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350个字多一字也不行之《千钧。一发》
又超字数了🐶
拆弹时记录式的镜头配合演员代入感极强的表情带来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小成本影片的氛围营造相当到位。不得不说导演虽然爱吹牛逼,但还是真的有点东西。不过因为片源模糊造成影片光源过暗,让我产生了历经四天的拆弹时间线只有短短两天的错觉。而这也让人产生了更深的问责:这么长时间竟然找不到一个专业正规军来代替老鱼的工作?官方的解释更是苍白无力,人家科班出身的也不懂土制炸药啊!这是弄啥咧!让一个被家庭琐事困扰的片警一肩挑完成任务,这不是彰显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凸显当今社会普通人面对困境的悲怆,再结合抓捕到的曾在黑作坊工作、讨薪无果继而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可以说和平年代小人物的索求如同哑炮,只有豁出去舍得一身剐的付出才能引爆。你我皆是老鱼,为了求而有得不得不挤破头皮咬住社会这杆鱼竿。影片在介绍炸弹犯背景的播音声中戛然而止,这可能也对照了主创对于本片发行的无奈,在龙标烙印下,有些真实映像和有些真情实感只能是欲言又止。
2 ) 真实的憋屈
晚上吃多了,从饭桌上下来直接窝到沙发上,打开电视,《千钧一发》刚刚开始
最先吸引我的是东北话,听着亲切,时不时的能让我会心的一笑,所以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了,而且看得很投入,但是看完以后可笑不出来了,心里就两字---憋屈
整个影片真人真事,演员也基本都是本色演出,从骨子里就透着真实,临危受命老鱼的推脱,中途几次撂挑子不干,领导随意的承诺,同事之间的争吵等等,即使是我这样一个初入社会的人也是感同身受,英雄也是人,警察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英雄是大无谓的,人民警察是勇往直前的,遇到危险他们会争抢着说“我上!我上!”可是现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老鱼这样的,也会害怕,也想不干,硬着头皮上那是被逼的,怎么不找专业的来?怎么就非得老鱼上?各种理由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老鱼最近,老鱼最好使唤,领导让去他不能不去,专业的?人家来那叫配合,不来你就得等着,老鱼不一样,领导的话就是命令得服从,所以老鱼这个英雄不当也得当了,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现场,一就次又一次硬着头皮排弹,明明说好休息一夜,却还是又一次被叫到现场,领导总是说“你再克服一下!再克服一下!”所以老鱼只能一次一次的拆,老鱼拆到最后一个爆炸了,险情排除了,老鱼立功了,成了英雄,但是老鱼没死,所以房子小还得克服,妻子没工作还得克服,儿子没地方安排还得克服,影片里没交代,原型老于身负重伤,眼睛几乎瞎了,耳朵也半聋了,手指少了两根,住院期间为了省医药费提前回家了,而这一切也要他自己克服
有人说老鱼矫情,几次撂挑子不干的反复令人生厌,可我觉得这才恰恰说明老鱼是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他走是因为人正常的情绪,他回来是因为他的良心
还有最后为什么不直接引爆炸弹,还要强拆,我觉得是电影没交代清楚,现实的情况是那枚炸弹已经发现是不可拆的了,而且之前被人动过了,所以也极其不稳定,要引爆得像之前那样挂上钩子,在远处拉绳子,老于就是在挂钩子的时候触动了炸弹,所以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都没有人会想要强拆那个炸弹,在立功和生命之间,这个选择不难做吧
找到了之前的新闻报道,过程说得很详细,但是那些套话真是,唉
http://news.sina.com.cn/c/2005-04-07/11326316533.shtml 3 ) 那不是英雄,那只是个普通人
CCTV6播《千钧。一发》的时候,我正在看广西台的《射雕英雄传》,因为在《南方周末》上看过几句对《千钧。一发》的介绍,因此倍感好奇,可是又舍不得聪明机智的蓉儿,于是《千钧。一发》开始前的十几分钟,我一直在应该关注现实题材还是沉浸在虚构的武侠世界中放松这两者之间挣扎。两个台之间调来调去,直到我看见警察老鱼骑着破摩托准备去炸鱼,却被局里找回去拆第一个炸弹为止。
所里的头问老鱼:会拆炸弹不?
老鱼说:只会弄炸药,没拆过炸弹。
那你去警戒吧。
专家呢?
专家到云南去了。
那咋整啊?那还是我看看去吧。
业余拆爆人员老鱼赤手空拳的上场了,没有钢盔也没有防弹背心,哆哆嗦嗦的用了一面破镜子、一根竹竿、一把菜刀搞定第一个土炸弹之后,老鱼瘫在地上长出了一口气。
局领导请老鱼吃饭,刚拿起酒杯,电话响了,又发现了炸弹。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老鱼拆了10个炸弹,在拆第11个炸弹的时候被炸成重伤。
因为故事发生在冬天北方的城市,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灰暗的色调,残破的棚户区,污水横流肮脏不堪地下食品加工场,用黄胶带捆扎的土炸弹,雾蒙蒙的澡堂,老鱼一双沾满污垢的大手。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没有制做精良可以毁灭一座城市的超级炸弹,没有让人呼吸困难的大帅哥,《千钧。一发》所要呈现的是现实世界里一个小人物的遭遇。
这部电影里的主角老鱼是个相貌普通的中年男人,扔在人堆里就找不出来的那种,配角也都是穿着统一服装的警察,没有俊男靓女。场景也没什么特殊,破败的居民楼,普通的北方城市街景,跟好莱坞同类型的片子相比紧张刺激度明显不在一个级别。可我却欲罢不能,虽然羊拉屎一样的11个炸弹很让我心压,但我还是看完了整部片。因为这部片子里的人好像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遇到事也有可能是我们会遇到的。
老鱼当了二十几年兵,复员后当了警察,年纪一大把,没混到一官半职,一家三口窝在棚户区里,老婆没工作,只要有点事就会把老鱼骂得里外不是人,儿子在当兵,复员后的工作也没着落。
老鱼闲着没事的时候会到冰河上炸鱼,然后回家自腌。
老鱼不是专业拆爆专家,每次领导问他能不能拆的时候,他嘴上嘟囔几句,还是会上。但是他会害怕,会怕得全身打抖冷汗直流,会怕得手抽筋,会怕得脚软,每拆完一次炸弹他就要洗一次澡,洗澡成了他事后放松的方式。
回家休息的时候,老鱼睡不着,拖拖地,浇浇花,儿子打电话来叫他别干了,他却恶狠狠的挂断了电话。有朋友送鱼过来,他马上猫在厨房里整鱼,电话铃响的时候他把沾满鱼腥的手在抹布上擦擦就接起来了。
当我看到老鱼浇花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爸也是复员军人,在单位混得并不如意,临近退休单位也没分房子给他,工资不高,但还能让一家老小生活无忧。他跟老鱼一样喜欢下厨房,喜欢侍侯花草,闲下来就发发牢骚。
老鱼本来只是个普通的基层警察,跟平常人一样要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千头万绪,因为这一次突发事件,他成了英雄。但是如果没有这次事件,那么民警老鱼会一直这样平凡无奇的度过一生。
这个拆爆英雄跟好莱坞电影里英俊潇洒、智勇双全、临危不惧的英雄简直是天壤之别,也没有被塑造成国产电影中常见的“高、大、全”的英雄。可我却觉得老鱼很真实,很可爱,他对危险的恐惧,对生活的留恋,对工作的负责都是普通人应有的情感。 那些面对危险眼都不眨的英雄离我们太遥远,远没有老鱼让人觉得亲近。
老鱼没什么豪言壮语,第一次拆弹的时候他给老婆打了个电话:老杜,我要是有什么事,将来你跟孩子要好好过。当炸弹一个接一个出现的时候,老鱼紧张了,他跟领导提要求,要是自己光荣了,希望单位能解决他老婆、孩子的工作问题。他觉得他这条命,可以值两个工作岗位,可以让老婆孩子将来衣食无忧,这大约是普通中国人最简单朴素的想法,很现实,也很让人心酸。
生活对老鱼来说并不容易,尽管他是个警察,可他也是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物质生活的拮据让他活得很累。老鱼是怕死的,否则他不会在拆弹时汗如雨下,不会在心里不安的时候给家里写遗书。但是他知道这个任务他必须完成,这是你的工作你要负责,就这么简单。
老鱼每次安全的拆完一个炸弹都觉得是侥幸,他总觉得自己的命悬一线,拆弹时的压力时刻伴随着他,对于干扰他工作的人他一律毫不客气的顶撞回去,最经典的莫过于当有人告诉他记者采访是领导的意思的时候,老鱼硬梆梆的甩出一句:领导的意思?那叫领导来拆好了。火烧眉毛的时候还打官腔,最让人讨厌,老鱼的反应直接得可爱。
老鱼被炸伤住院,老婆从他脸上夹出许多粒爆炸时飞到肉里的玻璃渣子,儿子在一边泪汪汪的看着。电视里在播新闻,放土炸弹的犯罪嫌疑人被抓住了,是两个被地下食品加工厂克扣工资的工人。
老鱼的伤势如何,影片没有描写,他老婆和儿子的工作问题也不见交待。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其实也不用什么废话,旋涡已经平复,老鱼又会重归平淡的日子,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他仍旧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是人就会有烦恼,有这样那样的苦乐遭遇,我们跟老鱼谁也躲不掉,只能面对。
这部影片拍得挺出彩的,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规模宏大的场景,没有曲折离奇的剧情,只是表现了老鱼普通琐碎的日常生活和面对危机时受到压力,它应该算是主旋律影片,却没有落入俗套。比之《梅兰芳》、《非诚勿扰》之类的大片,这部反应小人物的影片更值得关注。因为它表现的是现实的生活,它没有让我们脱离实际的去看社会,它让我看到现代中国人真实生活的一面。直面真实的生活,在商业浪潮席卷的影坛,这样的影片难能可贵。
PS:写了一年多,今天才想起来发豆瓣,看来我确实挺无聊的。
4 ) 嘘,小点声儿
今天我明白了一件事,太多时候我总是在小事上矫情,而实际上,现实就是这样的,原本生活就不是按自己的逻辑出牌的.于是当现实被还原到电影上之后便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我开始回顾这几周看的电影,一直矫情<画皮>为什么要选陈坤这种小生演一将军,甄子丹第一场的杀人戏为什么不见血,<李米的猜想>里周迅怎么能在出租车上抽烟,警察为什么能把毒品随便给证人看,老鱼脸上的玻璃碴子为什么是由他老婆而不是由护士来择...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拿破仑本人就是个矮子,苏格拉底就是同性恋,因为事实就是歪曲的,所以镜子里呈现出来的也是歪曲的,原来有那么多我自以为是地挑出来的bug,都不是bug,反而因为太专注于找茬错过了很多精彩.
今天三个提问题的观众,我觉得还是第三个姑娘问的算是个问题,胡小林这个角色似乎是因为缺了一个女主角而加上去的,一是为了阴阳调和,二是像导演说的,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而多出来的那么一个角色,当然他不说,我也不知道这人是他徒弟,要是再多演两小时,我可能会以为她和老鱼有一腿.而且这个小胡同志相当于非专业演员来说,似乎表演的痕迹重了些.这算导演的一个小失误吧,另外,导演在最后说到希望通过电影的影响力,可以使电影中的老鱼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而实际上,我想大部分人都觉得,老鱼最后是痊愈了,顶多落点疤或者再加上点阴天下雨咳嗽喘之类的毛病,谁也不会想到那些玻璃碎片对他的后半生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电影在经历了n次假高潮之后,炸弹终于在观众没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引爆了电影的高潮,而我又在还没酝酿好哭的情绪的时候,发现老鱼没死,对于习惯于定性思维的观众来说,英雄只要大难不死,必定会有后福,然后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不会有人去呼吁导演所期望的事情了,这也算是一个小失误吧....我想最大的失误就是电影卖好不卖座,应该是可以看看的电影,却没什么票房,所以那370w就有点可惜了,那些鸡笼子里和水池子里的群众鸡,也白受那么大的罪了.
另,今天还知道了,在电影院里被人说"劳驾小点声儿"是什么感觉.
5 ) 一部很真的电影
这部片子是课上老师推荐看的,老师没有剧透影评内容,只说这是一部关于拆弹的影片,跟另外两部电影一起推荐给我们,特别一点的就是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说真的,在听到是拆弹题材的电影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过去我看过的一些典型的好莱坞英雄大片,所以并没有抱着什么特别大的期待。但是看完以后,我只想说,这真的不是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当你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不会考虑任何关于电影方面的技巧,里面的人物生活太过真实而普通,看着看着你就置身其中,从老鱼拆第一颗炸弹开始就随着他的紧张而紧张,感受其中的无奈和烦躁,没有人想冒着生命危险当英雄,就像蜘蛛侠里的那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冒险只是因为责任,也会有普通人的烦恼和困窘,因为他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真实,就像是播放一则新闻短片一样,播完即止,只是在陈述事实,大概每个人阚哲卜电影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吧!这种类型的好电影在中国其实是比较稀缺的,强烈推荐大家去看,透过这部电影去看看那些英雄背后真实的平凡生活。
6 ) 《千钧∙一发》
我说的是电影《千钧∙一发》。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王局握着老鱼(Old Fish,这是影片的英文字幕,专业)的手说:“你不拆那只好我去拆了!”稍懂点事儿的非愤青都知道,王局那话的意思是“还不快给老子拆炸弹去,没工作的老婆和刚复员的儿子不想解决了不是?”接着,七八个领导鱼贯撤出炸弹现场。
就在我想写《千钧∙一发》的当下,这是我最先回忆起来的场景。本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不赘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记得电影节那会就有这片子了。首先国产片,枪毙;其次,连简介都没想看;最后,容易让人链接到港制故弄玄虚的警匪片(而且我也一直是这样以为的)。
事实证明,小觑国产片,无耻!在如此艰难的影视创作发行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支持本土导演和本土片。找不到钱的导演已经很可怜了,字幕显示这片子里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是黑龙江某警察局的现任警察,包括本片主角“非专业拆弹专家”老鱼,人还是个二级警督,副所长。卖相不错,一看就是个好人。本片是经真人真事改编,群众演群众,足金。
这部电影,四字形容,“千钧一发”。有文化就是有文化,一言以蔽之,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言简意赅,主题突出,直捣黄龙。
简介各位自己google去。不过个人经验,看电影前别先着急看简介,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智商。因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已经编无所编了,所以看完简介的恶果就是“这样也能拍电影?”的疑惑,那什么都不用看了。
片子的颜色灰蒙蒙,寒冷的东北特有的凉。街道很拥挤,东西很杂乱,机关还是那些机关,警察也是那些警察。来事儿的48号,巷小楼飘,整一群租群搭的危楼。老鱼,一快退休的公务员,“除了生孩子啥都会(其老婆评语)”的炸弹界的“江湖郎中(赤脚医生)”。说此片有中国特色,凡是机关里待过的同志都一定有体会。
莫名其妙在那危楼里有炸弹了。
“谁懂?谁懂?谁懂?”
“听说老鱼特懂!”
“老鱼,行不行?”
“我怎么会拆那个!……那,试试?”
从局里到市里,专业人员赶不过来,领导们心急如焚,双双眼睛露着绿光,齐刷刷煞到老鱼。老鱼是个标准的三角猫,略懂炸弹。心肠很热,干劲强,家里老婆独大,唯唯诺诺,官微言轻,逼上梁山的时候也能拉下老脸给领导同志送点薄礼,点头哈腰,实诚人,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嗯,混得不好的中国式公务员形象。
赤手空拳,毫无任何防护装备,老鱼同志拆了一加工鸡黑窝点的一土制定时炸弹。那加工黑窝点具体详情请参见央视《新闻调查》。油腻,血淋淋,活鸡在笼子里咕咕叫,死鸡陈尸在大水槽。老鱼拆完弹周身疲软,被人抬着出去,医院里晃了一圈,回家,屁股还没挨到沙发,来电话,又发现炸弹了。啥,别开玩笑!真的?再去。情况很危急,领导很生气。观众有点小骚动,哪来那么多炸弹?二进宫,换成配电箱。这回终于给老鱼穿了件防爆背心,戴上顶头盔。那炸弹都长差不多,剪完封箱带,黄的绿的蓝的红的线。老鱼同志心灵手巧,惯于就地取材,成功拆除。接着,又来炸弹了,在烟囱里。被拉到篮里的菜——老鱼同志发现问题不对了,他原本就着热心肠帮下忙,怎么老母鸡变鸭他就成专业的了?
影片走到这,观众们愤怒了,哪里来的炸弹?老鱼害怕了,得找专业的,我不行啊。可是,军令如山,老鱼这般普通的一线民警,真被逼上梁山了。炸弹一个一个来,老鱼每次拆炸弹影片都使用了鲁迅先生的“重复”修辞手法,大家屏息静气;拆完炸弹,老鱼汗如雨下,观众们从愤怒变到恐慌,哪里来那么多炸弹?于是,原本非专业人士拆炸弹的江湖闹剧瞬间变成了心理悬疑,那不停蹦跶出来的炸弹,那乱七八糟的线,老鱼的汗水哧溜哧溜地滴,惊悚的电话铃声不停地响。还没有爆炸吗?什么时候爆炸?几点了几点了?快结束了,估计这个要爆炸了。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拆不完的炸弹,一个又一个。谁这么缺德在这种危楼里扔那么多炸弹?老鱼开始觉得这条命是千钧一发,观众们无奈又惊恐的等着哪个炸弹会爆炸。一层又一层鸡皮疙瘩。
老鱼的结尾:绑成木乃伊躺在病床上。2天拆了11个炸弹并身负重伤,因此被荣立二等功。(难不成这炸弹没炸,老鱼同志还不够资格领这个奖?)
放炸弹的元凶,深沉背景请参见黑心老板克扣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所引起的报复勒索(千万别欺负人家外来务工者,后果很严重)。
幸好没光荣了,结束的时候有人这么说。实在是老百姓心目中最朴素的要求。
灯亮的时候,起身竟也浑身打漂,手啊脚啊都颤颤巍巍起来。看人拆炸弹其实没那么恐怖,但是看一个非专业人士在2天里拆了11个炸弹还真有点虚,尤其是这等着炸弹爆炸的心情,太难熬(谁让我还是瞄过两眼简介)。
09.02.03 非常出色的大陆电影,对于清雷采用写实的手法拍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看的人心惊胆战。。。一样是拍主旋律,本片从生活入手,细致真诚。。如果每回主旋律能拍到这种水平,我也进电影院看去。。。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 会觉得这个剧情太离奇了
如果给高群书足够的自由,这部电影应该会是五星。这片拍的不是英雄,所有给一星、两星的请了解一下于尚清的事迹,再耐心琢磨一下影片里的诸多细节吧
主旋律电影中比较出彩的一部,可惜的是年轻的女主角已经去世了,默哀。。。
有点意思~膘客老高 哈哈
终究要炸的,不是这个就是下一个,最难挨的就在于此,永远面临死亡
窝囊
坑爹啊~~
国产的,很不错哦
洗澡的档次越来越高,连续五天的拆弹,实现了从无名小卒变成英雄,典型的小人物转变的题材,最后惊鸿一瞥,静默无声
近十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
中国现实最魔幻,中国真实最离奇,中国生活最入世,中国人民最奇智
叫老鱼的都是大心脏
【长工】真实事件改编!主演是真警察,48小时徒手拆11枚炸弹!冷门高分电影《千钧。一发》 UP主: 蔡老板家的长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BV1cU4y1q7Nt
这种写实的片子很让人亮眼。国内最缺的正是这种很生活的东西,里面有些人物细节也很好。不过这片时间感没拍出来,以为是间隔了好久的事,原来只是一两天。我们做事常是野路子,这个很贴切。
凯瑟琳毕格罗你就惭愧吧,零防护拆弹才是最牛逼。高群书这片子真好看,好过他之后的一切电影,中景和长镜头追拍堪称两大杀器;力量感充沛,不回避小人物的疲惫,这在大陆电影中非常难得。
重看,导演被要求着不停要往主流靠,很多处理没办法脱俗,从而整个剧作都显得没有根基,表现力的上界已经被框死。但人是有的,无论是生活背景中的人与具体情境中的人,所以神探亨特张会成功。
非常黑、非常有力的一部作品。4星半。
惊喜,看哭鸟。靠,主旋律就该这么拍!
为着它的现实主义格调加一星。高群书但愿能再踏实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