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馆选的片子,本想随便看看,结果被深深打动。
故事背景是在伊朗,伊朗人民生活很苦,但更苦的是战火下的阿富汗人民。阿富汗人为了谋生,偷偷去伊朗打非法黑工。女主巴伦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阿富汗非法劳工,在地盘工作摔断了腿,却不能得到任何赔偿和照顾。巴伦乔装成男孩,顶替她爸爸工作。整部片子巴伦没说过一句话,但是她的坚忍,让人动容。在地盘搬水泥,到后来河里搬石头,女人作男人用,心难过。
男主本来很讨厌新来的这个阿富汗小男孩,千方百计捉弄他。但后来他偶然窥见巴伦梳头,才知道她是女孩。对女孩子的动心,激发了男主的温柔。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开始认识到阿富汗人的苦难,他看到周围都是比他苦的人。他偷偷看巴伦搬石头,流下了眼泪。他预支一年的薪水,托照顾过巴伦的老乡伯将钱送给她家。结果老人私吞钱回阿富汗,留下字条说他一定还。男主默默地将字条放进河里,没有责怪,因为他知道老人也很可怜。这些可怜的人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也是生活迫不得已。人的善恶参杂,但环境恶劣,生存需要逼迫人作自私打算,也是很可悲。男主开始真正睁大眼看这世界,想尽办法帮助能帮助的人,特别是巴伦可怜的一家人。最后他卖掉自己最后唯一重要的东西,他的身份证。没有了身份证,他就如阿富汗人一样,以后生活更糟糕。但是放弃他的身份,象征着他放下虚妄自私,从狭隘的自我,走向包容人类的大我。
他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对女主说他的心意,但我觉得他很伟大。这种珍贵品质,好像高尔基的自传一样让我又心酸,同时感到人性的高贵。也让我反思:这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善有恶,但多想他人的好,哪怕只是一点点,因为大家都不容易。人何必为难他人?
片子朴素,但细节很细腻,例如那小小的厨房了,那用金色泥涂成的“镜子”,男主女主分别喂鸽子的镜头,树林中的路,补鞋匠的几句话。
你知道我是如此地爱你吗?
——浅析爱情电影中少男对少女的爱
文艺作品中常常以少女的情感发展历程作为主线刻画一段爱情,因为人们的思维定式往往局限于少女之爱,觉得少女的情感丰富、细腻、纤柔,更容易传达出作品的精髓,其实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我个人反而更喜欢侧重表现少男对少女的爱的爱情电影,而日本电影《情书》(导演:岩井俊二)、港台合拍电影《心动》(导演:张艾嘉)、伊朗电影《巴伦》(导演:马基·麦吉迪)就是很好的例子。
u 命运让你我相遇。中国有句老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说的就是
爱情的可与而不可求。
《情书》中一对少男少女因为同名同姓——都叫藤井树,而且同班,从中学生活的第一天起便接连闹误会,虽然都苦不堪言,两人的关系就如同《圣经》里的亚当和夏娃,每天生活在反复被嘲弄的校园里,而且战战兢兢,甚至彼此都不太理会,但正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像月老那根看不见的红线将两人紧紧维系。
《心动》里17岁的少女小柔因为一场音乐会,与19岁的浩君相识,两人乘坐同一辆公共汽车,隔着车上的乘客,他们彼此偷偷地打量对方,这时候,他们已经为对方怦然“心动”。
《巴伦》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建筑工地上,工头梅马雇佣的阿富汗工人纳贾夫摔断了腿,纳贾夫的大儿子莱麦特接替父亲的职位,于是,莱麦特和梅马的侄子拉提夫因为一同工作而相识。一个意外的机会,一阵风沙吹来,莱麦特所住的宿舍的门帘被风吹起,拉提夫看到了模糊的镜子反射出一头美丽乌黑的长发,他发现了这个沉默的青年的秘密:原来莱麦特是个本名叫巴伦的女孩,她为了得到工作养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装。
茫茫人海,我于千千万万人中遇上了你,冥冥中命运的手将你我相连,我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我只知道我遇到了你。看似偶然的相遇却又是必然的。
u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基·瓦西列夫说过:“爱情的基础总是相互的好感、彼此
中意。”当男女双方都未曾意识到时,感情已经在彼此心间悄悄地扎根延伸。
《情书》是关于一段跟回忆牵紧的故事。影片中两个藤井树因为被同时安排做值日,藤井树(女)问藤井树(男)第二天谁值日,藤井树(男)问藤井树(女)当天数学教什么内容,有意无意的、文不对题的两个问句恰恰暗含了彼此的好感,缩短了两人的距离。后来,两个藤井树因为同学的恶作剧,被同时推选为图书股长,课余管理学校图书馆,众人变本加厉地大肆起哄,她忍不住哭泣,他见到她在哭,立即冲上前去踢了起哄者。他以这样的方式渲泄出自己的不满,他以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喜爱的女孩子。在图书馆里,她兢兢业业地埋头工作,整理图书,而他常常失职,几乎不工作,常常靠在窗台边看书,最怪的是他总是借一大堆冷门书,喜欢在没人借过的借书卡上写他的名字,她感到厌烦,而他却乐此不疲。她问:“你看这种书?”他答:“怎么可能看?”说罢,扬长而去,留下一头雾水的她。有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在被爱或是爱人时常常迷糊着,根本不会深究对方的深意。多年以后,她回到学校,和她当年一样,如今管理学校图书馆的已经是小学妹们了,她们无意间发现了八十七本写有藤井树名字的图书,她说是朋友当年搞的恶作剧,小学妹说:“那个人一定是喜欢你,才写那么多你的名字吧!”她不承认。最后,事实被这句猜测的话言中了。他要告诉她——他爱她,他没有口头说,他只是一遍遍地写下她的名字给她看,告诉她他对她的爱,可是她迟迟地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玄妙——她以为他写下的“藤井树”只是他的名字,却不知他写的“藤井树”是她的名字。当她终于知道、终于明白他的爱时,已经来不及了,他已于两年多前死于一场山难,她就此跳进尘封的回忆,自我沉醉下去……他默默地爱着她,他选择了一个特别而含蓄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对她的爱,他以为或许有一天她会发觉他的心意,可是他遗憾地没有等到。爱情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得到,不知不觉地与自己擦身而过。冥冥中一切早已注定,生与死不再重要,在顷刻遗忘和瞬间记忆起的电光火石间,我们终于察觉了爱,也因为有爱,我们才可以永恒地存在下去。
《心动》讲一个简单却令人怦然心动的初恋故事,直指人心的柔软。影片描述了一个中年女人对往事的回想,那点点滴滴被她小心地擦拭着,慢慢显出了原来的光泽。小柔在河边等待归来的浩君,浩君在学校门口等小柔放学,聚会上两人不经意的碰触……爱情就这样开始了。小柔和浩君经历了一段短暂却甜蜜的恋爱时光,后来因为小柔母亲无法接受两次考大学落榜的浩君而导致分手。成年后他们一个在日本,一个在加拿大,忙着各自的事业,有过相遇,有过激情,但彼此非常独立,从无要求,从不勉强,各自成就一番平凡的美丽。小柔结婚生子,浩君也准备再婚。多年以后,小柔由于自己和浩君共同的朋友——陈莉的去世,赴日本参加追悼会。她也知道了陈莉竟是浩君离了婚的前妻。他们在机场离别,浩君送给小柔一份礼物——一盒数十年来思念彼人时所拍的同一方天空的照片。告诉一个人我爱他(她)、我想他(她)其实无需贵重的礼物,只要有心,平凡的事物中也能表露真情。照片诉说着浩君对小柔一辈子的情和爱。在《心动》开始说到,“你可能和这个人相恋,但你嫁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人”。我们在影片里看到了无法回头的青春,年轻时我们简单地爱着恨着,相信所谓缘分,轻信一见钟情。有些事,真的是要讲缘分,就算彼此爱了二十年,三十年,就算他后来离了婚,而你也无任何牵挂,但是终究不能在一起。爱是能够埋在心底生根发芽,历经岁月打磨,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但婚姻,很多时候是另外一回事。
《巴伦》描述了一段大背景下的爱情。1989年,苏联撤离阿富汗,这个国家立刻陷入混乱的内战中。数百万计的难民涌入周边国家,其中仅伊朗就接纳了140多万。他们在贫穷中挣扎,大多数只能为低廉的工资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如建筑业。本片就发生在德黑兰北部的一座建筑工地上。拉提夫从巴伦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永无边界的贫困、苦难与挣扎。他开始喜欢上这个坚强的女孩,且没有将这个秘密透露给任何人,且暗中保护巴伦。拉提夫在巴伦受工友言语欺负时,在巴伦的宿舍被工友闯入时他都挺身而出保护她。因为有关当局派专人到工地上严查阿富汗人,巴伦受惊,一路狂奔,当局的专人在后猛追。拉提夫在楼上看到这一切后,不顾一切地拼命奔跑,超过一个人、两个人……巴伦被专人拽倒,拉提夫上前推走巴伦,自己则遭几名专人殴打。因为此事,工地上的阿富汗人都被解雇,拉提夫决心倾尽全力帮助巴伦及她的一家,他开始了寻找巴伦之旅。他首先向梅马索要多年来未曾取过一次的工资,并托人以工伤补偿的名义送给纳贾夫,但这名转交的人居然携款离去。当工资转交人携款离去后拉提夫并没有灰心,反而继续想办法帮助巴伦,这源于拉提夫心中对巴伦深刻的爱、怜惜以及他自身的善良、纯朴。他掏出了所剩的所有积蓄为纳贾夫买了一副拐杖,默默地放在他们家的外屋。他又卖了自己宝贵的伊朗人的身份证,他把这笔钱以工头的名义给了纳贾夫,希望替自己爱的女孩分担生活的重担,而且让纳贾夫一家得以重回家园。拉提夫对巴伦的爱纯粹到了极点,他知道自己没办法直接帮助巴伦,于是就选择帮助巴伦的父亲、巴伦一家的间接的帮助方式。拉提夫援助的是钱,这在我们看来是很俗的东西,但从影片的背景来看,拉提夫所付出的钱、身份证是当时最稀缺、最宝贵的东西,当然还有更无价的,那便是拉提夫的美好心灵。如果不是爱到极至,怎可能爱到倾己所有?
少男对少女的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或心思巧妙,或简单朴实,但我们就这些外在的内容往里挖掘,便不难看出少男们痴情的心。在纯真的年代里,我们或许还不很明白爱情的真谛,但以上三部影片中,少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了他们的爱情观——爱就是付出,不计回报的付出。这样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或许显得傻气,但却是那样地如清泉搬澄澈,透人心扉。一个人无论他(她)一生经历了多少次恋情,往往最难以忘怀的便是年少时的初恋。初恋总是美好的,发生在年轻时代的真挚爱情,一生都无法忘记,因为——一生只有一次。
u 无悔的爱,没有结果的爱。基·瓦西列夫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钟情的人总是
在寻找表达自己感情深度和强度的办法,寻找通向另一个人的心扉的道路。” 说到《情书》、《心动》、《巴伦》这三部影片,我不得不提一下这三部影片各自耐人寻味的结尾。 《情书》的结尾处,小学妹们为藤井树(女)送来了一本名为《寻求失去的时光》的书,而这本书是当年藤井树(男)转学前送到她家委托她还的,她至今还记得当时把这本书还上书架时的依依不舍。学妹让她抽出书卡,她看到了书卡背面他当年画的一幅她的肖像素描画,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她终于知道,当年他以那样特别的方式炽热地爱着她……影片到此结束。在回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份爱其实早已经留在了她内心深处,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回忆中,日月升沉也闪烁发亮。那种感觉,虽说虚幻,却很熟悉,像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的图书馆,他静静地在窗帘后,微风轻吹,人仿佛在窗帘后消失了,但稍微定定神,他竟然又在那里,似有还无。原来他一直在存在的空间里,是在你我一颗蠢蠢欲动的心里,不能磨灭,永志难忘。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即扣开藤井树(女)回忆的女子——藤井树(男)的未婚妻博子。博子明白了当初他为何说对自己一件钟情,那只是因为自己长得像他心中的爱人——一个同他同名同姓的女子,他原来爱的不是自己,自己只是另一个女子的影子。博子知道了这个真相后,终于从对他寸步难行的回忆中解脱,重新抖擞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的爱情。失去的时光不会再来,或许只有在回忆中,我们才可以“寻求失去的时光”。
《心动》的结尾,小柔和浩君在机场离别,浩君送给小柔一份礼物,小柔在飞机上打开礼物,卡片上留言——“这就是我想你的日子,把它全送给你!”。这是一盒数十年来浩君每当思念小柔时,抱着吉他,仰躺在屋顶上所拍的同一方天空的照片,每张照片后都有简单的字——78’10:00、78’中午、78’4:30pm.、92’非常冷……小柔热泪盈眶,她按照时间先后排起了照片,最后放上去的是一张陈莉学生时代的报名照,最后镜头移到了机舱外,青年时代的小柔和浩君在树下相依相偎着,他们身上染上了太阳的光辉……影片以这段假想中美梦成真的画面划上了休止符,而陈莉的相片更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浩君当初之所以娶了陈莉,是因为他可以通过陈莉思念小柔,延续自己对小柔的爱。这样一个结局的基调是隐忍的悲伤,但内在的激情却深深震撼了观众——无数个白天,浩君就这样孤零零地躺在屋顶上,抱着吉他,低吟浅唱着忧伤的歌,这时,他多么希望小柔可以听到,他多么希望小柔就在身边,可是他只能看到天空,看到和他一样孤独的鸟儿。他拿起相机,拍着瞬息万变的天空,他借着相机留下刹那时光,留下刹那时光下瞬间的天空,更留下他对小柔刹那间的思念。“刹那即是永恒”,无数个刹那就汇成了永恒。小柔此刻的泪水浩君已经看不到了,浩君也无需看了。因为所有的情和爱他俩都清楚——你爱我,我也爱你,只是我们终究天各一方。或许只有在梦里,或许只有我们在天堂相遇,我们的爱才会有理想的结果,我们才能冲破一切阻碍在一起。《心动》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初冬时第一场雪,细细碎碎慢慢地下着,无比柔弱,却蕴涵一种深沉动人的力量。
《巴伦》的结尾——纳贾夫因为得到了拉提夫送来的钱,带着一家人离开伊朗,开始了千里迢迢的返乡之旅。拉提夫赶去送行,他明白自己与巴伦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界线——国籍、性别、时局……多方面因素。巴伦手中提着的食物翻了,拉提夫和过去在建筑工地帮助巴伦一样,本能地上前帮忙,巴伦在刹那间对着拉提夫笑了……这是她在影片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笑,她将笑容给了拉提夫。这一笑胜似千言万语,满含着巴伦对拉提夫的感激和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拉提夫一次次关键时刻的帮助的触动下,巴伦终于敞开了心扉。巴伦摘下了面纱,走向将要载她返乡的卡车,但是由于土壤泥泞,她右脚的鞋子的陷在泥里,拉提夫蹲在地上,拔出了鞋子,放到了巴伦的脚前,巴伦穿上。因为巴伦带着面纱,我们无法看见巴伦的脸,正是这样的“遮掩”,让观众有了更多猜测、回味的空间。巴伦坐着卡车走了,我们看到巴伦始终注视着拉提夫,直至卡车远去……这时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拉提夫望着泥地里巴伦刚刚留下的鞋印笑了,这是释怀的笑——拉提夫所有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虽然没有和心爱的姑娘巴伦发生任何爱情故事,但通过自己的不断付出和努力,巴伦得以返乡,也终于明白了自己对她的爱,一切已足矣。影片的最后,雨越下越大,巴伦的脚印了很快的蓄满了水……其实,雨水很好地表现了当时拉提夫的心情,雨水是拉提夫积压已久的感情的一次彻底的渲泄,这是一个少男对一个少女澎湃的、激越的、无私付出的爱,而她心爱的姑娘在那离别的一刻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意,他的付出。当脚印蓄满了水,其实是爱情之水在拉提夫、巴伦各自的心里蓄满了。
三部影片中的三个少男各自用表达自己感情深度和强度的办法,扣开了少女的心扉。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扣开”为时已晚,但却成功了。爱情的过往在这一刹那的开启间如排山倒海般涌出,谁说他们的爱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其实往昔岁月里,他们已经爱着了。
《心动》的导演张艾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轻时,我们拒绝遗憾。现在想法不同了,其实生活中有遗憾才是美好的!它让你回味一生,这才是永恒的。”这其实是《情书》、《心动》、《巴伦》这三部影片共同告诉我们的。三部影片都是以感情一点点地积蓄下来的方式打动了观众,忧伤而感人,在那种悲伤的情绪中融入了涓涓温情。我不仅是在“看”《情书》、《心动》和《巴伦》,更是在经受一场爱的洗礼。
——“你知道我是如此地爱你吗?”——“我终于知道了。”这便是影片传达的情愫。
此文是我大学时候的一篇作业,后发布在我的博客上。另外曾于2006-08-03在
www.mtime.com网上发表。
注:当初写此文是结合日本电影《情书》(导演:岩井俊二)、港台合拍电影《心动》(导演:张艾嘉)、伊朗电影《巴伦》(导演:马基·麦吉迪)三部影片一起写的,拆开来会破坏其完整性,所以贴上原文,大家一起分享吧!
马基德·马基迪2001年的作品,讲述的是在伊朗生活的阿富汗难民的艰难生活,在影片开头简单交代了背景,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到塔利班武装内战,超过150万的阿富汗难民涌入伊朗生根繁衍,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生活及工作保障,影片讲述了巴伦女扮男装在繁重的建筑工地工作,因无法适应而劳苦辗转,而男主拉提夫更多是在扮演一个旁观者,在发现女儿身之前就是伊朗当地人对阿富汗人的歧视现状,而之后则是加入了导演的同情与慈悲,与督查的殴斗、为巴伦筹钱而变卖珍贵的身份证,在同样贫困的生活下倾注了极大的慈悲与关怀,深情却不煽情。
无论生存有着怎样的艰辛,也熄灭不了这平凡生活中蕴藏的诗意。当男孩在雪中迈步、在树林中奔跑、在门背后数次静静地偷窥,想着、念着、看着那个美丽的姑娘,我的心情随着镜头的推移也不禁心生波澜。
水培绿萝,风吹布帘,少女梳头的背影,夹着发丝的发卡,送拐路上拄拐玩耍的青年,泥泞里的一个鞋印和青年的一滴泪,好细腻的镜头语言啊。男孩和女孩在一个半小时里没有发生一句对话,平静的叙事里却舒张出强大的张力,最后两人对视的时刻我几乎要哭了。在对视后女孩放下头帘的一刻,我陡然生出恐怖感,回看几次方意识到非常巧妙地、在该一时刻,导演使周遭的风声和水声戛然而止,这层头帘好像是符号化的一切隔阂的总体,宣告了故事的无奈收场。
简单,美丽,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整部电影没有说过一句台词,只用面部表情表达她的内心世界。男主角无私的爱和自我牺牲,也令人感动。电影告诉人们仁慈和慷慨。
那个女人。
一如既往地伊朗式静水流深,马基迪也一如既往以左派视角关注底层,典型环境中有典型人物也有非典型人物,“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无言的爱,甚至抛弃身份(证)也不足惜,未来如何尚不可知,生存不一定会改善,但再艰苦的环境也能让人性绽放可爱的小花。
你是注定会离开的女孩,我把你留下的发夹别在我的帽子上;我是鲁莽的青春,是热情、是付出,是深深注视却渐行渐远的眼;转角的老鞋匠不见了,我终究没能跟他一起分享面包;你的脚印,在我心里,洼出一个小小浅浅的印痕。
看过此片之后,重新定义“纯爱”。男女主角几乎没有言语上的交流,只有一两次的四目相撞,影片结尾,爱情在开始的瞬间结束,化作一道永恒。用最朴实的细节白描镜头来描绘男主角的情愫。末尾的雨水不是悲伤与哀愁,而是不打扰的温柔。——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
He looked at her footprint lying on the earth,smiled.A sudden rush rain fills the footprint.What will fill up with the rough life then?
导演的视角视乎永远是定焦于底层的那些卑微的人民,表达其生活无奈的同时展现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些光辉品格,比如单纯、善良、责任与包容。意外的是,曾经几部中不曾体现或者较少体现的爱情元素在这部片子中有了大篇幅的展现,尽管只是暗恋,但却展现拿捏的十分到位,结尾红金鱼再现!4.5/5
拉提夫为了心仪的巴伦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爱让我感动(为救巴伦时不被抓捕而奋力奔跑甚至献出自己的积蓄…),而早前「拉玛抢了自己原来的工作」与后来「发现他其实是个女孩」的180°态度转变也是蛮可爱有趣的……真心希望那些困苦的人们能够有工作保障能过上好日子,而国家政府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
导演很细心,前面铺垫出男主是个年轻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的人,因此后面的发展才不觉得突兀。以及比《山楂树之恋》纯情多了……20161005
小心眼青年一秒钟变痴情大汉,女主全片没开口。
他为爱情付出全部,终于得到她在泥地上印下的小鞋印,然后风来,然后雨来,然后我们记住他浮在脸上的微笑。不过爱情,或许就是事件驱动,内在的原因,或许与人性有关,或许无关。
精美绝伦的侧面和睫毛的长度令人震惊
哀婉且悠扬,少年心事与生存困境之间纯洁却纠缠的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前三十分钟还在想为何不用手持而用固定机位甚至长镜头,结尾才体会到本片难得的镜头质感与节奏。结尾太美妙:红柿子、鞋印与水,应该是有限观影量同主题电影最纯美而哀婉的结尾。
马吉德居然也拍爱情,依然是用最轻盈的悲歌来咏叹生命的沉重。
3.5;小体量内的叙事丝毫不露怯、不见拙,讲述一个动人哀婉的爱情故事同时,亦不忘辐射到更广更深的社会背景中去(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及后来的塔利班,造成大量阿富汗难民涌入伊朗,因缺乏合法身份而困苦不堪,也是后文的注脚),且结合得自然合理,并无刻意拔高或矫饰之嫌——不得不赞叹伊朗导演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或受限的题材内,充分发挥拍摄技巧、用心打磨剧本细节,值得所有立志好好拍电影的人学习。堪称一首无言的哀歌,从误会到冰释,从爱慕到别离,不发一言不着一字,情意全在眼神流动里,微风掠过帘子映出少女的影子,鸽群环绕的错过的楼顶,远望的背影,拾起的发夹,最后留下的浅浅脚印装满雨水——故事仿佛并未发生,然而满心满眼全是爱情,暗恋真是一件痛苦又甜蜜的事啊!
相比于阿巴斯,马基德马基迪比较通俗接地气,情感表达来的也比较直接。看伊朗电影总是比较适合培养人性中的悲悯情绪。不同于达内兄弟《罗塞塔》的冷峻绝望,伊朗电影在粗粝艰苦的生活中总会有一抹美好的愿景瞬间(有意使用了一些慢镜)。马基德马基迪很喜欢金鱼在《麻雀之歌》《小鞋子》中都出现过。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007/09/17。這是「天堂的孩子」導演在2001的作品,伊朗的電影雖然一再重複類型化的題材,但每部片仍是那麼樣的好看動人。主角劇中的轉變有點難以解釋,可是我絕對相信伴隨他謊言的是真誠的眼淚,尤其是最後的笑容,呆的可愛,也不得不原諒他多次的偷窺跟縱狂行為了。原本看到中間還以為那個阿富汗人拿了男主角的錢很賤的跑路去了,沒想到他也是個可憐人,先入為主的惡意,慚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