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为人正直,品性难得。”
夏目漱石总能把幼稚的内容讲深刻。
他还总是去讲幼稚的内容。
缘何如此? 仔细想想,并不是他喜赖于幼稚,而是喜赖于“好”,毕竟人们都把自毁当做成熟。
又看到宫本信子,第一次是《蒲公英》,第二次是《海女》,这是她最老的一次。
本来想给三星的,但看完电影后看了下评论,发现原著是夏目漱石的小说,那就再扣一星。
扣这一星倒不是说电影改编的烂(我没看过原小说),而是说这个电影之所以能得到8.4的高分,必定有“夏目漱石”光环的效果。
这个电影,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主角存在感太低,甚至大过俗套的剧情。
比如,开篇一直在点的主题,就是女仆一直念叨的“为人正直”。但这个“正直”在影片中的表现很难让人苟同。比如直接向校长说要辞职,当被恶搞后,直接冲进学生宿舍质问,这些说明了主角正直吗?这些只让我觉得主角傻,因为他做的这些事缺乏合理的逻辑。
主角没能很好的诠释这个主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配角太“抢戏”,剧中最大的冲突其实是英语老师和甜品店女店员的爱情,结果主角在这里成了英语老师的人生“导师”,“正直”的执行却由这对恋人来执行了,这大大削弱了主角和主题的联系。
数学老师也有同样的问题,看完电影,你不觉得数学老师更具有“正值”的精神吗?而主角在数学老师的“衬托”下,宛如保姆怀中的幼儿。
正是配角的出色表现,主角完全丧失了行动力,以至于让观众无法与他共情。
当我看到甜品店的女店员出场时,我就一直在猜,主角到底要通过什么方式来与她产生纠葛,进而推进剧情,没想到的是,主角在这里彻底成了工具人。
最后要说的是反派——教导主任,教导主任作为与主角最直接的对手,结果与主角全都是间接冲突,或者说,在很多问题上,教导主任都不是直接针对主角,这一点也大大降低了主角的存在感。
因此,在看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电影实在是平淡,而用这样平淡的故事,讲了“正直”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实在是令人乏味。
33岁的二宫有点帅气,演出了我想成为的那种人!电影把社会现象浓缩到了一座小村庄的学校里,道貌岸然的教导主任、巴结上级的老师们、明是非但是不敢管的校长,这不就是当代社会中的普遍现象!
男主和崛田老师代表敢说话、求诚信的人群,其实人人都有这样的一颗心,但是基于各种条件下,这种正能量都被隐藏了起来!
《少爷》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不是说男主是个地位尊贵的有钱人,而是具有诚实、正直品质的高尚的人!电影通过搞笑幽默讽刺的手法,看的让人有种反哺的感觉,唤起了心理的那种品质!
这本书很好地刻画出人物心理。以"少爷"的口吻,将内心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以致于让我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愤懑不平。例如同红衬衫和马屁精一起去钓鱼时,对于他俩的每一次对话,都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推测少爷心理的起伏和波动,来随着情节推动继续读下去。可以说,对少爷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所以将少爷的性格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但不得不说我跟少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喜欢由着性子来,但是内心还是有股正义感,会为遭受罪恶的人打抱不平。至少,还有很多人都不敢迈出这一步,去展现自我
《少爷》去年荣登豆瓣日影榜单第一,虽然知名度不太高,但看完以后似乎明白了其荣登榜首的原因。
改编自夏目漱石同名小说《少爷》,在细节上做了小小改动。近来看夏目漱石的作品,深觉幽默,从极度夸张的语言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对当时社会强烈的愤懑,厌恶至极却无从改变,因而极尽讽刺之能事。
纵观漱石的一生,夫妻不和,对社会不满,厌恶周遭却无法摆脱,始终生活在痛苦中。个性极端激烈,因不满妻子就可以出轨、暴怒、神经质。这样的个性对文学创作或许是好事。
同时,夏目漱石非常敏锐,他洞悉明治维新这把双刃剑,能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也能让日本人在新旧两种文明碰撞中“崩溃”。他指出,欧洲的开化是“内发”,而日本则是“外发”。被不同文明生生入侵,民众困顿于两种不同价值观,外在诱惑又引导他们走向歧途——功利和拜金。这在后来的台湾、大陆都有写照,因为大家都经历了这一阶段。
漱石对此洞若观火,能做的却寥寥。读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极力大声的呐喊,因此被称为“日本的鲁迅”。《少爷》中,那个始终爽直而独立于世的少爷很像夏目漱石。从小异于常人,不被父兄接受,只有老女仆阿清看到了这块璞玉。“少爷果然生性爽直,品性难得”是阿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去遥远乡村任教的少爷依然与周遭格格不入,遥远乡村上至校长,下至学生,畏惧强权而沉默,欺凌弱小而后快。这或许是明治时期的全景,美好价值观崩坏,全日本上下无一幸免。
影片选取原著主干,删去一些细枝末节,着意刻画少爷、“赤衣侠”主任和“南瓜”老师,弱化其他教师配角,并延伸了“南瓜”老师这一角色。整体上紧凑许多,内涵传达依然丰富。
沿用了教师和师生两条线。教师之间的明争暗斗,师生之间的角斗。不得不说及川光博饰演的“赤衣侠”教导主任,比二宫和也的少爷主角更加耀眼。耿直的正角相对好演,加上二宫和也小鲜肉的脸蛋。而及川光博则完全拼演技了。
最早看到及川光博是在热极一时的日剧《半泽直树》里,尚事及川光博还是个配角,但英俊的外形已经引人注意。在《少爷》中,则展示了其精湛的演技,几乎将教导主任演成了“一枝独秀”。《少爷》原著里,“赤衣侠”教导主任和“二流子”美术老师、“南瓜”英语老师、“狸猫”校长和“豪猪”数学老师平分春色,而电影里,只有教导主任仍然血肉丰满,个性鲜活,其他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被扁平化了。
从角色图也能看出,“赤衣侠”教导主任亦笑亦怒,圆滑虚伪,让人忍俊不禁。及川光博赋予教导主任原著中所没有的滑稽嘴脸,是出于喜剧需要,也更加重了这个角色的阴暗和漱石对明治社会的讽刺。
另一个角色,“南瓜”英语老师,影片对其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原著中“南瓜”老师和“玛利亚”女的婚约被打造成一段冲破世俗的真挚爱情。“南瓜”老师懦弱受压迫的形象被深化,几处怯懦的眼神,颤巍巍的姿态,刻画了明治时期受压迫的老实人,他们是一类普通民众。大概是编剧觉得原著中逆来顺受的“南瓜”老师被剥夺一切资源的结局太悲惨了,影片中给了一个抱得美人远离肮脏尘世过上隐居生活的圆满结局,不得不说一种冲淡悲剧色彩,弱化明治社会残酷性的理想化手段。
而“南瓜”老师懦弱的眼神中又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凌厉,如同一潭深不见底的沉静池水,散发着幽幽的光芒。如果有一天,“南瓜”老师变成《魔女嘉莉》里崩溃发疯的嘉莉,我也不会惊讶。
另一类普通民众,则是为虎作伥的“二流子”美术老师之流。“南瓜”老师适应社会的方式是忍耐,而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规则,并运用它,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这样的人占据普通民众的大多数。
这类最普通最不引人注意的群体,却往往能赢得一丝同情,集体犯罪,个人的罪恶看似被弱化,实则最为可恶。多少悲剧都是社会的集体犯罪?从古至今,从书至剧,比比皆是。15年美国有部电影叫《实验者》,讲述的就是“从众性”的恶,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法西斯”这种最极端最严重的集体犯罪的形成。
最让人费解的是“狸猫”校长,狸猫在日本含义丰富,神秘、神圣、灵性、狡猾。用这种动物命名一位校长,似乎有幕后终极大Boss的赶脚。事实上有这种可能。教导主任再怎么作恶,校长都是一副置若罔闻的样子,但同时,又保留着校长的威严。这就令人寻味了。校长并非被教导主任压得喘不过气,更像有意纵容,却又圈定范围,自己在一旁默默观望态势。
一脸面无表情,却在结尾流露狡黠的笑容,让人不明觉厉中感叹这才是终极大Boss啊,枪打出头鸟,坐山观虎斗,教导主任最终的惨败也许早已在校长的预料之中,借刀杀人,够狠。
这幅众生相已足够说明明治时期社会的问题,自私、功利、拜金拜权的丛林法则,催生了虚伪、圆滑、滑稽的面容,更悲哀的,是衍生了“南瓜”老师麻木之流,和下一代整体价值观的扭曲。
学生从欺负新老师、掩盖事实拒不承认,到最后坦然面对错误,这一蜕变是夏目漱石希望的,教师们的丑恶直至最后都未曾改变分毫,而给学生们安排了这一场蜕变,应该是漱石觉得改变成人无望,寄希望于下一代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日本。
影片另一成功之处,是喜剧的到位,黑色幽默承得夏目漱石精髓,讽刺和搞笑浑然一体,让人赞叹。
兹以为,二宫和也的演绎胜在主角设置,演绎上不如教导主任和“南瓜”老师精彩。不过看完确实有一股“生性爽直,品性难得”的气息扑面而来~哈哈~人生在世,还是活得自我一些为好!
二丿先生给自己开了个好头,年尾年初两部好剧。
结尾有种尿不尽感_(:з」∠)_然而很日式hhh二狗好矮比松下奈绪还矮吧2333说实话我不能理解霓虹金这种一群人被一个人压着欺负的,合起伙来揍丫啊。古贺也是个渣,表个白就跑你是来恶心谁的,连争取和努力都做不到,就一缩卵。我要是那个妹子绝对不选他。及川光博又演个娘娘腔哈哈哈
狗打人啦!打完人就跑啦!
强忍着烦躁看完,实在是太无聊了,怎么能这么无聊,叹为观止。我既不觉得少爷哪里脾气差,也不觉得女主哪里有魅力,更不觉得这整件事有什么值得讨论俩小时的。。。
很有讽刺意味,nino演得非常到位。
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越是扭曲这样的电影越有意义,看完后再听松下奈绪的音乐简直暖到不行。
江户时代的人情世故。故事不错,节奏让人捉急,夏目漱石的原著应该比电影有趣。这么多年了二狗还是一脸的高中生相~~~
8/10。阿清说少爷难得的孩童品性,指他稍有不快就爆发反抗的火花。教学环境的刻画最为成功,黑板上揭底来解闷发泄的学生,期待打架新闻栽赃劝架人的无良小报,主动表达心声追寻到爱情的调任老师,只煮地瓜的老板娘和隔壁写书的怪房客,不迎合主任的跟班拉扇子细节。喜悦到令人泪流满面的阳光情感电影。
明治时代的市井浮世卷帙寓言,“为人正直,品行难得”是之于各色人群相处时坚守的不变原则,并终将为之收获应得的尊重。二狗的演技在一众实力派卡司中也毫不逊色,拍摄画面电影质感十足,已超越一部电视SP所承载的制作水准。唯一诟病的还是改编自经典原著的剧情实在羸弱,说教味的小故事太浅显。
耿直boy
从头到尾都很清爽可爱!没有一点点溢出的浮夸呢!难得的平衡感!剧终就如翻到书的最后一页,非常愉快地结束了。郁闷泡浴汤时游泳的畅快相当可爱,年幼时植下的信仰不随世事更迭改变,时刻以老女佣的声音在脑海回响来自我确认。明治时代了,坦诚追求自我吧!不论男女。
【夏目漱石在我心里已经是日本本土的鲁迅了,故事讽刺隐喻,配乐带感,又能体现名族性。其核心放在今天当下来看也一样有现实意义。结局相比原著略有改动。其中关于恶作剧而撒谎不承认之事,从nino口中说出来还真是……有朋友一定和我一样想到BS里他提过的小时候的那件事。
太合适他了,太合适他了,光是看他演得这么得心应手我都要感动哭了。比前面17岁的谈春更像17岁的少爷。太喜欢。
为人正直,品性难得。人间百态,原来如此。
当真是夏目漱石这等真正的贵人能写出的短篇, 尼糯米差不多可以主宰大河了吧?
然而我已失去为人耿直的勇气。
有些人出现的时间虽然短,却影响了一部分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赖于夏目漱石原著的基础和影响力,片中的细节把握非常到位。最后就是nino赛高!!!
感觉跟原作有微妙的不同,倒也不失为一部不错的片子,只是很想代那幅画吼一句:你们到底有完没完!别他妈再来搞我!哈哈哈。松下奈绪好美呀,从头到尾眼睛都盯在她身上看~
我觉得nino到了六十岁也是一个伶俐的少年。
二宫好可爱,好适合这样的角色,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