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的故事里,要说最触动我的一点,那应该就是摩托车了。周润发斜身跨上车的时候,我想起麦克阿瑟将军的话:老兵不死,只是渐渐隐退。阿郎不是勇敢的战士,他只是一个浪子,但是浪子和战士一样的是,他们都曾经为了某个东西而奋不顾身,浴血冲锋。
阿郎曾经那么狂傲不羁地藐视过他所能见到的一切,规则、秩序、安分守己,还有他自己的女人。就好像他骑上奔驰在城市夜色中的摩托车一样,他像一道注定要撕裂云层的闪电,把视野所及的东西都淹没在自己的狂笑里。他改变不了世界,世界也不会因此损失分毫,但是他的女人,却再也不可能再骑上他的机车后座了。我有时候禁不住要怀疑,波波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离开香港的,杜琪峰聪明,他把波波滚下楼梯之后的所有情节都变成暗场,而且要一笔带过,那些呼天抢地喷涌而出的眼泪和痛苦,都被轻轻略过,我们看到的只是探监时阿郎已经剪得规规矩矩的发型和木然的脸,只听到波波的妈妈抱着孩子对他说,波波已经远走异国。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十年后那个颓然的阿郎和招人喜爱的波仔。一切的艰涩、一切的不甘、一切的悔意,都掩盖在父子俩的笑闹嬉戏里,我们看不见,却切肤之深。
阿郎的故事讲的不是父子,不是爱情,也不是家庭。他讲的是一个曾经狂傲的浪子在年华凋尽之后,懂得了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失去自己的激情。我老是觉得,一个男人如果真正深爱一个女人,一定会近乎赌气地去搏击一次,去证明自己灵魂里永远燃烧着的火种——即便他已为人父,已然苍老,已然需要帮持。但是每一个男人,不管他是二十岁的痞子少年,还是八十暮年的垂垂老朽,他的心里都一定燃烧着几十年不灭的桀骜的烈焰,在这一生中,总有一次,哪怕就一次,他要跨上赛车,在一圈一圈的风驰电掣中去证明:我能做到。就算任谁都明白,波波不再可能像童话故事里那样回来他的身边,海滩上那一吻只能是一个旧情的标本。但是阿郎还是会选择去博一次,要咬紧牙关去证明一次,证明自己爱过的,恨过的,遗憾过的,坚守过的,所有这些,就算输给了命运,就算只能苦笑,可是对自己仍然重如泰山。他的肩膀,就算扛不起命运的嘲笑,他仍然要毫不皱眉地把他们全都扛起来,并且还要骄傲地微笑。
要说起来,波波原谅不原谅阿郎并不重要,因为毕竟十年过去,毕竟波仔已经如此乖巧懂事,旧爱永远成了删改不得的回忆。当年那个长发飘飘,抽烟喝酒,骑摩托跳恰恰的浪子,那些他给自己心上造成的伤疤,在时间的流逝下都开始结痂,失去了痛感。当在跑道上抱住波仔的时候,面对眼前熊熊燃烧的火焰,面对怀里这个前十年没有母亲,后半生没有父亲的孩子,面对也许第二天就要返回美国的班机,她还有什么不可以饶恕的,还有什么能够去责怪的。就像李太白的一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在野草遍地的时间荒野里,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只是当罗大佑的歌声响起,那些历经岁月涤荡的伤害,那些弥漫着酒气的夜晚,都淡淡地消失了,只留下摩托车的空洞的轰鸣声还在城市里回荡。
《阿郎的故事》讲了一个无奈的爱情,发哥还有部《秋天的童话》爱情也挺无奈的,同样表现这种无奈到极端的是韩国的情色电影《情人》,简直无奈到了无理,无奈到根本不交待为啥无奈,她就是不喜欢他,哪怕他很帅(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渣子),是作家,有钱(有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有才,温柔(话很少,眼光如水),浪漫(带她到海边),体贴(内裤都自己洗自己熨),顾家(很会买好吃的外卖)。。。她就是不喜欢他,于是他想不通,只好把她喜欢的那个他给杀死,然后掐死她,自己也自杀。这种无奈就只能是艺术片,似懂非懂中觉得很牛B。这样的导演和这样的电影并不能唬住象我这样挑剔的看碟人。
《阿郎的故事》和《秋天的童话》都是建立在现实上的无奈,所以更让人绝望,更加让人感到命运的无情生活的残酷。更让我感叹。后来韩国果然不甘落后,近20年过去了模仿《阿郎的故事》拍了个烂俗搞笑的《别让爸爸知道》,把《阿郎的故事》中搞笑的部分模仿到恶心,例如同样是表现家里空间小,厕所不够用,《别让爸爸知道》演得极度恶心,我就不说了,恶心到我不想复述。
《阿郎的故事》再一次说明,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这部电影的出版日期1989,并且获了当年的金像奖,17年前就能导出这样的电影,杜棋峰的成功并非偶然。17年过去了,多少电影都在证明着“重温旧梦就是破坏旧梦”这句话,时间却把杜琪峰这部电影磨砺成为经典。
《阿郎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讲了个命运与爱情的故事,爱情在命运交错中变得如此的无奈。阿郎、波波,波仔。阿郎年轻时是个飙车一族的小阿飞,当然也会比赛算个赛车手吧,波波乃是大家闺秀,但凡大家闺秀,因为从小家教的关系,对于飙风高手们都会充满了好奇与崇拜,年纪又小又对家庭管束产生逆反心理时便会爱上小混混们。于是他们相爱了,家里当然不同意啊,母亲提着她的衣服丢到门外,一句话:以后别进这个门儿。这种情况实际中基本上不可能发生,此电影中生硬处之一。
她愿意和她生活在狭窄的小房间,跟着他疯跑,趴在他摩托车后兜风,她怀孕了,他自然是负不起责任的,因为他并不比她年纪大,还不懂对自己负责又怎能对老婆孩子负责,于是,她挺着大肚子,提着饭盒到场地给他送饭时,看到他抱着另一个女人疯狂的做活塞运动,她震惊了,扔掉饭盒跑回家,收拾衣服要离开他,他先好言相劝,她不吃敬酒吃罚酒,于是他把她推出房间,她沿着楼梯滚下去。。。。。。
她长大了,懂事了,跟着全家移民美国,他撞了人,被判2年监,出狱后他去她家,丈母娘告诉他,她对你死心了,孩子在孤儿院。。。。。
他把孩子带到10几岁了,取名波仔。
她从美国回来,一切已经不同,他仍是他,她却不再是她了,他指责她10年前离他而去,抛却孩子不顾,她说那年妈妈告诉她说孩子已经死了。他责备她,这令我很不理解,当初可是你对不起女方在先啊。此电影处生硬处之二。
她接受高等教育属于上流社会,他则每况愈下,她还喜欢他吗?喜欢!他们能再生活在一起吗?不能,这就是命运,好在他挣扎了一下终于发现自己和她已经是两重天两个世界的人了。爱情被命运阻隔已经无法再破镜重圆了,看到这里我也很痛心,很无奈,是啊,偶尔在一起,阔别重逢话当初浪漫是有,可是生活呢?朝夕相处呢?尽管她把他们曾经一起生活过的地方那个重新布置一新,尽管她不惜一切金钱时间弥补母爱,她想要孩子,因为孩子可以跟着她受好的教育不用再重复爸爸的命运。
他只有屈从于命运,最后他准备再赛一场,给孩子一个好的家。结果,他死在赛车场。她带孩子回美国。矛盾就化解了。他们无法生活在一起,然而我们又想看到大团圆的结局,导演只好这样大团圆了。
他死了,所有生硬处都不再生硬了,他责备她是因为10年来又当爹又当妈的委屈,他用死来赎罪,还清自己10年前推她下楼的旧债,因为命运就是人生不能重来,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和命运搏斗,做个悲壮的失败者。
和《秋天的童话》不同,这里的发哥从头到尾都和她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秋天的童话》结尾很美好,他在海边买下了店面,一直在等着她到来,有一天,她来了。因为这个美好的结局,所以只能叫 童话 而不是故事。
现实肯定比故事更残酷。
电影的结尾,发哥的摩托燃起大火,罗大佑那沧桑的歌声响起: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
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
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清醒
诉说一点哀伤过的往事
那看似漫不在乎转过身的
是风干的泪眼后潇瑟的影子
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
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是否来迟了明日的渊源
早谢了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不变的你
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
提着易碎的灯笼
潇洒的你
将心事化尽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
你是造物的恩宠
提着心爱的灯笼
1.《你的样子》作为这部电影的片尾曲再合适不过了。
2.张艾嘉和秋天的童话中钟楚红一样当得起演技二字,钟楚红就不用说了,不信你看看李安的《饮食男女》中张艾嘉的演技。
3.这电影真煽情!我又要说我的口头禅:“操!要是搁两年前看,我肯定看哭了”
4.《恋曲1990》当作别后重逢的插曲再合适不过,应该把张艾嘉唱的《爱的代价》也放这电影里当插曲。
5.细节:一家人吃法国大餐,波波离席,发哥不懂装懂的点菜,对服务员说和他(波仔)的一样,结果上来后是两份儿童套餐,还滋滋的冒着焰火
黄坤玄在《阿郎的故事》里的表演是童星的范本。很多童星只是自持靓和可爱,完全谈不上什么表演。加之成年人写的剧本,行为举止皆是成年角度,让小孩装大人,不是智商欠奉就是非常油条。这部戏里若没有黄坤玄的波仔,周润发的父亲形象也得打一半折扣。波仔正是有点懂,又有点贪玩,又嫌老土又对母亲有向往,还不明白父母的感情多么复杂,写得好也演得好。
吴孟达饰演的角色很重要,波波刚开始以为波仔是他的儿子,吴孟达的表情埋了个伏笔,让后面办公室一场的尴尬水到渠成。而波波的未婚夫的角色就很工具化。
每场戏几乎都有情绪的起伏和反复。波波对阿郎的冷淡,怨恨,但两人一说起儿子又有联结的亲密,阿郎说告诉儿子妈妈已经死了,张艾嘉垂下捻动吸管的手胜过所有语言,对这个男人又气又失望又没办法又可怜他处境。
阿郎是一个曾经挥霍青春的小混混,人到中年陷入一无所有得过且过的窘境,教导儿子上强词夺理,儿子长大之后难保不会看他不起。但若不是周润发怕是演不出这么丰富的层次——骂着脏话,要借钱给烂赌的同事,自己又自由散漫,打儿子又要说对不起,但不懂如何好好道歉,在无力受挫之后靠暴力宣泄。现在莫说找不到周润发这样的演员,剧本都写不出这么层次分明自圆其说的角色,经常是一个扁平的角色靠消耗演员昔日的形象来强行完成角色。
父子情有时更夺人热泪,我们的社会默认男性不具备照顾子女的能力,以及这不是他“分内”的事,所以“特别不容易”。类似题材还有《带子洪郎》,父爱的诠释都是搏命赚钱,也代表无产者突围的一种生勇。而《爱的世界》里的父子是从中产堕入困顿,父亲被不断践踏,最终走向毁灭,更像是恐怖片。
小混混和富家女的故事也是老港片的套路了,婚姻是女性阶级跃升的手段,小混混终究走向毁灭。阿郎的故事可算是天若有情的后续。主流价值观总是希望男女主能破镜重圆,而现实世界却往往过去之心不可得,因此人到中年的阿郎还是要再毁灭一次。多少是受困于中国人太热衷于团圆的形式,希望将来有真正“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亲密关系。
时代大不同。现在多半不会信服一个飙车坐牢的小混混能和职业的赛车手同台竞技。《飞驰人生》都得是有污点的前赛车手逆袭,不会是裸露的古典人性对抗高科技车队。韩寒曾写过一篇文章说不要拿自己的业余爱好试图去挑战以此为生的职业人士(虽然他拍电影的这份爱好一上来已经超出不少职人,可见此行业混乱),而在本片所描绘的那个年代,是不少业余爱好者靠勇在往专业化转型的黄金时代,电影电视行业也是如此——规则尚未明确,大批新人涌入,边做边学,时代处在上升阶段,阶层的流动也是可能——地盘工人攒攒钱也有是机会买楼的。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两部根据hk网文改编的短片,一是《公屋·居屋·私楼》,一是其后续《世伯后传》,后传里世伯自陈是给《阿郎的故事》周润发做翻车替身从此落下残疾的那代人,恰恰可以看做是阿郎如果活下去,晚年的境况——沉默的男人。
在我的印象当中,周润发似乎没有年轻过,许文强白衣飘飘的年代早已远去,而在《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辣手神探》、《秋天的故事》、《阿郎的故事》等影片里,他总是以一副不甚得意的中年人形象出现,脸上常常还有胡渣。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听说周润发早年被评为票房毒药,后来得到吴宇森的提点,才因为《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大放异彩,从此扬名立万。
闲来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在豆瓣上搜电影,常常是按照评分高低来搜,因为我们都知道,时间宝贵,遇见烂片该绕道而行。在港片里面排得很靠前的,有一部片子叫《阿郎的故事》,我一直没有看,因为剧情简介里面发哥还是扮演一个落魄的中年汉子,带着一个小孩……我还年轻,依旧有些好高骛远,而这一类的电影,写实的多,浪漫情怀少,往往描写的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并不爱看。
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不得不承认那些评分高的电影的确有过人之处。在《阿郎的故事》标签下,有些人的影评里面说自己看得眼泪哗哗流,他们未必是在装柔弱,因为即使是观影无数的我,在这个下午也不免眼眶湿润了好几回。
电影里面的阿郎是个浪子,年轻时喜欢飙车,而且有着许多的女人,富家女波波背负着家庭的压力,义无反顾的怀上了他的孩子,却被他抛弃。许多年后波波从美国回来,发现在阿郎身边的男孩波仔,正是她当年怀的孩子。波波和阿郎已经不可能在一起,波波想把波仔带去美国,阿郎忍痛答应了,为了证明改变自己的决心,他再次踏上了赛车场,却没能走下来。
这部电影里面让人感动的既有亲情又有爱情,而这些感情却因为生活的种种变故受到了深深地创伤。波仔与爸爸感情很好,二人却一贫如洗,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当年的赛车手阿郎,在工地上当建筑工人来养活自己和儿子。波波曾经疯狂炽热地爱着阿郎,却无情的遭到伤害,可她永远也无法真正的恨阿郎,多年以后,见到自己和阿郎的爱情结晶波仔,往事又像诗一样重现,尽管她努力地想要抛开过去的回忆,却忍不住又来到赛车场观看阿郎复出的比赛。
我并不认为波波和阿郎能够复合,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即使在当年,也很难说阿郎多么真心的爱过波波,她仅仅是他许多女人当中的一个。而经历了生活的洗礼,波波肯定也明白,她和阿郎之间有太多的矛盾不可调和。杜拉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所有爱情都是爱渐渐消失的旅程。”他们的爱情已经消亡殆尽,只不过阿郎已经潦倒不堪,一无所有,才会误以为波波是他心中真正的爱。波波是冷静的,所以她才会一直对阿郎避而不见,并且希望他不要毁她第二次。在这场漫长的纠葛当中,唯一无辜的,就是他们的孩子波仔,不但从小就失去了母爱,还要面临父亲或者母亲的抉择,并且最终还是失去了踏上赛车场的父亲阿郎。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女人爱坏男人。浪子阿郎当年能够博得富家女波波的欢心,正是因为他身上放荡不羁的气质,而事隔十年,他又想用波仔这张新船票登上波波这条客船,无疑是不现实的。被生活欺骗过一次的人,往往会更加谨慎。我们不难看出阿郎的悔恨之情:为何我们没有在一起,如果能够重来,我一定会守在你的身边。为了配合观众们的叹惋之情,导演也很识趣地加上了罗大佑无限沧桑的《你的样子》:“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象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如此忧伤的调调,外加一路走低的剧情,很难不让人心碎,尤其是在最后阿郎满头是血率先冲过终点线的时候,更是令人潸然泪下。
当这首歌的声音响起的时候,你想起了什么,是什么让你红了眼眶?是过去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还是那个曾经让你魂牵梦萦如今却依偎在别人怀里的可爱姑娘?我想,让人感动的作品,无论是书籍、电影或音乐,都不是它们本身让你感动,而是它们调动起了那些在你生命中曾经璀璨开放过的喜悦和心酸,在这一瞬间你百感交集,仿佛明白了生活的意义,过去的一切如同新的一样展现在你面前,在佛家术语里,这叫做“顿悟”。
昨天晚上到现在,发生好多事,按照我瞎叨逼式写作风格,就串在一起乱写一通吧。
先简单点题一下,今天早上我眼睛肿的跟两灯泡一样来上班,我这样的心大的人跟我家某男吵架闹成这样是完全没可能的,要哭也是他哭就是了,因为昨晚上看了《阿郎的故事》,真的是哭死;
第二是,因为看片太感慨,大半夜听《恋曲1990》,一遍流着眼泪看豆瓣此片的影评,然后过了午夜12点,有个许久不见的朋友,突然聊了几句,然后我说,你可以看看我最近的文,推荐的是一篇标题里有“离婚”二字的,他说好巧,我今天离婚,然后巴拉巴拉一堆,这个我们朋友圈活成人生赢家的小伙伴说,我从不敢看你们的朋友圈,因为对比太强烈了,我活的只剩下赚钱,现在钱也没有了,家也散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我说往前看吧;
第三,是我人生中永远的白月光,这个世界最接近完美男人,除了不够有异性吸引力之外零BUG的,我的老友FOX简单聊了几句,人间不值得呢,总有各种奇葩人和狗血事,但是也有FOX,有我们跨越时间空间和阶层和男女之事的纯洁友谊,即使几年不见,聊三句都能一秒钟后一点陌生感都没有,所以,我看话唠三部曲时,第一部看的是《爱在日落黄昏前》我一点没有违和感,有的人就是会一生只见一次,都毫无陌生感,因为或许真的冥冥之中,有种神秘力量,或者是我们都有一对隐形触角,三言两语,眼神对视都能发现这个星球上,最亲近的那个灵魂。可惜的是,当我现在半截入土,活的越来越佛系的时候,会计算一段关系的能量守恒,总觉得我更看重他多一些有点亏,所以对他聊天也没有多热衷了,就草草地终结了我们的话题,即使过程不得不说是一直很高兴的。
黑历史里的男孩们以及我们的愤怒青春
《阿郎的故事》豆瓣里很多影评都巴拉一堆一个男孩的成长史,或者一个男人的英雄情节,或者浪子的360°炫技。对不起,作为一个女权癌患者,才不耐烦去听什么浪子的故事,去做什么为了成全浪子的传奇愿意化为一个痴情女神活牌坊,或者是什么狗血的总有坏男孩像刀锋一样划过我们的青春,很抱歉,在我们的世界里,什么浪子,坏男孩,渣男都是B角,我们的人生永远,只会有一个A咖——就是本尊。
讲真的,关于异性审美我一直都是反主流的,才不爱什么主流好男人——刘德华,因为刘天王一脸假笑,却一眼看到底的一肚子苦逼,这是一个隐忍苦逼的凤凰男偶像,所以,我身边但凡有把刘天王当偶像的异性,都会被我简单粗暴地划分为无聊的男人。
我也不爱大哥周润发,一直GET不到他的帅气,觉得在这样的大男子主义面前,不管是程程女神还是艾嘉女孩,都会变成一个可悲的符号——大哥爱过的女子,啧啧啧,看扮相从头到尾哭哭啼啼没跑的。
不过,年纪渐长以后,开始get到这些主流帅男人的各种好。刘德华是从《金鸡》里面,开始觉得他这样这样从头到尾都把自己密封在完美男人人设里的人也挺不容易,也许对于一些没有能力爱人以及自爱的傻叉姑娘而言,这样十足符合正能量好嫁审美的偶像也是一种精神安慰吧。
Get到周润发的帅点,是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虽然斯琴高娃在游泳池里几米飘红的连体泳衣给我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但是,如果有个幽默、有情趣的帅老头像周润发这样,而且看那大长腿和高鼻梁应该也属于天赋异禀这一挂的,我也愿意猪油蒙了心,拿出棺材本天天给他煮小排骨吃吧。哈哈。
而《阿郎的故事》,当难以掩盖小肚腩,剃短了后白了一半的头发、难掩中年疲态,连哭泣都怂到只敢掩面小声哭,对生活充满无奈和妥协的老帅哥周润发,这样嘻嘻哈哈又尴尬的耍帅的时候,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周润发曾经是当年完全少女的梦中男神。
很多男同胞以为,真正打动姑娘的是自己特别爷们,最好如精神层面的父亲一样,永远强大,像个根基粗壮的大树,才能撩妹无数,说实在,那种层面的审美,只能撂到那种希望找个男人养自己、做一辈子米虫的漂亮皮囊罢了。真正打动,拥有与男性平等灵魂的姑娘,反而是完美情人人设之外的一点点露怯,例如20几岁的时候,我们会不小心看见酷帅吊炸天的校草也会幼稚的各种暗搓搓耍帅或者忍不住泪流满面,真正强悍的姑娘都会因为潜在的母性去喜欢一个异性吧,可惜,太多太多的蠢直男看不开,好在,这个星球,人类数量庞大,总有各种蠢萌的软妹子配他们就是了。
《阿郎的故事》里,令我崩溃大哭的是,饰演富家千金的张艾嘉被母亲扫地出门,她在家门口抱头痛哭,小情人阿郎说,不要哭啦,波波,我们走吧。这一刻,作为阿郎,他其实是无所谓的,觉得这样反而更好,可以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跟波波双宿双飞,很悲哀,这就是令我们深夜失眠、纠结到吃不下饭,拿自己未来去爱的男人,他们永远只会首先想到自己,他们很难看得见一个女人,为了爱情放弃家庭的悲伤,因为,如果身份对调,有几个男人会为了一个女人去跟家庭对决?看看现在的婆媳矛盾,就可见一二,人间不值得啊,男人这种浅薄生物更不值得。即使这样的场景,如果是男主角因为女方被逐出家门,估计完美女主立马就跪了,各种作践自己,求能帮助这个心坎上的人回归家庭,可惜,太多的影视作品,导演都是蠢直男呢,他们从来没真正看得见女人,一个女人真正的灵魂和思想。
第二,是怀孕的波波去找阿郎,去送饭的时候看见孩子他爸正在跟一个姑娘做活塞运动,于是,扔饭盒,回家闹着要走,然后男的回来懒洋洋哄了几句,就动手了,请一定注意周润发饰演的阿郎当时的话,“老子赚钱养家,你还敢打我”。看见了,这就是一个男人所能给予的爱的真相,虽然家暴男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不管多么绅士、完美的男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以赚钱养家为荣的,他们从未看见一个女人为了生育孩子放弃了怎样的生活,一个女人为了维持一个温馨的家付出了多大的劳动力,所以我总是规劝我现实世界里的女同事,一定要出门赚钱,因为,不管多难的时候,起码当你爱的男人,你孩子的爸爸说出“老子赚钱”这种话的时候,可以挺直腰板怼回去“老娘养得活自己”,当他不在珍惜你们的爱,在乎你们的家庭,可以潇洒离开,带着我们挚爱的苹果脸天使,一起体面过日子。
第三,是阿郎与因花心家暴辜负的前妻波波久别重逢,他心心念念想的都是破镜重圆。所以,他没有一点自责之心去当着波波体面绅士未婚夫的面,直接道出跟波波有过婚史,波仔是波波的亲生儿子。看见没,这就是男人的爱,首先考虑到从原始社会就留下的占有更多雌性的天性,很少有男人会思考,自己的配偶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那些掩盖在甜言蜜语、霸道宠溺背后的,其实是不忍细思量的自己的占有之心——女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所以,我在,是怎样根深蒂固、内心缠满小脚的傻叉姑娘,才会爱上浪子,只爱坏男孩,如果只是如男人猎艳一样纯粹享受美好肉体也罢了,如果这也算爱的话,我宁愿自我精神阉割,做个无心的渣女。
所以《阿郎的故事》的结局虽然催泪,但是必死无疑。因为直男癌的男导演,希望成就一个陌路英(傻)雄(叉)的悲情背影,而觉醒的女观众们,也无法接收长大了的冷静波波,又重回老路,去为了苹果脸天使,去放弃跟自己旗鼓相当三观一致的未婚夫,去再找认为打老婆不算什么的糙爷们阿郎身边,而且人到中年的我,细思恐极的是,阿郎浪子回头,是因为生活太艰辛了,一个人带着孩子,没钱没时间去瞎JB搞,如果有了波波的经济加持,这男人还会一路睡各种路人甲女人没跑的。所以,死了也好,眼泪中的故人,起码永远不会幻灭,难道不是吗?
(太长了,分2-3篇写吧,未完待续)
《恋曲1990》、《你的样子》……
杜琪峰34岁拍了这个电影,那一年,是1989。今晚,竟然,我是第一次看。不哭,几乎不可能。罗大佑的歌,是最催泪的子弹,最治愈的药。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真是窝心温柔又浪漫逍遥,不怪那时的少年人,都看着港片学做男人。看这种电影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也是个好人。你以为这很容易,这种好转眼就没。
当放荡不羁的飚车浪子变成了久经生活沧桑的父亲,周润发对底层小人物的深谙,使《阿郎的故事》既有着年少的青春爱情,也有着支离破碎后的亲情羁绊, 那令人意外的悲情渲染,诚然稍显突兀,但一曲浪子悲歌,确也道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
很俗套的故事,但是不讨厌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爱上浪子就像爱上大海,汹涌澎湃一望无际痛快并存。
张艾嘉巅峰时期的好作品。内容俗套但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早已热泪盈眶。
结尾比较突兀,人物都很理想化。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嘛。还是值得一看的,不过一直觉得那个时候讲的故事都好简单
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么能拿来交换的只能是性命。
不记得是多少年前,我看这个电影,大结局的时候,我哭得不成人形
这部电影,最后一幕,当发哥饰演的阿郎,骑着赛车最终冲向终点,却终究因伤势太重,事故爆炸的时候,在场所有人所表现的那种情感张力,那种悲伤,至今仍旧记忆犹新。或许杯具总让人难以忘怀。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有时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黄坤玄的戏自然的很,恰到好处的好。剧作上写父子情,写浪子回头金不换都非常好,发哥的演绎真棒。
周润发塑造的这个浪子让人看了就无法忘记,年轻时的放纵疯狂、出祸后的沉默和悔改都被表演的淋漓尽致。
最后5分钟的感动
话说徐娇真的是星爷按着黄坤玄的样子选出来的?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ps,认识"你的样子"就是因为小学时候看过无数次阿郎的片尾曲,那个烈火中的眼神印象太深了。
当年感动得不行.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这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结尾,我会给这部电影打几分。但是它有,我也确实被感动了泪流满面,那就五星奉上。
张艾嘉坐在周润发的小摩托后面,《恋曲1990》响起来的时候,太让人泪飚了。
当《你的样子》渐渐响起,眼泪就止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