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我不知道名字但一眼就认出她了。香港电视剧经常见到的。你们有认识的吗?是她吗?
要不是片头出现的龙标我都没意识到这是上映的电影,自问就算我知道有上映会不会去看呢,真难讲呢~~~那些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电影化让我对所有本来“应该”只出现在电视里的各种东西上了大银幕都存在偏见,但细细想来,纪录片上大银幕好像倒是没什么不应该,作为吃货就算看看超大画面的食物是不是就应该去嗨一把呢,得,反正都下片了·~~~
这是官方意义的舌尖上系列,据说是原版人马,嗯,的确是沿袭了CCTV版舌尖的精髓,用食物讲述的天朝文化,我喜欢~~~食物本身让我大半夜看了浑身不爽,我想吃啊啊啊啊啊啊,这玩意要是去电影院看这满场的咽口水声肯定相当的壮观。片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中国人喜欢用繁复的食物制作寄托感情。真的呢,于是各种节日的重头戏总是吃,各种不一样的吃,春节这个最最重要的节日当然更是吃了再吃,而且我们春节总是在重复吃某些东西,我们称作传统。如今物质生活算是富足,吃其实已经不是奢侈,但是春节的那几顿总还是还上那几个大菜,我其实有时候挺腻味的,因为我没有远离家乡,没有远离父母,父母和家乡的味道总是在身边,所以到了那些时候,我总是劝长辈们试试新鲜货,今天想想这些味道寄托得是最原始的念想,是到了时候必须要的有念想,如果真的没了,我也不会舒服,就像那几个只有冬天(也就顺便只有春节)才有的食物,我其实还是会想念的。生在一个大城市,好多传统真的不见了,起码我们还得留着吃,我得记得今年冬天跟爸妈学那几个菜哇~~~~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看《解救吾先生》里的王千源吃饺子就特想吃饺子,看《春娇与志明》里杨幂给余文乐下面就想吃挂面,看《乡村爱情8》里刘能吃罐头就立马去超市买罐头,最近,甚至有人因为看《太子妃升职记》中毒太深而跑去买进口的榴莲和从淘宝杭州的桂花糕……我们热爱吃喝的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吃着我看着,别人喝着我站着”,而且总觉得别人吃的样子看起来特别香!
这一点,其实在《舌尖上的中国》以纪录片形式在央视播出时,每每都要引发朋友圈里一片喊饿的盛况,就已被证明过了。但当它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见美食就认怂的你至少还能于自家沙发与冰箱之间自我安慰的溜达几圈,带着“胖死拉倒”的愧疚心煮个方便面、下个速冻饺子啥的,聊以缓解馋虫的噬虐,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正牌原班人马打造的《舌尖上的新年》将在更为幽闭、便于人集中精力的电影院放映,又会带来啥样的感受呢?
首先要说的一件事是,之所以要强调“正牌原班人马”是因为,对美食电影情有独钟(因此不可能减肥成功)的我,去年此时跑去看过另一部在电影院上映的美食纪录片《味道中国》,形式完全copy《舌尖》,但无论是情节的表现,情感的渲染,食物选择的新奇度,都远远不及《舌尖》,最关键的是,没有李立宏老师对食物充满激情的解说,整体水平真的low掉很多,但尽管如此,那部电影还是让我在电影院里就忍不住淘宝买了福建的奶片,陕西的酱油,湘西的腊鱼和忘了哪的豆腐皮。
而今年,我终于迎来了正牌《舌尖》团队打造的《舌尖上的新年》,那真是变本加厉的折磨馋馋的me,甚至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于淘宝购物,而是恨不得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美食旅行了。尤其台湾代表团入围的年夜饭“红蟳米糕”,蟹黄肥妹的红蟳蟹与糯米、芋头、蛋酥交合出盛大富足的繁荣感,从制作过程到成品亮相无不引发影院内一片吸口水的声音,而莱芜大糖瓜制作手法之神奇则激起所有人的惊呼声,香港的围村盆菜,一盆之中囊括鸡、鸭、鱼、蚝、猪、蘑菇,做法则要经历煎、炸、烧、煮、焖、卤等几乎所有中国做菜手法,过年时登上一个大家庭或一个武馆内上下数十人共享的年夜饭餐桌,既寄托了蒸蒸日上的愿望,又将中国的年味演绎到最大,让人不禁油然升起一种“做中国人真好”的幸福感。
(写到这里,我不禁站起来去拿了一盒鸭脖儿)
比起之前在电视上播放的《舌尖》日常版,《舌尖上的新年》在拍摄手法上也更为讲究,剪辑方式上依然是多种美食的穿插混合剪,情节设置上却非常节制,绝对不让煽情抢了美食的风头。影片中还运用了很多颇具张艺谋早起风格的镜头语言来传递人与食物之间亲密接触时产生的转换关系,比如江门大糍如何在巧妇的手中由一个3厘米的面团油滚成一个30厘米的麻团,发菜蚝鼓炖猪脚制作与咏春拳的形意之通,新鲜猪肉用如何巧妙的借助草绳和树枝悬挂于屋顶,在边吃橘子边烧橘皮的闲话家常中,赋予猪肉以水果的清香……观众随着食物的各种奇妙组合也用眼睛游历了大好河山,那些隐藏在大多数人一生都不可能去到的山野村庄中的平民美食家们,将自己的信仰与希望寄托于美食之间,又通过《舌尖上的新年》来到观众面前,让食物之美,风景之美,人性之美,尽收眼底。
在电影院里看好吃的,无疑是全年既走心又虐心的观影体验,诱人的色香味呈于大银幕上,即便吃再饱来看也会很快感觉到饿。影院里动不动就是哀嚎声、叹气声、“cao”声、拍大腿声一片,还有人忍不住大声说“幸亏不是尼玛3d的”,也是太恨这些美食看的到却吃不着。更有趣的行为是,演到一半发现我周围的人都开始猛翻书包,搜尽各个口袋,寻找有没有什么可吃的解解眼下的馋。而观影结束后的场面则更为微妙,一起看提前观影场的尽是些相识的影评人、媒体人,他们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为梦想、为事业、为混口饭吃而暂居在北京,往常见到他们观影后大都会聚集在门口聊聊电影怎么样,这次却见他们忍不住刚一出影院就开始呼朋引伴要去吃饭(当时才下午4点),更有人文艺的抬头看着雾霾氤氲的天,轻轻的叹了口气,表示自己有点想家了。
是啊,春节将至,是该准备好年货回家过一个“舌尖上的新年”啦!(文/宋小卡)
《舌尖上的新年》是富有年味的美食纪录电影,它给观众带来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全片的佳肴之多,为本片的一大看点。从中国北部至南部皆有涉及。重点描述重庆西阳腊肉、呼伦贝尔乌日木、广西平乐酿酒和广东鹤山烧鹅。将人的故事与年味结合,来表现新年团圆美满之意。
“从农历腊月开始,人们敬天地,礼神明 ,是家人情结,也是岁月感怀。”片中看似说菜,实则谈人。的确,不管饭菜如何美味,“最好的滋味,是要等儿女回来。”年味儿,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满,是幸福、富足的一种含蓄的表达,它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传统。最后一家人幸福的团圆,用合家福的形式,将年味儿的意义升华。
片中运用多种方式来展现年味的鲜嫩可口。微焦镜头和反光板的运用,使菜品的鲜嫩多汁得到充分的表达,慢镜头的插入,使观众能仔细观察到菜品制作的细节。拟音师的后期拟音,丰富了声音的细节和质感,让观众身临其境,享受这声画结合的饕餮盛宴。
广东鹤山烧鹅,将中国武术与烹饪结合,为年味增添一种奇妙的感觉。
同为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描写菜品,实质上是在讲述家的意义,和中国幸福团圆的美好传统。不同之处便是《舌尖上的新年》并没有着重描写从取材到烧制的全过程,重点表现成品的鲜嫩美味。本片菜品和故事之多,跨越我国大江南北,影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将新年的意义和传统的美德融入其中,使其得到真正的升华。
这道舌尖上的盛宴,用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独到的叙述方式,展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神明的虔诚和对祖先的感恩。随着如今年味的淡化,也只能靠美食承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统,可见这舌尖上的盛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了摄影配乐配音,该片无任何亮点,无故事、无情感、无细节、无情节。即便是摄影也就是换了阿莱摄影机的婚庆摄影师审美水平。离BBC4的电视播出水平还差几条街,导演这样圈钱真的是。。。就是一个加长版的电视节目,冒充什么大头蒜纪录电影,在春节档期混水摸鱼,此片充其量就是做的比较精美的厨师技校视频教材,担不起“纪录电影”四个字。。。👽
作者:陈晓卿(《舌尖上的新年》艺术总监)
本文摘自同名图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679036/我参加工作25年,这25年里只有一两次的春节是在自己家过的。除了多几天假,过年那几天对我来说和工作时间无异。
○不过年是我的日常
从美食的角度,我吃过的最怪异的年夜饭是在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的食堂。那是1998年,我在日本参加培训,三十那天晚上开饭的时候,培训老师突然说:“我们有一位中国学员,今天是中国人的春节,在此让我们为他庆祝。”我很有点小感动。老师所说的庆祝,就是在那天的份饭里特别为我加了个小碗,碗里盛着一只饺子、一点汤。
那饺子就是日本超市里常见的广东产速冻大馅饺子,因为太难吃了,我没吃完,但这份心意感人。
其他的年夜饭都乏善可陈。刚工作那几年的春节,我都在值班室值班接电话,订个盒饭就算了;后来轮到同事值班,我却在外地拍摄;再后来值班和拍摄都少了,却经常是同事加班没回家,我也不好意思走,就陪着他们,找个饭馆随便吃点。年夜饭的馆子每年换,一起吃饭的同事年年变。对过年这件事,我的个人感情是抽离的,难以切身感受。《舌尖上的新年》需要把中国各地的美食和过年情感传递给观众,我却恰恰是一个不与家人一起过年的人。
○那是童年,面目不清的甜
其实我很理解过年的味道。
小时候每到过年,我爸爸就做红薯糖。将红薯反反复复熬煮成糖浆,簸箕上撒一层炒面防止黏底儿,把浓稠的糖浆浇在簸箕上,晾凉。红薯糖即成,吃法多样。一种是把糖掰成块儿放碗里,隔水融化,待糖软下来后将筷子插进糖里不停地搅,卷出来像棒棒糖一样,还能拉出很长的丝。还有一种吃法是将花生、芝麻剥好、炒香,加桂花、青红丝一起铺在桌上,把熬化的糖稀浇在上面,等它冷却,切片。有的人家不用花生、芝麻,买一毛钱的米花或者玉米花来配糖稀,自制米花糖。不怕麻烦的还能用红薯糖做酥糖。将炒面薄薄地铺一层在板上,浇上红薯糖,待稍冷却卷起,一边卷一撒豆粉,最后切成花卷状。放凉后酥糖变脆,咬一口天崩地裂。这种简单的零食陪我度过很多个天寒地冻的新年。
红薯糖没有结晶和萃取物,颜色黑红,状似红糖,味道却非纯甜,而是一种面目不清的甜。现在这种糖非常少见,因为少有人做。有熬红薯的功夫,买一斤白糖化了做糖稀要快得多。
读大学那年的寒假,有天在宿舍里看书的时候,我突然非常想吃红薯糖。北京有各种糖,但无论哪种都没有那个面目不清的味道。
借拍摄《舌尖上的新年》之机,我们走了全国很多地方,最后在河北大名县找到了这种糖。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居然还有人在做费力不讨好的红薯糖。带着惊喜和敬佩,品尝之下,我觉得味道不错。
○一抹亮色,主妇的细密心思
我妈妈拿手的过年厨艺是两样:年糕和粑粑。
小时候的年糕特别香,细条状的年糕蒸出来,蘸上桂花红糖,一口咬下,食材最本质的滋味相互交融,美极了。做甜粑粑,要蒸好糯米团成团,里面加糖,表面油煎后直接吃。咸粑粑里放肉馅和菜馅,将切得细细的五花肉丝配着青菜团成团,加上干辣椒切出的辣椒丝一起放进方盘里,用擀面杖来回擀,最后用刀切成方块。
对我家来说,团成圆的代表甜,切成方的代表咸,无论方圆,粑粑都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
物资匮乏的年代,也不知道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总之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在过年前搞到足够的盐水瓶和西红柿。将盐水瓶用开水烧过杀菌,把秋天最后一波西红柿煮熟,加一点点盐,切成条塞进瓶里。我们称之为“西红柿酱”,但严格说起来它算不上酱,只是一种储存西红柿的方法。年前那个月你去看,每家背阴的地方都放着一溜红,它是春节的一种颜色。
这是主妇的细密心思——要在这新旧交接之际带给家人好意头。有了西红柿酱,年三十的餐桌上就能多一盘西红柿炒蛋,菜的颜色也更丰盛一些。
○一家之长的执着,烧鸡必须亲自做
我一直觉得我们家是很典型的南北中国,典型在我父母的家乡分别在淮河两岸。吃米还是吃面,一提起这个问题,南方人和北方人总能掐起来。这个问题在我家同样存在,却从没因此产生过矛盾。我爸爸是淮北人,吃面;妈妈是淮南人,吃米。我爸觉得吃米饭吃不饱,我妈觉得馒头只能吃着玩,他俩永远吃不到一起,但老两口结婚五十多年没红过脸。
我妈做米饭,换小火的时候总会给我爸放进两只馒头;我爸做馒头,蒸锅的中间总是空的,为的是给我妈热一碗米饭。就这样,遍及全国的米面之争在我家一直争不起来。过年时,他俩也按照各自的口味分工协作。我妈妈负责做糍粑,我爸爸负责做烧鸡和红薯糖、炸排叉、炸寸金,最后年夜饭的餐上也是南北荟萃。
烧鸡一定得有,别人家的烧鸡可以去买,我爸是符离人,亲手做烧鸡是他的执着。将自家养的鸡宰净,把糖在油里融化了,趁热往鸡身上挂糖稀,一遍一遍地淋,烫到鸡的皮肤微微泛红。糖稀挂满后把鸡放进油里炸,炸出漂亮的鲜红色,这时再卤,才好吃。说实话,我父亲干教育是一把好手,但做烧鸡的手艺着实一般。烧鸡要有老卤才香,我们家不是开烧鸡店的,一年只做这一回,用的都是现熬的卤汤,论品相和味道当然比不上店里卖的烧鸡,但父亲亲手做的那个滋味让我难忘。
我父母都是教师,学校事情多,我和妹妹很小就自己做饭。只有过年的时候,父母才有时间和精力下厨,才能吃得这么精细、丰盛。更重要的,对父亲而言,年夜饭代表了他作为一家之主的尊严。餐桌既是年终总结,也是成果发布,七个盘子八个碗是必须的,家里有升学的就聊升学,没有升学就聊平安,总之结论一定是“今年的生活比去年又好了些”。
○远在全国的年夜饭
很多时候,过年那天我都在拍摄。1992年,在无为县妇联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二十二位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过完春节她们离家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她们进入北京、在家政服务中心找到第一份工作,拍到一年后的春节,她们又回到农村的家里。这部纪录片题为《远在北京的家》。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 “草台班子”,拍摄都在业余时间完成,经费很有限,出差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有时候还要把设备科的人灌醉了偷出摄像机去拍。
1993年的春节,我们在无为县农村女孩的家里拍摄。三十晚上,无为人要煮红豆饭,做肉烧豆腐棍子,很香。但我们拍摄时间紧,没时间吃饭,也不能占老百姓便宜。摄制组的人盯着机器拍别人家团圆,自己抽空啃点儿方便面。那滋味!
《舌尖上的新年》也是这么拍出来的,2015年春节期间,我们没有一次能正常吃饭。久了,再不自在也习惯了。
○一起吃卤味,就是活着
2 0 0 9 年春节, 我负责《生者》栏目,拍地震后灾区人民的过年故事,所有导演分布在四川的十一个县。作为总导演,我在指导拍摄的同时,还要给大家做后勤保障。年二十九,我从成都出发,开车给导演们送吃的。一路到达汶川、茂县、萝卜寨、北川、都江堰,送的无非是方便面、火腿肠。送完补给回成都的路上,天快黑了,我突然意识到要过年了。给导演们送去的那些东西,平时还能凑合,年三十可不行。
第二天早上,我跟成都电视台的导演梁碧波、杨毅一起,先去菜市场,又去双流县,打包了芋儿鸡、烧肥肠、兔头、麻辣兔丁、鸭脑壳等冷菜。一路紧赶慢赶,从崇州到什邡的红白镇,晚上到江油,最后终于到达平武县的南坝镇;另外一组在青川拍摄点工作的同事那天也赶到南坝,我们和拍摄的那户人家一起过了个年。
三十晚上,两桌,我们这桌有主人家做的菜,他们那桌也有我带去的各种卤味。摄制组的人一边吃,一边拍他们过年。将近十二点的时候,我去给那家主人敬酒,电视机里主持人突然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诵,那是零点倒计时,离新的一年只有十几秒了。他们家人呼啦啦站起来,要出去放鞭炮。
我突然想到,哎哟,我敬什么酒呢,又不是我过年,还得拍摄呢。一回头,我们那一桌早就没有一个人,都各就各位干活去了——两个组、三台机器,最远的已经到山上准备拍全景了。外面的机器在拍摄,为了防止穿帮我只能在屋里待着,陪着两桌残羹冷炙,听着院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看那家人过了他们这一生中第一个防震棚里的新年,心里百感交集。
过了十二点,镇子渐渐安静下来,路上没人,灯也都关了。我们的人拍完回来,都两点了。我说,要不咱再喝点,今天过年。大家都摆摆手,说不行不行,要睡觉,太累了。其实那天吃了什么,我完全不记得。
○用一场盛宴,作别记忆中的年
拍这个片子,食物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是想找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正是食物和享受食物的流程与方法造就了我们,西方有句名言,叫“食物成人”(We are what we eat),进一步来说,是“食俗成人”(We are how we eat)。人的味觉其实很奇怪,什么东西最好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类会有一个普世价值,但美食没有。健康?营养?这些都不能成为判定美食的标准。
我有个朋友,口袋里永远装着花生,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找到借口吃几颗花生。要喝酒了,“哎,稍等,我喝酒过敏,吃点花生”;胃有点不舒服,吃点花生;晚上睡不着觉,吃点花生……花生对他来说是食物还是药物?或者是他最无私的信任对象?这很奇妙。他对花生的依赖,其实也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只是在你身上,花生就变成了红薯糖、油炸糕、爸爸做的猪肉炖粉条、奶奶包的饺子……现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总有一种味道,像子宫一样,会无条件地接纳你。
现代化生活已经不需要看天时,不需要春节来传承经验、指导耕作,春节已经失去了历史意义。过去的春节是收获之后到下次开春忙碌之前这段时间的重要的庆祝活动,是农耕社会秩序的衍生和集中展现;现在的春节主题则是民工返乡、春运高潮、高速公路免费。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春节已经无用。我们今天纪念、展示中国的春节,是在向记忆里的春节味道致意。
本文摘自同名图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679036/<图片1>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之前先吃饱看的还是挺舒服的。
第一次看电影不是因为美色流口水 点映出来立马滚去次饭2333
既缺乏专题片的逻辑,又不具备纪录片的实感。剧情片演员可以是工具,纪录片却是以人和生活的真实为立足之本的。这里所有社会、文化的东西基本都是牵强附会、生硬尴尬,导致美食本身也很空洞。加一星的原因是至少比春晚还是好点……
蒜苗腊肉、手把肉、鲢鱼冻、布里亚特包子、酿菜、松皮扣、凤梨酱、三色蛋、红鲟米糕、生腌海鲜、香芹海鳗鲞、蒸星鳗鲞、姜丝乌狼鲞、大糍、发糕、乌日木、羊肉腊八粥、糖瓜、红龟粿、烧鹅、平榛、炒米、金枣、杨桃干、茶泡、糕角、九大簋、盆菜(黄酒鸡、焖冬菇、手打鱼丸、炸金蚝)、七件子
“圈钱”个瘠薄啊!良心制作,无论配乐还是特写航拍,能和爸哪儿跑男那种垃圾娱乐片相提并论?舌尖拍到老我看到老!///2.21看后来评:会猛然让人心下一动,会让人眼眶红红,会让人涌起丰富的情感,这部电影让人吐槽的地方很多,它甚至没有完整的讲述,可它成功在,给你最期待最感动的体验。
虽然渍渍好多次,但拍的还是不走心啊。
视觉享受,味蕾盛放
纪录片的定义: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奥斯卡都有纪录片单元呢,为什么就不可以上映了?说圈钱的也真是呵呵了……
看这部片会对你造成暴击的有:重庆腊肉,豆酱鲶鱼冻白米饭,手把肉,布里特包子,松皮扣,糖瓜,发糕,糕角,海鳗,星鳗,十八酿,三色蛋,红鲟米糕,香港盆菜,烧鹅……
没有什么比看这个电影只能吃爆米花更伤感的了吧。
美食最能勾连起中国人的感情,不远千里回到久违的故乡,只为这一口解除乡愁的美食!电影淳朴的画风,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啊!
制作糖瓜那段看得入迷。
不一样的年菜,一样的年味儿。处理河豚高手在民间,这乌狼鲞让我嚼一嚼吐掉我都不敢...。另外腊八粥居然还有咸的!简直比甜豆腐脑还异端!
首先请看客们区分一下,院线未必都要放映商业电影,艺术题材、纪录题材,都可以在银幕上观摩出别样的体验。所以大家心态放平和先。市场需要包容性,当然,也需要抵制《爸爸去哪儿》这种现象级影片的热映。
就算你告诉我里面会出现的每一道菜,我也还是想自己亲眼看一遍。
纪录片也是电影的一种,上映无伤大雅
影院排片少得可怜,但诚意的出品,看完浓浓的国人传统自豪感,立意碾压其他同期商业垃圾。适合一家人其乐融融观看
支持纪录片上院线!
看点映口水流的不要不要的 比春晚赞多了
妈蛋,真想炸死那些一口一个“圈钱”的傻逼。纪录短片就不能制作成电影了?装自己看透一切要不要太幼稚了点?打一星很酷炫吊炸天?没看过或者是眼睛瞎就不要乱评分,乱评分就算了,别乱喷,真是秀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