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的童年记忆——《宰相刘罗锅》
那必须是《宰相刘罗锅》啊,希望看了我写的这篇文章后,80、90后可以重新追追这部剧,相信你们有别样的收获。
额,码字不易,所以大家看完,如果觉得好,记得点赞啊。(谢谢诸位!)
今年寒假回来,借最近几天空闲又刷了一遍,这部剧各个方面都很棒,在我心目中已经超越《铁齿铜牙纪晓岚》,而跃居国产古装历史剧之首,相比于《大明王朝1556》、《雍正王朝》的精英视角,而《宰相刘罗锅》却是以寻常老百姓的视角来展开,接地气却有深度,是一部四个字概括“jie(借)gu(古)feng(讽)jin(今)”的佳作。
首先,它是故宫取景,这点尤为难得,因为真正在故宫取景的影视剧不多,屈指可数,不超过10部,电影《末代皇帝》算一个,这还是总设计师特批的,《宰相刘罗锅》也算是最后一部在故宫取景的电视剧,在故宫的真实取景更是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现在的电视剧取景就是“太新了”,体现不出那种历史沧桑的味道。
讲真,1998年广电未改制之前,好片子还是很多的,这与总设计师还在,是有很大关系的,文化创作领域相对来说比较宽松,这也是《宰相刘罗锅》堂而皇之的在1996年那个暑假登陆央视,瞬间在全国各地掀起收视狂潮,可谓“万人空巷”,收视率达到40%,基本全国每两台电视就有一个在播放《宰相刘罗锅》。
话说,其中第3集银红进宫选秀女,“摸玉”露点那个镜头,让1996年的暑假充满了浓浓的荷尔蒙气息……
这也是王刚老师首次饰演和珅这一角色,其深入骨髓的刻画令人为之而动容,记忆最深刻的是王刚老师的小眼神,也处处是戏啊,最后乾隆老佛爷举办千叟宴,六王爷前来参加,和珅虽然没有台词,但是眼神里“那种不屑”真的是绝了。还有皇上询问群臣自己要退位,打算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和珅与永琰不和)问大家有什么看法,和珅当时一句台词没有,但是听闻这个消息他的惊恐,眼神里透露出的恐惧以及额头上渗出的虚汗,老戏骨果然是老戏骨。这些例子不胜枚举,……。王刚老师凭借这个角色一举拿下当年电视剧领域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邓婕拿下最佳女配。(有人可能疑惑电视剧不是金鹰吗,但是百度里面王刚拿的确实是金鸡奖)记得当年王刚演完这个角色,华国锋亲自接见了王刚,并坦言,很喜欢这部剧。
李保田、王刚、张国立的组合堪称完美的典范,三人确实是老戏骨,演技派。乾隆爷的“好色”依然不失其风范,有时候看着看着我都感觉到这是张国立老师的本色出演,(苦笑、苦笑,应该是演技如此吧,张国立老师“德艺双馨”四字当之无愧)尤其是最后和“香妃”与“赛貂蝉”那块,感觉乾隆老佛爷还真是一个怜香惜玉的主儿。但是在这部剧里,“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为了讨皇上欢心,他跪下学狗叫,在皇上面前毫无尊严可言。在最后张国立老师一人分饰两角,演技可谓炸裂,将周青书的懦弱与皇上的多疑、好色、乾纲独断、甚至对权力的无限不舍演绎的入木三分,当假皇帝周青书拿起乾隆老佛爷的玉玺时,老佛爷那种愤怒、惊恐、不安的表情可谓炸裂(额,这部剧里称乾隆为“老佛爷”)。关于他们三个演技炸裂的镜头数不胜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这部剧的配角也很出彩,体现出了两个字“真实”,用老北京话叫“真真儿的”。无论是烟翠还是刘墉的管家张成,李保田老师的儿子在戏中也有不错的表现,饰演刘安一角。还有那四个老轿夫,都演的很真实,烟翠作为通房丫头,后来做了妾,但依然对格格是毕恭毕敬,不敢僭越,这种度,演的刚刚好。那4个轿夫伺候了刘墉父子二人一辈子,后来刘墉上朝,他们抬不动了,为了减轻重量,刘墉干脆拆掉坐的木板,自己站在轿子里,等于是他们5个人一起走着,看到这儿我很感动,由此可见,刘墉对下人的体贴。还有一个细节是清朝大臣上朝一般都是凌晨5点,剧组确实是在凌晨拍的。
还有,这部剧的配乐堪称经典,这个大家看了就懂了,尤其是最后那几集的配乐。35集以后,剧情越来越让人感受到两个字,“凄凉”。乾隆老佛爷老了,满头白发,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老年迟暮,千廋宴那场戏看的人心酸不已,不胜唏嘘,一位老臣津津有味的讲着“吃奶的段子”,当皇上听到“你小子吃了我媳妇三年奶,我还不能吃你媳妇一次”时,乾隆爷连口笑骂道“你这老不正经的东西”,大殿顿时一片笑声,在这笑声的背后,我却感到了心酸,这只是想逗逗太上皇乐乐,毕竟,这一别就是一生,就是一辈子,千廋宴过后,他们哪儿还有机会再见乾隆爷一面呢?还有李靖,此时的他,终于放下了红尘杂念,皈依佛门,晨钟暮鼓,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关于剧情,有深度,我举几个例子吧。
①:皇上让和珅在光明正大匾下取传位诏书,和珅上不去,八王爷也上不去,最后是刘墉取下来了,寓意“只有光明正大的人才能爬到光明正大匾,从而取到传位诏书”。
②:关于刘墉要告老还乡,太上皇让皇上裁决,皇上突然不知如何是好。太上皇则说宫灯挂歪了,皇上不解,和珅及众臣纷纷附和宫灯歪了,只有刘墉沉默不语,太上皇是想告诉永琰和珅在朝势力的巨大,只有准了刘墉的告老还乡,才能使他们放松警惕,从而最后收拾他们。
③:最后出现的陕西巷,即青楼。王宫贵族、达官贵人、朝中大臣的出没之地。我越想越觉得这是在ying she 北京的天上人间,它的成立好像稍晚于该剧,就算是一种巧合吧。
④:浙江巡抚,名字忘了,总是人前节俭,穿着老旧破烂的朝服赴京述职,其实背地里是个大贪官。这和当年甚至现在的官员又有何不同呢?记得《人民的名义》里,也有这样的官,就是前几集出现的那个。
………
例子太多,我有时间再更吧。
这就是我,最近追剧的一点小得。为什么追这部剧呢,一是为了回忆童年,二是现在过的不快乐,感觉童年挺好,所以才愿意“活在过去的世界里”。
2 ) 宰相刘罗锅
看着电视,我又回忆起我在阳间那短暂的一生,说起来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心潮起伏。《宰相刘罗锅》一剧大多数还是符合我的生活理念和轨迹的,我用毕生精力践行了我年少时的人生诺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险恶的官场游戏中,在虎狼般的君王身边,我经历多少充满变数的风雨洗礼,经过了多少人情悲欢离合。好算,我终于做到了一生平安,不信你们看看,嘉庆爷登基时所余的为数不多的前朝老臣,我就是其中之一。能够得到两朝君主的信任和倚仗,这本身就是我为官为人的成功所在。相比之下,那个和大人,虽然有段时间过得舒服风光,但终因做恶太多,难得善终。
3 ) 语录(01-10)
01-------------------
背弯人不弓。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呦,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听得人心痒痒、手痒痒,连脚也痒痒。
宇宙乾坤,大清为大。
大清音律才是盖天下之大乐也!
昨儿晚上那八两啊,叫“丢魂酒”。今儿早晨这八两呢,是“招魂酒”。
大事不好啦!皇上喜欢上你了!
穿小鞋受委屈,穿大鞋就不受委屈了?
锁进深宫无人知。
我这被龙足踢过的屁股,你们也敢撞啊?
那可真是天鹅肉一块呀!
山东刘墉奉饶天下最高手一先。
围棋三十二法(字幕):有冲有干有磋有约,有正有关有扎有点,有顶有尖有去有门,有打有断有跳有立,有呐有正有距有敲,有贤有扎有避有斥,归捕争结,吃杀终盘。
围棋三十二法(棋经):有冲有斡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劄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捺,有立有点有聚有跷,有夹有拶有嶭有刺,勒扑征劫,持杀松槃。
技不侯,必定受制。
观棋不语真君子,见死不救是小人。
世上输赢一盘棋,谁知局内成夫妻?
围棋乃先天合图之术。
咱们这位万岁爷呀,就爱微服出来玩!
02-------------------
败了得杀头——谁敢跟皇上夺爱呀?
胜了更得杀头——谁能在皇上之上啊?
来人!给我拿下!侯旨杀头!
皇上手谈让棋乃成人之美。
围门上锁,交卷才开。发生火灾,算你活该。若是喊叫,烧死不开。
文章好坏姑且不论,难得一笔好字啊!
背虽罗锅,我心不罗锅。
这酒啊,我是一天不喝,我这嗓子眼就痒痒。这马呀,我要一天不骑,我这屁股就痒痒。
戎马生涯痛快半世,一进宫去就糊涂一世。
状元卖完了,快买我的冰糖葫芦吧!
一行征雁向南飞,两只烤鸭往北走。
正月里来正月正,我与那小妹子去观灯。红灯绿灯全是假灯,小妹妹才是真情来。呀嚯嘿!
“他骂我长发不变,每天打扮,不男不女,实在难看!”
“他骂我身披袈裟,头上无发,割掉耳朵,像个西瓜!”
03-------------------
如果舍不得花银子,哪能打开这老牙关?
皇上选美女,一共有五个关口:目测、听声、量体、戏关、摸玉。
万岁爷,真是福气啊!选才、选美同天进行。
矫若游龙,飘如行云。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单行福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刘墉通蒙、回、满、藏、苗、俄尔汝文字。
小邦失礼,理应强词夺回!
自古石卵不敌、龙蛇不争。
新科状元刘墉任江宁知府,三日内离京上任!
04-------------------
“青楼”改“绣楼”。
何以解闷啊?——风花雪月。
“皇上让一切从简……”
“那些都是说给百姓们听的。”
只要凑足了几百两银子,我们就可以朝朝暮暮永不分离了!
醋可以解酒气。
“小生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钱。”
“你这书呆子,缺钱就是什么都缺!”
脱离苦海八道:正鉴、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教十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不涂抹香水、不视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实、不蓄金银财宝。
在咱们这个家里,用不着大呼小叫的。
夫人跟前可不能有脏字。
私入民宅,非淫即盗。
清缺一条龙兮,全湖满贯喽!
05-------------------
咱这趟差出的就是死差呦!
圣上恩布四方、德感上天,麒麟现世乃在情理之中!
治天下之道在礼优贤良,而不在祥瑞精华。
大人呐,糊涂了不是?
麒麟产子啦!
本片:昔日文王于淝河之滨遇麒麟现身于芒砀山,随后天下大统。
资料:昔日文王于渭河之滨遇麒麟现身于芒砌山,随后天下大统。
祥云出幽秀,金光射斗牛。麒麟朝天子,千古史罕共。
君保贤良,不保异物。
这个麒麟是条狗,玉皇传旨下神州。献得朝中福地意,游遍天宫观芙蕖。
天下以农为本,此物列六畜之内。如若是天下皆以此物为麒麟,那么麒麟则是遍地都是,岂不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兆啊?
这天下的事,要非常非常小心。
皇上今天让你这样办了,你办了,有功!明天天让你那样办了,你办了,有罪!
就是皇上来了,儿也不从命!
06-------------------
你让那棺材铺的掌柜在棺材底下挖一个凹槽——不然他能躺得平吗?
这接不得、迎不得、放不得,该如何是好?
像这种恶霸,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人皆可诛!
为民除害,天地共济。这顺天济民之事,它怎么就不合王法了?
当今皇上乃一代圣君明主,心忧天下、日理万机,哪能有闲工夫去那污秽之地,为争一歌妓与一泼皮无赖大打出手、致人死地?
江南滨河临海,河务事关重大。
自先帝南巡修河以来,江南年年上报修堤数额,均以今年比去年多,已成定例。
若按叶大人,叶大人数年修的河堤总数累计相加,怕是已有万里之遥了。不仅江南遍地皆是河堤,恐怕已连绵到京城了!
天下万事,只要上承天意、下应民心,断无办不成之理!
“世上的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多了。”
“我一定得探它个明白,查它个清楚,否则这虚华之风日盛啊!”
你是江宁知府?我还是当朝国师呢!
“我不过是临时剃度的假和尚啊!”
“你既已剃度,便是与佛门有缘,还有什么真假之说呢?”
和尚的头,有扇子便是磬,没扇子便是头。
07-------------------
和尚只看见两只船,一只叫争名,一只叫夺利。
秉性难移。
皇上给赐了法号,假和尚变真和尚了!
私自剃发,是要犯杀头之罪的!
臣的字不用练了,臣的字成了。
大个的,我能可着江宁城方圆二十里只写一个字。小个的,我能在一个苍蝇的脑袋上写上七七四十九个字。
上下,轻重,缓急。
皇上怎么啦?天下的臭男人都一个样!
哪有皇上给自己下旨管自己的?
百姓犯了,那叫嫖娼,得蹲大牢!
王公大臣们犯了,叫自律不严,罚银即可!
皇上犯了,叫龙戏凤,不但不犯法,说不定还要记到史书里,千古留名!
我银红,生是李郎的人,死是李郎的鬼!
知朕者,爱卿也!
和尚是姑娘,姑娘便是和尚。
明祖面壁参禅,而道济和尚就爱在箱子里头练功。
君为上,臣为下。游性轻,社稷重。享乐缓,河务急!
这是八百里长堤?这是果园的田埂跟菜园子!
08-------------------
做官在心不在行。只要刚正不阿,何在乎锦衣绣服啊?
撞了墙嘴才不硬。
就老人家那身量,他的一条裤衩我都能当袍子穿!
四格:操守品德、办事能力、聪明才干、年龄身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若论国子监出身便是同窗,老爷和先皇也是同窗呢!
表叔?我是他表大爷!
堂堂四品侍郎翻墙上任……
不大不大,八十有三了!
依这大清典志,凡四品以下官员,五十五岁都要还乡修志。即便是开国元勋、顾命大臣,年龄也不能超过七十岁。
他是侍郎,我还是玉皇呢!
瞧你这鼠目罗锅的样,去街上摆地摊都嫌你寒碜!
马圈?可惜关不久啊……
进门官服出门轿,这是你的脸面,也是皇上的脸面呐!
今天老爷上任,你给老爷来下马威?
刘大人真不愧是御点的状元,连家人说起话来都如此的雅致。
温国凯是圣祖二十三年的进士,若是三十八岁,岂不是在娘肚子里头就来了个金榜题名?
老爷我刚打出一张三万牌,马上就有人送三万银子来了!
没有我和珅办不成的事!
他是先看礼单,礼厚他才收。
金狮好求,忠奸难辨。
我刘墉是不吃豆腐的!
09-------------------
这样精巧的镇纸,怕是宫内也没有了。
和珅陪着来——没安好心!
皇上嘛,天下的好东西他都想要。
你连人都是皇上的,何况一个玩物?
父亲为一件错案,亲杀了我两个哥哥……
卑职遵旨破案,心中只有永乐大典,并无王爷。
伴君如伴虎,自古昏君、明君都是这样。
我不管你为官为民。罗锅知己,心满意足。
一月已过,永乐大典在哪里?贼人在哪里?这唐保良又在哪里呢?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你们什么时候听说皇上要去石料厂,就抬着轿子来接我。
我就在自己家里坐坐轿!
奴才以为,刘墉不仅背驼,而且眼瞎。他视朝野上下满目漆黑,而奴才看当今盛世一片光明。
刘墉:朝官考核完毕,共举一等卓异者81人,不合四格、凡属参劾者321人。
和珅:此次保举,一等卓异官员462名,参劾贪官污吏13名。
10-------------------
没什么明儿了!连我脑袋在不在都不一定了!
摘去顶戴花翎,交大理寺查办!
“你说刘墉今天他奏几本?”
“三本。不奏三本,那不枉费了‘刘三本’那个虚名吗?”
有本奏来,无本退朝!
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做。
这水路要通就全路全通,一路不通便成水患。
福万家,利兆民。
德比尧舜,才过李杜。
字字珠玉,句句经典。
龙鹊九重,玉音绕梁。德培百代,日月辉煌。笙风鸣竹,万世无双。
从古到今,凡当朝天子被当世之人尊为圣明者,天子一句话,满朝廷一片称颂;发一号令,而四海内一片讴歌,美言盈耳、歌声震天。可百年之后呢?——都是半个昏君啦!
用于心,发乎情。如婴儿颦笑,纯属天然。
欲做盖世明主,反杀直谏大臣?
刘罗锅走道跟鸡啄米似的……
你说这刘罗锅,一天三本,他也不嫌累着!
奴才实在不会说别的话。您要让奴才说别的,还不如……干脆把奴才杀了算了。
自古明君圣主,身边都得有几个敢说话的直谏之臣,要不然哪来的明君呢?
四方亭上望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
万岁驾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墉是左膀,和珅是右臂。
“你怎么知道?”
“就在小六子唱到入神智的时候,奴才眼见着皇上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
君乐臣乐民安乐,五谷丰登大有年。
我扮的是一团和气灯、和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七财子禄灯、八仙过海灯、九子十成灯、十面埋伏灯……
4 ) 伤感的平民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里很大的一个电视剧种类,就是戏说古代官员的半历史剧。说它是半历史剧,是因为电视剧里也确实没有什么更多的历史严肃性和知识性,顶多让观众们知道了一些野史和正史上都广为人知的段落。《宰相刘罗锅》算是一部戏说的半历史剧。之所以觉得这部电视剧值得一看,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历史性和知识性,而是这部电视剧的艺术性。李保田的演技毋庸置疑。电影的片头曲和片尾曲勾画出的淡淡的忧伤也毋庸置疑。一个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最后一集时,牵着毛驴,带着家仆,弯着老腰回头恍然一笑。这样的场景伴随着皇帝的白发,和绅最后的倒掉慢慢的惨淡。清官难求,明君难遇,而好对手也难觅。一个故事开始和结束时同样的让人觉得心里多多少少有股子伤感,也算是电视剧的一种人文意义上的成功。
5 ) 嘎嘎~发一篇比较挑刺儿的评论。
先说点题外话:看到一个朋友在评论中回复说自己不敢听刘罗锅的片尾曲,不敢看最后他们老的那几集。我想,也许不是不敢看不敢听片尾,而可能是看到他们的老去也触景生情的想到了自己童年或青春的消失,对此maybe您也有一定的抵触和反感吧,但是一个电视剧能给人如此的感觉我觉得是很成功的。
以上只是猜测.............
好了说一下正题.
以下纯属个人看法................(因为刚刚重看了一遍,再加上我这人啰嗦,所以可能话比较多)
本来想4星推荐的,但是因为这部电视剧处于那个年代,所以我给她加一星。
作为一部老剧,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某些情节的紧凑度,某些内容的错误和冲突,在此我不一一列举.
我就说一下最后一部分,也就是他们老了以后的那部分的一些问题.最后一部分虽然拍的不错,代入感非常强,但是总觉得其中的悲凉感加入的有一点刻意,在此举出两个例子:
1.告老时的挑夫事件比较牵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面几集刘墉陪乾隆微服私访远涉他乡,连一个他乡的乞丐都知道京城有个刘罗锅,并且编成了歌谣赞颂他的清廉,试想连一个穷山僻壤的乞丐都知道刘墉刘大人难道京城里的挑夫都不知道吗?
再往前桂怀泰那几集,京城中无人不知刘墉常在民间行走体察民情,都清楚刘墉刘大人的清廉。所以挑夫没有理由不认识刘墉.即便是刘墉和张成没道出真名实姓,但按照之前塑造的知名度,这个挑夫又已经知道此人官至中堂大人,不难猜出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个地方有点不合逻辑。
我个人觉得把挑夫这个人物塑造成一个对刘墉敬重,尊重的这么一个形象的话更好一点。一开始不知道给谁跳的担子,但是通过一些细节(例如此人官至中堂,如此大官担子又很轻而且一点架子也没有,结合刘墉在民间名声太大,而且他那标签式的罗锅子,所以根本不难判断出他就是刘墉).
假如从挑夫嘴里表达出他们民间百姓对刘墉的看法,比较出跟他以前挑担子的那些官员的不同之处,哪怕是九品芝麻官箱子里都比刘墉有货,这样的话我认为该剧就更有分量了,而且也能给刘墉当一辈子清官的一个肯定,这样拍虽然很有凄凉感,但是于情于理稍有不和。
2.关于37集一个黄口孺子对王爷的批判那一段也很刻意,感觉这集的孩子的形象也有点失败,把这个孩子说的过于成熟了,仿佛看透一切了似的,作为一个如此年龄的孩子,不应该对朝廷中大臣们的人情事故如此了若指掌.
看这个孩子的年龄其实和之前刘墉的孙子的年龄差不多,但是人格上差的就太远了.即便是在宫中长大,一个孩子说这样的话,看得这么的透,连内中细节和民间反应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显的有点太“大”了。
3.第39集刘墉回家自裁的路上(小时候看这段就觉得特别扭,现在终于知道哪儿别扭了),之前和珅已经通知了一个大内侍卫,让他去刘墉家报丧,此人沿路高喊"太上皇赐刘墉自裁啦!"老百姓却跟躲什么似的家家闭门闭户,连个给刘罗锅送行的都没有.
还是那句和前面剧集中营造的"刘墉美名远播"剧情不符了,看刘墉一个人孤零零抱着剑往家走,让观众替刘墉不值,白白一生清廉爱民如子.临死却无人问津.这么拍凄凉是凄凉了,但这样等于侧面反映出老百姓并没有认可他.
一辈子为国为民最后赐死怎么这不得来什么"十里长街送宰相"啊,个人认为如果"送宰相"的话不仅肯定了刘墉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而且悲凉程度绝对不亚于现在这么拍.所以个人认为这个地方也是即刻意又牵强的.
以上几个瑕疵可能是起因于不同导演导的不同的部分所造成的,刘罗锅好几集讲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好像导演都不一样,这可能是造成前后一些小细节没有承接好的原因吧.
再来说一下网上比较热议的挂宫灯事件,这事儿真挺深奥的.小时候看时是绝对不懂的,问父母及周边大人们怎么回事,而那时他们的解释我觉得不是完善.
我个人对该事件是这么理解的,宫灯事件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嘉庆作为皇帝什么事情要自己心里有数,忠臣也好奸臣也罢,作为皇帝只要做到了一呼百应,为你所用.那基本就算是成功了.有时候说的不一定就是心里想的,表面上是一套,但心里要有一杆秤做到心知肚明。
2.作为皇帝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权威,对于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对江山和臣子的统治,权利的至高无上远胜于事实真相,也就是说对于皇帝来说权利比真相重要得多,即便是指鹿为马也要做到对奴才的绝对统治。这才是江山根本。
3.刘墉已老迈,即便留住有几年可活?!且在此事中心知肚明且不发一言,与朝中与贪官污吏争斗一生已精疲力尽,如今刘墉早已力不从心,何况朝中尽是阿谀奉承之徒,刘墉在朝中早已经没了市场,孤掌难鸣。所以整顿朝纲已经不是刘墉所有能力做到的,而是你,嘉庆.
最后再说一下,这部电视剧将近20年了,但是如今已经很难看见这么好的电视剧了,导演,演员,剧本,人物刻画,语言对白无一不经典.现在电视剧特别是偶像剧为了收视率而收视率.
编剧导演演员肤浅,演员长得帅长得漂亮没演技也会火,并挣钱超多.让演员都不追求演技,而都忙着整容去了..........
编出来的东西缺乏生活,故事没有合理性,为情节而情节,对白无深度,人物苍白无层次感.
反正一句话,虽然这部电视剧和现在的剧比较有一点过时,但是她所展现出来的态度是伟大的,这部电视剧无愧于称得上是经典.
6 ) 国内少见的佳片
多年以后再看此片,不胜感慨,导演在当时即有如此认识,贪腐的严重,心系百姓的秤杆,而今且不说技术水平又有多少导演由此勇气来反映现实生活。
国内最爱的三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走向共和,无悔追踪。
由于评论此片就单说一下,此片用的传统民乐埙来配乐在个体生命受到大的历史环境迫害时,个体高呼却无人应和,大悲,配以埙的呜咽苍凉之音,无胜唏嘘。记得刘墉被赶出殿外脱掉朝靴大喊:我保你何用。被关入死囚监狱,一夜白发。回到家中,一一告别,无限伤感。曾记的那个被迫出家的和尚,数年已忘却尘世喧嚣,万念俱灰,而后一心向佛,可怜那曾热恋的女子,孤独耗尽余生。封建独裁的君主,苟且拍马死忠的各色群臣,皆是历史之悲哀。尤记得最后的刘墉看破一切,但结尾处却仍以游戏见皇上来总结一生的功绩与使命。算作对未来的期望,为影片做一希望之终结。可若不打破这一体制,历史的悲剧仍会频繁发生,人世间最黑暗的人性畸变仍会上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扭曲,一颗颗热情自由的眸子逐渐黯淡。
李保田说得好刘墉与和珅皆是乾隆的走狗。
怀念李保田,怀念曾经的冯静波怀念逝去的贾宏声。
未来会走向何处,自由靠自己去争取。
王刚的和珅形象从此确立,宰相刘罗锅虽然是部戏说历史的剧情,但是对于时事的针砭入木三分,剧情中对于君臣关系的刻画,查案惩贪官的流程也成为后来的诸如微服私访、铁齿铜牙这类电视剧的必备要素了。最后两集是全篇的重点,一改之前的嬉笑怒骂,点出了全片的核心。PS:片头片尾也是传唱很久的经典。
最记得里面有个荔浦芋头,很好吃的样子
全家爱看的电视,永远的经典,童年的回忆
现在看起来真过火,尤其是当年这三个人演的都很过(现在的话,就只有李保田还这么演戏),而且虽然张子恩是个很懂民俗细节的导演,但这种冷喜剧的火候,还是有点欠打磨。片子的笑点其实都在相声原作上。
关于文字狱,官场崇尚节俭,耕读传家,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最后一集,刘墉看着和珅上吊的一场很残忍,独白极具戏剧张力:你那抓钱、抓权、抓美女的手此刻怎么那么无力呢?
终于补习了这个小时后没看全的片子,油锅游民的心绪不想记录了,多说无益。里面不少内容是刘宝瑞相声里的剧情,这里的和珅没有后来纪晓岚里的和珅聪明哈哈哈 要是戏编纪晓岚和珅刘墉三人在一时期的就好了 可惜不可能
极具戏剧性。不过字幕像是后期听配的,常有错字,特别是前几集。
挺有意思的官场斗,主演都演得不错诙谐有意思,但只能当戏说看。
对白不流半点现代气息,表情的表现细致到45度侧背面的皱眉……如今想起来还是阵阵温暖,我很喜欢,好的作品,美好时光。
经典的没话说了,李保田着实演技派
看多少遍都不会厌~~~李保田人物塑造封神 做人当如刘石庵 结尾刘墉的话有点爹味。。赐死那段看着揪心啊。。君臣之间 如此这般 简直令刘墉心死
小时候全家一起追的剧,不得不佩服李保田的演技。
演技在線的劇.那年代的劇都很容易讓人努力追下去.顏並不是最最重要的,光看老戲骨飆戲~值啊.
这个剧小时候真的特别喜欢,里面的演员都是有实力的演技派,还挺搞笑的!
自从这部戏之后,和珅就是王刚的样子。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也不是
标记童年,歌太洗脑了
很不喜欢这类风格的作品。
怕媳妇的大官萌萌的。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面一直很很很好看,到了倒数第二集的时候,整整一集都是刘罗锅和和珅在大牢里的对话,忒无聊了,于是印象里这剧就是虎头蛇尾
第一最好,越后面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