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我不只看了一次,对于颜控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首先我看了好几遍余华的小说《活着》,心里梗了好久。后来知道拍了电影和电视剧,电影没看,注意到这部电视剧是男主角长得像我爸……剧拍得非常真实,虽然富贵这一辈子的经历可以说是很不真实,但拍出来了那个年代一系列的各种大事。各个演员演技就不说了一个字棒,剧情基本按照小说还原,没有逻辑硬伤,看起来平淡中透着绝望,就像我们自己操蛋的生活,福贵这样一辈子悲剧笼罩,还是得努力活著。 希望中国多一些这样的电视剧,多一点这样的演员。 超喜欢男主陈创,哮天犬黄眉大王和福贵演得都超级好!!!长得还像我爸,爱了爱了。
活着,还要有饭吃——评电视连续剧《福贵》 “你好,吃饭了吗?”“你吃了没有?”这种传统的中国式问候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不经意间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因此,绝大部分国人以为吃饭的话题无须挂在嘴边。然而,看了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福贵》,你才会觉得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吃饭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翻开中国历史,老百姓吃得上饱饭的日子有几多?老百姓吃不上饱饭的日子又有几多?一般的规律是,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饭、过日子不成什么问题。社会动荡、老百姓颠沛留离,能够好好“活着”已属不易,谁还指望餐餐顿顿都吃上饱饭。历史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这种清明与稳定不会恒久不变,更不会是一劳永逸。从远处说,秦二世的残酷统治,致使百姓们难以安身立命以至于揭竿而起。秦王朝被推翻之后,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将梦想过上安稳日子的中国老百姓再次推到了“烽火连三月”的战乱之中。刘邦夺取政权,朝廷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才有了饭吃、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宫廷斗争的愈演愈烈,加上连年征伐,老百姓留离失所,生活日渐艰难。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有如当今之美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百姓生活安定、福裕,国家繁荣昌盛,四方府首称臣。然而,一个小小的安禄山作怪,大唐江山便分崩离淅,从此一蹶不振。在惯性固有力的作用下,又有谁能够保证从今往后将不再有安禄山第二、史思明第二呢? 康熙王朝、乾隆盛世,是离我们最近的辉煌,在西方人眼里,这种辉煌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回光返照,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必定要席卷这片被苦难与泪水浸泡的土地。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国土沦陷、国民沉沦,老百姓也就只有“活着”的缘份,挨不挨饿已不再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电视连续剧《福贵》主题曲便唱出了“好好活着才是百姓的福贵”。 电视连续剧《福贵》保留了小说的悲情色彩,在平实无华的基调中赋予这个悲剧故事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诙谐。种田与吃饭是“活着”的基础,也是全剧突出反映的一条主线。《福贵》巧妙地把“地主坯子”福贵一生的经历与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结合起来,将一部历史长卷微缩于一人、一家、一地,小中见大,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活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性的真善美 剧中主要人物福贵的老婆家珍带着“没有吃过饱饭”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她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饥饿,但是由于饥饿落下的病根更是让人惋惜不已。临终前,她的好友,也就是徐家曾经的佣人菊花要为她请医拿药时,她直言不讳地说:“我没病,吃饱了,就好了。”吃不饱,当然就好不了,江湖郎中没有办法,县医院的夏医生对此也是束手无策。饿而不死,饱则难求,这是家珍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其实,家珍是吃过饱饭的。别忘了,她曾是陈记米行陈掌柜的千金小姐,由锦衣玉食到脸朝黄土背朝天,腹中饥饿夜难眠,以至靠挖野菜充饥度日,这是家珍所始料不及的。错,在于福贵,因为他赌,输掉了万贯家产;错,不在于富贵,因为中国历史的周期律使然,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欠缺一种有效的力量来扼制这种顽固性的周期律周而复始。 陈记米行是清溪县最大的米行,徐家贡田是徐家川能产上等贡米的粮仓。谁得到了徐家川的贡米,谁就能在清溪县米行同业中占据鳌头。不择手段而得到了徐家贡米的潘记米行,把贡米的生意做到省城去了,很是赚了一把。陈记米行对此耿耿于怀,为了独吞徐家贡米,陈掌柜绞尽了脑汁。陈徐两家结秦晋之好,陈掌柜看重的就是徐家川一百多亩贡田和贡米…… 陈记米行凭着陈掌柜的精明强悍和伙计春生的齐心协力,生意越做越红火。陈掌柜也因此登上了商会会长的宝座,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掠夺。徐家川徐老爷一百多亩贡田尽管遭遇了蝗灾,但乡亲们同舟共济,在徐家老少爷们的帮助下很快渡过了难关,徐家贡米喜获丰收,又逢米价一路攀升,让许多人垂涎欲滴。正当陈掌柜踌躇满志、坐等徐家贡米送上门来之时,不料想“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前方吃紧,国军催粮如催命,城里的老百姓眼看就要断粮断炊,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派春生领着伙计、带着现大洋“往南方走一趟”,也算是救命于水火,解了断粮的燃眉之急。可是战事一结束,陈掌柜成了有罪之人,陈记米行鸡飞蛋打,从此烟消云散。 自然灾害可以战胜,日本鬼子也可以战胜,然而,战不胜的是政治,战不胜的是内战。从陈记米行的兴衰到徐家贡田的易主,“谁来保证中国老百姓今后不再挨饿”的话题就绝不是杞人忧天。 应当指出的是,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战争也有推动历史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战争并不排除殷实。然而,杀戮、打斗、人性与法度的缺损这些非生活元素的介入,“活着”就失去了根本性的保障。战争让福贵分得了五亩好田,也让徐家川的老少爷们儿脸上露出了难得有笑容。分得了田地的徐家川的老老少少从此就可以不忍饥挨饿了吗? 平地一阵狂风起,胡天八月也飞雪。吃饭不花钱、食堂去吃红烧肉、大锅饭,这是福贵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情,可是他的哑巴女儿凤霞想到了,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果然没出几天,食堂没米了、公社没米了、县里也没米了……尽管当上了县长的陈记米行大伙计春生拍着胸脯说:“绝不允许饿死一个人。”当他驱车赶到粮店,见到他从前的老板陈掌柜饿死在粮店大门口时,不禁抱头痛哭。这一情节发人深省。日本人来了,没有饿死人;战争打了若干年也没见饿死了人,恰恰是在打倒了地主土豪、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的时候,一个掌管着全县的粮仓、一个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个惜粮如命的人饿死了。 陈掌柜的死是咎由自取吗?他完全可以不死,因为他手上一直捏着一块窝窝头,临死也没舍得吃一口。这块不寻常的窝窝头提示我们,陈掌柜个人并不缺粮。一个并不缺粮的人尚且要饿死,那千千万万境况要比陈掌柜差得多的普通民众,死于全国性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陈掌柜的死死得其所,因为他把活着的希望留给了别人。食堂分粥的时候,他只要了半瓢,节省下来的半瓢稀粥让给了灾民。在人民公社的粮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得放不下了。”“粮店仓库里存放的大米都要快发霉了”的情况下,一个久经风霜的老头,一个和蔼可亲的、令人敬佩的老头,预感到厄运即将来临。他不相信亩产上千斤的神话,作为粮食仓库管理员他深知粮食的份量,将散落在地的粮食一粒一粒地拣起来,他盼望着救济粮快点到来,他尽职尽责的守着粮仓,他没有等到救济粮,没有食物维持的生命已经灯干油尽……这个悲剧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这样一个受人尊敬、风格高尚,把死留给自己、将活的希望让给他人的老人,他的这种思想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劳动改造后的良心发现?前者,剧情没有明确的交待,而表现得多的是作为商人的惟利是图。经历过劳动改造的陈掌柜的确是变了,他对富贵的宽容与关爱,对凤霞的赞偿以及对工作的恪尽职守,无不透露着他对世道沧桑的历练。这种沧桑感正是人生大起大落的真实体现。我们有理由指责陈掌柜在大是大非面前放弃了生意人的准则,但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除了交出粮食,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假定接受他援助的一方获胜,他也未必就是一个大大的功臣。他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很显然,因拥有粮食而获罪欠缺法律依据。 不罪而罪,罪而不罪,也许就是《福贵》最令人寻思之处。陈掌柜用生命捍卫“孩子要长身体,饿着怎么行”这条朴实的定理,医院黄院长为讨好领导竟然可以将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心血抽干。两副面孔、两种人品形成鲜明的对比。陈掌柜的死没有唤醒对生命的珍视,他的死完全是白死的。饥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缺失。徐有庆抽血抽死了,对于他的死并没有太多责任的体育老师胡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销声匿迹,而下令抽血的人竟心安理得的继续当他的院长。当福贵得知自己心爱的儿子死于非命想要评理时,这位院长大人为了一己可耻的体面竟高呼“快叫公安局的人来……”黑白之颠倒有如暗无天日,压抑得叫人着实领略了一把“活着”的滋味。朴实善良、人缘极好的二喜似乎给福贵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然而,文攻武斗使一个原本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雪上加霜。二喜的失足身亡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的毁灭。 电视连续剧《福贵》忠实于原著,着力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在各种艰难环境下顽强“活着”这一中心主题。“活着”,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饭吃;“吃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土地。因此,剧情发展始终围绕土地、围绕徐家川能产贡米的这块土地展开。福贵被划定为贫农以前,土地相对比较集中,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佃户们尚能团结自助,吃饭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由此可见,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只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饥荒才是空前的、不可逆转的。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没有了地主的盘剥,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徐家川的老百姓理应丰衣足食才是,可偏偏为什么填不饱肚子以至于野菜充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队长良满仓动员大家把粮食交给了食堂,食堂的粮食交给了公社……其根源在于“大跃进”能否一步登天?共产主义能否“跑步进入”?结果,“大跃进”没有跃进,大炼钢铁“炼”了肚皮,共产主义也没能跑到,倒落了个“全国性的大饥荒”。闹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笑话,却怎么也叫人笑不起来,教训实在是太沉重了。 经过战争的洗礼,旧的制度已经消亡,新的制度尚未形成。新旧两种制度能否实现顺利交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战场上的势如破竹,导致胜利的一方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容易用速战速决的思想方略指挥和领导经济建设。以为经济建设跟打仗一样,一口可以吃成一个胖子,共产主义也可以一蹴而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就是这种揠苗助长的“速成论”产物,它正好是吸收了旧的不合理制度的封建残余与新的制度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幼稚、肓动的一面,新旧两种制度的全部缺陷集中孕育了这个畸型胎儿。有人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小家,这个比喻不够贴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更象一个公司。公司的决策人应当是董事会而不是总经理。董事会作出的决择每每与股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慎而又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差错。比如美国,人们往往认为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实际上美国的总统就象是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权力再大也只能执行董事会的决定。总经理做得好与坏,全看他执行董事会决定是否坚决果断、不折不扣。春生他们如果能明白并身体力行地做到这一点,即使是“跟自己人打起来了”也值。战争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负面的。美国的独立战争赢得了主权,南北战争同样是打内战,它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美国的内战废除了奴隶制,赢得了全国统一;中国的内战废除了封建制,赢得了权力集中。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就如同公司没有了董事会,总经理可以为所欲为。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个又一个的群众运动也就有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条件,老百姓受穷挨饿也就难以避免。 我们重视《福贵》,就是重视老百姓好好“活着”。重温这段辛酸的历史,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要想让中国老百姓永远生活福裕,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建成一种长效机制以确保不因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而重蹈历史复辙
4 抢亲这事都干得出来,福贵这厮还可以啊,挺有一套的,晓得为自己争权益,比书里全不争气的模样要机灵多了
9 斗不过潘记米行,输给了龙二,败掉了祖产老宅贡田,在国共硝烟里被拉了壮丁,似乎才只是人生的又一段旅程
21 着实是悲伤的一集,同样饱经沧桑开了一辈子粮行的陈掌柜竟倒在了大跃进的粮行库前,以为即刻要去省队报道的有庆,却停步在了她人权贵的产房门前
26 “满仓,干脆你也成立一个战斗队,夏收起义,参加的人,肯定比他秋收起义的多”
--二喜这小女婿刻画的倒是很好,扎实能干心眼儿好,逢人都是眯眯笑,社会生存经验十足,又修房子又赶胖子,相中对象就趁热骑走,上门有永久单车,下礼有解放布鞋,两尺布扯得有分寸,媒人的礼也不忘落下,
就比那跑回来横刀夺爱的胡老师多摆了个腿,不然这么一个会过日子,这么一个体贴人,把岳父母一家都哄的开开心心,照顾的无微不至的人,怎么不比他一个辜负了凤霞的当年跑路逃兵要来的强,
想想几天前还是欢天喜地的一起修房子,扯布料,煮年糕,送猪仔,过日子的小女婿,一个老情汉一回来,就把这些事都抛到一边去了,可不一家都是负心汉
27 福贵和春生的渊源,从地主时代一个少年一个伙计开始,又是情敌又变战友,到了解放年代还有互帮互助的关系在,一点不比当年佃户满仓要少
满仓一个憨厚大队长到底怼不过二楞的秋收起义,还是要福贵这个地主坯子来,不过凑热闹去战台却反而也被斗成落网地主,和二楞的几路土匪式过招好像笑话一般
28 临了还是二喜一心一意,堂而皇之,不计小胡,坦荡荡的大驱车马来迎娶凤霞,如此的靠谱,是个为爱勇四方的好伙计
29“有的人退出来了,有的人又进去,是对是错,真说不清”
30 胡老师被捉了,凤霞为了维护他,在红红火火的修车铺前被革命分子围攻早产,一波三折等来了儿子的出生,二喜在赶村里的雾霾霾路上却失足掉进了米浅但水流喘急的河沟里,一条摆腿经过革命分子洗劫,伤的怎么也摸爬不起来,带着对凤霞和孩子的无限眷恋,被洗刷进了黝深不见底的河沙里,临了结尾不要太催泪
32 “福贵,这辈子你对我那么好,我觉着很幸福,下辈子,我还想嫁给你,我还要再为你生两个孩子
--孙子顺利长大,就像当年的庆,耐到了斯人帮结束,胡老师回来也变了县长,如此一顿缓冲,似乎又转向了一个略不错的收尾,随后又是学大寨,又是撤职,又落个水泥板,这次带走的凤霞显的那么的潦草匆匆忙
33“他不如我,他就没有把你要到你,他没有福贵的命,这辈子,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
--相比书里的花儿落遍,人儿亡尽,电视剧里好歹还给福贵留了个小孙子,胡老师去省里了,春生也回乡了,土地改革又纠错放开了,也算给当国抹了红脸,似乎这还勉强算是个光明的尾巴了
没掉一滴眼泪,总感觉二喜死得冤,刚挨完一顿打,本身又是个瘸子,还是夜里,却让自己这样的女婿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报喜?福贵自己干啥吃的,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最后没有什么福了,倒是福贵之名有一些许讽刺意味了。悲哀,悲哉。多处情节不够严谨,虽说是小说,总感觉作者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作者余华说,这是听了一位美国黑奴的故事才想着写这么一部小说的,总感觉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不过,演员都是好演员。。。。。。。。。。。。。。
昨晚都在忙,其实我想去看《活着》的话剧,看过葛优的电影版,也看过陈创的电视剧版,我最早看的是电视剧版,最喜欢的也是这版,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丽的臆想,天马流星般的情节推动。它就是那么的平实质朴,处处散发着的真情实感,没有对时代的激烈控诉,但却把一切小人物大时代的悲哀展露在你面前。
电视机前的童年陪伴
很早以前看的,真心觉得比老谋子的电影好呢。
这部电视剧至今没有哪部电视剧敢重播了,唉……一声叹息啊!愿上苍眷顾中华,莫要让人民再遭受那一道罪了
活着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谈判事件的总和。
除了在演技上尚欠润色,此作几乎全面超过了电影版《活着》。而且我很纳罕这部作品为何能成功上映。
电视台都没重播过!!!!
经典的小说怎么拍都是经典,电视剧相比电影反而有篇幅在很多方面演出原著的细节,演福贵的演员表演的也不比葛优差很多。
个人觉得,这是余华《活着》目前最好的改编,比张艺谋的电影还要好的多。当时还小,不知道谁叫余华,也没看过《活着》,但这部电视剧真的催人泪下。
看评论有人是看电视剧觉得熟悉,想起了这是余华的活着。当初我是先看得电视剧,后来看书时候才发现越来越熟悉
个人觉得电视剧胜过电影。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电视剧。现在年纪大了,发现能够懂一些这类电视剧了,而且还喜欢看这种类似心灵自虐的书和电视剧,看完就像多活了一个轮回一样。
不多说。必看。经典。被脑残电视剧们埋没。大陆电视剧最棒之一。
记得看电视放时,以为又是什么乡村爱情之类的无聊烂片,越看越熟悉,不就是余华的《活着》。说的电视剧,看着更有话剧的味道。也许是时代变了吧,认为比张艺谋的禁片《活着》更贴近原著。
这部电视剧至少证明内地还是有人认真拍过片子。
这是少有的称得上超越原著的电视剧,电影改编太多,导致失去了原著的精髓,另外,我认为葛优的演技并不如陈创自然流畅,陈创在此剧中的表演已经不能用演技精湛去形容,因为他让人觉得他就是福贵,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这是一个演员表演的最高境界。
一点不比电影差 却罕为人知 因为这个电视剧去看的书 拍的真好 📖写的更好
什么竟然是大姐演的…那些年我一直以为是马伊琍…
怒赞 演的太好了 虐哭好多 从地主到贫农凤霞惨 友庆惨
看第一集觉得拍得太“土”了,不明白为啥有9.5的高分;越看下去越晓得了:如果葛优&巩俐的电影版《活着》有张艺谋叙事风格,那这部剧版《福贵》或许才更贴近余华小说原著《活着》的文本气质。人呐,高兴时欢歌,伤心时落泪,团聚时跳舞,别离时恸哭,渴了要喝水,饿了就要吃,有人出生婴儿啼哭也会悲从中来,有人死去长埋黄土依旧要说笑打诨,欢趣苦哪有什么永远,大半辈子都是这么哭哭笑笑着过去的。人生没有别的途径可消磨,唯有一种方式,“活着”两个字。
以前小时候看过但几乎记忆全无。这次看了原著特意搜来看。真是一部良心好剧。算是把细节都演的很到位了。只是个别地方做了改编,大都属于人之常情了。还好结局没有撑死苦根,也没有春生自杀。还好最后福贵没那么孤单。不然我一定会哭死了。我大半夜钻被窝看着看着就抽抽了,太赚眼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