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法外之徒

HD

主演:安娜·卡里娜,克劳德·布莱塞,让-吕克·戈达尔,达妮埃尔·吉拉尔,萨米·弗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4

 剧照

法外之徒 剧照 NO.1法外之徒 剧照 NO.2法外之徒 剧照 NO.3法外之徒 剧照 NO.4法外之徒 剧照 NO.5法外之徒 剧照 NO.6法外之徒 剧照 NO.13法外之徒 剧照 NO.14法外之徒 剧照 NO.15法外之徒 剧照 NO.16法外之徒 剧照 NO.17法外之徒 剧照 NO.18法外之徒 剧照 NO.19法外之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法外之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英语学习班上,法国姑娘奥迪尔认识了两名男子阿瑟和弗朗茨,他们是两个着迷于美式文化的年轻人,向往着惊险的传奇故事奥迪尔很快就被风流的阿瑟吸引,渐渐地爱上他,他们三人开始常常混在一起,坐在敞篷跑车里兜风。奥迪尔寄宿在一所豪华大宅里,她告诉弗朗茨,这所屋子里存放着巨额现金。阿瑟和弗朗茨便策划着要入屋行窃,后来奥迪尔想要退缩,然而阿瑟他们坚持要行动,并计划好了具体时间。到了那一天,事情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奥迪尔一而再地要求他们取消行动,但是阿瑟表示明天再来,甚至动手打了奥迪尔。第二次的行动,会带来怎么样的灾难性后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强迫症联欢会终极特警 第三季立地成魔打拳架108~海马五郎的复仇与冒险一日父子德州电锯杀人狂4芝加哥警署 第四季德州游侠一见未钟情幻灭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来电惊魂蝙蝠侠:黑暗骑士(原声版)克劳德夫人横沟正史短篇集 金田一耕助登场超异能快感建群联盟假装没感觉广告狂人第五季大毒后圣母街上的大人物逃亡鳄鱼岛宋家皇朝血之猎手桑迪顿第二季曼戈霍恩明日传奇 第五季

 长篇影评

 1 ) 《法外之徒》——黑色丝袜下的“新浪潮”

《法外之徒》是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于1964年创作的一部犯罪电影,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他早先的《筋疲力尽》,同样都是犯罪题材的类型片,然而相比较重于人物本身命运与行为不可预测和荒诞性的《筋疲力尽》来说,《法外之徒》更多将荒诞呈现于观众眼前,逗引戏謔下掩露着浓郁的黑色幽默,而犯罪时刻女主角遵从两位男主褪下黑色丝袜,戴在二人头上之际,将黑色与讽刺的浪潮推向一个顶峰。因而,《法外之徒》可以称得上完全解构、完全破坏、完全讽刺的反犯罪片的“新浪潮”犯罪电影。
本片大量出现的喜剧元素不得不说是在戈达尔电影中难得一见的,除去剧情较完整的《筋疲力尽》以外的《周末》、《轻蔑》、《女人就是女人》都充斥的大量平淡无奇的人物对白,加之松散的剧情架构,往往让观众无趣地欣赏完整部电影而几无欢笑。而《法外之徒》在很多场景中都穿插着不同的笑料和喜剧元素,例如弗朗茨每次给奥黛尔点烟,奥黛尔不抽,而当她喜欢的阿瑟拿出烟的时候,她却每次灵巧地从中抽出一根,弗朗茨在一旁气的面无表情,却又不敢在喜欢的奥黛尔面前发作,而阿瑟却洋洋得意地在一旁显示自己的能耐。
而这样的喜剧元素在影片中更多是黑色幽默式的喜剧桥段,多次男女主角对白中提到“比利小子”、“南美”,恰恰都是当时50、60年代美国好莱坞犯罪片里的特色符号,而片尾字幕弹出《法外狂徒之续集》将讲述弗朗茨与奥黛尔两人在南美的探险故事,都在反讽美国好莱坞这些重复无意义的犯罪类型片,是对于主流电影的批判,秉承了新浪潮电影的意志——做批判性的“作者电影”。
但黑色幽默的喜剧终究还是为了荒诞背后的讽刺服务的,对于电影,对于政治,对于人,对于所谓的存在与虚无。当片尾子弹射入阿瑟的身体,以犯罪片观众常有的经验来说,他是注定速速死亡的,而戈达尔却让演员像开头跟弗朗茨开玩笑一样,从地上弹起,顶着一次又一次的射击,最终给了同为混混的叔叔一次致命一击后才轰然倒下,讽刺的是犯罪片的常规恶俗结局,讽刺的是麻木的观众的经验主义,讽刺的是60年代人彻底的自由状态下,什么都可能发生,然后却一步步走向生活的无意义和存在的虚无。
然而历史又似乎给戈达尔开了个玩笑,这样的一部带有批判的反犯罪电影,却给例如昆汀这样的导演提供了众多养分去拍摄新时代的类型片,昆汀《低俗小说》中的“扭扭舞”无疑是在致敬《法外之徒》中的“三人舞”,而在卢浮宫中快速穿行的桥段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来到了《戏梦巴黎》的片场。
当然在“黑色丝袜”下的《法外之徒》依旧有着很深的“新浪潮”色彩,开篇三个主人公的跳切、大俯角的人物对话场面、时不时的主角面对镜头对着观众说上一两句的“自反性”,以及对于其他新浪潮电影的“致敬”,都是“新浪潮”运动中的电影风格。而深入至故事本身,角色上两男一女的多角恋设置本身就让人想起了特吕弗的《祖与占》和戈达尔的另一部电影《女人就是女人》,新浪潮擅长和主张的就是对于政治和爱情上的质疑与不确信,影片中三人关系的暧昧与游离,就是导演想要表达两性关系,而片尾当本是恋人一方的阿瑟死于枪战后另两人却出乎意料地没有大起大落的悲伤情绪,而是似乎发现了爱情的真谛,开始立马在车上开始了新的恋情。而之前在咖啡馆三人舞的本身其实是来自于美国的一种可以单独跳的独舞,从一开始三人其乐融融、各怀心思到只剩奥黛尔一人在空地跳舞,如同电影台词一样“人即使就在同一空间,然而却像在马路的对过,每个人终究是孤独的个体,这孤独是永恒的。”爱情的虚无其实说到底还是指向的是人本身的虚无属性,这跟当时的存在主义思潮不可分割的,就像新浪潮电影运动本身,并不是为了欧洲电影工业的兴起而发起的运动,而是法国的年轻导演们一次孤立的、对抗性的、没有特别目的一致的电影艺术尝试的活动,孤高而性傲,独立于欧洲大陆之上。
最后,说些题外话,我很喜欢王家卫,而戈达尔算得上是王家卫特别推崇的一位导演,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了,都爱戴墨镜,在叙事上的散漫与游离,镜头运用的独树一帜,而当我看到《法外之徒》中当阿瑟死去之时,显示出传说中无脚鸟的形象之时,恍然大悟,《阿飞正传》中无脚鸟的典故和阿飞人物的设置其实都来自于《法外之徒》,《法》的影片主角阿瑟性格浪荡不羁、随性而动,爱人之念只在一瞬,犯罪之念也只在一息之间。另一方面,一分钟这个点,其实也来自于《法外之徒》,弗朗茨在咖啡厅中感到气氛尴尬,提出一分钟里三人沉默,而电影里的一分钟沉默,画面静默无声,却无声胜有声,台词里“一分钟在每个人心里的长度不一样,一分钟可能就是永恒”,如果拿来理解王家卫阿飞正传的台词,那么一切了然。“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
那么一分钟既是一分钟,也是永恒。

 2 ) 戈达尔,请允许我爱你一分钟。

恨晚!

从课堂上几个人惟妙惟肖的眼神和老师的激情朗读开始本片的极为鲜明的风格,餐厅里沉默的一分钟和《低俗小说》餐厅外乌玛·瑟曼手画的长方形异曲同工,一句“又是题外话的时间”让本来就欢脱的舞蹈更加妙趣横生。

阿瑟和奥迪尔楼梯间和地铁上的对话频出金句:

女:“有什么问题吗?你看起来不太平常。”

男:“干嘛说不平常,平常的麻烦还不够受吗?”

女:“你有麻烦?”

男:“你没有吗?”

————

男:“接过吻吗?”

女:“当然!”

男:“那你知道怎么做了?”

女:“当然…用舌头呗…”

男:“好,我们试试”

女:(闭上眼,吐舌头)

————

男:“10分钟后楼下车里见。”

女:“你怎么肯定我一定会去?”

男:“现在只剩9分56秒。”

————

女:“你看上我哪一点?”

男:“你呢?”

女:“我不知道…你像个丈夫。”

男:(内心WTF脸一秒)

————

女:“地铁里的人看起来总是那么哀伤和孤独…看那个人,干嘛那个表情?”

男:“这取决于你怎么想,他的表情会随着你的想法而改变…比如,你觉得他买了只玩具熊回家给他生病的女儿,那就没事。但是你觉得他揣着炸药,想把这个国家炸了,那他看起来就会很可恶。”

——————————

还有奥迪尔那首歌,诉说人们的心声。

王家卫“小资情调”台词和飘渺的旁白,昆汀的神经质和情节、影像上的特别趣味,还有配乐,都早被这个二十多年前的法国人实验过了,关键他们还能跑一回卢浮宫…

近尾声时的真·蒙面窃贼我也是要醉了。

两个男人看似都未怀好意,蒙骗、利用奥迪尔的情感,但心里其实也对奥迪尔有所倾心,暗自发力又有点不太在乎的样子。这样的人物关系就使整个故事的开展有趣了起来。奥迪尔看起来像缺根弦儿的“大傻妞”,佛朗兹也说了不只一次类似的话,而她的“傻”让两个男人自信且成功开启这个计划,也让这个计划的终结出了一点变数。

但最大的变数还是之前只出过一次场的——阿瑟的叔叔。

那英雄式的音乐,伴随着最后反派的出场,几声枪响便成壮烈之景。

“人们永远不能相亲相爱,很奇怪不是吗?他们总是不能走到一起,人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一个个孤独地行走,从不相信别人,生活在悲剧里。即使他们在一起,比如同在一座大楼里,或者同在一条街上…你不想说话吗?”

“不…”

“我刚才说想抱你的时候,你听到没有?”

“听到了。”

“但你还是很伤心。”

“我没那么伤心。”

“那到底怎么了?”

“刚发生的一切让我心力交瘁。”

“那你想做什么?”

“你呢?”

“我还没想好去南方还是北方,你决定吧。”

(经过一次孩子式的选择困难过程,具体请看原片)

“北方。”

原谅我大堆台词,这些实在给我印象太深了。

片中奥迪尔和两人的关系说不出谁更“真挚”一些,可能就是因为她有点“傻”吧,她的不懂也成就了这关系其中的浪漫。

最后续集那个,奥迪尔和佛朗兹的南美惊魂,还彩色宽银幕电影,我猜你不是捎带嘲讽一下美国电影,就是成心咯吱观众,呵呵,你后来自己也拍了部彩色宽银幕的《狂人皮埃罗》。

 3 ) 巴黎就是这样,巴黎是黑白的。

1. 在美好结局的一分钟前,女主跟男主说的居然还是“et vous?”VOUS?不过昨天我在《祖与占》里也听到了女主对男主说Vous,好奇怪。
2. 给你们看1964年的monoprix、火车站和巴黎街头。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当你看书看电影的时候,开始有更多的共鸣,开始了解更多,这些细枝末节的了解,是最温情的时刻。





3. “你像我在书里看到的一个女孩。”说得好美[心]


4. 女主在街边坐着饮酒的忧愁让我想起我在巴黎时的样子。


电影让我想起地铁站台,我还能记起来站台里的味道,看见流浪汉的恐惧;我拿着法棍发微信,我坐在塞纳河边发微信。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第一次走在巴黎街道时候的样子。



那天到巴黎是早上,还没缓过神来,从火车站走到大学。开了一天的会,傍晚的时候走到街道上。
那是10月份,巴黎的天还没有黑的那么晚,6点钟的时候已经看得到晚霞了。那是我在城市里看到的最美的晚霞。
然后我却拍了一张黑白的照片。


石子路,黑衣的侍者,路边的café,他们在喝酒。就是电影里的模样。
巴黎就是这样,巴黎是黑白的。

 4 ) 被破坏的强盗片

                                     ——《法外之徒》赏析兼及强盗片的演变

类型电影的历史几乎和好莱坞一样长,它通常意味着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甚至是一群依据喜好不同而被分门别类,专门等着电影公司投其所好的观众。这么看来,类型片好像多少显得有些乏味。旧瓶装酒,不管瓶子是新的还是老的,瓶子总归是旧的。但是,类型电影既能成为好莱坞横扫国际市场的开路先锋,那么它必定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事实上,类型电影是相当开放和动态的。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它不断糅合各种各样的元素,并从最早期的西部片,歌舞片,强盗片,喜剧片,发展成为拥有爱情片,政治片,惊险片等十几个类型和几十个亚类型的复杂体系。毕竟,既然以市场为主要目标,那么观众的喜爱必定占有不容商榷的地位。而观众本身,则是和整个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涌入的新的思想潮流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作为西部片的元老与最突出的类型之一,强盗片几乎应该是只产生在美国的影片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强盗的发家史就是一条不太光彩的美国梦的实现过程。但与别的类型电影一样,强盗片也经历了三四十年代的辉煌以及没落后的转化与自我突破。与其说,后来如新浪潮等频频发生的电影运动彻底影响并改变了强盗片,不如说是二者的互相吸收和借鉴杂糅成就了彼此。
《法外之徒》是戈达尔于1964年拍摄的影片。作为新浪潮的棋手人物,戈达尔同时是类型电影的爱好者。而他的最优秀的《精疲力尽》,《狂人皮埃罗》都深刻的影响了新好莱坞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类型片的变革。《法》脱胎于强盗片,但在擅长颠覆与解构的戈达尔手下,又充满了反强盗片的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被破坏了的强盗片。

人物设置:传统的强盗片中的强盗形象一般是浪漫化的,并且一般都采用双主人公的模式。《法》里同样采用了这一方法。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两个年轻人——亚瑟和法兹,并且像强盗片里常常出现的那样,他们开着一辆高速奔跑的轿车。但与以往此类型片中危害整个世界的大罪犯不同,亚瑟和法兹只是两个东游西荡的年轻人,不高大也称不上英俊。他们对美国文化和英语着迷,对比利小子和跳舞都很感兴趣,甚至还参加了英语补习班。但他们不喜欢刻板的生活,但又没有明确的理想与目标,也没有赖以谋生的职业。大部分时间,靠偷钱来维持生活。偷窃就像开车在街上闲逛一样,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维持生活的需要而非更大的图谋,这本身就与传统的强盗片不同。我们或许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后来风靡一时的新好好莱坞扛鼎之作《雌雄大盗》里男女主人公的影子。放荡不羁,厌恶平凡而枯燥的生活,犯罪只是一时性起的作为,完全引不起观众任何道德上的反感。
他们模仿比利小子传说里被枪击的片段,在马路边嬉戏打闹。他们生活在一个自造的虚拟的黑帮世界中,有属于自己小团体的幽默和机智,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不屑一顾。
像别的强盗片一样,《法》里也出现了一个让他们陷入爱情中的女人。他们在补习班里遇到了年轻的女孩奥黛丽,她像单纯的羊羔一样生活在收养她的姑妈家里。就像苏丽珍迷恋上阿飞一样,奥黛丽很快就满身痞子味吊儿郎当的亚瑟吸引,并且为了讨好他,甚至准备帮他们洗劫自己有钱的姑妈。
在这里奥黛丽不是一个符号性的人物,而是真正的加入到叙事中来----整部电影都只是他们三个人的电影。像新浪潮电影里人物通常表现的那样,他们也会突如其来没有缘由的做一些事情。他们不是属于一个紧凑的充满曲折情节和剧烈冲突的戏剧性故事中的人物。不在状态就是他们通常的状态。
戈达尔以强盗片惯常的人物形象为模板,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套子,但套子里却是一个跳脱和不驯服的新的东西。
叙事模式:在这部影片里始终有画外音贯彻到底。画外音意味着另一个视点,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发现潜藏在声音背后的叙述者。他时而冷静的叙述着事情的进展,时而用诗一样的忧伤的语言讲述着他们内心的情感。这种从头至尾的讲述很多时候将观众和剧情剥离开来,告诉人们,这始终不过是一个被讲述的故事而已。如果说传统的强盗片是想用曲折的故事毫无痕迹的剪接将观众牢牢的吸引到影片里以致自己和主人公合二为一的话,戈达尔显然更愿意打断观众的思绪,让他们跳离电影。
从奥黛丽法兹相识,整部电影就缓慢的围绕着他们三个约定要去抢劫奥黛丽的姑妈而展开,如果这算是影片的主要情节的话,戈达尔又添加了很多与此无关的细节冲淡了它的紧张性。对法兹和奥黛丽调情的大幅描写,奥黛丽对亚瑟坠入情网,她用蜷曲的姿势躺在法兹的床上并且生怕自己被他抛弃。而更多的则是关于法兹,亚瑟奥黛丽三人在一起时那种微妙却又充满趣味的气氛的描写。法兹拿出一盒烟给奥黛丽,被她拒绝了。而当亚瑟同样的掏出烟时,奥黛丽却不无欣喜的接了过来,虽然在此之前,她明显没有抽过烟。而三个人一起在酒吧跳舞的那段,更是成为电影史中的经典片段,后来又被擅长拼贴的昆汀用到了《低俗小说》中为人所共识。
作为整部电影应有的高潮部分,最后的犯罪也像正常的强盗片一样被放到了最后,亚瑟和法兹终于决定在某一天行动了。但是在放奥黛丽回家打头阵之前,亚瑟拦住了她,并且要她脱下袜子。“你们要做什么?”“让你脱你脱掉就好。”两个人将黑袜子套到了头上,并且将自己原本的帽子也扣了上去,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两个衣冠楚楚的黑头黑脑的人,巨大的滑稽性削弱了偷窃完全该有的紧张气氛。
影片的结尾以亚瑟和亚瑟的舅舅两人互相开枪击毙了彼此告终,这本是强盗片常见的结尾,但讽刺的是,在亚瑟倒地后别墅的主人回到了家发现了亚还没有来得及偷走的钱,并且之前已经死过去的奥黛丽的姑妈忽然又奇迹般的醒过来并且飞快的扑到了男主人的怀抱。而目睹了这一切的奥黛丽和法兹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去了别的地方,并且准备甜蜜的生活在一起。世界上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爱情的珍贵了。
在惯常的强盗片中强盗的死亡加强了这个类型对社会秩序和社区道德的颂扬,但在戈达尔这里,这个硬安上去的结尾则让人新生茫然和惊诧,打破了观众的观影经验,破坏了他们从封闭式的结局中理应收获的满足感。
视听以及环境:就像戈达尔颠覆了强盗片中的犯罪一样,他同样颠覆了此类型中固定的拍摄和剪辑的手法。叙事的松散和游离同样的表现在剪接和声音的运用上。
在这部电影中戈达尔选用了大量的跳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听见同样的声音同样的动作在发生后又被戈达尔以不同的机位不同的角度重新的放映了出来。时空的重复带给人强大的心灵震撼。
而片中更可以被称为神来之笔的就是一分钟的静默了。法兹说,我知道你没有什么想说的,那我们就沉默一分钟吧。然后戈达尔除去了电影的音频,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静默的电影,没有对白,没有音乐,没有环境声,听到的只是投影仪的沙沙声。我们跟电影里的法兹奥黛丽和亚瑟一样,完全陷入了安静中,我们掉到了电影里。
这是从来未有过的自由。电影的自由,故事的自由,导演的自由。在这部脱胎于强盗片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对这种类型的强大的讽刺。
故事背景设置在巴黎,但是并没有像通常强盗片所表现的那样,贫民区和恍若隔世的繁华社区交叉的拼接在一起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而强盗从贫民区步入繁华社区的时候就是他悲剧命运的开始。他们将强盗的命运和物质的转化紧紧的连接在了一起。

在而《法外之徒》中,巴黎仅仅是个生活的背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法兹和亚瑟开着车漫无目的的驶在巴黎的街头。他们不是奢望通过努力和奋力拼搏跻身其中的闯入者。他们既和这个城市浑然一体又和它格格不入。戈达尔没想在其中表达对现在文明的保护角色的信任或者怀疑。整部影片都没有任何执法机构,被击毙的亚瑟仅仅死在自己同样身为混混的舅舅枪下。他夸张的扭动着,用远远超过一个身重数枪的人能够表现出的精力大幅度的死去了,就像他曾经跟法兹表演的一样。
强盗片的外壳无非是承载戈达尔自己想法的模子。好莱坞的经典类型漂洋过海到了法国完全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但是好莱坞的可贵之处也就在于它永远愿意顺应这个时代调整自己,而不是固执的负隅顽抗。

《法外之徒》拍摄于1964年,属于新浪潮的末期。当时,电视已经成为好莱坞的大敌,夺走了大批的观众。而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多是年轻的一代,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深受各种思想浪潮的影响,秉持自由主义信念,拒绝接受好莱坞陈旧的美学模式,他们需要新的电影。而好莱坞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不得不改变就有的模式。
1952年,西部片的转型之作《正午》就已经出现,里面的警长不再是万能的受人们爱戴的超人式的英雄,他被他曾经为之奉献的人民所遗弃,在正午到来的时候茫然而又悲怆的等待着自己的敌人。传统英雄的形象逐渐坍塌,类型片的堡垒出现了裂缝。
1967年,在《法外之徒》拍摄后的第三年,阿瑟佩恩的《雌雄大盗》问世,标志着新好莱坞运动的正式兴起。里面玩世不恭的强盗情侣取代银幕上流行的英雄人物成为大家追逐的偶像,开启了反英雄的美学的时代。而邦尼与克莱德的不屑一顾的态度像极了新浪潮电影里的人物。
事实上新好莱坞运动就是一次向新浪潮全方面的学习,手提摄影,实景拍摄,真实化的美学原则,更为开放更多元的叙事手法。所以后来就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父》和《美国往事》。











我实在是不想写结尾了,先这样吧。

 5 ) 谈谈现在我喜欢的地方,存下档

看了两遍,这电影拍的太牛逼了,越看越喜欢。就是很直来直去的去拍美的浪漫的东西,Stright,没有绕来绕去的剧情和让人心累的各种隐喻。

我喜欢奥迪尔最开始的那个双丸子头;

喜欢弗朗茨像我小时候登自行车那样可劲儿造他那辆破车;

喜欢开始奥迪尔拎着一块肉一直跑着去找弗朗茨他们那段戏;

喜欢奥迪尔的蠢,不坏的蠢;

喜欢沉默的一分钟,处理的太巧妙了,我觉得不止是把环境音去掉那么简单;

喜欢电影开始的三个人的人脸的快速跳切,也巧妙的交代了三人的关系;

喜欢奥迪尔说自己会接吻,然后很蠢很粗暴的把舌头整根都伸了出来;

喜欢这两个强盗把奥迪尔穿着棉的黑色长筒袜套在头上去打劫,我当时还想味道肯定很好;

喜欢餐厅吃饭的时候仨人来回换座位;

喜欢餐厅吃饭的时候奥迪尔介绍那个握住一段液体会升到另一端的装置,然后俩男的都觉得很弱智,然后她又尴尬的放回去了;

喜欢飞跃卢浮宫那场戏,感觉仨人跑的很快乐很自由;

喜欢阿瑟去别墅里面抢钱的时候还偷摸顺了一本书;

喜欢阿瑟总是中二的跟弗里茨模仿电影或书里的情节

最喜欢那段最经典的三人麦迪逊舞,特别想去学一下,这段我觉得很棒的一个地方是弗朗茨把自己的帽子扣在奥迪尔的头上,让她更漂亮了。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

 6 ) 观戈达尔之十:不法之徒


《不法之徒》,这部戈达尔的随性之作对后生辈的导演影响巨大。比如你看到阿瑟、奥迪尔、弗朗茨在酒吧里跳舞就会明白昆汀的《低俗小说》里那段著名的舞蹈是怎么回事;看到阿瑟死的时候的台词:“他看到印第安神话中的奇鸟,它生来没有脚,永远不能落到地上...”就会明白王家卫的《阿飞正传》是怎么回事。当然还有像《梦想家》这样全然向其致敬的片段。
几点观感:
1.如果允许用后现代这样的字眼,《不法之徒》的后现代性远在《为所欲为》之上,后者仅仅从影片解构上做了后现代的微观调控,而《不法之徒》整个叙事和基调都是后现代的,无怪乎昆汀把自己的电影公司都取成了《不法之徒》的名字。影片开头就用了一组快速剪辑的蒙太奇昭示了整部影片的节奏,这是三个年轻人荒诞的“江湖”。戈达尔轻巧地将帮派片的元素用戏谑的方式运用到这三个年轻人的无聊而略带刺激的生活,抢劫被处理的更像一场游戏,而当突如其来的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跟弗朗茨一样,并未感到过多的胆战心惊。
2.《不法之徒》的影像风格接近戈达尔的前作《为所欲为》,都取景巴黎,大幅的巴黎街头外景;而台词风格上,《不法之徒》则更接近《小兵》,在《小兵》里戈达尔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他台词创作的才华,精炼、准确、略带诗意却愤世嫉俗。戈达尔自从影开始,对文本的关注即高过所有同时代的导演,他对台词的控制能力和才华让我觉得更接近当时的左岸派。
3.戈达尔自己的说法,《不法之徒》是反讽之作,影片中对美国黑帮片的戏仿,对美国文化的反讽随处可见,在结尾的时候,戈达尔更是恶搞道:“我的故事结束了,像一部三流小说,结尾既幸福又美满,接下来将是《不法之徒》的续集,彩色宽屏幕电影,奥迪尔和弗朗茨之南美惊魂。”
4.《不法之徒》的一些细节更让我觉得是天才之笔,比如奥迪尔在与阿瑟对话谈及“计划”这个单词的时候时突然转向镜头说:“计划是干什么?”;还有那段整整1分钟的沉默,戈达尔干脆真的把音轨给消了,留给我们的是同样尴尬的沉默。
5.可以肯定,《不法之徒》是戈达尔拍的最轻松的片子,在审美上,他更接近卡尔维诺所说的轻盈、迅捷。

 短评

9分43秒!好无聊可是也好浪漫的一部电影... 太迷人了

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滑稽又浪漫,有趣又无聊,黑色又可爱,随意又饱满。让这么多矛盾并存,是不是就新浪潮了。

1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这姑娘太美了,静默一分钟,三人舞

11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有佳句无佳章的代表!经典桥段这么多,却成了第一部靠弹幕才撑着看完的戈达尔。戈式大男子主义在这里达到让人想闭眼的程度,女主完全无法理解,两名男主也没什么魅力。

12分钟前
  • Vincent Lan
  • 还行

“十分钟后到楼下见我。”“你怎么知道我会去呢?”“你还有9分56秒。”男人贪财,女人贪爱,相思的人总不能在一起,只因我们本就是孤独不相容的个体,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临死前看到的却是无助的无脚鸟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卢浮宫内的奔跑,巴黎街头的夜景,海平面上的剧院,简单的日子总是快乐的,可惜人性想要的,从来就不简单。本以为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却意外地看到今年的最爱,戈达尔的表达方式或许有一些放飞自我,但无一不在戳我的心弦,新浪潮的电影从不是难懂的,反而是无比自然的,难懂的其实一直是我们,那些迷茫的,困惑的个体。

13分钟前
  • tangerine
  • 力荐

一直被致敬,从未被超越

17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He says England's finished, China will win, so he's learning Chinese 四五十年前戈达尔老师就有这么高的觉悟了 真感人

20分钟前
  • R
  • 还行

很多电影都在向这部电影致敬,低俗小说继承了这部电影的架构,巴黎戏梦那段卢浮宫记录是向这部电影在致敬,还有王家卫在阿飞正传当中的无脚的鸟

25分钟前
  • Jokery
  • 推荐

跳舞前沉默的一分钟,跳舞时突然出现的题外话,戈达尔这个从来不按规矩出牌的家伙,总会有意外带给你。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那段舞蹈完爆低俗小说扭扭舞呀!

28分钟前
  • Mr Q
  • 推荐

罗浮宫奔跑的三人行难道不像祖与占吗;新浪潮一代的源头之一是悬疑看来的确没错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对自己的美还不自觉的安娜·卡里娜的呆!蠢!萌!和两个坏劲十足的男青年。一个放荡不羁“活着还是死亡,在你的乳沟之间,这是个问题”,一个看似温和老实却,边安慰边摸向乳房。最坏的还是导演编剧戈达尔。在类型之间来去自如,无视电影文法的剪辑。但也就这样,电影竟然也堂堂正正成立了~重温。

33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总算找到王家卫和昆汀的“致敬”来源了,絮絮叨叨的风格学得挺像哈哈。本来还蛮期待安娜-卡里娜的角色,居然是个没主见、神经衰弱的傻大姐,幻灭~~~~酒馆跳舞、在卢浮宫内奔跑的戏很灵呀,难怪后来被那么多人模仿。

3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俏皮的三人舞和沉默的一分种这算影史老梗,不说也罢;开头英语课上伴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的那段眉目传情简直就像在看色情片,太棒了。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玩儿心真大…声音的游戏,将电影的幕后和台前展示在同一维度的艺术。

44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震惊!两个男人竟然骗一个女孩子做出这种事……2019076

47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單憑“沉默一分鐘”、“咖啡館三人舞”和“最短時間遊覽盧浮宮”就能打五星。

48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电影史上著名的一分钟沉默其实并没有六十秒

51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最雅俗共赏的片子,轻松滑稽的强盗反类型片。1.各种致敬的桥段,魅惑旁白与读报的多重文本;2.暧昧3P关系和卢浮宫9分43秒有特吕弗《祖与占》影子;3.三人舞长镜头极美妙,后被昆汀借用,沉默的一分钟够有趣;4.戏谑的抢劫与中枪不倒,“三流小说”的颠覆性结尾。(9.0/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课堂上莎士比亚台词纸条搭讪,迷人的三人麦迪逊舞,咖啡座的轮流转及一分钟的沉默比永远更长久,打破纪录的最快速度跑完卢浮宫,以及死时才能看见无脚鸟的传说。尽管有着这些美妙的小段落,但人物的设置欠缺魅力,正如他们精神上的虚空,既没有笑,也没有眼泪,一切早已写定,如同一则重复的报纸新闻。

54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