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发给我一串奇怪的代码,说是在Google里搜索,可以看到全球各地的监控镜头。据朋友说,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泳装美女。我很是心动,赶紧依法而行,不过我的运气显然并不太好,没有看到比基尼少女,只看到几个在韩国小店里吃饭的大老爷们,还有在瑞士一个仓库旁撒尿的小狗。
但是这已经足够让我兴奋的了,在别人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偷窥他们的生活,这种快感真是无可言喻。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所以偷窥的历史可谓悠久。从“东邻之女窥于墙”的年代开始,从林中猎人偷窥出浴的阿尔忒弥斯开始,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有偷窥的现象发生。
在中国,偷窥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譬如我一直怀疑,“凿壁偷光”很可能偷的是春光,当然,这已经无法考证。有据可循的是,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便因偷看到薛宝钗雪白丰腴的“膀子”,欣喜不已,浮想翩翩。辽国大臣耶律乙辛偷窥到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老婆萧观音与伶人赵惟一勾搭成奸,害得皇后最终被赐死。唐明皇李隆基到儿子家串门,偷看到儿媳妇杨玉环洗澡,色心大起,进而演绎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连续剧,留下名垂千古的《长恨歌》之外,还留下了名胜古迹兼旅游圣地华清池。“在天愿为比翼鸟”的爱情故事,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偷窥的故事。
历史上最得人心的偷窥者是一个叫“牛郎”的人,织女姐姐下凡洗澡,正巧被外出放牛的牛郎同学看到,织女姐姐被迫委身于他,进而演绎出一番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由于动机单纯,结局悲凉,偷窥者牛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同情与肯定。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偷窥的兴趣依然未减,莎朗·斯通主演的电影《偷窥》轰动一时,在窗前放一个望远镜窥探他人私生活几乎成了时尚,美国电视剧《六人行》里,那几个都市男女就以偷窥临楼一个丑陋裸男的生活为乐。木子美披露自己性生活细节的博客引发万人齐观的壮观景象,最后竟导致网站瘫痪。最轰动的集体偷窥事件莫过于璩美凤被偷拍事件。后来璩美凤出了一本书,广告词是“你已经看过了我的身体,请看我的心”,这本书的销售量可想而知不会太好,因为很明显,大众关心的不是她的心而是她的身体。
科技越来越昌明,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个四处泛滥窃听器、针孔摄像头及红外透视摄影机的时代,我们的隐私保护也越来越脆弱。正如卞之琳那首叫《断章》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我们津津有味地偷窥他人生活的时候,是否也有人在某个角落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我们是否如《楚门的世界》里那个男子一样,全然不觉地生活在一个被窥探的世界里?
看看新闻:章子怡情挑霍启山,李冰冰酒店会情郎,刘嘉玲酒店遭偷拍……就连快要被人遗忘的“老艺术家”李金斗,也就这么一个不留神栽进了“针孔”摄像头的偷拍之下……我们在娱乐的同时,难道没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惊惶?
电影《手机》的结尾,严守一抱着手机蹲在马桶上,仿佛抱了一个手雷,脸上满是恐惧的表情——天大地大,他竟无所遁形。而在这样一个隐私作古的年代,无所遁形的又岂止一个严守一?
费墨的谎言拆穿了,费墨的老婆歇斯底里地哭叫,扔东西,夺门而去。费墨呆呆地坐着,这是个误会,他说。开了房,思想斗争了老半天,最终还是没上去。起了贼心,没贼胆儿。还偏就让老婆拆穿了,冤,羊肉没吃惹了一身骚,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估计这会儿肠子都悔青了在那里。我在屏幕下替他配画外音:真真是白担了虚名。
《手机》里严守一是惯犯,费墨是未遂犯。惯犯判的刑是离婚,未遂判的是发配边疆。
真可怜。照说未遂判的刑该轻些才是,毕竟没造成什么实际后果。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跨出了这道坎儿,成事实跟不成事实就没什么大区别了。从费墨老婆的角度来理解,费墨到底进没进这房,一是解释不清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二是费墨心理上出了墙,罪名就已成立。
《手机》里的经典台词,除了葛优语重心长的做人要厚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费墨的审美疲劳。“那么多年的夫妻,患难与共的,我不是。。。。。。”费墨顿一顿,“我就是,有点审美疲劳。”
堪比当年《一声叹息》的那句:我摸着你的手,就好像摸着自己的手一样没感觉,可是砍了你的手,我会痛。更简练更一语中的。
不是不爱你。只是审美疲劳。太长久了,久的看见你好像看见我自己,每分每寸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接吻好像刷牙,做爱好像吃饭,十年如一日的例行公事。
如何面对,激情退去后的那一点点倦。愿意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满头白发的时候一同携手看夕阳无限好,可是怎么办呢,现在他的心还挣扎着不肯老。
他不想离开你。你是他的原配,一把锁最初的那把钥匙,合的丝丝入扣的。
可是他想偶尔出去走走。
世上大抵是没有这样的好事的。鬼马狂想曲的三个愿望许到最后,魔法师说财富要拿健康去换。要一样就得付出另一样,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
一个人的自由和寂寞。两个人的安稳和责任。森林中你只能选择一棵树,然后刻上你的名字,硬要剜去的时候,树会痛,你的名字会流泪,痕迹永生不灭。
可是怎么办呢,贪是人的本性。
要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也要新鲜热辣欢期暗忆。
是谁的贪是谁的怨,谁是谁的错生缘。
费墨老婆是聪明的,知道虚虚实实地套严守一的话揪出真相。不过,若是没有那一问一答,费墨和她还是恩爱夫妻吧?费墨与她,应该还是相爱的吧,那么多年的感情。有点可惜。
有的时候,肯说谎,就还是看重这份感情。到真的绝情,是不屑,也不耐烦说谎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刚烈,然世上哪有完美,都不过是碎片拼缀的完整幻象。
叶倾城的《原配》,问九信和叶青自少年起就开始的爱情,挡的过所有的艰辛挡不过婚姻的疲倦。问九信的声音低沉恍惚:十七年的感情,可是我渐渐懒得回家,想起天长地久的那几样菜式,都觉得烦腻。。。。。。
爱仿佛永远是支离破碎千疮百孔。
到底是该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
《古惑仔》里小结巴死了,有人说真可惜。也许死了也好。死了就是永远了,爱在那一刻停格,陈浩南可以想念她一生一世,在爱还来不及疲倦的时候。
人们总是这样,仿佛能够永远的,只有怀念。
童话故事总是说到王子和公主的盛大婚礼为止,喜气洋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圆满了。
这一场盛宴,到底是序曲还是完结篇?
因为最近小崔的抨击,才好奇来看这个片子。本来觉得小崔大惊小怪了,文艺创作本来就取材于生活,塑造的角色道德上有瑕疵,也不等于被借鉴经历者为人也是如此,退一步说即使是有意恶意影射,只要你没做过,让它影射去,观众又不傻。看完了才发现,这片子的确恶心,也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的确恶俗,恶俗也就罢了,还装出了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嘴脸。
客观呈现社会现实不等于没有态度
中年男人偷情,任何人都已经见怪不怪,特别是一些有点成就的中年男人,不偷情似乎都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民间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如此,特别是人到中年,一身的疲惫,偷情这种只是私德上败坏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谁还没个人性上的弱点?你看严守一,偷情是偷情,对前妻和孩子还是很负责任,满嘴跑火车,但是对奶奶也是真的有孝心,很现实的人设了。
然后呢?冯小刚想反映什么呢?中年成功男人迷失了自己?科技的发展离间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看起来好像是,但其实并没有。
冯小刚立场非常模糊(就像他后来拍《芳华》一样),他对偷情的主角非常同情,对费墨偷情也很同情,你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现在只是因为科技发达了才容易暴露,这是在说妈的都是手机的错,如果不是手机,老婆也不会离开我,孩子我也有了。但是这种价值观怎么能大声说出来呢!当然不行。
所以,片子最后,冯小刚让严守一没赶上见奶奶的最后一面,还在奶奶的葬礼上把手机烧了,看起来是在悔过自己忘了初心。最后,侄女拿来的新款手机拍到严守一惊恐的表情,非常像是批判科技(手机)对人的异化。但是这么解读,逻辑上是不通的。拿武月上位来举例子,武月是因为录到严守一与自己偷情的音频而上位的,严守一被迫辞职,手机在这里扮演了一个要挟的工具,这哪里是手机对人的异化?手机明明成了纠偏的工具。手机轻易地让一些人龌龊的念头大白天下,增加了这些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成本,有助于人自省自律,是人类的好朋友才对。
冯导的态度并非立意批判而在于媚俗
冯小刚态度暧昧其实很好理解。他骨子里就是个拍娱乐片赚钱的导演,他的眼界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他的趣味,都在说明这一点,他的电影总是在追求社会热点,总是在讨好市场讨好观众,按说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没什么,但他又想表达对社会对历史的看法,这种表达由于他思想的浅薄、才华的限制以及害怕市场的不接受,而显得隔靴搔痒。他电影里的长得像批判的东西,都是扭曲真实自我表达、媚俗的结果。
所以冯小刚的很多电影显得很矛盾。比如这部《手机》,看起来像是批判人被手机控制了,实际上是在为偷情的人开脱,如果你真是从人性弱点和社会环境出发,要客观展示偷情者偷情的原因,要客观展示人为什么随时撒谎的原因,那就彻底一点、坦荡一点,把这些人的纠结拍出来,即使三观不正,会冒犯观众,那也算是坚持自我。
话说回来,一个导演选择什么题材,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了该导演的趣味,骨子里是流氓,再怎么伪装也还是有流氓气息。
03年,《手机》上映。
那个时候,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东边有个康纳酒吧,被改造成了影吧。有一个个的小隔间,里面是DVD和沙发,多是情侣在那带着耳机看电影,一小时一块钱。尤其在冬天,很是受欢迎。
现在已经没了,那里成了报销医药费的地方。
《手机》是不适合当贺岁片看的,更不适合一对情侣或夫妻看。看完第一遍时,感觉有点沉重,还有点恐怖。里面的情节太真实了,真实到熟悉。估计不少人在看后都会联想到身边的点点滴滴,然后对号入座。
有了手机,恐怕没有几个人没对着手机撒过慌。只不过有的慌小,有的慌大,有的只是为了一个糖块,有的却是丢了原则。最常见的就是接到应酬电话,“啊?真不巧,我在外地出差呢。下次一定一定,我坐庄。”不用面对面,不用担心脸红,说句假话会变得如此容易。
既然每个人都不是那么坦荡,太过接近现实的讽刺幽默就会让人不知所措。这不同于《大腕》,在那里大家是旁观者,看别人笑话,在这里大家是参与者,有可能看到自己的笑话。
说谎的原因形色万千,但说谎的方法却大同小异。冯导在《手机》里做了一个公开展示,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你会发现昨晚和同事出去喝酒,席间接到老婆电话时敷衍,竟然和严守一的台词如此相似。不同的是严守一犯了原则性错误,而你只是图一时的嘴馋...
作为未婚一族,还没有太多感触,看网上曾有这样的讨论:敢带老婆去看《手机》么?
就像前面的例子,虽然你没犯大错,虽然你只是背着老婆和几个哥们喝了顿小酒,但你还是说谎了。谎言一旦被揭穿,那说谎的原因就会被充分放大,并插上想象的翅膀。若在十多个喝酒的哥们中,还有一个女同事,哪怕你不认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会立马成型。而且,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往往说谎者的解释都是苍白的、无力的、自杀式的。冯导又在《手机》里告诉老婆们,证人的作用是该忽略的...
不管看不看《手机》,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做人要对得起良心。用费老的话说,做人要厚道。但,一旦双方有了误解和不信任,一旦开始打个电话去试探,那就出裂痕了。
套用著名思想家鲁迅先生的话,本就没有事,想得多了,就有了事。
扯远了。个人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如果不是打着贺岁片旗号的话,那就更好了。至于商业味太浓,那个本是无所谓的事,也是很正常的事,拍电影挣钱很应当,国家的四万亿注资里又没有补贴导演的。况且,这是让导演在乎观众想法,在乎观众是否接受的最好方法。本就该这样。
开场那个小调,找到了冯导的影子。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
博:
http://xiaogs.org/2009/01/04/320.html 圣诞夜,我看了电影《手机》。这是2003年度最佳惊竦片,看完以后教人混身冰凉。以前小刚拍的东西,目的在于娱民。娱民这东西就不能太往深里走,即使不得不太深,也得表现出荒谬和黑色来。小刚潜水一年,最新奉献出来的东西不深不浅,基本上是写实主义,让人看了毛骨悚然。
《手机》这个片子,从头到尾都给人一种相当疲惫的感觉。我唯一能看出来的故事大纲就是一个中年男人怎么样让生活给活活逼崩溃了,这比恐怖片还恐怖,比记录片还真实。在真实生活中,过着和严守一一样生活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这就造成本片不再是搞笑,而是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具体什么意思我不清楚,今天也是第一次用。在我理解里,那就是讲述一个大家日常生活里都能见到的故事,然后用极其悲惨的命运惩罚主人公,以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类似地狱写真。我不当人民好多年,也不喜欢被教育。
我曾经类似道德偏执狂一般挑剔周围的世界,但是现在我充分理解人性的种种。人类的精神力量在大多数时候都屈从于肉体的需要,并且因此而造成精神上的痛苦。我曾经以为那是个例,现在我才知道这是通解。如果世间真的存在所谓忠贞不渝,那么最合适执行的对象是和尚,而众所周知和尚是不结婚的。即使肉体能保证绝对的循规蹈矩,但是在精神的辅道上永远都塞满了车。
一个所谓幸福的婚姻,我想更多的是习惯。因为这么过和每天系脸刷牙是一样的,也就如此过下去了。另外我推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专注之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其余的欲望才会纷纷坠落,而不是纷纷扬起。这又说回去了,最幸福的婚姻需要和尚来完成。
我是被这片子吓到了,不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作用选择都处于两难境地,且无法改变。这片子让人感觉到,生活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看完以后,它能使郁闷者更加郁闷,绝望者更加绝望。
这片子一点都不好笑。
弹幕说“聪明的女人闭一只眼 愚蠢的女人亲手毁掉婚姻”、“知道的越多越伤心”、“查账单的女人有病”…弹幕确实和剧情一样讽刺 请问要这样的人渣有何用 要这样畸形的爱情有何意义 送一首歌给各位渣大爷:啊人渣再见 啊人渣再见 人渣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冯小刚的电影总能直击人心,讽刺中的现实,戏谑中的悲哀。
范姐姐最高~~~~
片子本身可以,不评价。小时候只看到过结尾,也不知影射谁,心想是多大仇撕成这样?刚刚看完全片改变了看法,我要是崔,能把他们撕出银河系。
这片把男人那点儿秘密都说出来了,戏谑之余,确实有可挖掘的东西,冯小刚最有内容的一部片子~~
冯小刚很多老电影拿到今天依然很有意义
「处心积虑证明在乎你。」这种谎言的遮羞布还真是张口就来啊。这部电影中的男性都花心,女性都悲哀。相对于“正房”们刨根问底的自寻烦恼,反倒是武月显得通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得不到什么。青岛旅馆里那一滴泪来得很灵,画龙点睛,让武月成为这部电影中最鲜活的配角。
最近因为手机2掀起轩然大波,所以又回看一下这部片子。感觉剧本还是很扎实的,确实有影射崔的意思,不怪小崔郁闷了
《手机》的手机过时了,《手机》的故事却不会过时,人的贪婪、懦弱、背叛在科技时代只会被放大,有人把电影当喜剧看,我却觉得能当警示恒言看
你看看冯小刚电影的现实意义,多么深重啊~里面的范爷多么威武啊~
至今仍觉得这是冯小刚最好的片子,因为提出了时代问题,接地气,不乱甩段子卖贫嘴,当然大部分要归功于刘震云的原作。徐帆的表演风格恰好对了这个角色,后面片子都过火,跟冯导的心气儿一样。
国产电影中有一股风气,就是痞子当道,鉴于编剧、导演的水平和格局,拍出来的净是些劈腿啊睡学生啊这种流氓才会干的事情。这部片就算其一。
牛三斤 牛三斤 你的对象叫吕桂花 吕桂花叫我问问你 最近你还要回来吗
真实的讽刺了当下社会现实,我个人感觉教育意义大于故事本身!
最近因为崔永元的事情看了一下这部电影。就电影本身来说拍的不错,至于崔与冯的恩怨,还是支持崔。这事儿,还是冯导做的不地道在先。打交道嘛,有来有往,你不地道就别怪别人对你不好。
电影本身拍的还可以,但是影射抹黑别人的做法的确不地道
真的是把生活展现在舞台上,我们感情生活并不轰轰烈烈,但平凡的生活却处处是陷阱
时隔十几年依然觉得这部电影仍然具备现实意义。
当年刚开始出现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限制一下子就没有了,可是靠得太近,也很容易产生矛盾。没有手机的时候无论自己干什么,也没有人来打扰而且无人知晓,可是因为手机,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种直接的联系,做过的事情也没有办法轻易摆脱了。当下更需要这一部电影的价值观,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通话的兴盛,这些东西都把我们每个人拉得太近了,我微信设置了自动拒绝语音通话,这也被我身边的人说过很多次,有的人也说我不正常,所以有事儿能直接给我发消息可以不要一个语音通话直接甩过来吗?但是这部电影我还是感觉缺了什么,因为讲的是出轨,这本身就是一件亏心事儿,把出轨被发现的缘由安在了手机上面,我也感觉手机有点冤枉。
牛三斤,牛三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