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兵和周洁二位贵妃都美。如果说非要分出什么不同来,周洁更加的妩媚艳丽,她的眼睛眼尾微微上挑,回眸间媚眼如丝,唇似樱红,尖尖的翘鼻更添风韵,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而林芳兵一见便是脸若银盆,眼似水杏,与周洁相比,更妙的是她的鼻子与下巴,鼻头圆润,鼻翼舒展,笑起来毫无攻击力,较周洁妩媚减一分,而端庄娇憨更添一分,从圆润的脸颊到下巴逐渐收窄,面白而不蠢,红唇微抿,整体来说可谓是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美哉,为之倾倒!哀哉,为之一大哭!
头饰组一直在推这部剧的妆容,花簪云鬓,美不胜收,于是搜罗出来,第一次看。
初还想过,为什么杨贵妃专宠,却没和追封的皇后武惠妃冲突。确然不冲突,因为武惠妃极宠,实为杨的婆婆。《长恨歌》的印象太深,以至于从不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相差34岁。以至于戏中唐玄宗强奸杨贵妃一场戏,看得浑身不适,完全想不到“七月七日长生殿”这样的内容。即便想到,再回想也感到恐怖恶心。
于是要感慨寿王李琩,剧中作李瑁。本是宠妃独子,争太子人选,配了母亲亲选的佳人杨玉环做王妃,结果被老父亲硬生生抢了老婆。诏书下来,玉环愤而斥之:他是我公公,我是他儿媳,你我是恩爱夫妻,你为何不能抗旨!
幼时眼看养母王皇后被废孤惨而终,日前见父皇赐死三兄弟的寿王,听玉环之言,低头不语,叹息不止,懦弱不敢违皇命。丈夫做到这个份儿上,女人心里是失望伤心的。
二人并非不爱。初入王府,寿王给玉环搭了她最喜欢的秋千,两人谈罢诗书,嬉戏打闹。玩疯了的玉环跑跳到草地上,四顾不见寿王,轻唤一声“阿瑁”,新婚小夫妻何等幸福。
鸳鸯强拆,玉环入宫,寿王留着秋千没有拆。
再后来,已为贵妃的玉环见过寿王两次。一次在佛寺,见寿王和新王妃携家带口。新王妃有眼色,带着孩子走开,寿王依旧是胆怯懦弱的样子,眼神忽闪,不敢直视心爱的前妻,有一声没一声地应着,匆匆逃上台阶要走。周围侍卫侍从环绕,贵妇不顾,追前一步,道:“阿瑁!你不在,我没人说心里话。”寿王却已紧张得面如死灰逃了。
第二次,是贵妃悖上被赶出宫。皇帝和自己的姐姐鸳鸯戏水,家里一帮亲戚为着自己的荣华富贵逼她忍耐认错,没有一个人真心想着她。这时候她独独想念寿王了,要见寿王,自己本来的结发丈夫,不是么?她那么坚信,说:寿王不会这么对她。
深夜四下无人,两驾马车,路中见到了。贵妃款款,眉目深情,又道:“阿瑁。”寿王也有情,脱口叫了“玉环”。贵妃道:阿瑁,我时常想念你,你好吗?寿王始回过神来,改口贵妃娘娘,怯懦的样子又来了,又怕被人看到,又怕惹上麻烦,又匆匆逃了。
这次分别后,二人没再见。贵妃始知除了皇帝,自己已无依靠;没有皇帝,自己什么都不是。断发一缕,认错请情。说帝妃二人此后恩爱更甚,孰知不是彼情已殆,唯留此身。
寿王怯懦有怯懦的效果,他保住了命,安史之乱也活了下来,只是流入史书边缘,无多记载,年老而终,再不是那个父皇看重、母亲宠爱、最被看好当太子的意气风发的寿王了。也没有王妃娇妻玉环在侧,说想他,说他像个大孩子,轻轻柔柔抚着他,再叫他一声“阿瑁”。
说到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肯定不会落选。它以优美的文辞、回护的态度,使许多读者原谅了李杨乱国给天下造成的灾难。只有少数几句题眼:“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借用一个结论:“在普遍的意义上,美(不管是艺术美还是自然美)因为类似的反思形式而成为道德的象征。”
袁枚曾呼吁:“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甚至老白本人也在《与元九书》中有所微词: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娉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哉。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以多取。”仆是何者?窃时之名已多,既窃时名,又欲窃时之富贵,使己为造物者,肯兼与之乎!今之迍穷,理固然也。
在唐人眼中,上皇与杨妃代表了逝去的繁华。他们想留住织梦行云,无可厚非。但事实上这就是个统治者不务正业、臣子替君王以死塞责的例子,而不是什么“男人的罪过推给女人”。贵族女性是有政治权力的。陈鸿《长恨歌传》透露了马嵬坡的情绪:“国忠奉犛缨盘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惬,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怒。”
电视剧根据吴因易的长篇《唐明皇》改编,玉环被写得最无辜。八十年代的历史小说,急于用抒情议论为女性张目,作者倾向鲜明:“都怪那个糟老头子!”陈导当年确实把“历史正剧”(他自己这么说)当反封建在拍,细节别具匠心。玉环佛寺自缢后,一骑红尘飞至:“我们是来给贵妃娘娘贡荔枝的。”创意源自《杨太真外传》:
力士遂缢于佛堂前之梨树下。才绝,而南方进荔枝至。上睹之,长号数息,使力士曰:“与我祭之。”祭后,六军尚未解围。以绣衾覆床,置驿庭中,敕玄礼等入驿视之。玄礼抬其首,知其死,曰:“是矣。”而围解。瘗于西郭之外一里许道北坎下。妃时年三十八。上持荔枝于马上谓张野狐曰:“此去剑门,鸟啼花落,水绿山青,无非助朕悲悼妃子之由也。”
2020年6月
对应关系如下:
高力士——班布尔善
李辅国——周培公
哥舒翰——施琅
杨国忠——明珠
还有,演宋璟的那位在《走向共和》里演李鸿章。
就李白那幅醉猫的样子,哪个皇帝都不可能唯以大任的。玄宗已经算心胸宽广的了。
杨玉环无大过。李林甫、杨国忠败坏朝政,但对皇帝都很忠心。
玄宗晚年,肃宗对他虽然不太好,但考虑到玄宗对待儿子们的方式,也是活该。
盛世唐朝最好的写照,后来作品很少有如此大气者
杨贵妃就应该是这样的雍容华贵、珠圆玉润吧,林芳兵是我心中最佳杨贵妃扮演者,刘威的李隆基也很好,还有李建群呢。
陪老妈看完了
对剧中那些脸型饱满的盛唐美人过目难忘。林芳兵演的杨贵妃明艳而丰满,娇媚又纯真,十分经典。
虽然服装和道具相对于大部分古装剧,是很努力去还原历史的,但是张说和张九龄都被一笔带过,而且里面的每个人之所以做他所做的事,仅仅是因为剧情需要硬套进史实里面,却完全看不出人物的人格,以及促成决策的环境和动机,镜头语言也没有很彻底地表达氛围,感觉像是史实在牵动一群会说话的尸体。
怀旧经典,拍的挺用心,林芳冰的杨贵妃演的很有韵味。
不必拿殷桃那部偶像言情式的《秘史》来比,这是那年代正经拍的正常水平剧。
x
重看。小时候果然只记得霓裳羽衣,酥胸玉臂。如今再看,唐式饮茶,唐人衣冠,诵诗意境,就像看文学作品。好美。
1990年
太平公主斜晖中自刎,首集赵丽妃起舞,杨国忠伏诛的片段印象非常深刻,小时候看了这个,马上去翻上下五千年对着看各种细节,韦后之乱,姚崇灭蝗,口蜜腹剑之李林甫,开元盛世到天宝之乱,马嵬兵变。反观如今的毫无营养的宫斗穿越片,不会再带给孩子们触摸宏大历史的任何机会。
我只记得好多服饰华丽的女人使我爱上古代服饰!还有塑造了最经典最气质的杨贵妃!另外说下,唐朝人爱丰满匀称的女人胸大腰细退直!并不喜欢满身赘肉的胖女人!胖女人们不要想着穿越回去找安慰!
美工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他媽牛逼了,如果不是討厭宮廷戲我就打他個7星八星了~
精致华美有内容的国产剧,那时候的选角真靠谱啊,每个美女都有一番风韵,杨贵妃尤其经典,现在看很感慨,中国不是没有才貌双绝的美女,为啥现在电视上出现的越来越可怕?
林芳兵、周洁、李建群她们的衣饰乐舞,就值五颗星了
林芳兵
通过这个也算了解了点历史
为林芳兵的杨贵妃开始看,林芳兵真的太美了,牡丹花一般!比现在的锥子脸好看不知道!!!丽妃也很美啊,不过我觉得剧情不太符合我的预期。
李如平的高力士演的很好,还有娄际成的李林甫,郑榕的姚崇,王冰的宋璟都各得其妙
食堂里放,就“怀旧”了一把。到这个年纪再看,就觉得剧本身有一种命运的悲怆感:再繁华,也不过是曲终人散;唐明皇本人就好像是唐帝国,从最开始的励精图治年轻有为,到最后的盛极而衰年迈迟暮——这是王朝或个体,都逃不开的循环。临剧终,唐明皇悼念贵妃时那句“为什么男人的罪孽,非要女人来承担”,实在浸润着编剧的细腻和深刻。那时候的连续剧真是细致啊。刘威是好演员,不多说。林芳兵可能真的是我心中无法取代的杨玉环,我对盛唐女性之雍容华美的最早理解,就是透过她。这些演员、美术设计都十分了不起,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