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成绩很差、很调皮。很可笑,我居然不是少先队员。没有办法带红领巾。我小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条红领巾。我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一样的优秀。现在,我想想我小时候挺成功的,小时候更牛逼。当别人向国旗敬礼的时候我不用敬礼!我热爱祖国!或者说我热爱中国!但我不热爱你们!我不需要红领巾,我需要微笑和太阳。而你们却只要严肃和雾霾。
非常好的一部纪录片,镜头语言和视角的选取都非常好:以首都一个看似平凡而又不显平凡的少女的视角,来审视阴郁、寒冷、空旷无人的平壤街道和公办机构里“公家人”的刻板生活。虽然大部分素材是在官方限制下严格选取的,许多场景也是摆拍,但在经过戏剧化处理、剪辑和重组后,散漫的摄影花絮反而呈现出平壤这座坚硬、冰冷的城市性格中非常真实的一面,特别是将摆拍过程和官方重新设定人物角色环节的花絮拼贴为批判性立场严肃鲜明的正片情节,镜头中的反讽色彩是非常令人拍案叫绝的。
让人悸动的还有不断穿插在宏大仪式彩排间隙人的疲态、例行公事和偶尔“出神”的时刻,比如女教师在课上谈论金氏父子的“伟大事迹”时一群女孩中那个玩手指、面色冷漠苍白、不参与其他同学讨论的女孩;勋章满身的老兵在礼堂里绘声绘色讲述从军经历时打瞌睡的女孩;主人公辛美练舞时表演性的微笑和隐忍的泪水;辛美在家中窗户里出神地眺望广场,用手无目的地笔划着的时刻;辛美的父母,他们无表情的、凛肃的脸容,仿佛透露出这个国家令人窒息的苦闷和无聊,以及那种例行公事般配合和无所谓的成人智慧。
影片最后,女主角辛美面对镜头,无声地哭泣。讽刺的是,她仿佛从一出生就纳入了国家体制,成为完成国家的巨大象征性指符中的一个能指。她很少体会快乐,当拍摄者让她谈论一些令她快乐的事儿的时候,她找不出来,而是背诵起加入少年团时的宣誓誓言。她因为反复背诵这一誓言而语气熟稔,有精心修饰过的政治抒情味道,内化于语言和思维模式,却不是抒情的。最后她的脸容平淡下来,恢复了一贯严肃、等待生命中那些需要排练的刻板时刻降临的冷漠表情。她仿佛非常快地进入了灰色的成年,非常快地洞悉了自己在这座僵硬的东方城市里命运的位置。
镜头里象征意味的元素几乎是闪现在官方给定的狭小题材里起主题意义的刺点,并且“合法”地从细微处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性格和气质。不知是黄昏还是早晨,市民推着“搁浅”的社会主义无轨电车无声前行的漫长镜头;傍晚大型政治舞会结束后人群疏松排列的公交车站;平壤幽深黯淡的地铁隧道;晨昏交替时平壤街头空荡荡没有灯火的高层住宅建筑;领袖纪念台上每日清理鲜花的公职人员……这些城市表情映衬着辛美一家盛装之下的冷漠疲惫,现在他们明白作为塑造国家神话的一粒原子,他们的整个生命是包裹在宏观建筑或隐或显的强大压力之下的——他们的内在被抽空,而徒剩下失去自我焦点后的茫然、空洞和百无聊赖。
这部纪录片不同于以往朝鲜题材纪录片或对既有的“政治正确”话语加以戏剧化表达的猎奇式展示,或怀揣某种令人可疑的悲情色彩而对朝鲜的人、事、物加以夸张渲染的伪人道主义呈现,它秉持一种公正道德的良心,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去探讨语境中的人如何既受制于其所处的宏大国家机器,又无法逃匿其真实的内在心灵状态——这样一种在动态中博弈、矛盾、再平衡的生存势能。纪录片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人在两种力量的撕扯中维持内部平衡的惊人毅力,那丝微妙起皱的心灵波澜只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身上看到,尽管故事的主人公已经表现得非常沉着克制了。理性总是战胜那些不健康、不合适、与宏观建筑的雄伟气度不相符的内在症结,但从整部影片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影片扫射到的无辜脸容均透射出某种因不间断地表演生活而习以为常的惊恐、无助、茫然和冷酷。
当生活变成一出戏剧,一切日常的工作起居都可以纳入国家体制的摄像头中,人在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或许也就内化为一种例行公事般的国民性格了。这部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展示如何在有限的外部条件下仍然拍出一部有立场的作者电影,而不是像一些蹩脚的导演,去抱怨各种客观拍摄条件的不足。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心思、小小的编排,就能够使令人毫无办法的一大坨物件运动起来,这真是导演的才华和匠心所在了;并且这才华一如运镜,是以真诚的人道主义、对人的整体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体命运的体贴而获得力量的。
2017/9/11 沪东北
这个片子的音乐、色调和拍摄角度实在是太有恶意了。内容管中窥豹,我知道朝鲜的意识形态目前恐怕和我们的相差都很大了,但如果是为了所谓的政治揭发而揭发,天然带着一种政治攻击的想法去剪辑,那它所描绘的东西真的具有客观性吗? 我前一阵刚读了国外出版的《方方日记》,后来无意中看到了这部纪录片,翻看这部纪录片的影评,感到一种荒诞感。 我是辽宁人,我在丹东(与朝鲜新义州隔鸭绿江相望)的几个朋友去过朝鲜旅游,导游友善、中文流利,行程安排的特别好……一切都好像是被安排好的,朝鲜的城市也是那么的光鲜、整洁。 我回想起我第一次听说朝鲜这个国家,那是我曾经是志愿军38军的爷爷说的:破败的国家、衣衫褴褛的朝鲜游击队、联合国军的轰炸、孩子的哭声。
说起一次负伤被路过的一家朝鲜老乡的救护,待了几天才联系上部队归队,临行前那家男人拍着他肩膀反复说着一句话。我爷爷只会三句半朝鲜话,回到部队问懂的才知道是“战争会过去的”的意思。 纪录片里,机械重复的话语、被要求的笑容、反复输出的领袖思想,好像那么碍眼、那么与“文明”“民主”向左。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好像那个政府犯了滔天大罪一样。 而那些向别的国家输出毒品和色情、肆意空袭别人的国家、踢开别国大门去抢劫、去强暴、去驻军、去创造恐怖分子的国家相比在有些人眼里却是“自由的““文明的”“民主的”。 我们故意哪怕是夸张表现我们好的一面,是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谩骂太多了。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在我哥们分享给我的朝鲜行旅游视频照片,我也能看到这种刻意展示幸福的表现。刻意又现实、谁都能看透,就好像美国拿着一管“洗衣粉”就在联合国上准备去入侵伊拉克一样。孩子哭声还在那里响起。 一段小视频里,朋友听到朝鲜街上放的宣传广播很惊讶的样子、偷偷指着喇叭。身后一条马路却有一个带着红领巾的朝鲜小姑娘拿着风车平常地走过。她牵着妈妈的手,她吹着风车笑着。
是听了一期节目去看的,在B站看的分段,有些说明部分被码了,有些观影缺失,但不影响整体的了解。
这是一部西方人拍的朝鲜伪纪录片。别处了解到的是,朝鲜邀请过来拍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朝鲜有严格的指导,朝鲜以为是电影,他们把电影以及指导的过程拍了下来。
里面有很多镜头是不适的,自己印象最深的,电梯口的俯拍镜头令人非常不适,看的时候有一刹那看到的是港式恐怖片。
意味深长的电影语言。据说,我们也曾被如此好奇地凝视过。自然,这部电影最后的呈现应该是让朝鲜不适的。
里面很多画面的确有种蹩脚的感觉,但我能够理解这种在西方人眼里的“遮掩”和“故意”,西方人用“特写”让可能常规的动作也有了很深的意味。
我觉得没什么的,大家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只是有些走得快,有些走得慢,国家也是人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一开始也不是如今所谓的开放、自由的,和宗教争夺了几个世纪,女王的星法院法令限制了英国传播近百年,《论出版自由》是17世纪的产物。你看,无谓好坏,不过快慢而已。
也许,国家的成长,就如一个人长大,你也许觉得你有很多道理,但路,他仍要自己走一遭的。是人,就会有学习、有弯路、有坚持、有成长,最后也许是超越。
哪怕不是超越,但你是明明做过小孩的人,不论过多久都不应该忘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眼睛可以看,但不应该变颜色。
1.本片多数镜头由拍摄的花絮构成,真实从宾语变成了虚伪的副词,这部拍摄“搬演”的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伪装”——虚假的政治文化与洗脑宣传。
2.在朝鲜,拍摄出来的主体——普通平民,在这个国度中,即社会的精英。朝鲜是一个缺少精英又不乏精英的社会。
3.在朝鲜的教育下,国民从小就认为,朝鲜是太阳最初升起的地方,朝鲜是东半球最美丽的国家。学生在进校之前,首先得向金家父子鞠躬。
4.在家庭教育中,泡菜是他们民族的传统食品,因此,能够从中获取各种维他命,抵制癌症,每天对泡菜的进食量,大概在100克与70cc的泡菜汁。
5.在这部朝鲜政府监督拍摄的纪录片中,为了搬演出朝鲜的社会,本是报社记者的父亲,成为了模范纺织厂的工程师;本是在自助食堂工作的母亲,成为了模范豆奶厂的员工。
6.朝鲜的光明星节,是伟大领袖金日成的诞辰,在这节日里,孩童被授予加入少年团的资格,并设有金正日花的比赛展览。
7.汇演中,自由升降的话筒,宛有后现代的赛博朋克艺术的灵魂;大街上,被人民手推前行的公交车,在提琴曲的配乐下,宛如沙漠当中的行舟。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