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之徒》是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于1964年创作的一部犯罪电影,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他早先的《筋疲力尽》,同样都是犯罪题材的类型片,然而相比较重于人物本身命运与行为不可预测和荒诞性的《筋疲力尽》来说,《法外之徒》更多将荒诞呈现于观众眼前,逗引戏謔下掩露着浓郁的黑色幽默,而犯罪时刻女主角遵从两位男主褪下黑色丝袜,戴在二人头上之际,将黑色与讽刺的浪潮推向一个顶峰。因而,《法外之徒》可以称得上完全解构、完全破坏、完全讽刺的反犯罪片的“新浪潮”犯罪电影。
本片大量出现的喜剧元素不得不说是在戈达尔电影中难得一见的,除去剧情较完整的《筋疲力尽》以外的《周末》、《轻蔑》、《女人就是女人》都充斥的大量平淡无奇的人物对白,加之松散的剧情架构,往往让观众无趣地欣赏完整部电影而几无欢笑。而《法外之徒》在很多场景中都穿插着不同的笑料和喜剧元素,例如弗朗茨每次给奥黛尔点烟,奥黛尔不抽,而当她喜欢的阿瑟拿出烟的时候,她却每次灵巧地从中抽出一根,弗朗茨在一旁气的面无表情,却又不敢在喜欢的奥黛尔面前发作,而阿瑟却洋洋得意地在一旁显示自己的能耐。
而这样的喜剧元素在影片中更多是黑色幽默式的喜剧桥段,多次男女主角对白中提到“比利小子”、“南美”,恰恰都是当时50、60年代美国好莱坞犯罪片里的特色符号,而片尾字幕弹出《法外狂徒之续集》将讲述弗朗茨与奥黛尔两人在南美的探险故事,都在反讽美国好莱坞这些重复无意义的犯罪类型片,是对于主流电影的批判,秉承了新浪潮电影的意志——做批判性的“作者电影”。
但黑色幽默的喜剧终究还是为了荒诞背后的讽刺服务的,对于电影,对于政治,对于人,对于所谓的存在与虚无。当片尾子弹射入阿瑟的身体,以犯罪片观众常有的经验来说,他是注定速速死亡的,而戈达尔却让演员像开头跟弗朗茨开玩笑一样,从地上弹起,顶着一次又一次的射击,最终给了同为混混的叔叔一次致命一击后才轰然倒下,讽刺的是犯罪片的常规恶俗结局,讽刺的是麻木的观众的经验主义,讽刺的是60年代人彻底的自由状态下,什么都可能发生,然后却一步步走向生活的无意义和存在的虚无。
然而历史又似乎给戈达尔开了个玩笑,这样的一部带有批判的反犯罪电影,却给例如昆汀这样的导演提供了众多养分去拍摄新时代的类型片,昆汀《低俗小说》中的“扭扭舞”无疑是在致敬《法外之徒》中的“三人舞”,而在卢浮宫中快速穿行的桥段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来到了《戏梦巴黎》的片场。
当然在“黑色丝袜”下的《法外之徒》依旧有着很深的“新浪潮”色彩,开篇三个主人公的跳切、大俯角的人物对话场面、时不时的主角面对镜头对着观众说上一两句的“自反性”,以及对于其他新浪潮电影的“致敬”,都是“新浪潮”运动中的电影风格。而深入至故事本身,角色上两男一女的多角恋设置本身就让人想起了特吕弗的《祖与占》和戈达尔的另一部电影《女人就是女人》,新浪潮擅长和主张的就是对于政治和爱情上的质疑与不确信,影片中三人关系的暧昧与游离,就是导演想要表达两性关系,而片尾当本是恋人一方的阿瑟死于枪战后另两人却出乎意料地没有大起大落的悲伤情绪,而是似乎发现了爱情的真谛,开始立马在车上开始了新的恋情。而之前在咖啡馆三人舞的本身其实是来自于美国的一种可以单独跳的独舞,从一开始三人其乐融融、各怀心思到只剩奥黛尔一人在空地跳舞,如同电影台词一样“人即使就在同一空间,然而却像在马路的对过,每个人终究是孤独的个体,这孤独是永恒的。”爱情的虚无其实说到底还是指向的是人本身的虚无属性,这跟当时的存在主义思潮不可分割的,就像新浪潮电影运动本身,并不是为了欧洲电影工业的兴起而发起的运动,而是法国的年轻导演们一次孤立的、对抗性的、没有特别目的一致的电影艺术尝试的活动,孤高而性傲,独立于欧洲大陆之上。
最后,说些题外话,我很喜欢王家卫,而戈达尔算得上是王家卫特别推崇的一位导演,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了,都爱戴墨镜,在叙事上的散漫与游离,镜头运用的独树一帜,而当我看到《法外之徒》中当阿瑟死去之时,显示出传说中无脚鸟的形象之时,恍然大悟,《阿飞正传》中无脚鸟的典故和阿飞人物的设置其实都来自于《法外之徒》,《法》的影片主角阿瑟性格浪荡不羁、随性而动,爱人之念只在一瞬,犯罪之念也只在一息之间。另一方面,一分钟这个点,其实也来自于《法外之徒》,弗朗茨在咖啡厅中感到气氛尴尬,提出一分钟里三人沉默,而电影里的一分钟沉默,画面静默无声,却无声胜有声,台词里“一分钟在每个人心里的长度不一样,一分钟可能就是永恒”,如果拿来理解王家卫阿飞正传的台词,那么一切了然。“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
那么一分钟既是一分钟,也是永恒。
恨晚!
从课堂上几个人惟妙惟肖的眼神和老师的激情朗读开始本片的极为鲜明的风格,餐厅里沉默的一分钟和《低俗小说》餐厅外乌玛·瑟曼手画的长方形异曲同工,一句“又是题外话的时间”让本来就欢脱的舞蹈更加妙趣横生。
阿瑟和奥迪尔楼梯间和地铁上的对话频出金句:
女:“有什么问题吗?你看起来不太平常。”
男:“干嘛说不平常,平常的麻烦还不够受吗?”
女:“你有麻烦?”
男:“你没有吗?”
————
男:“接过吻吗?”
女:“当然!”
男:“那你知道怎么做了?”
女:“当然…用舌头呗…”
男:“好,我们试试”
女:(闭上眼,吐舌头)
————
男:“10分钟后楼下车里见。”
女:“你怎么肯定我一定会去?”
男:“现在只剩9分56秒。”
————
女:“你看上我哪一点?”
男:“你呢?”
女:“我不知道…你像个丈夫。”
男:(内心WTF脸一秒)
————
女:“地铁里的人看起来总是那么哀伤和孤独…看那个人,干嘛那个表情?”
男:“这取决于你怎么想,他的表情会随着你的想法而改变…比如,你觉得他买了只玩具熊回家给他生病的女儿,那就没事。但是你觉得他揣着炸药,想把这个国家炸了,那他看起来就会很可恶。”
——————————
还有奥迪尔那首歌,诉说人们的心声。
王家卫“小资情调”台词和飘渺的旁白,昆汀的神经质和情节、影像上的特别趣味,还有配乐,都早被这个二十多年前的法国人实验过了,关键他们还能跑一回卢浮宫…
近尾声时的真·蒙面窃贼我也是要醉了。
两个男人看似都未怀好意,蒙骗、利用奥迪尔的情感,但心里其实也对奥迪尔有所倾心,暗自发力又有点不太在乎的样子。这样的人物关系就使整个故事的开展有趣了起来。奥迪尔看起来像缺根弦儿的“大傻妞”,佛朗兹也说了不只一次类似的话,而她的“傻”让两个男人自信且成功开启这个计划,也让这个计划的终结出了一点变数。
但最大的变数还是之前只出过一次场的——阿瑟的叔叔。
那英雄式的音乐,伴随着最后反派的出场,几声枪响便成壮烈之景。
“人们永远不能相亲相爱,很奇怪不是吗?他们总是不能走到一起,人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一个个孤独地行走,从不相信别人,生活在悲剧里。即使他们在一起,比如同在一座大楼里,或者同在一条街上…你不想说话吗?”
“不…”
“我刚才说想抱你的时候,你听到没有?”
“听到了。”
“但你还是很伤心。”
“我没那么伤心。”
“那到底怎么了?”
“刚发生的一切让我心力交瘁。”
“那你想做什么?”
“你呢?”
“我还没想好去南方还是北方,你决定吧。”
(经过一次孩子式的选择困难过程,具体请看原片)
“北方。”
原谅我大堆台词,这些实在给我印象太深了。
片中奥迪尔和两人的关系说不出谁更“真挚”一些,可能就是因为她有点“傻”吧,她的不懂也成就了这关系其中的浪漫。
最后续集那个,奥迪尔和佛朗兹的南美惊魂,还彩色宽银幕电影,我猜你不是捎带嘲讽一下美国电影,就是成心咯吱观众,呵呵,你后来自己也拍了部彩色宽银幕的《狂人皮埃罗》。
1. 在美好结局的一分钟前,女主跟男主说的居然还是“et vous?”VOUS?不过昨天我在《祖与占》里也听到了女主对男主说Vous,好奇怪。
2. 给你们看1964年的monoprix、火车站和巴黎街头。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当你看书看电影的时候,开始有更多的共鸣,开始了解更多,这些细枝末节的了解,是最温情的时刻。
3. “你像我在书里看到的一个女孩。”说得好美[心]
4. 女主在街边坐着饮酒的忧愁让我想起我在巴黎时的样子。
电影让我想起地铁站台,我还能记起来站台里的味道,看见流浪汉的恐惧;我拿着法棍发微信,我坐在塞纳河边发微信。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第一次走在巴黎街道时候的样子。
那天到巴黎是早上,还没缓过神来,从火车站走到大学。开了一天的会,傍晚的时候走到街道上。
那是10月份,巴黎的天还没有黑的那么晚,6点钟的时候已经看得到晚霞了。那是我在城市里看到的最美的晚霞。
然后我却拍了一张黑白的照片。
石子路,黑衣的侍者,路边的café,他们在喝酒。就是电影里的模样。
巴黎就是这样,巴黎是黑白的。
看了两遍,这电影拍的太牛逼了,越看越喜欢。就是很直来直去的去拍美的浪漫的东西,Stright,没有绕来绕去的剧情和让人心累的各种隐喻。
我喜欢奥迪尔最开始的那个双丸子头;
喜欢弗朗茨像我小时候登自行车那样可劲儿造他那辆破车;
喜欢开始奥迪尔拎着一块肉一直跑着去找弗朗茨他们那段戏;
喜欢奥迪尔的蠢,不坏的蠢;
喜欢沉默的一分钟,处理的太巧妙了,我觉得不止是把环境音去掉那么简单;
喜欢电影开始的三个人的人脸的快速跳切,也巧妙的交代了三人的关系;
喜欢奥迪尔说自己会接吻,然后很蠢很粗暴的把舌头整根都伸了出来;
喜欢这两个强盗把奥迪尔穿着棉的黑色长筒袜套在头上去打劫,我当时还想味道肯定很好;
喜欢餐厅吃饭的时候仨人来回换座位;
喜欢餐厅吃饭的时候奥迪尔介绍那个握住一段液体会升到另一端的装置,然后俩男的都觉得很弱智,然后她又尴尬的放回去了;
喜欢飞跃卢浮宫那场戏,感觉仨人跑的很快乐很自由;
喜欢阿瑟去别墅里面抢钱的时候还偷摸顺了一本书;
喜欢阿瑟总是中二的跟弗里茨模仿电影或书里的情节
最喜欢那段最经典的三人麦迪逊舞,特别想去学一下,这段我觉得很棒的一个地方是弗朗茨把自己的帽子扣在奥迪尔的头上,让她更漂亮了。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
9分43秒!好无聊可是也好浪漫的一部电影... 太迷人了
滑稽又浪漫,有趣又无聊,黑色又可爱,随意又饱满。让这么多矛盾并存,是不是就新浪潮了。
这姑娘太美了,静默一分钟,三人舞
有佳句无佳章的代表!经典桥段这么多,却成了第一部靠弹幕才撑着看完的戈达尔。戈式大男子主义在这里达到让人想闭眼的程度,女主完全无法理解,两名男主也没什么魅力。
“十分钟后到楼下见我。”“你怎么知道我会去呢?”“你还有9分56秒。”男人贪财,女人贪爱,相思的人总不能在一起,只因我们本就是孤独不相容的个体,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临死前看到的却是无助的无脚鸟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卢浮宫内的奔跑,巴黎街头的夜景,海平面上的剧院,简单的日子总是快乐的,可惜人性想要的,从来就不简单。本以为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却意外地看到今年的最爱,戈达尔的表达方式或许有一些放飞自我,但无一不在戳我的心弦,新浪潮的电影从不是难懂的,反而是无比自然的,难懂的其实一直是我们,那些迷茫的,困惑的个体。
一直被致敬,从未被超越
He says England's finished, China will win, so he's learning Chinese 四五十年前戈达尔老师就有这么高的觉悟了 真感人
很多电影都在向这部电影致敬,低俗小说继承了这部电影的架构,巴黎戏梦那段卢浮宫记录是向这部电影在致敬,还有王家卫在阿飞正传当中的无脚的鸟
跳舞前沉默的一分钟,跳舞时突然出现的题外话,戈达尔这个从来不按规矩出牌的家伙,总会有意外带给你。
那段舞蹈完爆低俗小说扭扭舞呀!
罗浮宫奔跑的三人行难道不像祖与占吗;新浪潮一代的源头之一是悬疑看来的确没错
对自己的美还不自觉的安娜·卡里娜的呆!蠢!萌!和两个坏劲十足的男青年。一个放荡不羁“活着还是死亡,在你的乳沟之间,这是个问题”,一个看似温和老实却,边安慰边摸向乳房。最坏的还是导演编剧戈达尔。在类型之间来去自如,无视电影文法的剪辑。但也就这样,电影竟然也堂堂正正成立了~重温。
总算找到王家卫和昆汀的“致敬”来源了,絮絮叨叨的风格学得挺像哈哈。本来还蛮期待安娜-卡里娜的角色,居然是个没主见、神经衰弱的傻大姐,幻灭~~~~酒馆跳舞、在卢浮宫内奔跑的戏很灵呀,难怪后来被那么多人模仿。
俏皮的三人舞和沉默的一分种这算影史老梗,不说也罢;开头英语课上伴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的那段眉目传情简直就像在看色情片,太棒了。
玩儿心真大…声音的游戏,将电影的幕后和台前展示在同一维度的艺术。
震惊!两个男人竟然骗一个女孩子做出这种事……2019076
單憑“沉默一分鐘”、“咖啡館三人舞”和“最短時間遊覽盧浮宮”就能打五星。
电影史上著名的一分钟沉默其实并没有六十秒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最雅俗共赏的片子,轻松滑稽的强盗反类型片。1.各种致敬的桥段,魅惑旁白与读报的多重文本;2.暧昧3P关系和卢浮宫9分43秒有特吕弗《祖与占》影子;3.三人舞长镜头极美妙,后被昆汀借用,沉默的一分钟够有趣;4.戏谑的抢劫与中枪不倒,“三流小说”的颠覆性结尾。(9.0/10)
课堂上莎士比亚台词纸条搭讪,迷人的三人麦迪逊舞,咖啡座的轮流转及一分钟的沉默比永远更长久,打破纪录的最快速度跑完卢浮宫,以及死时才能看见无脚鸟的传说。尽管有着这些美妙的小段落,但人物的设置欠缺魅力,正如他们精神上的虚空,既没有笑,也没有眼泪,一切早已写定,如同一则重复的报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