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鲁国三家家臣作乱,孔子提出堕都以收回国政,但何忌反悔,堕都失败,孔子恢复周礼的愿望再度落空。 第十集 齐国献女乐文马,鲁国君朝政不问。孔子痛心离家,形如丧家之犬。 临行前何忌问:“夫子,我还是您的弟子吗?” 孔子回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还是我弟子” 第十一集 遽伯玉:“无道而隐。但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才是你孔丘啊” 魏国公受淫荡邪恶南子蛊惑 第十二集 孔子:“颜回啊,自你拜我为师以来,从未说过一句忤逆我的话,这可不是帮助我啊。” 孔子在卫国数年,因南子处处刁难,只得教授学生,他的志愿在此难以实现。离开卫国前他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若与之亲近,他们会奸邪无礼;如若与之疏远,他们又会怨恨怪罪。” 而南子也是因为一些事而改变,她也因为无人理解而愁闷,可却选择走上了无道之路。
第十三集
孔子及其弟子从宋国四散奔逃。
端木赐寻夫子时路遇一老者,老者说:“我在东门外见到一些人,其中一个高大的长者,腮似尧舜,颈似高尧,肩似子产,腰以下又似大禹,长相十分体面。”
端木赐:“长者所说正是我的夫子。”
老者:“此人虽然长相不凡,可是其狼狈之状犹如丧家之犬哪。”
冉求被召回鲁国,孔子泪目,此刻他已年近六十。
第十三集
颜回:“夫子高深之道不被世人所理解,这是执政者的过错。”
孔子:“知我者,回也。”
孔子:“孔丘,其为人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第十五集
孔子在外漂泊十四年,冉求趁机会请老师回来
孔子:“为政者不可轻易萌生杀戮的念头,应该畅行以德治政。君子之德风也,百姓之德草也,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正的含义就是端正,为政者若是率先端正自身,百姓谁敢不正。以杀戮的手段治理政事,是最不明智的。”
然后鲁哀公让孔子做国老,孔子再次失去出仕的机会。
那一夜聚餐,君子和而不同,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孔子的弟子去到各地出仕,仲有也走了,孔鲤也死了
第十六集
“你应该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春秋笔法来自孔子修订春秋历史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一生最高的追求:大同社会
《孔子》是由张新建和刘子云导演,王绘春等主演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该剧艺术地表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一部历史文化巨片,一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同时获“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单项奖,还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两项提名荣誉奖。创造了一剧独获五项“飞天奖”的纪录。
第一集 昭公分军三家,孔丘拜师太史 第二集 季大夫宴请士人,孔仲尼加冠礼成 第三集 仲尼悟乐文王操,鲁国迎齐太庙礼 第四集 有教无类,细品关雎 第五集 洛邑学礼,孔老论道 第六集 追鲁君以适齐,闻韶乐;答景公之问政,悟逝水 第七集 斥八佾,论中庸 第八集 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 第九集 将堕三都,功亏一篑 第十集 鲁定公沉溺女乐,孔仲尼痛惜郊祭 第十一集 失意于卫国,被困在匡地 第十二集 子见南子,卫君不为 第十三集 晋曹宋,投无路;郑陈鲁,始有光 第十四集 陈蔡有厄,去楚无望 第十五集 拒冉求,别子路 第十六集 修春秋,丧爱徒,殁乱世 在鼻头酸涩中与夫子共走了乱世一遭。 看剧期间,脑海中不断泛起《论语》、钱穆《孔子传》、鲍鹏山《寂寞圣哲》的只言片语,对一些情节进行考据式苛刻似乎没有必要,但对照顾观众的过度去文言化处理始终耿耿于怀。 最喜欢两处:一是见南子时合乐,两种处事,一类孤独;二是子路请求正冠而死,心系夫子,满怀仁礼。
八九十年代电视剧在尊重历史、力尽还原和帧帧演技上是令人钦佩的,碾压当下豪华视觉剧。那时候的电视剧是有灵魂的,可惜现在知道这部剧的也就上豆瓣的这些人了。孔丘耽惑于道德行为艺术而厘定人格智慧,未免流于理性缺席下的想当然,只可惜地中海畔的数学季风吹不到泰山之麓,孔徒若参加雅典几何考试,估计全军覆没,也许就子贡可以勉强考个及格
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太过久远,那些先祖往圣的事迹总让人感觉虚幻缥缈,但是豆瓣评分9.2的《孔子》这部剧还是尽力还原了那样一个时代,服化道不必说比起现在的电视剧是绝对的苛刻严谨,其中诸如八佾舞这样对古礼舞蹈的再现还原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仿佛看到古人就是如此这般作歌起舞的。 此外该剧非常忠实于史料记载中的孔子生平事迹,重要事件皆有据可查,我们众所周知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的孔子语录,在剧中这些语录的出现都生动的结合了当时语境,使人耳目一新,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论语中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虽然这部剧只有短短的十六集,但是我发现如果把我们所处的现世环境带入到剧中你可能对历史中的孔夫子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会。 你叫孔仲尼出生在中国山东一个叫曲阜的地方,你爸是当地一名普通公务员,可惜很早就过世了,从小你与妈妈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是相当凄苦。平常没事你会去做个兼职,在县锣鼓队里当号手,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跟着去吹吹小号补贴点家用。你妈眼看你越长越大却没个正经事做很是担忧,怕你将来被人看不起辱没了你爹名声,就托你舅舅请了个县委党校的老师教你做人。得益于老师的关系你经常可以出入党校,阅读马列著作,没想到你对马列学说很感兴趣,每日废寝忘食地钻研,有一次老师带你去国家图书馆参观学习,见到了马克思手稿真迹,你大受震撼,立志一定要成为像马克思列宁那样的古圣先贤。你认为只有按照共产主义的制度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才能使社会有序向善,从此你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随着你年岁日长,学识也日渐渊博,周边的朋友们都慕名而来向你学习,甚至要拜你为师。索性你就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培训班,很快就聚集了一批有志青年,人们都开始叫你孔老师。渐渐地你有了很多学生,在当地有了很高的声望,连政府的领导也非常重视你,时常来参观考察。你觉得你还年轻,未来充满希望,理想也必能实现。岁月倥偬,后来你也娶了老婆生了孩子,过上了普通人平凡的日子。 生活的琐碎并不能消磨你的斗志,这么多年你心里想的一直是要学以致用,你的名气虽然越来越响,但是一直都得不到上层重用,各地大学到处请你去做客座教授,人人都来跟你讨论学习,但是并没有一个实权单位请你任职从事。你今生想要的是干番澄清玉宇的大事,并不是要开馆授徒做个所谓的教育家。 然而市里每次开意见听取会时领导们对你都恭敬有加,但是他们好像并不在乎你在讲什么,你费尽口舌想要阐述你的理念,却仿佛声音从你嘴里出来就凭空消逝了,你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其实你很明白他们看重的只是你孔老师的影响力,对你所谓的治世大道并不感兴趣。 你没有灰心,你认为既然道路是正确的,那总有一天会为人真正接受,直到在国企上班的弟子回来说他们已经改制了,厂里买断了工龄要完成私有化,你惊慌的询问这名弟子今后何去何从,可他并无忧虑地说打算跟几个相熟的同事承包单位的三产,再不济就去南方闯闯,听说那边动静更大,政策更好。对此你无言以对,默然良久,你知道这与自己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分配不公,可是人心思变,世道汹涌,私欲就像春天的野草肆意滋长,以你一人之力又怎能挽回。所以你越发变得性情古怪,认为当今天下礼崩乐坏,并拒绝出席领导安排好的一些挂牌仪式。 他们讥笑你这个人太过迂腐,僵化复古,每天想着的就是复辟旧制度,时代已经变了不能再以过时的制度套用现在的问题。终于你不合于世,放眼世间自己竟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踽踽独行者。罢了罢了,你只好埋头钻研学问,教授学生度日,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幸而认同你的年轻弟子越来越多,有些也出仕成了国家栋梁,也算变相实践着你的理想,这令你很是安慰。 后来一日终于有个赏识你的领导破格请你出仕,安排你做一个开发区区长,你热情高涨,信心百倍,弟子们也脸上有光为你高兴,觉得你今生可算有了大展宏图之时,你把多年所学尽情施展,各项工作计划安排的井井有条,辖区治理也相当不错。可是好景不长,你的模式牵动多方利益,备受政敌诟病,迫于压力领导只能让你赋闲回家,人到中年好不容易燃烧起来的斗志再次被当头一盆冷水浇灭。痛定思痛后你觉得在当地实践理想无望了,不如带弟子们去其他地方碰碰运气,于是整束行李,带着众人浩浩荡荡地离家出走,开始周游列国。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了仰慕已久的前辈老子,于是你们在黄河旁坐而论道,老子说他奉行的是自由主义无为而治,主张市场经济,顺应看不见的大道之手,并打算往西方去传道,预言以后会有个叫亚当斯密的弟子为世界带来变革,并为他证道。还说你的主张行不通,人不该对抗熵增定律,认为你所提倡的作为都是徒劳的,世界终归要进入混沌无序中。你反驳他不能因终点的消极无意义就否定现世的积极努力和计划有为,人类作为个人的私欲虽然难除,但是不能以此为由停止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人类长远计未来的社会秩序必然是以集体的形式迈向星辰大海。你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他说很尊敬你,因为你所选择的理想主义道路是天下最难走的,于是你们挥手作别,各行其道。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不觉间你已致暮年,奈何天下之大竟无一可施展抱负之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你吃尽了苦头,惶惶如丧家之犬,你更加认清了现实的残酷。你坐困荒野,弟子们跟着你虽然都面有饥色,却都表示无怨无悔,于是你盘膝而坐抚琴作歌,想以精神食粮接济众人,思及平生际遇,一身所学竟百无一用,空负天纵之才却一事无成,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横流。你老了,不想再奔波于外了,于是又带着大家回到了故乡,这一次你不再奢望可以改变什么,也不再热心出仕,专心闭门著书立说,要把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理解编撰成册,留待后来的同志们参考奋斗。 到这里全文完,很多朋友会质疑我哗众取宠,居然把堂堂华夏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比作现代的共产主义者,实在是奇谈怪论。首先前文说过这样做比只是为了方便带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于当时的处境,其次两者确实有共通点那就是二者确实都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孔子的礼制和共产主义本质上都是为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开出的药方。最后我以《孔子》这部剧的终章——孔子对他理想的终极阐释作为结尾,孔子是不是倡导共产主义,或者说是不是第一个倡导朴素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相信大家自有公论。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属,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看过几集,缺点明显,节奏慢,另外时代变化太大,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于重视个人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
人若能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 取其精华 被加以丰富 才可称得上博学 人若能像文王周公那样 使天下太平昌盛 才可称得上多才
有教育意义
服化道叹为观止,张黎版逊色多了,尤其是编舞,每一出都设计用心,真正构筑了春秋礼乐的图景(虽然礼乐崩坏,但礼乐仍在)。
文王操
坚韧悲良有余,温和之气不足
用心又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是因为剧本身就不想让人快速消化。节奏奇慢,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看得下去。考证太棒,可惜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可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有谁这样拍?那一代前辈自己在给自己拍绝唱,就像孔子在他的时代一样。
基本是都是按照《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拍摄的,这部剧对先秦时代的礼仪考证做的很到位。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寻根文化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一部电视剧。
非常考究。原来先秦的古人这么朴素,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到情感都有一种朴素、纯真的美感。
第一眼就征服我的,是服化道方面的极致还原。要做好此类传记历史剧是很难的,首先要有一部剧该有的戏剧冲突;其次在创作方自身对孔子其人生、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把握,经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消化、反刍,保证所有观众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本剧对孔子的刻画好在这两点:第一,在艺术方面达到了极高境界。第二,对于孔子这一充满争议的文化符号,成功做到了批判性赞美,由此在史观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只记得一幕:一个奴隶男孩大叫“孔先生说了,奴隶也是人!”,然后被割去了舌头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浓厚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和寻根热的痕迹,如把孔子塑造的略显呆滞,如对孔子童年的刻板刻画,但磅礴大气的表现风格、严谨的服饰礼仪、悲凉苍茫的影像气质,已经足以使此片不朽。子路死,颜回死的场景,师门聚餐饮酒的桥段,都令我怆然而涕下。
光光从服化道和对礼乐的还原就值得五星,对孔子的刻画也不是英武的政治家,或是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学者。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篇幅比较短,结局有点匆忙。
何其荒凉!王绘春的老年孔子是迄今大陆影视古代人物的巅峰了。重刷第三遍。
根本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拍电视剧,就好像真的是先秦历史再现一样,古朴苍凉的氛围,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制作组非常棒!
经典
孔鲤不错,出境太少了。。。
这部很经典了。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将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