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充满了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幻想,什么自由的国度啊,什么去了就可以开心啊,简直就是把美帝吹上了天,电影中表达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就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恶臭味,电影保持了原著小说“捧美黑苏”的恶心态度,叙事节奏亢长,战争场面不多,大量的情节都展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如同“意淫”般地向往,考虑到这部电影的成片年代,简直就可以说是一部美帝不要脸之至的“宣传作品”,优秀的战争电影太多,这一部真的是垃圾中的垃圾,仅凭电影中宣传的思想,这样的作品就可以淘汰。 故事讲白了,就是一个叫雷缪斯的艇长,因为对苏联的厌恶,所以驾驶着苏联最新研发出来的红色十月号想要叛逃美国,美国接受到这方面的信息以后,当然是将信将疑,但是一个非常熟悉雷缪斯的人、他也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员,他叫雷恩,他就表示这个事情吧,一定是真的,然后美国就相信了这个事情,表示要迎接红色十月号,苏联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当然是特别愤怒,派出了一个叫杜普列夫的艇长,驾驶着苏联阿尔法级潜艇进行追捕,一边要追捕一边要迎接,一场海上追逐战即将拉开序幕。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叙述苏联对人的管控怎么严格,雷缪斯保存着妻子的遗物,结果贻误却反被zheng委翻看,想要叛逃的话,zheng委是个很大的麻烦,所以雷缪斯趁其不备将其干掉 ,而另一边则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得知了红色十月号在往这边行驶的消息之后,前去通知了一个熟悉雷缪斯的、同时也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的人雷恩,雷恩表示雷缪斯是要叛逃过来,而且还说雷缪斯不是苏联人,是立陶宛人,在数年前妻子去世以后,无牵无挂的,这次的叛逃计划应该是蓄谋已久,美国军方对雷缪斯的叛逃自然是相当欢迎,甚至还派出了达拉斯号前去迎接,跟雷恩一起行动的是查理,杰克等,几个人,都决心要将红色十月号迎接过来。 而另一边,雷缪斯先是叫来军医,宣布了zheng 委意外死亡的消息,自己一个人掌握了发射武器的两把钥匙,雷缪斯在舰艇上,然后他与维特,安东尼,凡斯等几个手下,说了自己要叛逃的计划,以副将凡斯为首的一群人表达了对雷伊缪斯的支持,然后一群人就开始了叛逃,中间的过程很亢长,而且并没有什么太值得看的地方,从雷缪斯跟自己手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得出美帝对自己的无耻宣传,几个人的对话中充满了对美国社会的向往,我都不知道他们在向往什么,而且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没有交代雷缪斯叛逃的真正原因,仅仅是因为老婆去世内心空虚、被管得严一点,就想跑吗,那这男人也真是够搞笑的,不过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吹捧和抹黑的话,那就没什么情节是编不出来的,虽然说是一部军事电影,但是我却从影片中看到了满满的恶心。 电影最后也很简单,就是一波三折,红色十月号逃到了美国的海域,追击红色十月号的舰长杜普列夫,下令发射鱼雷,击沉红色十月号,结果因为距离过近,反而使得鱼雷转头把自己的舰艇给炸没了,红色十月号因为之前的过度行驶,有不少的船员已经从艇中被转移到了救生筏上,他们就在海上面看着两艘舰对打,然后还为红色十月号炸沉了自己家的舰艇欢呼,真的是讽刺之至,雷恩与杰克等一行人登上了红色十月号,跟雷缪斯进行了一番友善的交谈,然后舰艇上有人叛变,用枪打死了凡斯,凡斯在挂掉之前还说自己想登上美国国土, 真是痴人说梦,雷缪斯和雷恩去追击叛徒,然后雷缪斯中枪受伤,雷恩最终找到了叛徒,是船上的厨子,然后把这个厨子用枪给打死了,红色十月号落入美国手中,最后美国在外交桌上面跟苏联说,红色十月号已经被炸沉,苏联则表示他们还丢了一艘舰艇,其实红色十月号没有被炸沉,而且苏联丢的舰艇才是真正被炸沉的,雷缪斯带雷恩乘着红色十月号,来到了美国的一条河上,还表示如果真的发动攻击的话,可以速战速决,可是自己是来投诚的,雷恩也表示欢迎他来到一个梦幻的国度,看到影片结尾,我只想说“啧啧啧,真恶心。” 完。
1984年,美国作家汤姆·克兰西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猎杀“红十月”》,畅销一时,成为军事惊险小说史上的名作。1990年被翻拍成电影上映,全球2亿美金票房。
该书的情节是虚构的, 灵感来自于冷战时期的真实事件 。电影中苏联叛逃的是世界上最大潜艇“台风级核潜艇”,原型是苏军“警戒”号反潜舰叛逃事件。但结局和电影完全不同,真实事件异常悲壮。
1975年,瓦列里·萨布林是波罗的海舰队“警戒”号大型反潜舰上的政工副舰长。他认为,苏联政府的腐败官僚体制已经使国家偏离了方向,决心发动“革命”夺取军舰,把军舰开到列宁格勒以外的公海。
11月6日,“警戒”号开到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首都里加进行检修。
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全国纪念日。
11月8日19时,萨布林向舰长波图利内海军中校汇报工作,谎称舰上发生异常情况。当他与舰长一同走到军舰水声部位时,他和手下亲信沙因突然关上舱门,将舰长监禁隔离起来。
23时,萨布林召集舰上所有军官和水兵开会,宣布舰长身体不适,自己接管军舰指挥权。随后,萨布林激动地向与会人员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他声称,苏联存在严重的违法现象,必须通过非常手段才能“唤醒人民”,他建议将“警戒”号开到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附近的要塞喀琅施塔得,并宣布该地为独立领地。萨布林是希望效法当年的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起义,在苏联掀起第二次十月革命,恢复一个真正的列宁主义的苏维埃民主政权。
对于这个计划,军官支持者和反对者几乎各占一半,水兵则大部分持支持态度。据水兵沙因回忆,萨布林宣布计划后,官兵们曾积极地讨论过这个计划,气氛很热烈。对于反对意见,萨布林提议投票表决,表决完后他下令将反对者统统关押起来。就这样,萨布林在“警戒”号成功完成了“政变”。
23时30分,舰上一名负责电气工程的军官弗尔索夫,机智地躲过萨布林同谋的监视,偷偷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游到停泊在里加港的B―49号潜艇上,并向里加基地司令部做了汇报。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有些领导甚至怀疑他是否喝醉了酒或是精神上出了问题。
萨布林得知弗尔索夫跑掉后,决定提前将“警戒”号开到海上。11月9日2时50分,“警戒”号在萨布林的指挥下驶出里加湾,以30节的高速沿着道加瓦河驶向波罗的海。看到“警戒”号擅自启锚出海,里加基地的领导才相信了弗尔索夫的话。
4个小时后,苏联军事当局将情况报告给克里姆林宫,从睡梦中被叫醒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亲自下达手令:“炸沉它!”。将东经20度定为死亡线,如果“警戒”号拒不服从命令返航、胆敢驶过这条线,参与拦截的所有军舰和战机必须尽一切可能将其击沉。
苏联第15航空集团军首先接到命令,它们出动了18架最新式的雅克―28、图―16轰炸机和苏―24攻击机群联合追杀。10时30分,它们开始向“警戒”号投弹,没想到却误炸了一艘民船和一艘承担追击任务的巡逻舰。
最后,“警戒”号在瑞典与苏联交界水域,被飞机扔下的230公斤炸弹和30毫米炮弹命中,方向舵被卡死,只能在水面上打转。这时,反对叛逃的30名水兵成功解救了被困的军官和舰长波图利内。双方经过激战,萨布林被波图利内打伤,这起叛逃事件终于被制止。“警戒”号的变故,萨布林只坚持了9个小时。
苏军对外宣布说此次事件是演习。这次“警戒”号的叛乱事件也让苏联军方感到震惊,误炸民船和巡逻舰,说明当时整个海军空军的战备调度完全处于混乱状态。
萨布林的悲惨结局
“警戒号”被押回港后,克格勃接管了调查工作,在案件侦查、起诉与审判期间,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随时跟进结果,并向勃列日涅夫报告。为了防止消息扩散,克格勃逮捕了“警戒”号上的所有官兵,要求他们对此事绝对保密,此后,支持萨布林的军官和水兵,或被开除、或遭降职,有些人回乡后一直遭到克格勃监视。反对萨布林的官兵,也受到了类似的处理。
萨布林以及其他13名积极参与分子,被送到大名鼎鼎的列福尔托沃监狱——60年代卢比扬卡内部监狱关闭后,这里便成了克格勃的主要监狱。进列福尔托沃监狱的人,没有不招的,克格勃很快就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法庭上,任何辩解也是无用的:法庭认为萨布林试图叛逃西方,犯下了叛国罪,但萨布林拒绝承认。根据苏联法律,叛国罪最高刑期是15年有期徒刑,但上面打了招呼:萨布林必须死。最后,萨布林被判处死刑,沙因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其他参与者无罪释放,但从此失去工作,黑档案伴随一生。
1939年,萨布林出生于一个海军士官之家,1960年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苏联北方舰队。第二年,他给赫鲁晓夫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社会不平等现象,破坏了苏联的形象,还谈了谈对苏共的纯洁性的看法。结果,萨布林受到了上级的严厉的斥责,仕途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969年,本可以晋升为驱逐舰指挥官的萨布林,选择去列宁军事政治学院进修。萨布林一头扎进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之中,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萨布林对苏联现状的不满也与日俱增。为什么呢?因为书上的理论和苏联的现实不一样:革命是为了消除不平等和阶级压迫,可放眼望去,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特权横行,阶层固化,到处都是腐败、贪污和谎言。1973年,萨布林从列宁军事政治学院毕业。由于成绩太过优异,他的名字被刻在学院纪录顶尖毕业生的大理石匾上。
萨布林死后,尸体被秘密处理了,至今没有人知道他被埋在哪里。8个月后,他的家人才收到消息,但除了名字(刻在学校大理石匾上的名字也被铲除了),萨布林的一切都被销毁了。
萨布林在被审讯期间,克格勃曾允许他给儿子写最后一封信:
“要相信历史会诚实地评判事件,你永远不会为你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尴尬。绝不要成为那种只会批评而不会行动的人。这样的人是伪君子——软弱无用的人,他们没有能力调和他们的信仰和行动。亲爱的,我希望你有勇气。坚信生活的美好,保持乐观的态度,要知道革命总是无往不胜的。”
1990年,也就是“警戒”号事件15周年时,幸存的士兵们举行了一次聚会,纪念这一事件。他们一致认为:萨布林是一个英雄,应该得到一枚勋章。
暴动后的“警戒”号
苏联1135型“警戒”号大型反潜舰建成于1973年,1974年6月4日首次出海值勤,排水量3200吨,长123米,宽14米,吃水4.5米,速度32节,续航时间30天。武器装备:1套“暴风雪”反潜导弹系统(4具发射装置)、2套“黄蜂”防空导弹系统(40枚导弹)、2门АК-726型76毫米双管自行火炮、4枚远程导弹鱼雷(35-50公里)、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器(各4枚)、2套12管РБУ-6000抛弹器(射程6公里)。乘员190-200人。
1975年萨布林暴乱事件后,官兵被全部解散,由大型反潜舰更型为护卫舰,名称未变,经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于1976年初转航至太平洋舰队服役,成为堪察加区舰队第173大型反潜舰支队旗舰,表现优异。“警戒”号护卫舰参加了太平洋舰队所有的出海训练和实弹演习,从未在鱼雷、水雷、火炮实弹射击中失靶,成为太平洋舰队最优秀的军舰之一,1977-1984年间被评为“太平洋舰队最优秀的舰艇”、“优秀舰艇”、“最优秀的布雷舰”、5次受到海军总司令的嘉奖。
1987年7月,“警戒”号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了维修,之后继续在堪察加服役,名称未变。“警戒”号曾是1135型舰艇中最辉煌的一艘军舰,总航程达21万海里,7次参与战斗值勤,曾参与1983年在萨拉纳湾救助沉没的K-429号潜艇乘员的任务。2002年10月13日正式退役。
苏军三大叛逃事件
1975年“警戒”号事件,与1976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198*9年祖耶夫驾驶米格-29叛逃土耳其,并列为冷战期间苏军三大叛逃事件。
1982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电影《火狐》,比《猎杀红色十月》故事更加离奇,讲述美国派遣一名越战老兵飞行员,秘密潜入苏联,直接盗取了苏军最新研发的米格战机,飞回美国。
2021.05.13
汤姆·克兰西的杰克·瑞恩追击系列
世界上最先进的苏联弹道导弹潜艇红十月号让舰长马尔科·雷米斯萌动了蓄谋已久的反叛之心,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政委普金很快送了命。
人拼死拼活一辈子为了什么?大副瓦西里的愿望是“住在蒙大拿州,娶一个肥胖的美国妻子,养兔子,她会为我做饭,我会买一辆小货车或旅行车,开着旅行车不必申请穿州过省,冬天住在亚利桑桑那州,我需要两个妻子。”舰长心愿更简单:“怀念小时候宁静地钓鱼的日子,四十年来我一直航海,海上的战争,一场没有战役的战争,没有纪念碑,只有死伤者,妻子结婚当日变成寡妇,我妻子去世时我还在海上。”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两个人愿望都简单到过无忧无虑普通人群的日子。
苏联雅夫级潜艇卡话洛夫号舰长图波列夫是个狂妄鲁莽易冲动人,结果他的这个性格最终葬送了他和一舰的官兵。
美国达拉斯号潜艇艇长巴特·曼库索是个勇敢、坚定、果断的人,他的这些优良品质终让他斩获殊荣。
“政客会说谎使诈,这一刻在吻婴孩,转过脸就抢棒棒糖,但政客会灵活地听取意见。”所以政客永远牢牢的掌握决策权,权利一旦落入军人、商人或艺人等其他人手里那就是场灾难。
苏联大使的一再谎言让红十月号潜艇经历了失踪、失控、叛变几个截然相反的定性,随之而面临大不同的风险和危机,好在杰克对舰长雷米斯的知己般了解和信任,终助其化险为夷梦想成真。危难时刻,信任最重要。
“一场小革命能整顿一个国家,欢迎来到新世界。”典型的美式意淫,西方民主的谎言。
中学时代就看过原著,一度很想成为中国的汤姆克兰西,可惜后来他老人家转向了,国内倒是冒出一大堆YY写手。 虽然因为篇幅原因删减了很多小说中的桥段,但是作为影片本身还是相当精彩的,不过可惜的是对于一点没有冷战知识的国人来说,影片有点难懂。而且因为导演和制作方比较追求“真实”,全片感觉比较沉闷一些,但是相信熟悉军事知识或者潜艇作战的人,比如说我,看起来更加津津有味。一般来说的规律是,如果军事题材电影没有女人或者只有点缀的女人的话,都不会太糟糕。 影片有不少细节值得注意,一个是开头红色十月号出航的镜头是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只不过空壳下面是一艘拖船。所有的水中镜头实际上是在烟雾中拍摄的。美俄双方的潜艇有着不同的灯光和色彩,大体上苏联潜艇冷峻,严肃,美国的相对柔和,舒适,这是导演故意这么做的。肖恩·康纳利的俄语是个问题,而且扮演拉米斯艇长他还戴了假发。扮演俄国艇员的大部分是美国的俄罗斯移民后代,除了长相之外,他们中很多人甚至不会说俄语。扮演CIA局长的詹姆斯·厄尔·琼斯就是星战中给达斯·维德配音的演员。
片子很不错,不过太扯了,更感触的是,天啊,那是亚力克鲍德温吗,悲剧啊,看看人家肖恩老爷子还是那么帅
看了下评论,果然不出所料,老美意淫地够厉害。不过结合苏联解体时间和本片拍摄日期,难道真有其事?不管那么多,肖恩康纳利越老越帅的掉渣,从电影角度来看,节奏感没问题,剧情紧凑,尤其是最后潜艇大战还是比较惊险刺激的。
汤姆克兰西名不虚传...结合最近看到的俄罗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新闻,不禁感叹昔日红色帝国的没落...(什么?你说苏联不是帝国?不是吗?是吗?不是吗?)
确实不错,经典的潜艇片,唯一有一点遗憾的就是片中的台风没有真实的台风漂亮,看起来总有点别扭,不过据说当时美国并没有台风的详细资料,确实很难做到和真的一模一样。
刨开意识形态,海战结合谍战、苏美双线悬念并进的情节真业界良心,附送多国型男部队,康纳利和山姆尼尔的配对太犯规,苏方的轮机长最潇洒,司各特格伦还是这么冰山美人又通达。
苏联潜艇军官死前还想着蒙大拿,美国佬意淫得够花哨的。Sean Connery不用多说,依旧是男人的象征。非常扎实的影片,五星之。
拍摄得体的潜艇对战场景,沉静狭窄空间里暗涌的一波三折,肖恩康纳利更是魅力满点。其实技术和战术情节硬伤不少,但红色十月号两位舰长的形象是否可以再丰富点呢(小说里的一部分起因被略去了),这样Vasili Borodin挺身为Marko Ramius挡下枪子就是更合理的心甘情愿了
虽然美国佬有点一厢情愿,虽然变节的原因没小说交代的清楚,但是但是还是很好看!片头片尾的音乐太TMD震撼了!!!
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很少看到如此让我紧张的电影了。汤姆.克兰西果然是一个高手,他写的东西改编了多少电影,多少游戏啊。关于潜艇的影片中,算是翘楚之作了。
算是在合理的故事框架之内把美国意识形态讲到极致了。没看过文戏做的这么足的潜艇片,故事背景和情节演进交代的无比清晰,以至于动作场面成了适当点缀。这可能也是八九十年代老派动作影片的一大特点,尽量回避技术有限的特效场面,在有限场景中腾挪转移,用细节和节奏来推进情节和悬念,有一种特效大片永远无法还原的真实质感。当然也和拍过《虎胆龙威》的导演风格以及原著作者汤姆·克兰西的故事有关。
太美国主观视角了,军事角度还算规矩,就最后一场战斗有点扯蛋……
潜艇片就是好看。《红潮风暴》《U571》《K19》都不错,甚至日本的《盛夏猎户座》都属佳作。可惜冷战一消停,对手只有恐怖分子,潜艇片也就拍不下去了。
1990年的片子,还不错。这个片子20年后看来,依然还是不错的。可见导演的功力。
Baldwin是怎么长成现在这么魁梧的?20年前的片子,看着都如此逼真。
比起现今那些像《变形金刚》的爆破大片,10年前的《猎杀红色十月》以沉稳内敛的叙事推进,多层次的角色设置更能让人动容。
现在已经很少见的冷战题材电影,影片背景宏大,情节屈折,主要还是看老头肖恩康纳利的个人表演.
虽然电影把苏联黑得很惨,但是抛开冷战题材中美国人的过分意淫,这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电影,在画面和音效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即便它基本没有什么战争场面,但是就像冷战一样,这种潜水艇题材的好电影,总能够营造出看不见的紧张局面。它本身就像一艘潜水艇,巨大而蕴含威力。
本片为广大语言不通却又彼此有情有意的痴男怨女提供了这样一个命题:如何在难以沟通的情境下小心翼翼的示好而又不被对方认为是臭流氓。而肖恩康纳利显然是此方面的调情高手,只是两个多小时的调情多少有点儿让人郁闷。。。
涉外题材,好莱坞显然更喜欢过去的苏联。一、纯敌人定位,充分迎合好莱坞正反对立模式。二、斯拉夫人是白人,好莱坞演员可以无缝嫁接。施瓦扮特警,康纳利演舰长。但与中日这些东方国家合作,上述因素变得比较困难。前者,太坏了对方不干,自己是坏人又不符好莱坞传统。后者,一堆演技老鸟无用武之地。
11900:十月末夜晚,意外看到肖恩·康纳利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找部他主演的作品做观影纪念,最后选了这部名为《猎杀红色十月》的电影。R.I.P. —— 英国演员肖恩·康纳利去世享年90岁,肖恩·康纳利生前曾在多部007系列电影中饰演「詹姆斯·邦德」,并凭借《铁面无私》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首任007肖恩·康纳利去世 享年90岁,曾出演《夺宝奇兵3》《勇闯夺命岛》等片:http://news.mtime.com/2020/10/31/160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