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俠女》做得特別好,打鬥不花哨,像野蠻的搏擊一樣,我指的是現場感,打鬥當然還是很好看的。畫質陳舊,但呈現出的畫面帶給我的感覺,就覺得非常山水寫意畫的感覺,靈靈的,空氣中的水分很高。 单从剧情来说,胡导要整合的元素有很多,侠义、爱情、忠君、正邪、历史、佛禅等等,诸多东方元素的整合应该是其得奖的要义,而除了影片前一部分较为连贯,结尾处的佛禅部分有些突兀和生硬,整体来说,还是有相当的水准的,包括布景如竹林的打斗、多种机关及人偶的运用,镜头如中远距离及背光剪影负片的运用,而很多后来的如李安、徐克、张艺谋的武侠电影的部分场景都可以从中认祖归宗。但是比较薄弱的就是情节的合理性以及多种的穿帮镜头,剧本显得比较仓促而使其对细节显得粗枝大叶经不起仔细推敲,而穿帮镜头的众多可谓瞠目也反映了剪接上的粗心。
《侠女》的故事出自《聊斋志异》,原著不过区区几千字,被胡金铨扩成一部近三小时的鸿篇巨制。剧本的改编应该说很成功:胡金铨喜读《明史》,于是将《侠女》的故事的背景置入自己所熟稔的明代;将侠女安排为忠臣杨涟之后,使她的复仇有了更为人所认同的情感基础;摒弃了顾省斋娈童一段,因为现代观众肯定无法接受男主角追女人的同时还在玩男人;对顾省斋的性格也做了改变,从一个好色的登徒子摇身变为满腹经纶却又甘做隐士的才子;将跟顾生有一腿的娈狐则变为东厂锦衣卫……
但剧本也并非毫无瑕疵,其中软硬伤亦有。
最大一个BUG该算是杨慧贞母亲的年龄。影片开头,顾省斋问母亲杨小姐家里还有什么人,顾母说:“还有她娘,八十多了,整天病病歪歪的。”其后杨慧贞对顾省斋痛陈家史时,她的父亲杨涟看起来最多不过五六十岁。我去查了查资料,杨涟生于1571年,卒于1625年,享年54岁。怪哉,一个54岁的男人,怎么会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杨涟死后,杨慧贞逃亡了没多久就去了靖虏屯堡,然后遇见顾省斋,期间她只在寺庙里藏匿了两年,又不是逃了几十年。再说据顾母说(我们也能看出来):杨慧贞的年龄只有二十来岁,难道她的母亲60多岁才生她不成?
又则,小说里侠女对顾生以身相许是有前提的。侠女与母亲生活贫困,三餐都难以为继,全靠顾家照应,顾生时而送米,时而送饭,照顾周全,之后更有葬母之恩。顾母下体生疮,侠女为之洗创敷药,不厌其秽,顾母感动落泪,说我怎么才能找到一个跟你一样的媳妇给我养老送终哇!这一段,批点《聊斋志异》的但明伦评到:“此一哭,哭出女后而两次笑来。”侠女感恩无以为报,便相报在床笫,为顾家产下一子。而电影里,只说顾母给她们送过一次针线,然后顾母伤了风寒,杨慧贞来照料她,顾母哀叹顾家无后,杨慧贞记在心里。之后杨慧贞与人接头,被顾省斋撞破,杨慧贞邀他晚上相见,两人竟然就上床欢好了。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铺垫,看起来更像是杨慧贞为了封顾省斋的口而以色相诱。
再则,顾省斋在县衙里看到通缉杨慧贞的榜文,大惊失色,飞奔回家,让老母收拾东西跑路。这一段戏,顾省斋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说:“娘,赶快走吧!”顾母居然二话不问,拿着包裹就坐马车走了,与之前塑造的斤斤计较、不依不饶的村妇性格全然不符,未免太仓促了些。
以上只是百无聊赖,随便挑点刺。瑕不掩瑜,《侠女》非常好看,即便不是最经典的武侠片,也绝对是最经典的之一。《看电影》杂志出版的《香港电影百年》里评选一百部最好的港片,居然没有《侠女》,我还为此耿耿于怀地气结了许久。
看徐皓峰写影评评论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说导演发现了某种意向(创意)后,会迫不及待的用好几次,以免被别人用了,他说金基德在《漂流欲室》中发现了『漂流,欲望,无根』这种意向,迫不及待的在《春》里又用了一次。徐皓峰对《春》的解读是非常精彩,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看了两遍,大致看懂了,但说不出什么来。徐的解说,让人豁然开朗。
最近看了几部胡金铨的电影,他好喜欢用一种机械,就是麻绳帮着凳子桌子做成弓箭,自动引发。在《龙门客栈》里用了,《侠女》里也用。而且,背景锁定了明朝和东厂的故事。胡金铨是认真的老派导演,对一针一线的细节都极其认真,既然研究了这一时期,就多用几次。稍微晚一点的李翰祥也是。现在的导演就没这么讲究了。去年获奖的《黄金时代》里 ,结婚时的对联平仄挂反了(这么说吧,内地电影里从来也没挂对过)。陶杰说许鞍华是读英文系大,没有这个知识,怎么负责场景道具的师傅也不懂?
这两部电影的武打设计都像日本电影里的武打,其实也更接近真正的武打。讲究的是气势和快。三招两式已经分了胜负。快的取胜。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在讲故事上,是稳扎稳打,不厌其烦的。
《侠女》长达近三个小时,故事缓缓讲来,还是讲的颇为精彩。片中这个选择乱世隐居的书生,终于有机会大显身手,排兵布阵,以少胜多,取胜后那种狂喜。多少令人反感。于是大家一起鄙视他,并且让他最后还是没有娶到老婆。
《侠女》电影版里的孩子,稍显突兀了。无法衔接,他是杨小姐生和顾生的孩子吗?还是随便抱来的野孩子?
为此,我专门去翻了《聊斋》里的原文,我擦,看了以后大吃一惊。
原文不仅涉及侠女,还有男同,狐狸精。大意是男子认识女侠之前,先认识了个狐狸精变幻的男子,俩人搞基。后来女侠出现,得到男主的帮忙, 颇为感激。但坚决不给搞,摸手都不行,后来想了想,决定给他生个娃,于是就破例搞了一次。没算准排卵期,没怀上,只好再搞第二次,准备搞第二次时,男狐狸精出现了。侠女追出去杀了狐狸精。回来后说,没兴致了,改天再搞吧。我操,此处真是神来之笔,原文是这么写的:
『曰:「適妖物敗意,請俟來宵。」出門逕去。次夕女果至,遂共綢繆。』
充分说明即使纯粹是为了生育,女人也无法像男人一样随时都能进入状态。哈哈。
这次搞后怀上了,报了仇,生了娃,侠女走了。走之前给男主看了相说你三十几岁就挂了,儿子长大可以做官。后来果然。
值得一提的是,结尾处的异史氏曰也很好玩:
異史氏曰:「人必室有俠女,而後可以畜孌童也。不然,爾愛其艾豭,彼愛爾婁豬矣!」
大意是,如果你想搞基,必须得先娶个侠女做老婆,如果不然,你搞基,你的好基友就会搞你老婆。
1
尤瑞克公司,将侠女和龙门客栈都修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它们都是关于明朝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政治腐败和动乱的倾向。都有强烈的通过奋斗来摆脱腐败的政治的意愿,有强烈的儒家拨乱反正的意识。
但是更重要的是胡金铨作为一个40年代末来到香港混生涯,好不容易打拼起来找到了导演这个职业的人,他的意识形态。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总要见缝插针,发发牢骚吧。
所以侠女中的女性主义形象,用徐枫来扮演的,或多或少和大陆发生的文革有关系。这个在史蒂芬·Teo的文章最早提到。而龙门客栈,就是隐喻国共斗争的,里面用腥风血雨的政治气氛,来做喻体。至于国民党怎么样,共产党怎么样?大家见仁见智,可以在里面看到胡大才子的发挥。
2
对于顾省斋这个角色怎么分析?
他自己说他不求闻达于诸侯。开了一个小画馆,给人卖画度日,以肖像画见长。原文:“顾生金陵人,博于材艺,而家綦贫。又以母老不忍离膝下。惟日为人书画,受贽以自给。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南京人。
在得知到忠良之后被陷害的时候,他又表示愿意将毕生所学贡献出来。他说他熟读兵书,能布方略。在将阉党的党支部消灭殆尽的时候,他得意的像诸葛亮一样,在空城楼顶高声大笑,缕缕不绝。
接下来就是胡金铨表现的比较深刻的地方,就是他其实是在讽刺这个人物。就像所有的中国文人一样,儒生有着难以实现的抱负,而又往往流于自高自大。那种学了儒家文献以后,的那种骄傲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
这些东西可能我们身上也都有,但是顾省斋就像一个镜子一样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看到了一大群死尸的时候,他又感觉到非常的恐惧和害怕,畏手畏脚,脸上都吓得失色了。包括电影后半部,侠女为他生了一个孩子,他跑到深山中的寺院去把孩子抱回来,显得那样的孱弱和手无缚鸡之力。
胡金铨的一生与李翰祥都离不开关系,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指导了几十部历史剧,并且和他无话不谈。而胡金铨总是有非主流的意识。
这是一个在北京长大的人和从在上海长大的李翰翔截然不同的地方。这种超脱和理想主义的性格也是很像顾省斋。也是他为什么要用,是通心粉西部片的里奥尼,来导演他的原因。
3
胡金铨自己说这个片子后半部杂糅了佛教的禅宗思想。这一切都突出体现在慧圆大师身上。
可以说他是胡金铨思想的化身。在出现民族大义,才出现了政治败坏,善恶不分的时候,这种和尚是能够挺身而出,与恶势力作斗争,并且维持社会正义的一群人。
他们没有因为相信佛教的空无理论,或者是禅宗思想,而退后或者是追求自保。只知道自己的修行,而不知道是众生的苦难。
所以在他用具有特色的逆光摄影的时候,他把太阳放在他头后面,犹如一座巨大的背光,既反映他伟大的人格,也反映了精神照亮的世界。
这种反映佛教的思想,已经在细节上注意雕刻,给人很深的印象,同时给人信心。已经不是普通的杂糅了。
我记得我在上大学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受到的震动很大,一个出家人居然能够选择卫国打仗,并且去消除那些可恶的国家敌人,而不是安于寺庙之中去隐修,自己修禅。这在哲学上是如何可能的,我当时想了半天。
4
聊斋志异。文学之爱。
这就是为什么片头使用仿宋体字的原因,为了使他能够看起来像聊斋志异同时代的版刻书。
为了塑造出到处都是蛛丝网,到处都是疯长的蔓草,胡金铨和他的团队等了一年,让它们长长。这才有了聊斋的感觉,你懂的。
主角当然是侠女,要塑造的就是那种:“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
徐枫很贴呀。
附《侠女》原文:
顾生金陵人,博于材艺,而家綦贫。又以母老不忍离膝下。惟日为人书画,受贽以自给。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对户旧有空第,一老妪及少女税居其中,以其家无男子,故未问其谁何。一日偶自外入,见女郎自母房中出,年约十八九,秀曼都雅,世罕其匹,见生不甚避,而意凛如也。
生入问母。母曰:“是对户女郎,就吾乞刀尺,适言其家亦止一母。此女不似贫家产。问其何为不字,则以母老为辞。
明日当往拜其母,便风以意,倘所望不著,儿可代养其老。”明日造其室,其母一聋媪耳。视其室并无隔宿粮,问所业则仰女十指。
徐以同食之谋试之,媪意似纳,而转商其女;女默然,意殊不乐。母乃归。详其状而疑之曰:“女子得非嫌吾贫乎?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母子猜叹而罢。
一日生坐斋头,有少年来求画,姿容甚美,意颇儇佻。诘所自,以“邻村”对。嗣后三两日辄一至。
稍稍稔熟,渐以嘲谑,生狎抱之亦不甚拒,遂私焉。由此往来昵甚。会女郎过,少年目送之,问为谁,对以“邻女”。
少年曰:“艳丽如此,神情何可畏?”少间生入内,母曰:“适女子来乞米,云不举火者经日矣。此女至孝,贫极可悯,宜少周恤之。”
生从母言,负斗米款门,达母意。女受之,亦不申谢。日尝至生家,见母作衣履,便代缝纫,出入堂中,操作如妇。生益德之。每获馈饵,必分给其母,女亦略不置齿颊。
母适疽生隐处,宵旦号啕。女时就榻省视,为之洗创敷药,日三四作。母意甚不自安,而女不厌其秽。
母曰:“唉!安得新妇如儿,而奉老身以死也!”言讫悲哽,女慰之曰:“郎子大孝,胜我寡母孤女什百矣。”
母曰:“床头蹀躞之役,岂孝子所能为者?且身已向暮,旦夕犯雾露,深以祧续为忧耳。”言间生入,母泣曰:“亏娘子良多,汝无忘报德。”生伏拜之。女曰:“君敬我母,我勿谢也,君何谢焉?”于是益敬爱之。然其举止生硬,毫不可干。
一日女出门,生目注之,女忽回首,嫣然而笑。生喜出意外,趋而从诸其家,挑之亦不拒,欣然交欢。
已,戒生曰:“事可一而不可再。”生不应而归。明日又约之,女厉色不顾而去。日频来,时相遇,并不假以词色。少游戏之,则冷语冰人。
忽于空处问生:“日来少年谁也?”生告之。女曰:“彼举止态状,无礼于妾频矣。以君之狎昵,故置之。请更寄语:再复尔,是不欲生也已!”生至夕,以告少年,且曰:“子必慎之,是不可犯!”少年曰:“既不可犯,君何私犯之?”
生白其无。曰:“如其无。则猥亵之语,何以达君听哉?”生不能答。少年曰:“亦烦寄告:假惺惺勿作态;不然,我将遍播扬。”生甚怒之,情见于色,少年乃去。
一夕方独坐,女忽至,笑曰:“我与君情缘未断,宁非天数。”生狂喜而抱于怀,欻闻履声籍籍,两人惊起,则少年推扉入矣。
生惊问:“子胡为者?”笑曰:“我来观贞洁人耳。”顾女曰:“今日不怪人耶?”女眉竖颊红,默不一语,急翻上衣,露一革囊,应手而出,而尺许晶莹匕首也。少年见之,骇而却走。追出户外,四顾渺然。女以匕首望空抛掷,戛然有声,灿若长虹,俄一物堕地作响。
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大骇。女曰:“此君之娈童也。我固恕之,奈渠定不欲生何!”收刃入囊。生曳令入,曰:“适妖物败意,请俟来宵。”出门径去。
次夕女果至,遂共绸缪。诘其术,女曰:“此非君所知。宜须慎秘,泄恐不为君福”又订以嫁娶,曰:“枕席焉,提汲焉,非妇伊何也?业夫妇矣,何必复言嫁娶乎?”生曰:“将勿憎吾贫耶?”曰:“君固贫,妾富耶?今宵之聚,正以怜君贫耳。”临别嘱曰:“苟且之行,不可以屡。当来我自来,不当来相强无益。”后相值,每欲引与私语,女辄走避。然衣绽炊薪,悉为纪理,不啻妇也。
积数月,其母死,生竭力葬之。女由是独居。生意孤寝可乱,逾垣入,隔窗频呼,迄不应。视其门,则空室扁焉。窃疑女有他约。夜复往,亦如之。遂留佩玉于窗间而去之。越日,相遇于母所。
既出,而女尾其后曰:“君疑妾耶?人各有心,不可以告人。今欲使君无疑,乌得可?然一事烦急为谋。”问之,曰:“妾体孕已八月矣,恐旦晚临盆。‘妾身未分明’,能为君生之,不能为君育之。可密告母觅乳媪,伪为讨螟蛉者,勿言妾也。”生诺,以告母。母笑曰:“异哉此女!聘之不可,而顾私于我儿。”喜从其谋以待之。
又月余,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叩良久,女始蓬头垢面自内出。启而入之,则复阖之。入其室,则呱呱者在床上矣。母惊问:“诞几时矣?”答云:“三日。”捉绷席而视之,则男也,且丰颐而广额。
喜曰:“儿已为老身育孙子,伶仃一身,将焉所托?”女曰:“区区隐衷,不敢掬示老母。俟夜无人,可即抱儿去。”母归与子言,窃共异之。夜往抱子归。
更数夕,夜将半,女忽款门入,手提革囊,笑曰:“我大事已了,请从此别。”急询其故,曰:“养母之德,刻刻不去诸怀。向云‘可一而不可再’者,以相报不在床第也。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
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复来,遂至破戒而再。今君德既酬,妾志亦遂,无憾矣。”问:“囊中何物?”曰:“仇人头耳。”检而窥之,须发交而血模糊。骇绝,复致研诘。曰:“向不与君言者,以机事不密,惧有宣泄。今事已成,不妨相告:妾浙人。
父官司马,陷于仇,彼籍吾家。妾负老母出,隐姓名,埋头项,已三年矣。所以不即报者,徒以有母在;母去,又一块肉累腹中,因而迟之又久。曩夜出非他,道路门户未稔,恐有讹误耳。”言已出门,又嘱曰:“所生儿,善视之。
君福薄无寿,此儿可光门闾。夜深不得惊老母,我去矣!”方凄然欲询所之,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
生叹惋木立,若丧魂魄。明以告母,相为叹异而已。后三年生果卒。
子十八举进士,犹奉祖母以终老云。异史氏曰:“人必室有侠女,而后可以畜娈童也。不然,尔爱其艾豭,彼爱尔娄猪矣!”
第一次對胡金銓有印象是高中時東方衛視的一個節目介紹,放了《大醉俠》唱蓮花落和《龍門客棧》蕭少滋以一對多混戰的片段,只記得鑼鼓點急促淩厲和肅殺白衣飄摇騰挪。第一次真正看胡金銓還是大二時傍晚攜筆記本在别人宿舍觀《俠女》,同學看得呵欠連連,不久就下樓去和女友吃晚飯了。我則閉了燈,望着依舊黑黢黢的畫面出神。《俠女》之於我不只一部電影這麼簡單(當然也與那日看片的環境記憶没什麼關系)——我的審美被這古舊的光影左右了,更加與時代脱節,並非標新立異,發自內心而已。
某晚重看《俠女》,D5畫質,表現水平時有拉絲橫紋,所幸修复得不至於消解掉膠片色澤,更不像邵氏DVD那樣濃豔失真。一直對膠片刮痕斑點非常敏感,看電影和看DVD的區别不全是屏幕大小,雖然DVD也會出個膠片版供發燒友意淫,終究局促。高歌在電影資料館看了膠片的《空山靈雨》,說老舊不清晰,字幕還是從右往左的,那膠片據說用了特殊藥水,看着看着會燃起來。我下載了修复版的《空山靈雨》,想不如那刮痕斑斑來的有感覺。
這篇文章算不得影評,隨感,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只顧自己痛快罷了。寫時方覺拉得太長,需分好幾次方能完成。還好,我窮得只有時間了。
電影開篇是國聯公司的LOGO,配着女和聲。職員表演員表的字幕都是印刷在紙上,一幀一幀拍下來,淡入淡出來替換。那宋體字印在有暗紋的紙上,像一本書。《龍門客棧》開篇的演職員表是曹少欽打開的聖旨,《迎春閣之風波》的演職員表草書寫在長卷上,篇篇可作書法觀。後世裏曆史劇都用電腦體,一點小精致都不玩兒了,技術進步的代價是用技術解決一切問題。
正片第一個鏡頭是月黑風高夜下蜘蛛織網,陰森恐怖的鼓點音樂,似乎暗示故事的懸疑詭異。繼而鏡頭轉向青山白日遼遠青蔥,配樂也明亮起來。靖虏屯堡的蘆葦和鎮遠將軍府的烏鴉,破敗蒼老,只有蕭索二字。據說老胡是等着蘆葦長出來才拍這裏的鏡頭。這蘆葦確實給人視覺上的沖擊,不僅荒涼少人,還有說不尽的亂世難安和詭異神秘,蘆葦裏隱藏着真相,隨風摇擺欲說還休,一眼看不透。
顧省齋出場。隨着他去鋪子,小鎮風貌初現,回到世俗來。幾根架子晾曬染布,鏡頭逡巡其間,使小鎮層次感分明,不至於寥落空闊。和旁邊攤主點頭招呼,開鎖,卸門板,進屋,生火烹茶,拿叉杆取下蒙在牆上字畫上的白布,家常的了不得!這蒙在字畫上的白布真是神來之筆,一看就是居家過日子的生活方式。想起山大中心校區附近那家書店,說是書店,其實只占了沿街的一壁牆而已,店主坐在街上,下班就拉上鐵卷簾門。有一回去早了,看他開門後,把罩在書上的塑料紙扯了下來,滿是灰塵。好電影在細節上心如細發,未必是雕琢於柱子上看不真切的花紋和茶壺花瓶上無限意淫的灑狗血,而是就這麼情致宛然。李翰祥在邵氏影棚拍北方農村,鍋台瓦灶抹布掃帚,家常半舊,不比實景差。
歐陽年出場是先投射了一道影子在正在磨墨的顧省齋身上,配樂只一機警點染一聲,這不是好人。鏡頭轉正面是鬥笠下遮,逆光,看不清樣子,再踏上前一步,大致輪廓出來。歐陽年看畫,顧省齋迎上去:“您多指教。”電影開場七分半鐘第一句對白。整整七分半鐘没有對白(人聲、旁白皆無),只有景色渲染和人物動作。時下不知有哪個導演敢如此,又不知哪位觀眾能接受。或曰:《俠女》節奏照比如今電影還是慢的。無論看哪個時代的片子,我們都是以現在時的角度來理解,這不是局限,而是事實。但我們能知道時光距離間是瞬息萬變的。好多人事景色只記錄在了昔時的膠片裏。迷信經典是對經典的誤讀,經典的價值不僅在超越時空的元素,更有今昔對比下的回味。
顧省齋第一眼就看出來歐陽年非本地人,原因固然有“窮鄉僻壤,這兒的人差不多我都認識”,可這歐陽年的做派機警,打扮緊俏,氣質肅殺,絕非尋常販夫走卒,小鎮荒涼,難有此類過客,太乍眼了。打聽魯大夫,太過心急,怎不讓人懷疑。看來這歐陽年不過小角色,不懂收斂,搞間諜工作是要洗去間諜特色的,談笑間打聽出來信息。也許是太自信,覺得在這偏僻小鎮没必要“作假”。不過顧省齋的反應也有些過分,縱是再好奇也不至於生出偌大疑心,像是急欲破案的福爾摩斯嗅到了線索,站起身盯着歐陽年動作有懷疑有思考。知識分子多悶騷,讀了若幹詩書不屑功名,又不安生營,雖後文對寬慰娘親“一日三餐總混的上”,可潛意識裏做梦也是要幹出一番偉業的。
歐陽年在藥攤前坐等魯大夫,被一群過路和尚嚇走,是伏筆。這伏筆今日看來不甚高明,大家看得多了,必知和尚非善輩。
顧省齋回家,路過廢宅鎮遠將軍府,聽見叮叮當當的聲音,心裏一驚,橫斷得恰到好處。只簡單的叮叮當當,給後文留下多少地步?我看《俠女》,如讀舊小說般會心,值得名家作文點評的。後文母子對話,雖無甚機鋒,可句句人情剔透俏皮活絡,張冰玉好戲,把個市井的母親描摹得可親可信。這對白、情節實在是好,不禁一點一點錄下來:
母(滿心歡喜扯住兒子):“剛才啊,我讓石瞎子給你算了一卦,誒,你猜他怎麼說。”
子(望着石瞎子背影出神,隨口敷衍):“啊,猜不着。”
母(晴轉陰,進院,回頭對兒子没好氣):“快去吃飯吧!”
子(回過神來):“哦,哦!”
(母子進院,子閉門)
母(又滿心歡喜繼續話題):“他說你啊,今年文曲星動啦!”
子(一笑):“他怎麼知道!”
母(不悦):“真是的,人家拿你八(讀二聲)字兒算的嘛!”
子(還是想着那個叮當聲,隨口笑應):“哦。”
母(走到屋門口回身):“誒,他說你啊,今年應該去考鄉試。”
子:“我不去。”
母:“為什嘛!?”(回身開門)
子:“睜着眼的人,為什麼要聽瞎子的!”
母(回頭不悦,指子):“哼!人家都是望子成龍,你呀,整天就這麼窮糗!”
(子訕訕然,母子進屋,子放褡褳,母盛飯端窩頭)
子(笑慰母親):“娘,現在雖然咱們不富裕,可是一日三餐總混的上。將來存點兒錢,開個館,教幾個學生。”
母(把一盤窩頭桌上一頓):“越說越不像話了!又想做教書先生啦?你知不知道啊,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子:“呵呵呵,唯有讀書高。”
母:“對啊,不做官,讀書幹嘛!”
子:“讀書是為了明理啊!”
母:“你就是不明事理!”
(母拿起蠟燭,去灶台點)
母:“三十多歲的人了,窮得連個媳婦兒都娶不上,為什嘛?!”
子(拿起一個窩頭,夾菜,嬉皮笑臉):“但等有緣人呐。”
母:“有緣没錢,白搭!(灶台點燭)早晚,我成老絕户!(略帶哭音)”
子(心思沉重,放下筷子,咬了口窩頭,喃喃):“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母(怒起,過來把蠟燭放桌上):“你少給我拽文!有本事,到考場去拽去!”
(子訕訕)
母(進裏屋門口,回頭斥道):“你呀,真没出息!”(進屋)
没有大文章,全是小心思。可這小心思描摹得細致入微。現在的電影真是舍不得懂這個腦筋,這不難吧。能花錢多少億作特技,卻說不出人話來,可惜。
還有顧省齋家裏的陳設。一碗一筷都老舊家常,屋裏幽暗,燭火不過亮一方範圍有限,石頭砌的屋子,牆壁看上去似青苔的生生冷冷,家具什器都是經年用的,藍布花紋的門簾,釘在牆壁上的筷籠,灶台邊上的瓶瓶罐罐。我們不知道明時尋常百姓如何過活,當年的鄉村生活必也有遺風流俗。農業社會的進步很緩慢,工業文明沖擊之前生活方式的變化也不算激烈。老胡在小胡時經過見過的尋常人家,可以參照着比對顧省齋的陳設來設計。靠譜的標准,觀眾心裏有把尺子,看現在的古裝片,能指望不出現商標或空調外機就不錯啦。
顧省齋去鎮遠將軍府探險,從提燈籠出門到折回來見了娘,一共六分多鐘時間,月黑風高,蘆葦亂飄,荒宅古殿,機關陡峭,配着懸疑緊張的音樂。這種風格我實不感冒,六分鐘未免長了些個。母子回家,起雷聲打閃電,歐陽年出場,若有所思。
接着鏡頭轉到白天鋪子裏顧省齋描摹歐陽年的那幅肖像上。雨在電影裏妙處極多,好些氣氛需這絲絲滴滴或噼裏啪啦點染。我喜歡白天的雨,把白晝遮得曖昧些,但還能仔細看這飄灑。白天的情感更純粹,没有了黑夜本身帶來的修飾誇張。文藝片裏的雨,曖昧纏綿,白日的雨飄來,少了好多文藝腔,猶記得《蘇州河》裏周迅換好豔裳冒大雨出門的摇曳。武俠片裏的雨,帶着瀟灑和肅殺的勁頭,會發生故事,《投名狀》裏的三弟殺大哥是在白天的大雨裏,一切清清朗朗通透分明,更讓人不寒而栗。
顧省齋說鬼神之事信則有不信則無,歐陽年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得不是十分巧妙,可這話裏有話的橋段還是有趣。歐陽年離開鋪子時,旁邊官差要撑傘,被他推開,自己冒雨離去,官差後面跟隨了。這就表露了身份,顧省齋也明白七八分。有些事壞在不懂事的奴才使奴才的性子,而被伺候的主子也不過是高級奴才,能夠理解奴才性子是“好意”。
顧省齋還是“信”了,則“有”了。持桃木劍探路,木柱子上噴水貼符咒(只有未漆過的木柱子噴了水才能粘上紙吧),於鎮遠將軍府的廢宅前,張牙舞爪,配上緊張的琵琶,簡直十面埋伏。鼓點起,書生剛鼓起勇氣拍門,門開了,驚得連忙退後,閃電耀過大門,楊小姐出來,一襲白衣,冷而不豔,肅穆卻不淩人,面無表情,似有愁緒但未流露。緊接着顧母也出來,令觀者奇之。顧母給二人引見引見:“(慢聲細氣)這位是楊小姐,(没好氣)這個是我兒子!”兩人廝見,楊小姐屈膝見禮,顧省齋笑了笑,仍疑惑,一個特寫鏡頭,楊小姐面無表情,又一個特寫,老太太不耐煩兒子癡癡呆呆的樣子,說了聲走吧,又一個特寫。三個特寫之後,母子二人下台階回家,楊小姐也要閉門,這時,顧母回身叫住她道:“誒楊小姐,你要用什麼東西,尽管到家裏來拿,别客氣啊(揮了揮衣袖)。”鏡頭裏這三人,真是好看煞!好看煞!似京戲小品,楊小姐的青衣,顧省齋的小生,顧母的老旦,那鎮遠將軍府的門口,可不是個天熱戲台嘛!哈哈,妙哉!楊小姐聽了顧母的話,未則聲,只屈膝見禮而已,然後進門閉門。這直接閉門好,没有等母子走遠窺視的動作,是寫楊小姐身份,亦是導演身份,若設計成母子二人走後,楊小姐飛簷走壁探聽虛實,則非官宦之女,不過草寇山賊而已,導演也小家子氣了。
至此,上集經過了28分鐘的情節。
4K修复版重映。好多场戏都巨长的原因大概是动作戏真的扎实,徐枫的一招一式都棒极,几乎能感觉到她的一次次发力,还有其他演员也是,所有人练得一定很辛苦。(啊,相比之下聂隐娘的打戏就。。。)另外经提醒,牯岭街的某些情节的确跟这部有点像呢
私心华语影史前三,古装/武侠电影首位。需要太多积累才能看懂其中万分之一,看懂其中万分之一即能收获太多。如果只能向全世界推荐一部最能展现中国古代图景乃至文化魅力的华语电影,我会选本片,没有犹豫。美国人有《2001:太空漫游》,中国人有《侠女》,得见此片是缘中大幸,必以终生习之为应。
胡金铨代表作,中国首部在三大电影节获奖的影片,也是东方武侠片的里程碑。摄影和剪辑极为考究,服装和布景精妙绝伦,丛丛芦苇、荒山野岭、废堡破寺、茂林修竹,别有乱世侠气的古韵。配乐和音效借鉴传统戏曲,气氛营造甚佳。以负片表现日晒后的幻觉很有趣味。缺点是节奏较缓,禅佛流于表面。(8.5/10)
后面看得我失语了。顾省斋找到庙,杨小姐的孩子生出来,这么说顾省斋起码找了八九个月吧。好吧,也许他们春风不止一度。大师说顾省斋有难,他会算命?为什么会有通缉顾省斋的画像?好吧,也许那天晚上的番子没死绝?不过那天顾省斋一直没露面啊。如果通缉顾省斋,那他娘呢?疑点太多了,我好操心……
名为《侠女》,实则重心在于援助侠女的众侠士。前段极有耐心地铺垫、设悬念,中段层出不穷的截杀与反击,后段又回归佛门感悟。善恶忠奸分明的二元对置,胡金铨在这段“大逃杀”中折射着曲折隐幽的家国梦想。断壁颓垣、古刹荒斋、翠峰白苇、刀光剑影,画面古典气质浓郁,就是石隽的大眼白有点吓人。
近似于倩女幽魂的诡魅气氛作引,场景空镜剪辑五六分钟后才有人物登场,画面表达远多于对白,侠女平素是白衣短打,单只夜半私会时,改换和小倩相同的黑色长衣,同样的端坐抚琴,同样的池塘荷花。作为古装动作片,第一次打斗要到60分钟后才出现,儒、兵、医、卜、僧、侠女,多组人物互相试探、杂而不乱。武术动作显得更写实,动作有力步伐扎实,音效上强化刀剑的劈空声、兵刃碰撞的清脆、摩擦时的刺耳。竹林、夜战的高潮都堪称经典。到此处结束足以封神。最后四十分钟单独拿出来也是好戏,从武侠走向佛门玄学之境,可是连在夜战之后又续讲这么长,正邪主角也发生偏离,还是觉得稍微折损全片连贯感。
实在太厉害了,尤其是镜头和剪辑的叙事描摹抒情能力,五体投地~要是结束在男主抱着孩子离开,没有最后一小时大和尚各种逆光闪瞎,绝对能给五星(但这一小时当一部新片看也很厉害)~感觉胡金铨这是若无其事的把侯孝贤想做的某些事漂亮得完成了~至于前后断裂中途换主题什么的,都是可原谅的小任性~
今天在台北中山堂看了修复版,徐枫、石隽等主演演员均出席座谈会(不过没说什么新鲜的内容)。老实说看到古装侠客们在花莲太鲁阁(台湾中学生毕业旅行标准景点)峡谷间追逐,片中且称为“边塞”,感到相当出戏,大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感。
书里说侠女“艳如桃李而冷若霜雪”,徐枫冷若霜雪有之,艳若桃李嘛,就差点了。
@ Sunbeam Theatre Super 3 Cinema 4K | 最后仿佛强行加塞的一段细想十分cult。比《龙门客栈》好太多,武打部分依然有强烈东瀛剑戟片色彩……摄影美。如果停在“杨小姐在哪里你有没有看到杨小姐”就有意思了……最后韩英杰那个角色老让我想起王千源……
竹林戏看了好几遍。胡金铨离开邵氏真是再明智不过,若一直在邵氏的假布景中,是绝对拍不出《空山灵雨》和《侠女》这样的作品。
这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专门分成上下两部,胡金铨始终高出同时代华语武侠很大一块,无论剧情、运镜、还是动作、深意,甚至对白都极考究。在生活气上,只有李翰祥能与之匹敌,难怪两人能是好友。
一种拆解连续的动作,用几个片断构建起整体动作感的剪辑。一种反常规的悬疑铺垫方式。一种中国山水画风的构图,在横摇=卷轴的铺展下广袤的空间被无限延伸。一种空灵与飘逸。一种前后景的并置,多重性的空间。一种人在环境中如何行动,而非人如何影响环境的禅意和哲学。
真希望CC能修复此片
4.5,这片若是着落于“侠女”复仇,则定是一等一的类型经典,但格局太小;但最后落于 a touch of zen,则太拖沓,对佛教理解和表现也太浮于表面。野心成就了这个片子,也让其最终无法完美。徐枫真是太美,而石隽的古装扮相真是本片瑕疵之一。
【武侠影展4K修复版】惊喜太多,以至于运镜设计还有故事节奏的一些粗糙和问题都被不那么显眼了。意外的有好多很有趣的心理剖析部分,竹林戏拍的实在太厉害了,结尾负片效果处理很棒啊,胡金铨还会这么玩。相比于中文片名的侠女,还是英文片名A Touch of Zen更适合本片。 8.7分★★★★☆
剧情谲诡,意境高远,竹林一战堪称经典啊。那是一个没有替身、没有威亚、武侠还属于文艺片的年代...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石隽映后说, 景色皆依旧,人事物已非。
那個攝影,那個剪輯,那個畫面,那個敘事,那個懸疑,那個竹林與大漠之戰,那個朝廷與“忠良之後”的關係,那個柔弱書生與強硬俠女的性別倒錯,那最後三十分鐘讓人看得無語的昇華境界,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不愧是神作中的神作,五體投地的膜拜,有時間要寫篇影評。
“你去对付胖的那个。”PPJJ说,她说得是洪金宝。可怜洪金宝最后死在自己老豆手里,连句台词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