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译自BFI发行蓝光版本中,收录的几篇影评的其中一篇。希望可以通过影评,为观看的大家提供更多对这部影片的解读角度。同时,也好方便我自己之后的阅读。文章由本人自己渣翻并校对,尽力翻出原文本有的意思。如有翻译错误、不恰当或翻译生硬处,还请多多指出。
贾曼的花园应该属于非商业的独立电影,那种经典的制片类型。对于这类片子,学术上称其为“神秘学电影”(trance film)。不过,实际上应该用个不那么浮夸的名字来代替它会更好。比如类似日本私小说(I-Novel),将其称为“私电影”(I-Movie)可能更合适些。这类片子最早起源于让·科克托的电影诗人之血(The Blood of a Poet)。在这部电影里,艺术家作为英雄穿越了一面镜子,从此发现自己陷入了,由一份虚假独白和三份对中产阶级麻木不仁的讽刺组合而成的梦魇之中。从那时起,私电影就将那些置自己于几乎虚构的世界中心的导演变为自身的特点。在这种虚构世界中,不论是设定、人物角色,抑或是情节事件都产于作者的心理,以及对世界某一面的扭曲映射。究其本质,这种形式在对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Freudian analysis)反对的同时,也对荣格解析(Jungian interpretation)进行着强烈的推崇。电影制作人不断在其脑中搜寻,以谋求那些隐藏在思维深处的原型,并企图将这些原型投射至那些存在于周围世界的客观对照物。由此,在每秒24帧的画面里,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相互碰撞着。
科克托在诗人之血中让一个(比他自己更帅的)演员来扮演诗人。但要知道,在许多之后开始接触这一风格电影的独立制作人中,不乏有人会在他们自己的私电影中,让自己担任演员的角色,从而达到清晰表达主旨的目的。梅雅·戴伦、肯尼思·安格、格雷戈里·马科普洛斯和柯蒂斯·哈灵顿等人都是这么做的。科克托本人之后也紧跟主流,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了他1960年的告别电影奥菲斯的遗嘱(The Testament of Orpheus)中。在科克托的告别电影之后,就不再有很多私电影被制作发行。但贾曼靠他的电影英格兰末日(The Last of England)将这种形式再次复兴。直至今日,他通过花园这部电影,彻底改变并重塑了这种形式。就像他在那两卷自传中做的一样,贾曼完全将自己变成电影的主角,占据了电影的全部中心。
在电影中,我们初见贾曼时,他的身边被最爱的那些物品围绕着。而他正伏于书桌打瞌睡,将影片渐渐清晰地梦入现实。表面看来,片中的一切都和他在书里所说的并无二至:贾曼是个孤僻的艺术家、风流的同性恋、好斗且固执己见的批评家、艾滋病的受害者。所有这些都无疑尽显于影片之中,但同时还有一个新的形象出现:身为“园艺者”的贾曼。
电影标题出处的花园,正是位于贾曼在邓杰内斯的家旁的那片土地。它接邻大海,且离当地的核电站不远。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或者说,被置于这座花园中。同时,不同灯光或对时间描写的镜头像标点符号般,穿插在整部影片中。一座引人入胜且被悉心照料的花园中,种着大量的花朵,为电影带来了视觉锚点。这些画面谕示着家庭生活,而“花园”则是一个男人花大量时间宅在家中,并享受照料那片土地所留下的果实。 所以这也正是为什么作为园丁的贾曼不同于其他以更为人熟悉的身份生活着的贾曼。这个写出那么多书,拍过那么多电影的男人,是一个冒险家和旅行者,一个渴望经历世间万物的人。身为园丁的贾曼宅在家中,满意地接受着整个世界的涌入。
当整个世界穿越报纸、电视、电台这些媒介到来之时,多数的信息都困扰并激怒着贾曼。他听见了英国的教堂正迫害着那些同性取向的教员们;他听见了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政府通过了反同法案。关于同志的问题格外困扰着他,一方面是因为艾滋病的传播破坏了同志社区,并阻碍着同志解放运动的推进。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查出艾滋阳性使他不得不选择过单身生活。于是,身为园丁的贾曼成了一个追梦者。他默观(contemplate)着花园,将其幻想成了伊甸园(Garden of Eden)或客西马尼园(Garden of Gethsemane)。他默观着英吉利海峡,将其幻想成了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他走进屋内,默观着那挂在墙上的小小十字架,开始思考:耶稣之死究竟是谁的过错所致。不久后,困意袭来,脑中的画面与幻想模糊相融成一团:大海、核电站、巨浪、玩沙子的孩子们、花园……
由这些看来,他的内心祈求着那些充斥在电影中的梦境。在这众多梦境中,一些本就根植于他潜藏的欲望中;一些源自于他作为艺术家长期建立的兴趣中;还有一些则诞生于他对世界现状的无奈愤怒。而这些梦境内容的范围实际上非常广泛,从温暖的童年回忆(男孩用花园里的一根水管帮男人洗头)到那首“引用”于好莱坞电影的歌曲;从福音书到贾曼,再到那两个同志被迫害他们的人涂上满脸焦油并沾上羽毛的漫长噩梦。显然,其中不少梦都挑衅般的在与我们所知晓并认识的现实世界交融着。然而,电影却从来没有直接将其自身指向任何对社会或政治的批判。它延续着私电影的特点——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平衡。电影的轨迹游走于清醒和沉眠的中间地带,在这里内在的自我开始抵抗物质的现实世界,且两者平分秋色。就好像奥菲斯的遗嘱那样,贾曼的电影通常带着哀伤的语调和告别的音色。其中一部分是滑稽、可怖,甚至带有淡淡的情欲色彩的。但最终都会转为一种付诸一切的精神宣泄。无论如何,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的那些提问得到了解答,它的那些障碍最终得以解决。私电影的风格一直都是带有循环性的,那些问题和障碍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就好像一场重复出现的梦境,或者说像一场在永不停歇的表演下拍摄的电影。然而,花园这部电影暗示了贾曼已经找到了对现有生活的满足以及对自身的一种特定的和解。我希望这种暗示是真切的。
综上便是贾曼如何重塑了私电影这种制作风格。他的出发点总的来说,便是他的家、他自己不完美的躯体以及他的花园。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titled The 'I-Movie', appeared in the pressbook for The Garden in 1990 and is reproduced here courtesy of James Mackay.
原文:THE GARDEN: A CONTEMPORARY VIEW - Tony Rayns(1990)
Derek Jarman的花园位于肯特郡的Dungeness,一座木屋矗立在开阔地上,面对着核电站。他将镜头在花园中晃了一圈制作出这部宗教讽刺作品。 一位女性,似乎是圣母玛利亚,生了孩子,身陷一群狗仔摄影师中。她想逃走。两个男性,他们是情人,结了婚,后来被捕。电影探讨了基督教,媒体,警察暴力,广告业,同性恋情及其压制,家庭,老龄,艾滋病以及Jarman自己的一些问题。
贾曼的诗电影,拼贴,跳跃,反叙事,相似的意象与画面不断复现,既破碎杂糅又不乏连贯的音乐,手持超8与各色滤镜。核心内容还是一对男同相爱、结合与蒙受迫害的历程——受禁锢、被侮辱取笑、遭鞭笞至死,他们也被等同于耶稣,手掌的创伤既似圣痕,又与艾滋病导致的皮肤溃烂相似。对基督教典故的戏仿/重现贯穿全片(三博士、斯文顿演的圣母、12门徒聚餐、耶稣受难与抹大拉的玛利亚)。又见贾曼式的古今并置、时空混搭:手举的烟花、旷野高压线、多彩霓虹、幻变的背景屏幕、废弃汽车。黑衣蒙面、穷追不舍的狗仔队。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挡阻挠拍摄。荒漠岩堆中的浴缸,海岸浅滩上的白床(想及[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手指顺高脚酒杯边沿游走的仪式,棉絮乱飞的枕头战。浪涛,红日,游云,火焰。点燃糖纸望其飞升下落,最后,我蓦然有沧海桑田感。(8.5/10)
12/11/10 让烈火烧尽一切腐朽严苛的世俗。Tilda女王,让善人得以在天堂重聚,让我们来鼓掌。
什么样的戏什么样的角色Tilda Swinton都能驾轻就熟,她不仅仅是个演员了。
@Metrograph. Tilda Swinton说她把这些用超级八摄制的电影看作是贾曼的home movies, 我倒觉得这部应该被归类为video art. 换言之: 根本不适合在电影院里放。
第2000部標記。@Metrograph. Introduction by Tilda Swinton. "Derek is here."
“早晚,我们所经受的事业必将湮没无闻。甚至连我们的名字也将被人遗忘。我们的生命将如云彩一样飘过。将如烈日之下的雾一样地消散。经我们在世的时光,如同流动之影。大限之日。在所难逃。”——《现代自然》
t7aa096a47
性爱如海,归于花园;孤绝游魂,意向漫游。
7。海边搞基真是太浪漫了
那么多长评短评也都说不出个什么东西来。
被冰霜覆蓋的那一代人 人也不是人 上帝也不是上帝
光怪陆离,孤绝游魂的悲吟。大海、石头(如你自认无罪)、花朵、火把(革命)。浴缸中拥吻的两个男子,苛刻的世界就是不许以他们安宁。钉尖上的石头和洞穿过的手掌。最后的晚餐空抚杯沿(茹血)。被镜头围攻的玛利亚,被女人撕扯的异装癖,被吊的飞车党犹大,推销信用卡。后置影像背景。同志权益广告。
全片5、6分钟的台词,没有翻译,却吸引我一直看完了。抽象的影像,前卫的镜头,真的如艺术品般光彩夺目。
臆像。呓语。
私人制造反电影,努力在这个荒芜茫乱的世界里攫取意象,终究成空。不推荐。
蒂尔达斯文顿,没错的!
片子灰常像Nico的《evening of light》MV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叙·阿多尼斯
光怪陆离的花园里我看到了贾曼无处不在的现实焦灼,支离破碎的画面并不影响意向的表达。可能因为贾曼自己擅长多种艺术体裁的原因吧,他之后所有其他导演的“实验电影”都给我一种野路子的感觉...
非常雄壮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