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第一硬核神剧,15年后再看,依然很硬。
东北第一神剧是哪部?很多人会说“乡村爱情”。这部剧里有太多可供解读的符号:“权力的游戏之象牙山”,“东晋门阀制度与象牙山四大家族”,“回不去的故乡与回得去的象牙山”,“象牙山村村民真·生活与假演戏”……
2006年首播到上周第11季完结,这部剧连播13年,长盛不衰的命运也证明了大家对她的喜爱。有人说,这是东北第一神剧的开山之作。对此,我很不认同。
【《乡村爱情11》时尚海报】
早在第一部《乡村爱情》播出两年前,赵家班就拍过一部轰动一时的神剧《马大帅》,这部剧才是东北神剧的开山鼻祖。在《乡村爱情11》已经播完,新一季回归还要等好久的这段时间,重温这部东北第一硬核神剧正当其时。“马大帅”共播出三部,第一部最经典,本文主要聚焦第一部进行讨论。
【电视剧《马大帅》海报】
关于这部剧的神奇、硬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集喜剧效果和现实意义于一身,作品凝练度与批判性远超赵家班其他作品。《马大帅》讲述了农民马大帅、范德彪进城务工,想在城市立足的故事。
此前,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影视剧寥寥无几,即使剧中有农民工,也都是无足轻重、非常缥缈的存在。另一部赵家班的电视剧《刘老根》则是以农民为主的农村戏,所以《马大帅》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民工进城题材的类型空白。
《马大帅》首次聚焦农民工群体,通过马大帅、范德彪在城里谋生计的艰难历程,让我们关注到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打工者的真实生存状态。比同时期不食人间烟火、卿卿我我的偶像剧更有看点。
【和《马大帅》同时播出的《浪漫满屋》】
剧集犀利地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露骨的讽刺,像文化局长的官场理论,不孝子女不赡养老人,老人去世后却争夺遗产等,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乡村爱情》虽也贴合生活,但整部剧囿于象牙山这座村落,回避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对现实的批判远不如《马大帅》那般深刻。
【马大帅讽刺官场理论】
更妙的地方在于:剧集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出农民工生活中的种种无奈,经由本山大叔和范伟两位喜剧大师的精湛表演,剧集笑料频出。不管是范德彪吃灯泡,马大帅被小孩捉弄后误以为自己下蛋,还是马大帅当人肉沙包与职业拳击手比赛,替人哭丧被结婚的人打……看的时候都觉得不可思议好搞笑。
更赞的是《马大帅》第一部仅27集,但情节连贯紧凑,全程无注水。如今,制片商为节约成本,一部电视剧动辄拍六七十集,剧情拖沓,和《马大帅》相比高下立判。
二、经典范德彪。赵本山电视剧中的黄金配角是谁?东北F4?不、不、不,是范伟。
范伟在《马大帅》中扮演的范德彪是东北最著名的虚拟人物,有关他的传说依然在辽北大地上流传,他的各种表情包也被粉丝们争相收藏,在微信中传递。民间有句话表达对范德彪的喜爱,哪怕没看过《马大帅》的朋友也一定听说过:“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万年范德彪”,可见范德彪演得有多神。
【范德彪经典鹰抓挠】
范伟在这部剧里的表演,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摒弃了舞台演员的浮夸,收放有度。舞台演员与荧幕演员的表演有很大的区别:舞台演员容易使自己的表演有“表演”的痕迹,看过本山大叔小品的观众都领略过他在舞台上的魅力,肢体动作、语言都比较夸张,逗得观众前仰后合。其实,这种夸张的表演方式是为了“提炼”——在有限的舞台空间,有限的舞台表演时间内,要让观众迅速进入角色就必须高度“提炼”角色的特点,夸大角色的性格。
但舞台式的表演并不适合于电视剧,电视剧根据生活编造,里面的人物趋于生活化,如果演员此时还在“提炼”、“夸大”,一方面观众会觉得假,另一方面长久采取这种方法观众也会厌烦,最终走向浮夸的境地。
范伟在饰演范德彪时张弛有度,让人物的性格更加立体,既展现出范德彪的虚荣与自负,也展现出范德彪的讲究与仗义,让人们分分钟喜欢上这个人物。
【得知吴总喜欢小翠后,范德彪体现了讲究的一面】
范德彪几乎承包了《马大帅》中所有笑点,锋芒已隐隐盖过赵本山,也能够为“赵家班”的新人做表率。可惜范伟与本山大叔这对儿老搭档已分道扬镳。虽然,东北F4出山,但论演技的细腻与多变却远不及范伟。不管本山大叔多厉害,没有范伟的他总像是缺少了些什么。
三、一部让人看哭的高级喜剧。高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马大帅》做到了这一点。
剧集尽诉人间酸甜苦辣,早年看不懂其中含义,只被“马大帅讨债”、“马大帅哭丧”等荒诞情节逗得哈哈大笑。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品尝过社会艰辛后,再看这部剧却有了明显的不同——在搞笑的外壳下,马大帅其实讲述了中年男人的漂泊与无奈。
【马大帅讨债】
当年看剧的小伙伴都已长大成人,相信已能体会其中滋味,当我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彻夜加班,想多挣点钱却力有不逮时,恐怕最能体会马大帅的辛酸。
【范德彪重新做回厨师】
漂泊多年的范德彪被骗子骗走了所有积蓄,连同村民们一起筹集来的钱,没脸见大家只得躲起来,为了生存,每天包着脸给人送煤气。屋漏又逢连阴雨,范德彪在小诊所里被误诊为绝症,他一个人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哭泣控诉这个世界,很多人看到这里感动不已。
但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范德彪开着公司老板的豪车回到老家,村民们都来凑热闹,他在村民面前大肆显摆自己在城里混得如何如何好,还挑剔村长家的屋里装修太土、不够前卫。
临了,魔幻现实的一幕发生了:所有人都要管范德彪叫彪哥,他奶奶辈、叔叔辈的人也不例外,叫完之后范德彪趁着酒劲儿,给父老乡亲们发钱,不一会儿功夫发出去3000多块(15年前的3000多块),以至于路上过收费站连过路费都差点交不起。这像不像一个典型的“北漂”、“沪漂”中年男的人生?一面阔气一面寒酸,一面魔幻一面现实。
好在,电视剧也给出了一个光明的结尾:怀孕的小翠嫁给了吴总,有了一个还算完整的家庭;范德彪虚惊一场并没有得绝症,回到桂英饭店继续当厨师,爱情也埋下了伏笔;马大帅因为照顾孤寡老人得了一大笔遗产,还清了债务,还开办了农民工子弟学校。
文章最后,我们以范德彪的“男儿当自强”来自勉,范德彪虽然缺根筋,虚荣好面子只会忽悠,但他正直善良,特别正能量,虽然事业不顺,却从没向命运屈服,他家里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男儿当自强——范德彪自勉”。
【范德彪“男儿当自强”】
范德彪身上有很多普通人的影子,“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生活总不尽如人意,但努力、奋斗的结果总不至于太差。
第四名:阿豪
阿豪起初跟钢子在监狱里面有点过节,后来和钢子重归于好。成了小云的男朋友,是开原海鲜市场的话事人。和钢子一样是道上混的。有些时候,他甚至不需要亲自出手,他的马仔可以一招之内制服钢子的手下伍子。
面对刘哥的二三十人,丝毫没有畏惧。在此事之后,甚至依旧放出狠话要一个一个收拾刘哥的手下。
他有情有义,钢哥帮他免灾,他便要为钢哥出头料理家事,收拾吴德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年轻时的钢子,凌厉刚猛,无坚不摧。或许多年以后,阿豪会想明白钢哥那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到那时,江湖上少了一位马仔,多了一位大佬。
第三名:王大猛(王老板的儿子)
此人在剧中着墨不多,甚至连名字都是在最后结婚庆典上写出来我们才知道的。剧中先是与马大帅对打,后不敌。在第二部中,去了大帅子弟学校当了体育老师。在马大帅Ⅲ中当了一名拳击教练,与肇老板的女儿婷婷结婚。我们为什么敢于将这位大猛哥排到第三。是因为在第二部中,钢子找彪哥见面。彪哥不知道是吉凶祸福,为了自保,彪哥带了这位大猛同志前去会晤钢子。可见在彪哥心中,他的武力值大概是可以与钢子相媲美的。
这也凸显了本战斗力排行榜的客观和公正性。
第二名:马大帅
马大帅是本剧的主人公,原本是马家堡子人,因女儿逃婚无力偿还债务而进城打工。马大帅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见过世面,在广场,甚至差点出丑。
直到遇见了王老板,王老板的儿子酷爱拳击,找到马大帅陪练。尽管在拳台上被打的鼻青脸肿,马大帅的功夫却日渐精进。先是在医院将牛二揍翻,再在拳台上KO对手,最后只手干翻老疤的马仔,成功解救女儿马小翠。
与武功上的精进相对应的,是在事业上同样的贵人相助。苏老太太和马大帅成为忘年好友,终了将住的那套房和50万的存折留给了马大帅。马大帅借此成立了打工子弟学校,成为人人尊敬的马校长。
在第一部剧中,马大帅的经历,更像是金庸武侠小说主人公郭靖辽北地区分靖一样。打怪升级,终得高人相助,成为一代宗师。只不过他更为的朴实和接地气,更符合时代背景,也是更说得过去的符合人们那个年代希冀的主人公。不过世事繁杂,打工子弟学校跌跌撞撞终于解散,马校长的名号不复存在。那个来城里闯荡的马大帅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马家堡子。就像现实中,那个局促不安,怂怂弱弱的马大和能呼风喝雨,风光无两的马校长也已消失不见,唯有那个天天和邻家老头拉着家常的马大帅还能偶尔上镜。
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
第一名:赵钢(钢子)钢子是马小翠的丈夫,是马大帅的女婿。人送诨号四马路钢子。钢子身世坎坷,十岁没了父亲,母亲改嫁,十三岁的时候奶奶去世,徒留下钢子和他的弟弟。钢子弟弟考上大学的那一个暑假,认识了老疤,沾染上了毒品,自此沉沦。钢子烧了老疤的房子,进了监狱。钢子在剧中战绩彪炳,甫一出道(狱),便和伍子两人在维多利亚KTV中以少胜多,英雄救美。后来以一己之力反杀老疤,为弟报仇。说一句开原斗战胜佛一点不为过。然而,刚子最终位列我们战斗力排行榜第一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力值爆表。这部电视剧播出很久以后,一位武林中的老同志点出了此种奥秘:
没错,武林如此,江湖亦如是。钢哥是道上混的,懂得规矩,亦深知进退。
他知道,喊打喊杀,只是马仔做派,却不是大佬风范。
在象牙山,钢子被阿豪打了个痛快,但是阿豪对着钢子的背影,怅然若失。
在海鲜市场和酒吧,要不是钢子阻止阿豪打刘哥的人,要不是钢子及时出面调停,阿豪可能早已经遭了灭顶之灾。
下面这段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尽多少往事心酸。
下面这句话这更像是钢子一生的写照。
对于马小翠来说,她可能只需要钢子在危难时挺身而出,在闲暇时带着她在马路牙子上兜风,在困饿时给她煮一碗方便面。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不希望自己是个普通人。如果不是为了为弟报仇,谁又愿意踏进风波险恶的江湖大道。初遇马小翠时的伸手推开,却把他拽进了比江湖更深的温柔乡中。正如主题曲中悠悠的唱到:一个情字活一生。
第零名:范德彪
彪哥原名范德彪,是马大帅的小舅子,马小翠的老舅。发迹于桂英饭店,事业巅峰期在维多利亚娱乐广场。后又搞过投资,开过饭店,在学校当过老师,送过煤气,做过医托,混迹美容院,开过解梦馆,历经世事波折。彪哥自称辽北著名狠人,水库浪子。是开原几场著名恶战的主打人,被后世尊称为称为开原话事人。可能有人会说彪老师虽然主打了开原几场恶战,但是战绩胜少(零)负多,他怎么担得起这个排行榜的顶端。
那是因为彪哥早已在大气层俯瞰人间,我们的排行榜已经限制不住彪哥了。人们说到马大帅这部剧,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马大帅,而是范德彪。彪哥之所以深入人心。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彪哥。彪哥的一生是装逼的一生。彪哥无时不刻的在装逼,在吴总那里装逼:
在马大帅那里装逼:
在小唐那里装逼:
甚至还在本剧战斗力巅峰钢子面前装逼:
彪哥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在感情上受创伤,在事业上迷茫徘徊。彪哥的手机铃声是上海滩:
向刘佩云表白时用的的歌词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离开刘佩云家时唱的是:我哭着说情缘已尽哪 难再续
这不就是我们自己的一生么,我们梦想着自己是许文强,梦想着有一个姑娘与自己心意相合,却发现都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我们在滚滚浪潮里磨尽了棱角,终于意识到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我活了四十年,梦游半辈子。家庭、事业、亲情、爱情被我的梦游一一断送了。彪哥在留给马大帅的遗书里如是写到。
我们有可能不是会武功的马大帅;我们可能不混黑道,不是阿豪也不是钢子;但我们一定都是范德彪。彪哥解梦,说的不是他一个人的白日梦,而是将所有如你我一样平凡人的英雄梦想砸碎,告诉你血淋淋一般的现实:想要得的得不到哇,没想得的那个它还来了。
多年以后的一位大哥无可奈何却又精准无比的写到: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或许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彪哥,又或许人人都是彪哥。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彪哥就是小丑,而小丑竟是我自己。
彪哥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在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十余年后,有一位叫马保国的老同志,发明了一套松活弹抖闪电鞭,那一招一式,隐然竟有彪哥当年的风范。
甚至连点到为止这个成语,彪哥都早tm的预言到了。
彪哥甚至连哪只眼是肿的都跟这位老同志一模一样。
那些我们认为只会发生在彪哥身上的故事竟然真的活灵活现的上演了。彪哥走后,江湖沦落至此。我们只能一声长叹,悲哀啊,真让我替你感到悲哀。
李雪琴曾经说,宇宙的尽头是铁岭。
那江湖的尽头,就是右手在前抱拳的彪哥在铁岭等你。
我要感谢央视这个舞台,没有央视20年的春晚他没有今天的赵本山. --赵本山
一部剧诠释了什么叫“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成功不了”。 老赵是经历了多么多的磨砺才有今天的地位,相比于春晚(还有老赵的时候)上的金句和一针见血地对现状的总结,老赵更想把他从一个农村山沟里出身很苦的草根逐渐登上大雅之堂(春晚不算)的切身经历平民化,像从土里剜出来洗吧洗吧就放盘子端上来的那种原汁原味呈现给更多的人看,当然实话实说春晚的越来越北方化甚至东北化,也是大多数南方观众吐槽的主要原因
“结婚前儿都上东北吃喜糖来,昂!” 这是老赵首届春晚小品《相亲》的最后一句,从此开启了一个“本山时代”春晚(我编的词),每年三十晚上一家老小必然坐在,站在,蹲在电视机前等着老赵,一般十一点左右上场,看完老赵一家人才开始煮饺子,吃饺子,唠着老赵带给我们可以念叨一整年的流行语,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开着那些流行语的玩笑,说起来都快20年前了。
一个老实巴交,蔫了吧唧,不惹事儿的农村人,进城打工,在半拉黄昏恋的拉扯和孩子即将步入人生第一阶段的夹缝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挣钱,生存是他走下去的直接动力,别说什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老母鸡汤话,老赵就认只要我老老实实挣钱,本分做人,勤劳致富,老天有眼,我们看剧中受欺负时的老赵和认倒霉时的老赵,完完全全的两种心态,认死理儿的人容易固执和倔强,不能说这是眼光狭隘,这种人的闪光点往往是被自己隐藏了,其实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活成老赵这种“实在人儿”。
侧面看这部剧,其实娓娓道来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浓缩出的东西基本都用到春晚上去了,回头再看那时候的老赵,好像他不只是想把生活拆解开看,整个故事更像一出生活秀,酸甜苦辣还得自个儿品味
“我啪啪几个脖溜儿,咣咣几个地炮,嘣嘣几个扁踹,(他们)分别受伤了!今天发挥挺不错,你没赶上!”——这部电视剧虽然是赵本山导演兼任第一男主,但实际最有亮点而更加丰富多彩的重要角色是范伟饰演的范德彪,他不仅承包了剧中几乎所有喜剧表演部分,更加推动故事脉络持续发展并串联剧中人物相互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范德彪”人物设定及范伟出色表演,电视剧《马大帅》不会如此让人难忘。😌😄😉
马大帅的第一部看完了,心里空落落的,没的看了。第二部玉芬换了演员,剧情也很狗血,b站也没有资源,我就没看。第三部看了一会,没有什么感觉。其实第一部并不完美,最后两集的关键情节很多,为前面的每条线索都做了收尾,堆在了一起,急促,没舒展开。但整个剧情,到结束时,是很完整的。马大帅从一个怂出成长为了开原拳王,又得到了苏老太的遗产,解决了经济问题。即将迎来的是和玉芬及六个养子的温馨生活。范德彪经历被骗,误诊绝症的虚惊一场,想明白了很多事,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回到了桂英饭店,重新安稳地做回了厨师,和桂英的感情也进入正轨。这些人在一整部戏里,经过了无数的折腾,最终都找到归宿。很完整。
后面再拍,就得破坏这个结果,把主角们的平稳重新拉回动荡,毕竟只有这样才有戏剧冲突。但这样就完全违背了第一部的末尾,每个角色给到的内心的成长。马大帅又怂了起来,范德彪又虎了起来。看不下去,也不想看。折腾不动了。在我这里,马大帅的故事在第一部结束时,就已经结束了。
这个剧放现在100%被禁,你觉得魔幻,其实都是现实!
当年太火,彪哥承包了所有笑点。
三部里最好看的一部,也是最靠谱的一部。赵本山和范伟的表演都很精彩,就女角来讲,最喜欢王雅捷演的玉芬。
这部剧真正写出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哀。 前几集范德彪借职务便利,把乡下亲戚都安排在了维多利亚广场工作。这里不得不说,今年捧回四项奥斯卡大奖的南韩影片《寄生虫》玩的招数,赵本山已经在2003年玩过了。 马大帅为了给玉芬交上医药费,四处寻活。一天时间内,他在葬礼上声嘶力竭地假哭、跟失意的拳击手练拳练到血流满面、假扮文化局干部安抚被一刀切的前局长……这才是真正的,真正的底层生活。 总体来说,语言辛辣幽默,东北方言较多,可以尽情学习。情节跌宕起伏,一集更比三集强。东方卓别林出品,必属精品!
范伟真是个大活宝啊,他将他搞笑的最高水准奉献给了这部电视剧~~
赵本山练拳这个设计很高级,看得出是常年浸淫小品的人才能写出的妙笔。
讽刺现实的力度大了,所以央视不能播了。其实作为东北人我知道,赵本山只是真实呈现了出来,这就是东北,我很悲伤。
写实的宛如纪录片,外人可能看起来很魔幻,但确是那个年代的东北。官场,混混,警察,底层百姓,鱼龙混杂,还有就是像彪哥这种有点牌面的“社会人”,宛如一锅东北大乱炖。戏里戏外,谁又是掌勺人?似幻似真,只不过是一场生活。另外,辽北地区第一狠人非我彪哥莫属。
古有奥地利国弗洛伊德,今有辽北大地范德伊彪~平常百姓的生活,欢乐中透着心酸~
时隔这么多年回头看,仍然觉得故事很抓人很真实,忍不住花一晚上温习了一遍。看的时候比照自己当下的生活,总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东西,回头一想又觉得牵强。我想,我渴望得到什么,就会在戏里看到什么,每个人都会代入自己的经验,由衷的感动。
狂笑啊
辽北地区著名人,水库浪子,开原市几场著名恶仗的主打人,桂英风味饭店行政总厨,维多利亚国际娱乐广场总经理保镖兼保安部经理,德彪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彪投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原市液化石油气总公司首席送气员,彪记靓汤总经理,大帅打工子弟学校常务副校长。不吹不黑这是范伟的巅峰之作!
"人类迄今为止,只有两部文艺作品说透了人对自身局限性的焦虑以及对这种焦虑的突破。一部是《浮士德》,另一部是《马大帅》 。"掌声献给范德彪!!!
演员们演的都很好啊,特别是范伟好搞笑
成天“缸痣,缸痣”的,小翠这个角色实在是太TM恶心人了
超级烦马小翠的人设,不识大体,没有爱好,没有品味,整天吊着一张没有表情的脸,醒着找钢子,睡着还找钢子,脑子有坑?相比起来小云可爱多了。不过我很喜欢赵本山宣扬的思想:不论贫穷或是富有,社会地位低还是社会地位高,都应该踏实生活,老实做人,好人终究会有好报。
想让范德彪当我老舅
通俗却不俗套
这才是赵本山的真正水平,这才是东北真正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才是赵本山的巅峰之作。没有之一。
搞笑中带着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