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简介,以为这只是一部讲述校园性侵现象的纪录片,受害人哭哭啼啼讲述经历,然后那些始作俑者被绳之以法。
远非如此。
首先,当你看着被害人的眼睛,听他们讲述那些人生最脆弱、腿痛苦的时刻,看着他们流泪、扭曲的面孔,你的心会被深深震撼。你会被那些鼓起勇气、以一己之力挑战高校体制的女孩折服。
其次,这部片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解剖。兄弟会(fraternity)是性侵高发地,而运动员又占到校园强奸犯中的相当比重。然而兄弟会是大学捐款的重要来源,运动员能给大学带来声誉和可观利润,这些因素让大学并不愿意为受害者声张正义。
再次,我们越接近源头、越感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越感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校园问题,而是美国价值观出了问题。学校也信奉金钱至上,“校长的主要职责就是募捐”。问题存在多年,涉及美国哈佛、斯坦福在内的近百所高校,也给受害人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心灵创伤、乃至导致自杀和自残。但在这么严重的问题面前,学校一方面开除敢于发声的教员、告诉受害者是他们的过错,另一方面让有强奸历史的人毕业、继续毫无阻碍地奔向人生巅峰。
特别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一段对橄榄球比赛观众的采访。“这种事太常见了,所有高校球队都有这个问题。” “我觉得她就是个骗子,想让自己出名。”对于丑恶现象的层出不穷,人们见怪不怪,而不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寻找解决的出路。
这种反应不禁让我联想到成功当选的特朗普。我之前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有严重道德缺陷、辱骂妇女和移民、雇佣俄国间谍做国家政策顾问、至今说不清有没有利用总统头衔谋取商业利益的人,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总统。或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心态,或许金钱和权利操控的媒体蒙蔽了我们对社会的科学认知。这些因素,恰恰也是70年代文化命和纳粹大屠杀政策得以执行的土壤。
校园性侵得以持续的逻辑,完全可能以另一种社会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可能是食品安全问题,校园凌霸,环境污染问题......
历史不断重演,但人类远未吸取足够的教训。
生而为人已不是易事,生为女人更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我们面对的黑暗要更多,看着纪录片里一个个还年轻美丽的女孩流着泪讲述自己的遭遇,真的很难过,无助绝望从她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来,想到之前一位日本记者写的书《黑箱》讲的就是在她遇到性侵害之后无法及时有效的得到法律上的帮助,比起沉默,她选择勇敢的说出来,向大众揭露个人的罪恶和整个组织和环境的腐败,这部纪录片里也有两个勇敢的女孩这么做了,而且真的帮助到了那些受害者,然而影片的最后是一位父亲的电话,述说着女儿遭遇性侵害的事实,悲愤至极。果然现实就是这样,我有的时候在想,我们不仅仅应该告诉受害者该怎么做,我们更应该告诉会成为加害者的那些人什么不应该做,所有的帮助都是发生在伤害之后,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这些事情的发生不是更好吗?但是谁知道哪些人会成为加害者呢,他们一个个对外都光鲜亮丽,但是在直面欲望的时候都如同野兽一般失去控制,伤害他人。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位圣玛丽学院的女学生在最后说,我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人不都是善良的。人是罪恶的。
非常好的纪录片,把大学校园的性侵的方方面面都讲到了。 性侵的规模。多数为女生,20%都会遭遇。兄弟会成员和运动员是主要加害者。熟人作案,熟悉的地方,灌醉女生。只有2-8%属于误报。8%的男性犯下了90%的性侵案件。不到十分之一的被举报的加害者被开除。给加害者提供大量的关于被举报后如何应对的策略。对于被害者的二次伤害,各种羞辱。 性侵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能,标题已经说得很明白了,hunting ground, 对这些男性来说,大学就是给他们提供了完美的狩猎场,大量年轻的同龄女性以及男性,任何人都可以是他们的猎物,满足他们的欲望。其中一个场景,大学新生对着女生宿舍楼喊的口号,第一句是No means yes, 第二句我不想说了。你们那么喜欢,你们自己内部解决吧。 性侵后的痛苦,加害者继续读书,备受关爱,受害者消沉成绩下降,闭门不出,退学,甚至自杀。很多受害者还要被二次伤害,你当时穿了什么?你是不是给了他什么错误的信号?你得保证不跟别的人聊这件事情。他是非常有前途的运动员,你知道这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吗?这事对学校很有影响,你再考虑下真的要上报吗?Erika的那个案例,她有加害者的DNA,负责的探员是加害者的校友,整整拖延了一年才做了检测,证实DNA相符。然后呢,还是不能起诉,说证据不足。是不是以后每个人眼球里面都得装一个实时的监控系统,发生关系之前都得录像才能证明受害者已经说了我不同意!而且还不止一次!很多人不敢告诉父母,因为有些父母跟学校的处理一样,对孩子又是第二次的伤害。孩子害怕每次父母看到自己,都会把自己和案件联系起来。 性侵后无法维权的原因。学校是一门生意,重复一遍,学校是一门生意。学校的名字就是招牌,校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筹款,学校60%的捐款都来自于校友会兄弟会的捐助。自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自己的孩子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这块牌子我还用的上呢。运动员更是学校的摇钱树,几百万美元的体育场,一个全国明星就能带来上亿美元的收入。几个被指控性侵的运动员一直打完了全部的比赛,最后才被开除,还真是物尽其用。学校要维护自己的品牌,把性侵率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报警就没有记录。执法系统是不报警就不受理,报警了也希望低调处理,因为难以判定,因为各种利益纠葛。学校是一个州非常重要的资源,有学生就有学费收入,还可以带动各种相关的产业。 那么学校看不见,执法系统不想管,家长力量有限,那么最后是怎么解决?一直引起了总统的注意,全美70所大学都被联邦调查局调查,是学生自己的力量。是20岁的年轻女学生们,用自己的时间精力,自己的金钱,巨大的投入,一个个的寻找受害者,不,是一个个的幸存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用TITLE 9作为武器,一个个的向教育局投诉,一次次的用社交媒体发声,最终才能引起大范围的响应。 快结束的时候,Erika说,我只是想问,为什么是我。这不是你的问题,是整个系统的问题。一个崇拜金钱和强权的社会,任何有优势的人,会对任何范围以内的处于劣势的人,进行各种层面的加害,因为这种加害的成本极低,完全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收益大,成本小,非常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最后,对那些否认这些加害存在,继续伤害幸存者的人,我想说,祝愿你们有一天亲身体会下,百闻不如一试。
开头启发了我在三月份等结果时也录视频。开头学生们无比兴奋,却不会知道之后遇到的意外,形成对比后非常痛心。
看完纪录片之后,再次看了Lady Gaga在88届奥斯卡的现场表演,更加的感动。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完整地展示了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展开,也提及事件无法被解决的原因,也在结尾展示成功的一步。插曲Words as Weapons再合适不过。
为题材打高分。
结尾短短的一句“We can stop this epidemic”是那样有力量,伴随Till It Happens to You,热泪盈眶。
5.1 受害者笑中带泪的描述真的太让人心碎,they are real survivors。 被资本裹挟,哪里都不是净土,世界顶级学府也不能保护学生安全。妈耶,我现在简直要恨美式足球了。。。
真的是触目惊心。Erica Kinsman的控诉对象竟然还是去年NFL选秀的状元Jameis Winston……据说Winston已经对Erica提起诉讼了……
这种事情在中国不是没有 重要的是美国的高校有可以上诉的途径(即使并没有成功) 以及这群勇敢的女生敢于发声 还有教育部的接受 更有整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是的高校以前没能好好保护这些女生 但是现在因为其他的监督手段 越来越多人能够给予关注和改变 这就是美国与中国最不一样的地方
言论是自由的,可惜没啥鸟用。美国法律多多少少还是要为有钱人们服务的。同学们继续努力,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正义,推动一点是一点啦。5星推荐...看到Lady Gaga的名字,还以为她也被性侵过了... 汗颜...
看到很感人!特别是那些把受害人联合起来,告那些学校的时候!
要分開幾次才能看完。因為會被悲憤淹沒。讓這紀錄片更「中立」的一個方法:讓那些加害者,或者「嫌疑犯」,和那些行政官僚,都接受訪問吧。讓那些男人的家人,都來接受訪問吧。我只想釘起那些人的眼皮,要他們看清楚,他們如何把另一個人夷為平地。
仅单一切入点
补。不能再应景,也是伦理争辩的样本 终于,再看(Nov 20)
现实令人震惊,结局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身边就有熟人校园性侵受害者,她们不得已选择沉默,性格和人生却也无可避免受到了影响。敬佩片中一直在努力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人。发达如美国,依然有不可触碰的利益链为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保驾护航。
9.1/10因一首歌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平常人视角展开叙述,步入梦想大学的惊喜,却成为人生噩梦的开始。媒体报道、数据汇总、甚至还有相关宣传片,让即使身处国外的观众也能看得明白。案件的过程并不重要,受害者的无助与自强、加害者的现状、各局的反映都清晰呈现。
大学背后庞大的产业链条,利益至上的驱使下,只能让那些被强奸的姑娘们当牺牲品。如果犯下强奸罪的是橄榄球运动员,而橄榄球运动恰恰是学校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那么他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为了保持名誉,学校也会三缄其口。这就是普世的真理:当个人搅乱高层政治的利益时,个人的权益必将受到碾压。
光是看采访就可以想象这些女生遭受的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和折磨了,无论在世界哪个国家,校园性侵都是这么猖狂,受害者都是一样的无助
只有代价足够大行为才会失去吸引力
中规中矩校园Broll+采访,Lady Gaga的音乐很煽情,好在故事太震撼,没想到校园强奸如此猖狂,牵扯巨大利益链,只有当学校不依赖橄榄球或兄弟会赚钱+人们观念彻底改变,问题才能解决。故事:概况,themes如父母兄弟会自杀等+具体事例,穿插activist女孩的进展(她们能去白宫也是导演意料之外的发展)
先是看了Lady Gaga在奥斯卡的表演,唱了电影主题曲,勇敢说出了自己19岁被性侵的经历,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更加震撼人心。不言而喻,她和这首歌,以及这部电影,为不少受伤的女孩传达了力量。
校园性侵的特殊在于特殊的环境,在于这个环境下产生的一些微妙的自成体系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方式。所以这样的性侵在事件本身上可能就存在诸多模棱两可的元素,加上举证和当中插着学校这个小社会“当局者”的态度,使得一件本来在现代社会已经很明晰的法制事件变得诡异起来。我觉得这样的案件的确应该更多
有时候想想必须让这些不到20岁的年青人站出来保护自己本来就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失职,但是又为他们的独立、坚强和勇敢感到赞叹甚至羡慕。另一方面,结合最近看的Making a Murderer和American Crime S2,这种封闭的共同利益团体之中对犯罪行为的包庇和纵容真是让人愤怒。
(me too 预热)
和《日本之耻》一起看的,两部纪录片虽同讲性侵犯,但由于发生的国家不同、施暴对象不同,揭露的阴暗面也不同——前者是政媒勾结下司法的不作为和日本物化女性的社会文化,伊藤诗织成为了撕开这层遮羞布的第一人;后者虽然有不少学生在事发后第一时间上报,但由于学校对这些施暴者的庇护和取证困难导致事件在校园内不了了之。很感谢导演大量取材,将这些事件曝光在公众视线中。
能站出来已是勇气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