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学了几年电影,听到的永远是贾樟柯,宁浩一直被忽略。有好友是宁浩的高中校友,他经常打趣说宁浩当年读着读着被退学,高中现在邀请他他不回去的经历,对比贾樟柯的如日中天,平遥电影节如火如荼,艺术院线版权火爆,政协委员身份加持,反观宁浩《疯狂的外星人》对赌失败,也鲜有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就像《香火》老是拿来和《小武》做对比,而《小武》鲜有对比《香火》一样,宁浩又一次被忽视了。
私认为《香火》比《小武》强的不是一点半点,贾樟柯在我心中就是那个年代的毕赣,才华尚有但更会营销,宁浩的小聪明全铺在了片中,片外的他只是一个他片中的和尚一样正常中国人,被时代的命运所左右,在大环境的染缸中个人得以不断进步。
他太会观察了,他的视野是拍给国人看的,他的小聪明在片中凝成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生存哲学”,就像后来的我极喜欢《疯狂的外星人》一样,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自成一派的大智慧。
很多人看宁浩只能看到多线叙事,其实不尽然,宁浩最深层次的东西都是小人物求生存,每个小人物都是那么的卑微,他只是想活的更好而已,大环境永远是他片中人物一个又一个的阻碍,诸如此片对阿巴斯、疯狂系列对盖里奇的模仿只是用了个壳而已,大家都能看到表面技术层面的更新,摄制理念方面的突破,却鲜有评论研究宁浩摄影机前的人物,因为都太立体,真实的就像隔壁邻居或是楼下小李一样,他们在生活,他们真实存在于那片光影世界中。
而《小武》中的人物乍看很真实,却总有距离感。贾樟柯塑造的人物早已走向极端,他们边缘化,边缘到连国人都能感受到陌生,我能理解《天注定》为什么会召来骂声,因为这边缘化到不是中国,中国人连法庭都怕去的怕惹麻烦,怎么会让手沾满鲜血去抗争呢?
《小武》里面的扒手,小混混,妓女每一个人物都很边缘,总结起来的社会已经和现实脱钩了,它代表不了中国群像,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由边缘化群体组成,中国人还是更多犬儒主义,而这点《香火》察觉到,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尚报了个三千,那户人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为什么不会拒绝呢?怕惹更大的麻烦上身罢了。这样的刻画下,你真能看到隔壁老王,楼下小李,因为他们存在于你的生活中。
我爱宁浩,《疯狂的外星人》中的那一句“虽远必诛”的意味深长,他是真正懂中国,真正在拍中国,真正在反思民族性的。《无人区》的那片土地上,没人听《Go West》,他们都在求生存而已,就像我爱今村昌平一样,宁浩摄影机下的小人物对的精准而有趣,和尚在进宗教科前碰倒的红旗,会由他自己扶起来,历史是个轮回,为什么会有轮回,其实已经被宁浩拍出来了,我很感动。
宁浩的处女座。讲述了一个穷和尚为重修佛像,三次进城,求而不得,借而不得,讨而不得,最终却是靠着欺骗获得了修佛的资金的故事。化缘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尚信仰一步步崩塌的过程。没钱的时候,和尚苦苦支撑着信仰。看到周围贪癫痴的众生活的都比自己滋润,和尚的信仰满满动摇了。随着一点点的丢掉信仰,和尚似乎也渐渐找到了生财之道。可是一个悖论出现了,当初和尚是因为捍卫信仰,即修佛像才需要挣钱的,但在捍卫信仰的路上,他却丢掉了信仰。
说穿了,我们其实都是那个和尚,我们不想被金钱所困,所以拼了命的去挣钱,但殊不知,拼了命地去赚钱这件事,就已经把我们困住了,我们都陷入了一个与初衷背道而驰的怪圈里。电影的最后,和尚心中已没有了信仰的隐喻物——佛像。没有了佛,自然也就没有了畏惧,进而也就没有了敬畏善恶,敬畏因果的念想。没有了敬畏之心,自然也就没有了底线,没有了良知。
这是一部宁浩用了四万块钱拍摄的小成本电影,模仿痕迹较重,但是移植的非常成功!这样的电影,耐看。
现实与思想的冲撞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心酸的搞笑着 看着看着逐渐百感交集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内涵深刻 寓意深长。 和尚捍卫信仰的路太坎坷了 每过一道坎信仰就丢掉一部分。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想为钱所困 所以拼了命的赚钱,想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可努力赚钱本身就是为钱所困。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失去自由 路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宁浩导演自己应该也是受到了启发 从此开始了商业片的拍摄 赚得盆满钵满哈哈哈。。。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荒诞和迷惘的,是人类精神的噩梦,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是由于人的异化才导致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一个上帝并把自己的本质属性、把人理想化的期盼赋予了上帝,然后又反过来说上帝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绝对主体,宣称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上帝、宗教这种人脑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了人自身。
在影片中,香火即使宗教延续的一种象征,因为没有香火可以说没有寺庙。也可以看成教徒生存物质必需品。和尚作为信徒是精神上的产物,但是在生活中又必须维持其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这就成为其矛盾的一面。片中的提及的几个和尚有三个:主人公,大师兄,二师兄。可以说代表了三个维度:大师兄是熙熙往往芸芸众生凡人的典型代表,有其小民的典型气质:小气、冷漠、自私、虚伪。这和国民性格有其相同之处。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这个环境中过的很不错。二师兄在片中还了俗,代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徒对人们的影响,生存所需。主人公是矛盾之处,他是孤独的个体,教徒只是他的职业。“人”才是他的本性。他并没有脱离物质的层面,信教也是为了生存。所以说这部影片是说关照是“人的生存”和“生存的环境”。一是主人公为了香火钱而塑雕像。本神佛像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制造的产物,不具备任何主观上的属性。但是人们对其投入了美好“印象”。于是就有了“必须有庙,必须有像”这些表面上的“伪像”。小姐、百姓们不惜花钱买功德,买希望。导演也在片中暗示了“宗教的受害者就是那些真正虔诚的人”。例如那三千块钱。这是电影的主线部分。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中的人们看向佛。关照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二是,导演关注了人的个体,关注了本性。例如主人公的“色戒”就是其表达之一。在派出所的小姐、公务人员的排练等等。即是宗教,就有精神。片中人们生活在现实中,但大都求一个精神安慰,所以就有各种人们想立功德碑。这是虚荣的一种表达,也是精神贫乏的一种表现。三是本片的升华和深化部分,这也是成为佳片的主要原因。那就是”佛眼看世界”。主人公的一方面是僧人(他蛮虔诚的,但我认为他的虔诚是因为他精神的贫乏而虔诚,而不是在精神上与佛教想通),另一方面又为物质所迫。反应了两个层面:一是主人公通过“塑像”的遭遇认识认清了这个世界,这个环境。他的遭遇即使他的经验,使他产生了迷茫。在广场上那熊熊大火是其“涅槃”的表现。作为僧人,如果社会化、体制化就会格格不入,产生矛盾。作为环境中的人,就与精神上的宗教产生冲突。这也是剧中的张力所在,也主题所在。第二个层面是“佛眼看世界”。这其中又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僧人的主人公认识这个世界和环境。他学会了适应和妥协,偏离了“信仰”,这是环境教给他的。第二个就是观众的认识。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在“看世界”。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他提出的长镜头理论,也深深影响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产生。本片大量长镜头的出现,给观众一种现实的真实感。有一种“写实的震撼”。三是电影中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是“苦难的反应”。我们需要真正的“佛”来“关照”世界。
片中还有对体制的批判,我认为体制也是人们组成,也是表现人的一种,就不展开多谈。导演在影片中已经关注到了很多方面:生存、环境、信仰、精神等等。就其深刻性来说,已经足够。
《香火》剧情:南小寨的人们大都以宰羊为生。村里有座上百年的老庙。年关前,庙里的佛像塌了。没了佛像,庙里唯一的和尚也就断了香火钱。修一尊佛像要三千块。和尚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去县里筹钱。去统战部宗教科,科长告诉他眼下对于寺庙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帮不了忙,让他去找文物科;文物科告诉他,他的庙不是省级文保单位,连县级都不是,也不在保护之列。不过给和尚指了条明路:文物科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搜集古代窗框,让他把庙里的窗框拿来看看。回去的路上,和尚去了他表哥开的发廊,听说他表哥开发廊挣了不少钱,结果得到了一身行头钱的资助。和尚拆下了庙里的窗框又去文物科,被告知可能是明清古物,能值两千块钱,但得等年后才能拿钱。和尚无奈,去了师兄所主持的大庙。师兄的庙财大气粗,但也没钱周济他。师兄建议他干脆放弃他那个破庙,等过了年来他这里入股,因为到时自己要去五台山。和尚还是想守着自己的庙。从师兄庙里出来,发现自己表哥的发廊涉黄已经被查封了。和尚决定自力更生,化缘修佛像,跑遍全城,化到了一千多块钱,刚从银行换了整的,就被警察给抓了,被怀疑是骗子。在派出所,和尚和三个妓女被关在了一屋。妓女们想捐钱修佛像洗净罪愆,和尚觉得不合适。在验明身份但没收“非法所得”之后,和尚被放了出来。被责令回家去罚款的妓女坐他的自行车把他带到了歌厅,交罚款没得说,捐钱修佛没门儿。和尚干等了一会儿离开。一个路人花一百块让他当托,说吉利话给自己信佛的女朋友听。和尚受了启发,在小摊儿买了个佛像当法器,弄了个“佛眼看世界”的牌子干起了算卦的活儿。生意不错,却被几个小混混毒打一顿,把钱抢走了。已近年下,县城里敲锣打鼓火树银花,和尚凄惶地走在街上。在一个棺材铺借宿了一宿,和尚又扛着那辆无辜的自行车回家,路上遇见一个信佛之人自愿要送他回去。司机在车上说起化缘和尚的神通,并问和尚什么时间有空去看看他隔壁老婆中了邪的邻居。犹豫片刻,和尚表示现在即可以去。在那户人家里,和尚充当了风水师的角色,拿出了他花十二块钱买的小佛像说是五台山大师傅开过光的给那户人家镇宅消灾,开出了三千块钱的价钱。拿到了三千块,和尚终于圆了自己的心愿,佛像修起来了,开光当天,正在举行仪式,和尚看见门外有人在测量,原来是公路局的——明年政府要修一条致富路,和尚的庙在地基上,过年后要拆除。公路局的还顺便捎来了文物科的信儿:经鉴定,和尚驮去的窗户是民国时期的,不值钱,让和尚有空再去驮回来。
山西是不是要成为中国电影文艺复兴的圣地?贾樟柯、宁浩、韩杰,一时多少豪杰!
不过韩杰好像在《赖小子》之后没什么动静。贾樟柯太过文青,宁浩则文艺与商业兼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叫人喜欢,佩服。
看这几位的电影才让我感觉生活在中国,现实的中国、底层的中国,不是奥运世博亚运开幕式的中国。看这几位的电影,还能感觉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精神。
《香火》听说是宁浩的毕业作品。宁浩是个编故事的高手,用一个和尚筹钱修佛像的情节把中国社会展现在屏幕上:乡村、破烂的学校、大喇叭、普通人的玩笑、城市、县城的政府机关、发廊、歌厅、算命先生、卖淫女郎、街头混混、过年的集体大秧歌,背景“音乐”是在中国广阔内地任何一个城镇能听到的广播。
这片子拍摄于2003年春节,“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7月提出来的。和尚提前半年就已经在学习实践了。和尚其实一开始的目的很简单,筹钱修佛像,对于他来说,已经分不清是出于信仰还是活计。无论是文物科的年后给钱,还是公安局让他不要化缘,就守着庙挣香火钱都是让他置身于一种尴尬境地。和尚心眼儿不错,有廉耻之心,从对待几个妓女的态度,如把刺耳的打击卖淫的电视声音调小,面对妓女要捐资塑像婉言谢绝可以看出来。和尚原本木讷,不善言辞,在政府机关既不会走关系提要求,甚至连辩解的力量都没有。和尚有着朴素的信仰:一村人都杀羊,得有个庙。在和妓女共处一室时不忘宣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和尚原本谨守清规,不抽烟,不打诳语。但经过屡次磨练,买本子作“功德簿”化缘、给人当托儿骗女朋友、买历书佛像算卦直到最后俨然算命先生骗钱,和塑像的师傅一起蹲着抽烟,和尚终于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和尚募款的整个过程是个蜕变、堕落的过程,和尚向妓女们讲“因果报应”,最后蒙那户人家说他们家的问题出在宅子上,“地基不好”,骗到了三千块,修起了佛像,而最后庙宇面临被拆的命运也是由于修在了“致富路的地基”上,冥冥之中,果然报应不爽,这种幽默是不是就属于黑色的?
其实影片就此结束已然不错,宁浩意犹未尽,来了个“楼上楼的包袱”,让公路局的人在和尚功德圆满之际前来勘测,寺庙外面画了圈儿的大大“拆”字放佛是对和尚这一通折腾最大的嘲讽,临了还要加上一句口信儿,让和尚辛辛苦苦驮去文物科的窗框突然间身价暴跌,一文不值。和尚虽然修了佛像,但庙本身却成了“空”(佛家语)。把我们挂在嘴边儿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给换成了“跑了庙跑不了和尚”,宁浩下手可谓之狠!
“香火是一个很现实的命题,我们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挣扎。但最后,物质战胜了我们。”宁浩笑道,“你明白吗,原来我们不需要精神,我们需要的是物质,我们要活下去。但是物质战胜了我们之后呢,会有更强大的物质干扰你,因为你已经物质化了。”这是《香火》所要表达的命题。这部成本10万的DV作品,宁浩自己投拍,叫几个哥们来演。这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作品。
从毕业作品来说,是不错的作品。
冰天雪地,
贫瘠的土地,
人们的生活条件如此缺乏,
庙竟然也存在着,而且是那么的破。
民间存在的庙宇,既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而是同村族人祭拜的村庙。
有求必应的佛像,最终也成为一堆乱草。
只是红纸上还会写着佛法无边,功德无量。
小和尚虔诚吗,不也是为了自己有可居之处。
多么讽刺,
相比之下,少林寺等公关做得十分好得,可惜小和尚的信仰不是招聘广告上的“我佛要你”,而是"佛在哪里“。城市近代化建设中,”村村有庙”的情景不再。甚至,当人开始漂泊时,所信奉的神明也随着迁徙。这倒有几分“佛在心中”的况味了。
香火存在不同的”神明“谱系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儒道释都有自己的一票信徒,孔子与上帝同居一室亦不足为奇。而信众的迁徙却会使香火衰弱,虽然不至于像片中一样连个庙都没有。
宁浩居然拍过这样的电影?太像贾樟柯了。既有主人公的改变也有对社会的披露,又像是苦行僧的修行又像是批判宗教。前面的开端其实可以浓缩一下,看的有点不耐烦,和尚被抓进局子那个场景布置的很好,就是从这里才开始够味。
算是宁浩的处女作。庙里的佛像塌了(佛像参考最近很火的奶奶庙作品),和尚为了筹钱重修佛像,经历了找宗教科——文物科——大师兄——化缘——小姐自愿凑钱(和尚说:这不合适吧)——摆摊算命——坑蒙拐骗——重塑佛像——黑色结局。未成名前的导演们,大多都很真诚。
黑白两道都那么嚣张,唉
我们都是那个和尚。
虔诚每多破落户,欢场尽是信佛姬,以一件小事为引线刺绣出整个浮世绘,小地方办事衙门的那套作派生动写实。人群中的大多数“和尚”通常是如此的,平常既不是坏人也不算十足的好人。想做成点事往往四处碰壁鼻青脸肿,决心豁出干却没人家熟练还比人倒霉。骆驼祥子想搞钱买一辆自己的车,被军阀抢,被特务讹,办丧被迫变卖…和尚想搞钱修一尊自己庙里的佛,被捕快拿,被混混揍,决心骗老实人…宁浩后来显然觉得庙小和尚太难做,所以跑去拍《我和我的祖国》去了。“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睁开眼睛你就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啊,把一切垃圾都留在昨天,我们一起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
像《小武》《香火》这种片子,如果深挖一下应该可以打造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类型片。
没钱只好拍文艺片,有钱了就捣鼓类型片,这是赤裸裸打文青耳光啊
同样的底层生存故事,却是和石头赛车完全不同的冷风格。抛弃了眼花缭乱的剪辑和辣眼睛的特效,几处摄影还挺诗化,整体呈现出粗粝而质朴的处女作特征。感觉宁浩的作品特别需要一个地理语境的依托,这部里雾霾笼罩的乡镇和石头里烟火气息的重庆森林会让故事显得很有魔力,反而是赛车里的厦门了无生气。
拯救了实体的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宁愿通过坑骗换来修缮,也不愿接纳开始有信仰的妓女,说到底,和尚还是世俗中的和尚。
太有感觉了,那变成羊圈的礼堂,是童年的欢乐场~~因为宁浩和贾樟柯,有点庆幸自己是个山西人……王小波说中国人的历史一部分写在书上,一部分埋在地下,唯缺立在地上的可供后人穿梭其中。波哥指的是北京的城墙——北京城墙有多雄伟,只能靠大家的想象了——我却有幸还能看见二十年前生活过的地方
摄影系宁浩的毕业作品,自编自导自拍,献给韩小磊,感谢贾樟柯。《何处是我修佛的钱》,同样受阿巴斯影响,作为贾的老乡也记录下尘土砖墙和流行小曲。非职业演员,故事很简单,结尾来点黑色幽默,跟现在的宁浩天壤之别
宁浩的处女作比他之后的作品都强太多了
结局有必要像交作业这么上纲上线吗 和尚刚做点坏事就来现报
时代也强奸了宁浩这个正经要修庙的和尚。
8/10。信仰与生存规则面前每个人都露出了真实的嘴脸,基层干部绿灯只为钱礼开宁修教堂不修庙、靠文物生财吃回扣,民警吃了妓女吃和尚在劫财时了无身影,佛在情侣、小姐和病人家属那成了寻求信仰的消费,和尚为了帮杀羊为生的村子赎罪这一理想顺从了现实,涂漆画彩的新佛沦为赚钱工具而心中的佛也塌了。
太像《小武》。正如姜文评拉斯冯提尔“太聪明”,处处透着机巧,虽然着实不错但是匠气太过(典型的如和尚和妓女那场戏),过犹不及了。这么说或许苛刻了些,不过看看后面无论《石头》还是《赛车》,宁浩都拍得太精明了。长镜头+小景别+方言。
这不是信不信佛的问题,也不是骗不骗人的问题,是没处下脚,生路堵死的问题,就算不是和尚,一个善良的遵纪守法的人,也是大差不离的遭遇,你照章办事,人家照章办你,你投机倒把,人家比你还精通,总之就是一路逼着你,往死胡同里撵,特绝望的那种。
笨和尚目睹之怪現狀,信仰之崩塌才剛剛開始。為了修佛,進了三次城。最后和尚終於學會騙錢才把佛像修好了,卻因修致富路被拆。看到最後,心中一絲香火若斷若續,張楚《姐姐》也是如此,從「很傻」到「很假」,真是人生中的必修課。不想被別人騙,那就只能去騙人,做傻子?還是做騙子?路在何方呢?
7.9我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是找熟人帮忙不如愿就背后骂他娘的人我是对待领导唯唯诺诺的人我是对待警察低声下气的人我是对待流氓认怂挨打的人我是与妓女讲善恶的人我是与病人谈生意的人我是拿信仰化缘的人我是良心被羊吃了的人我是不信邪的人我是被生活整的哭笑不得的人我是你每天照镜子都会看见的人
宁浩处女作,恍如贾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