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最伤心的人就是身边的亲人。看着身边的人离去,总是会有磨灭不掉的人伤痛。如何面对伤口,或者说如何能 让自己伤得轻一点?爱之深,痛之切。
鲍起静演得太好了,这位老奶奶让人心疼,让人落泪,让人唏嘘,让人感动。在平凡的世界中,做一个平凡的人,总是在面对死亡时,才能给人带来什么发人深省的意义。
也许我们不能预计未来,但是可以珍惜当下,好好陪家人,精彩地过好每一天!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唤作“小男朋友”。让死亡轻柔地滑进未来,能无端收获地久天长的希望。
有评论说,《生生》是继《送你一朵小红花》后的又一部探讨生命和离别的影片,没看过《小红花》无从比较,但这种以平实的角度来展现离别态度的题材,我真的很喜欢,哭了全场,头疼缺氧,连带第二天双眼皮离家出走。曾经读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对临终关怀印象深刻,那时候边看书边想,如果自己到了人生的末尾,不得不跟世界告别的时候,希望以什么样的姿态过完最后的时光呢,是选择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下去,还是选择尽量减少痛苦地快活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呢?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因为这个选择很难,只要世界上还有让自己眷恋的人或者事,就一定会想能不能继续活下去,是不是还有机会好起来……所以我很佩服莉莉奶奶的选择,很佩服她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活的精彩的勇气。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离家在外,看到这种故事的时候总会特别难过,我会想应该如何处理父母老去与自己生活的纠结问题,但从来都是无解,或许真的到了需要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必定会做出当下最恰当的选择。说回电影,最喜欢的情节的是奶奶在书店里等待会不会有人借走她放在书架上的漫画,她说店员早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会有人一起帮你维系一些可爱的小心思和小愿望,这样的感觉真好。面对生死,很多人都是歇斯底里的,是情感剧烈的,但在《生生》这部电影中,一切都显得平和而温情,仿佛离开人世只是一次普通的远行,离开的人交代好了一切准备好了放下,留下的人也不要让自己困在痛苦中,要珍惜眼前人,要继续发现幸福。
片名“生生”除了是小主角的名字…个人认为还“活着”的意思~片中表达了从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态度。莉莉(女主),是积极面对,希望最后的时刻还是开心的。小男主角是害怕,哥哥的死亡让他觉得有点害怕。女主女儿面对妈妈将要离开是不舍与内疚。但大家到最后也被莉莉的乐观所感染。人生很短暂,请珍惜眼前人,不要让自己后悔。希望所有人看完都有所感悟!
一老一少的两个人,原本好像两个平行世界的人,却遇见了。说不清是谁陪伴了谁,谁又慰籍了谁。
四条感情线,莉莉与生生、莉莉与以安、生生与哥哥、生生与妈妈。被刺到的是生离死别、阴阳两隔。被感动到的是将死之人想要珍惜的那每一天,每一个人。
泪崩的场景有三,
生生说「我想知道哥哥喜欢什么,因为我怕我会忘记他」
莉莉说「我也怕,我好怕」
生生看了看莉莉离世后空荡的房间与床铺,打开了那个假鱼游动的灯箱。
#不散光影团# #生生#
#电光幻影# 《生生》,生生不息就是一种念想,我们都明白,终有一日,尘归尘,土归土。
一部电影可以有很多种思想,有时候是积极的一剂强心针,有时候是悲情的狠狠一戳,有时候只是陈述事实,可是却令人百感交集。
电影《生生》的剧情来得比想象中得要缓慢许多。就好像生活,看似弹指一挥间的人生,可是当日子一天一年,一分一秒的过下去时,每一个停留都是过程,都需要去感受。而生命在原则意义上的不可逆,就像是一道无法回头前行路,终会把人推到一个终点,不能选择。那最后一刻的纵身,说不清楚是无畏的坚定,还是无奈的顺从。电影从一开始就把重要的故事情节给透露出来了。关于生死,每个人都存在于其中,有期待,有混沌,晃晃悠悠的过着日子,尽力而为的成为自己。
电影的名字《生生》,一语双关。以为是生生不息,生存的意义或者生活的压力,又有可能是生的凝视,但影片中的小男生本名就是生生。孩子的视角成为了其中一个线索的缺口,嫁接起了故事的串联,也用那颗童稚的心,伴着年少时的困惑的心,审视和面对了这一切。
小男孩生生失去了哥哥。他成为了哥哥手机的新主人,在哥哥留下的手机里,他关注到了直播间的莉莉奶奶和她的直播系列节目“活过一百天”。莉莉奶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医生给出三个月的预期,而她说她要活过一百天。在努力的生活的记录里,好奇的心,和顽强的人,他们遇见了。一老一小度过的一段特别的时光,生命的味道会一直推进的方式,莉莉奶奶与女儿的相处,以及生命最后阶段的那一场心情之旅。人生,终是有许多遗憾的,尽力,不一定就是无憾的人生。
影片很平淡,像是絮絮叨叨的碎碎念,铺展了一个人最后的时光。开始时没有太多的痛苦,一切都是欢笑和努力,谁还不是想尽量的好好的活下去呢。莉莉奶奶的振作为的就是最后时光的美好,一切都是在最大的努力之下去获得的。可是病痛会慢慢侵蚀,再好的精神状态也会在病痛的折磨之下慢慢消磨殆尽,肉体皮囊的苦,有时候是精神所无法助阵的,当精神喊着口号期待顽强的时候,真正感受痛苦的那一面是肉身,仔细想一想,皮肉之苦也许更来得真实可怕一下吧。影片用了人与人之间不同方式的道别,把人世间的离别用不一样的语言感悟了起来。能够好好去道别的人们,纵然遗憾,也是最大的完整了。可是有多少再见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心已经飘远,身都不会再出现了。
鲍起静的诠释带给了这部电影特别的智慧感。并不是角色的优异,可以站在多么高的层面上看问题,而是因为人物的安排更生活化,无比的接地气。生老病死,人生无可避免的过程,一旦开始,总有离去,不能因为太难面对而避开面对。鲍起静的表演基本上一个人撑起了大半个屏幕,色彩鲜明的服装搭配,在色调里染了一抹热情,就好像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眷恋一样,浓重的色彩,努力的挽留。生的希望,不是为了生,而是对人间的留恋,对这世界上的人的牵绊。
我还是更多的感慨在鲍起静饰演的莉莉奶奶,留给了自己的女儿很多录像内容,里面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话,嘱咐了很多事。包括,婚不一定是要结的,但是谈几个男朋友还是有必要的。活来活去,人最后都很简单。这个世界跟我们要什么,不重要。社会的条条框框其实没什么意思。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真正能够获得快乐的方式到底是哪一个。金钱,地位,情感,美色,其实说白了欲望都是为了快乐,快乐才是本质,什么可以让一个人自己感到开心,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的诉求。
影片应该留了一些温馨,但是温吞的调子里,平淡中带着一丝可回味的苦涩。生活的本质也不该是甜的,只是我们想活得频频可以要糖。可是美好的味道人人留恋,而苦涩本身呢,就会让人惧怕了,但那终究是原本的味道呀。
像是投入了一层被深埋的沉默,让人心冷静下来。虽然节奏缓慢,内容生活化,几位主角没有格外的求颜值,但是平静中的演绎,还是莫名感人的。
也许那不是感人,而是在生活里的无奈和努力的样子,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吧。
道理有很多,但我们自己,只有一个。
排片太少了,看到就是赚到。感谢自己,我没错过。
作者:小佛搞特
20200213:一個年輕的小孩追隨過世至親活過的痕跡,與一個將死的老人邂逅。生生這個名字也暗示了這種人際關係互動中生命的延續。有意思的命題和故事。但劇作本身問題太多。只有老人一廂情願的鏡頭的展示和傾訴,缺乏小孩/女兒/媽媽的反打,關係的交匯完全沒有拍出來。
3.5。平铺直叙,但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看一看吧。
「我也只活到這個年紀, 以後的人生, 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告訴妳. 如果有一天, 妳知道了, 妳一定要告訴我.」
太真实了,老人的固执,与儿女的无奈。台湾电影特有的细腻感和娓娓道来的叙事,不是给人猛的一击,倒是让我隐隐难受许久。到底要如何面对生老病死,或者说面对老人弥留之际我们该如何陪伴,我想我该做些思考了。
很有意思,生活物品因为它被谁所有而具有一种生命,如果人去世了,除了让人趋之若鹜的财物,其他东西的生命也随之黯淡,变得多余,甚至也同时具备死亡的气息,令人避之不及。。。
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尽量在不滥情,鲍起静演得还是好。只不过她拒绝化疗拒绝女儿的原因,还是很中国式的“我是为你着想”才做的这些,让我天然带有不适感。“生生”是里面小男孩的名字也挺拉胯的。有很多地方声音做得不太好,就算开那么多电器,也没必要有这么多杂音。
非常一般的一部电影小品,虽然不至于很差,但总觉得导演可以打磨的再精致一些,现在看起来还是个半成品。所幸的是包括鲍起静在内,无论是扮演女儿的,还是那个小孩的,都极有质感,算是在总体上用表演挽救了这部电影
3点5星。生老病死,一日千秋。四个人,四份孤独的灵魂,因为相识而改变,适合与《又见奈良》对比观看。
只能说,这种温吞水般的台式小品对于鲍起静这种老戏骨来说,太简单。
鮑起靜小姐在香江首映後大駕親臨映後談, 在很親切地回答了影迷問題後, 又大合照, 榮幸的我和影后距離只有 0.0004公里......影片不知是否有真人改編, 幽默感人, 各演○演出太自然.....鮑姐也說要被比下去.....
杂音太多了
这是一首关于爱的小情歌。If you love me,tell me when I'm still alive;if you need me,tell me before I die.I'll disappaer but love forever.
生和死的讨论总是相辅相成。湾湾电影的细腻、生活化。郊区的鸟应该向这一部学学如何低调又不容忽视地体现地域特征。鲍起静衣服颜色饱和度好高,像童话里的仙女一样安祥。
生生不息,必有回响。噢,记错了,似乎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唉,不管怎样,有回响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迷路大宝终归主,母女同鞋合脚穿。缸内假鱼游不断,活过百日赛网红。抖音和漫画贯穿始终,用属于年轻人的娱乐项目连接起一老一少两个“生”:面对生命将至的生 与 经历生死离别的生。片名好像杨德昌《一一》,叙事节奏也略平缓和单调。这种描写生死的简单小品是不会出错的保险题材,用来展现演员表演恰好,遗憾本片拍得温吞水、琐碎化,变成了催眠电影。
時空環境意外精準,65歲後不得駕駛的法規和租書店的租片廣告(《全面攻佔2》等)都與行事曆的日期能夠貼合。不過還是台片老毛病,場景都「乾淨」的的不太自然,例如一個忙到沒時間接小孩的夜班單親媽是怎麼有辦法維持自家房子一塵不染無衣不折?
拍出了生命的洒脱和随心,也克制了煽情,比较节制且有控制力的表达。
莉莉奶奶在片中唯一软弱的一刻,就是抱着女儿说“我好怕,我也很怕”。有些人不敢死害怕死,可能也是太心疼留下来的人,就想狗狗不想让主人看到自己的死亡。
三星的电影。但我还是觉得应该给四星,给的是题材,是主题,是生死,是母亲,是鲍起静。
“我也只能活到这个年纪,以后的人生,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如果有一天,你知道了,你一定要告诉我。”一部平平淡淡毫无戏剧矛盾的电影,却能让你在最后半个小时疯狂流泪。很少能在市场上看到把老年人当主角还能把她刻画得如此可爱、生动、独立的电影,整个故事就四个人物,痛失大儿子的妈妈,懂事的小儿子,身患绝症之后开始努力把握人生的母亲和外地工作的忙碌女儿,从头到尾没有贩卖任何的现实痛点,而是平铺直叙地建立着一段忘年交,由此串起了两个家庭的温情故事。即使乐观人生依然会害怕死亡,即使不忍失去也要勇敢放手,生活如此,生命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