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以为是恐怖片就没看,后来被很多烧脑电影排行榜安利之后还是看了,卧槽,情节环环相扣,处处铺垫,不得不服这个故事,最终看得还是挺烧脑的,看的意犹未尽。
看完后,亮点其实不在恐怖而在逻辑。女主一遍遍的在时空中轮回,杀害同伴和自己,一堆的尸体是惊颤点。伟大在最终的逻辑是通透的:1.女主早死,随着上船的是魂魄,2.答应死神并未允诺誓言,所以被罚一遍遍“推石头上山再滚回原地”;3.儿子是和自己一同死去的,所以在回去的时候发现“自己”对儿子痛斥,儿子对自己的惊恐和叫喊是已知的。很多细节值得玩味。
一部时间轮回的片子,充满悬疑色彩,让人不停的自问,我们每个人不是就是在每天的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的生活。看到最终结局,女主角依然没有走出时间轮回的怪圈,当看到堆成山的尸体,让人不禁毛骨悚然,如何走出这个迷局,也许,没有结局的结局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最好的结局。
比较烧脑,第一次看的时候结尾很莫名,回想起来的时候懂了大概,又看了几遍才能大概理解,影片是想表达什么,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给到我们。女主在影片最开始其实就已经出车祸死亡,灵魂弥留之际,她告诉死神自己还有个约会,赴约后就会回来接受死亡,结果她却违背了承诺,希望能改变一切,结果死神降罪,女主不愿承认自己死去,她想违背自然法则恢复失去生命,弥补自己曾经带给儿子的伤害。而这一切都注定她无法做到,而且会永无止境的循环下去。这部影片想告诉我们,善待生活,善待身边之人,不要留下遗憾。一定要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失去了再想要弥补
又看了一遍,我还是按照原来的思维,来想想,想像船上有多少个人,有1,2,3,4。
我之前看了两篇理清的人物线,被一句话惊醒,你别跟我说有多少个人,从头到尾都是她。
是的,上传的是她,回去的是她,又上船的还是她,并没有人其他人,只有她自己被轮回折磨。
一个人的情感变化被很完整的描述了下来,开始的不可思议,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无论如何都变不了的结局。
我终究还是踏上这条路。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看完后陷入了无尽的思考。关于西西弗斯公式,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按照希腊神话,奥林匹斯诸神惩罚他无休止地推大石头具有双重性,一是真的惩罚,取消他做任何其他事情的可能;二是挖苦,毕竟他们给了他一种可笑的永生。但电影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自女主角看见了自己与儿子车祸现场后,一直到离开“出租车司机”上船的这段时间内,她的头脑应该是清楚的。但奇怪的是当她的前男友问:她儿子呢?她却淡淡地说——“Tom在学校……”,然后她看见了船。和将要被杀的男人拥抱,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i'm sorry……”,这是一个暗示。阳光下,她的眼神宛如是看见了希望一样迷离,尽管电影没有明说。可是,我认为这时的她与失去记忆前的她,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为什么?因为她明白只要自己上了小船,她就能再次看见自己的儿子。所以,作为一个母亲,她义无返顾。这里提出了一个很怪诞的问题:那就是“西西弗斯”有没有可能爱上死循环,出于某种心理上的需要,他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某一种爱,比如“母爱”,他才……我认为这完全有可能。很多人也许会以为游轮上的情节在是本片的主旨,是最精彩的地方。假如说这个电影有什么思想性的话,也应该去分析那里的几个人物的呼应关系,比如谁杀死了谁的问题。但,其实游轮上的全部,也就是几乎占去了本片绝大部分时间的这一块,我认为无非说的是一个意思:惩罚。以全景式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神对于西西弗斯的惩罚,作为一部恐怖片,着力渲染它,构成了其异类恐怖的基本形态,无可厚非。但这只是它作为一部恐怖片立意的噱头而已……
真正的思考实际上是在上岸以后,在她看见孩子、看见家里还有一个自己开始的,这一时间段,是主人公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因为自她在船上失去记忆后,后面的一切是注定要发生的,尽管“深度记忆”一次次地告诉她——“这地方她可能来过”,但命运似乎并没有改变它必然的方向,经历了游船上的n次循环这个过程后,实际上她的心理状态已经从“与自己的命运对抗”变成了对自己命运的妥协,尤其是上岸以后,她杀死另一个自己,又看见了沙滩上的大片的死鸟,我相信:那这一刻,她已经完全接受了西西弗斯的命运,美丽的小港,阳光明媚。渴望看见的没有死的儿子就在面前。只要她把这个游戏继续下去,她就能看见她的儿子。所以,她即使成为西西弗斯,也有一个心理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神的意志,又是她自我心甘情愿的。它预示的一个可怕的明天,也许这就是导演对人类将要何去何从的思考吧……
如此温情的恐怖片,真是有点歇斯底里了。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她就成了爱的奴隶,我认为本片歌颂了人性的一部分伟大,是一次救赎。其实只要女主角自己愿意,死循环马上就可以结束。方法是:不要走下“出租汽车”和死神在一起,她就能离开这个死循环。但她没有,她下车了。为什么?她为了能再见到儿子。“儿子”作为一个抽象的载体是她唯一放不下的爱。而这,恰恰是对女人最残忍的惩罚方式!“儿子的存在”就是趋势那块大石头滚动向前,永不停止的生命力。作为母亲,她要把孩子从里面救出来,即:把“人”从他注定的命运中救出来——可是,电影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无用的奋斗。从这个角度说,“Triangle”相当厌世,颓废得叫人想死……
当然,以上说的一切大概是“我没看懂”。其关键的一点在于,判断她失记忆的时间。电影在这点上因为符号化的东西太多,所以介绍得有些模糊。可能是在她上小船以后,也可能是在油轮上被砸,落水以后。因为这是一个死循环,所以,“失忆的起始点”究竟在哪里已难找到了。我的分析也仅仅是基于前一种可能性。如果有人用后一种可能性去推演也许就会有另一种结论。作为一部电影能给每个人以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体验,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巨大成功……
好吧,Triangle,多好的名字,谁TM给译成《恐怖游轮》这个标准的B级片片名的!?
4星,看过两遍以下者不要随便说有BUG,拜托您先多看几遍再说!又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的”的死循环的穿越片,很牛X。解析看http://www.douban.com/review/2820200/
知道自己命运的人最恐怖
大家都知道了片尾即是开头,终点便是起点。而女主早已死,死在那个阳光明媚,驾车带儿子一起前往港口的路上。也就是车祸,是结尾处躺在地上连衣裙的她,这个她才是真正意义上开车然后撞车死去的她。而站在路旁茫然看着眼前景象的她,完好无损的她,实则是灵魂。女主因为难以接受至爱的离去而想扭转这样
有小聪明,少大智慧~详细一点说:导演有一定匠心,但是全片看太注重一些边边角角部分,整体结构上显欠缺,解释不合理,主线力不从心,细节再装扮的故弄玄虚也算不上上佳之作,姑且三星
开头太像无聊恐怖片了,很容易让人中途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影片一半左右,那个时候开始形成闭合循环,开始成为一道让人欲罢不能的谜题。想起当时看穆赫兰道的感觉,非常畅快。
无限循环。衔接点是个漏洞。洞不大。
我看过的最好的悬疑片,为了严谨,加上之一。。。一个循环的世界,西西弗斯的世界。。。看完给人以警醒,我们总是在说,如果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但是真的是这样么,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最后再说一句,看懂了这部电影的人,会毫不犹豫的给5星。。。
我甘愿背叛死神承受天罚,我甘愿杀死全世界甚至自己,只要能再说一次爱你,再一次拥抱你,我就宁愿在噩梦中一次次承受痛苦的轮回,永不放弃。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我要哭了!!!!看得我鸡皮疙瘩乱起!!!六颗星在哪里!!!!在哪里!!!!我要打六颗星!!!!
不要企图在重复中寻找已经失去的爱
还好吧,逻辑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强。而且我最讨厌主角那种一副似懂非懂的茫然表情了,这个叫套路,眼睛无神的瞪着前方,嘴半张,欲说还羞的……好老套啊……
所谓心魔往往就是一念之迷。其实只需在任一环节小小改变,循环即可终止。有话说:人生大部分痛苦,都來自于该离场时,不愿离场的执著。不过,西西弗斯式的轮回,看似一个惩罚,一个永远沉沦、万劫不复的诅咒,同时却也是我们籍由“一再面对相同的境况”,而学会和弄懂生命课题,并由之毕业的唯一方式。
影评有时候可以比影片本身更牛逼
一点细节都不浪费多余的精巧结构型电影~把循环轮回的结构发挥到一个及至~女主的美腿穿梭在N次的命运交汇过程中~层层推进又把细节先后安排滴水不露~导演功力真的很厉害~为结构型命运电影又增加了一个辉煌~
这个237究竟是种么个情况……Jess家门牌号也是它,游轮上恐怖屋房号也是它;最奇怪的是……《闪灵》里面的神秘房间号码还是它……求解释……
本片告诉我们,要善待儿童,以及不要欺骗出租车司机。
在叙事上真是一个奇迹。自《蝴蝶效应》以来,看到过最好的叙事逻辑。
从前有片海,海中有艘船……
本片唯一让我搞不太懂的是,为何jess登船后失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