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叙事方式是非大众化得,再加上上映版剪掉不少,有一部分人会很喜欢,有一部分人可能感觉太碎片,不知所云。我是属于非常喜欢的,就算听说剪了很多,但对我来说没有理解障碍,也不觉得跳跃(可能是音乐剧,多线叙事的故事看多了,对我来说这还不算跳的厉害的)。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本人很喜欢阿来的书,他的尘埃落定我中学时期都翻烂了,从小买的科幻世界很长一段时间他是主编……加上《空山》,《格萨尔王》……藏族小说看多了,看电影就会各种脑补,就像看《尘埃落定》的同人剧即视感,汗……
对于腐女,我只想说:双男主竹马竹马主仆设定中间相爱相杀妹子炮灰最后好兄弟一辈子……看不看你们看着办吧,反正我是被有些镜头闪瞎了。
一九九八年,一部充满灵气的《尘埃落定》让藏族作家阿来名噪一时。十六年后,印着“阿来编剧”的《西藏天空》自然令人遐想无限。影片以西藏解放和社会改革为背景,讲述了一对主仆几十年的情仇纠葛。少爷丹增和农奴普布少时情同兄弟,对于权威(小时候是对活佛,长大了是对解放军)有着旺盛好奇心的普布因冲撞了活佛和山神而要被挖去双眼。行刑时普布的痛苦反应在了丹增身上,于是普布被作为丹增的替身送去寺庙修行,为丹增积累善因。从此,两人的命运深深地纠缠在了一起。解放军的到来打破了西藏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及政教合一的上层建筑,在时代变革的激荡中,丹增和普布经历了背叛、仇恨甚至死亡的历练后终于一笑泯恩仇,并成为了真正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尽管有着一般主旋律电影的特征,影片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一味地用歌颂或批判的态度去处理事件和人物。人物塑造手法是去脸谱化的,不论是少爷丹增、农奴普布,还是活佛多哲、解放军杨医生、奴隶央宗,个个有血有肉。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单单成功建构了很有说服力的人物关系,更侧重于描写人物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矛盾、纠结、痛苦、抗争,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和不一样的生命力。主要人物丹增和普布,两个人即不同又相似,不同的是尽管丹增出身自奴隶主家庭,但是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他在和共产党的交往中逐步接受了人权、平等的思想,而成为喇嘛的普布虽然也受益于新社会(西药缓解了他的头痛),但在精神上却受困于作为主人替身的身份,迷失了自我;相似的是两人的人生都经历了从特殊身份的人变成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普通人的过程,丹增是从奴隶主变成了普通人,普布是从奴隶和喇嘛变成了普通人。两人之间基于普布被控制、被剥夺人权的仇恨,在普布开始想要寻找自我的时候产生,在丹增背叛他的时候发展,在丹增侮辱了央宗后达到高潮,最后在普布得知丹增替他承担了伤害杨医生的罪责以及央宗为了救丹增而死后消融。两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人之为人的自私、脆弱、暴力,最终却在时间的洗礼中化为了宽容和博爱。
不足之处在于,傅东育导演尽管已经拍了一部有分量的影片,但是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还是像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的浓缩版。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看得太累,很难去真正融入。观影后的感觉是影片拍得很棒,也打动人,但缺少史诗般的震撼力。就将其与《尘埃落定》相比较来看,后者将土司制度的瓦解讲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西藏天空》对农奴制瓦解的描述流于表面、不够深刻;又如,《尘埃落定》中傻子二少爷和桑吉卓玛之间的爱情纯粹而诗意,《西藏天空》中丹增和央宗的爱情则过于突兀和理想化。客观而言,《西藏天空》是一部史诗“未遂”的好电影。
----------
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如果你冲着西藏风光来看这部电影的话,那就让你失望了,不过这是一部能带给你绝对惊喜和收获的文艺片,诚意佳作,在小时代电影圈钱的当下,静心做文艺片的导演不易啊,片中他突破了人好坏的极端化,首次创举,前所未有,男仆整片倍感压抑,他正义与勇气的大爱等到最后都未出现,或许他只是一个自私无情的俗人,倒是以前农奴主绝对是坏人在这首次改变了,韩庚在里面演的少爷超赞,最后这审核过了也真奇迹。电影院一共六个人在看,很多空旷的坐位与稀少的陌生人在电影光下默默的交织着,伴着电影跌荡起伏,酸甜苦咸的人生历程一同经历着不同的时空,好喜欢影厅里能有这种美好神奇的感觉,都是有品味的观众啊。用心在看电影的人。也是熟悉的陌生人。
最近的排片竟然把《西藏天空》和《超级骇客》这两部站在不同宗教角度探讨三大哲学问题的片子排到了一起,公众评价都不高,但我终于在时隔几年后在豆瓣上给出了两个五星,影片本身确实都有太多的不完美,可是面对这样的题材,导演编剧演员真的已经尽力了。一部讲西藏的电影,在大陆想要公映,一定要做出一些牺牲。同样的,一部囊括近几年来各种引发宗教伦理冲突的科学探索的商业片,在美国商业市场想要不被分级制度卡住票房、想要不被宗教界封杀演员导演,也只能隔靴搔痒。
忽略掉历史的大背景和明显被阉割掉的很多启发性情节,单纯从佛教角度来看,《西藏天空》通篇其实都在讲“我执”。按佛家说法,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是因着一段缘法,此生的果是前世的因,此生的因酿来世的果,缘法不灭,因果不歇,而这缘法归到尽头就是宇宙中的大智慧,集大成的修行者可以跳出自身缘法的束缚窥得宇宙的智慧,形而上才是所有形态的最终模样,这是所谓的“诸法无我”。但得大智慧的毕竟是少数,世间众人则都因着“我执”的束缚而被困轮回,人行邪道,不得心安。佛法讲“诸漏皆苦”,每个人都有执念,终其一生,多哲活佛和杨医生都在执着于信仰的同质性,央金执着于身份的沟壑,丹增和普布则为“身份”的我执困扰半生。影片的尾声部分,丹增和普布都老了,去求小活佛解除自己的名字时,小活佛说:你的心里解除了,那便是解除了。这正应了佛法修行讲的“放下”,可惜我们终究都是红尘俗世之人,即使知道放下之后会有大的因果福报,却都舍不得抛下一时的喜乐甚至是苦痛,我们陷入不同形态的“我执”,只是因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本源依据,于是不停得借着“他人”来支撑证明着自己的存在。我不想去探讨影片本身的历史叙事,不想探究这里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所见无非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只是疑惑一点:当一个人没有信仰,不信来世,不信忌惮因果,又有什么能遏制住他今生作恶的冲动呢?
《超级骇客》在美欧等基督教为意识主导的国家受关注度和热议度远高于中国,并非中国人不聪明、看不懂,而是这里意识形态上的违和已上升到了宗教层面,而国人大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地下实验室的核心技术人员是中国人——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做不了这样的实验,最后恐怕都要站到那个反科学的组织一方。基督教讲世间万物都是一个共同的造物主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同父,大家着这活着的时候相亲相爱信任敬重这个父亲,死后就可以上天堂永伴他左右。而《超级骇客》里那对科学家夫妇做的事情无异于再造一个“神”,科学家自己当了上帝,这像极了《天使禁猎区》里最后揭示的“天父”——一台有自主意识的超级电脑。人们对未知的恐惧自古就存在着,这根源我猜想大概就是人们的“自主意识”不能把握和操纵“未知”,未知始终无解,最后有了宗教。宗教组织反克隆反人工智能反纳米技术和转基因过度应用,这中间隐含的是对宇宙多少年来呈现的一种自然规律的尊重甚至是恐惧,把那双看不见的手当成世间唯一的审判者总归比把自己的性命放到一双看得见的手里来得让人放心,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当一个人掌握了可以跨越天罡伦常的权力时,他会做怎样疯狂的事情,说到底还是“性恶论”的一种体现吧。由我心见他心,他心皆为我心折射。
能引人深思的电影怎能不叫好电影呢?虽然这里肯定有个人主观的东西在影响观感,但至少还是推荐喜欢户外风景的去看看《西藏天空》,里面的很多景色就算去上十趟八趟阿里都未必有这缘分看得到,就当看部风景片吧。
2014-4-20
没有风筝的追风筝的孩子。导演说,筹备了4个月,拍摄了4个月,审查了8个月…所以真没必要去盲目黑它了。
要是有好点的纪录片就好了 前半段拍得太玄 后半段还行 就算套上那个时空背景 实在不出彩
听了一串串的藏语、英语,没想到最后会出现的竟是沪语(而非汉语),一整个惊喜?!说实话,拍得还真不错,看得我眼泪横流。内容仿佛是《西藏秘密》的精华浓缩版。
每次切换语言时真要笑死好吧好像是谢晋西藏班的那倒是演得不错 两位男主的名字音调和好爱演表情深深在脑海!!!
看得出导演是忠实的墨菲定律拥趸,其他还可以,想表达的太多反而,不用我说了。
由于涉及到太多敏感话题,因此这片被剪得七零八落让人失望也不足为奇,不过如果换个角度,当做BL片来看竟然毫无违和感,除了央金线十足多余外,在西藏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洪流背景下,丹增少爷和农奴普布相亲相爱相恨相杀一生的故事真心让人动容。★★★
拍出了旧拉萨市容,拍到了“印度某地”,用了福祸双生的佛教因缘观来讲兄弟情谊纠葛,全片藏语对白,有史诗电影的跨度,都是给人好感的亮点。让人不痛快的地方,一是各种敏感话题将片子的情节切割得支离破碎,二是意识形态限制了反映现实的厚度和深度,如果说这两者实属不得已,那么第三点,为啥一个“干坏事”就要去推孕妇下台阶?一个不想跟家庭逃亡就要去强奸女奴?就真是让人莫名奇妙的剧情了。这两个人物就算有诸般缺点,总还算是天良未泯吧。
双主体性
它像是赛德克巴来,也像是功夫!给我们展现了许多即使自己去西藏再多遍也无法体会的藏族文化与传统!在其中还编制了两个主人公之间寻找自我的心酸过程!期待它在夏威夷,多伦多电影节上的表现!
不正经来说,这就是一对主仆四十年来相亲相爱相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纠葛故事。但置身于1944—1980雪域高原的时代变迁中,就看山不是山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自我觉醒,政教矛盾,信仰冲突,信仰回归,大部分历史事件徘徊在意识形态边缘,以至于难以避免被阉割的命运。少爷才是这部影片的灵魂人物
5.5。有些镜头略奇怪。有些台词出现在大银幕上算进步吧?
烂片预警,看片会看的,一下进来好多人,是单位布置的学习任务吧。浪费了好题材,拍的太难看,非常破碎,一场戏接着一场戏,太用力,情感断裂,完全没法共鸣,里面角色老是在哭,情节莫名其妙。看在这是难得的讲藏汉历史的,加一星,其实我想打1星的,不要进电影院看
近几年,讲述关于西藏农奴解放题材的文艺作品不算少数了,《西藏天空》里可以看见原著的影子,更多的是在阐释关于人性自我寻找的过程。
对阿来的期望大了,所以有些失望,但总算没有沦为一部西藏风景片。情节上的硬伤就不去说了,故事还ok,除了故事其实阿来还想表达一些其他的,但是受制于一部电影所能容纳的内容有限,感觉没说清楚。当然了,说清楚了就未必能公映了。。。
狗血洒得多了就猎奇了。
两个男主角,一个房祖名,一个马景涛的即视感。在天朝,难得有部电影,大家都等着字幕放完再走。
130分钟的观影过程,仿佛一场生命旅行。质感的画面,风情万种。分明的节奏,流水行云。虽然,阉割的片断让故事的连贯性略打折扣,但纠心的剧情仍然牵动着观者的每一处神经。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站在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角度,而是将艺术和人文完美融合,用真实的立场还原最初的人性。经典之作
重點在哪裡呀重點在哪裡?把主題定的寬泛且具有政治色彩的結果就是一會兒說家族恩怨 一會兒說兒女情長 不明所以。
東土人士拍攝的西藏題材影片註定只能囫於主旋律,表面上想通過兩個階層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際遇探討挖掘人性之解放,實際只是拿了鏟子做了個意欲深挖假動作,不過在地上划了幾道淺痕,還是友人概括得好,影片講述的就是少爺房祖名和農奴陳柏霖糾結了兩小時"我是誰"的故事⋯
太多的藏族电影都是主创带着优越感拍出来的,利用了那些夺目的风景和质朴的脸庞,却没有走进他们。《西藏天空》是近年唯一一部“平等”的西藏电影、史诗巨片。竟然是导演的大银幕处女作,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