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导演在国内是一个特殊的电影人群体,相比较第五代导演,他们的创作手法更加的犀利先锋,且不受约束。以至于很多时候,第六代导演们谈及创作的时候,会让第五代导演感到惊讶。电影还可以这么拍,这样也能算拍电影?这种惊讶不仅仅来源于第六代导演们由于经费不足而只能“赤膊上阵”的尴尬,更是由于第六代导演们拥抱西方电影世界的程度远远大于第五代。他们与西方电影世界融合的时候,似乎更加完全。
然而这样的现状也造就了第六代导演本身对于创作的局限性,他们过分地侧重于展现底层人物挣扎的群像却忽视了一个正在崛起着的时代大背景。第六代导演们普遍觉得小人物与大时代总是相悖的,好像也没有融合的必要,这种对立一直存在且无法消解,终使得第六代导演习惯了自己的一种审暗思维。寻找必定找不到,改变必定被压制等等。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看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以及这位第六代导演,意思就略有不同了。
王全安的处女作《月蚀》是一部文艺片,王全安对于本片的定调以及拍摄手法一定程度上都可圈可点,然而更让观众们感觉到惊喜的莫过于王全安通过本片展现出来的主题并不灰暗,这与很多第六代导演喜欢的暗调主题差得很远。如果说第六代导演们的整体思想是迷茫,那么王全安在本片中的思想就是突破与寻找。
《月蚀》说的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的故事,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中,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求比当今更甚。在这样的前提下,拜金成了部分女孩的主要追求,而企业家大款可能是最吃香的名头了。然而就在这样得到名头下,雅男作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女人,她与自己的大款男友李国豪的结合,一切都是那么顺畅。然而这种顺畅在雅男看来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与此同时,喜欢摄影的胡小斌跟雅男一样,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胡小斌本来应该遵从父亲的安排,成为一个司机,然而他却对司机行业不感兴趣。胡小斌喜欢上了摄影,且认为这才是他一直追求的东西。后来,胡小斌认识了雅男,两个人有了交集,然而让他意外的是,雅男像极了一个叫佳娘的女孩,而那个女孩,对于胡小斌的影响力很大。
胡小斌的到来对于雅男来说,可谓是生活的调剂,这种调剂可以让现实中枯燥的生活焕发出来生机,而对于胡小斌来说,雅男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初佳娘离开的缺憾。他跟雅男两个人对于生活的追求有了共鸣,一切都向着好的地方发展。
然而很遗憾,雅男毕竟不是佳娘,胡小斌也并没有成为雅男生活的唯一,两个人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想要新的东西涌入生活,然而却不能正视接受自己现有的一切。雅男喜欢胡小斌带给自己的新鲜感,然而却不能彻底地放下李国豪给自己的物质基础。雅男的追寻是自由的,同时这种自由也是有根基的,这个根基就如同胡小斌摆脱不了现实一样。
胡小斌最终离开,而雅男在和李国豪吵了一架之后也重新回归了自己的生活。这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但却真的发生过,生活就是这样,对于雅男以及胡小斌来说他们在高楼大厦之间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他们不想要顺从眼前的一切,总想要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然而却一直在寻找中失望,所幸,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
本片中,王全安诠释的内在核心与其他第六代导演相比,显然温暖了许多,他并没有用一种理中客的目光去审视这两个惺惺相惜的孤独的人。相反,导演总在不经意之间给这两个人对于未知的渴望来一点响动。比如说那个经典的镜头,两个人在车上交谈,霓虹灯慢慢地浮上来。这个时候的霓虹灯看上去绚烂,然而本质确实无情且冰冷的。但冰冷的霓虹灯并没有浇灭两个人的热情,他们依旧为了一个不可名状的未来热切地讨论。这就是王全安有别于第六代导演其他人的部分。
不论是本片的绝对核心雅男,还是本片的方向核心胡小斌,两个人虽然对于生活有着一种不满与对抗,但是他们却展开了一种正向的反抗。反抗生活看上去不是很接地气,但是却能在反抗中看到动力,看到改变的机会。即使机会渺茫,他们也要努力地抓住。他俩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的灰色的,即使最后两个人不告而别,再也没有机会见面,然而他们自己知道,曾经的反抗真的出现过。
……
你好,再见
其实不够四星的,但是剪辑真的很棒,虽然编剧是想起一出是一出。吴超如果不学葛优的话戏会好很多。尽管是表现主义风格但是竟然也透出了对时代的记录,难得。照相和DV都是颇具阐释空间的东西。夜景拍得一般,但是那个霓虹灯缓缓升起的镜头真的很好很好和很好。
余男的片是同一种风格的。。
王全安的导演处女作,非常出色的都市电影。中国大陆盛产农村文艺片和城乡结合部文艺片,但很少有好的都市文艺片,所以,《月蚀》特别难得,都市青年的忧郁,都市爱情的迷离,都处理得非常出色。余男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一个好演员,倒是她近年的一些作品没有那么好的发挥了。
仿作痕迹很重,各方面都像是在探索,但好在能看到大量迎接新世纪的神情。在新世纪的大景棚中,目光的第一次接触来自摄影机与摄影机的对视。难得的影片当中不乏导演主动安插的喜剧段落,这在后作中几乎消失了。
余男第一次拍电影就能同时驾驭野性与纯澈两种特质。年轻,但富有一种年岁的润泽。很特别的气质,笑起来真迷人,彼时还是以静显动呢。有种两生花的感觉,而生死又在同一种迷思中连接起来,实在是奇妙的拼贴。湖面上的滑冰,马路中的重逢,真奇妙。那个年代的电影,别有一种质地。三星半。
中国仅存的好导演与好演员
4.5
如果不是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的模仿,王全安的处女作就太惊艳了
拍于上个世纪末的北京的一部电影,王全安似乎拍出了一个存在过的时空,那时我在北京上学,电影中的街景我看着特亲切,跟我的记忆几乎完全一样,那感觉就像我也存在于这部电影中似的。电影中所有年轻人的梦想都破碎了,他们有的死了,有的去远方了,有的开始过日子了……
在最后 ··为之一振···我害怕了~
处女作,吴超有点儿过了不是特别舒服
偶忆起同学说的一件事,他要出国办签证,爷爷奶奶帮领照片顺道在照相馆照了遗照。我自有跟同学一样的心酸情境,电影中老爷子也有要求儿子拍“遗照”,却在临拍的弥留之际离开了。好像剪刀手中博士要给爱德华装手却猝死的唏嘘,又像哀乐中年里建中夫妇预先给老父购置灵冢的悲哀
what the fuck?
模仿的痕迹果然很重,最初看海报还以为是一惊悚片呢。镜头设计、摄影机运动都很稚嫩,还有几处穿帮,但还挺符合处女作的感觉。故事叙述得略显混乱,但看得还算舒服吧。节奏有点拖沓,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要撑足90分钟的确是挺困难的。余男真是好演员。
尽管是水中刀+两生花。
从这部看之后的几部王安全,他的转变还是很大。这部里面的激情迷惘的都市生活和内心变化很微妙也很有看头
两生花的神秘幽微哲思气场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相差还是很大的,如果王全安同样的拍法放到上海可能要好很多
不知道在讲啥~大概是因为一边玩电脑一边看电视的缘故吧
有点意思
演员真不错,片子超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