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推手

第47集完结

主演:贾乃亮,王鸥,刘欢,边潇潇,王劲松,李天柱,吴昕,万思维,戴春荣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剧照

推手 剧照 NO.1推手 剧照 NO.2推手 剧照 NO.3推手 剧照 NO.4推手 剧照 NO.5推手 剧照 NO.6推手 剧照 NO.13推手 剧照 NO.14推手 剧照 NO.15推手 剧照 NO.16推手 剧照 NO.17推手 剧照 NO.18推手 剧照 NO.19推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推手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场意外之中,平凡青年柳青阳(贾乃亮 饰)结识了商界精英陈一凡(王鸥 饰)。之后,柳青阳的家中发生了变故,他成为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失去了住所的柳青阳带着母亲来到了工地居住,自己靠搬砖还债,此时,陈一凡再度出现在了走投无路的柳青阳面前,将他介绍进入了她锁在的明德房地产集团就职。   明德房地产集团此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柳青阳请来早已经隐退的商业大亨梅道远(王劲松 饰)出山拯救明德集团,在梅道远的帮助和教导之下,柳青阳逐渐参透了商场上的尔虞我诈和你来我往。在此过程中,柳青阳和陈一凡之间的距离也渐渐靠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情之债我们的紫荆花——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云歌会回魂2008刀侠荆轲传奇粉笔地牢汉尼拔 第三季钢铁侠2(国语版)造梦者绝命追杀去里斯本的夜车性感野兽2000贴身情人爱上大明星春雷沉默之像哥斯拉2:怪兽之王(原声版)天国的树无敌当家3奔跑的调查官泡菜狗年德古拉翘2021胭脂1980桐籽花开

 长篇影评

 1 ) 千里亦关情

李安的早期作品。半路看起,是异国千里,奔赴到儿子身边的苍老父亲,在餐桌上与儿媳一起,争抢儿子的注意力,顺带在谈话中用两国迥异的语言,教育对方。
最同情的,是左转中文,右转英文,疲于应付的男子。面对截然不同的文化,想照顾周全又分身乏术的无奈模样。总觉得他作为两人唯一可沟通的纽带,随时会崩溃。
情节转入中国老人与外国儿媳的矛盾加剧,电影的造势使两人对立的气氛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安静的儿媳,咿呀哼唱京剧的老人,眉头日渐紧锁的小孙子,在在欲使看客紧张,却九曲回环出情节安排的“硬伤”。
李安的电影选题一向很好。后期从卧虎藏龙的简短介绍,就可以看到感情干净清爽,情节磊落快意。大义大悟,光明坦荡。
早期的家庭主题,经常会围绕文化的冲撞来展开。中西的碰撞、年龄的代沟。除了电影本身的创意与惊喜,主题的大众融合性,也是重要之处。频频获奖,不能说不与此有关。
但推手中的破绽仍是有。百善孝为先的儿子,视父亲为“part of my life",并为父亲的失踪与妻子大动肝火。在父亲终于被警察送回,又累又饿的时候,反倒是愧疚的儿媳,从满目创痍的厨房送上一碗汤。在两个人收拾好厨房,初初和好之后的清晨,却出人意料的做出了“the old man need to go"的惊人决定。
从生命的一部分,到“need to go”,不得不去想,这是个冷漠无情的转变。为什么,就做出这个决定了?因为父亲无意走失了。因为父亲和妻子不和。没有强有力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结果,使得情节的发展变成一种推动。无视作品本身,而做出的硬性发展。
未达到沟通桥梁作用的儿子,面对两个一样善良而只是不够理解对方文化的人来说,不加解释的任其发展,是造成两人误会扩大的原因之一。也许在争吵的时候,或者在不争吵的时候,将两个人的活动空间分开,或者作息时间分开,都会好上很多吧。那两个人,有着共同深爱的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沟通和理解的。后来儿媳的愧疚,与对中国文化的体味,询问老人是否会回来居住,就是可以接近的例证。
也许人在面对争吵和家庭是非的时候,都会失去平时的主张和水准,但是既然是电影,既然是在制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更为合理的安全发展,并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吧。
除却情节的稍微生硬及人为化,电影的结构及镜头都运用的很巧妙。陈太太出场后在烹饪班教授,老爷子的目光逐个打量。经过数个人的面容及动作,镜头向左直直拉开,经过老人在意的人,又继续向左走。一排下来,未有任何剪切,将老人的观察目光及在意足足展现。
个人喜好上看来,我还是喜欢李安的。那张笑容后面的隐忍,那个足够中国情义的灵魂。

 2 ) 推手

《推手》的开场很精彩。这种精彩并非源自大量空洞的视觉轰炸,而更像是一种润物无声、大音希声的语言艺术的力道。它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仅靠景深的双表演区和镜头的切换就很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矛盾所在。这几张截图取自《推手》的开篇,由此来初探李安笔下的电影语言。

第一张截图中,景深双表演区内,朱老先生在房内打太极(左,清晰区),但我们仍可看到模糊区中的洋媳妇(右)。

第二张图中,镜头画面可一分为二,让我们从整体观朱老(左)打太极和洋媳妇(右)写作。

第三张图中,镜头切换为全景深。突出洋媳妇不满的表情状态(右),与之强烈对比的是气定神闲打太极的朱老(左)。

从这三组镜头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读懂《推手》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这同读文字是完全迥异的感受。读文字,是借由文字在大脑中形成画面,从而接收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而读真正的电影,是可直接由镜头画面弄懂电影作者的叙事。这是电影的技法,很能展现一位导演的功力与用心,甚至由此区分了电影大师与不入流的导演。

 3 ) 属于李安的“炼神还虚”

按时间线,《推手》是李安导演独立执导的第一部长片。

1990年,李安完成了《推手》剧本,并凭其获得了中国台湾优秀剧作奖,获得拍摄的启动资金。仅24天,李安就完成了这部处女长片的拍摄。

1991年,《推手》入围第28届台北金马影展,斩获最佳男主角等奖项。 这年,李安37岁。

从片名入手,《推手》或许是李安用艺术创作对生活窘境的反抗。

如果将时间指针拨回20年前,你会发现,其实李安挺失败的。

即便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学校长,李安的文化课成绩却并不理想,连续两年落榜,最后考入台湾艺专影剧科。1984年,李安从纽约大学硕士毕业,此后,他却一直赋闲在家,时间长达6年。

期间,除却写剧本、观摩电影,他做的最多的是家务。而所有的家庭开支,全由他的妻子林惠嘉承担。这对任何心有抱负的男人来说,都不得不算极大的精神负担,对在中华传统文化环境里长大的人来说尤甚。 而推手,是太极拳的锻炼形式之一,讲求巧劲,以柔克刚,多以弧线运动,化解对手直线之力。 本该"三十而立"的李安,没有选择与当前的怀才不遇"硬碰硬",而是在六年里隐忍不发,学习积淀。正是这段看似"无用"的时光,让他厚积薄发。这是笔者对片名的现实解读。 当然,如果只谈片名之于电影的意义,那便是太极师傅老朱如何同新生活交手过招的过程了。

《推手》可以证明的是,李安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其高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易看出的方面——剧本结构。 如果我们将《推手》的故事文本理解成一篇小说,那么不妨使用"起承转合"来厘清电影情节。 起:老朱和儿媳玛莎的生活对比。 在故事之初,导演对两人的生活细节进行了明显的刻画。比如,两人分别使用毛笔和电脑写字;解决无趣、焦躁时,一个打坐、一个跑步;老朱的养生言论,玛莎不均衡的饮食……以上展现了中西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为后文做了铺垫。

承:陈太太出场、玛莎住院。 在这个部分,导演将老朱的生活视野从家庭扩大至感情、工作。在教授太极拳时,老朱认识了陈太太(引出感情线);同时,老朱好心帮玛莎"治病"弄巧成拙,成为全片的第一个小高潮。 转:老朱迷路走丢、晓生故意撮合父亲与陈太太。 电影在第三个部分开始爆发。不仅情节达到高潮,人物情感也到了一个峰值。老朱、晓生、陈太太都发生了变化。 合:老朱负气出走,最终独自居住。 以老朱的行动来说,他是宁愿晚景凄凉,也不肯晚节不保。老朱在与儿子一家生活期间,渐渐感受到他与儿子家庭间不可磨合的棱角。而最后那场颇为魔幻的大型"太极表演秀",是对老朱尊严的最后捍卫。

毫无疑问的是,《推手》有起有伏,是好看的。 甚至在某些情节设计上,一度让人误认为这是一部轻喜剧?也许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刻,观众才能反应过来,其实李安非常"现实主义"。 我们知道,一篇好的通俗小说,不仅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应该存在鲜活的人物。恰好,这就是李安在《推手》中的第二个高明之处。 不管晓生的标签是留美博士,还是娶洋为妻,他骨子里仍烙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表面上,导演是通过围棋、对诗的提及等碎片元素来填充他,实际上,晓生是传统价值观念中的重要一环——"孝"的化身。正因为孝,晓生才会拼命读书,努力挣钱;正因为孝,晓生才会把坎坷一生的老朱接来美国享福;正因为孝,晓生才会跪在老朱面前痛哭流涕。 只不过,任谁也没有想到,父子相聚却划出了楚汉河界。这种对抗,关乎东西方文化差异,关乎三代人的代际沟通,更关乎根植传统文化的孝道。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抗是永远不会有输赢的。

我相信,与其说李安懂男人,不如说他更懂女人。 他知道如何最快地让一个女人散发巨大的魅力。不是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不靠肤如凝脂、手如柔荑,搁陈太太身上,是靠大大方方的谈吐、温柔娟秀的气质、细腻缜密的心思;最难得的是,这老太太有趣得紧。 除此以外,想必观众感受最为直接的,是她的聪明。 不错,她与老朱交流,更像是江湖高手过招,一招一式,皆有风度。探得了人家的真本事,便适可而止、顺找台阶,深谙中国人际交往之术。至于面对后来的撮合,更是洞若观火。此等聪明,也难怪入得了老朱的法眼。 高超的太极拳术、丰富的人生阅历、极老道的为人处世……在人性方面,老朱几乎是所有中国传统家庭的长辈的缩影,与此同时,太极拳赋予他"仙风道骨",个性中却又带些江湖气。 他看似"坚硬",但实则柔软。因为老朱始终在乎这个家,熬过大半生的苦难,所求只是晚年安享天伦,不至孤单。到了最后,还是选择了独自生活、不扰儿子一家。这样的结局,凄凉与牺牲兼具。

于"父与子"这样的永恒母题下,李安既没有将父亲(老朱)刻意美化,也没有把儿子(晓生)刻意丑化。在选择了以老人为叙事视角之后,李安依然刻画了晓生所面临的苦痛和挣扎,使之免于沦为脸谱化、符号化的人物,极大地增强了角色的真实感。这也是为什么晓生并不令人讨厌,甚至会引起一部分观众共情。 而纵观全片,你可能一度以为,《推手》是一部轻喜剧,抑或是监狱相会时的温情片,但只有当你见证片尾两位老人寒暄,你或许才会轻叹:"恐怕,这就是生活吧。"

"没事儿" "没事,没事" 果真没事吗?是否每个人都能做到,像老朱那样,只要孩子幸福就好?即便只能在老年公寓里,回忆孩子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答案,都在心里。 在《推手》里,观众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孝道同真实生活的冲突,不仅仅是一个老人对自己尊严的最后捍卫,更多的,是看见他对生活的态度,看见他如何使用自己的姿态对抗生活。 此种态度,此种姿态,叫做"推手"。 如果告诉我,《推手》于李安而言,只是一叠剧本、一部电影,我大抵是不信的。我相信,它也是李安对人生态度的回答,对另一个自己,对千千万万个老朱的回答。

 4 ) 哦,电影你好

90年代,录像机逐渐被淘汰,有种新的介质及影碟机叫做VCD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我记得家里刚买VCD的时候,很厚很重,也不算便宜。当时送了几张盘,那是第一次知道除了电视电影院录像带之外,这么一张薄薄的光盘也可以看无数电影电视剧。

那时候还没有正版盗版的概念,送的几张碟至少盘盒很精致,金属材质磨砂面儿。其中就有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家庭三部曲等几部台湾电影。

当时的确是小,几岁的样子,自己个在家,用VCD看《推手》。自己看完,还邀请同学来一起看,但是他们说没意思,不好看。事隔多年,其他的几部台湾电影已经忘了名字和情节,记忆最深的就是《推手》和《饮食男女》。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很神奇,很多电影你看不懂,爸爸妈妈都看睡着了,你还在看。这一个是电影的神奇魅力,另一个就是影片本身。十几年之后,李安成了国际大导演,已经越来越习惯美国的生活和文化知感。家庭三部曲,在我看来还是他最好的电影。

现在再来看,我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看过很多看不懂但是看的很认真的片子。你并不认识李安也不认识希区柯克,你甚至没有导演、演员这种名词的概念,电影只是种整体的影像,一种观看别人的生活而受到某种启发或者某种个思考的抽象事物。当你开始研习电影,懵懂时期给你带来的感受再不会有。

直到现在,很多国外导演编剧的名字我总是记不住,因为我觉得外国人名太长不好记。偶尔看到某部不错的影片还会发现原来另一部也是这组人合作的。世界上有三千多万部电影,平均每部算100分钟,大概也就是500万小时。你永远也看不完。看电影和拍电影永远是两种事情,就想海绵吸水和挤水,并不是吃饭和拉屎。

电影的魅力,任何人无法否认,他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一种集合。我不确定小时候的事情会改变一生,那也不是个因为互联网就改变世界的时代。

 5 ) FIFF11丨DAY6《推手》:当文化差异与隔代关系混合在一起......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推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差异人群们各怀心思的评价了!

张瀛:

剧作工整,演技可圈可点,每一帧都是精雕细琢的中国艺术。

红:

还是蛮不错的,李安首部长篇节奏掌握不是特别顺,但郎雄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淋酒:

中国韵味三部曲里最浓的一部,也是无可挑剔的作品,但与喜宴的精妙相比略逊一筹,刻意营造感更浓,三部曲真的都不错。

fire_storm:

李安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也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跟后两部相比少了些精巧的设计和灵机一动的闪光点,更多看到的是比较匠气的东西。

KIDult226:

从里到外都透露出圆滑,也最能体现出李安本人的性格/思想/技艺,匠气很浓,设计和闪光点更少一些,没什么拖后腿的地方但也乏善可陈。

球球糖:

通过中国公公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我觉得细节处理得不够好。“家庭”概念被一再强调。老人与子女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真的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Pincent:

中美文化冲突、移民问题内容比《刮痧》更好,李安善于抓住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细节,推手这个象征意象很好,总体还是太戏剧化了,除了两位老人之外的角色还有待丰满。

曲有误:

一开始就从儿媳的视角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又或新旧理念的差异,两人都试图平衡这种差异却又都无法走出各自的舒适区,处在他们中间的儿子则更多处于失语的状态,前面儿媳与公公的相处方式倒也有一丝他人即地狱的味道。

野凡:

影片中展现的大多数矛盾其实和中西文化冲突没太大关系。儿媳妇和公公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在中国,和中国儿媳妇之间一样会产生;鳏寡老人晚年的孤独、渴望与自我抗争也是东方人的思绪;与饭店老板之间的争执很明显是国与共偏见的对抗。

River:

相比家庭三部曲的后面两部,这一部无疑显得有些稚嫩,剧本的不足尤为明显,几乎就是国内稍好的家庭剧水平,插入过多意识形态的宣言也显得无趣,关于太极的所有段落失真得让人汗颜,不过由此带来的几分魔幻现实的幽默感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敏熙:

父亲的后现代生活。推得动人,推得了病痛,但推不动生活之苦。喜欢的不是讲苦痛历史和家长里短那些,而是公公儿媳之间尴尬的无声相处片段,很考验调度。剧本部分,核心点一是老无所依,二是赤色恐怖带来的伤疤,总体上就觉得很匠气,算是一篇优秀的范文创作。

法罗岛帝国皇后:

论探讨东西方文化冲突之尖锐,世上无几人可比肩李安,在东方文化中的折中和西方文化中的包容熏陶下形成价值观的李安审人审事又无法偏激刻薄,所以就有了电影中面对严肃问题的乐观态度,太极拳式的轻松化解对立矛盾,柔中带刚,四两拨千斤,“推手”二字便是如此。

kc512:

没有把东西方差异的题材拍成喜闹剧最后皆大欢喜就很impressive了,很多时候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愤怒感,处理不好看起来会像在批判某一方。「把人拉过来再推出去」的推手也让我想起《回路》中「两个点碰撞在一起便会死亡,但离太远又会靠近」的电脑游戏,人与人相处的困境是创作者永远的母题。

我略知她一二:

初出茅庐的李安彼时还没有那么圆滑而中庸,影像风格冷峻粗砺,剧作文本生猛真挚,虽然还是讲中西方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老人与儿女的差异,但是到了最后为自己反而成了父亲,为别人而活反而成了儿女,而父亲年轻的时候何尝不也是这样,这种时空的对照在异国他乡反而显得魔幻主义且情趣横生。

飞檐:

一个作者由衷认同和热爱的某种事物,会出现在他大多数作品里。从他这第一部剧情长片开始甚至到《双子杀手》,很多部都能看到他热爱那些存在于中式传统文化里的形式和意识。推手有很强的道家的表达,好奇去查了一下,还真有人写过论文研究他电影里的道家美学。推手:舍己从人,无为而为,结合一个老人视角的文化差异、移民家庭和养老问题,有一个有型的关联。

chriseternity:

喜欢李安的电影,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少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技法,而是在于他电影里总是拥有的那股子厚实的情感。这部《推手》开头直接让人眼前一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几个动作之间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针见血。后来随着情节的逐渐深入,这种矛盾中心变得越来越厚实,最终引发大爆发。不过后面的情节包括关于太极拳的内容描述让我感到有些哑然失笑,这就变得有点奇怪和牵强了,不过最后还引出了隔代之间的问题,便又是十分有趣的。

子夜无人: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李安是如何做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文章,还是有一些设计非常独到: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所以干脆直接失语,开头近十分钟都完全没有台词地各行其是;公公在客厅看老港片的录像带里打打杀杀,外国媳妇在屋子里对着电脑永远呈现一个创作焦虑的时态噼啪打字,新一代的人连困境都是新的,老一代的人连娱乐都是旧的;一家四口吃饭,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想指点江山的、想改变结构的、想装聋作哑的,连孩子都不在乎眼前的这顿饭,所以我们对于家庭仪式感的想象与实际情况究竟相差多大,已经不言自明。唯有在《推手》里,李安的情绪这样重这样愁苦、交锋激烈言辞恳切,而在之后的《喜宴》中他已经开始学会了豁达,更后来的其他作品里,他直接避开文化的交互、去讲纯种的东方或西方故事。许多人都喜欢他后来的平和冷静,而我更珍惜他最初的冲动。

#FIFF11#DAY6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王伯昭为什么变成王野同?

因为看到王伯昭的名字在电影里是王野同。所以查查资料
推手的秘密
作者:蓝祖蔚

没有台湾的辅导金,就没有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就没有今天的《断背山》,但是王野同却差点让李安的导演梦就泡汤了。

「王野同」的本名叫做王伯昭,是八0年代从中国到纽约发展的年轻演员,当初李安拿了中影的一千多万预算(徐立功说是1200万,李安则说是1350万,我比较相信李安的说法,毕竟时间久远了,但是李安对处女作的记忆绝对比别人都深)回纽约拍戏,郎雄和王莱是早就确定的,光是找郎雄儿子角色就够烦人的,因为外型要接近郎雄,口条也不能太逊,还要能演戏,找来找去,透过美洲中国时报找到了王伯昭,按照李安的说法就是没有太多的选择,一切要赶进度,只能这样了。

《推手》是1991年拍摄的,李安初试啼声就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提名却落榜的滋味。不过,《推手》差点就因为王伯昭的大陆人身份被取消了新闻局的辅导金。

90年代是个奇妙的年代,台湾刚走出戒严令的阴影,社会上的各种运动热烈冲撞 ,台湾政府也才刚开放大陆探亲与旅游,影视交流的紧箍还未松绑,先是不准大陆人亮相现身,却立刻遇上了《末代皇帝》在奥斯卡九项提名九项得奖的全垒打时刻,大家都想看,偏偏电影中又有毛主席,还有解放军,民意和法令拔河了半天之后,法令还是可以松动的。接下来,只要大陆演员不过半,不担任主角还是可以的,于是又有电视剧《雪山飞狐》找来了伍宇娟来担纲,新闻局勉强才以电视剧集比较长,折算了半天,勉强认定伍宇娟的戏份不算主角,保住了投资制片人周游的投资心血,接下来,《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只有艾敬和那根绳子是大陆的,还是面临被视做大陆电影的威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影一开始就知道了王伯昭的身份问题,但是制片有制片的现实困难,找不到其它人,戏又得拍了,就只得硬着头皮去解决它,反正《推手》的主戏在郎雄和王莱,娶了洋媳妇的王伯昭戏不重,就先帮他取个「王野同」的艺名好了,只要没有人告密,电影演了,辅导金领了,李安开始拍片了,就可以和历史交代了。

问题就在于中影树大招风,凡有秘密,就一定有人告密,而且往往是自家人出口转内销来检举告密,而且举发的不是只告王伯昭一人,而扯出了音乐家瞿小松。

瞿小松是北京音乐学院知名的「四大才子」之一,和谭盾并称一时俊彦,陈凯歌早期电影《大阅兵》和《孩子王》的音乐都出自他的手笔,是一位能够兼融中国古典与现代技法的作曲家,林怀民《云门舞集》的《行草》舞码,采用的就是瞿小松的同名音乐作品。

李安在拍《推手》时,瞿小松旅居纽约,正和女星白灵在谈恋爱,李安的朋友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特别是客居纽约的艺术家是没有什么政治和地域成见的,白灵一度想要演《推手》,但被拒绝了,因为她一亮相,新闻局一定不同意,她后来只能在《喜宴》中隐身幕后替金素梅配音。不挂名,不亮相,提供声音演出,从中影高层到新闻局官员,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

王野同的匿名技俩被拆穿了,中影只好据实以告说王伯昭是从大陆赴美的没错,但是定居美国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勉强可以算是半个华侨,新闻局那时也不想坏了辅导金的美意,就大事化小了。

瞿小松却是李安和徐立功友情考验的主要关键,徐立功到纽约探视《推手》的后制作时,李安才告诉他电影需要音乐,刚好有朋友是音乐专家可以帮得上忙,只是作曲录音费用大约还要花上一百多万元,没有想到徐立功立刻拍胸脯答应,回到台北后立后也说服了长官,顺利完成了音乐制作,「李安大概看我办事还算有力,」徐立功笑着说:「后来就很乐意来和我合作。」

由于配乐属于幕后工作人员,只要字幕不打名字,就可以交代了,但是百万元的音乐投资,不能发行原声带,也不能找瞿小松做宣传,一切只能暗地作业,也算是李安见到电影黎明前最黑暗的考验了吧。

我无法想象如果《推手》的辅导金被取消了,李安还有没有第二部戏?身处特殊的政治时空下,艺术家只能载浮载沈。写完奥斯卡的应景文字后,想起了李安坎坷的处女作,想起那段奇特的时光,也留下一点文字纪录吧。

下面是王伯昭自己的说法:
推手中间,大家看出来打出来的字幕叫王野同,不叫王伯昭,当时有一个规定,大陆演员只能演配角不能演主角,这个时候李安导演就来找我商量,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我说我们做演员的为了一部戏的诞生每个人都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和代价,如果一个名字就一枪死的吧,真是不值得。我说有什么的办法可以改变。导演说能不能把你的名字改一下,我说可以。他就说你把名字改成什么好呢?我跟我父亲商量了一下。我父亲说叫王野同,你已经是野人了,但是又是同一个人,所以就改成王野同,所以大家看到推手一看改名了。就那一部戏,再也没有改名。

 短评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3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9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挺牵强的情节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16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19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22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25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26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28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3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3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44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51分钟前
  • ReEi酱
  • 力荐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52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54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57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5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