筹款六十万为儿子换肺的父亲老戴。为挚亲倾尽全力一搏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一致的乐观、坚定、担当,让阴霾沉沉的家里投入一道阳光,好像家里有这么一个人在,任何事情,都会有希望的。
镜头里的父亲老戴,头发灰白却步伐矫健,他走门串巷,一家借个五千,一家借个一万,在纸上记录着借债累计下来的手术费用。最终熬到筹满六十万手术费,肺源也落实,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去医院做手术的时候,老伴哭了。老戴安慰妻子,哭啥,这是好事情。
一路上陪着儿子儿媳坐车到医院,到达医院后由于氧气不足,儿子已经在医院走廊里蹲下,老戴一个人走在前面,鼓励媳妇带着儿子再走上几步就上电梯了。终于在肺源的各项指数合格后,儿子戴志刚被推进手术室。按照医生的说法,肺移植是20%的死亡率,已经是高风险的一搏,儿媳妇燕儿在手术室门口哭起来,老戴回头安慰她,燕儿,别哭,有我在这里撑腰,你怕什么。
老戴眼袋浮肿,但是眼神却非常坚定。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爸爸,那一双始终背负着大眼袋的小眼睛,跟老戴不同,印象里爸爸并不是面对复杂局面可以稳定大局处变不惊的人。不论父亲是果敢坚毅还是有他自己的软弱,父亲本身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成长的时光里,爸爸的角色被视作一片天。“有我在这里撑腰“这样的一句话,紧绷着的心好似一下得到了疏解。
儿子被推出手术室,手术顺利。高危的感染期过后,终于可以在床上隔着玻璃跟家人打招呼,老戴透过玻璃和床上的儿子招手微笑,侧过头却留下眼泪。出院回家,老戴宴请邻里乡亲,举杯庆祝儿子二次重生。老戴坐在酒席上面色平静,他点起一支烟,看着一家子人团聚在一起。
门口点亮了烟花,感觉像过年一样。儿子戴志刚的平凡生活重新打开了,而这个家,有着父亲这样定海神针,过往和未来的生活,都令人感到安心。
类似经历的,还有卖了车为父亲筹集手术费的儿子小廖。他在签署手术协议,送父亲进入手术室,甚至父亲病危的时候,都竭力表现出镇定和争取最后的希望。他告诉母亲,我们到这里来就是拼搏的。当父亲病危,母亲瞬间跪倒在病房门口,他跟妈妈说,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一边马上电话联系购买可能治愈感染的药品。
他在镜头前崩溃的那一刻,是医生宣布无法医治,建议带父亲马上离开医院回家落叶归根,他哭着用拳头击打额头,在父亲的病床头前说,爸,你受苦了。一个月之后,他和太太回到医院,给每个医生送了家里种的花,跟主治医生说,我尝试了,我不后悔。
无论变故如何,家,有我们渴望的信赖和希望,给与人来自心底的安全感。因为有那一个在家里像太阳一样的人,阴霾灰暗都可以被他照亮,如同父亲老戴,如同儿子小廖。生活并不容易,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的。来自家人的信赖和支持,足以慰藉人生,照亮去路 。
我们总会习惯地用“好看”或“难看”来描述看电影的感受。
简单两个字,足以简单表达对一个电影的喜好。
但这部优质国产纪录片,我却绝对无法简单用“好看”二字来形容——
这是一部你看了就无法停止眼泪的医疗纪录片。
东方卫视出品,每一季有10集。
2016年播出的第一季,豆瓣评分高达9.6
就在19年的元旦夜,第二季刚播出,已有4000多人评价,豆瓣评分高达9.5
第一集的故事,就已经流干了我的泪水,《烟花》。
几乎没有人不爱看烟花,虽转瞬即逝,但却耀眼、夺目。
生命也和烟花一样,对谁来说都是短暂的,却都有自己最绚烂的一刻。
但这种短暂,对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里的孩子们来说,太过于残忍了。
他们都得了一种病,叫恶性骨肿瘤,得病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三。
大多数的孩子在送入医院之后,都会在左腔静脉里埋上一根管子,作为长期输液使用。
医生往往都会告诉他们,挂的都是生理盐水,就跟感冒发烧输液是一样的。
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生理盐水,而是一种又一种的高浓度化疗药水。它会让你恶心、呕吐、难受得吃不下饭,然后开始掉头发。
而化疗只是开始,他们还将接受手术,医生会把他们的腿锯开,拿出里面的骨头,切除骨头上的肿瘤,然后再把骨头放回孩子们的身体里。
严重的,甚至还会做截肢手术,失去腿或是手臂。
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中,安仔就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左手。
他的大名叫蔡炫安,是医院里最可爱的小胖子,爱玩游戏,也很爱吃东西。
安仔的新年愿望很简单,装上假肢,健健康康地回到学校里读书、和小伙伴们玩耍。
为了实现安仔的愿望,妈妈特地带他到假肢厂定做他的“手”,安仔害羞地和医生说道,
“我不装机械手,装美容手,可以吗?”
安仔以为化疗结束,只要装上了假肢,就能背着书包上学了。
“那以后书就背少一点”,他开心地和医生聊到。
但对正处于青春期、爱美的王思蓉来说,残缺是她绝对不能接受的。
当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需要做截肢治疗时,王思蓉对着同样痛苦的妈妈嘶吼着反抗,
“假如要截我肢,就给我申请安乐死,你不给我申请安乐死,我自己爬着也要去寻死路。”
在13岁小姑娘的眼里,为了美,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生命。
为了保护小姑娘对美丽最后的倔强,医生经过商量后决定不做截肢了,而是把她的整条腿取下来做整体灭活。
虽然小姑娘的腿是保住了,但手术的风险也变得更大了。
13岁的王思蓉并不了解大人和医生的忧虑,听到可以保住她的腿了,害羞地笑了,还询问医生能否给她做美容缝合,“你下手轻一点哦”。
王思蓉和安仔的笑容,也定格在了这一刻。
他们的肿瘤,都从腿上转移到了肺部。
为了缩小肺部的肿瘤,安仔一直在服用一种叫做艾坦的靶向药,虽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肿瘤,但伤口却也无法愈合,导致了肺部漏气。
他的呼吸离不开管子,还要通过插管将胸膜里的空气排出去。
做完了手术的王思蓉,虽然没有截肢,但腿却一直没能恢复行走能力。
她害怕自己永远残废,把“出院回家”当成了康复的唯一希望,和妈妈吵了起来。
妈妈坚定地说,你能一步一步走到房门,我们明天就出院回家。
王思蓉撑着支架,拼了命、忍着痛走到了房门,最后却放声大哭。
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坚持在命运面前毫无意义。
在别人都忙着跨年的时候,安仔却只能躺在病床上,靠着呼吸机和微弱的意识活着。
他带着哭腔向医生哀求道,“我已经是极限了,我真的想出去走、出去玩”
戴着口罩的医生看不到任何的表情,只能听到他温柔地安慰,
“等好一点就可以出去了,但是你要好,也不能一步登天,对吧”
没听医生说完,安仔哭着问,
“肯定有一步登天的办法的,这个世界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医生求求你……”
从一个孩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绝望的话,医生整理了自己的情绪,走出了病房。
“病人都是软弱的”
“顶不住怎么办”
“想卸下面具”
孩子并不懂得活着对他而言有什么意义,他所希望的,不过就是摆脱一层又一层无止尽的痛苦罢了。
但苦日子却似乎一直没有尽头,唯有接受。
“谁出来都是这个样子,没有办法。”
这些在纪录片里的孩子,有的康复了,做回了那个生活里的小精灵。
还有的,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曾经的他们,都是医院里一颗颗光溜溜的“小卤蛋”,经历过麻醉,感受过眩晕,更承受了无数的疼痛。
在医院里的日子也并非全都是泪水,有一起打游戏的小伙伴,有加油打气的医生护士,还有在痛苦时刻解救心灵的一小颗糖。
《人间世》里关于医院的故事,也悄然多了一丝温暖。
如果从客观角度来讲,《人间世》并不能算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
为病人拍摄MV,用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
病人写下的话,运用「空镜+音乐+文字」的方式展示。
这些镜头,其实都有“诱导煽情”的嫌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纪录片的真实感。
但,谁又能保证在感受这些生死瞬间的时候能绝对冷静客观呢。
豆友 @如果鱿鱼会飞 :
“那些指责拍摄方式花里胡哨的,你可曾想过,纪录片记录的是孩子们的人生啊!他们那一刻是开心的,不好吗?我们窥探的是他们及家人的痛苦,怎就不允许纪录片里多一些希冀和笑声呢”
生死这件事,本来就难以客观对待。
影像能够记录下孩子们的每一个瞬间,幸福的、快乐的、悲伤的、痛苦的……而当不幸降临时,这些珍贵的记录就成为了唯一的挂念。
安仔的妈妈直到最后一刻,还在不停地用DV给病床上的安仔拍视频。
只有手机的王思蓉妈妈,拍下了青春期少女的每一个固执的瞬间。不顾家人劝阻,记录女儿每一瞬间成为了她的使命,
“我还能在视频里,听听她的声音,看看她的样子,听听她的笑声”。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在疾病面前,人类总是渺小得可怕。
没有什么比笑着、活着,更让人觉得幸福的事了。
就像片中担当旁白、也曾接受治疗的杜可萌所说,
“当你的前面全是阴影的时候,记得回头看看,那个方向一定有阳光。”
*本文作者:阿呆
< END >
医院是一个城市最脆弱的空间,能见证最大的无望,也能体会人极致的恶性。身处其中你才会发现医院以外的人与事,悲与喜都显得十分多余
关于无望,想起一个肝癌晚期的病人,我例行问起:昨晚的止疼药有没有吃?他说:没有。我说:昨晚不痛吗?他说:痛,不麻烦你们,能挨乎。我的心顿时揪起来了,又假装轻松的和面前这个黑瘦又憨厚的中年人聊起家常,他说他下周出院,家里俩孩子(女孩高中,男孩大学医学专业)就要放假了,不能让他们担心,还没告诉他们这个事,怕耽误学习。
轰轰烈烈的生与死见过许许多多,然而这个老实的中年汉子在死亡边缘与我平淡的叙述却最让我难忘。
关于恶,想起一个肝衰竭的二十几岁小伙子合并艾滋病入院,其实就是进医院等死刑,同行的姑娘一样年轻,是新婚几个月的妻子。而男孩的父亲一再告诫我们:决不允许透露患者病情给他的妻子。意味着,这个明知丈夫有乙肝也与其结婚的人,被一家人瞒着对方有艾滋病的事实。我们气愤,内心狠狠的咒骂,却也只能闭口不谈,眼瞅着姑娘忙前忙后的照顾,心里十分悲愤。病人及其家人不对新婚妻子坦白是他们的恶,而我们,却也没有任何权利向病人本人以外的任何人不经病人同意而透露病情,是我们从医者此刻的无奈
然而,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值得尊重,不是吗?
世间百态我不知,但是看惯太多他人的生与死,我只知人活一世,身体安康才是最大的福气
我们所纠结的一切都没有我们以为的那等重要,身体健康的安然到老,才是人生赢家。
有些疾病现代医学无能为力,也有些疾病可以拼一拼、搏一搏,尚且有生机,而得病的家庭却因费用不堪重负而放弃这个生机,放弃这条生命。
生而为人,生命面前,诸多无奈!
前段时间我一个工薪阶层在八百线城市买了二套房,160万的学区房,首付80万贷款80万。外人无法理解,我自己的亲爹也骂我:在哪不能住?你虚荣心什么时候那么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了吗?
我没做任何解释
实际上,拿下这套房子使我生活质量的确下降了,而我的本心有二,一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二是为自己留真正的后路。我时刻在害怕疾病,害怕疾病降临在我的家人身上时,我能否给他们一条光明之路,这条路便是:在一切可能的医学能力下,没有任何金钱上的忧愁可以全力以赴寻找最好的途径
这个事我没对任何人说,毕竟听起来不太吉利
而实际上在医院工作,每天看到这些,我确实活在杞人忧天里
我们市医院的宣传语:健康就是幸福
这几个字可以完美的秒杀掉生活里大多数的不开心。因为没有什么,比可以好好呼吸更重要
最后
希望大家,永远健康。
吹爆,第一集MV的视角并不违和,反而很有心。
这些纪录片不能靠技术来打分的,大家的眼泪是最真实的。
请中国导演多拍一些这样子的反婚反育并真实反应一些地区重男轻女以繁育为婚姻目的的纪录片。
虽然哭成煞笔。。还是很保守地认为纪录片的悲悯都藏在克制背后,这种克制本身营造的留白,更能使人体味人生的复杂。不知道读白、剪辑跟这种邀请患者拍mv的方式是不是实验性玩法,跟第一季比,这集观感上明显失真。手松加一星,继续看看再说吧。。
那些指责拍摄方式花里胡哨的,你可曾想过,纪录片记录的是孩子们的人生啊!他们那一刻是开心的,不好吗?我们窥探的是他们及家人的痛苦~怎就不允许纪录片里多一些希冀和笑声呢
现在最讨厌的话之一:女子本弱 为母则刚。。。
从医学生的角度来看,我喜欢这样的人间世,他不再以医生为切入点,而是以“人”为述说对象。如果说你想看医学的伟大与惊心动魄,请出门右转。如果你想看到导演对生死的理解。第一集已经奠定了史诗的地位。我们也会继续努力下去为了那个不知道会不会实现的梦想从不后悔——《人间世》
已经不像第一部一样朴素了。一个纪录片,后期搞得花里胡哨,用患者本人独白,中间还用患者拍梦境mv,不知道后面的几集还会有什么样的花里胡哨后期,已经把原本的第一季的色彩丢失掉了。 看完回来改评分,上面那些是看了20分钟的打分跟想说的。第一集全部看完之后、只想说,去他的后期跟配音问题,如果我要是导演,我也会这样实现孩子们的小愿望,管他的收视率跟观众怎么看待,因为这些摄像团队跟导演们和孩子相处了那么长时间,我理解这些后期设计是导演的一点点小心思,回来改分。
先五星预留。也许对观众来说,mv与旁边是令人出戏的;然而对那些孩子而言,这些实现了他们心中小小的梦,即便逝去了,也为人世间留下了一些些自己的印记。
你们的苛刻是对孩子们的残忍
你们总说纪录片不该加入MV,不该让小朋友配音,可是你们没看见他们当时拍MV砸东西的时候笑的有多开心,纪录片记录真实,而那些笑容就是最真实的反馈
重男轻女的观念什么时候能够解放?高龄产妇、瘢痕子宫、凶险性前置胎盘,输血6000ml…不知道现在血库有多紧张吗?现在申请200ml的血都要排队排很久。为了一个守旧的观念“浪费”那么多血…可悲
我以为王思蓉会好的,最后看到结尾名字出来有白框的时候,才知道她也去了。生命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像一场烟花吧,那么短暂……
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
9012了为了生孩子甚至生儿子命都不要的女人我真的一点都不理解,甚至毫不同情,做人先爱自己先尊重自己,命豁出去生个孩子不是伟大,是自我感动是不负责任。
很多人说用mv的方式拍摄不好,观影体验差,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小朋友们在拍摄的时候,心里该会有多么的开心,换个角度想想吧
说MV和COS不好的...可以去搜下第一集配音杜可萌小朋友的微博和微信看看,看看她说那次他们玩得有多开心。只有你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孩子们没有喜欢的想表达的心情?
念独白还好。只是拍mv的艺术处理手法,也许放在有些纪录片或电影里能增加感官上的冲击。但本身作为一个严肃题材的纪录片,反倒会破坏气氛。四星观望。
第二集真的很难对这些妈妈说伟大,拿自己的命来赌博,换取别人口中的“一个女人没生过孩子就是不完整的”完整女人。好像完整了,命没了,真的又愚又蠢。病房里的婆婆永远只关心生的是不是儿子,难以想象在2019年的今天,仍然有无数女人为了生一个男孩所作出的妥协和代价。真是神经病。
你们不觉得cosplay的拍摄很暖心吗~他们都还只是孩子~没有比看到他们的笑更让人开心的事了。也没有比看到他们对医生说:“我已经是极限了”,对妈妈说:“顶不住怎么办”,更难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