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是一座拥有超过三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导演曼斯基应朝鲜政府要求,来到平壤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还从来没有外国导演曾有机会目睹这座城市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012年,前领导人金正日死后的第一年,为了庆祝金日成诞辰纪念日“太阳节”,刚刚上台不久的金正恩试图向外界展示朝鲜的积极面貌,邀请俄罗斯导演曼斯基拍摄一部关于平壤普通家庭的纪录片。朝鲜人全然没有怀疑这位导演的动机,甚至都不清楚他的政治立场是“反共产主义”。而曼斯基为了获取信任,表面上接受了朝鲜政府的所有要求,按照剧本拍摄朝鲜人的“幸福生活”,私下却记录了大量不被允许拍摄的情节,包括官员对每个镜头进行指挥,指导每句台词的过程。这些花絮镜头和“正片”一起,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假的朝鲜,身处局外的人们尚能够分清现实与假象,而朝鲜人似乎早已深陷其中无法挣脱。 纪录片以小女孩辛美的生活展开,镜头下的辛美全然享受着朝鲜最好的家庭生活,她在平壤最高级的学校上学,父亲是纺织厂的工程师,母亲是食品厂的职工。镜头一路跟随她的脚步,拍到了母亲陪她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拍到了父亲在工厂接受工人们的感谢,拍到她和父母一同为领袖献花。假如事实真是这样,也许我们就不能否认辛美真是幸福的,但是曼斯基的镜头同样记录了事情的另一面。辛美所在的学校除了摆拍的那一次,从来没有学生进出的身影,父母的职业是临时编造,热情洋溢的同事都是在按要求表演,他们在家中吃饭时,桌上的饭菜也让人难以相信是朝鲜人的日常饮食。朝鲜官员费尽心机营造出来的“幸福生活”,即使没有幕后花絮的作证也无法令人信服,我们能明显看出,这些普通百姓在面对陌生的摄影机时表现出的不自在,更别说还要他们在镜头下表演出虚假的生活状态。这也让两位朝鲜官员不断强调“不要认为自己是在演戏”,不知道他们二位要是能看到这部影片,会作何感想。 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太阳之下”,太阳,这个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在朝鲜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朝鲜人的“太阳”不在天上,政府要求太阳存在于地铁的车厢里,每家每户的墙上,太阳是每个人胸前的像章,也是屹立不倒的雕像,太阳就是他们的领袖,领袖的光芒照耀着朝鲜的每一寸土地。但是镜头里的朝鲜,无论是街道还是建筑,甚至路边的草木,都笼罩着灰暗的颜色,而身处其中的朝鲜人,则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在摆拍的指挥下欢快起舞。看他们脸上激动的神情就好像告诉你,“我们的生活是很艰苦,我们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很幸福!”,这就是政府希望表达的感受,朝鲜政府试图让外界相信,所有朝鲜人就是这样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可是这些就连他们自己都欺骗不了,当演出结束,人们在夜色中等待老旧的电车,相同的人此时却面无表情,拥挤在电车周围的身影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这才是朝鲜人的真实写照。 对于朝鲜人来说,太阳无处不在,存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躲避不得,阴影是出现在身后的,只有转身避开光线才能看得见,而现在的朝鲜人并没有看清阴影的机会。影片的最后,工作人员让辛美背诵诗句,她能想起的却只有歌颂领袖的内容,流下眼泪的辛美,就像是所有朝鲜人的缩影,让人为她悲伤。
我觉得这不像一部朝鲜的纪录片;而更像一部朝鲜是如何进行政治宣传的纪录片。
看片子的时候我不断想起所谓意识形态的问题:观众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下理解内容,我们所相信的所有内容事实上都充满偏见。
我其实对片子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感触。听讲座打哈切的小女孩儿,不断重复金正恩打倒了日本鬼子的老师,整齐列队跑步的学生,在“金正恩”节日上载歌载舞的爱国活动。大概西方会觉得这是完全不可思议、侵犯人权的社会主义集权;但在中国人(至少在我)眼里,这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表面工夫”。
谁没被学校要求着一起去听讲座过?谁又没在讲座上开小差、赶作业?谁没进行过晨练?谁又没在晨练中偷工减料、甚至装病不去过?谁没参与过歌咏比赛?谁又真正因为歌咏比赛就更爱伟大领袖了?我们都参加过军训,但谁也没有在军训过后还记着怎么整齐地走正步;小学天天升国旗奏国歌不带红领巾要被批评,我也依旧经常忘带每天早上急急忙忙跑到小卖部买一条5毛钱的红领巾;129活动大家唱的都是爱国歌曲,129之后大家就依旧该听hippop的hippop该听古风的古风。
那么朝鲜呢?在这样的表面重复背后是什么?这是表面功夫还是更厉害的洗脑呢?
我不知道。
所以从剧情内容本身来看,这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太阳之下”的内容。而西方世界所谓感受到的内容,可能也只是管中窥豹、哈哈镜里看人罢了。
比起对西方的影响,这部片子对我们来说除了“可悲”之感,更有一种“自嘲”之意。我们也是所谓共产主义国家,经历过文革,我们的一部分教育和朝鲜的“表面宣传”也没什么区别。今天太阳之下的阴影是朝鲜,中国又会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甚至还不自知呢...?
至于朝鲜人“导演”纪录片这个被导演强调的细节...我感受到的其实并不是这一切都是被演出来的荒谬,而是朝鲜对“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定义的荒谬。一方面来说,按照朝鲜的要求来看,这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宣传片?通篇从课堂、学习跳舞、入少先队、过节,伟大领袖金正恩这几个字眼几乎每句话都在出现...看完片子记住的绝对不是这个小女孩儿,而是她的伟大领袖金正恩...
Anyway,另一方面来讲,我觉得这部片子最荒谬和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对“优秀作品”的定义上。这部片子里有一些很“有趣”的镜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女孩儿吃泡菜那段和老师上课那段。
吃泡菜:
爸爸:每天需要吃100g泡菜,再喝70ml的泡菜汁,这样一天的维他命就够了。
女儿:我知道,它可以防老化和防癌,所以好处很多。
我:????泡菜含亚硝酸盐不是致癌吗??吃泡菜可以防老化当泡菜是福尔马林人是标本么?(好吧我后来百度又查了感觉百度也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100g泡菜和70ml泡菜水也太夸张了?这是只能用泡菜下饭么??)
上课:
老师:我们的伟大领袖金正恩同志捡起石头赶跑了日本鬼子、地主和美国人,他们都是窃国贼
老师:地主和日本鬼子都是恶棍强盗。
老师:是谁给了他们一个教训?
我:这么小就挑起阶级矛盾...?石头赶走日本鬼子...?为什么感觉老师在不断重复那几句话...而且“金正恩”前面总是要加上一溜长的形容词,听起来跟“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一样神奇。
而这些在我们看起来很荒谬的“故事”,在他们眼里却是很好的“宣传”。是他们的首都平壤的“模范生活”。
那朝鲜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我觉得这才算是一个回答。
ANYWAY,但我还是觉得这部片子中导演主观色彩太重了。
片子中我印象比较深的音乐有2段,一段是少先队表彰后的地铁站,一段是一家人一家人的照相。因为除开事件本身,音乐和空镜一向是很能调动氛围的2个方面。地铁站那段,如果换一个音乐,剪辑换一个节奏,换一个色调,我觉得完全能改成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朝鲜地铁方便快捷人民和谐的感觉来...照相那块,如果镜头移速不是这么慢,音乐不是这么落寞,色调不是这么暗,也完全可以剪辑成小朋友终于当上了少先队员的快乐...
拍摄角度也很有导向性。片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1个女老师牵着2个学生看起来像是去...学跳舞?一个摇镜头,从3人上楼梯-巨大雕像-领导人头像,然后接一个超高位置的俯拍镜头,换个场景你说带她们赴刑场我也相信...
这场拍摄里,导演是抱着揭丑的动机来的,不过却是打的一个好名头。导演和朝鲜官方处于一种“互相欺骗”的状态:你安排我的所有剧情,我双卡双待藏一张sd卡。
一方面来说,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先了解、理解朝鲜。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朝鲜的这个“社会主义”这么不同?通过朝鲜的经济、人口作出预判,朝鲜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朝鲜有没有过他眼里的“好”的时期?为什么现在就不好了?我觉得导演就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傲慢去了、拍了,把片子剪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又或许是他带着对俄罗斯曾经社会主义时期的了解和历史吧)
另一方面,伦理上来看...即使是这部片子这样的剪辑我也很担心那个小女孩儿的命运...我觉得与其做成这样一部力度不是很够的纪录片,不如放小女孩一条生路吧(
ps:我觉得以导演这么局限的素材,其实不太适合剪成“太阳之下的阴影”这种风格...如果(只看效果不论伦理) 感觉剪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and《报告老板》那种画风,做成以重复搞笑经典达成反讽的效果会更讽刺一点。
非常好的一部纪录片,镜头语言和视角的选取都非常好:以首都一个看似平凡而又不显平凡的少女的视角,来审视阴郁、寒冷、空旷无人的平壤街道和公办机构里“公家人”的刻板生活。虽然大部分素材是在官方限制下严格选取的,许多场景也是摆拍,但在经过戏剧化处理、剪辑和重组后,散漫的摄影花絮反而呈现出平壤这座坚硬、冰冷的城市性格中非常真实的一面,特别是将摆拍过程和官方重新设定人物角色环节的花絮拼贴为批判性立场严肃鲜明的正片情节,镜头中的反讽色彩是非常令人拍案叫绝的。
让人悸动的还有不断穿插在宏大仪式彩排间隙人的疲态、例行公事和偶尔“出神”的时刻,比如女教师在课上谈论金氏父子的“伟大事迹”时一群女孩中那个玩手指、面色冷漠苍白、不参与其他同学讨论的女孩;勋章满身的老兵在礼堂里绘声绘色讲述从军经历时打瞌睡的女孩;主人公辛美练舞时表演性的微笑和隐忍的泪水;辛美在家中窗户里出神地眺望广场,用手无目的地笔划着的时刻;辛美的父母,他们无表情的、凛肃的脸容,仿佛透露出这个国家令人窒息的苦闷和无聊,以及那种例行公事般配合和无所谓的成人智慧。
影片最后,女主角辛美面对镜头,无声地哭泣。讽刺的是,她仿佛从一出生就纳入了国家体制,成为完成国家的巨大象征性指符中的一个能指。她很少体会快乐,当拍摄者让她谈论一些令她快乐的事儿的时候,她找不出来,而是背诵起加入少年团时的宣誓誓言。她因为反复背诵这一誓言而语气熟稔,有精心修饰过的政治抒情味道,内化于语言和思维模式,却不是抒情的。最后她的脸容平淡下来,恢复了一贯严肃、等待生命中那些需要排练的刻板时刻降临的冷漠表情。她仿佛非常快地进入了灰色的成年,非常快地洞悉了自己在这座僵硬的东方城市里命运的位置。
镜头里象征意味的元素几乎是闪现在官方给定的狭小题材里起主题意义的刺点,并且“合法”地从细微处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性格和气质。不知是黄昏还是早晨,市民推着“搁浅”的社会主义无轨电车无声前行的漫长镜头;傍晚大型政治舞会结束后人群疏松排列的公交车站;平壤幽深黯淡的地铁隧道;晨昏交替时平壤街头空荡荡没有灯火的高层住宅建筑;领袖纪念台上每日清理鲜花的公职人员……这些城市表情映衬着辛美一家盛装之下的冷漠疲惫,现在他们明白作为塑造国家神话的一粒原子,他们的整个生命是包裹在宏观建筑或隐或显的强大压力之下的——他们的内在被抽空,而徒剩下失去自我焦点后的茫然、空洞和百无聊赖。
这部纪录片不同于以往朝鲜题材纪录片或对既有的“政治正确”话语加以戏剧化表达的猎奇式展示,或怀揣某种令人可疑的悲情色彩而对朝鲜的人、事、物加以夸张渲染的伪人道主义呈现,它秉持一种公正道德的良心,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去探讨语境中的人如何既受制于其所处的宏大国家机器,又无法逃匿其真实的内在心灵状态——这样一种在动态中博弈、矛盾、再平衡的生存势能。纪录片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人在两种力量的撕扯中维持内部平衡的惊人毅力,那丝微妙起皱的心灵波澜只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身上看到,尽管故事的主人公已经表现得非常沉着克制了。理性总是战胜那些不健康、不合适、与宏观建筑的雄伟气度不相符的内在症结,但从整部影片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影片扫射到的无辜脸容均透射出某种因不间断地表演生活而习以为常的惊恐、无助、茫然和冷酷。
当生活变成一出戏剧,一切日常的工作起居都可以纳入国家体制的摄像头中,人在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或许也就内化为一种例行公事般的国民性格了。这部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展示如何在有限的外部条件下仍然拍出一部有立场的作者电影,而不是像一些蹩脚的导演,去抱怨各种客观拍摄条件的不足。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心思、小小的编排,就能够使令人毫无办法的一大坨物件运动起来,这真是导演的才华和匠心所在了;并且这才华一如运镜,是以真诚的人道主义、对人的整体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体命运的体贴而获得力量的。
2017/9/11 沪东北
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家领导人邀请安东尼奥尼来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电影的最后,拍摄的场景是长江大桥,镜头定格在用大桥的绳索"改造"而成的晾衣绳,晾晒着民工的衣服。领导人很生气,认为导演是故意用这个镜头暴露中国的落后和贫穷。安东尼奥尼事后解释并非有意,只是恰好看到这个场景而已。所以国家的虚荣心是很可怕的。而这部电影,导演有些太刻意,不论是音乐,还是刻意捕捉的细节,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国家虚妄外表下的空洞和荒唐。可对于我们这群特定观众而言,讽刺的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悲凉。君不见,国庆阅兵时,把各式为了阅兵而奋斗的情节剪辑成影像,我们何尝不是看了热泪盈眶?各种政治学习时,形式主义满天飞,我们何尝不是疲于应付?影片中,一场晚会彩排,负责人说孩子们的舞蹈不够爱国主义,听起来可笑,但就我们的国情来说,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放这些主义成为空谈,爱国主义也就成了国家最后的盔甲。
伊坂幸太郎在《摩登时代》里说,国家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只是一个空洞的组织概念,国家已经成了活体,而政治变成了这个活体的手和脚,利用一切资源为国家服务。我们生存的国家不同,而不同的国家操控着我们的一切,为了他的发展壮大而努力,不同的国家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仅仅是按照国家的安排去生存,没有选择。有时我们不该抱怨我们所在国家带给我们的不幸,因为我们和国家是无法分割的,无关爱国主义。
1.本片多数镜头由拍摄的花絮构成,真实从宾语变成了虚伪的副词,这部拍摄“搬演”的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伪装”——虚假的政治文化与洗脑宣传。
2.在朝鲜,拍摄出来的主体——普通平民,在这个国度中,即社会的精英。朝鲜是一个缺少精英又不乏精英的社会。
3.在朝鲜的教育下,国民从小就认为,朝鲜是太阳最初升起的地方,朝鲜是东半球最美丽的国家。学生在进校之前,首先得向金家父子鞠躬。
4.在家庭教育中,泡菜是他们民族的传统食品,因此,能够从中获取各种维他命,抵制癌症,每天对泡菜的进食量,大概在100克与70cc的泡菜汁。
5.在这部朝鲜政府监督拍摄的纪录片中,为了搬演出朝鲜的社会,本是报社记者的父亲,成为了模范纺织厂的工程师;本是在自助食堂工作的母亲,成为了模范豆奶厂的员工。
6.朝鲜的光明星节,是伟大领袖金日成的诞辰,在这节日里,孩童被授予加入少年团的资格,并设有金正日花的比赛展览。
7.汇演中,自由升降的话筒,宛有后现代的赛博朋克艺术的灵魂;大街上,被人民手推前行的公交车,在提琴曲的配乐下,宛如沙漠当中的行舟。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