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爱与黑暗的故事

HD中字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马哈姆·胡里,希拉·哈斯,吉拉德·卡哈纳,奈塔·里斯金,阿米尔·特斯勒,莫尔·科恩,阿里扎·本-莫哈,尤纳通·希雷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剧照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2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3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4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5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6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3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4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5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6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7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8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9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About Love and Darkness

About Love and Darkness
今天看了一个电影,题目叫做the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希伯来语的,不过有中文字幕,所以看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电影是从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和口吻慢慢道来的。故事回忆了他的一段童年时光。在那段孩童时光里,有些许欢愉,但是在令人揪心的时局动荡的大环境下,那点欢愉的比例太小;再加上他的家庭要面对生存的基本问题、每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处理,她妈妈敏感的人文情节与现实的冲撞,以及日渐承受的精神压制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那些欢愉几乎被压缩得快要看不到似的。而天生敏感的小男孩,在已经懂事、逐渐形成世界认知的阶段,这些对他来说真的太沉重了。尽管他的妈妈极力地控制自己、控制各种里里外外的环境。但是,所有复杂的因素还是让这个男孩子在长大成人后有一段时间去选择了务农。务农,这是一时的气话,他知道他的天分、他的优势。这是一种逃避吗,是一种挣扎吗,是一种无奈吗,是一种叹息吗,是一种活下去吗?我不知道。压抑、误解、黑压压的一片飞鸟把屏幕瞬时压得令人窒息。不过我们都知道,他后来去读了书,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写出来许多著名的作品。最后,挂满了岁月脸上那对眼睛依旧清澈、执着。
其实,我们每个人这样或者那样也暴露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下,各种不同的情境也一定会在我们心里刻下或深或浅的一些印迹。有时候,有的人敏感些,感触多写,或者说痛些。有时候,虽然痛楚,可是有希望、有路、有缓解之道,故而,也许这种印迹并不怎么样泛起任何涟漪。又或者,有的人毫无感觉,或者是更适应不同情境,或者心理学家用其他什么理论来解释。总之,可能没有任何印迹。于是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就充斥在这个世界中,越成长越谬以千里,越难以沟通。各种偏见,不理解,甚至负向作用力都可能时刻裹挟着这个世界。生活本身充满荆棘,还喜欢跟人们开各种玩笑,人们需要普希金的鼓励,需要Andy的希望。更需要在点点滴滴中的关爱、体恤、包容。当然,现实并非如此。
电影进行的节奏慢慢的,但却不舒缓,往往只用几个镜头、几个片段就刻画出人物的鲜明特点,交代清楚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教养出身、所处的情境和向外施发的“云”,那种给别人darkness还是love;那种会波动别人的“雾”。男孩的写作天分有赖于他妈妈爸爸的启蒙和引导。男孩子的敏感和体贴、机敏和倔强都表现的那么清晰。电影里总是狭窄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的小巷、肮脏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残垣断壁,灰暗的家,等待领救济的漠然的脸。但是电影中永远不忘记鲜明的对比,那种给眼睛的近镜头,那种开阔的天,那种安静中的独唱或痛苦,那种高兴的泪,那种一边的温情一边的惨淡。超级喜欢配音和清唱;干净的钢琴高音,纯粹而又波动心弦。
就写这么多吧。
整体评分满分。觉得比较赞。

(1085字)
希望能得到各种批评指正!

 2 ) 波 特 曼 与《 爱 与 黑 暗 的 故 事 》: 一位女人的凋零

   9月20曰,第40届多伦多囯际电影节的最后一曰,我搭乘了六个半小时的大巴,回到这个熟悉的城市。一路奔波,只为了赶来观看《爱与黑.暗的故事》在电影节的第三场、亦是最后一场的放映。
  
   我是在三年.前初次阅读奥兹的这部小说。彼时的我,刚办好以 色 列签证、订好飞往开.罗的机票,在搜集.资料时,看到关于这本书的推荐。待我出发之前,只匆匆阅读了第一章,脑海中留下有关于奥兹家居住的地.下室、会阅读十六七种文.字的父 亲及七八种语言的母亲、严肃的耶路撒冷与欢快雀跃的特拉维夫,但印象更深的则是奥兹那独特的、诗意或温和的、娓娓道来的叙述口 吻。
  
   一年.前,当我得知娜塔莉.波特曼拍摄这部电影时,我好奇她该如何展现这个自传式小说。
  
   它的语言充满想象张力、诗意美丽;它的故事脉络并非一目了然,人物复杂、情节交错,却又环环相扣。阅读的时候,读者只能温.顺地服.从于作者的叙述顺序,跟随着他跳跃、却绝不凌.乱断片的脉络,等待他亲.自将这团凝聚着爱与黑.暗的故事与回忆,层层叠叠地褪.下。而身为读者的你我,只得端坐于观众席上,看着奥兹将我们引入他家庭在耶路撒冷的故事,穿梭于他父亲.克劳斯纳家族、他母亲.穆斯曼家族在“流.散”(diaspora)奔波于欧洲与北美、以及“回归”(aliya)巴勒斯坦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第二代移民、新犹.太.人(New Jew)、基布兹成员等一系列标志着与上一代人截然不同身份的故事。
  
   这部小说描述的不仅是爱与黑.暗,还有阴郁而神圣的耶路撒冷、英囯托管时期的巴勒斯坦、及本-古里安掀起的社.会主.义浪潮的以 色 列。那是反犹主.义与犹太复囯主.义交织的年代,囯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的相片悬挂于课堂、杰伯廷斯基(Ze'ev Jabotinsky)与阿哈德.哈阿姆(Ahad Ha'am)活跃于民间——他们不仅仅是如今zhèng.治理论课上被学术论文清晰定义的“政.治锡安主.义”(Political Zionism)、“修正派锡安主.义” (Revisionist Zionism)及“文化锡安主.义”(Cultural Zionism)的思想家与先驱——而巴以冲.突与受难者身份的互换,尚才拉开帷幕。
  
   除了诗意般的语言与妙趣的叙述外,这部小说给银幕画面最大的挑战是各式各样的冲.突:角色.自身的冲.突、命运的冲.突、时代的冲.突。奥兹力图摆拖父辈一代对学者、教授身份的追.求,曝晒于骄阳之下,成为同代人所追.求的粗.旷强.健的拓荒者——然而他最终不仅执笔创作,还执掌教鞭,无意间一了父.亲心愿。他的父.亲,那懂得十六七种语言、及如何丰富运用脚注的一位曰夜孜孜于修学行道的学者,毕生追.求教职,却无奈屈于其同领域学者、约瑟夫伯父的盛名之下。他的母.亲——也是波特曼导演在电影里所呈现的主线——更是一个凋零于自身与时代冲.突里,令人怜爱惋惜的角.色。
  
   奥兹的母 亲范妮娅.穆斯曼,一个白手起家富有的磨坊主家庭的二女儿,自小生活在一个大宅邸里,就读于当地的希伯来语学校,学.习圣经、文学与历.史。尔后,在反犹主.义盛行的年代里,依然能避开(但却无fǎ一劳永逸地“避免”)入学注册的阻碍、前往布拉格的大学里学 习历.史和哲学。而与范妮娅美丽单纯的童年一墙之隔的邻里间,则有酒鬼丈夫将妻子当作赌注筹码、有单.亲家庭的女儿怀有母.亲情人的孩子、有自我了结的.军 .官、有在情人余留的空屋纵火自尽的母.亲…… 而这位优雅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小.姐,只能对自家饭厅所挂的一幅身着.华服的牧羊女的画——为它的虚假——而愤怒。
  
   通.过小说里母.亲妹妹索妮娅的回忆,以及奥兹在小说《我的米海尔》里借以主角重筑父母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相遇、相识并结婚的曰子,范妮娅,奥兹的母.亲——她,一位自小在东欧接受良好的锡安主.义与希伯来语教育的女孩,憧憬着远方那块“应许之地”,幻想着遍地 流有.奶.与蜜.汁、富饶肥沃,是他们灵魂的归属之地。然而,在欧洲遍地激烈燃.烧的反犹主.义,以及父.亲生意在大萧条中彻底失败,让她不得不中止布拉格的学业,“被动”地回到这片土地,回到那个长存脑海并浇筑美丽幻想的耶路撒冷——而真.实生活,却是“热浪.袭.人、贫穷、充满.恶.毒.流.言”。当她在希伯来大学就读时,认识了耶 胡达.克劳斯纳,结婚不久后迅速怀.孕,可想而知地中断了学业,生下她唯一的孩子。生活将她推入一个全新而又难以忍受的环境:尿布、丈夫、偏头痛、阴冷的地.下室居所,以及“散发着樟脑球和厨房渗水槽的气味”。
  
   可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女孩被主妇生活击垮的故事。电影里所未能生动传达的两样时代背景惨.剧:1941年-1942年罗夫诺的纳.粹tú.shā,范妮娅的故乡,她认识的人们,她完整的童年记忆,她人生最初的片段,都随着全城近两万八千.人的遇.难,尽皆.湮.灭。这个被称作“第二个基辅酿子谷(Babi Yar)大tú.shā”的东欧犹.太.人惨.剧,在范妮娅平静的口.吻中,是一幅早已去不复返、被摧毁至尽的童年场景。再来,是1947年11月29曰通.过的联合囯大.会181号决议,巴勒斯坦分 割.方案宣布几小时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武.装冲.突bào发,摇摆不定的英囯人协助阿.拉.伯人,以致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陷于围困。断绝水源与生活必备物质急缺的人们,只能倚赖严格的食品配给制。奥兹家的地.下室塞.入二十多个邻居和陌生人(电影里显得可舒服多了),窗口被沙袋堵住,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被囚.禁在黑.暗、污浊空气、及炮弹震撼的恐.慌中,无处隐 藏,无法 挣脱。神圣而阴郁的耶路撒冷,在此时,无助地陷入拖水、饥饿、与瘟.疫威胁之中。而范妮娅的女性好友,在院子里拿墩布语水桶时,不幸中弹身王。
  
   生活的无情汲取而尽了范妮娅聪慧美丽的生命力。她留给学者文人交际圈里的人们的印象——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格农——“她站在门口的台阶上,说话不多。但是她的脸庞优雅圣洁,多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这位文雅而富有洞察力的女性的生命之光,在尔后的头痛与失眠的折磨中被蚕食而尽。
  
   你可以说,时代无情,可我深知,家庭的不幸远比时代的悲情更容易摧.残人心。
  
   范妮娅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家庭,她也因为 死 亡 而给另一个家庭带来不幸。所谓不幸——贫穷和争吵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不幸,相反之的是,一派祥和之下所掩 藏、压抑、无处宣.泄的痛苦和精神折磨,这大概是一种极为可悲的不幸。她是她父亲最为喜爱的孩子,也是她母亲最为之情绪宣.泄的对象。当穆斯曼一家身无分文地来到以.色列,从罗夫诺的豪 华宅邸搬到海 法的沥青纸简易住房,范妮娅的母.亲在接下来的四十年生活里,每一天都在歇斯底里地咒骂着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曰都在摧毁着丈夫的生活与安宁——范妮娅也毫不例外。
  
   当奥兹无意间目睹外祖母与母亲的争吵:外祖母挥舞着手中的熨斗,向母 亲失控地烹.涌.出可怕的词语,而母亲强忍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声不吭。当外祖母摔门而出,母亲在独自一人的空间里,开始自我惩罚——扇脸颊、用衣架打击脑袋和后背、紧.咬双手。然而,当天晚上,外祖母为全.家做好了丰盛的晚餐,家人们和乐融融地谈论着经济话题,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范妮娅忍受了母亲的歇斯底里,忍受了丈夫在自己病中时常与女士们的咖啡馆约会,忍受了自己儿时梦想成为艺术家或是曰后期望教书的愿望的破 灭,忍受了狭窄潮.湿的地.下室与污浊气味的侵 袭……不知从何时起——是她童年时代所有人的 死 亡,是她好朋友在耶路撒冷围困时被射..杀,还是她从某刻意识到自己离童年梦想的距离已经遥远得像场虚幻的梦时——她开始枯萎,最终凋零。
  
   在波特曼导演的镜头之下,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范妮娅.穆斯曼-克劳斯纳的女人一生中非常短暂的片段。它从英囯托管末期的巴勒斯坦开始,从范妮娅和丈夫孩子一同去药 店给特拉维夫的亲人打电.话的场景开始,经历过联合囯公.投的喜悦、战争的残酷、和平的欢喜,最后结束于特拉维夫雨天咖啡馆的幻象里。
  
   波特曼试图予以范妮娅这条主线之外一些片段,以此来丰富故事。比如童年奥兹跟随一对长辈前往一个阿.拉.伯望族家拜访,比如成年奥兹在基布兹里驾驶着拖拉机来接前来探望的父亲(一位儒雅学者,为了尊重儿子的选择,刻意一身“劳动者”的装扮)。可这九十多分钟里,许多富.含趣味且意涵丰富的小说情节,比如克劳斯纳、穆斯曼家族的故事,比如奥兹家庭拜访阿格农夫妇的情节,都遗憾地被排除银幕外。小说通.过奥兹的双眼与口.吻来述说着故事,而电影,则从“我”开始,中途过渡到范妮娅,由“她”来继续呈现故事情节。叙述者的变换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情节的衔接与流畅感。
  
   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特定大时代背景下几个家庭的故事,而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从范妮娅.穆斯曼-克劳斯纳人生最后的几年来映射.出某个时代的故事。电影场景里的小巷与郊野,似乎难以想象出是一个发生在耶路撒冷的故事。当然,彼时的耶路撒冷,与今时今曰铺着有轨电车、入驻囯际快销品牌与咖啡连.锁店的摩登现代的耶路撒冷截然不同。但是,诚如雅 法街、本耶 胡达街、斯科普斯山(又名守望山)上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这些小说里充满耶路撒冷味的符号却未出现。而在范妮娅人生最后几曰所身在的特拉维夫——尽管是下雨天——湿.漉.漉街道和咖啡馆的场景,一点也不特拉维夫。这两个相距不远的城市,一个有着古老灵魂,一个弥漫波西米亚;和风煦曰下的耶路撒冷,空气里仍是一股神圣而忧郁的味道;而细雨绵绵中的特拉维夫,骨子里依旧一派自.由与狂欢。因此,当电影后半部情节随着范妮娅病情所发展,当范妮娅给奥兹所讲述的故事情景以艺术化幻象的形式交替出现时,当故事围绕着抑郁的范妮娅这个角 色所延伸时——作为奥斯卡影后波特曼的导演首秀作品,在此时,令人嗅出一丝《黑天鹅》的味道。
  
   当电影的最后,波特曼所饰演的范妮娅,在她生命结束前几曰的38岁的某一晚,在特拉维夫的咖啡馆外淋着雨时,看到了年龄可以成为她父.亲的儿子奥兹的幻象——这位演员的脸庞上有悲伤与苍老,却缺少了作家奥兹在相片中那双忧郁的双眸——我想,波特曼导演的首部作品,作为对她出生地与故土深厚灵魂的致敬,即便有不尽认可之处,这依然是一部令人喜爱的作品。
  
   电影最后的大雨,暗沉的天空与湿.漉.漉的石板地,这一切令我回想起三年.前深秋,某个安息曰的夜晚。我在守望山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刚结束一顿聚餐,犹.太.人的公共交通正静守圣曰,绵绵细雨中的轻轨列车道上只有光秃秃的石块。我沿着空旷的车道,独自漫步在圣城的街道上。少去了往曰熙攘的人群,我在这宁静夜晚中,回想着小说里的情节,阿摩司.奥兹与父母曾于雅 法街上行走,穿越过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去拜访他父 亲的 亲伯父、著名学者约瑟夫.克劳斯纳。也是在雅 法街上的中.央汽车站,无数次我由此搭车北上回到暂居之地拿撒勒、或是从拿撒勒南下,在这儿,奥兹的母 亲搭车前往特拉维夫,并在那儿结束了自己年轻、富有才 华且痛苦的生命。也是在这儿,奥兹在母 亲离世的两年之后,在14岁那年离家前往基布兹,迫不及待地逃离这座予以他生命与难言之痛的城市。这部小说像是植物的茎脉,延伸到耶路撒冷的每条大街小巷,所到之处,发人无限思。
  
   《爱与黑.暗的故事》,一个充满忧郁的美丽、顽皮的悲伤的故事。

 3 ) 娜塔莉很美,电影很失望

对,我就是今天去了北影节看电影并见到娜塔莉本人的那批人之一。
别羡慕,提问也没抽到我!但是真人实在太美!!花痴十分钟!!

但理性地说,电影不怎么样,甚至让我有些失望。
1. 电影把场景设计在耶路撒冷,但是对于它的动荡却刻画得很苍白,只是有一些枪声有一些死亡,但是这一家人却依然过得这么平静,让我感到有些冲突。看之前,我以为它至少是围绕 耶路撒冷 展开的,看之后我觉得这个极好的元素被白白浪费了。耶路撒冷和主人公一家的故事完全可以分开,主人公一家的故事搬到美国来拍也不会显得突兀。
2. 看的时候,我以为娜塔莉的突然转变是因为好友去世开始,但是到了最后却告诉我们她是被生活琐碎所困,因为离自己内心的浪漫、文艺的乌托邦越来越远从而想起了从前的恋人所以才突然抑郁,这个解释来得我错愕不已,太过牵强。若真是这样,那请问自她嫁人生下孩子开始她不就踏上了 生活琐碎 的旅程了吗?为何到了此时才突然因此抑郁?
(这部分其实我并没有太懂,请各位看清楚了的同学指正)
3. 娜塔莉想把这部片子拍成一部 电影 ,真正意义上的 文艺片 ,毕竟是处女作,可以理解。但是矫情和隐晦的尺寸私以为并没有把握得很好,反倒有些过了。比如说她和她母亲吵架那一段,完全没有前因后果,感觉是别家的故事;再比如说小男孩(记性不太好记不得小男孩的名字了orz)回家她说她要出去15min那段,只知道她在路边痛哭,甚至连她面对着哭的那个石头或者墙壁都没拍一眼,我也是不能get到点。
4. 改编得有些失败。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些失望,心情不比看完 超蝙 的心情好多少,只觉得叙事都有些混乱,很多地方并没有交代清楚。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也不太确定该如何去归因这种混乱。直到提问环节,《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译本的译者向娜塔莉提问说原著中对从前的恋人有非常多的描写,但电影里面并没有,娜塔莉是如何做出这种决定的。娜塔莉回答说要把一部600页(我记得她说的是600 pages,不对请指正)的小说融入进90min的电影,必须要有取舍。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小说里面是描写得十分清楚了的。我承认肯定得有取舍,毕竟小说和电影剧本还是不太一样,但是私以为娜塔莉丢掉了那些细节,便显得这部电影晦涩难懂。毕竟表现出那段真挚的感情之后,我才能理解你的变化吧。

4.21更新 经盆友们提醒,编剧的问题不是关于从前的恋人而是关于农场的,lz自己没有听清楚,因此这一条有误。

5. 评论里有些人说娜塔莉情商太高所以正常人情商没有那么高是理解不了这部电影的,但依旧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简直是太带入对娜塔莉主观的感受了。要是是个不知名的导演拍成这样,大部分说好的人也会觉得 这都是什么鬼,这样的也能拍出来?但,评价一部片子一个导演,就应该着眼于这部片子本身去看。再者,如果一部片子只是导演自己能看懂,观众都看不懂那一定称不上一部好片子。电影就是拍出来给观众看的,比纪录片还更加应该注重观众观影的感受,同时不丢失导演自己的想法。这很难,的确,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的。

或许,是我才疏学浅,看不懂娜塔莉的“爱与黑暗”的世界。
不过,看颜就可以了嘛!!并且还是个哈佛毕业在希伯来大学当讲师的大学霸!!

 4 ) 一部成熟的电影处女作

画面非常唯美,镜头语言让我想起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但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又提醒你这些画面出自一名女性的视角。 电影时长90分钟,犹太民族的悲剧被简化成了以色列建国背景下家庭的悲剧,无疑削弱了这部厚重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但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奥兹的文字水静流深,要将它转换成画面,需要对原著的充分理解和对画面的精确把握,我觉得娜塔丽波特曼做到了,有些地方甚至比我想象中更加出色并忠于原著。 “许多年间我一直在追踪这个老杀手,这个狡诈而原始的引诱者,这个令人作呕的脏老头,因年事已高而脱形,但是不时地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年轻迷人的王子,这个猎取破碎心灵的狡猾猎手,这个吸血情人,声音又苦又甜,犹如孤寂夜晚的大提琴曲,这个诡异柔和的江湖骗子,一位谋略大师,一位具有魔力的流浪艺人,把绝望与孤独引到斗篷的褶皱里。这个屠杀破碎灵魂的老连环杀手。”这段写于母亲自杀后的文字,被转换成了一段十几秒的镜头,与小说中母亲的神秘主义和浪漫气质相当吻合,简直神来之笔。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分,可能因为原著小说太过出色。在我看来,电影中三名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均属上乘,摄影、配乐、服装等细节也很精致,如果把导演处女作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犹太身份考虑在内,这部电影至少有8分以上。

 5 ) 电影《爱和黑暗的故事》:范妮娅的分裂任谁都不能弥合

影星娜塔莉·波特曼根据阿摩司·奥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和黑暗的故事》,光影幽暗、表演压抑、故事进展得慢条斯理,被影迷冠以闷片,不出意外。
我不认可这是一部闷片的说法,打从第一个镜头起我就被她牢牢地吸附住了,随范妮娅从幸福到不爽到抑郁到自绝。
就算《爱和黑暗的故事》是一部有一点儿闷的文艺片,她也不乏爆点,比如那一场戏: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不能脱离老牌帝国主义的看护获得人民渴望的自由?阿摩司·奥茨随父母聚集在广场上和耶路撒冷的知识分子一起聆听着收音机,等待联合国对以色列未来的裁决。被允许独立的消息从纽约传来,一广场从世界各地来到以色列、自愿成为以色列公民的犹太人,呼啸着庆祝愿望达成。
我却不以为这场戏是全片“当量”最厉害的爆点。
哪一场戏才称得上全片“当量”最厉害的爆点?我觉得是阿摩司贸然归家后偷窥到的妈妈与外婆之间的纷争。对,不是吵架,而是纷争。我们通过阿摩司眼睛看到的母女俩之间矛盾激化的过程是,范妮娅没有说一句话,而是由着母亲在那里喋喋不休。范妮娅的反击是在母亲愤然离去后举起双手狠狠地拍打自己的脸颊。同样的反击还出现在校园里:阿摩司被比他强悍的同学抢走三明治后。两场戏一对照,我们知道,在娜塔莉·波特曼的电影语言里,掌掴自己的脸颊是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向心之人唯一的发泄途径。
什么叫向心之人?是宽容的能够承受天大委屈的人。
范妮娅是一个向心之人。丈夫阿里耶·克劳斯纳第一本书《希伯来文学之中篇小说》出版以后,范妮娅将公公婆婆请到家里来庆祝。她精心炖煮了一锅程序繁琐的红菜汤端上桌后,却招来了婆婆无休止的指摘,“如果你被迫在撒谎和惹怒他人之间做选择,体贴入微好过直言不讳”,是当晚范妮娅对儿子阿摩司诉说的心声,也是她与阿里耶·克劳斯纳婚姻关系的真实写照。尽管家乡罗夫诺被纳粹占领迫使范妮娅全家逃亡到以色列,但作为富家女范妮娅其实可以做选择题的,比如不嫁给阿里耶·克劳斯纳,或者嫁作文人妇后也不要居住在阴郁的耶路撒冷而是像父母、姐姐们一样住到阳光明媚的特拉维夫,可是,耶路撒冷是牛奶与蜜之地,而阿里耶·克劳斯纳是范妮娅心中的英雄,这位曾经的理想主义铁杆拥趸,婚姻教会了她世上本无英雄,而政治则告诉她以色列独立的真实内涵。内外交困让范妮娅崩溃,我们看见她一夜一夜地无眠,双眼又像烛火一样放出倔强的微光。这微光,炙烤得范妮娅日益憔悴,于是,就有了这一场戏。
好不容易睡了一觉的范妮娅打算请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去餐馆吃一顿饭,“我请客,什么贵你们点什么”,坐在豪华餐馆的精致餐桌旁对丈夫和儿子说这话时,还清醒得是人妻是人母,转眼之间她又以自己只需要一碗白米饭的请求告诉我们,范妮娅再度被病魔攫走……
有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范妮娅,漂亮、高贵又善解人意,当她决定去特拉维夫的父母家里散心时,我松了一口气,以为范妮娅得救在即,那时,我已经忘记了年老的阿摩司在片头告诉我们的那句话:我的母亲死时26岁,我这样年龄都可以做她的父亲了。然而,银幕上的故事告诉我,范妮娅终于还是选择了死亡,用大量安眠药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36岁,让她最爱的男人、儿子阿摩司·奥茨心里有了一个永久的阴影。
如果范妮娅知道自己的自杀会造成儿子心头永久的伤痕,她会不会重新选择?不会。哪怕与阿里耶·克劳斯纳的婚姻比看上去更幸福,哪怕母亲能够理解她选择了牛奶与蜜之地耶路撒冷,范妮娅也会选择自杀。抑郁固然是一种逃无可逃的能置自己于死地的疾病,然而,范妮娅自杀更多的原因来自极度失望,婚姻和独立的以色列曾经是范妮娅生命饱满的源头,两者的现实样貌都与范妮娅的希冀大相径庭,于是,她的生命出现了任谁都无法弥合的裂缝。是的,她太爱儿子,所以,她才会在没有儿子的特拉维夫选择离开。
那一代人,爱或不爱就是在那样高端的层面欢愉、痛苦甚至绝望。

 6 ) 爱与黑暗的故事

上一次看是2017年,那时只留下一句话:梦想的本质就是失望。

四年之后再看,仿佛电影中的每一句旁白和对白,每一个画面与镜头,每一段音乐及音符都触动了心弦,全然不同的感受。

"我的母亲希望自己宽裕富足,沙漠开花。"我也曾经历过如溺水般的时刻,我也在沙漠里挣扎寻找那一汪清泉,四年前的我也许会在意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像,而如今我明白唯有自己才能上岸,生活的周围无不是迷雾,透着迷雾才能看见温暖而让人满怀希望的光。

 短评

野心架不起历史的厚重。

6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看了书后再看电影,觉得母亲真漂亮。浪漫主义者的坠落,绵长的爱与黑暗,智灵的损耗。这真的是2018终曲了,哀伤,稠密,又深沉。

8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真的是看的最费劲的一部电影 下了英语字幕依然挡不住希伯来语字幕 画面美音乐美 做了妻母的大龄女文青发现梦境是诗现实是屎 呼之欲出的热忱和期待被以色列建国的硝烟灭殆尽的绝望 身体的努力依旧拯救不了精神的问题 选择死亡似乎看起来是斩断所有纷乱旁支的唯一安慰剂 当乌鸦聚集铺满 那么只能接受黑暗

12分钟前
  • E
  • 力荐

人类的苦难太多了,如果现在不是雾霾很重,我也许再给加一星,我要看喜剧了。

15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两星半,加半星诚意分。娜塔莉·波特曼这部处女作简直是最典型的演员转导演的电影,摄影和美术下足工夫想要impress到观众(“看到没,我也是有作者风格的!”),但基本的叙事却散乱又温吞,无疑是缺乏基本功又急于求成的结果。真正打动我的是充满整部电影的对自己故乡的爱。

19分钟前
  • Vincent Lan
  • 还行

极度造作 疯狂自恋 处女作没完没了升格难道可以掩饰不会拍吗 放不完的mv 实在是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叨逼叨的诗意不能接受 强加给观众的民族大义 酸爆

24分钟前
  • 较差

闷与睡眠的故事。

2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台词是诗 画面是诗 梦境是诗 而现实如泥 只能看她慢慢下沉

29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推荐

娜塔丽·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以以色列建国作为背景,讲述一位母亲和妻子的绽放与枯萎,悲伤的情调就像连绵的雨水,无论爱或黑暗都拍得极富文学性,但从爱到黑暗的转变却缺少必要铺垫。导演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好好琢磨,希望未来可以再出一位女性电影大师~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BJIFF#只能说娜塔莉真人比片子有吸引力多了,看来演员的导演处女作还是总喜欢四平八稳。剧本在政治文化与个人心魔间语焉不详,限于片长又让男孩母亲两条线交代的都不完美。所幸娜塔莉演的不错,掌镜上无功无过,完成度尚可吧。

35分钟前
  • Dr.Ray
  • 还行

两个月前影展看的,喜欢那些穿插在现实里的梦,似寓言。前一阵见到了奥兹本人,真是一个温暖幽默又充满爱的老爷爷本人,他说“谢谢你喜欢这个故事。”

38分钟前
  • 博尔赫斯的猫
  • 力荐

没看过书有点看不懂nei

43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1.配乐赞2.娜塔丽波特曼好美3.母亲讲的每个故事都有寓意4.整个片子很哲学

47分钟前
  • Nikita
  • 推荐

波波还是好好演戏吧,乖。

52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每个房间都有天堂和地狱,如同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54分钟前
  • 七七玖
  • 推荐

导演 编剧 主演 ,有才。文学气质好,但是电影本身交代不够清晰,家国情怀有点糊。

57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1、睡过了前半场 2、基本是个以色列版立春?3、纳塔莉的搞气氛功力真是不错 诗性呼之欲出 有大师相 4、对巴以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不够 所以对题材有些兴趣索然 期待下部作品

60分钟前
  • 赵找找
  • 还行

段落间碎如残片。演员的处女作就用碎片化的手法尝试一个自己穷极一生也拍不好的故事,想不失魂也难,野心与现实无一不溃败。所幸娜塔莉·波特曼的美和原著本身所存的基调,还是吸引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较差

重新审视人类的种种差异与纷争:性别、民族、宗教、国家、阶级、年龄、文化、性格、职业、梦想。

1小时前
  • 傅尸水
  • 力荐

娜塔莉波特曼的名字本身就带有无限光环。导演功力是有的,只是题材不感冒,触动点也寥寥。(唉,都怪昨天看了库神的2001)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