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新疆边境发生伊塔事件,1964年年初,时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塔城地区,成为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
1967年,魏德友从山东老家娶回了刘景好。千里进疆路,愈行愈荒凉。火车换汽车,汽车转驴车,而条件更差的还在后头——他们即将入住的“婚房”,只是戈壁滩平地挖出来的一个地窝子。
生活了一个月后,刘景好再也忍不了了。一天中午,干完活儿就径直回了家,把衣服打个包袱,扛上就走。她不知道该去哪儿,只想离开荒凉的萨尔布拉克。
魏德友从地里回来,看见家里乱糟糟一团,妻子的衣服全都不见了。他立时往出连队的小路狂奔,跑了40多分钟,远远望见妻子的身影,一边喘气一边大声喊:“你往哪跑?有狼呢!”
“他还真唬住我了,我没再继续走。”忆起青年时光,刘景好忍不住笑了,“后来,他追上来,连拉带哄带劝,把我又带回了家。”
当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魏德友与战友们一起,沿着边境线放牧、种地,肩负起巡逻守边任务。在辖区西巴里坤、萨尔布拉克、额敏河南畔,构筑了长达20 公里移动的界碑,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魏德友回忆说:“1969 年,边境事件频发。我参加了一六一团‘ 铁牛队’行动,在塔斯提河南岸紧握钢枪与苏军对峙了三天三夜。在萨尔布拉克巡逻,不时与苏军擦肩而过,时时都能闻到火药味。”
“搬来的那年,大女儿不足三岁,儿子还在吃奶,我央求他说,萨尔布拉克冬天封路,雨天道路泥泞湿滑,孩子又太小了,能不能不去!可他一口回绝说,不行!这事没商量!实在不行你留在连队,我一个人去!”刘景好边说边无奈地摆手摇头。
一年冬天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魏德友身背着步枪,骑马沿着没有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忽然,听到一阵轰鸣声,抬头看见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他迅速隐蔽观察,气温有零下30 多度,他趴在雪地里一动也不动,死死地盯着盘旋的飞机,心想,如果飞机胆敢向境内飞越就用枪射击,最后飞机绕了好多圈转飞而去。他立即在飞机盘旋区寻觅可疑迹象,结果发现了几串大脚印。他将这一情况快马加鞭地向连队奔驰报告。通讯员吹响了民兵集结号,连长率民兵对可疑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直至天亮,将可疑人员逼退回边境线以外。
羊只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个深夜,牧犬汪汪叫,魏德友穿衣起来,发现羊群已被赶出羊圈,打着手电收拢竟然少了36 只。在一个雾天里,有人趁魏德友不备冲散羊群,又丢了80 只羊。边防站的羊丢失30 只,魏德友掏钱买羊补上。 妻子哭着说:“咱们还是搬家吧!”
魏德友在放牧巡边中,几次差点丢掉性命。 一次,猛烈的暴风雪吹得天昏地暗,致使他迷失了方向。生死攸关,他以常规判断,顺西风移动兴许有一线存活的希望。于是,他赶着羊群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寒风刺透皮大衣,衣服被冻得像盔甲般越来越重。天黑了,风雪依旧,眼看筋疲力尽了,他看见了微弱的亮光。幸亏口袋里装了一把应急电筒,他竭力地向亮光方向不停闪光,边防官兵才把他给救了。
上世纪末,中哈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开始实地勘界、划界、定界。兵团人坚持在边境线上种地、放牧,为两国和平解决“争议土地”问题,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中国领土”依据。
2003年中哈国界勘定,在划归我方土地的“确权会议纪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协同配合和艰苦工作,完成了中哈边境15个争议地段的界定工作,其中包括巴尔鲁克山区域内31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领土。”这310平方公里,是共和国屯垦戍边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兵团人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忠诚。
清晨,萨尔布拉克飘起了小雨。魏德友穿上雨衣,背着望远镜、收音机,拿起羊鞭,从土屋里走出来。 满头白发的妻子叮嘱他:“越是天气不好,越要警惕坏人在边境搞破坏,更要注意安全,听见没!” “知道了!你一个人在家也要小心,有情况别忘了及时给边防站打电话。”牙齿没剩几颗、张口透风的丈夫也提醒妻子。
雨雾里,一位腰不弯、背不驼的老人,赶着一群羊缓缓行走。他不时站在高坡上举起望远镜观察。走走停停,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十多公里。夕阳拱出云雾时,他才赶着羊群往回走。
50 多年来,魏德友只见过母亲一面。父母临终时,他两次都因大雪封山回不去。
这是个真实人物改编的故事,魏德友,24岁就背井离乡,颠簸一个多月到荒芜的大西北,扛起了保卫边疆的重任。为了不丢失一寸土地,甘愿用生命做赌注,五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守卫国家领土安全而燃烧着自己。那个年代的老魏们,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有着无私的执着,我们的祖国从来不缺乏信仰,在哪些朴素忠诚的守边人身上,我看到了热爱祖国的情怀可以演绎的这样简单而深沉。正是有老魏们的无私付出,才有我们在和平环境下的美好生活,当下平凡的每一天都弥足珍贵,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不可侵犯。感谢无数的老魏们,他们奉献自己的青春,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牺牲小我,向老魏们致敬!
他是新婚的丈夫,是年迈的老父。
他有信仰,单纯,尤其执着。
他是守边人。
我不知道大家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否有过,哪怕一瞬间的眼眶发热——在呐喊时,在抗洪时,在小好终于赶到连队后,头颅坠向土地时。凛冬将至,风沙不止,群狼环伺,杀机重重。在漫漫长夜之中,他始终默默坚守着祖国最遥远的边疆,两个人,三个人,两个人,一个人。
他是彭德友。
也许他永远不会像影片最后电视中2016年感动中国的孙家栋老人一样家喻户晓,甚至生而无名,死而无声,但那句:“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请你们立刻离开!”一定会流传百世,掷地有声。
我曾思考,在所有人都选择撤退后他仍坚守边境,骨肉分离也在所不惜,是否过于固执;我也曾猜测,最后的最后,他是否会听从家人、战友的劝告,离开那个他守了一辈子的地方。但当影片结束的那一刻,我必须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只要还巡得动边境,就不可能离开的,他本该如此,他也必须如此。这是信仰的力量,而边境是守边人最至高无上的信仰。
他是寥寥无名之辈,也是赫赫有名之人。这是惊心动魄的五十年,山川无言,日月无声,但历史会永远铭记。
到西北去,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伴着国歌,五星红旗要和太阳一同升起。
如果不是单位组织,可能我也不会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
“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请你们立刻离开”,这句话是魏大有的信仰,也是每一位守边人的信仰。
在洪水泛滥的季节,他们为了保卫那五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物资匮乏,做起了“人肉堤坝”,花花为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富贵失去了自己的老婆,还没来得及生儿育女,还没来得及看到祖国设立边疆线,也没来得及和富贵一起过上享福的日子,就这样走了;马忠诚因为守卫边疆,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看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就让孩子们变成了没有爸爸的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指引着守边人前进。
因为抗洪,小好和大有失去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因为和哈萨克族争辩,小好和大有失去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因为一直都没有再怀孕,小好要和大有离婚,希望他能找一个能够生育的女人;因为在大有四十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所以给孩子取名叫“宝贝”。
因为大有的“固执”,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边疆,为了让孩子进城上学,收到更好的教育,要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因为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所以“宝贝”在学校被人说是没有爸爸妈妈疼爱的孩子…
还好,这些都过去了,宝贝找到了和她志同道合的“穷得只剩下理想”的另一半,小好和大有也等到了祖国设立边疆线的那一刻,一切都刚刚好。
最后的最后,向守卫边疆五十年的魏德友夫妇致以崇高的敬意。
魏大有,
刘小好;
平安喜乐,
恭喜发财。
故事没有很激烈的冲突,拍摄手法不急不缓,徐徐道来,平淡中确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信仰。这股力量是那么的强大。生活中的各种磨难都没能磨灭这种信仰,试问今天的人能有多少还有这种信仰。在电影频道看的,转到这个台,已经在放了,看完后,一查是真人真事,主人公魏德友老人在现实中也是这样一直生活的,产生的震撼就更大了。记得哪部电影有一句话是这样:人活着如果没有信仰,和阿猫阿狗有什么区别的。原话记不太清了,大意应该是这样。可是真正有信仰的又有几人。我说的信仰不是说我要有钱。这不根本不是信仰。只是欲望。王朔说过,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看似拥有一切,可是又失去了一切。
CCTV6看的,虽然剧情有点尬,好在有刘佩琦老师,为了堵河水,还是不能理解指导员的做法。身处新疆,一切都不遥远,身处内地,原来又那么遥远,珍惜每一次去过的地方吧,好好感受风土人情,地大物博的新疆,期待再见!想起G219沿路上的边防战士,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真的是平凡又伟大!
吃饭时在央6看完。 正能量主旋律,不是太尴尬。整部片子都是不断的回忆杀,守边人男主和妻子相互扶持,坚守信念,扎根边境,日子清苦却温馨。感觉拍成纪录片可能更好。ps:说人肉挡洪水太理想主义不真的大概不知道98年洪水,当时有很多子弟兵就是这么用人肉挡的。
故事的感动来源于人物的坚持,但是从叙事上来说还是略显碎片化。刘佩琪很适合这类角色。
六公主电影直播间
单位任务。
要不是单位组织观影,自己可能永远不会看这样一部影片,深深的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剧情有点单薄,三爷老了,秦京茹演技不错
这电影要不是公司组织看,应该是不可能有人想看的吧。本来应该是走感人路线的,硬是变成一部搞笑电影。为了体现为国家牺牲一切的军人,就要不动脑子一个个跳河填洪水。为了体现妇女的贡献,就要人家为了集体利益流产两次,女人沦为生育工具还要为了一个脸谱化毫无缺点的冷血军人放弃完整家庭。还有成年女儿,是走后门进来的演员吗,台词一塌糊涂,演技堪忧。这视频水平真能算得上电影吗?
跟片
即使是组织观看,也是我们青年党员学习的榜样。纵使一次次失去孩子的痛楚,面对国外守边战士的威胁,身边朋友的罹难,都没有让守边人动摇过,没动摇过放弃5平方米的土地,同样也没动摇他保卫近代中国的荣誉。我们都是党和国家的一滴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汇成伟大的祖国。守边人用执着给我上了一课。
单位组织包场看的,多给一星支持边疆军人
看这片的估计全是单位组织包场 可这种电影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宣传与教育 那咱就别太挑了 人物配音对不上口型可音乐渲染还不错 非让大爷演24岁新兵…好在男主老戏骨 剧情老掉渣但很感人 人物的塑造脸谱化更像理想的守边人不像真实的守边人 然而这些都不能影响守边人的光辉形象 这就可以了
3.5星。小家守大家,可敬可佩。
这类片真心不好写不好把握,居然看完了,因为真实人物原型在,感叹那些年国家的不容易。能感觉导演迫于资金压力尽力了,小车内抠像太煞风景,化妆技术破坏了气氛,编剧写的和导演的处理感觉有出入,有些地方导演处理得像急着赶行货。6.5/696 短评249 %56/30/14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
守边人的坚持
五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边境线,伴着国歌,五十年如一日地让五星红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他被誉为边境线上“活的界碑”,他是寥寥无名之辈,也是赫赫有名之人。这是枯燥乏味却又惊心动魄的五十年,山川无言,日月无声,但历史会永远铭记。
点点滴滴的记录边疆记忆,值得尊重
国产片中感人的佼佼者,谢谢CCTV6,黄金时段播映的100部国产片99部烂片,这一部好片正好赶上我打开电视,全程无尿点
与《守岛人》相比差了不少。大量的实景镜头能看出剧组的用心,但叙事碎片化导致观感较差,道具上的瑕疵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