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早晨上课的时候看见同学拿了一张盘,或许我很难再想起初夏时候就拿到的这样一部传闻中青春如刀子般锐利的电影。也就是因了青春,因了锐利,因了疼痛,这些敏感的字眼,我迟迟没有拿出来看。十三棵泡桐。吕乐的新片。东京电影节上拿了奖。早晨在同学那儿看了一个片头,觉得片头做的真不错。 刀子和刀子。这是电影之前的名字,也是原著小说的名字。我并没有看过小说,我看到是这出离于小说的100分钟的夏天,看到男孩子气的风子,并深刻的感受到了刀子的锐利。这是小众的青春,因为我相信更多的人是按部就班的小学,中学,又大学。影片里这个夏天的事让我觉得近,或许这也就是我的青春。我也想起那年夏天,两个骑着自行车手牵着手的少年,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背影还有灿烂的笑容。 电影最终没有公映,即使名字改了,情节也多处删剪。体制总是这样迟钝,即使我们的清涩和疼痛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十年后的今天体制仍然不能正视它并且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当第五代的吕乐终于开始讲我们这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的故事的时候,我想好多人是兴奋的,因为他们看见了自己,比如我;还有人看见的是十年前他们看见的身边的事。即使今天正在上演的故事要比十年前惨烈残酷敏感的多,但是体制仍然不能包容我们的过往,于是委以冠冕堂皇的政策,吕乐要改电影的名字,要删剪敏感情节。即使看起来柔和了许多,今天,仍然不能公映。 故事里出现了好多符号,刀子是危险的,它的锐利碰撞到青春的叛逆。骑骆驼的阿拉伯人多次幻化的出现,那也许是青春里的年轻人唯一的希望。无论是沙发里拙劣而混乱的初夜,还是道貌岸然而内心扭曲的语文老师,无论什么故事无论故事里的每个人,暴打女儿的父亲,校长,变态的宋小豆,这都不是偶然的。这个故事结束了,另外的故事开始,能够见证这个夏天的,就只有那操场边的泡桐树。 我愿意相信我所看到的听见的故事是今天的风子娓娓道来的,我想,经过这些年,我长大了,看淡了伤害,漠然了疼痛,而她,故事里的风子,也长大了也坦然了罢。时间走到今天,故事也过去了那些年,我想长大后的我们,学会了坦然面对过往,而对于今天对于未来,我们其实还是没有冷漠。 从片子的一开始直到现在我仍然是不能平静,即使早晨还有课,我仍然慌乱着双手敲打下一些兴许偏离了内心的感受。中国第五代的吕乐用松下HVX200关注着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我明白体制里他的无奈,但是我仍然很感动。因为那就像是我自己的故事,今天并不需要一点一滴的完整回顾,哪怕只看见一个情节,那便像故事里的刀子锐利的刺入我的左胸深处。
如砍省主席所说,是潮汕新浪潮的先驱。运动在早期DV中被诡异地记录了下来,无来由的构图,剪辑,是一场Dogma练习。
可以理解纪实感和超现实,但不能接受在非现实的语调里滥用它们。有一些空白的、并未填充情节的间隙,像是节奏里被拖长的东西。我一直在等待它积蓄成更强大的力量,但是屡屡落空,只有横冲直撞的故事和欲盖弥彰的命运还在仓皇地书写。所以不是《狗十三》,也不是《少年的你》,人物被凌乱的线索束缚得死死的,枝丫就从编导限定好的几个洞眼里横生出来,细长细长的,不粗壮也不遒劲。但它一定能给你留下一个古怪而深刻的印象,比《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之流更加残酷与痛彻。
距离首刷时隔9年,刚看完原著,又找到了107分钟版二刷。小任老师的死,宋老师房间里淘淘的鞋等情节画面在这个版本得到保留。在低清晰的画面中那样粗糙生猛、独树一帜,有着国产片罕见而生动的高中生、教师形象。然而,原著中几场重要戏份没能在电影中看到,伊娃、金贵、父亲的角色被大幅削弱删改,书中描写的那种热浪滚滚的夏天也没有感受到,很是遗憾。去找了已改名为刘雅瑟的刘欣微博,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三星半
如果老包换个好看点儿的人来演,大家还会这么烦他么
其实无论文本还是影像,我都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一群少年们,他们最大的对立面和反抗的对象不该只是肤浅表面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我更想看到他们与自我内心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挣扎与消长。
春哥的故事....
跟一个成都妹子一起看的,这个妹子毕业于在成都真实存在着的泡桐树小学,这片子看的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也被她搞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跟泡小的人看电影了
全是荷尔蒙,学生日学生,学生和老师扒灰或未得……那条裙子真TM神来之笔。
其实,这样的青春才完整,不是么。青春青春,没有人给它一个死板的定义。一个人的青春,是自己掌控的。谁都没有权利过问,所以,也没人能够看轻他人的青春。何风的青春,在于她经历过的男孩子,一个给予了她霸道的喜欢的陶陶,一个给予了她安全感和痛楚的老包,还有一个默默无闻受她保护的阿利。陶陶的青春,在于让他心疼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何风,还有那个人模狗样败坏饥渴的宋老师,以及坦然不曾与他计较的老包。而老包的青春,或许只有何风,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何风。而青春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冲动和不应该。就如老包选错了对何风表达喜欢的方式。
相较小说,电影人物显得干瘪而直接,没了作者对青春复杂的刻画,电影反倒像部武侠片,OST竟然还是《沧海一声笑》等一干音乐。由于电影时间所限,弱化了小说中本有的很多色彩,以至于很多点让人不明不白,倒是老包这个角色弱化掉了一些小肚鸡肠,显得有些江湖气了,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原来刘小豆强奸陶陶的镜头被剪了啊,我说怎么关于“跟女老师上床”这部分让人觉得那么含糊不清呢,看完这电影就学会了一句四川话,中午吃烧烤,我请客
那啥情结和那啥情结。对陶陶很有feel。帅男学生和飒女老师的香艳桥段都没怎么表现。突然怀念起自己中学岁月,99年也是高二,一样的土操场,一样的校服。感觉更像自己初中,黑社会情结,拉风的坏男生。自己的校服也敞着,觉得很帅。第一次怀念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来。谁告诉我那阿拉伯人是什么意思。沙漠?泡桐?十三棵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把那点暧昧看出来了,很好很强大。中性女。连男老师那点我都看出来了我太强了。蒋校长。。。笑傲江湖~倾斜的青春。居然看的不是胶片版。。。
6/10。教师们傲慢霸道,嘴上不计较对厕所鞭炮案报复心极强,警察父亲拒绝平等交流的武力,心仪对象的别恋化作一把把青春疼痛体验的刀子。窗外骆驼骑士是风子寻求庇护的内心意象,包京生手捧鲜花被校方扔出去象征被主流话语阉割,猥琐的语文老师仅叫风子倒水等桥段语意不明,也是银幕外体制阉割的体现。
3.5 糙硬的镜头语言与近乎全员素人表演所构建的真实调性,反而和故事本身并不兼容。p.s.段博文好帅。
桀骜不驯的陶陶,在现实打击和性的利诱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生的金贵得到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刘欣演戏不是挺好么,为啥还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倾斜镜头的无数使用,沙漠中骆驼人在全片中贯穿的意义。导演片中刻意使用的一些镜头都挺简单,但也挺有趣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做操时的大远景,老包红色的一动不动的小影子。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给推过来了么,在知道又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
总是揣着刀子的,最终必然会刺伤自己。
據說剛出的時候蠻紅,down了很久才想起找來看。這是某些地方的實況?看得不舒服,甚至有點看不下去想快進拉完算了。充滿自私、無知、愚昧,仿佛是一個臉皮厚和耍無賴的競技場~如果想被這些元素噁心到,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確實反應了某些現實狀況。其中某些構圖及色調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