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们遇到过那种,认识了他/她就想和原来的男/女朋友分手的人吗?或者离婚。或者你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相爱了,但她是未成年。可能这个电影是想讲这个,信守道德or蔑视戒律?追求自己的幸福,跟随自己内心的情感,还是遵守社会规则、道德规范?
人是矛盾。
你会遇到这样一个女人,你们一起讨论什么是存在主义,你们会围坐在地板上,一边喝着酒,一边吃着乳酪,一边觉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垃圾,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爱情。哈哈哈哈哈哈
但,爱是什么?你看到的是这个,17岁的翠西看到的是这个,“给我的感觉是,耶尔真的很喜欢她”。或许这些什么主义都不重要。
爱是什么?我们在一起很开心,我很关心你,你关心的也是我关心的,我们在床上很和谐。
你才十七岁,你还是个孩子,但谁又比谁更懂爱。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比如,少看电视多看书。知道了知道了,别骂了……真惭愧,看了很多综艺,没读过书。
伍迪艾伦,好会拍。
我,话好多。
七八十年代是伍迪创作力最惊人的时段,所有讽刺和笑料皆恰中要害,区别于后期的隔靴搔痒。他的母题很固定,小布尔乔亚的烦恼,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心理问题,是豌豆公主床下的豆子,衍化出现代城市的病症。不少人反感它的矫饰和忸怩作态,诟病其格局太过精致,失于朴鲁。确实,都市情人本就朝三暮四,加之文化人的多虑,连自己的心性都看不清,如何简洁深沉?但这些情绪构成了一段景致,甚至一座城市,是真诚的。男男女女在一段段话唠声里走来走去,声色犬马,天空上方浮现出小老头的脸,“我看着你们…因为,你们的德性我再了解不过了…”,他们神经质,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永远不成熟,懦弱又鲁莽,自大却彷徨,囿于情感但不舍脱身。他们对现实不满,却不屑从政。他们有各式各样的怪癖,也许尝试自杀但并未成功过,他们谈及电影戏剧头头是道,对于“性爱”有一百种看法,遇到问题就搬出弗洛伊德…你说他为啥拍的这么好?“因为我就是你们…”。没有那颗豆子会怎么样?那么我们荒诞生活的源头就没了。“如果有可能,我不舍得拿掉它…你要知道,生活的可爱,甚至意义,不就在于这些瞎折腾吗。”
高楼林立的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行色匆匆的男女,被商业气息亲密包裹着,容不得有一丝喘息的高效率节奏,纽约这座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同样具有着经济蓬勃发展的城市惯有的“物质面貌”,但是它的开放、接纳和包容,多元文化潮流的汇聚和碰撞,也让无数个沉甸甸的精神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就像踩着跷跷板过活的无数个艺术家那般,一边为生存而禁锢在乏味的三点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一边为生活而自由惬意的汲取着灵感的闪现和迸发,别于巴黎的古典和傲娇,纽约的前卫随意,充满着更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它超前的现代感有着无限的魅惑,看完无敌老头才华尽显巧思布局的《曼哈顿》,对这个只在长夜漫漫的睡梦中一闪而过的城市,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想法。
这部电影不带任何色彩的介入,纯粹就是一部看似带有些许年代感的黑白片,但和过往因技术不成熟只能呈现出劣质的黑白效果不同,这种画面的制造更像是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有意而为之,通过构图的讲究和精美,场景与人物之间协调的空间划分,惊为天人华丽动人的摄影技巧,加上光影特性的巧妙利用,在看似单调色彩的映衬下,丝毫没有让这座美妙的城市黯然失色,反倒更具魅力和质感,察觉不到任何瑕疵的精致和绝美,将无敌老头奔涌而至的文艺才情注入其中,立马锦上添花的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件高达上的气质外衣,无论是随意游走在街头的交流,还是悠闲的穿梭于博物馆,抑或停留在文艺气息弥漫的室内,完全就是一幅幅想要定格下来再三欣赏的经典画作。
影片一开始和电影《不夜城》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各式各样迷人的著名地标、建筑、街景和生活映入眼帘,抓人眼球的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的把握住。镜头顺而转向一家富有情调的咖啡馆,无敌艾伦式机关枪般,威力似长枪短炮的齐力发射,一贯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对话拉开了精彩好戏的帷幕,上下嘴唇之间就像是涂了润滑剂的机械般,一直处于亢奋而精神奕奕的工作状态,听命于永不停歇的唇枪舌战,强词夺理、冷嘲热讽、得理不饶人,言辞间时而像一把尖锐犀利的刀锋伤得人毫无还击之力,时而又能一语破的精准的道破世事的真谛,转而还能兴致盎然毫不避讳的将文坛大将影坛大师抨击个底朝天或大肆的赞扬一番,而这就是无敌艾伦的一贯作风,一股浓郁知识分子流派的味道,而理智和情感之间形成的反差对比,却也因此显得异常的强烈和讽刺。
一个个宛若精灵般优雅灵动古典的音符在耳边徘徊,形象生动的丰富了人物的意向和情境的感染力,配乐极具品味的选用加之出现的时机也是这部电影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就像是寂静无声蔚蓝的海面上迎来了一缕金灿灿的阳光,无不让人陶醉的投入其中。叽叽喳喳“饱读诗书”文艺范的无敌艾伦,举手投足美丽气质无处不在的梅姨,魅力四射亲和力十足让人不由为之倾慕的基顿,加上海明威漂亮稚嫩的孙女,已是实实在在的品质保证和大大的看点。沉溺于文化圈齐刷刷文青的着装打扮,不是在看展览就是在赶去博物馆的路上,开口必是名人、词藻、学问、主观思想乱飞,集体从事文字工作,打眼的书堆和打字机少不了,咖啡馆和公园果断成了爱情的革命根据地,抛开这些文艺范畴的显著特征外,这部电影的主轴其实就是一场恼人而摇摆不定的多角恋爱。
头发稀疏人到中年灵泛的艾萨克,瘦小的身板行事作风非常的文艺附体,谈吐风格永远是自我论调的狂轰乱炸般袭来,“学富五车”的架势却掩盖不住自私、傲慢、孤独、敏感等性格上的缺点,事业上不顺心爱情路上更烦心,前妻爱上了同性因而离开了自己,还要写一本揭露他们隐秘生活的书公开发行,让他懊恼担心不已。没法认真对待的小17岁的鲜肉女朋友翠西又爱自己爱得无法自拔,这时有妇之夫耶尔(好友)又将自己没法负责的情人玛丽推给了艾萨克,从一开始的话不投机半句多,到熟络后观念、思想、兴趣各方面的志同道合,自然的坠入爱河,但柔情蜜意后,善变纠结的本性展露无疑,玛丽发觉自己还爱着耶尔,而落寞孤独的艾萨克又将一手推开的翠西试图挽留。在无敌艾伦的镜头里无疑刻画出了一群再典型不过性格特征十分明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看上去那么的自信、高尚和体面,但内心却又无比的脆弱、心虚和焦虑。
有种情感与理智上的微妙对比,在理智上他们可以将充斥在脑海中的学问要领得意的思想论点,还有对于爱情独到的看法,和你不间断的探讨个三天三夜,但落到自己的情感上却像个小孩子一样毫无能力的做出精准的判断、理解和选择,他们始终相信着自己的那一套,玛丽死不愿意当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和艾萨克一起过得也自在快乐,结果在耶尔变卦的追求下,让好马吃起了回头草,到头来还是满足了自己伤害了别人,艾萨克还无奈背了个黑锅。艾萨克一而再再而三的为翠西洗脑灌输给她另寻同龄新欢并实现梦想的建议,结果被甩后空虚寂寞冷的时候又想起了她,他们摇摆不定令人难以琢磨的性情和爱情观,看似荒谬无语,但他们那缺乏安定感渴望激情和欢愉的欲望,定心一想可以说也是都市里一类阶级中男女生活的形象缩影,最后艾萨克努力的挽留要赶赴伦敦学习的翠西,翠西看穿了他的心思,说出了那句正中下怀的经典语录: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有一些信心。嘴巴从不停歇的艾萨克意味深长的沉默了。
记得片中寂寥的艾萨克对着录音机说着他生存的理由,除了为了一大堆装字母的艺术家外,借艾萨克之口无敌艾伦也深刻道出了自己对于这类人的看法:他们总爱自找麻烦,在自己一手制造的烦心事中郁郁寡欢自我纠结和苦恼,从而忘却了更大的痛苦和灾难!无疑一贯非常傲娇的点评同样也至理,突然想到了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这句俗话,事实也的确如此。看完这部电影顿时觉得爱情真是一门变幻莫测而高深困顿的学问,它既复杂多变充满了危机又生性坚贞美好,它是带刺的玫瑰也是雨后的彩虹,它会将你伤得体无完肤也会为你抚平伤口,它会是一闪而过的短暂流星,也会是坚如磐石的永恒代表,它的存在取决于很多因素,毫无疑问“我”是最重要的一块。我会永远铭记无敌和基顿一起坐到天亮,在公园里划船和热吻,两人谈笑风生的画面,必会成为最难忘的电影记忆,纽约曼哈顿在无敌老头的镜头里不失繁华也不失平静,不失犀利也不失浪漫,一座让人迷恋心醉而流连忘返的城市。
本以为结尾时Tracy会直白地告诉woody fuck off 没想到结局如此留有温情。
the deca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知识分子眼中坠落的城市。woody充满自恋的正义感,gossip is the new pornography, 无限提升问题的层次,拒绝接受汽车、安眠药、电视、自己和女学约会的事实;Mary具有迷惑性的修辞来描述感情的坠落,不断堆砌文艺的词汇,试图剖析自己的情感状态,这样的尝试却像作秀一样。
“I came from Philadelphia, my parents have been married for 43 years, nobody is cheating on anyone”。
难道还要把一切归结于曼哈顿?
最会给自己找借口的人莫过于文字工作者:professor,editor,writer,journalist,论到胸怀和仁慈都还不及一个十七岁的高中女学生——虽然她又好像不过是一个美化了的象征:话不多,安安静静,理想得像塞尚的苹果。
1. 就算选黑白镜头来拍,也还是蛮美的
2. 不知道标题为什么要叫曼哈顿,伍迪老头全身心地爱着NYC嘛,不知道广大布鲁克林和皇后区人民闹不闹意见的,不就是没有Manhattan girls那么潮嘛,“精英”没有那么多嘛
3. 不过70年代的曼哈顿style也完全不让人失望!梅姨不用说,是我见过的最年轻时候的她,一头飘逸金发,美呆了,安妮阿姨也不用说,比在教父里造型更赞,要是有心人去截一下她从头到尾的每个造型,拿到现在都是经典的街拍范本
4. 就连17岁的Tracy都好有惊喜,脸虽然说不上漂亮,但身段像舞蹈演员,后来发现这个姓海明威的演员小姑娘真的是海明威的孙女
5. 很浓重的疏离感,对白常用正反打甚至空景镜头
6. 首尾的蓝色狂想曲配得简直一绝
7. 我现在觉得同一部片不同年龄来看感受还是挺不一样的,要是早年来看的话结尾我大概觉得老头折腾一圈最终肯面对和小姑娘的感情也挺不容易的,现在看。。。就是新欢不成便回头找旧爱,说得一堆看似好听比如六个月人会变的啦我不想看着你变化我喜欢现在的你之内的其实言外之意不过就是现在我还能hold住你啊等你出去见识了新生活估计我就再hold不住你了。。。说白了还是自私嘛
8. 不过我猜再过两年看大概又更能表示理解了,因为比较真实,毕竟其实人本身是由各种矛盾部分组成的,统共用一面去看待太偏颇且没有意义,那样就成脸谱型人格了,内涵biu地就降下去了
9. 台词一如既往地多到应接不暇,但也一如既往地完全不闷,这是一种无可否认艳羡不来的天分
10. 隐藏于卖弄下的空虚,伍迪式幽默一一讽刺给你看
11. 我也开始怀疑从70s拍到2010s,依旧文艺地在谈感情,老头真心不会闷的嘛。。。那种文艺中产式的两性关系的话题并不足够有厚重的基础,总是轻飘飘地悬浮半空,不痛不痒,缺乏深入生活本质的扎实与厚重,也缺乏对人性本身的探究和思考,其实本来应该是多迷人的课题啊,这是四星到五星之间永恒差离的那一颗星
12. 不过还是蛮美的
Wills的攝影好。這個片子沒有Annie Hall的地位高可能是因為Woody Allen用這樣認真刻意的構圖和他的風格和在一起,就顯得有些匠氣。
伍迪艾伦的电影看得不多,目前最喜欢的还是赛末点。太文艺民工就受不了。昨晚看的时候被法国片似的喋喋不休搞得昏昏欲睡。但到最后一个场景时一下子清醒。纯靠情节,而不是情色镜头劲爆音乐把我唤醒,足以证明这是部好片。平淡生活无法言喻的错过和苦楚,提醒我时刻珍惜现在的美好。我想你啦~
修复放映。小资、言情、风趣、琐碎的纽约,絮絮叨叨的对白就像一出关于城市的交响乐曲,从头流淌至尾。七八十年代真的是伍迪·艾伦创作的高峰期啊,感觉之后拍的所有电影都只是衍生和变体。
曼哈顿告诉我们,装逼是没有好下场的。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十七岁的姑娘如是说,虚弱的中年人尴尬地无奈地迷惘地笑了
——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那一刻,话痨伍迪·艾伦终于安静了。
我默默很不要脸的觉得如果我是直男肯定是Woody Allen的类型,不停被跟我剑拔弩张的强势成熟女性吸引,不停被伤害像小狗一样“内化伤痛成一个肿瘤”,不停把年轻单纯自然的少女当成最舒适的“过去”和最完美的“归宿”。Woody Allen用自己的真实生活证明了他才是“作者电影”最准确的定义。
曼哈顿,这座城市蒸腾着你们的焦躁,狂作,空谈和欲望,幻化成毫无生气的霓虹森林,牢不可摧的海市蜃楼。
从这部戏里17岁女生的温柔到后来Mia Farrow当道再到韩裔养女横空出世的嬗变过程,正显示着child-woman于直男知识分子界所具有的所向披靡之魅力——在这个美丽复杂的城市,在这个自恋、虚伪、脆弱、忧伤的小男人心里,最至高无上的永远是未成年少女的纯真和娇憨(我可没提肉体)
4K修复版重看@phenomena 在所有人剑拔弩张的滔滔不绝中,只有年轻女孩看上去是超脱的,因她还没有遭受生活孤独乏味的迎头痛击,她有大把的青春,绝对的自信,尚未学会像成年人那样用苍白的言语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她又怎么会懂得,六个月的时间有多漫长呢?
“生活在曼哈顿的人们,他们庸人自扰,时时制造出那些毫无必要的、神经兮兮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去面对这世上更加棘手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了。” 不是我更偏爱黑白,而是它确实完胜《Annie Hall》。从霍尔对一个人的哀悼上升到曼哈顿对一座城的抚慰,越混乱越迷人。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
他们把各种艺术挂在嘴边,用塞尚,纳博科夫,博格曼填补他们苍白的话语。他们不懂爱,脆弱又胆小,无法计划未来。在车流拥挤的夜色中,有一种令人烦躁的亲切感,不论他们多么孤独,能否找到真爱,都不会影响曼哈顿的美。
#SIFF#重看;果然黛安基顿是老头最佳搭档,看俩人用各种高深名词和艺术大家斗嘴,真是其乐无穷;前妻对他的评论也可视作其所有作品的总结,犀利精准;老头一辈子都在拍他自己,这一封写给曼哈顿的情书,在黑白光影映衬下,特别迷人。
“曼哈顿悖论”:凡是能看懂的这部片子的、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的,有着相同恐惧和快乐的,无时无刻不在玩弄文字和女人的,都是最无可救药的酸臭知识分子,都是最有文化修养的斯文败类(“愤世嫉俗”)。当然,above all,他们都是贫蛋。
[A-]伍迪的博爱又专一、滥情又纯真、乐观又悲情的爱情悖论理论集大成者
成为话痨的人要么过于自信要么缺少安全感,成功的话痨一定兼而有之,既让你哭笑不得,又让你觉得理所应当。你可能并不热爱他,但每次听他讲完故事,尽管你真的很想找茬,但总是没胆指着他说:“喂,你够了。”
黛安基顿好迷人。
越来越习惯和喜欢这老家伙儿的碎碎念了。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困境,是我现在以及将来都要面对、并试图超越的。影片充满着箴言警句,对人和人的关系(尤其是知识阶级、艺术从业者)有着深刻的表现,他们懦弱、善变、对未来没有信心、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和幻想。没有能力关心更大的世界,而在自己触碰的有限范围内制造麻烦。纽约的繁忙、混乱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