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翠丝

HD国语

主演:姜皓文,惠英红,黄河,袁富华,余香凝,吴肇轩,周祉君,陈蕾,葛民辉,岑珈其,梁舜燕,顾定轩,黄溢濠,李昭南,陈志全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8

 剧照

翠丝 剧照 NO.1翠丝 剧照 NO.2翠丝 剧照 NO.3翠丝 剧照 NO.4翠丝 剧照 NO.5翠丝 剧照 NO.6翠丝 剧照 NO.13翠丝 剧照 NO.14翠丝 剧照 NO.15翠丝 剧照 NO.16翠丝 剧照 NO.17翠丝 剧照 NO.18翠丝 剧照 NO.19翠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翠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 港版《丹麦女孩》 勇敢用爱为自己发声!  ★ 金马影后惠英红 继《血观音》后话题演出  ★ 本届金马奖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双料入围  金马奖影后惠英红年度话题演出。安宜(惠英红 饰)与结缡多年的老公大雄(姜皓文饰)在同个屋簷下,一同育有儿子(吴肇轩 饰)与女儿(余香凝 饰),出嫁的女儿也已有孕在身,一切看似和乐无忧,但她竟却从未发现与枕边人原来是同床异梦。某日深夜老公接到越洋来电,得知儿时老友已在伦敦逝世,致电告知的是他的合法同婚伴侣阿邦(黄河 饰),并预计携带老友骨灰返港安置。与此同时,老公又安宜客串票戏的场合,重遇他儿时认识的昔日粤剧花旦打铃哥(袁富华 饰)。故友骤逝又加上巧遇故知,翻起老公许多往事,他决定坦承揭示深藏已久的秘密:他想要变性。安逸过著师奶生活多年的安宜,自认平静的婚姻生活顿时发生剧烈家变,她与家人将如何面对曾是一家之主的人,如今改名唤做「翠丝」……?  ◇导演:  新锐导演 李骏硕  ◆演员:  【拆弹专家】姜皓文  【血观音】惠英红  【红衣小女孩系列】黄河  【树大招风】袁富华  【一念无明】吴肇轩  【骨妹】余香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谍网娇娃保密局的枪声县长当村官忘梦洞热门话题:德普与赫德的审判科学怪人对地底怪兽盗兵符结婚那件事瞬息全宇宙蓝色的海湾珍贵约定你疯了吗我不是李连樱别放手永不沉没:失落的日本战列舰北漂爱情故事穿越时空的少女2010女犯:新奥尔良横行霸道(2002)灵语入侵者女王的教室2013你永远比那些家伙年轻特种部队两对半

 长篇影评

 1 ) 喜欢但略有不足

整体来说是很喜欢的,几个角色都有点意思,明显感觉到编剧和导演在细节上很用心。开头很棒,中后段我开始分心了,本期待大雄和亲友们有更多的互动和讨论,或多或少呈现了,但是浅浅一笔带过,有种工具人的感觉。可能是前面的铺垫太有感染力(我从18分钟开始哭),形成了落差。到了片子结尾,生出了“这是一出童话吧”的感觉,有种太顺利了的感觉。虽然剧情上也交代了翠丝的不易,然而缺乏真实感。最期待是看到翠丝的家人和朋友从得知到最后接纳/不接纳的部分,这段恰好是最轻的。看到是第一部作品,还是很值得鼓励的,能把故事说清楚还有感染力,已经胜过多少电影导演呢。

 2 ) 成为更好的翠丝前,首先要成为翠丝

这应该是姜皓文离金像男主最近的一次了,当年如果没有黄秋生的《沦落人》,单跟剩余的几个入围的角逐,机会还是大大的。

不过,袁富华和红姐舍我其谁必须提前预定最佳配角的演出,让姜皓文这个千年老配在对戏时确实有点招架不住。我会在想这个角色如果从对手戏或者变装后的效果这些角度考虑(当然不排除制片方想通过姜皓文的硬汉风格制造反差),如果让梁家辉或者任达华来演应该更能hold的住。和袁富华的darling哥一比,姜无论穿内衣还是变装去酒吧,都不太翠丝,差在了气质与细节把握,感受不到那种自内而外的纯粹的快乐。

这个作品让我更多的了解到T这个群体,原来以为就是纯为了High或者迫于生计,其实T们不是,而且和G的0也不一样,T们是从心底和认知中认为自己就是另外一种性别,并且渴望转变,就像D-Wade的儿子来自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困扰。其他人可以在出柜与否的边缘徘徊和继续享受着,而留给T们的选择除了片中说的“受虐狂”似乎并不太多。

 3 ) 求同存异又何妨?

因为工作性质得原因,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各个剧团打交道。

确实在剧团中,尤其想要花旦这类角色演的越好,越是需要投入。

包括同性或者异装癖都是比较正常得,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

后来发现也许是表演者本身这个职业,一是需要体验不同角色,二是当他们通过表演别人生活拓展

自己人生长度得之后,会思考一些超越自己年龄,阅历,职业之外得意义。

姜皓文是我比较喜欢得一位香港演员,见过他演过太多各类得配角,可惜这部戏给他发挥得空间实

在不多。袁富华表演让人惊喜,其他皆乏善可陈,葛民辉是准备一条戏路,一种表演方式演到底吗?

剧本来讲,开场看到舒淇得名字比较惊讶。

剧情来讲,也许在影展最后一幕结束会更好吧。

其实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LGBT已经是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得事情了,其实当大众不再把这类事情单

独拎出来作为一件事情,甚至不再需要为他们发声得时候,也许才是真正所有人平等得时候吧。

我们这个社会也好,对待身边人也好,能接受求同存异才是最好得解决方式吧。

 4 ) 香港同志与电影与其他

佟大雄跟店里的伙计道了声歉,说“今天有点迟到了”,又嘱咐说,他老婆的外甥等下过来配眼镜,到时候打个折。之后才攀着梯子走进办公室。

说是办公室,其实不过一间阁楼。他每天都会在这里为自己换上一条女士内裤,回家前再换回来。

有时也会穿女人的胸罩。

玫红色,蕾丝边,罩着一层薄纱,连着吊带袜子一套,都是下班时候路过买的,小票也顺手掖进了西装口袋。哪知被老婆翻出来,一张张码得整整齐齐递给他,问,“你不喜欢女人的,对吧?”

“放心,”佟大雄端正了坐姿,深吸一口气,“我不是gay,我没问题。”

他当然不是gay。

中学时,他喜欢一个叫阿正的男生,但在他所有关于阿正的性幻想里,自己始终是个女生。

©️[翠丝],佟大雄中学时发现自己骨子里是个女生,便开始偷穿女人的胸罩和内裤,长大后也如此

电影叫[翠丝],片名来自佟大雄变性以后的名字。除他之外,里面还有一名同性恋、一名双性恋和一名跨性别者,是香港影史极其少见的LGBT题材。

尤其袁富华扮演的打铃哥在茶楼跑堂儿,因为进了女厕而被客人大骂“非礼”,遭其拳打脚踢。

少时的佟大雄和阿正都很疑惑,为什么不用尿兜?打铃哥气急,“我怎可以站着小便呢?你们还年轻,怎么说都不明白,其实我是女人来的!

说完一阵沉默,而这种沉默不像金,像箭。

紧接着,打铃哥唱起粤曲,“我本是女娇娥,恨天生作男儿汉”,没两句,就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翠丝],袁富华饰演的打铃哥,早前是一名唱粤曲的花旦,艺名花艶红

©️2018年11月,第55届金马奖,嘉宾念出最佳男配角的名字,袁富华险些泪崩。这是金马奖第二次(第一次是[阿莉芙]里的陈竹昇)把最佳男配颁给LGBT角色

凭借此角,袁富华摘了第55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又拿了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提名。

尤其后者,实在难能可贵。因为在香港,LGBT一直是个冷僻且保守的议题,连喊出来都没有机会。

所谓LGBT,取自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和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首字母,是性少数群体的统称。

80年代没有这个统称,香港影评人林迈克与友人聊天,灵机一动,创出以“同志”来称呼这一群体。

剧作家林奕华率先响应,在1989年创办电影节时,以“同志”命名,指代非异性恋者,取其“共同志向”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含义。

“同志”一词因此兴起,在香港迅速传播开来,安身立命。到90年代初,又在台湾地区通用流行。

©️左图是香港影评人林迈克,他曾称一位姓朱的女同性恋友人为“同志”,之后在写给《号外》和《电影双周刊》的影评里频频用这一称呼指代LGBT群体。右图是香港剧作家林奕华,念男校时有个外号叫“林妹妹”,后来他筹办香港首届影展,将之定名为“同志电影节”,认为这个词汇中性而温和

可惜发展历程远不如取个称呼这般容易。

1978年,香港外籍督察麦乐伦结识了一个叫刘伟堂的华裔青年,几次侵犯他未遂。刘伟堂忍无可忍,向友人提及此事,刚巧友人的父亲是退役警长,便征得他同意,向警署举报。

1980年,警方检控麦乐伦8项粗犷性行为罪。2周后,麦乐伦被发现死于警察宿舍,身中5枪。

因涉及外籍人士,此案在当时社会掀起极大风浪,英媒更是大篇幅追踪报道,舆论压力锐不可挡。港府别无他法,成立调查委员会,前后共110名证人出庭,最终裁定麦乐伦死于自杀。

一种能让自己身中5弹的自杀。

©️有传言称,麦乐伦接触过一份有同性恋倾向的公务员名单,高层为掩盖丑闻,维护警誉,决定向麦乐伦施压,迫其饮弹自尽,抑或是杀人灭口

在此之前,香港的同志大多只顾吃喝玩乐,“不问世事,政治冷感”,今朝有酒今朝醉。

他们通常会冒着被抓的风险,小心翼翼地流连于公厕或者尖沙咀海运商场,“于抬首敛目之际交换心领神会的眼神,愿者上钩”,谓之“渔塘文化”。

那时我们哪有这么多理想,哪里会想到尊严、身份认同、平权啊婚姻啊,过得一日得一日。

直到麦乐伦五枪案发生,才如梦中惊醒。

他们决定采取行动, 推动“同性性行为非刑事化”,要求修订同性恋法例,“了解同志生活面貌”。

©️80年代的香港街头,陈文慧拿着彩虹旗,顶着被骂“死基婆”的压力争取平权。她说,香港地区的历史并没有记载80至90年代的同志运动,希望下一代能更有魄力去争取

1983年6月,法律改革委员会公布“有关同性性行为之法律研究报告书”,建议对于年逾21岁之男性双方同意私下进行之性行为活动,法律不予追究。

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蔡元云医生为首的教会势力提出强烈反对,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需要治疗。更呈交了一份“反对同性恋合法化”意见书,批评香港法律漠视民意和公共卫生。

玛丽医院也开始以电击手法治疗同性恋者,比如给他们(男)看肌肉男的照片,使之产生性幻想,然后电击之。若看性感女士的照片,则可避过电击。

©️1985年到1995年,玛丽医院曾为至少20名男同进行电击治疗,但并不成功。图为外媒报道香港医院用电击手法治疗同性恋者

就这样,多年来一直活在地下的香港同志,面对家庭选择“Don’t ask, don’t tell”的香港同志,一夜间被推上风口浪尖,开始迎接世人正式的斥责。

才发觉香港原来人人恐同,包括电影里的角色。

特别是1990年,港府以31票对13票通过同性性行为非刑事化,之后,电影的恐同症状愈加明显。

[亚飞与亚基],张学友举手投足阴柔异常,偎在梁朝伟怀里打毛衣。袁咏仪则是个穿男装、拥女友的蕾丝边,遇上梁朝伟,竟奇迹般由弯变直。

©️[亚飞与亚基]

再如[姊妹情深],梁家辉扮演的同性恋者在和袁咏仪一夜缠绵后,发现自己原来是直的。

©️[姊妹情深]海报

同样的套路也出现在[神探磨辘][风尘三侠]中,前者是一对女同为一个男人变直,后者是女里女气的大男人讨不到老婆,后来结识一男性友人,才发觉自己是同性恋者。当然最终又变了直。

©️上图[神探磨辘],下图[风尘三侠]

可但凡有点常识的都知道,男同不等于娘娘腔,女同也并非男人婆。

港片这种通过性别调换将同性关系处理成异性关系的模式,或可说男女角色扮演的同志关系,甚至掰直的情节设定,都是对同志的误读与消费。

直接导致香港同志电影节已经举办了几十届,依然有人在说,“哪有什么同志电影!

周华山也在1995年于《同志论》中写道,“港片展现的同志景观,绝大部分以异性爱独尊的态度处理,用异性爱的标准诠释非异性爱的行为。”

说白了,就是异性恋霸权。

不仅如此,对同志群体的妖魔化也根深蒂固,比如[唐伯虎点秋香]中不男不女的如花,[倩女幽魂]里雌雄同体的树精姥姥。

©️上图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如花,下图是[倩女幽魂]中的树精姥姥

很快就有人质疑其中的同志成分,甚至在2008年举办了一场“香港假同志电影节”,将同志电影分三个单元放映:瞬间变直、变态杀手、不得好死。

主办人还说,“我觉得那些标榜是同志电影,但却呈现出差劲典型化的片子,其实是恐同的。”

©️香港假同志电影节

直到1997年以后,港府设立“平等机会资助计划”,促进不同性倾向或跨性别人士享有平等机会,又编制了《消除性倾向歧视雇佣实务守则》,同志电影的境况才有所好转。

先是[自梳],刘嘉玲和杨采妮在战乱之中彼此相守,感情渐渐超越了友谊。后来二人失散,得知下落后又一路寻去,“到底什么时候我才能见到她?”

©️[自梳]

后是[美少年之恋],冯德伦整日流连于公厕,是与老男人做肉体交易的Money Boy,却爱上天然干净的吴彦祖,“你是Gay吗?如果你是,我就是。”

©️[美少年之恋]

大大改善了同志形象,女性角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男人婆,男同性恋也从变态佬变得温文尔雅。

但这种改变就像当年港府投票通过了同性性行为非刑事化一样,只会挑起民众更多不满。

若是暗地里,不会有人说什么。摆到台面上,岂非给了民众一个光明正大歧视的理由?就像法律给了黑人平权,等于让他们被“正式合法”地排挤。

果然,2000年,加拿大同志电影[比巧克力还甜]在香港地区上映,却因为海报上两少女裸背相拥而被评为三级淫亵。

©️[比巧克力还甜]海报

2006年,香港电台在合家欢时段播放了一档叫《同志·恋人》的节目,是男同曹文杰的访问,却收到观众投诉,认为其不适合在合家欢时段播放。

©️曹文杰,人称“小曹”,中三那年向母亲出柜,此后坦然活在同志身份下20年,从未觉得是丑事

2017年,艾玛·沃森主演的[美女与野兽]真人版在港上映,因是童话故事,被评为第一级。

谁知迪士尼加入了男仆爱上男主人的断背情,引得家长团体十分不满,认为会教坏孩子,遂发起签名活动抗议。短短24小时便有超25000人支持。

©️基督教学校出通告呼吁家长勿带孩子看[美女与野兽],因为“神不喜悦同性恋”

当然,在此期间也有不少“基友好”的港片漏网之鱼般上映,如[蝴蝶]、[游园惊梦]、[春光乍泄]。

何宝荣后来总是想,他和黎耀辉之间的裂痕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他想来想去,只能想到那盏灯,那盏坐在床头柜印有伊瓜苏瀑布的廉价台灯。

后来他们开车去旅行,摊着一张地图,想找到灯罩上那块瀑布,结果迷路、争吵,最终分手。

再见面时,黎在酒吧做服务生,穿黑白西装,看见何被人打,嘴角泛肿。遂带他去医院,听他沉默,听他再一次说“黎耀辉,不如我哋由头嚟过”。

©️[春光乍泄]

可是,香港真的比从前更接纳同志群体了吗?

若当真如此,为什么那年金像奖,[春光乍泄]得双男主提名,评委一致认为梁朝伟该得影帝,理由可笑至极:梁不是同志,却把同志演得惟妙惟肖。

照这种逻辑,张国荣身为同志,演了这么多异性恋角色,岂非年年都要得影帝?

又或许真如黄霑所言,张国荣有“体育精神”,不计得失。每次“劲歌金曲”颁奖晚会,他即便知道自己没有获奖,也还是会出席、签名、鼓掌。

没有人知道他是否真的不计较这些认可,只知他生前严重抑郁,病发时“浑身的肉都要撕开”。

©️[春光乍泄]

所以你看,[翠丝]能获金像奖提名,多难得。何况被提名者在片中扮演的是一个跨性别角色。

谁能料得到呢?仅仅在8年前,一个化名“W小姐”的香港居民,因出生证明上写的是男性,到婚姻登记处与另一男子注册结婚遭拒,不服上诉,却得到“在物种上不算女士,没有生育能力”的侮辱。

几经辗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才在终审法院以4比1多数,裁定变性人有结婚权利。

因此,无论[翠丝]最终获奖与否,有提名都比没提名好得多。因提名给予了观众一个可以讨论的空间,哪怕是负面。如果连提都未提,何谈讨论?

片中还有一条关于同性恋的故事线,阿邦带着老公的骨灰赴港,却被机场拦下,坚持要扣留骨灰,因香港不承认同性婚姻。还有个人看热闹一样,说没见过基佬的骨灰,要阿邦打开给他们看一看。

后来,阿邦在酒店痛哭失声,“为什么一定要出动律师、议员、记者,我们才能讨回一点点尊严?

©️[翠丝]

为什么呢?我答不上来。

当年林夕写给黄耀明一首《爱色》,说“遮遮掩掩不算爱吗/光光采采先算爱吗/灰灰黑黑不太好吗/缤缤纷纷先刺激吗/一深一浅不会衬得壮丽吗”。

一连串反问,都是为回应开头那句独白,“无理由搅到要遮遮掩掩。

可是尽管社会民意对同志议题的讨论度增加,尽管到2017年支持同性婚姻的香港市民比例已达到50.4%,港府在立法上仍然没有丝毫进展。

©️香港大学比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CCPL)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香港市民对同性伴侣结婚的支持率仅38%,但2017年涨至50.4%

像这些年的努力统统白费,像又回到未成年最无助的时候。而所谓的同志电影,不过是为维持表面的和平。这种和平,也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幻觉。

©️[翠丝],佟大雄说,“我是一个女人,我外面不是,我里面是。”

2013年,皮尤研究中心就“社会应该接受同性恋吗”一题对39个国家展开问卷,中国的接受度为21%,排名仅高于撒哈拉以南地区和穆斯林国家。

2018年,中远集团主席施永青在《am730》专栏中写道,“平权运动分子应该适可而止。”

2019年,两对男同向法院提出上诉,要求香港地区推行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无疾而终。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弱势群体。

而我定下这篇文章的标题时就应该想到,正如女权的终极意义是男女平等,真正的同志平权,是在性别上去掉特殊化,是不再有文章标题特别圈出“同志”二字,不再有电影节标注“同志电影”。

看不出来没有关系,这本身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当然看不出来。

-

作者/六姨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5 ) 随记

把这部电影归类为同性电影也许过于狭隘,在自我怀疑、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探究过程中生活下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坚定的走自己想走的路。 主人公阿雄在青年时期便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他发现在面对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时,他希望自己是以女孩子的身份和他谈恋爱,他认为自己的内核是女人。所以偷偷穿女人的内衣,并看着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样子,成了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时事弄人,阿雄的父亲在他大学放榜前被坏人杀死,凶手一直没有捉到,为了母亲和妹妹,他选择早早工作养家,和母亲挑选的安宜结婚并生了一儿一女。直到中年的某一天,他暗恋过的少时好友阿正的死讯传来,他和另一位好友阿俊迎来了带着骨灰的阿正的同性爱人阿邦。因为两人是在英国结婚,海关并不认可这种关系,扣押了阿正的骨灰,阿雄联系自己的律师女婿处理相关事宜,律师女婿与正在申请通过相关议案的同志议员采访了阿邦并最终让他们拿回了阿正的骨灰。 从阿邦到来开始,阿雄紧紧压抑了几十年的内心密室就撬开了一丝细缝,同一时间,再次遇到当年打工的同事“打铃哥”让他更加动摇。“打铃哥”和他是同类,也是内心是个女人的男人,在经过和阿邦、阿俊坦言了自己的内心后,他们一起帮年迈的“打铃哥”装扮成女人去酒吧玩乐,阿雄带着粉色的假发,穿着高开叉的裙子和高跟鞋,和同样女人装扮的“打铃哥”发自内心的欢笑,在这欢乐的时刻,“打铃哥”突发疾病,他们急急忙忙送他到医院,最终“打铃哥”含笑而去。 在打车送人去医院的时候,阿雄的女装扮相被自己的儿子看到,他最终决定和家人摊牌。一番挣扎,一地鸡毛。 电影的最后算是大团圆结局,阿雄终于得以做变性手术,实现了自己内心中长久的愿望。 说说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吧。一个是“打铃哥”和阿雄扮女人那场戏,假发、首饰、化妆品,也许有人说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物化符号,性转者执着于这些表面的东西或许过于肤浅,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性别符号加持,他们本身已经在内心中认可自己是个女人,要怎样才能在男人外表的遮盖下展示自己的“荷尔蒙”呢?两个人当时内心的欣喜,眼睛遮都遮不住。 第二场是已经更名“翠丝”的阿雄和自己母亲翠丝坦白的戏,阿雄母亲苍老变形的手,一遍遍的拂过已经是长发的“女儿”,我头一次知道原来手指也可以演戏,那种颤抖又带着坚定的抚摸,最终说出来不管儿子还是女儿都是她的仔。一瞬间泪流满面。 这个世界很奇怪,有些深埋于心底的秘密,除了至亲皆可与他人言,可是这些人的内心最期盼的还是家人的理解。同性恋、双性恋、性转者都好,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而已,只不过他们的感情路比我们曲折,更不被大众认同罢了。 21世纪,我们能够消灭贫穷和饥饿,却始终消除不了歧视,当封建王朝覆灭后,人人平等成为大家的共识后,这可能是每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唯一能够觉得自己高于其他人的机会,想来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开这最后的“特权”。

 6 ) 新人導演最容易讓演員喧賓奪主

【翠絲】:5.5分

發現最近香港電影開始喜歡以邊緣人為主,從《踏血尋梅》到《一念無明》再到如今的《翠絲》,我當然是非常認同這樣的創作方向的,這都是通過邊緣人物來展現創作者的人文關懷。

《翠絲》這個題材在港產片裡是少見的,電影的立意都非常好,還有一班優秀的演員,本該成為港版的《丹麥女孩》。

優點當然是題材的新穎,導演特意選擇一個年過五十的中年男子為主角,中年往往伴隨著中年危機,生活的壓力,家庭的紛爭,老友的逝去,重重壓抑下,讓男主角最後的抉擇合理化。姜皓文的表演非常到位,將一個壓抑自己的好好先生完全表現出來了,變性前與變性後的反差也提現得鮮明而不做作。跟他對手的惠英紅就更加不用說,舉止之間都是戲,不得不說他們兩個那場爆發戲演得非常漂亮。

問題也很明顯,一個是黃河這個角色,黃河這個演員跟角色都是電影裡的大敗筆。導演所有的同性平權的主題表達,都是通過黃河這個人物用嘴說出來的,關鍵黃河這個演員的演技實在是有點尷尬,而黃河與姜皓文那場吻戲更是莫名其妙。另外一個問題是,導演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變性者對原來家庭的傷害。當姜皓文選擇了變性,那變性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呢?姜皓文與前妻兒子之間的和解呢?這些導演都刻意去迴避了。還有就是姜皓文與妻子坦白了,那場戲當然非常好,但是兒子呢?前面刻意交代了兒子發現父親異裝癖的身份,最終居然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最後我想說,新人導演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那就是把過多的篇幅留給演員發揮,或者說過於依賴演員的表演了,你看這部電影到最後,你能記住的永遠都是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那導演呢?除了通過黃河口中那些陳腐的說教,還剩下什麼?

 短评

@东京国际电影节 为什么所有牵扯到LGBT的挣扎觉醒的电影都如此用力过度?LGBT是没有错但是配偶子女又何辜? 当初既然选择压抑自己做个普通人享受了普通人的merit之后又觉得自己受社会常伦的迫害而挣扎反抗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的行为不懂有什么好歌颂的。 戏剧冲突过于刻意惠英红达令哥演技吊打男主,男主和bond的床戏也发生的莫名...

2分钟前
  • Lavinia
  • 较差

和《女孩》类似,其中《女孩》侧重点在变性的过程,《翠丝》则是以变性前的心理活动为主。正因为如此,《翠丝》也显得有点头重脚轻。大量篇幅讲述大雄变性之前的故事,变性的过程是一笔带过,变性后的部分更是只占了很小一段,给人的感觉是很容易就成功了,过于顺风顺水,没有把大雄面临的阻力和逆境展现出来。大雄的儿子的女朋友那句“当初是谁在脸书采用彩红头像的?原来其它人搞gay、易服、变性全都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行”很扎心,和网上那些“我不反对同性恋,但我儿子不能是同性恋”之类的话是一样的。大雄他(她)们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家人、群众的歧视和误解。电影整体不够好,但是题材和立意值得肯定,更何况是华语电影很少涉及的类型。台湾拍了《谁先爱上他的》,香港拍了《翠丝》,唯独内地还停留在上世纪。

3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电影里的角色都超级可爱,我反对用力过猛的说法。虽然结局的那种美好,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很难实现。当我们用common sense来边缘化某些群体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有权利去建构自己的身份,某种程度上来讲,大雄变成女人后的快乐,和我买到相机在街上抓拍的快乐别无二致。

4分钟前
  • のえる
  • 推荐

女婿沾花惹草,是风流不是薄情。丈夫表里不一,是怪物不是观音。女孩可以在身体画上不同阶段的印记,他怎敢卸下这裹了半生的皮。男孩可以在机场捧回老公的骨灰,他只能对着投影缅怀密林的河。穿上格子衬衫为世界表演,戴上粉色假发向自己坦白。这屋子不许有性欲,这河流不许有转向,这世界不许有差异。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比较好玩的地方是剧作上为“性别”这一议题提供了丰富的弹性和可能性:想做普通师奶的主妇,常在戏剧里扮演男性;用彩虹头像的男仔,有一个短发纹身女友。希望性别的“别”不再是区别,而是告别。告别性别,你好精彩。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黃河不錯我的菜,打零哥感覺能得獎

15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没有被剧透情况下的看片心路变化:一开始因为片名《翠丝》而误以为是Les片,后面阿邦的出现怀疑是Gay片,随着观影的继续才知道这部电影的重心其实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 电影的情节和台词编排不太满意,如阿邦的一些LGBTQ言论虽然有部分认同但挺激进、过于说教,可能他成长的环境比较开放,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LGBTQ群体因为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而没勇气做真正的自己甚至不想做真实的自己。…… —— 姜皓文的外貌太男人了,即使后面变性剃掉了胡渣,穿女装还是不如袁富华来得自然。—— 嘉欣(对立贤):当初是谁在「脸书」采用彩虹头像的?原来其他人搞Gay、异服、变性全都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怎样也不行。→ 看过蛮多父母无法接受儿女LGBTQ身份的电影,少见儿女不接受父母是LGBTQ的作品。★★★☆

2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片子没有大的起伏波折 全是内心戏 感情戏 自我挣扎与救赎 但是 也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完全理解 接受 毕竟就像片尾所示 还有很多人认为同性平权是破坏传统伦理或自然规律 在加以阻挠 这样的片子多一点 希望慢慢的融化坚冰 即便不理解 至少不要去伤害 整部戏看下来 每个演员都非常好 重要的是让人十分的信服

22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片后的见面会透露了这是导演第一部电影长篇,导演本科读的新闻后来读的性别研究,而选择这个题材源于导演当年跟踪采访香港当年一个案件期间认识了跨性别人群并与他们保持了多年的联络。虽然是处女作但镜头语言叙事节奏都没有太多年轻导演会有的毛病,很流畅地讲完了一个故事。也许是因为导演对性别研究议题多年的关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有探讨意义的人物,顽固保守是想要守护家庭的妻子,代表思想开放的年轻一代但当家人涉身其中就迷茫犹豫的儿子…就连性少数群体中也有gay和跨性别人士的对撞。故事所讲的也不是陈词滥调的我们要关注理解性少数群体,而是关注性少数群体自身的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虽然最后的结局直接用转场带过了翠丝的抗争过程,朋友和妈妈也瞬间接受了他,难免有理想主义之嫌,但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已经有足够的探讨意义。

24分钟前
  • 粥👾
  • 推荐

缺点很明显,有些过于说教和追求政治正确,后半段过于拖沓,想说的东西太多反而说的不够深入。但真的很感动有这样的港片,也哭了好几次,姜皓文好棒!

29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九月,终于有机会好好看下《翠丝》。GBT元素凑齐,哪怕放在港产片纬度,也比想象中大胆一些。特别美丽的一幕,是打铃哥化好妆容,自此可以含笑此生。阿俊与母亲的反应很暖,只可惜安宜的表现才是常态。一场蹉跎,谁错多少很难量化,但错这个字,本身太多为难与遗恨。三个时代的人一摆,真觉得我们经历得再艰难,也比不上大多数人到死也做不成自己一次,而这当然不止于LGBT层面。功能性极强的邦,有时很违和,可能因为演绎方式与表现角度,最后他与翠丝的关系哪怕拓展了性向流动的边界,但是彼此都有些突兀。惠英红和袁富华演技精妙,非常享受,姜皓文很勇,不过还可以更勇。三星半。

3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議題電影。願意拍這題材值得鼓勵,但老實說編導都做的不好。為什麼要將自己想說的道理都塞進角色的臺詞,直白的說教味只會產生距離感。阿邦這個外來者的設置根本是編導的麥克風,用來表達立場與推動劇情…姜皓文看得出努力,但痕跡略重,同片中對照的"打令哥"袁富華則更加自然,他也是片中表演最好的。導演愛用狗血橋段來表現掙扎,也讓情緒過滿。像惠英紅面對老公坦白那場,甚至都over的有點喜感…其實鬆弛一點演才是她的好狀態啊(被招攬連署、和兒子在樓梯談心)

35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同意豆友JUDY(先生或小姐?)的看法, 說完了我想說的. 只好改說陳蕾小姐太酷了(即吳肇軒先生的女友--), 真眼紅吳生, 她在澳門長短片骨妹. 無聊戲都演出驚艷, 這次可惜出鏡太少, 不如拍一部女要變男的請她主演, 效果會很爆. 姜生在主角壓力下比他眾多配角演出差太遠---他應改名號為 最搶戲的配角最大壓力主角.....

40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作为处女作是合格的,起码故事讲得流畅完整,不过还是稍显四平八稳,对平权的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的艺术表现,再加上香港已经很久没有LGBT题材的作品了,所以是值得鼓励的。不过总的来说那些幽默的部分比动情的部分更为成功,很难评价黑哥的表演,或许因为配角太过出彩了吧,不止是提名的两位,另外三位男配也很精彩,反而遮挡了主角的光芒。

44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后面实在太拖了,一直收不住的感觉。有些台词和设置也过于刻意,低于预期。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三星半。尽可能生活化地去表现transgender从压抑到放开的生活,人物都很扎实,粤剧老花旦的配角尤为出彩。姜皓文值得一个金马提名的。

50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首尾片名的变色很妙,一半青一半红的“翠丝”终于变成一半粉一半紫的“翠丝”。我喜欢它呈现出来的生命质感,不原谅、不和解、不团圆,而是带着一种与自我对抗的成全。每个人都陷在自我的深渊里,为了自救爬出深渊做自己,哪怕为了做自己,我们又会陷进另一个深渊里。

52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这个世界有太多难于理解的体验,比如他人的性别认知和他们所经历的生活。当少年第一次穿上女性内衣并意识到自己是少女,眼神中的欣喜;当老者第一次画上全妆,可以用名伶姿态肆意挥洒,然后死去。这种种片段不是奇观,是上帝的眼泪。

55分钟前
  • 凶凶怪
  • 力荐

连看二部比想象中好太多的香港本土作品,每个演员都发挥出色,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并理解这些边缘人,尤其这部边缘人里的边缘人。1. 姜皓文粗壮的身材(目测180以上,还很壮)+黝黑肤色+毫无gay气才让tracey这个角色更有戏剧张力,让他渴望成为女人的难度无限加大,如果让娘炮且毫不纠结的漂亮男孩演trans就太顺拐了。2. 袁富华演技爆棚,完全看不出他演绎的“阿姨”和《叔叔》里的老gay是同一个人,他完美诠释了transgender从外到内的所有部分。

59分钟前
  • Matrimandir
  • 力荐

不行了,黑哥女装造型越看越像米雪……金馬沒提名是因为报了女主角吗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