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中的父亲和我的父亲一模一样,在我考上大学后,以此为傲,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学费是助学贷款,生活费是已经毕业的姐姐提供的。
好在我的大学还不错,是一所211,毕业后也进入了互联网行业,有机会改变命运,从月薪五千到现在两万多。
父亲还是那个父亲,我却再不是当初的我了,尽管今天的我依旧渺小,但我已经是父亲眼中更高大的人。
现在也在理解父亲了,他的学识和眼界决定了他只能通过卖苦力赚钱,除此之外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的缺陷,他没有给我的教育,那些是他无力掌控的事情。他终究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更何况是自己的父亲。
余生让自己变得更好,有更大的能力去照顾自己的亲人,抓住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相信你终究会走出来的……
很多人听说过“读书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但如果你看了导演李军虎拍的纪录片《父亲》,不仅不会这样想,还会深深的无奈与心酸。
记录片在2002年,陕西农村的韩培印的儿子韩胜利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希望儿子将来能有出息。为了儿子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父亲一同到西安打工。而儿子背负着父亲的期望,四年大学艰难中读完换来的却是自己基本工作都找不到,工资待遇还不如父亲打工的多,更不要说在深圳打工的妹妹了。英语片名为Brave Father,勇敢的父亲,对于父亲,导演还是给予肯定的,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哪怕砸锅卖血再苦再难也要给儿子赚取学费,为了学费父亲已经耗尽了自己的所有力气,我们还能奢望这样的一个父亲什么呢。而同样孝顺、努力、认真读书的韩胜利,我们又能奢望这样的一个普通农村孩子什么呢。但如果如此贫穷却努力着的韩胜利去承受所有这一切,是否又有些不公平呢。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这部纪录片留给我们的是久久无法平静的思索,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可悲结局,读书难道不能改变命运吗?
现实中对读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读书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而另外一种却是读书无用论。同样是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相径庭的理解呢。其实,书只是工具而已,就像刀对于厨师是用来做饭的工具,对于恶人却是用来杀人的工具。只是不同的人,对于读书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知。有人读专业书获取了生存技能,有人读传记获取了勇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人读哲学书理解了人生价值与意义,有人读历史懂得了历史总在不断重演的规律。书是人类文明的记录与载体,尤其经过几十代人筛选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有人一碰书就瞌睡,读书没有一字走心,确实读书无用。有人几十年不读一页书,照样吃饭睡觉工作赚钱,生老病死样样不误,书对他而言确实一无是处。但可曾知道,猪也是这样想的。
而胆小懦弱自卑顺从的韩胜利,缺乏专业特长,没有兴趣爱好,不懂人际交往,仅仅靠读课本做题考试,又如何能改变命运呢。岂不知课本只是人类书籍的一个门缝,他却从来没有开启通往人类文明殿堂的这道大门。而父母这份缺乏人性之爱的含辛茹苦,没有带给他勇气与信心,更像一道无形的紧箍咒,不停的念着回报回报回报的咒语,让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在这种压迫之下,谨言甚微,小心读书,甚至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思考的过程,在韩胜利空洞的眼神中,我只看到了麻木与迷茫。读书或不读书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的区别,没有带给他任何的思考和认知提升。
读书,是自己喜欢的吗,能在书中获得什么,为什么要上学。我可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的人生是如何规划的,我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儿子韩胜利没有过任何思考。读了四年课本之外,在西安大城市的所见所闻也没有丝毫提升自己的认知,只是一个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勤工俭学只会捡垃圾,自己学的知识没有转化为任何生产力,连个家教都不会去做,连个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去兼职实习。
而同样的作为父亲韩培印也从来没有想过,也从未有意识的在为人做事、人性塑造、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开放式、引导式、启发式的教育。仅仅把读书当成交易,如果读书后工资十倍就有用,读书后工资百倍就是改变命运,读书后工资还不如自己高就是读书无用。殊不知,读书是武装大脑、促进思考、改变认知的。至于工资,与读书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与认知有必然的联系。
之所以,我对这部纪录片会有感想。因为我自己也是来自山西的农村,自己也走过类似的弯路,而周围的环境与片中父亲韩培印一般无二。而后来自己长大后才明白,其实没有地域区别无论城市农村,与韩培印韩胜利父子没有认知提升与改变的人太多了。这个世界上十年二十年没有任何认知提升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基本在二三十岁的认知一直到老都没有什么改变与提升,又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当不会思考,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当下看再多的短视频,不会有任何思考,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主动思考,书是引导思考的导师。引导学生从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读书,在思考中提升自我认知,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从来不是为了考试做题,只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会听话做笔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思考,才是教育的起点,是人生的起点。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唯有认知的提升才能改变命运。
我想通俗意义的改变命运即是身份从农民、工人、打工普通家庭的出身当到了局长、教授、公司老总,收入由普通人的三万五万到年入百万。资产按照当下财富自由千万标准。按照最新千万资产标准中国206万户,占比不足1%,如果三四线城市以下占比更低,万分之一的概率。而要从几万几十万达到千万以上,恐怕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所以无论通过那种方式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跃迁,在我们周围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极少数人。而寄希望于读书改变命运,本身这种想法就不太现实。
但我所理解的改变命运,地位、收入与资产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不局限于周围环境的认知,自我启发自我思考,依靠自己的读书、见识与经历给自己开启了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新世界,建立了独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依靠自我能力在某个领域取得合法稳定的收入,即认知改变命运。
对我来说,自认为是读书启发我思考,认知改变了我的命运。对于普通农民家庭,不是读大学,我没有机会走出家乡走过国内很多城市。不是读书,自己就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自我提升认知。现在过着家乡的家人朋友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方式,是我自己选择的快乐幸福生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走了很多弯路错路,我都不后悔,最后悔的是自己读书太少思考太少,使自己错过了一些人生的机遇。
其实,这个世界绝大多数都是平凡之人,都是碌碌无为、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生老病死,对于个人而言,命运不是最重要的,平安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无疾而终就是完美人生,完美人生比所谓改变命运要更难,但却是每个人可以争取的人生目标。
这个纪录片非常的真实,15年前拍的,在现在也很有现实意义。看完之后,我想说的很多,又不知从何说起,一时语塞。因为片子中的情形和我的家庭非常相像,都是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干苦力,交学费都是一个值得商讨的事。幸运的是,我的父母比较开明,相比较来说我在大学中没有混日子,所以结果稍有不同。
我想说的是,在现在的社会,寒门能否再出贵子?我的答案是能。这些突破家庭限制的人,也许是百里挑一、凤毛麟角的学生,他们一定是敢于突破自我,积极奋进的人。
何为贵子?
我认为就是突破原有的阶层。比如家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这种情况下,在城市里找到一份较为稳定的正式工作,就算是突破了原有的阶层。
难度大,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什么难度大?其一是难以突破父母的限制。俗话说挨金似金,挨玉似玉。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思维和行为都很受父母的影响。寒门的父母,大部分相对来说思维受限,行为又憨厚,所以孩子的眼界也容易受到局限。同时,世代为农的家庭,圈子也大都是相同的人,他们不能给孩子应有的建议,孩子接触不到特别优秀的人。所以就要想方设法突破圈子这个限制,抓住机会。
其二,没有更多试错的机会。像片中的父亲与孩子一样,交学费和生活费成了他们眼中的大事,毕业之后再要父母花钱就是“耻辱”一样。这种情况下,孩子怎样进行更多的尝试?成功都是在失败的经验上积累起来的,谁都不能出手就成功。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也就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成功也就更容易。
其三,寒门的孩子偏内向。这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概率问题,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就像片中的胜利一样,在招聘会上两个小时不说一句话。这也是收家庭环境的影响。爱不爱说话只是性格问题,无关好坏,内向也具有独特的优点。但是,现实是,主动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来自农村的孩子比城里孩子更少懂得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做好礼节,在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上的差距,积累久了,就是天差地别。
但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人生不是被动消极的,敢于剖析自己,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敢于自我革命,就能够有相应的收获。要敢于做自己不敢做的事,让走出舒适圈成为一个习惯,并树立远大的志向,矢志不渝,就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出身家境造成胜利视野、能力、性格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成为他改变命运的阻碍,有点悲哀的宿命的感觉。。。
儿子宁愿捡瓶子也不去打工,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同社会、同他人接触的恐惧吧……从闭塞的农村来到现代都市,周围的一切是如此陌生而可怖,让人无所适从。这种恐惧我也感同身受
一个父亲,打工,借钱,来资助儿子上大学读书。儿子也省吃俭用,靠卖废瓶子来补贴生活。但是当儿子大学毕业,发现并不一定能比父亲挣得多。。。现实和生活是残酷的。父亲的形象朴实且真诚。但是作为纪录片太过煽情。这让纪录片的纪录价值和客观性大打折扣
看完让人觉得很懊恼,观影过程中几度欲关闭,可气愤归气愤,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大部分愚蠢的人都是朴实的.
打脸无数没钱还要装逼的人 是时候该醒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密密麻麻的一本欠账,多少父亲的血与汗。父亲胜利都在努力。美国人读大学还需要向父母伸手要学费吗?根据沙利美和盖洛普联合作出的一项调查,父母平均所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48%,子女平均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33%,学生获得奖学金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15%,也有3%的大学费用是由学生的亲朋来提供的。
哭了!!!
伟大的父爱,残酷的人生
这么底层的人却对社会对政党充满感恩与希望,是愚昧还是善良?
突然语噎。父爱不是有500万给你100万,而是节衣缩食的把赚的100元全都会给你。
这就是国人对中国教育现状误解的悲剧
情真意切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是无怨无悔从不计较
当我看到胜利一个月只有两百块钱生活费的时候,我震撼了,我跟他上大学的时间差不多,所在城市消费水平也不比西安高多少,但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他的四到五倍。对胜利的父亲,我同样充满敬意。
父親質樸 孩子低能
用音乐煽情过渡真是大败笔,除此还不错。尤其是选的拍摄对象,这个父亲,非常好。
胜利告诉父亲四级差20分过时,一起上课的同学的笑声以及成绩不够好读书也浪费钱的评价让人心情复杂,父亲的本子记着“虽然不是什么好学校,但有的人想考,他没有考上,而你考上了。”
除了音乐太煽以外,其他无可挑剔~
最后一段话
什么都说不出来,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