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作为波兰斯基的处女作,已经显露出他此后一贯的风格:封闭空间三个人的剑拔弩张和暗流涌动,两性关系的蠢蠢欲动,男性之间的角力和女性的躁动构建起整部影片的戏剧性。
隐喻:影片充斥着波兰斯基埋下的象征和隐喻,刀作为题眼和贯穿全文的线索,前后共计出现了6次,每一次都伴随着男孩和男人之间的较量,从戳刀游戏到飞刀再到抢刀,刀成为了弗洛伊德式的男性性器官的象征,一种阉割焦虑弥漫在两名男性之间,对于男人来说,邀请男孩上船,是想要宣告自己的权威和力量,因为他属于海洋,帆船是他的领地,而男孩则一直强调自己属于陆地和森林,他误入其他男性的领地,这场旅行成为了两名男性争夺一名女性的斗争。男孩通过伪装自己不会游泳的方式,麻痹了男性的警惕心,再以诈死的方式让男性误以为自己成了杀人犯,逆转局势、从而反败为胜,但他并非真正的赢家。刀虽然划开了水面,划破了这对中产阶级夫妇之间虚伪的婚姻,但同时也被水吞没,正如女性所说,你最终也会变成他,不仅意味着他会拥有男性的力量和经验,也意味着他终会离开陆地,进入水中,陷入中产的虚伪和成年人的自大,男孩与男性并无二致。另一个隐喻则是男性讲的一个关于水手的故事,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戏中戏,和影片的主要文本形成互文。男人通过讲述水手踩碎玻璃而受伤的故事,不断警告男孩不要玩火自焚,而当观众都以为这个故事指向男孩手中的刀时,刀却沉在了水中,成为了一个“红鲱鱼”,没有带来任何本该发生的血腥、凶杀。在影片的结尾处,在女性的追问下,故事得以通过男人之口补完,什么样人会主动踩碎破,原来那个水手是锅炉工,常年工作使得脚上早已形成了一层厚茧,但他却忘了自己已有一年不曾工作。此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故事并非指向男孩,而是指向男人,他的狂妄自大、得意忘形让他如堕深渊,在命运的岔口,不知是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失,还是试图掩盖虚伪的谎言,他宁可饱受良心折磨,也不愿再相信妻子的话语,他为自己编织了牢笼,究竟做何选择,导演将权力交付给了观众。
主题:影片作为波兰斯基在波兰拍摄的处女作,乍看之下并不指涉战争和社会,只是展现了一次中产阶级的度假之旅。但背后对于人性恶的一面的刻画和现代社会猜疑链的呈现,让部电影真正成为了一把手术刀,切开了彼时波兰社会弥漫的道德焦虑——虚伪、压抑和仇恨。三角是稳定结构,维系着这个庞大的社会机器的运转,但暗中的矛盾和对抗却让整个架构摇摇欲坠,一触即溃。
没有人像罗曼波兰斯基一样如此悲切地用一生来践行艺术的浪漫、血腥、孤寂和残忍。当我们27岁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端坐在办公桌前,认真考量失败的青春、逝去的爱情,然后回家面无表情地与网络上的陌生人调情,最后抱着枕头和薯片在电视机面前温习肥皂剧。10点一过便滚回房间里,企图做一个不着边际的噩梦把自己唤醒。
波兰斯基的27岁,是一场晦暗的风暴。这一年他捣鼓几个中年人和一个比他小几岁的小男孩,拍出了《水中刀》,一部不可理喻的青年电影,充满寓言和批判。在温柔的萨克斯背后,深情地埋怨起感情的不可靠和出路的未知。
“水中刀”是一片锋利的柔情。在电影所构筑的人物关系当中,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隐喻。
一对步入中年的中产阶级夫妇开车去海边“游艇假期”的途中,遇到一个搭便车的青年学生。丈夫出于一种古怪而秘密的炫耀心理同意带年轻人一同上船度周末。为了与中年夫妇的富有和阶级优越感相对抗,年轻人自称是一个“徒步旅行者”,一方面这是一个具有诗意和学生气的身份证明,同时也将自己即将“一对二”的劣势隐藏在标签下。《水中刀》的剧作依据正在于这场三角关系中力量的平衡和失衡间传递的张力。
黑白影像往往在表现人物的轮廓、布景或自然风物的质感方面有卓越的视觉感染力。以伯格曼的《野草莓》和维姆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为例,黑白电影的构图和明暗处理都异常精美,甚至隐秘地透露出彩色胶片所不具备的性感。然而《水中刀》在影片开头的一长段夫妇在车里的沉闷镜头却刻意淡化了这种质感,挡风玻璃上映出连绵不绝的树影,使人物的面目不断地被遮蔽。整个片头色调暗淡、模糊,时刻笼罩在灰色的阴影下。
中年夫妇在轻快而疏离的钢琴曲中行驶在乡间马路上。路边景色荒凉萧索,丈夫与妻子之间纵使还有一吻,但妻子表情像极了一枚镶着五官的木头。她戴着形状怪异的眼镜,嘴角边有一丝讥诮的笑意。波兰斯基在这里玩弄的电影技巧非常隐蔽,它不以古怪的构图或者狗血的情节夺人耳目,而是以多个固定镜头瞬间捕获到两人各异的冷漠神情,从而在情绪上为两人的关系叙述埋下伏笔。
青年的加入使夫妇的关系骤然暴露在世界面前。起先丈夫以绝对的专制和强势的姿态呵斥青年,他因此处于非常低弱的地位,对上流社会的物件——夫妇的车子十分羡慕,这种羡慕是小心翼翼的,附带着年轻人的倔强和自尊。他的机警和小聪明立刻给夫妇之间淡漠的气氛增添了一丝鲜活。他们来到水边之后,青年提出帮忙把车上的东西运到游艇上。当他真正介入到中年夫妇所生活的环境中时,那种陌生的富有的刺激令他有些摇摆。但他努力保持镇定——当然偶尔流露出一点故意的不屑。
丈夫在取得首轮力量博弈的胜利之后,试图以不动声色的挽留来鼓动青年参与到他与妻子日益沉闷的二人世界中,寻找一点炫耀和控制的快感。当青年被男人唤回来走向游艇的时候,不安的浪漫悠闲的旋律响起,预示着故事的正式开启。“我知道你会叫我,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想玩下去。”
前两幕戏构图都非常简洁,在几乎没有任何背景布景的情况下将人物放置在画框中。甚至到了水边之后,除了几根竖立在水中的杆子和几艘停靠的小船,没有任何多余的布置。水面空荡寂静,只有水鸟飞过。
青年与丈夫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水中刀”现身不久之后。丈夫告诫青年带刀要当心,随后想以一个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一点,但青年打着哈欠,第一次表现出对他的怠慢。丈夫在三人关系中的至高地位顿时受到了挑战,他立即表现出烦躁和不满,命令青年“把帆脚索盘起来”并以拒绝教青年打结来保证绝对的控制地位。青年表示了对其命令口气的不满之后,仍然作了态度良好的妥协,主动引出新的话题,旁敲侧击地谈论起军队。
两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表面上仍然是青年主动挑起的,他严肃地向男人提出抗议,“我是徒步旅行者,不是码头苦力”。男人则毫不客气地回应道“你是个懦夫”。妻子作为两人冲突的局外人突然出面向青年妥协,她在丈夫面前庇护青年反而激起了青年的好胜心,在女人面前,无论年龄高低阅历深浅,男人之间的争斗都会显得格外尖锐。最后这场青年的抗议看似赌气和胡闹,无果而终。
罗曼波兰斯基对于构图意义的建构有着特殊的偏好,他往往热衷于用画面中极少的元素来表达有趣、深刻的含蕴。例如几个单人镜头中,从甲板上方的大仰拍不留余地的刻画出三个人迥异的观点态度。
一个荷尔蒙旺盛的年轻男人在女人的注视下爬到了桅杆顶端,他站在安全的制高点上公然对脚下的男人叫板。影片中,妻子对丈夫的初始关系是“应和”,是一种附属的被控制的关系。自从青年的介入,她开始向这层关系的另一方向挪移,她开始以优雅的方式反对他,偏护他的对立面。她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把青年置于羽翼之下,甚至在青年因为莽撞和固执把汤打翻之后,仍旧把自己的那一份分了一点给他。
对于中年夫妇生活的琐碎和平庸,青年毫不遮掩地袒露了嘲笑和讥讽。而这正是中年人最脆弱的软穴,夫妇终于又并肩站在一起,抵抗这种来自“年轻”的侵犯。
青年的一腔热血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制造了第一个小高潮——他决然地把船桨扔进了水里。这回动真格的了,观众想,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升级了,接下来几分钟说不定会有人被扔到水里……在这片荒芜的水中央,任何挑衅和争斗比陆地上更具戏剧性,当三方力量不能达到平衡时就会制造足以覆没所有人的危机。
如果说年轻就像那把弹簧刀,对处于中年危机的男人来说有着虚妄的威胁,青年用游戏的方式又一次对男人的强势实施抗衡。
一味的对抗未免乏味。电影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设置了一个“公共危机”:搁浅。至此之后,三人的关系趋向稳定,青年主动参与到其中,不再自我孤立和被孤立。他们进入船舱躲避大雨,青年第一次窥探到了女人裸露的背,他与她之间性的张力开始明确地呈现在荧幕前。一只柔软的平底凉鞋,一曲忧伤缠绵的情歌,对青年来说是致命的诱惑。这一丝渴望扰乱了他的心,他踌躇着靠近这个漂亮成熟的女人,当然并不那么放肆。在展现他们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时,黑白电影体现出它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画面质感:女人坐在甲板上抽烟,修长的腿,那双平底鞋,青年赤着脚走过她身边……这是只有电影才能透露的迷人讯息。
共同生活多年的夫妻太熟悉彼此的气息,以至于男人很快就可以觉察到那种轻微的情感震荡。当我们看到他被甲板挡住了半边的脸上露出怀疑和偷窥的神情,不禁为这种影片随处可见的悄无声响的洞察而惊叹。虽然没有证据,但青年显然成为了他的假想敌,他蛮横地对青年颐指气使,想要通过这种专制来换回妻子所有的注意和顺从,只是这样会使他越发陷入被动。这时本片的第二个高潮出现了,男人把青年珍爱的刀扔到水里,引发了两人之间蓄势已久的战争。男人试图激怒青年来宽慰他自己的嫉妒,顺势把青年推下了水。这又点燃了妻子对他的不满和憎恶。“你知道自己是什么吗?装腔作势的骗子,你只想在一个孩子面前卖弄自己!”夫妻两人互相诋毁,用激烈的言辞指责了对方一番。男人下水去找青年,而他正躲在浮标后面静观其变。他游回了游艇,这时两人单独相处的机会正是观众隐隐期待的。他听到她哭了,所以他在彷徨中爬上了船,女人因为他的谎话给了他两个耳光,随后立即到船边呼喊丈夫,但是水面中没有再出现男人。接着妻子与青年之间发生了一段带有训诫口吻的对话,她触碰到了他脆弱的自尊心,于是到达了本片的第三个高潮:这个男孩子在这温柔的拷问中卸下了盔甲,他需要吻她,证明他也是一个有能力吻她的男人。女人在性的张力下往往只能束手就擒,何况她也对这个年轻男人的莽撞无畏和羞涩颇具好感。她对他的渴望并不略于他。
这是一次“背叛的完成”。他们之间关系最极端的可能实现了,再停留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几个回眸之后,青年走了,妻子回到岸边,丈夫正等着她。一切回到起点,只是坐在同样位置上的两个人心情有些复杂。妻子在淡定的表情中略施悔意,丈夫借故事坦言自己“太过自信了”。车子停在路口,一个寓言式的画面作为全片的终结。
《水中刀》的妙处在于,它始终在极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触发尖锐的冲突矛盾,然后又以克制和冷静来处理这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变化和力量抗衡。在三人的两两关系组中,对抗是最基本的戏剧点,然后基于这个爆发力源,再次赋予它暧昧和混沌。妻子和丈夫关系的不稳定性就是很好的例证。在他们细微对抗的瞬间,又混杂着往日的情愫,昔日的温存。男人和青年之间在年龄上心态上的比照也可以映射“对抗”这一命题。“渴望”则对应着附加在表层冲突上的含糊性。在这样的暧昧不清当中,角色之间现在以及将来的关系诠释会得到最大空间的延伸,而这种多重解读的心理描绘通过镜头语言的组装,更加突现了一个电影的容量。成功剧作的摄人心魄之处,正在于电影作者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探索和讨论。
波兰斯基,犹太集中营的幸存者,铁幕中接受再教育的孩子,美国政府的通缉犯,这一切的称谓后却以自己的实力在电影界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他的影片总是逼视着人类的灵魂,在其压抑、阴郁、孤寂、晦涩、悲观的主题后,永远是对人之道的询问。
在不对等中,上帝在那里,我们又是谁的子民。
1962年,波兰斯基以自己的处女作《水中刀》一举成名,他以一个不可测的命题将人性深处的阴暗和邪恶展示在人们面前。影片没有对任何人进行道德评判,波兰斯基将这把尺度交给了观众,因为每个人的阅历和世界观决定着他们处世的方式。
影片故事简单,一对夫妇和一个搭车者以及他们在湖上度假的经历,讲述着偶遇和婚姻之间的责任和道德的问题,只要活着,下一个瞬间就是一种无法预期的可能。
影片从驾车郊游的一对夫妇克丽思汀娜和安德列依开始,伤感的爵士音乐鬼影般随着他们的出行,车窗上树杈影影绰绰的倒影和模糊不清的人面增添了一种诡异的气氛。这个段落和《蝴蝶梦》有着相似的地方,借鉴是成长的必然模式。他们不太说话,只是,一同在路上,人的隔膜一览无余。毫无表情的他们或许各有心事吧!
人生有多长,路就有多长,每个瞬间的集合就是我们对世界的作答。
一个搭车的青年,注定改变故事的结构,路上,他们搭着话,流露着出对生活的厌倦。也许,无聊和厌倦是一切的端口吧!
他们在一个船上了,船载着故事远方,在看似宁静的湖上将有什么样的“风云变幻”。云海无语,波涛无声。
湖上景致如画,船缓缓向远方,美丽克丽思汀娜静静躺在船上享受着阳光,赤着上身的安德列依沉思着什么,青春俊美的年轻人望着远方他们三人注定是一场情感的戏剧。
大学生那柄折刀的出现是指向是明显的,作为暴力的象征,这把刀为其后的戏剧冲突埋下了伏笔。也给静美的湖光山色抹上了一丝暗色。
他们是不同阶层的,导演以控制船帆的细节来说明这样的不同,船帆正老老掌控在中产阶级的手中,而贫寒的大学生显然无法掌控大局,同时这样的设置其实已经完成了故事的终极。话语权是阶级决定的。
在苇丛中拉纤,年轻人本想一走了之,但是,因为克丽思汀娜一句娇嗔的话让他改变了主意。
男人的内心永远有着猎艳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欲望的产物使男人对事物的取向产生偏移,对未来起到可能的逆转,而当事人往往在结局前是一无所知的。
拉纤成为一种引起注意的争夺,萨克斯和钢琴的对话反映了男人们的躁动。舒缓的音乐中镜头转向掌舵的克丽思汀娜,导演用了了几个镜头说明了他们间的地位,人类故事中太多的境遇玩笑产生于女人,这是欲望生物悲剧性。
百无聊赖的克丽思汀娜眼光总是有意无意注视着健壮俊美的年轻人,在只有水色的湖上,或许人才是一种乐趣。无风,船滞于湖中,年轻人试图用浆改变这种窒息的等待,可是船只是在原地打转,年轻人是被动的,因为“舵手”不会是他!恼羞成怒的年轻人将浆掷于湖中,安德列依让他取回,不会游泳的年轻人僵住了,最终还是克丽思汀娜为他解围,同样这说明了年轻人的劣势(不会游泳),隐喻在波兰斯基的影像世界中比比皆是。哲理化和意念信控制着影片的脉络和节奏。
玩刀的戏,表明年轻人想掌控人生的内心,可是,初出茅庐的他只能是徒劳的争抗,人生险途上,他只能受命神的摆布,最终伤痕累累。
船对年轻人而言是不可征服的,因为他不属于此。
影片有时的视点是年轻人主观的视角,克丽思汀娜丰腴的身体在视野中晃动,撩拨着一刻正在成长的心。
航海,是征服自然的表现,也是男性征服欲的最好体现,谁又不想将生活攥在自我手中。
大雨来了,他们将船泊进入苇丛,在船舱里躲雨,年轻人无意瞥见了。克丽思汀娜的裸体,某种东西在年轻人心中开始膨胀。
在船舱中,他们三人玩着戏棒,他们输赢的东西(女人的高跟鞋、男人的皮带)通向某种暗示和挑逗,而那柄折刀一直在安德列依手中玩弄着飞刀有限,这样的构成基本决定了结局的走向,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雨后的黎明,慵懒的克丽思汀娜和年轻人在甲板上聊天,后醒的安德列依猜疑着什么,他默默收起年轻人的折刀上了甲板。但是,他看到的仅仅是他们在修东西,船继续航行,年轻人发现折刀的遗失试图问安德列依取回,但是被安德列依挑衅地扔进了湖中,年轻人气急与之争斗,但是不幸坠湖。
克丽思汀娜叫安德列依去寻回年轻人,但是安德列依为了毁灭证据将年轻人的遗留物统统扔进了湖里。克丽思汀娜和安德列依发生了剧烈的争吵,在场争吵中,波兰斯基让我们接近了中产阶级婚姻的本质,这种批判精神是波兰斯基的一个特色,他总是在恰当的时候让你明白人性深处的隐秘。
害怕法律惩处的安德列依再一次下湖寻找年轻人,而年轻人趁机溜上了游艇,在短暂的虚伪之后肉欲便冲破理性的囚笼,唇与唇粘在了一起,帆的摆动预示的是云雨之欢,湖水依旧继续它的形成,人意总有结束的一刻。年轻人上岸了,他有着自己的未来。
中产阶级的妻子也注定回到中产阶级的怀抱,偷情是他们某种特定阶层的本质,这点百多年前恩格斯就以尖锐地指出过。
一切已经发生,一切已经结束,归航的船归向她的巢穴,安德列依并不知道年轻人没有死,同样,他也不会相信妻子的偷情。
雨后,归家之路依然漫长,交叉路口一个警察局5公里的路标下,安德列依犹豫不决。妻子的叙述和他的主观判别产生了错位。路,等待着他的抉择。
此刻,再次发动汽车的他将命运引向何处,爵士乐的阴郁中,电影恰到好处的结束,留下的疑惑,留下的命题。
在每一个夜深人静之时,让我们回答道德和承担的命题
波兰斯基的许多影片都是在一个狭窄的有限空间中,这种局促将每一个人处于一个极端的位子中,使得人的本性从自己的假面下慢慢渗出,让人回归本相,让人在压迫中打回原形。
最后指出一个在《世界电影鉴赏词典》第一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版”P381上王云缦先生的笔误,在雨中的船舱中他们一起玩的是“游戏棒”而非纸牌,可能是先生记忆有误吧。此,一笔带过。
【注】威尼斯电影节1962 获得 FIPRESCI奖,金狮奖提名
OSAMA KAVKALU 于 浦东 寒鸦精舍 子夜
2003年9月21日 星期日 于0时15分
后记:今天下午被无聊的争论耽搁许久。我想,还是让文字说话吧!
《水中刀》
1、单一场景加三个人就有一部好电影。
2、小伙子要一个人拉着两个人走:当角色孩子气作出非常幼稚的行为,观众马上就会喜欢上他。
用手碰锅,然后不吃饭,很可怜就让观众马上共情。
有一个迷人的女人身体是让观众始终保持注意力的好方法。
江边搁浅的船,瓢泼大雨,自然之力给电影增色太多。
开头结尾循环一体,造成结构严谨。
读书笔记:
刀在电影里,不过是一个假悬念,真正的悬念应该是背叛的完成。这种悬念上的虚实变幻,已经能看出波兰斯基在结构影片和揭示人心理方面出类拔萃的天赋。
电影里的爵士风格的音乐是一个亮点。它和剧情结合,让人感到波兰斯基天生就是一个美国化十足的波兰导演,而是非常和希区柯克式的风格贴近。
波兰斯基通过多次位置的变换使权力的争夺更显激烈,开场先是妻子在驾驶座,丈夫用手势示意停车交换座位,一处简单的位置交换,却道出婚姻的貌合神离,当大学生拦截了丈夫的权威,他破口大骂,妻子同情大学生、一言不发,丈夫产生妒意,准备炫耀力量的同时昭示了自身权威的危机,邀请上船的丈夫处于前景,大学生处于后景,两人呈现出俯拍和仰拍角度,大学生说他的弹簧刀只能割灌木丛,在水中没有用处,体现了他的弱势,他无聊地用刀扣指甲缝、扔到墙上毫无介入的机会。绝大多篇幅漫不经心,但随着风大风静、日晒雨淋、野餐和比基尼,舵柄和缆绳隐喻牵引和控制,将戏剧张力缓慢拧紧,妻子慢慢向大学生释放情感信号,刀的强势也在割开风拉扯着无用帆的绳索那一刻,宣告了老水手的性挫败,大学生的胜利却毫无意义,因为女人发现他只是继承丈夫的自大。
强悍处女作,几乎涵盖醇熟时期最拿手的结构和主题:封闭空间内三人行暗流涌动,两性关系的互诱与对峙,成人与青年之间侵入与反击的拉锯过程,中产阶级婚姻关系的虚伪与脆弱,这些薄薄面具在刀入水的刹那顷刻粉碎;意味深长的空白结局。
好的导演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完善自己的处女作。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西北化为乌有,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波兰斯基导演的《水中刀》,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风临
我给了这部电影1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从小伙儿来到之后就几乎完全无法进入。因为我觉得这三个人的关系能进行下去完全就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外(简而言之很扯淡)。
助理主持人 千橡
我给了3分,在单一的场景设置里聊中年困境和女性意识,波兰斯基处女作拍得真好。
场刊嘉宾 Effythefreeelf
我是2分。构图戏剧性张力十足,叙事上三人的关系能引发很多对情感中平衡和失衡的想象。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给了3分。对于处女作是很惊人的,隐秘的意识在无言中潜藏,心理变化展现很优秀,但一些封闭场景设计无感。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好那我们进入第一个问题。全片从头到尾只有三位演员,情节几乎全部聚焦在三人关系的递进、 冲突和变化上,尤其突出了两名男性角色极具张力的对峙和博弈,仅就个人层面上来看的确十分精彩。有种解读认为,其实两人的冲突也代表着新老两代人,中声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更广阔社会层面的冲突。各位觉得这种解读是否成立?
场刊嘉宾 IcrusJoe
额,这没太感觉到。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认为成立,因为这个剧本当时被监管部门毙掉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嗯,这点也和后面的一个问题有关。我也认为这个电影的最大优点就是多义性。
场刊嘉宾 Effythefreeelf
虽然我没感受到 ,但这样三人鼎立的戏剧结构确实有寓言意味可以延展。
场刊嘉宾 风临
说到这里我觉得这种解读确实是可以提高电影的观赏趣味的,而且这本来就是个预言的结构嘛。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对的,这种极简的,其至是舞台式风格本身也很适合制造这种寓言的空间。
场刊嘉宾 风临
就如你所说,影片一直在就两个男性与另一个女性的权力关系出发。我们当然可以看作里面的一种政治隐喻,新一代无产者与先富起来的另一个中产者关于船的方向,以及女性的归属的争夺。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同意。刚好风临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就是关于片中女主角的形象。不难看出的是 ,两个男性角色的对峙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女主角的争夺,丈夫对待女主角是大男子主义的、冷漠的,而年轻人最后其实也是通过耍诈和欺骗得逞。女主角在这场斗争中则更像一个权力争夺、欲望的被动客体,但导演依旧借她之口输出了关键的表达“其实你们俩是一样的”。那么大家是怎样看待这种女性形象的设置的呢?
场刊嘉宾 场刊嘉宾 IcrusJoe
没有伤害的蛇蝎美女。我感觉她就像一面镜子。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这个说法很有趣!
场刊嘉宾 风临
就像政治隐喻的说法里一样,两个男人无非是波兰的两股新旧势力。而被争夺的女性反而是波兰这个国家或者人民吧,作为创作者,波兰斯基显然是站在后者这里的,女人的回复也表达了他对两个势力无非又一番轮回的讽刺。而且这个女性看似是被争夺的客体,但她是情感上一直属于掌控对方的人,很多时候我觉得她是在既有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男性自己能享受什么就享受什么,而且最后不也是她一语戳穿了男主角对自己懦弱的强力伪装吗?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是结尾她依然回归了那种冷漠疏离的婚姻关系,如果从政治隐喻的角度来看,这可能也包含着导演的某种态度。其实是挺悲观的。
场刊嘉宾 风临
嗯嗯,确实是。
场刊嘉宾 Effythefreeelf
类似于一个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游走的角色。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这里我补充一个情节外的细节。女主角扮演者其实是波兰斯基临时找来的一个纯粹业余的演员。所以这部电影最终的成立也是挺偶然的。
场刊嘉宾 场刊嘉宾 IcrusJoe
小成本吧。看起来场景设置挺糙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是却还是成为了经典。那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影片的情节和结构看似简单,但是编剧很聪明地设计了许多符号化的道具和行动,给电影以很深的思考和解读空间。比如写在片命名上的,年轻人不离身的小刀,“在水中却毫无用处”,抽木棒、扎手指缝的游戏,或者是最后被年轻人穿上的,船长的那件白色外套,等等,大家觉得这些符号是必要的,还是实际上略显多余?
场刊嘉宾 风临
必要的,本来电影结构就很简单,而且是反情节驱动的,它不在多义性上进行补充就看完啥都没有了。而且片名《水中刀》里的水和刀直接就是影片最重要的符号,我们如果把刀理解成当时波兰正在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革命与暴力,那小伙儿从用它披荆斩棘到置身于船上无力可施,最终成为两个男性(两个阶级)间不稳定的爆发因素,指向是很明显的。同时那个扎手指缝的游戏那里,波兰斯基用了景深和前后景的三角构图,前景中两个男人的争斗,后景的女人夹在中间戏水等都有很强的解读性。
场刊嘉宾 IcrusJoe
对于寓言体来说,符号化设置是不可避免的。
场刊嘉宾 Effythefreeelf
符号的出现像是一个个片段里导演尝试的小实验?唯一不足可能会令文本过于丰富而感受不到影像的魅力。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电影的影像也是并不贫瘠的,那种剑拔弩张,其实很大一部分也是靠摄影来构建的。接下来是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其实之前也多多少少有所涉及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补充一下本片诞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水中刀》的剧本创作完成后,其实没有通过波兰相关部门的审查,审查意见是“未能真实反映波兰人民精神,缺乏社会效益”。直到两年后波兰社会气候有所变化,剧本几经修改才被批准拍摄。片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可做政治解读的细节,如年轻人上船后两次测试“船是否在前进”,以及男主的车“纠结于选择哪条道路”的开放式收尾。
场刊嘉宾 IcrusJoe
让我想起了波兰学派所呈现的那类道德焦虑。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而作为波兰斯基导演的处女作,其实这种政治表达的倾向也成为他之后一脉相承的主题之一。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简要谈谈他的其他作品,或者谈谈相似题材、风格的电影。
场刊嘉宾 风临
我很喜欢波兰斯基的电影,但这一部反而是目前最不喜欢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为啥呢?完全是因为无法带入吗。
场刊嘉宾 风临
他很擅长这种处女作开始的封闭空间展开的故事,带点寓言与类型元素。我很喜欢那部《不道德的审判》,里面的情节设计和类型感都非常充分且有趣,扣人心弦。这一部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我实在不能理解,可能是他的隐喻倾向太强忽略了合理性;也有可能是我缺乏对60年代波兰的社会心理的理解。比如为什么男主角要这么炫耀自己的资本,一副希望小伙子来挑战自己的姿态。我认为是过于明显的设计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这方面我还挺能理解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爹味?或者说在女性面前的旺盛自尊心。
场刊嘉宾 风临
哈哈,可能是的,我的理解是现实中这么明显的权力展示与对抗有点难以置信。比如我最喜欢的开头,男主角遇到小伙儿之后马上下去想要教训他,然后小伙儿指了一下说“你大灯没关”,男主角立马停住了手,他的权力一下子被化解了。我觉得这样的点到为止还很不错,后面就越来越多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还有人想要补充吗?
场刊嘉宾 风临
没有的话我就说一下没给X的理由吧,其实就是那个摄影我觉得很赞。我其实一开始是非常期待的,因为那个开头很迷人,一辆中产阶级的轿车从树荫下开过来,树荫挡住了驾驶人的面孔,然后慢慢浮现他们的脸,两夫妻开始抱怨,随后男主角开始驾驶,摄影机到了后面拍,男主角明显占据画面重心把女主挤在一边,女主只能抽烟。然后遇上了小伙儿,一切都进行得很有趣。哈哈,就这些了吧。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就是落差比较大是吧。
场刊嘉宾 风临
是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可以说《水中刀》不只是人性的,更是政治的。
8.9;不要恃强凌弱,特别是在自己的女人面前
生命之舟上,女人平静地接受、包容、妥协、反抗、戏弄,男人是从孩童到骆驼到狮子再复归孩童的循环。一种宁静的忧伤。
7/10。波兰斯基通过多次位置的变换使权力的争夺更显激烈,开场先是妻子在驾驶座,丈夫用手势示意停车交换座位,一处简单的位置交换,却道出婚姻的貌合神离,当大学生拦截了丈夫的权威,他破口大骂,妻子同情大学生、一言不发,丈夫产生妒意,准备炫耀力量的同时昭示了自身权威的危机,邀请上船的丈夫处于前景,大学生处于后景,两人呈现出俯拍和仰拍角度,大学生说他的弹簧刀只能割灌木丛,在水中没有用处,体现了他的弱势,他无聊地用刀扣指甲缝、扔到墙上毫无介入的机会。绝大多篇幅漫不经心,但随着风大风静、日晒雨淋、野餐和比基尼,舵柄和缆绳隐喻牵引和控制,将戏剧张力缓慢拧紧,妻子慢慢向大学生释放情感信号,刀的强势也在割开风拉扯着无用帆的绳索那一刻,宣告了老水手的性挫败,大学生的胜利却毫无意义,因为女人发现他只是继承丈夫的自大。
中年男人扔进水中的那把刀,是对女人精神出轨不满的发泄,他不能对自己的女人怎么样,只能把愤怒发泄在青年人的身上。青年、一对中年夫妇,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三角关系推动着整部影片的剧情发展。控制欲、渴望、愤怒,是人类之间最容易产生问题的感情情绪。
以模糊的人相开篇,在停滞的路口结束。三人一舟,摄像机成功地扮演了窥伺者的角色;猜疑与妒意贯穿始终,无立场的“纪录”没有杀死悬念,反而激起骚扰般的挑衅。坠入水中的刀,一直扎向海底。
折刀落水的一瞬间,所有积蓄的力量瞬间爆发,岔路口前的犹豫不前恰是最好的总结;29岁的波兰斯基在红色笼罩下的波兰拍出这样一部欲望纠缠的电影,真是太妖了。
平淡中随处可见的隐喻,洞察与讽刺的一个极致。静水流深的控诉。这就是他,波兰斯基。我喜欢他,我尽力去理解他,但我想我不会太爱他,因为他在倾诉的不是苦痛,更多是冰冷。(是目前的想法,还有很多保留空间)
这片不多说了。只想吐槽一下女主,戴眼镜和不戴眼镜审美差好大。那个大叔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啊。
[影城重看]波兰斯基惊为天人的处女作。①绵里藏针的控制与角力,深剖中产阶级的虚荣空虚虚伪与青年人的迷惘无知。②微妙蕴藉,冷静内敛,张力满满,大量长镜头与主观机位。③爱极水上漂一幕,移木棍&刀插手游戏,拳击收音配上皮带高跟。④车窗树丛叠影起首,岔路口远景收尾。⑤双眼视差主观镜头+1。(9.0/10)
外部空间无限广阔,是海;内部空间无限狭小,是船。三个人物内心的变化很微妙,张力十足。
1.封闭空间,3人映像,萨克斯的忧伤;2.男人间的针锋相对,女性的隐隐骚动。
#重看#强悍处女作,几乎涵盖醇熟时期最拿手的结构和主题:封闭(孤立)空间内三人行暗流涌动,两性关系的互诱与对峙,成人与青(少)年之间侵入与反击的拉锯过程,中产阶级婚姻关系的虚伪与脆弱,这些薄薄面具在刀入水的刹那顷刻粉碎;意味深长的空白结局。
看到后来,想,小妞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几个片子都这一种模式:作家自大丈夫+不被重视妻子+浪漫温雅青年。哦也也。不过,后面的那个对白,倒是有趣。足见男人之小小却致命愚蠢XD 配乐也有意犹未尽的意思.但整体稍嫌拖沓了些.
坠入海水中的刀其实仅仅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女人背叛。偷情
狭小空间的多机位调度、克制的反高潮叙事、相互角力彼此制衡的人物关系,波兰斯基不是一个热烈的人,他用一双冷眼观察着世界的畸变。这也是他创作人物的基础,情感是一种必要而非充分,人物更接近于被精心筛选过的样本,在一场场社会实验的影像化过程之中,他们的情感波动即成为可被提纯的变量。
罗曼·波兰斯基64年的处女作,当年他才27岁,这部只有3个演员的小成本电影,现在看来依然能感觉到导演有很多的有意思的想法。但就现在电影的节奏来说,这片沉闷了些,有人说这是波兰斯基最好的片子,我倒是觉得不如“钢琴家”成熟。
老人一如船帆,不停想把每一絲外來的風頭都納大膨大為自己的勢頭;新人一如匕首,反覆玩著危險的扎指嬉戲只為要人吹捧自己的幼稚玩火──在女人的眼底,這條船上顯然沒有真正的男兒。
比较特别 隐喻部分只能理解一点点 节奏很闷
一个权力的博弈。最吊的是节奏。缓缓地拉长我们对于偷情的期待,最后车子停在三叉路口,抛锚般不动。
想起陆川在波兰影展上对polanski道:“多年前看您的水中刀,我才感悟到原来电影的力量可以穿越黑暗,撕扯心灵。” 波兰斯基一脸茫然,我很想告诉陆川,语言是苍白的,你应该在大师面前流几滴你最擅长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