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西柏林:那个所有方向都朝东的地方
《柏林苍穹下》摄于1987年,距离柏林墙的倒塌还有两年的时间。同年6月,里根总统在演说中高呼:“戈尔巴乔夫,敞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推倒这面墙!” 围墙,无人区,岗哨和卫兵,让这座已经在战火中满目疮痍的城市愈发分裂,直到今天,这道矗立了30年之久的伤疤仍然无法彻底弥合。在墙的包围之下,西柏林则变成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战前所有的文化中心和工厂都在东柏林,社会主义政府还时常谋划着进攻占领西柏林的路线。西柏林像海里漂浮着的一座墓园,里面的人们理所当然地醉生梦死,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所有被东柏林视为异端的文化都在这里蓬勃地生长起来,西柏林成为了电子乐、哥特和同性恋的天堂,许多著名乐队和歌手都曾在80年代入驻柏林。在《柏林苍穹下》中,堕入凡间的天使丹密尔与女主也去参加了Nick Cave的现场。丹密尔所看到的演唱会海报破破烂烂地贴在桥下的墙壁上,演出时间手写在一张白纸上,潦草地贴在海报底端。
《柏林苍穹下》的导演维姆 · 文德斯在电影里建构了一个异于俗常的天使设定。片中的两个天使并非人们习惯中会脑补的可爱的孩子或者温柔的年轻女子形象,而是两个身形高大、神情冷峻的中年男性,他们总是身穿一件垫肩的长风衣,头发一丝不苟地用发蜡固定在脑后,他们能看到所有人、听到所有人的心声,然而却不能被看到,也不能改变任何事,只能置身事外,对人间百态冷眼旁观。孤独的小孩把磁铁吊进下水道里想要拿到两马克,濒死的中年人在车祸现场喃喃自语,赚不够钱的妓女在马路边绝望垂泪,自杀的年轻人神情淡漠地跳下高楼。在这两个被困守柏林的天使里,丹密尔厌倦了这样没有色彩和感觉的“永恒”,选择堕入凡间,像每个凡人一样去感受万事万物,戴上他们的帽子,打扮成他们的样子,在冷的时候搓搓手,喝一杯咖啡,爱一个人。卡西尔则继续坐在记功柱的胜利女神肩膀上,以上帝视角俯瞰众生。影片结尾处,丹密尔提笔写下,“我了解了一个天使所不能了解的”。这座城市像一个荒凉的梦境,尽管破败不堪,满目疮痍,却又充满了难言的感召力。年轻人们到这里来寻找自我,艺术家们到这里来追逐梦想,低廉的房租和无限的可能,贫瘠的生活与未知的邂逅,每个人都在个梦境中奋力活着或者死去,声嘶力竭,毙而后已。
影片中曾多次出现柏林的众多标志性建筑。波茨坦广场或许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场所之一。这个八边形的小广场在历史上曾经是柏林的门户,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然而却在二战中被彻底摧毁,并在冷战期间被柏林墙一分为二。影片中的老人便是坐在荣光不复、百废待兴的波茨坦广场中间追忆着过往。片中与波茨坦广场同样象征着皇城令人唏嘘的劫难的还有威廉一世教堂和记功柱。影片一开始,天使便是站在被炸毁的威廉一世教堂的缺口里,无言地望着大地。这个曾经象征着普鲁士王国之强大的教堂,终究也在战火中变成了残垣断壁;卡西尔则常常坐在记功柱金色的胜利女神的肩膀上,尽管女神挥着金色的翅膀,但记功柱脚下借以纪念19世纪三次大战胜利的浮雕和炮筒却在战后被战胜国要求覆盖了起来,直到80年代才恢复。
柏林的国家图书馆,奔驰总部以及马戏团和废弃工厂改造成的地下tech club,则象征着西柏林战后建设中的一些现象。Hans Schauroun的图书馆,与爱乐音乐厅以及密斯的国家美术馆一样,同属于战后西德政府为确立新的文化中心所作出的努力。两个天使曾不止一次出现在这个图书馆里,观察和倾听各种各样的人们。奔驰总部则成为了新的观光地点,人们到这里来感受新柏林的现代气息,然而对生活无望的年轻人却从那个巨大的、旋转的奔驰标志旁边一跃而下。马戏团,小型现场和电子乐club,则成为了这个“一切方向都是朝东”的世界尽头里的幻象,人们为惊奇而鼓掌,在迷醉的大麻味和电子乐里木偶般地摇摆着身体,然而什么都不能改变他们脸上的迷茫与麻木,这是一个没有结构、没有戒律、仿佛无限自由却又无法找到意义的地方。
影片上映之后两年,柏林墙终于被推倒,东西柏林再次合一。西柏林的朋克与电子乐文化迅速蔓延到了东德,为严格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带来无限的惊奇。大量废弃的东德工厂成为了艺术家们争相占领的地盘,曾经作为工业区的Prenzlauer Berg和Friedrichstain也在短时间内走上了类似Kreuzberg的道路。直到今天,柏林仍然以它高度的艺术包容性接纳着世界上一切想要在这里放飞自我的人们。它仍然是欧洲土地上的一座孤岛,德国不会有第二个柏林,欧洲不会有第二个柏林,世界不会有第二个柏林,因为它的历史独一无二,它的复杂无人能及。
“如果有什么地方,是上帝用来惩罚天使的,那就一定是柏林。”
它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地方,是一切迷途的路。但它值得天使放弃永生,堕入凡尘,只为品尝它的一点一滴。它是隐秘的、不可言说的,亲密的,就像那个马戏团的姑娘,只有你知道它对你的意义,与一切旁人无关。
2 ) 当我能看见你的时候,我仍是孩童
电影开始的那段,天使俯视柏林城市的黑白画面。如时间流淌般,缓缓移动。
我突然感觉到一种不可名状的空前的悲伤袭来。
这悲伤透过屏幕,穿过皮肤,直达骨髓。
我知道,那一定是坐在我身旁的那个我看不见他的天使,他轻轻的将手放在我的肩膀。
导演Wim Wenders自己也承认,他不相信天使的存在,天使在这部电影里只是隐喻。
而更多爱这部电影的人,我们,却是如此迷恋着那生有双翼的神的物种。
他们作为观察者,行走在城市里。相比那些救赎,神迹,这是我最喜爱的对于天使工作的描述。
他们跨越推倒的柏林墙,走过战后的柏林城,走过24小时的咖啡小铺,穿过街道,穿过工地,穿过旷野,穿过废墟,穿过地铁,穿过nick cave and bad seeds的歌,穿过马戏团,回到图书馆模样的天堂。
他们仔细聆听每一个人。
我本处于空前悲伤带来的慌乱中,渐渐,仿佛融入天使的职责,和他们一起聆听起众生。
在长达一半时间的喃喃的旁白中,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观察者,开始变得安静。
战前的柏林。我是失语的演讲者。我四年没见过她。我为什么要活着?可怜的养老金。妻子出走童年留下的怪癖。他不会丢下我的。我是哑巴,三个人一起玩多好。。。
细细碎碎的内心自语,糅杂在一起,像是轻柔的乐章。
每个音阶却都孤独。
身处人群中,你有没有在思维正进行时,突然中断?
我常常感觉深深的恐惧,身边有人(或是天使)正在聆听我的内心的最黑暗和最绝望。而且坚信这恐惧不是没来由。
当你愈是想要控制思维这匹脱缰的野马,脑中愈是像火车站一样各种想法一刻不歇你来我往。
于是为了掩盖这混乱,我会在脑中默默唱一首歌《Vincent》。
我知道我是有恐惧人群的心理障碍。因此我总愿意站在人群的边缘。
我喜欢观察所有人的或喜或悲。观察是否有人不知所措,然后走上前去轻轻用手搭在他/她的肩膀。
也常常爱上人群中,和我同样沉默不语的那个。
或许我也是被放逐的观察者?只是自己已经忘却?
那首在电影开头,和电影中间不断出现的,Peter Handke的《童年之歌》。
当孩童仍是孩童,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河流就是大川,而水坑就是大海。孩童的思维如清水般纯净透明。
因此孩童能看见天使的微笑。因此天使会对孩童微笑。
而被天使守护的我们,已不是孩童的我们,早忘记了曾见过的那笑脸。
被默默守护,却浑然不知那个守护天使身在何处,眼神是否勾人魂魄。
当孩童不再是孩童,我们看不见天使。
这就是我不可名状的空前悲伤的缘由?
想起一个人,他早在我对面的窗,看过我青涩的短发模样,看我下楼遛狗,看我蓄长发,直到看我穿上第一双高跟鞋。他看我那时稚嫩的画时,尽管他已快要离开,他只是笑着什么也不说。
而那个时候,我们都浑然不觉。
于是我那种无比悲伤的情绪又冒了出来,那个曾守出现在我生活中的观察者,现在会在那个图书馆?
天使丹密尔终于和玛瑞安相遇的那一刻,丹密尔缓慢、缓慢转过身的那刻,我空前悲伤的情绪消失了。
玛瑞安的耳饰,是一只小小的翅膀。
永生的合体的感动中,天使卡西尔独自坐在台阶上,仍在他幽蓝色的黑白世界中。
***
当我能看见你的时候
我仍是孩童
睡在陌生的床上
也许偶尔会醒来一次
我仍是孩童的时候
我能清晰看到天堂的样子
能清晰看到你在那么高的高处,俯视这城市的样子
能清晰的看见你的微笑
因我只是个孩童
我不恐惧你聆听我脑中任何的念头
因为我手里抓满了浆果就会满足
因为我只是白纸一张,清水一杯的孩童
你仅是从我面前微笑走过,像路过每一个孩童
当孩童仍是孩童
我能看见你
却不能在你眼里投射光影
当我已不是孩童
我已无法看见你
你却执着的守护在我的身边
聆听我所有一言不发时的声音
这聆听却让我恐惧
我无处躲藏的恐惧
我无法分辨,这恐惧究竟来源何处的恐惧
你在我哀伤时,把手搭在我的肩膀
你在我欢乐时,仰视我,视线紧随
你在我奔跑时,在街角处等我
你在我心醉时,轻抓住我的手,想要与我共舞一曲
尽管这一切,我都不知晓
当我已全然投射在你的眼,和心中
我却已不是孩童
我却已看不见你
直到一天你出现在我梦中
金甲,白色羽翼,眼神忧郁,一丝不乱的发
我终于感知到你的存在
我却无比悲伤
我,要在这世界中
怎样找到你
当我再能看见你的时候,
你已卸去金甲,没有羽翼,头发会因微风而震颤,你从云端跌落
我还能认得出你吗?
也许只有那一天
那种无比悲伤的莫名情绪终究再不纠缠我
我终被另一种感觉填满
那叫做完整的感觉
那时我环顾四周
就能轻易的从喧闹的人群里
看见那个微笑注视着我,一言不发的你
你跌落时后脑勺的伤口
早没了痕迹
3 ) 对描述一部“无法描述”的电影的再次尝试
《柏林苍穹下》的作者维姆.文德斯曾写过一篇文章《试图描述一部“无法描述”的电影》,这让看完影片并跃跃欲试打算写第一篇影评的我十分沮丧。因为首先,这部影片的作者已经写了一篇“影评”了,这意味着像我这样的初级影迷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影片解读的”标准答案”;其次,连作者本人都说这电影“无法描述”了,那我能写出点什么东西呢?不过,为了向能让一向耐不住性子看“闷片”的我津津有味地看完这部大家号称的“闷片”,并且不厌其烦地反刍里面的经典片段的导演致敬,我还是要尝试来谈谈这部片子。
说它是奇幻片,应该没什么异议。但是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打算拍一部关于天使的电影,如何表现才能使基督教世界与非基督教世界的观众都明白并信服?换一个角度问,也就是在没有与天使接触的经历,也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文德斯的“天使”仅仅是头脑中幻想的产物吗?
其实不然。
文德斯对天使的设定是诗意而严谨的
“当上帝极端失望,最后准备永远弃世界于不顾时,有一些天使不同意他的做法,站在人类这一边,辩说应该再给人类一次机会。
因计划遭到阻挠,上帝显得极为生气,并将天使放逐到地球上最糟糕的地方:柏林。
然后上帝就离开了。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今天所惯常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从那时开始,这群因“二次天使叛变”而落难的天使就被困在这个城市里,不但释放之日遥遥无期,连重新获准回天堂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被诅咒而成为目击者,永远只能做旁观者,丝毫不能影响人类的行动,或是介入历史的演变... ”
这解释了为什么片中的天使始终滞留于人间,也引出了关于柏林这个城市的思考。
而翻开圣经,可以发现片中的天使严格遵循着基督教中的定义:
先谈谈对天使特征的表现方式。天使多以人形出现,故演天使的演员除了统一梳辫子、穿黑色大衣外,外表与常人无异,翅膀也在片头就悄悄隐去。我们能从人群中辨认出天使的原因,除了他们统一的装束外,还有他们之间的互动,例如图书馆内,天使会互相点头示意。我们能轻易地区分天使所见与人类所见,是因为导演将天使定义为无法区分颜色,这是我认为的本影片最出彩的设定之一。首先他强调了天使的非物质性,他们也没有触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同时也便于我们区分天使与凡人的视角,因为黑白镜头皆天使所见。(片头从小孩的视角看去亦是黑色,一则可能是这些小孩也是天使,二也可能暗示心灵纯净者与身体残缺者更接近上帝,因为在天使谈话中提到“一个盲人看到了我”,聋哑儿童也看到了天使)。达米尔由天使转为凡人后,他所见的也由黑白转为彩色。而之前,则有两次预示,一次是在马利昂的房间里,天使被她的自述所打动,黑白的视觉转成了彩色。在一段摄影机快速而不平稳地穿过夜晚柏林的景象中,彩色的视角又转为黑白,是天使卡西尔以不动声色的眼睛旁观夜晚柏林的罪恶。
天使能御风飞行。片中车祸那一场景之前的快速推近,一组柏林夜中流浪汉的镜头的快速播放,其实都显示出天使能快速移动。
天使能帮助人们。这里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首先,天使能听到人类的想法,如果起初片头那无数人窃窃私语的声音让观众摸不着头脑,那么之后一长串看电视的妇人,绻宿在沙发后面的孩子,站在梯梯口抽烟的女人,为孩子犯难发愁的父亲的独白,以及图书馆、地铁上每经过一个乘客都能听到的一句话,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天使的读心能力,他们甚至能听到空中电波的声音。(片中环绕广播塔一圈,听到了不同电台的声音)在孕妇临产、地铁上的人绝望与小伙子要跳楼时,天使抚慰他们后,他们的想法都由悲观转向相对的乐观,但要跳楼的小伙子还是跳了下去,天使卡西尔一声痛苦的喊叫告诉我们天使尽管能影响我们的想法,但面对人们的行动,他们无能为力。如果再考虑到故事的背景——柏林,意义便“升华”至对东西柏林何去何从的无奈感。
天使是属灵的灵体,无骨无肉。故人们无法见到他们。但他们又并非全无任何形式的身体。人们也会感知天使的触碰,这由他们会挠挠天使所触的部位可以得知。而且之前我很难接受的是本片的天使是有影子的,尤其最后Nick Dave演唱会中,天使卡西尔的影子随舞台灯光而变化,宛若天使之翼,这可以推知天使的影子不是文德斯无心之误,而是他对天使“并非全无任何形式的身体”的个人解读。
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其实都是严谨的表达。正由于这些对天使定义的严格遵循与巧妙表现,使得这样一部涉及宗教概念的奇幻片既得到了基督教世界的承认,又为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所理解。
其实一直在困惑为什么电影会选择天使来表达内容?回到影片开头,“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的诗歌贯穿始终,接下来便是天使站在是胜利天使像旁边,以俯视的角度和悲悯的情怀体察人间,也许导演一直在试图避免用大人的视角反思世界大战这段大人们犯下的错误,因而通过孩子和天使的眼睛来描绘柏林这一块充满伤与惑的土地吧
4 ) Peter Handke的诗歌《童年歌谣》
Peter Handke的诗歌《童年歌谣》
Lied Vom Kindsein
– Peter Handke
童年之歌——彼得?汉德克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ging es mit h?ngenden Armen,
爱在走路时摆动双臂,
wollte der Bach sei ein Flu?,
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
der Flu? sei ein Strom,
河流就是大川,
und diese Pfütze das Meer.
而水坑就是大海。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wu?te es nicht, da? es Kind war,
不知自己还只是孩童。
alles war ihm beseelt,
以为万物皆有灵魂,
und alle Seelen waren eins
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的。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hatte es von nichts eine Meinung,
尚未有成见,
hatte keine Gewohnheit,
没有养成习惯;
sa? oft im Schneidersitz,
爱在座椅上交叉双腿,
lief aus dem Stand
想到什么就突然跑出去,
hatte einen Wirbel im Haar
头发打着卷儿,
und machte kein Gesicht beim fotografieren
照相时从不特意摆表情。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war es die Zeit der folgenden Fragen:
爱提这些问题:
Warum bin ich ich und warum nicht du?
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
Warum bin ich hier und warum nicht dort?
为什么我在这儿,不在那儿?
Wann begann die Zeit und wo endet der Raum?
时间从何时开始?空间在何处终结?
Ist das Leben unter der Sonne nicht blo? ein Traum?
阳光下的生命,不是一场幻梦吗?
Ist was ich sehe und h?re und rieche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nicht blo? der Schein einer Welt vor der Welt?
不是面前这个世界的幻象吗?
Gibt es tats?chlich das B?se und Leute
鉴于恶与人的事实,(Given the facts of evil and people.)
die wirklich die B?sen sind?
真有恶这回事吗?
Wie kann es sein, da? ich, der ich bin,
为什么,我这个人,(How can it be that I, who I am,)
bevor ich wurde, nicht war,
在来到人世前并不存在?(didn’t exist before I came to be,)
und da? einmal ich, der ich bin,
为什么,我这个人,(and that, someday, I, who I am,)
nicht mehr der ich bin, sein werde?
总有一天不再是我?(will no longer be who I am?)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würgte es am Spinat, an den Erbsen, am Milchreis,
嘴里塞满菠菜、青豆、米饼,
und am gedünsteten Blumenkohl.
还有蒸菜花,难以下咽。
und i?t jetzt das alles und nicht nur zur Not.
现在,也吃这些,却不再是因为被迫所以去吃。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erwachte es einmal in einem fremden Bett
睡在陌生的床上,也许偶尔会醒来一次;
und jetzt immer wieder,
现在,只会彻夜难眠。
erschienen ihm viele Menschen sch?n
那时,许多人看上去都很美;
und jetzt nur noch im Glücksfall,
现在,美丽的只是少数,全凭运气。
stellte es sich klar ein Paradies vor
曾经能清晰地看见天堂的样子;
und kann es jetzt h?chstens ahnen
现在,至多只能猜测。
konnte es sich Nichts nicht denken
曾经无法想象虚无为何物;
und schaudert heute davor.
现在,空虚让他害怕。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spielte es mit Begeisterung
在玩耍时积极热情。
und jetzt, so ganz bei der Sache wie damals, nur noch,
现在,仍然积极热情,
wenn diese Sache seine Arbeit ist.
却是在攸关饭碗时才如此。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genügten ihm als Nahrung Apfel, Brot,
对他来说,苹果、面包,就能吃饱。
und so ist es immer noch.
甚至现在,也是这样。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fielen ihm die Beeren wie nur Beeren in die Hand
手里抓满了浆果,并且满足于满手的浆果,(Berries filled its hand as only berries do)
und jetzt immer noch,
现在,依然如故。
machten ihm die frischen Walnüsse eine rauhe Zunge
生核桃会把舌头涩痛,
und jetzt immer noch,
现在,涩痛如故。
hatte es auf jedem Berg
站在每一座峰顶,
die Sehnsucht nach dem immer h?heren Berg,
向往更高的山峰;
und in jeden Stadt
置身每一个城市,
die Sehnsucht nach der noch gr??eren Stadt,
向往更大的城市;
und das ist immer noch so,
现在,向往如故。
griff im Wipfel eines Baums nach dem Kirschen in einemHochgefühl
够到最高枝条上的树果,兴奋异常;
wie auch heute noch,
现在,兴奋如故。
eine Scheu vor jedem Fremden
面对生人,羞赧怯懦;
und hat sie immer noch,
现在,羞怯如故。
wartete es auf den ersten Schnee,
一直期待第一场雪,
und wartet so immer noch.
现在,期待如故。
Als das Kind Kind war,
当孩童仍是孩童,
warf es einen Stock als Lanze gegen den Baum,
把大树当作敌人,拿木棍当标枪,投向大树。
und sie zittert da heute noch.
现在,它还插在那里,振颤不已。
还有个英文版的可以看看:
Lied Vom Kindsein
( By Peter Handke )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walked with its arms swinging,
wanted the brook to be a river,
the river to be a torrent,
and this puddle to be the sea.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didn’t know that it was a child,
everything was soulful,
and all souls were one.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had no opinion about anything,
had no habits,
it often sat cross-legged,
took off running,
had a cowlick in its hair,
and made no faces when photographed.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was the time for these questions:
Why am I me, and why not you?
Why am I here, and why not there?
When did time begin, and where does space end?
Is life under the sun not just a dream?
Is what I see and hear and smell
not just an illusion of a world before the world?
Given the facts of evil and people.
does evil really exist?
How can it be that I, who I am,
didn’t exist before I came to be,
and that, someday, I, who I am,
will no longer be who I am?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choked on spinach, on peas, on rice pudding,
and on steamed cauliflower,
and eats all of those now, and not just because it has to.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awoke once in a strange bed,
and now does so again and again.
Many people, then, seemed beautiful,
and now only a few do, by sheer luck. It had visualized a clear image of Paradise,
and now can at most guess,
could not conceive of nothingness,
and shudders today at the thought.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played with enthusiasm,
and, now, has just as much excitement as then,
but only when it concerns its work.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was enough for it to eat an apple, … bread,
And so it is even now.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Berries filled its hand as only berries do,
and do even now,
Fresh walnuts made its tongue raw,
and do even now,
it had, on every mountaintop,
the longing for a higher mountain yet,
and in every city,
the longing for an even greater city,
and that is still so,
It reached for cherries in topmost branches of trees
with an elation it still has today,
has a shyness in front of strangers,
and has that even now.
It awaited the first snow,
And waits that way even now.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threw a stick like a lance against a tree,
And it quivers there still today.
5 ) 《柏林苍穹下》《银翼杀手》的后现代迹象
阅读大卫 哈维的《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其题目便可以一目了然地得到三个关键词:“后现代” “电影”“时间与空间”,从中我们能够基本了解作者想要阐释的角度与文章的基本框架。作者在首段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次文谈论的将是后现代作品是如何表现时空压缩的主题。而切入点则是两部同异共存的电影。而我想先从两对原本绝对不可能结合的结合入手,从而打开我的想谈论的话题。
一结合(灵与肉)
《银翼杀手》中的戴克和蕾切尔(我们暂且将戴克看做人类,虽然此身份很待怀疑),《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丹米尔和玛瑞安,将他们放置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说将复制人看做是物质的一面,而天使则是精神的一面,我们可以说前者是人与“肉”的结合,后者是人与“灵”的结合,同时“肉”的一方需要经过些许“灵”的升华,而“灵”则需经过“物质”的“堕落”才能实现结合。似乎两片都存在这样的潜台词:这才之所以为人。似乎也潜在地告诉我们这便是后现代时空中存在的人的特性。再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分纯物质、人、纯精神这样自上而下的等级(似乎有人不是很赞成这一等级的区分,并认为并没有所谓的高下之分,但此文我还是勉强认为有。因为自古以来精神都是高于物质的存在。)两部电影不谋而合地都把女性放在了“下等级”的一方(此“下等级”并没有高下的偏见),男性总是高于女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在文章中称“她只有承认了俄狄浦斯的巨大力量,她才能够进入象征真实人类的领域”其实我认为在她承认此定律之前就已经被源于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比如导演或编剧以及整个社会的观念等等)被迫处于佛洛依德的象征性世界中,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
支配(高等级) 从属(低等级)
戴克(男性)——人类
蕾切尔(女性)【复制人】
丹米尔(男性)【天使】
玛瑞安(女性)——人类
二交流
思想的声音充斥着《柏林苍穹下》,天使可以听到人们思想的声音,整个世界都是思想的声音,又或者说天使生活的世界是人类思想的世界。(就像思想史学者认为的人类的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文章中p167所用的“低语”一词我不能赞同,因为那些声音确实没有经过人类的发声器官所发出,而真的只是思想而已。)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很少,几乎门可罗雀(当然这也和导演自身的风格有关系):还是天使时的丹尼尔和彼特 福克的对话,另一个天使和彼特 福克的对话,孩子和天使丹尼尔的对话,坠入人间的丹米尔和玛瑞安的对话,除了两个天使之间的对话,以及丹米尔刚变成人时和一位路人的对话,之后和彼特 福克及稍后和三个孩子的对话有互动外,其他都是单方向的会话,甚至可以被看成是独白似的诉说,尤其是最后玛瑞安对丹米尔所倾述的那一段冗长的对话,似乎只是自身内在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人用精神将自己框在属于自己的领地。影片中天使曾对自己的伙伴说:精神,人除了精神外一无所有。这是否只是天使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抱怨呢?因为我们知道的事实是除精神之外一无所有的是天使而并非人类,但是这似乎暗示人类接下去会面对或说会演变成的结局,一种后现代式的只有精神的存在。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多种语言,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最明晰地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后现代。
三时间与空间
首先我想提到三个时间长度:四年、80年左右、永恒。这三个时间长度对应的分别是复制人、人类以及天使。4年这个长度是人类确定的,80年是由“天”定的(我只能用这么一个虚幻的说法,而永恒的标准又是什么?复制人渴望能像人一样活得长久,这一点可以被理解,但拥有永恒的天使却宁可舍弃永恒之为像人一样“痛并活着”是出乎人的意料的。为什么不是人努力变成天使,反而上下两方都想汇聚到中间这一点上呢?就像蕾切尔被迫进入的象征性世界一样,天使也被迫来到我们的世界。
文中提到“两部电影都显示出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尤其关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化和意义”影片中的两组组合是不同时空的组合,也可以说强行把另外的时候都硬塞到我们的时空之中,给人以我们的时空便是主导这一错觉。时空的叠覆就这样被动产生。
一切由心想生,时间空间不过都是人自己的创造,本没有这些东西,就像对于天使来说并不存在“这里”“那里”“这时”“那时”,一切都是“一”,后现代让我们看到一个作茧自缚的世界。
四电影
我们不得不看到此文(即《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谈论的是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电影这一传播媒介,可以使不真实的世界以最逼近显示的方式,最直白地表现出来,因为“担忧”并不是现实,但电影制造了这个一个“逼近现实”,目的在于防止(或促使)这种现实的发生。就像最近上映的大片《2012》便起到了绝好的效果,让人不得不警惕自己生存的环境。
两部影片,一部为科幻题材,另一部为幻想题材,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结尾,虽然两部影片中的两对恋人都表面地终成眷属,但非真正的皆大欢喜。两部影片都提出了问题,但都没有给出解决的方式。那才是平和的表面下潜藏的更巨大的危机。(在此也可以对比中国类似的题材,如牛郎织女,以及之前一部口碑不是很好的电影《机器侠》)
五历史
《柏林苍穹下》那个讲故事的老人在图书馆里通过翻相片来回忆二战,蕾切尔制造了一张假的照片来证明她是人类,玛瑞安将能引起回忆的照片贴在墙上,如果照片也可以使一种时空的证明,用“那时那刻”来证明“此时此刻”,不管是大写的历史还是小写的历史,如同罗兰 巴特在《明室》中提到的其母亲的照片是一种证明,在照片中寻找过去,寻找根基。影片中的几位主角都是没有根的人,一个复制人,一个天使,这似乎也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他们的伙伴,没有历史没有过去,如同玛瑞安,马戏团的解散让她变得没有了根。一种寻根的焦虑感一直围绕着两部影片的发展。我们需要那个讲故事的老人——荷马,就像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儒道佛等传承一般,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自己开创历史,如同影片中的几位主角一般。
我们可以看到两部电影所包含的是对人类自身的种种担忧,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文中说“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后半部分试图在后现代主义单调、冷漠的情感领域中恢复现代主义人类的交流,归属感以及转化过程。”影片渴望的是救赎,在后现代多元性、碎片化、压缩、叠覆、失焦的纷繁复杂的状况下为当前的人类寻找一条出路。当上帝极端失望,最后准备永远弃世界于不顾时,有一些天使不同意他的做法,站在人类这一边,辩说应该再给人类一次机会。
“因计划遭到阻挠,上帝显得极为生气,并将天使放逐到地球上最糟糕的地方:柏林。
然后上帝就离开了。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今天所惯常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从那时开始,这群因“二次天使叛变”而落难的天使就被困在这个城市里,不但释放之日遥遥无期,连重新获准回天堂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被诅咒而成为目击者,永远只能做旁观者,丝毫不能影响人类的行动,或是介入历史的演变,他们甚至不能移动一把子... ”
6 ) 天使之眼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Was The Time Of This Questions, Why Am I Me…And Why Not You? Why Am I Here,And Why Not There? When Did Time Begin,And Where Does Space End? Isn’t Life Under The Sun Just a Dream? Isn’t What I See,Hear,And Smell….Just The miracle Of a World Before The World?
Wim Wenders的《柏林苍穹下》以这样一段独白式的质疑开了场,并不冷漠的黑白色调泛着宽和忍让,在天使的眼睛里,世界再绚烂再精致也是无色的,只有一旦落入凡尘才会变成鲜艳刺眼的彩色,前者是平和无波的,没有痛苦没有向往没有后悔也没有绝望,因为天使的职责是守护战后的西柏林,是帮助失意彷徨的人走出困境,给他们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所以他们自身首先保持着先知先明,人间的七情六欲仿佛与之无关;而后者自从人类犯了原罪就永远脱离不了欲望煎熬,饥饱的欲望,冷暖的欲望,得失的欲望……这些情感虽非圣洁,却有着原始的热烈浓艳粗鄙,是能给人具体触摸感的。
两个天使穿梭在空旷的图书馆,荒芜的杂草丛生的乡间,萧条的街道,沉默的地铁,倾听着人们各种各样内心的声音,有抱怨有愤怒有绝望有愿望,让镜头前的我感叹,知道他人所想并不是什么幸福之事,因为这世上竟有那么多未遂的心愿和痛苦,但天使们微笑地走过去,用他们的温暖虔诚的感化着每一个受守护的心灵,虽然只有孩子们看得见(仰起的脸洋溢着纯真和快乐),但那些被倾听的人是幸运的。
影片中的爱情故事不是主线,其实导演借天使之眼描述着柏林战后的满目仓夷和人心惶惶,也探讨着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当然爱情在这里也很重要,是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马戏团女演员对镜自诉的情景十分哀婉动人“我得不到爱情的滋润,我变得那么丑陋平庸”,其中一个天使在倾听她的内心后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惜化身为凡人来到这个色彩汹涌的世界,她在梦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虽面目模糊,但她已经爱上他了,于是他们互相寻找,终于在nick cave & bad seeds的演出上不期而遇(她的缓慢舞蹈极优美),漫长的注视后终于拥抱在一起,灵魂也得到契合!
本来以为2018年将终结于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结果横空出来一个柏林苍穹下…结尾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真的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部片子是一部“传记片”啊!对德国人的状态进行群像式描摹,单是声音的创造性运用就足以让每个人立体起来。成人之所以没法意识到天使的存在,大概是因为自我太盛吧
像哲学,又像诗歌,电影画面质感无可挑剔。
天使听完摇滚乐也想当人(我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他总爱问,为什么我只是我,而不是你?人的一生从何开始?宇宙在何处终结?阳光下的生命,是否只是一场梦幻?
即使在间隔那么久以后,我们还能回忆起众多场景和细节,图书馆、马戏团、演出现场,每个场景的大致长度,画面上的粗大颗粒都显示了时光的默默。这是一个时代片,永远没有办法再复制的经验,那些喃喃自语,即使在日后其他影片里也多次运用,但永远没有办法取代当时的激动。
【B+】浪漫的不行,将人的心理活动艺术化的跟诗一样,其实人未必有那么多的独白,就好比我,大部分时间,我的脑袋都是空的(发呆……)
又一部必须进影院看才会有感觉的电影。。用碟看是闷片,而投到大银幕上就全然是扣人心弦的诗作了啊,2个多小时丝毫不嫌长--诚然,要是眼角那些细纹都无法看清,那么其间的心动、暗涌跟哲学思考又要从哪里寻找着落呢?
柏林墙边的忧郁,弥漫在灰蒙蒙的手风琴里;战后发泄的疯狂,释放在歌厅金属的啸叫中。被围观男人满身汽油的愤怒,马戏团杂技女放弃梦想的落寞,自杀男人下坠前的绝望,落单男孩墙角边的哀愁,天使游走在人间,听取了太多心事。不如化作人类,分得清颜色,感受到重量,用不朽换取短暂,用才华推动文明。
真正的大闷片。文艺青年装逼片。
翻了翻2019年的映后交流笔记,文德斯说:凡人的世界是彩色的,天使眼中的世界只有黑白,因为天使是超验的存在,他们只需看到本质和精髓,这些本质恰与颜色味道无关。天使眼中的黑白是丰富的黑白(影片色调是用祖母的尼龙袜作滤镜拍的)。他还说,“天使的存在让人欣慰,让我们觉得心声有人倾听。”文德斯是如此热爱天使,以致十年后又到好莱坞写了一部《天使之城》,甚至他所有签名都习惯性添扇小翅膀。(20190521资料馆文德斯影展)
(8.4/10)文德斯公路片的另一种呈现——关于心灵的旅程。天使视角下的普众独白,群像式的人群组成柏林的历史、现在、人文与情绪,黑白影像中的彩色交织,每一个孩童都是诗人,拯救孤独灵魂的只有爱,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昆德拉语:人的存在及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里的枝节中去寻找。
#HKIFF# 当孩子还是孩子。散文诗般的电影,黑白/彩色与精神/感知的两分法彼此融合的地方最奇妙,也就是说,感觉到看不见的东西,一如电影。
天使倚在世人的肩,或脸贴脸,或只是经过轻轻搭一下手掌,那一刻全世界的温柔都被赋予,纯洁如孩童神圣如上帝。他走进人间。他精通所有语言,掌握无尽宇宙奥秘,却又同初生婴儿努力辨识这世界。他用天使的铠甲换一件斑斓外套,他触到爱人身体的温度,数万年来混沌的世界逐渐清晰,他第一次做了彩色的梦
在一切存在当中,我找到了真真切切的自己。
最后字幕致敬小津安二郎、特吕弗、塔可夫斯基,称他们为降落凡间的天使,让故事又变成另一重意义了。艺术家就是孤独理性和热闹人世之间的摆渡者。
4K绝赞修复版。文德斯巧妙把玩摄影机的视角,一张张面孔和一串串的独白,当我们都泡在图书馆里渴望全能的智慧,天使默默守护并也渴望成为人,到了最后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感觉,可谓美好,那些最好的电影总是在做同一件事——返老还童,回归纯真。
本片荣获1987年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1.悲悯寂寞的天使与孤独疲惫的凡人,伤痕累累的柏林。2.黑白天使视角,运动长镜头流畅灵动,一如肆意穿梭的神之意识。3.兀立于时间之河的歪脖老树,似[雾中风景][女性瘾者]。4.Peter Handke的童年之诗与Nick Cave的摇滚。5.品一杯咖啡,看饱满之色,坠入爱河。(9.5/10)
我真的哭了有将近半小时,这部德国电影几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哲学和审美观念的极限。我的泪点忽高忽低但最多也只会鼻子一酸而已,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像这样让自己的“理性”完全失控,就像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真正见到了上帝那般这是一封神性和人性同时献给对方的无字情书。天使意识流般地聆听每个人内心的细腻,同时也观察着宏观的一切——战争,爱情,岁月变迁......在震撼的远景俯瞰镜头运动和夹杂着宗教般人声的无调性弦乐的背后,我看到的“永恒”与“毁灭”“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满脑子奇怪问题: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而不是在“那”?时间的起点在哪?宇宙的尽头又在哪?是否阳光下的勃勃生机不过是幻景?”
亲爱的文德斯,这个人世不需要也不值得你来关怀和悲悯。不过后半段终于还俗了,还不错。但是你就别一开始有那么高的立意。喜欢酒吧里那首歌,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