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历史的天空
军旅题材的先驱。和它的名字一样,埋没在了历史的天空里。所谓后来者居上,其实它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是军旅题材:无论是打仗的细节表现,还是士兵的生活作战状态;无论是强烈鲜明的人物性格,还是一条道走到黑的执着信念;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感情纠葛,还是一波三折的剧情进展;它都不如后来者们那样极具特色和魅力。
但是,这些元素它都或多或少的包含在内。看完其它的剧,你或许会记得某位个性人物,你或许会记得某句热切信条,你或许会记得某个震撼场景。但是看完它后,我只记得一段人物成长的历史,一段革命发展的历史,一段酸甜苦辣的历史。考虑到它的导演高希希,就不难明白片名的含义了。
2 ) 切入角度大胆的抗日剧,没有之一
缘起是最近看百年中国的纪录片,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长征九死一生的红色政权何以在解放战争里秋风扫落叶一般的干掉了踌躇满志、胜券在握的国民党?
答案就藏在抗日战争这个过渡期。
那么,这八年抗战究竟发生了什么,完成了敌我实力的转换?
抗日战争的纪录片,大篇幅讲述了国军的会战,台儿庄已经家喻户晓。但实际上你看完八年整体进程,日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把国军打到了只剩陪都的重庆四川地区,台儿庄几乎可以说是所剩无几的惨胜,你看的没错,抗日期间国军节节败退,胜几乎都是惨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种,战斗力相对日军正规军大军团作战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如果不是因为日本同时开展太平洋战争,兵力不足,就这为了掩护撤退抽调中国兵力,一把豫湘桂战役几乎打的国民党崩溃,而与此同时,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已经进入反攻收尾阶段了。
豫湘桂战役的直接结果,是英美苏看清了国民党的真正实力,然后就不带国民党完了,三巨头雅尔塔会议直接商议了战后秩序。
另一个结果就是国民党为了挽回败局,请苏联帮忙,直接卖了外蒙古。
国民党在抗战中享受了国内外的各种支持,其军队战斗力,豫湘桂就是最好的缩影。
回到我们那个问题,抗战中我党是如何一步步实力壮大的,各种抗日根据地的抗日神剧并不能给我们答案,<亮剑>讲了李云龙这个团长的视角,但是不够显微,而且剧中我军内部几乎一片和谐,这也不能回答我们的疑问。
<历史的天空>比亮剑深刻在于,首先选主角上就意味着<历史的天空>透视到更显微的层面,李云龙开篇就是团长,能讲的只能是团长之后以及同级互动的事,而按照毛主席<中国各阶层分析>,最被忽略但对战争走向影响最大的农民阶级,才是获胜的胜负手。
历史的天空,聚焦到了这一层面,可以说任何一部以抗战贫民为主角讲述的成长史,都无疑能讲述更为真实的历史。
猛的回头一看,可能很多抗日神剧最后是看了个热闹,原因大概就在于主角的选取太脱离人民了。
<鬼子来了>为何深刻?也是把视角聚焦到了农民。
有了<中各阶>的深入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模糊得到一个答案,就是在抗日过程中,我党逐步赢得了广大农民阶级的支持,这使得战后的力量向着我党倾斜了,而国民党沉醉于自己的美式机械师、德式军队,以为自己已经无可挑战。
那么我党是如何获取农民这个阶层支持的,以农民视角切入抗日战争讲解我党的成长壮大最好不过了。
姜大牙就是很好的切入角度。唯一可以媲美的就是姜文<鬼子来了>里的一群农民。
<历史的天空>在此基础上,区别去主流战争剧在战争场面的做法,将视角和精力专注在我党内部,这又是一个进步,这种选择是大胆的,也因如此,我们能看到更多接近历史真实的群像。
我们开始知道,在日寇扫荡,国名党围剿的背景下,在边缘挣扎的抗日根据地,是怎样一群人在领导着:
他们中有坚决抗日,总揽全局的杨庭辉;
有桃李满国共,一手组织地下工作,一手维护老杨的王政委;
有不满老杨司令政委书记一肩挑、喜欢政治运动清楚异己上位的老万;
有坚信布尔什维克的张克思;
有传统小文人李文彬;
有经历过政治运动,明哲保身的窦司令;
还有参加新四军的战士、妇女后勤大队…
如此真实的一个战斗单元,在全国各地都逐步成长起来;
基于此的描述
待续
3 ) 某军故事
军史是党史的一部分。
本片的格局框架确实不一样。主线是一个年轻人参加新四军最终成长为大区正职的一生历程,自然格局不小。
杨司令对姜大牙的赏识,培养,姜大牙与东方闻英也是相互影响,一起成长。姜大牙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有权谋的领导者,这样的成长历程,是很少在电视剧看到的。东方闻英也从一个稚嫩的工作者成长为有权谋的管理者。麒麟山的杨司令,完全演绎了一个好领导的风范。
当然,亮剑最动人的部分之一,也是李云龙和赵刚的逐步磨合,相互认同,两个好演员将这部分演绎的更动人。
不过这个片子里的指挥员和政委的关系,更贴近现实,贴近党史。
有杨司令王政委这样高度一致的革命领导者,也有期间各种考虑下的各种混搭。姜大牙给李文彬送缴获的配枪求情的情节,更真实一些。也有杨司令应对张普景的材料,姜大牙和张普景的搭配等等。
如果只有前面这部分,本片跟其他抗日片并无多大区别,但在纵向的写杨司令对姜大牙培养这条线外,横向的又有复杂的内部争端,如麒麟山派与江淮派的斗争,而且这个斗争有更高层的背景,这是本片立意写实的部分。
结合这些,再看杨司令对姜大牙的培养,内涵就更丰富。姜大牙的成长也就更贴近现实了。
生活、人性都是复杂的,革命史更是如此,像窦玉泉、李文彬这样的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都是贴近党史,又在电视剧中比较少见的。
李文彬被俘悬案,包含了内斗、阴谋、打黑枪、陷害、黑历史、黑材料等等阴暗面。这都是要客观去看的。
最后看来,这部电视剧没有亮剑火也正常。亮剑是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那部分,光的热的东西,拍的是亮剑精神。都梁写小说也是对父辈的革命史的总结回忆,难免带玫瑰色,其实把血色浪漫的名字给亮剑,也可以用。浪漫主义的东西,看起来过瘾带劲。本片这种天天看单位里老大老二老王老张内斗,看发小当了叛徒的,看多了也闹心。
大明王朝也是政斗,《风筝》里也有党史暗面,相比起来我更爱看一些。
4 ) 狂顶偶亲爱的《历史的天空》
最近在播一个电视剧叫《狼毒花》。传说可以和《历史的天空》、《亮剑》叫板。昨天一看,暴寒,男主角刀枪不入,说不定还会隐形,因为日本佬都打不到他。剧情幼稚,不现实。
一直都相当相当的搞不懂,《亮剑》的声名凭什么高于《历史的天空》。难道是后者剧名取得不够吸引眼球?偶小妹从不看战争片,可她也暴喜欢《历史的天空》。
就算是那个李云龙够个性吧,我们姜大牙难道会比不上?姜大牙本来是个要去投靠国民党的小土霸,最后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只会比李云龙有过之而无不及。
况且,《历史的天空》在前、《亮剑》在后,谁知道是不是模仿的呀。
就算《亮剑》还有个楚云飞、赵刚,我们《历史的天空》里面陈默涵、张普景多有个性呀。我们还有朱预道呢,还有石云彪呢!
《亮剑》的女性角色嘛,也就李云龙的第一个老婆够个性啦,那个田雨,怎么比得上我们东方闻音。我们还有韩春云、高秋江,总之《亮剑》没法比啦。
狂顶我们《历史的天空》!
死顶《历史的天空》!
5 ) 关于万古碑的一些个人看法
历史看了再看,也看了一些人对里面人物的评价,绝大部分对万古碑这个角色极度的鄙视,我觉得如果仅当故事看也就罢了,但有些人偏激的从性格上将万和其他角色去比,在这要冒天下大不韪说几句公道话.
一、万古碑首先绝对是坚持革命道路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从他在根据地的资历来看也是个"老革命"了,按我党的标准在当时的中国他也算是个进步青年,至少他没有像李文彬那样,对他的立场无庸质疑.
二、万对姜的矛盾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万是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试想如果是你对一个仗着自己能打,靠自己匹夫之勇(杨庭辉语)打几个小胜仗,整天老子,狗日的满天飞(东方语)的这么一个糙汉你会怎么想,尤其是那家伙还公然不把你放在眼里,想想看你的心情会如何,何况当时姜是准备投国军的,加入共产党的动机也有问题的,综合起来两人势必会不对板.
三、东方闻撄的问题我想是两人水火不容的根本,这也难怪,人之常情,"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历来是国人最不能容忍的两样,而且东方当时还不是谁的妻,自然是看谁有本事谁追到手.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万是文人,姜是武夫,追求的方式自然不同,至于东方后来选择谁那是她的问题,所以不能因为最后是姜和东方走到一起就显得万太小人,是破坏别人幸福的人,说不通啊.
四、至于说后来万在文革中要整倒姜必达,要泄私愤.从人心来说也难怪.大家不妨还是换位思考,你首先摆明看不起我,又抢了我的GF,后来你还越做越大,有了自己的势力,挤走了我,还要让我主动服软,不然就背上一个心胸狭窄的骂名,试想要是个男人谁咽的下这口气?!所以到了文革就是一个报仇的时候.因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人人都在犯错误,我又熬出了头,处在一个对你有生杀大权的位置上,面对你我会怎么做,肯定弄死你不用想.你们不要告诉我如果你是万古碑你会心胸开阔的原谅姜,理解他,和他和解.
综上几点就是我对万古碑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此而已.
6 ) 晦暗的历史,无明的天空
《历史的天空》是个被低估的文本。
2004年上映的这部作品常常被拿来与晚一年的《亮剑》作比较,后者与《士兵突击》一道成为此后十年的经典,而前者像它的名字一样被遗忘在历史的烟云里。每个时期都有主流的故事类型,这并不算跟风,《历史》承接此前几年的世纪故事(个人成长与国家历史的同构),又开启了个性化的主要人物(姜大牙、李云龙式的“兵痞”),背后还有深刻的历史内涵,然而整体影响却很小。这和本剧更注重历史真相的揭示而忽略了文学性有关。
抛开原著小说不谈,如此大篇幅地展现党内斗争画面的电视剧并不多见。麒麟山根据地,按照级别来说,是一个师旅级的军事和政治区域,上面是江淮军区。它的斗争浓缩了中国革命大多数地方都会出现的情况:司令、政委、特委书记本土务实派杨庭辉、副政委原蓝桥埠国共精英的老师王蓝田;副司令经历过肃反后凡事不出头的窦永泉;副政委满口马列的万古碑、特委副书记满口布尔什维克的李文彬;政治部主任阶级成分纯洁的张景普;为了混个一官半职投军的朱一刀和为了美女宣传部长东方闻樱留下的姜大牙。围绕着能打仗但不讲组织纪律姜大牙的重用,杨、王、窦、张、万、李六位展开了复杂的较量。在电视剧中从未见过我D ang领导开会时使用的配乐如此严峻凝重,作为一部包裹着战争外衣的历史剧,政治斗争的篇幅占了七成,想要表达的历史昭然若揭。
本剧的出色之处在于塑造了党内人物表面身份和内心欲望的反差:郑玉演的李文彬开头也是以无产阶级布尔什维的坚决捍卫者出现的,在姜大牙这个小农阶级的代表崛起后,感到不满,联合窦、张、万想要以林为突破口打倒姜,最后斗倒杨、王,最后堕落为汉奸被处决。相比李文彬,于和伟饰演的万古碑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小人,他和姜大牙的矛盾在于对宣传部女干事东方闻樱的垂涎欲滴,每次的斗争,煽风点火的是他,却能见风使舵隐忍不发,直到文革来了兴风作浪。王新军扮演的窦永泉经历过可怕的肃反,这让他在任何争论中都属于骑墙派,早期也为了自我的政治前途和李、万合作,甚至出了不少阴招,后期则默默保护了不少老同志。张景普是无产阶级的后代,血液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让他在早期看不起姜大牙,文革时却能因为坚持说真话而死。李雪健演的杨庭辉传神地演绎了一个掌舵者的形象:老成持重不乏原则,文革中被打成XX俱乐部被下放。被删减的情节中,姜大牙竟然大胆地说“彭XX俱乐部是因为XXX报复”。不能说得再多。
为了对照,国军内部同样斗争惨烈。一起从蓝桥埠逃出来的陈默涵和韩春云奔向投奔八路,却误打误撞入了国军,被79团团长石云彪看重。非嫡系的石云彪和国军军长高汉江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最后被坑死,这样的历史在中国无数次重演。本剧的开头,姜大牙想娶韩春云、韩春云喜欢陈默涵、陈默涵暗恋高汉江的妹妹高秋江、高秋江苦恋石云彪、石云彪家仇国恨在身不问儿女私情。革命+爱情都有,本剧就是不火。究其原因,剧作类型不易定位和人物性格缺乏发展是关键。战争类型题材,观众更爱看的是大场面,而本剧更多放在政治斗争的表达;男主角姜大牙等人的表演陷入模式化,女主角表演平淡扁平。相比《亮剑》,后者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李云龙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和逼真战斗场景的模拟上,对于庞大复杂的政治斗争,只藏在冰山之下。
历史的魅力在于理性地揭示真相,然而广大观众所接受的,还是文学化了的感动他们的故事。
第一次看于和伟的戏。万古碑真是那种脸正心险的政工干部典型。一直觉得姜必达和李云龙两个角色的形象和命运很相近,不过张丰毅貌似比李幼斌更合适演这类角色,而《历史的天空》比《亮剑》制作要早。
曹操再奸,都有知心朋友,刘备再好,都有死对头,孙权再温柔,两边都是仇。你再真心付出,也有人认为你有所图谋,你越是委屈忍辱负重,别人越是让你负罪累累。不要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不喜欢你的人,不要去找,不帮助你的人,别去讨好,不想你的人,绝不打扰。珍惜你的人,放在首位,帮助你的人,和他深交。惦念你的人,把他记牢。要明白谁是焦急的牵挂,谁是转身的天涯。做人其实很简单,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更真!
这是日本姑娘吗,怎么听不懂日本话啊
我觉得殷桃很好看。
张丰毅的戏还挺好看的。
印象最深的不是演员、演技、剧情,而是里面展现的zz斗争,太少见了,所以才更难得
最早讲国民党抗日的连续剧,之后就进入了抗日神剧的新纪元。
当年这部剧看的好过瘾,姜大牙大概是战争片中第一个非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张丰毅李雪健演的非常棒,殷桃也是她最美的时候,更记住了那个可恶讨厌的江古碑。以后再看于和伟,再也走不出他那自带邪魅的迷之微笑。
铭记历史。
姜大牙、李云龙有缺点的英雄,不再是以往高大全的无缺点零缺陷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
姜大牙不比李云龙差,《历史》也不逊于《亮剑》
其实窦玉泉和赵无妨两个辅线人物很戳泪点。革命内部矛盾刻画入木三分,人物都很饱满,岁月很燃,不管男人还是军人,都足以热泪盈眶。
姜大牙的痞可爱、可以理解,让人喜欢;李云龙的痞,恕我无能,我实在欣赏不来!殷桃演朱砂痣,还是挺形象生动的!
Party member,首先得是个人,是个有良心的人。所以总体来说这部剧的三观还是值得表扬的。
就记得毛阿姨那挣狞的歌声了……
文革的那段敏感的历史也能拍出来,这部电视剧,真牛逼,纪实!
神性、党性、匪性、人性、兽性。每个人物最多占两个,立不起来。历史关键时刻的叙事非常主流且省略,一如《父母爱情》。
张丰毅在《和平年代》时曾扬言:10年内没有人能演军人比他出色;10多年后张丰毅在《历史的天空》中的表演以让我着迷。
补评价系列,一直觉得这部比《亮剑》更好。
这么优秀的剧没亮剑火也就罢了 而且根本就没啥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