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地球上正在发生全球变暖,即使是十几岁的小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或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个词汇。但是气候变暖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却只有一小部分人知之甚详。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升高或是CO2浓度上升那么简单,它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永冻土缩小及随之发生的土壤C流失、N沉降逐年增加导致海洋水体富养化、极端降水情况频繁发生导致作物减产、地表温度升高导致森林火灾愈加频繁,自然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面积缩小导致物种栖息地和多样性丧失。
生活在适宜气候区的人类常常很难察觉气候的变化,但是在极端环境下例如南极和北极,温度的轻微变化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将会扩张到整个生物圈。最开始是气候变化仅仅是一个生态环保的话题,人类为了保护地球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悠闲地居高临下地探讨如何缓解气候变化。但是很快地球上发生的变化就将会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人类将不能再悠闲自在的在保证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慢条斯理的寻找解决气候问题的方法,异想天开的期待着一个类似于‘普罗米修斯之火’的跨时代大发明来一劳永逸的帮人类解决当前遇到的麻烦。这不是危言耸听,所有变化在前期都是缓慢的,但是一旦跨过了奇点,接下来的变化就将以指数形式递增。
面对无法避免的迫在眉睫的不可逆转的灾难的时候,人类出于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往往会选择否认:“气候变暖是正常的,从古世纪到现在,地球就经历过降温阶段也经历过升温阶段”。而当面前摆放了太多太多的证据以至于不能装聋作哑的时候,就会开始否认自己对于气候变暖的‘贡献’,也同时否认自己有减缓气候变暖,改变可怕的未来的能力。
但是,事实上,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不想承担责任。无论普通民众是否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他们很少付诸实践。心理学上有一种旁观者效应,当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需要担当责任时往往会退缩。在被要求为改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的时候,个体第一反应往往是抗拒:“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是因为我一个人升高的,凭什么我要负责?别人也没有付出行动,那我凭什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即使我不去做,也有别人会做的,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多我一个少我一个都没关系。”全球76亿人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这非但没有使所有人的力量结合起来,反而让每个人的责任感无限的分薄了。此外,看了纪录片后我发现美国有话语权的上层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化石燃料的既得利益者,那么政府和媒体对使用化石能源恶劣后果视而不见、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现状指鹿为马也不足为奇。在单纯的科学问答和环境变化之上覆盖着复杂的利益纠葛,政客们和财阀们将目光聚集在眼前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上,无视暴力开采化石能源、焚烧对全球环境的毁灭性打击。‘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大概是利益驱动者内心深处否认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他们不在乎子孙后代是否能看见美丽的热带雨林群落,他们在乎的只是当前的实实在在的能攥在手里的美金。更何况,即使末世真的来临,他们也为自己的子孙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足以让他们成为登上诺亚方舟的第一批人。
人类在破坏地球,不止开采和燃烧化石燃料这一件事,毁灭地球的是我们平常人的一举一动。更多的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当你在吃薯片和牛肉的同时,你也在加重地球的负担。每一个普通人行动起来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政府层面上出台相关政策。有环保意识的人可以选择不购买棕榈油的产品,但是生产过程在持续进行,工厂已经建立,森林已经被焚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发达国家有必要为他们已经排放了的CO2负起责任来,切断大公司和资本集团以自然公共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利益的途径,大力扶持清洁能源,在激发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提供他们机会购买不太昂贵的清洁能源产品。
可能因为专业有一点点环保相关吧,看了感觉还是蛮触动的,别的做不到,但是我决定不吃牛肉了。
迪卡普里奥从小看的都是怪异的视觉,安迪沃霍、博施的人类乐园。潘基文介绍气候变暖,和平大使。矿石燃料,很酷的画面。石油产业,坐直升飞机看好荒凉,有采矿萃取提升等步骤。介绍戈尔。加拿大的巴芬岛,打北极熊的猎人。当年的换灯泡运动。冰块上的气候检测站。
迈阿密市长告诉你,现在水患如何,灾害每次都动用4亿美元。为什么美国政界拒绝接受全球变暖的事实,比如特朗普。科学家迈克尔曼生命却受到威胁,比如
燃料集团Koch柯氏兄弟。不少名人愿意出卖自己的公信力。Inhofe在国会最激烈的反对,收买了环境委员会。59年的宣传片,他们知道这个事实已经半个世纪了。
中国污染最重,在北京故宫。专家马俊,人们担心自己的日常生活,示威游行。污染地图,
近9000家工厂,媒体和民众的支持。
林先生谈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新德里,印度排放量世界第三。
环境部长拉瓦萨说,用煤的情况很严峻。
科学中心的纳兰教授,她说农村在用牛粪饼,煤很便宜,七亿家庭在用。说印度和中国为太阳能投入那么多,美国做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是借鉴的。李奥无法面对指责。自责,它的碳排放是最多的,他一边开车一边扪心自问。
基里巴斯的总统:我们的岛屿将会淹没,有尊严的移民,在斐济买的地。太平洋岛屿是处在危险中的天堂。
帕劳的总统,小岛国的污染最少,但后果最严重。海洋生态学家杰克森,不仅仅是海平面上升,海底的生态系统被摧毁,珊瑚一半死亡。他们是帮我们稳定气候的人。
雨林行动的总裁艾伦,砍伐雨林,饿就像引燃碳炸弹。
在印尼的苏门答腊,有人故意放火,为开辟棕榈油种植园,世界上最廉价的植物油。
印尼的列油则生态区,有大象犀牛。最腐败的国家。森林火灾,物种的生命。红毛猩猩是森林难民。
桂格麦片、薯片,我们买的所有东西几乎都含有棕榈油,消费者如何避开?
科学家说,养牛是最不效率的活动,巴西雨林的减少。牛饲料的进口是大事儿。呼吁改变我们的饮食
在加拿大亚伯拉省继续拍摄神鬼猎人,但雪已经融化,为了找雪,他们一到半个地球外的阿根廷。Spacex、Tesla的CEO马斯克:我们正走向地球伤害。永续电源的电池。一百座超级电池工厂就能供应世界。
经济学教授曼基谈碳税,他和麦凯恩,罗米尼、小布什合作过。政治家因为民调不敢提这个问题。
采访国务卿克里,赞扬奥巴马与习近平的会晤改变了气候变迁,墨西哥争水大战。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授,主持了地球联盟,是一群顶级科学家。赤道附近的人将无法养活自己。德国有三成来自绿色能源。丹麦已是百分之百风力发电。由于瑞典的游行,首相宣布将成为不用矿物燃料的国家,这是自下而上的运动。
巴黎峰会,采访奥巴马。
教皇的祈祷。
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看到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的后代布满了大地,他们贪婪暴虐,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欲望捕杀动物、破坏生态,令大地满目疮痍,痛心的上帝决定引发洪水清除一切,但在准备清洗之前他又心生慈悲,决定把这个灭世预言告诉善良的普通人诺亚,并把存活下去的方法也告诉了他。诺亚依据上帝的指示在洪水来临前修建了诺亚方舟,并把所有的动物物种带上了方舟,最后洪水来临,大地被洪水淹没,诺亚一家通过诺亚方舟逃过一劫。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那引发洪水的就不是上帝,而是我们人类;被淹没的也不是全部大地,而是我们最喜欢的百货商场和贸易码头;能登上方舟的也不是心地善良的诺亚和物种,而是极具权势的政客和资本家和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想办法进化出腮和鳍。
为什么我们会引发洪水?直接原因是打破了地球的碳平衡。因为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太多而吸收的温室气体太少,留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太多令大气升温从而溶解冰川,引发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和岛屿。为什么我们要打破碳平衡?因为我们为了启动空调的电能而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为了吃鲜嫩的牛肉而把绿地变成养殖场;为了生产棕榈油而热带雨林变成种植园。
作为联合国环境保护大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花两年多时间走访全球,身体力行去见证全球变暖的变化和拜访社会各界人士,上至基督教教皇下至印度普通民众,寻访他们对全球变暖的看法。纪录片以冰川消融为开头,见到了人类为了开发放火烧林的景象,见到了因全球变暖而死亡的珊瑚的景象,见到了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对使用化石燃料的态度,了解了支持化石燃料背后的资本集团和其惯用伎俩,了解了全球变暖对我们环境会造成的具体和预测影响,了解了征收碳税和新能源是走出目前困境最切实可靠的方法,纪录片到了高潮:教皇出来呼吁教徒们关注气候问题;瑞典作为发达国家通过国民自下而上的提案最终决定放弃所有化石燃料;100多个国家最终经过激烈的商讨达成巴黎协议。结尾处莱昂纳多回到影片开头的演讲台,他站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演讲台上,作为联合国环境保护大使就已经达成的巴黎协议发表演讲,最后鼓励人们每个人身体力行去为全球变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电影来说这是个完美的结局,但不幸的是现实并没有结局,随着美国撕毁巴黎协议,这场声势浩大、众志成城的运动被当头一棒,前途蒙上了一层阴霾。
打破地球碳平衡的最主要因素是使用化石燃料,从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2015年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实质是各国领导人商议限制和减少碳排放,就不同国家制定不同的减碳目标达成一致协议。对目前这个以化石燃料为主体的能源框架的世界来说,减碳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意味着强制改变能源结构,基础建设和GDP增长速度放慢;对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意味着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复苏延缓;对特朗普来说,意味着一点也不American first。所以特朗普上任半年后就退出了巴黎协议。
虽然支持全球变暖这个结论有超过70%的科学家,纪录片中也表达了支持全球变暖的观点,但现实中还有30%的科学家反对,我们还要倾听反对者的观点。纪录片中提醒我们要注意反全球变暖论背后的政治意图,那我们同样要注意全球变化论背后的政治意图。反气候变迁者不认为我们的地球在变暖,或者即使地球在变暖,也不认为是我们的碳排放导致的,他们的理由是地球曾经有过间冰期和暖期,这一点点的气温变化根本不足为奇。确实如此,46亿年前的地球表面还是翻滚的岩浆热汤,地球也有过表面被冰覆盖的冰河时期,地球并不是一直都像现在这样适宜我们生存。如果全球变暖不受我们的客观行为影响,那我们做什么回天乏术;但如果是我们的行为导致了全球变暖,那我们再不制止我们现在的行为,我们同自杀又有何区别呢?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制止现在的行为,减少碳排放呢?
那么,我们现在还来得及吗?纪录片给出的答案是:来得及,只要我们(美国人)选一个关心全球变暖的总统;只要我们少吃牛肉或用鸡肉替换牛肉;只要我们少汽车出行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只要我们多投资新能源和减少化石能源补贴。现实是:不行。
一个关心全球变暖的美国总统?你看特朗普像不像。不要以为美国总统只是资本财团的傀儡,他同样是美国人民主要意志的代表人,纪录片中的奥巴马从反对同性婚姻到支持同性婚姻就是美国人民主要意志的体现,所以与其选一个关心全球变暖的总统,还不如让大多数美国人对全球变暖有所了解来的实际。纪录片中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提到:相比起让人们每天开车前都想要自己对气候做了什么这种道德质问的方式,对碳收税是目前最有效的减碳措施,美国企业也被征收各种污染税来支付治理环境的费用且这套体系已相当成熟完善,但企业和全体美国公民是完全不同的利益体,纪录片里面也说了,没有哪个总统推行碳税法案会被通过,更不会有总统候选人会以碳税为参选口号,不管这个碳税是增税还是改税。至于新能源,像特斯拉总裁马斯克说的,只要100座超级太阳能电池厂就能解决永续能源的问题,如果马斯克说的是真的,那能源危机就永久解决了。借用纪录片里面印度科学中心的纳兰教授质问莱昂纳多的一句话:“中国和印度都在为开发新能源做了这么多,人均碳排放量是印度人32倍、中国人10倍的美国人做了什么?”是啊,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莱昂纳多在开车回去的路上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面对以逐利为本质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成熟技术的新能源并不会得到资本的青睐,更别提它的对手是廉价、成熟和稳定的化石燃料。
那么我们从自己开始怎样?本来政治、资本这种东西就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把环境保护教育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让人们自发保护环境。但现实往往是:连法律法规和资本市场规则都难以约束的东西,要求用道德良知来约束根本不现实。如今碳排放在民众里面已经形成囚徒困境:只有所有人成为低排放者才能有可能抑制全球变暖,但其中只要有一部分人继续享受高排放生活那所有人都会完蛋,依据博弈论的观点,所有人最终只会享受高排放生活成为高排放者。
你今天看了这个纪录片,看到了地球的伤疤和人类的丑恶,决定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下定决心不再吃牛肉、减少开车出行和节水节电。过两天你就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去牛肉火锅店大吃特吃;嫌天气太热而开车出行;因加班而在公司吃用一次性塑料盒装的快餐。你刚被那些因开拓棕榈油种植园而焚烧的热带雨林的画面看得揪心,并下定决心不再使用含棕榈油的产品,过两个小时你就会在网上看到最新季的清凉短袖出炉,想着这个短袖和上周买的裤子很搭的你就会动动手指头下单,而制作这件短袖的棉花就是来自因时尚快消品大量生产而原材料紧缺,被喷洒过度农药和生长激素,已经被严重污染的土地。过两天你穿着新买的短袖到街上参加环境保护运动,运动组织人员给你一块写着“拒绝农药,还我净土”的牌子,你举着牌子跟随着游行队伍随波逐流,到了晚上你回到家,在网上发布一条配有今天游行的照片,配上文字:“保护地球”。
地球需要谁保护?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人类给爬上珠穆朗玛峰顶端的这种行为起名为征服世界之巅,于是在近几十年来在登上装备和通信设备大力发展下,各种人以各种理由去攀登珠峰,这些人前仆后继的上去,少数人才能活着下来。上去的人大多拥有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挑战极限的欲望,但这些看似崇高的精神只会让珠峰上徒增尸体、粪便和塑料。因为珠峰的低温环境让这些尸体、粪便和塑料几十年的完好如初,当然,病原体也是。到了如今,珠峰已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和最高的病原体培养地,成为了下游几十亿人的潜在水污染源,迫使尼泊尔人组织名为珠峰清道夫的队伍上山清理垃圾,消除潜在污染源。是珠峰自己成为垃圾场和潜在污染源的吗?是患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清道夫们上去清理尸体和垃圾是为了拯救珠峰吗?是为了拯救人类。珠峰不需要谁来拯救,它甚至没有嫌弃那些有可能夺走人命的病原体;地球也不需要谁来拯救,需要人类拯救的只有人类。
世界上大部分人生活在沿海地区,不是热带雨林的伐木场旁边,也不是受极端天气影响而颗粒无收的印度农民家隔壁,更不是日渐消融的北极冰川之上。我们打开浏览器,会看到一篇关于企业家贿赂政府获得林地开垦权的报道,同时还有无数条娱乐新闻和可爱猫狗的照片;我们周末在家搜索电影,会看到这部由影帝莱昂纳多主演的纪录片《洪水泛滥之前》,同时还有十几部超级英雄的电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人会关心全球变暖。现在英国关心的是脱欧,欧洲关心的是难民,美国和中国关心的是中美贸易战,叙利亚关心的是内战,在这些事情面前,环境不是重要的,即使它可能是致命的。没有真正的身临其境且深受其害,人类是不会恐惧的,况且还是已经被消费主义支配了几十年,早已不知道恐惧为何物的人类。
我们到达临界点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这是新冠疫情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可怕的事实,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12月31号发布通告,1月23号武汉封城,几十亿的民众在全球浑浑噩噩地干着自己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场灾难,然而到现在却是铁板钉钉的发生了,而且还会越来越恶化,气候变暖是不是这样的呢?我恐怕是的,这将是多么恐怖的未来。
那么有多快呢,他们将在什么时候到达临界点?什么时候我们全都会变成气候难民呢,什么时候气候变暖或者是生态灾难,气候灾难会让所有人像这次全球疫情一样十分的恐怖紧张,几十万人,甚至是几十亿人在家里深刻的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威胁。
全世界的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那些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他们拥有着最大的原料生产场地却拥有着最需要欠缺的,最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他们在整个全球的供应链中处于价值最低的地,被剥削压榨的最狠,但是他们却要付出最高昂的生态保护的代价,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如果这样继续的话,他们的生态环境会率先失败,率先出现危机,然后他们本国就会出现气候难民,进而影响到整个地球的格局,在未来的这50年当中,气候或者生态灾难还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
这不仅需要全世界政府,科学家,民间组织,联合国的团结协作,还有各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就是劳工阶层的中上游最有知识最有学问的,还有闲暇时间那部分人能关注一下。他们才是我们的力量来源,才是气候变暖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对抗化石燃料,有利于集团的唯一的。唯一的手段就是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气候灾难导致的问题。这需要不停的抗争,需要普通百姓持续不断的教育,需要越来越多像本次纪录片儿一样的人进行更多的宣传,这将是一个漫长痛苦曲折的道路。
这部影片包含的负能量太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将马斯克那样的电动加工厂,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的新能源,能够可持续利用的永续能源来帮助我们减少污染。
一个体系的溃败不一定非得从中心开始,也可以从外部开始逐渐蔓延到中心,最后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这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最后一天吧
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能做到这一点吗?我觉得他们能缓解啊,能纠正,能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能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能更加的敏捷,他们无法根本上去解决这一点。全世界的资本转移会导致更多的生态问题,更多的气候灾难,也是全世界在各个国家相继又发现了巨大的油田化石燃料,恐怕会更加的摧毁全世界的生态气候。
气候与经济,气候与争执将是未来很多年的主题,在对自己的碳足迹收税这件事情上,在国际上会引起非常非常多的争端。这里不仅有气候变暖这样的生存问题,还有国际间的政治利益分配,普通老百姓的人权,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议题。
河南暴雨,环球极端气候频发。找了相关纪录片来看,本想看谈气候科学原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议题的政治资本博弈。非常值得一看。
1.美国:民意被资本所控,化石燃料这一巨大产业背后的利益集团资助否认全球变暖,宣扬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的相关组织,扶持以人权为名义的傀儡组织,意见领袖出卖自己的公信力,阻止气候法案,选举人为了选票不敢主张气候改革。(很难想象这是可以直接揭露的)
然而,海平面不是民主党,也不是共和党,它唯一知道的是,上升,继续上升。
2.中国:碳排放第一,但同时清洁能源开发速度也是第一。(我本以为会因为意识形态而不去指出中国所做的努力,是我小人之心了)强调了中国媒体的定期讨论和数据公布为民众赋权,并倒逼改革。
“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公司”
“如果中国能做到,我认为其他国家也能”
我很感动,中国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扮演的还是一个引领者。
外界的好评让这一切努力显得更真切。
3.印度:印度的经济民生议题无法让位于环保“煤很便宜,无论你我喜欢与否。”并且尖锐地对身为美国人的小李子批评道:“中国在太阳能上的投资比贵国更多,你们有什么资格值得被效仿”,小李子也是一副反思的,克制的,谦逊的姿态承认并继续探讨。
4.欧美:
(1)养牛场的科学家说:如果你想要有所行动,不必诉诸政府高层,更改自己的饮食,就是最简单的一份出力。
(2)商科学子的老熟人曼昆老师:人性脆弱且复杂,寄希望于大众的不痛不痒的责任感,不如用实际的税收转移(工薪税to环保税)污染成本的痛感。要改变总统对碳税的观点,必须改变大众对碳税的观点。
5.为什么气候与我们息息相关,为什么如此紧迫
水资源有限,带来气候难民,争夺最终会升级为战争,极端主义将吸引无法生存的人们。
把握时机停止燃烧化石燃料,地球虽然会暂时惯性升温,但会再次开始冷却,北极冰层将恢复,地球可以自我修复。
6.瑞典科学家(片尾,太好哭了):
瑞典在公民团体自上而下推动下,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不用化石燃料的国家
地球仍然存在调整的窗口期,只是时机转瞬即逝。
我对人类有信心,事实清晰无比,一旦人们突破了对议题的不确定和混淆,就会迈出改变的团结步伐。
比起“天啊,没有希望了”,应该说,“好,找到问题了”,然后实事求是,寻找出路吧。
只要心怀希望,我们总可再调整步伐。
昨晚,global sociology课上讨论migration的问题,前半程把8篇papers过了一遍,后半程看了这部纪录片。每天看一部纪录片的节奏,真是有点承受不住。从艾滋病到农民工,再到气候变暖,那么多真相推给你,以往‘天真无邪、岁月静好’的心变得复杂了、沉重了、怀疑了,无数问题开始跳出来:“怎么会这样?!"
回到本片,Leonardo DiCaprio是主要角色和旁白者。尽管Leonardo在片中竭力呼吁美国人民环保意识提高,但仿佛还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不,春天刚来,Starbucks就已经开始用冷空调了。车还是几乎人手一辆,空调、暖气照样开得十足,牛肉照吃,零食照买。当舒适的生活模式已成为习惯,谁还顾得了印尼的原始森林被燃烧、遥远的冰川在融化呢?气候变暖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客们、商人们却为了自身利益而矢口否认。各种虚假新闻充斥美国电视荧屏,混淆视听,干扰大众的判断力。Leonardo和印度女士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能源是一个中国人的10倍,一个印度人的30倍,如果美国不起带头作用,还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和要求别人?
关于环境正义:对于global warming影响最少的国家,却要承受最大的损失,而成为climate refugees, 不公平。同战争难民一样,谁该为此负责?去年,好不容易达成的巴黎协定,被川普给撕毁了。所以,global warming在被遏制吗?干旱的地方将会更加干旱,洪涝之处将会更加泛滥。人类就像是温水里的青蛙,短视、后知后觉,一起等待大洪水的来临。也许末世真的近了,罪人们,不要再掩耳盗铃,悔改吧!
在如今无数明星作秀的现状下,莱昂纳多身体力行做环保,明星盈利是一方面,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怎样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大众带来效益,也应是所谓明星的义务之一。当然,除了对莱昂纳多明星效应的关注外,大家更应对这部纪录片本身的主题给予高度关注,环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存或是毁灭,全握在自己手里
@影志 什么叫纪录片说的都是已知的事情 这些已知的没做好就是无知的,所以依然要强调和重复,你要的震撼感我宁可不要,因为破环环境造成的震撼影响不是你我可以想象的。这就是一部纪录片,没有什么陈不陈旧,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都不算陈旧。
小李子基金会是最棒的环保基金之一,请关注!(这部同样很乐观,传达了些最需要的态度。(真希望小李子当总统!Elon Musk也超赞!
到今天還有人認為氣候變化是西方邪惡勢力搞的騙局!?這片是不是又“敏感”了?
不如当年第一次看al gore纪录片来的震撼,但是已经决定take action了,少吃牛肉薯片,从自己做起。另:天下最贪不过奸商,天下最黑不过政客。
中国有柴静,美国有小李子。小李子的待遇明显比柴静好啊,不过,fossil fuel 后面的利益集团实在是大啊。#20161125
人人都能做到的两点:少吃牛肉,少买东西,尤其是成分含棕榈油的东西。Piers Sellers,NASA那位胰腺癌晚期、曾经在太空中飞过五百多个小时的科学家的话最感人。小李子真是不喜欢奥巴马啊,;)
为什么要关注全球变暖?我可以很浪漫地希望,后代们能够看到冰封的格陵兰,看到深蓝的海冰;也可以很现实地审视它,不久它便会导致地球的剧变,抹杀人类的城市,激化人类的矛盾。当艺术依旧能够用浪漫来阐述一个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我们尚且还可以纠正它。
三年制作,全球170多个国家、40多种语言,免费播放!你们相信在国内找不到资源吗?!(国内敏感话题) 幸好可以翻墙!!
能感觉出来,小李子本人很悲观。身处选出了特朗普的这个白痴国度,逆大势而大声疾呼是件既不讨好,也很容易徒劳的事情。有人先死,有人后死,最终大家都会死。或许聪明的凯恩斯是对的,但小李子更有心,更像个人。
“现实不是电影,我们不能假装不知道结局。”看到后面好想大哭一场。
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要怕麻烦,买东西吃东西用东西以前多了解一点产品生产背景。
没有一味地批判,对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带着傲慢与偏见居高临下地审视。接近公正与客观。莱昂纳多在我心里不仅是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Actor,更加是依靠自身影响力来践行责任的Environmentalist.
虽然环保是一个老旧的主题,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美国人,对全球变暖并不认同,对此,小李子想出的说服办法是言传身教,跑遍世界,与不同国家的不同阶层的人群对话,再辅以环境恶化的切实影像来敲响警钟。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奥巴马的采访,把奥巴马问的有点傻,关于继任者的问题令人发笑。
我想大哭一場
小李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是一朝一夕了,片子以小李的视角,像是小李对自己在环境保护这条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而路还漫漫,几场访谈,几次实地探寻,都比较有感染力,小李是真正地在借助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呼吁大众恳请大众重视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因为胆小懦弱一直不太敢接触环保、灾难和战争类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但是这部纪录片不是说一味的在恐吓你这个世界有多糟糕,而是告诉你现状,政府的政策和现在你可以从哪些小事中为环保做出贡献,面对各种领导人物小李不卑不亢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印象深刻的是对几个发展中国家的访谈,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讲了中国的污染,小李子并没有沾染上传统西方纪录片对中国的苛刻态度,说了污染第一也说了开发新能源的速度和能力世界第一,最怕的就是在教育别人的时候还顺带把希望也扑灭了。印度直接了当地批评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在新能源的开发领域停滞不前
从摩根弗里曼,到克里斯蒂安贝尔,再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好莱坞的艺人的确不一样。
小李子讲的这些,我们早都知道了...所以看这一部感觉就是复述和强调一些已知的东西,不管是环保生态方面、还是政治意识层面…新鲜感和震感度打了很多折扣。即便是《海豚湾》团队打造,在剪辑、故事性上下了很多功夫,依旧是一部陈旧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