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中年,看这部片子,感概万千,老人的坚韧和无助,中年的忙碌与挣扎,通过一个普通独居老人平淡的日常刻画的入木三分,直击内心
亲人就像空气,往往在身边时感觉不到,失去后才知珍惜,愿我们都能珍爱那些关爱你的人,避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
第一次忍不住在豆瓣写影评,在这样夜深人静时分,大雪冬至打动了我,感谢导演和剧组愿意用心拍出这样注定没有多少票房的作品,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导演
说这部电影不好的人,不懂就别瞎嚷嚷,这部电影反应的是很现实的问题,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独生子女下的老年人生活问题,视角独特,你不认为在当下院线都是商业大片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电影很难能可贵吗,给导演点赞,同样给敢于给这样的电影投资的公司点赞,我国的电影市场太需要这样的电影,温情中有些许感动,看到导演这样的年轻感觉中国电影的未来有希望了,现在真理解冯小刚导演说的观众的低俗化,在现在票房决定电影市场的当下,我们太缺这样的电影的发掘和创作了,给导演点赞,希望投资这部电影的电影公司,以后能多创作一些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中国的电影市场太缺这样的电影了
冬日的北京,四合小院儿,独居老奶奶和一只小狗。从冬至那日开始,日复一日的平淡而乏味的生活,散步,溜狗,买菜,烧饭,看电视,泡脚,睡觉。在现实生活再平常不过的独居老人生活。而平静的背后却是丈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悬梁自尽,女儿孙子远居在上海且夫妻关系不合,还有就是狗狗冬子的走失......生活就是如此,总会有些不如意,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但是当片尾时间重回到那个冬至夜时,我真想说一句:编剧!你真得好狠心。
起床 遛狗 买早点 路过广场舞人群和锻炼的隔壁大爷 坐在石墩子上看来来往往 剁馅做饭包饺子听听广播 中午看着甄嬛传睡的很香 给远在上海的女儿打电话唠叨唠叨 泡脚的时候边看京剧边给狗扔球 入睡………
这仿佛就是一个独居老人和她的狗一天一天又一天好像重复其实并不相同的生活
慢节奏,好像没什么故事,好像这就是生活。
出现了四次京剧念白【平贵回来了】作为转场,每一次都有时间的跳跃,从冬至到一月四号一月八号再到小年〈大概是这样记忆力不太好〉。
大概是丈夫不在了四十年,她也像王宝钏寒窑一样一等就是四十年,最开始等丈夫后来等女儿等租客……等那只不回家的狗。
说是回来了每一次却都有人离开。那些在她生活中本身就是日常的人,都在慢慢离开。
东子丢了,大雪以为他会马上回来,可是没有。于是她从最开始的出去的时候给东子留门,到没什么事就不出去了,再到半夜打着手电边叫边找东子,再到贴寻狗启示,金额从无到500到2000再到3000,可是东子却一直没有回来。
她渴望东子回来,就像她渴望着她一直等着的丈夫女儿回来一样。
记得一个细节,大雪第一次路过广场舞人群的时候头都没有扭仿佛十分不屑。回到家听到歌却一个人跳了起来。第二次路过她看着那群人嘴角勾笑,有若有若无的羡慕。第三次她跟着人群弱弱的,小小的摆动身体,想融入进去的样子特别可爱。
最后的结局,她等回了女儿孙子和东子,但却一下子又回到了那天冬至大雪,后来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生活从此戛然而止
有幸在上映前提前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节奏很慢很细腻,描述了空巢老人魏大雪的晚年生活,很朴素的白描了老人孤独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老人的爱人在40年前自杀,女儿远嫁上海,常年不回家,偶尔打电话时还很不耐烦。唯有她的爱狗冬至(东子)与她相依为命。
老人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清晨准点出门,买回早餐先贡敬给他过世的丈夫,然后再食。可见他们感情至深,更凸显老人的落寞。
东厢房的租客在消失6天后回到四合院,老人有些生气,心里怪他连招呼都不打,丢她一人在四合院,同时离开6天也着实让人担心。后得知他爸爸走了,这一次回来是把剩下的3000块房租交清后离开北京,告别老人,回老家陪自己的妈妈生活。
老人打了一个电话给她女儿,这也是老人这世上最亲的人。本想倾诉这3000块钱,结果她女儿很不耐烦的没听老人说上几句。
第二天一早老人把3000块钱连同一封手写信悄无声息的放在了租客的门口。老人虽倔但还是挺有人情味儿,老人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了。
这也是一种情感的对比,更凸显了老人的落寞:租客的父亲离开后,他意识到回家陪伴自己的母亲才是重要的,而自己的女儿却连话都懒得多说几句,这又不是多少年轻人对父母的一种现状呢。
老人写给租客的这封信不仅是对租客的祝福,其实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封遗书,随着房客的离开,她也做好准备告别这个世界了。(格式和内容与老人丈夫40年前自杀的遗书类似。)
影片里多次出现了京剧唱段:平贵回来了,"平贵"三过家门而不入,东子每每大叫,动物可以感知到我们感知不到的一些东西。这段京剧唱词所唱的是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同时也预示着:离开了40年,孤独落寞了40年,老人终于要和她最爱的丈夫相见了,最爱的那个人来接她了。
2017年12月22日20点20分老人在泡脚时被他爱人接走了,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老人叫大雪,狗狗叫冬至。大雪冬至相依为命。大雪和冬至这两个词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雪已经走了,所以狗狗冬至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大雪,冬至想您啊,冬至去找您了!
而后发生的一切,20点20分之后的一切,都是弥留之际的遐想,老人舍不得冬至的那场大雪,那个人!
其实我们很多人不就跟老人的女儿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家乡,也许是嫁到外地,也许是为了梦想。但请不要忽视最爱自己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就算不能陪伴在身边,请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多关心,打电话的时候耐心一点,生活不就是一些琐碎的小温暖吗?
后记:
这部电影适合二刷,很多细节,特写都有特别的含义。就如同读一本书,每一次读都会获得新的感受。
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可能更容易选择爆米花工业电影放松自己的心情,如观看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一样,看时确实荷尔蒙上升,但结束后即灰飞烟灭。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能反应现实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电影。感谢导演的选择与坚持,也感谢果果的组织与推广!
短片内容扩成长片,表达过于直白。
寡淡无味
唯独应该称赞的表演被困于剧作之中。青年导演拍这种电影是另一种取巧。
飞机上竟没被催眠,虽远不至于动人,但让我上升的觉察到传统文化的极其不让人快乐的一面。
冷静,克制,没有胡乱煽情,喜欢这种冷峻的风格,潘淑兰的声音辨识度太高,稍有违和感但无大碍……★★★☆
节奏慢,台词多,惨。
说句实在话,拍摄构图都不错,台词剧本是硬伤。
使用了章回体的方式,拍出了空巢老人的孤独,也拍出了导演邢潇作为多年北漂的孤独,按导演的说法片中的人物是以一个位在拍摄期间独自离世的空巢老人和他独居在西安的母亲为原型塑造。而扮演者是1961年《红色娘子军》中国首届百花影后祝希娟老师,而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母。
本来虽然寡淡,却好好的反映空巢独居老人的社会问题……结局却没看懂……我就想知道,狗是什么时候丢的?人死了,狗丢了,然后找狗,却发现人早死了……这是一个鬼片吗?还有恐惧、痛苦、挣扎、释然从哪看出来的?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故事啊。雪天来看,更添几份伤感,一个人包场的影院里默默流泪。
理清時間順序 觀影感受大不相同 情感也就更深沈 題外:好怕自己以後變成空巢老人 要是還比老伴兒死得晚的話 獨自品味孤獨⋯
《大雪冬至》除了反映空巢老人的孤独,同样也反映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孤独”吧。
梦一场?装逼失败了。应该把<<我们俩>>反复观看一百遍再拍
叙事很章节化 足够的冷静克制 这些都让整个成片的情感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了出来 足见邢潇在叙事和指导上下的功力之深 全片台词不多 祝希娟老师塑造了一个平凡的独居老人 她表演的非常生活化 接地气 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 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苍凉 让人用心感受它的用情之深以及表演功力
其实剧本还是有问题。从对着遗像独白开始,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一个独居老人,如果愿意和丈夫唠嗑,就不应该是突兀的一场戏。而一场戏,实际上唠的就不应该是这么日常的嗑。至于结尾,显然也有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某种程式化的叙事,缺乏创新。不过还是应该支持这种节奏缓慢的小成本电影。毕竟有难能可贵的电影意义上的真实感。
生而不易,事也无常。文邹邹的那些字和最后的歌,以及这老太太,这片儿也真就挺好看了。
后面看得好难过
这部电影本身有个三星半的样子吧,但是我是被朋友喊去看点映,结果到了影院发现需要签到,还规定要去xxxapp写影评,感觉被迫做了回水军。然后还有一封导演写给大家的信…故事本身没什么特色,有点故弄玄虚,老太太舞台剧范儿太足不太接地气,虽然角度很有趣,不过营销方式真的有点…
迟早都有这一天,迟早都是一个人面对,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偏要靠狗啊,人啊,梦啊,回忆啊来求个意义。没有意义就是意义。好走。
苦穷惨的片子票房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