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离开家乡。临别时母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希望你永远记得,你是有路可退的。”
我一直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直到我看完了《拿摩一等》——突然觉得,似乎一切都没必要那么急迫。
被女友逼婚的肖声逃到外婆家,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小镇。一开始,似乎命运指引着他从上一代人那里,寻找关于婚姻的答案。父亲留下了在墙壁上画的两只蝴蝶,多年以后,母亲提起时依然神情温柔,当年嫁给他,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他“有意思”。
而母亲的情感教育,则来自于她的父亲母亲,也便是肖声的外公外婆。
这是一对怎样的人呢?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外公,闲下来时会念两句诗,圣经里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非要捣鼓他二十年前交大同学会发的咖啡机,说“能修好”;而外婆则喜欢把柚子皮串起来,挂上晾干,便是可以“清火的柚子茶。
他们保留自我,却又生活得彼此相融。
最使我心动的,应该是兜风之前,外婆坐在边三轮摩托的跨斗上,对着小镜子涂口红的那一幕,虽然时光流逝,可是青春还在。
我想,一段历久弥新的感情里,最珍贵的是坚持浪漫主义。外公外婆生活朴实而有情趣,粗茶淡饭,养猫、养鱼,一起跳舞,到老了,还不忘记圆爱人年轻时的梦,像孩子一样的攀比——“我给你订的那套婚纱比他们的更好看”。
一部电影的情绪往往来源于叙事节奏,《拿摩一等》在这一点上表现非常出色。
城市中,混乱的镜头辅以阴暗冷色调的画面,有点窒息的味道,间或有些温情的画面,也很快被乱动的洗衣机弄得心脏烦躁;回到小镇后,画面整体变亮了,色调也变暖了,节奏放慢了一些,整个故事开始铺陈开来,似乎出现的每个人,都带着一种稚嫩而刻意的使命感,要引导肖声与第四面墙外的我们。
肖声在一场又一场婚礼里,重新找回自己。他终于明白,上海很小,小镇很大。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和他发生着关联,影响着他,也被他所影响。通过新的工作,肖声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放松、舒适,也找到了自由。
我说了很多片段和剧情,按说在影评中不该出现,可它应该算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
从焦虑、不安到温情、感动,不过几十分钟。电影里的一切都显得不那么激烈。
面对无从解释的困局,肖声沉默时,真真说:“你又和大学时一样。”而当肖声回到小镇,“你又换回了大学时代的发型,我真喜欢。”
当面对一地的琐碎苟且时,爆发的真真,还是无言的肖声,都像极了我们。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从来不撒狗血,也不歇斯底里,不会有“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即使最后,这个故事给予肖声和真真的安慰,也并不是突然间奇迹发生,而是两个人终于在一对又一对可人儿的以身作则下,明白了结婚的意义,那便是爱与陪伴。
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称得上“治愈”的原因,不给你看如梦如幻的虚构爱情,给你最美好、真诚的东西,纵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都不如一杯淡淡的柚子茶来得体面。
一部不像电影的电影, 里面有马伊琍,里面有薛之谦的歌《像风一样》,总之就是不好看。………………………………………………………………………………………………………………………………………………………………………………………………………………………………………………凑数字…………………………………………………………………………
整部影片的节奏很慢,就像江南小镇的流水,悠悠地流淌;江南小镇的生活,也是波澜不惊,悠闲从容。影片从年轻人的恐婚切入,掀起的其实是快速前行时代中个体对于未来的茫然心绪。“乡愁”可以用来抚慰暂时的焦虑,却注定无法彻底治愈都市病。所以我感觉,这部电影,在成功学导航的群体中,得到的共鸣会很少,人到中年的人,或许会相视一笑,愿意沉浸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温柔梦幻之中。尽管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但我一直鼓励学生回去,因为,很多时候,光鲜的城市未必会带给你更多的幸福,既然已经预感到生活会沉重得让人望而生畏,不如回吧!20多年前,阿年导演在《感光时代》中展现90年代年轻人面对城市化进程的迷惘,现在,他再次关注了年轻人的“回乡”,一如既往的敏锐,但多了一份苍凉,毕竟,女孩是喜欢巨幕电影、外滩和迪斯尼的。在一往直前的大时代中,个体的力量是很微弱的,生活看起来有另外的选择,但其实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如何调试好自己,无论选择结婚、还是回乡。影片想要表达的其实还有很多,也不是像有些观众说的,只是诠释了逃离北上广的好处,这样理解也太肤浅了些,只能说导演的举重若轻让人误解了。无论如何,在中秋节,观看这部温暖的影片还是不错的选择。
整部影片的节奏很慢,就像江南小镇的流水,悠悠地流淌;江南小镇的生活,也是波澜不惊,悠闲从容。影片从年轻人的恐婚切入,掀起的其实是快速前行时代中个体对于未来的茫然心绪。“乡愁”可以用来抚慰暂时的焦虑,却注定无法彻底治愈都市病。所以我感觉,这部电影,在成功学导航的群体中,得到的共鸣会很少,人到中年的人,或许会相视一笑,愿意沉浸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温柔梦幻之中。尽管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但我一直鼓励学生回去,因为,很多时候,光鲜的城市未必会带给你更多的幸福,既然已经预感到生活会沉重得让人望而生畏,不如回吧!20多年前,阿年导演在《感光时代》中展现90年代年轻人面对城市化进程的迷惘,现在,他再次关注了年轻人的“回乡”,一如既往的敏锐,但多了一份苍凉,毕竟,女孩是喜欢巨幕电影、外滩和迪斯尼的。在一往直前的大时代中,个体的力量是很微弱的,生活看起来有另外的选择,但其实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如何调试好自己,无论选择结婚、还是回乡。影片想要表达的其实还有很多,也不是像有些观众说的,只是诠释了逃离北上广的好处,这样理解也太肤浅了些,只能说导演的举重若轻让人误解了。无论如何,在中秋节,观看这部温暖的影片还是不错的选择。
这部电影刚开始没有溅起多大的水花,就像在影片刚开始次老师说的那样,整部电影是慢慢进入佳境的,就像外公爱的咖啡机打出来的咖啡,越老越醇香,亦如我们的感情。
很真实的道出了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打工者的现状,婚姻、房子、工作还有那流逝太快的时间。男主人公后来回了乡下,他一直在问别人“为什么选择结婚”,我觉得他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答案,或许通过别人的答案自己也可以有所启发,结果是他得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感觉把所有的眼泪都放在后半段了,外公外婆的神仙爱情,相濡以沫是我觉得最好的表达。两个人一起读诗,一起跳舞,说着只有彼此能懂的话。最好的爱情应该就是为你默默做着一些小事情,随时端来一杯热水。
风景很美,静下来慢下来看看这部电影,太受益良多。家是永远的港湾,爱是永恒的主题,情是不变的真心。我真的觉得以后看电影要带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有些台词已经忘记了。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平淡温暖的电影。
起初并没有很吸引我,直到男主回到小镇,里面的人、事让我动容。碧绿的橄榄叶,黄莹莹的柚子,白闪闪的婚纱,纯粹的笑,纯朴的伙伴,简单的爱情,是我很向往的家的样子、爱情的样子——有你的地方,才是我心安的地方!
有人说,在医院可以看到人性冷暖,在殡仪馆才体会得到爱别离、求不得,但是看了这部影片,我觉得婚礼现场也可以看到人生的一部分:爱情!
所以啊…那只傻猫啊,你打算什么时候来拯救我这条小咸鱼干儿啊!?
结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像无数条相同方向的河流汇合在一起,需要很多偶然,才得以造就一段因果。
你也许思考过,为什么要结婚?在结婚以后会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拿摩一等》给了我们一个温情的答案。
故事其实很简单,因为失业,凑不起婚房首付的肖声,在一场鸡毛蒜皮的争吵以后选择逃离。为了逼婚,未婚妻真真追到小镇上。
如果非要探究肖声的恐惧,其实并没有确切答案。
面对真真的抱怨,他只能选择沉默,而沉默是一记七伤拳,于人于己。
他隐瞒失业,试图隐瞒二手市场买来的家具,但唯独瞒不过自己内心的选择。
他动摇了。
他明白,在真真看来,结婚是一件非常需要仪式感的事情,按部就班。可是两个人在一起,难道不是为了快乐吗?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焦虑和恐惧,周而复始,直到怀疑生活本身。
他回到小镇,暂时替代出去旅游的母亲,在“拿摩一等”婚庆店,当婚礼主持人,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驾轻就熟。
每一次,肖声都会问,“你们为什么结婚?”
每一次,答案都不尽相同,但唯一不变的答案,是爱。
从现象到本质,焦虑、恐惧,都只是因为未知。当你看得越多,想得也就越多,想多了,也就想明白了。所谓阅人无数,便是世情通达。
《拿摩一等》里有很多场婚礼:聋哑人新娘被问为什么选择对方时,用手语比划半天,最后竖起大拇指。
酒吧女老板和驻场歌手一起用婚礼开了一场趴体。
肖声的发小修好了一艘游艇,表白了自己喜欢很久的圆圆,尽管游艇被情敌烧毁,依然如愿以偿地在另一艘游艇上面完成婚礼。
这段剧情里,“游艇”成了一种意向,也是罗曼蒂克情结的具象化。
就连肖声的外公和外婆,最后也有一场西式教堂的婚礼镜头。
结婚的原因可以不同,但都是因为相爱。
至于真真,最后也对于爱情和面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选择前者。
离开上海前,真真的上司说,“等你到了三十岁,你会发现,女人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小镇和上海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其中一个片段,真真劝肖声回上海,上海有“星巴克、中国巨幕,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迪士尼。”可是肖声却回答,他只想留在“有炸糕,听外公读诗,一个人散步”的小镇上,这才算生活。
上帝用消费主义创造了大城市,然后用浪漫主义创造了小镇。
真真像很多普通人一样,被生活塑造出了惯性。可事实证明,即使这样,终归还是有人会被生活的美打动的,并且义无反顾。
你也许会觉得他们愚不可及,但如果你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那条鱼的快乐呢?
其实只要看透彻了、想明白了,下定决心,无论是选择爱情抑或是事业,都没有错——怕只怕无知冲动,到以后才追悔。
正是在这一点上,《拿摩一等》展现出了它最大的优点,真实。
这种真实感好像在白描我们的生活,又不时在上面添上两笔,让它有些疏离感,呈现出一种刻意的戏剧化,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有一种素人的质感,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爱在这里。
或许城市越大,我们便越来越难结婚,当初以为逃离家乡在大城市可以获得的自由,其实是一把无处不在的枷锁。
可是心是自由的。
也许稍微慢一点,会发现不知道在哪里,就有你想要的温热。都说电影是造梦的工厂,希望这个梦,能够被更多人做下去。
也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就不太像电影,只能说像是短片。
恭喜获得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周金鹤奖“最受欢迎观众奖”。在中国电影周展映时看了这部电影,是真心推荐❤️看后真的特别感动!!画面和配乐也很美!刚开头很压抑,看到杨玏演的时候,心里真的感同身受的压抑,也许和人物相仿的年龄段,和即将面对的相似的压力,也让我对生活对婚姻有更深的看法。
你沧桑了,心还在荡漾。人生苦短,若沧若荡,能安放即好。五星。
救命 映后导演令人恶习的优越感才真正的让人如坐针毡 出电影院后干呕 上厕所的时候遇到导演了 在他旁边小便一直尿不出来 就跟他干涩的电影一样
真的牛批,看了二十分钟就忍不住来打两星
婚姻好,家乡好,贫穷与恐婚等等万业皆因年轻人懦弱的闪念而起:放弃北上广,生活真美好,呀呼嘿。导演对色彩和打光的运用将这空无一物的“美好”回归描绘得异常惊悚,以低级自黑的表象将虚浮的主旨如鬼追身般掏空碾碎。
首映礼上海站,我来晚了,无权评论。哭死,感觉还不错。
影片的灯光和调色非常美 中国风融合其中并不突兀 但是关于女主角的人物转变仅仅靠着“爱情”并不是很有力度和说服力 老爷爷的演技真的很棒 结尾直视镜头的笑十分有厚度 仿佛从中看到了一切 爱 回忆 怀念 不舍 心酸 将全片从眼中过了一遍 再反应过来 眼泪已经溢出了
受pyqCUZ学子委托,来自其他院校的同学的支持
咋回事儿?文艺片本来就无聊,这是文艺片里的无聊拿摩一等。
内容与片名不符系列~最喜欢归亚蕾对老夫妻,很温馨~真人也是很温柔的一位
尬到发抖。
导演抛出了“为什么结婚?”这个问题,但遗憾的是到底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他试图用老一辈的思维来解决今时今日都市男女的现实困惑,未免有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之嫌。
这导演是真不会拍,映后也是完全没料。另外,有些镜头的调色真是可怕。
真的不错!
矫揉造作,故事差,表演次,主题陈旧老套,观影体验如坐针毡,一肚子的疑问。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影片打动我的两个点外公是一个可爱的存在,喜欢念诗 念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另一个是外公骑摩托载外婆 这里的歌放了《像风一样》 很相称 就瞬间泪目其他的呢就不多说了
差到心疼演员
女主开始部分的表现真的惨不忍睹;节奏过慢;人物的转变较随意;为什么要回小镇上生活缺乏让人信服的理由;《堵车》的海报太夸张了吧,两分的片子就别弄出来丢人现眼了;外婆去世前那场夜戏有感觉;南方质感到位;影像出色
所以这个电影名字到底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