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这三个字就已经说明本电影的大背景了一一这是一个女尊男卑的世界。导演Road Sattouf脑洞大开,设想了一个叫布本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在这个国家里,女人生来就掌管国家大权,可以发动战争、可以制定法律、可以参加重要议事,而这个国家的男人们却要戴着面纱,呆在家里照顾家人。
虽说这是一个女尊男卑的社会,可是很显然依旧是男权霸行。穿戴军装的女性随意霸凌良家妇男、女士兵们执着枪在大街小巷到处横行监管人民、最高领导人为了自身利益, 把翔改造成粥回收利用派发给全国底层人民……这不就是以攻击和剥削为主的男权主义吗? 男权并不等同于男性,而是对控制、战争、独裁等事物的痴迷。布本共和国里的男女性位置颠倒过来,而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好像并没有变。
布本共和国的男人们被迫戴上面纱,一妻多夫,男性地位卑微,只能在家做家务照顾全家上下……活脱脱的中东社会性别颠倒版。
最后国家独裁者的女儿库卢内拉爱上来自底层的杰基,她决定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众,也就是,她其实是男性,而且同性恋倾向。一个是性别颠覆、一个是性取向颠覆,看来这个国家的男权就要经受一次巨大的挑战了……
看《女儿国的杰基》,心情是蛮复杂的,这种复杂来源于整个观影过程中的体验感,更来源于魔幻的现实与它的相左和相仿。电影是夸张的,魔幻的,但现实又是真切的,具体的。
这部电影扩展来说有很多面,包括集权,独裁,同性恋等等,但是我并不想谈这些大的区间,比如讲集权,看《V字仇杀队》要深刻刺骨的多。所以我想把范围缩小,撇开其他的,只又单独回归男女平等这件事来。
这件事情在每个国家,甚至于美国,都有太多实例。电影是颠倒了一些极端男权国家的状况,比如伊朗那样的伊斯兰国家,这是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刺痛人心的方面,因为现实中,乃至于古代很多国家历史中,都有过相似的现象。中国古代最可怕的刑罚之一——凌迟,除开皇帝心情,一般犯下:“弑父母,叛国谋反,屠村,弑夫”几种重罪的人,会被处以极刑,这里面,唯一有性别针对的就是弑夫,而且竟然与屠村谋反相并列。所以如果拍个中国版的《致命女人》,第一代故事大约就是某古代女子弑夫渣男后,如何兵不血刃的脱罪了。
所以,电影里呈现得这种“大”情形,反映的是多年来发生在很多地方女性身上的遭遇。而观看这部电影你会有种怎样的体验呢?别扭。和看《男人要自爱》时很像,这里面似乎有种戏谑的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女尊男卑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我们竟会觉得别扭。同时也许还有过瘾,在电影中,女性成为权力的主导者,站在了权力的顶层,在看《女儿国的杰基》时,很直观的一个心理感受是,不愿意成为里面的“男性”。
这和《沙漠之花》里华莉丝最开始的发言“我原来不想成为女性”,以及波伏娃指出的“很多女性幻想变成男性,男生们却都不愿意做女生”,是一个意思。那么,它的实质并不在于“性别”,而在于权力关系。看这个电影时置换了控制权力的性别以后,你会很愿意成为女性,很不愿意成为男性,很简单,在压迫和被压迫中,人都宁愿做压迫者,而非被压迫者。回到现实中,“不愿意做女性”=“不愿意遭遇女性所遭遇的不平等”,不愿意被施行割礼,不愿意有被强暴、家暴的威胁,希望占有更多社会资源,不愿意经受歧视,不愿意受到怀孕、流产等生理痛苦的折磨……
在古代,女子的出路大多是嫁人,女性被物化为他者,学习打扮,以求得上层阶级、皇帝(国外是王子、国王)的青睐,可以飞上枝头。所以在看这部电影中,对于一心想要嫁给将军的男主,看到他甚至为了参加舞会而出卖了叔叔,遭遇了母亲的意外亡故,我们看客的心中虽然有同情,但也混杂着鄙夷。整个社会真正看得起这样的“男性”吗?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中的女性长久被放置于那样的地位上,并且被男性看不起的原因——这是一个被社会环境和教育反过来影响的恶性循环。
但讽刺的是,因为真正的社会现实和真实的历史,我们从小看的故事,就是像《灰姑娘》那样的童话,或者像各种历史书,影视剧展现出来的“男性”“女性”那样的地位差异,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这样的故事,也与现实相符,我们的体验是,《灰姑娘》“再自然不过”,男版灰姑娘《女儿国的杰基》很奇怪。可如果让一个很小、接受无差异性别教育的孩子看《女儿国的杰基》,她/他大概率只会被纯粹喜剧元素逗乐,但整个剧情里的社会于她/他,也会是很自然的,而不像我们一样感到“别扭”。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体验:看《女儿国的杰基》时,对杰基这样一位男性一生的遭遇和困难,产生的是同情,同情属于同理心,但也许怜悯已经形成了一种凌驾。我们看到的,是女子强于男子这样的观念。反过来现实中,如果是大男主剧,我们看到的是他一生如何艰难在社会中求生、励志,他也许和女性相爱,但却不是凭借女性的力量往上走,而是靠自己在不代表任何性别属性的人的社会中,成长拼搏。但是纵观为数本就不多的大女主剧,女主人公的成长却往往离不开男性力量的掣肘,她们面临的性别歧视和威胁(职场骚扰等等),她们在某些节点上往往通过某些有权势的男人的帮助更上一层,还有很多讲女艺术家悲惨的一生,这样的剧集本身呈现的就是女性的社会现实,但同时又通过转变为文化艺术,更加强调了这种区别:女性力量的弱小艰难。所以看《女儿国》的过程中,我在置换的想,当男性看一些女性做主角的电影时,对女性面临的骚扰也许也有同情,但同时增强的观念,也或许正是高人一等的“男强女弱”。而如果有更多的影视书籍,能不加强调这种不同,直接讲女性的奋斗史成长史,也许会更好——这正像年纪更小的时候,我直接写的就是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索,运用无性别的知识和语言评价世界,压根没有触及到“性别”,写的是其他的,没有这个领域的评价;对一些从来没有想到“男女不平等”是个问题的某些人来说,她们对这方面根本没有顾虑,天生就认为自己是强大而无所不能的,是否这样,能够更好的成长呢?那么,除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接触到令人不适的对女性贬低的文化语境,从而从一个无意识地爱好相对平等的人,变成了有意识被标签化了的支持相对平等的人呢?
可悲的现状是,虽然现在有少数人在坚持推行“无差异性别教育”,不再用成人语境和文化替孩子选择,去掉“男孩给蓝色,女孩给粉色”这种从很小就开始灌输的标签,但更大范围内,却有本质与戒网瘾学校一致的“男子汉训练营”,通过鞭打、施虐来剥夺掉男孩身上正常的哭泣、显示脆弱的诉求,用[男子汉]这样的标签来进一步贬低被标签化的[女性特质]。
诚然,男女之所以塑造成今天这样,主要依然是生理因素,决定了对权力的占有中,男性获得了占有权。如果将社会资源比喻成一块有张有缩的动态蛋糕,它的总量在某个时间区间上是相对恒定的,那么假如有更多的女性站到了更高的位置,更多的男性就会被挤到底层。这看起来是一种男女对立论,但其实只是简单的“能者居之”,如果机器人取代了工厂生产,大批工人就会失业转行,如果有才能的女性更多的成为了社会吃香职业人物,如政客、律师、建筑师、科学家、宇航员、石油大亨等(如今提到这些吃香职业,我们会发现脑子里性别标签会将它们男性化),那么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才能更低的男性就会挤不进去而失业转行,从而增加别贴上女性标签的职业中的男性数量(护士、美容师、秘书等)。人在流动,社会整体依旧是均衡的。在人工智能的未来,更多的新兴职业也会出现,对智能和机器化的研究和操控,吃香职业的版图上会新增更需要脑力而非体力的活计。但是,这就不得不引起男性的焦虑,毕竟谁都想在吃香行业中有更多的空间。事实上,无论在未来的哪种科技型行业中,女性都由于历史久远的社会氛围、文化教育、培养类型上,落后于男性的整体培养方向上很多,女性的科研人才,和有能力从事数学计算、空间几何、化学物理的,从大学专业里情况看就可见一斑(理科和上述吃香职业中男女比例),甚至于在本该女性占主体的文化艺术上,依旧是自古以来以男性天才为最多(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因此这似乎也不是文科理科的差异,而是整体教育、独立思想的培养和鼓励上,女性还远远的落后,导致现今男性占有更多高收入水平的职业,=资金、荣誉、地位更多,所以这就循环导致了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中,新兴职业依旧会以男性掌权占据主体。
社会某些不良关系中,依旧是女性依附于男性更多,远多于男性依赖女性的不良关系;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男女各自独立的良性关系。也有很多男性在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平等:总是让他们承担看得见看不见的社会责任,但不少女性在这样复杂的环境因素下,还没有成长的足够多和强的去分担某些责任(这个方面就懒得展开去说了)。
所以,谁掌握权力,谁就能掌握意识形态,谁就长此以往的创造出这样的历史;如果说看回历史的源头,女性失权的源头其实就是生理性的源头:性行为、生育机制,那么到今天社会的种种问题,依然可以从这样的源头出发。
说回电影,《女儿国的杰基》仅仅是改变了权力主体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像小说《我们》《美丽新世界》那样涉及到生理方式的改变,比如,女性不再承担生育,孩子由体外培育酿造……就已经成为了《女儿国》这样的反转。因为所有的事物,都至少能从两面去看待,“女性要生育所以更加缺少选择权更加可怜”,换一种观念就是“只有女性才能孕育胎儿所以拥有选择权所以更被敬重”;同样的,男性每一样生理机能也能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所以,这样的争论和解读本身是无意义的,而在于谁占有权力,占有了解读权,并将其中一种观念传播到所有人。但真正良好的观念,是“无论哪种生理机制,都无法缺少另一半的提供、配合,在生命的孕育上尤其如此,所以大家承担了一样的责任,享受同等的权利”。可惜,这种好观念也许被写在教科书上却不被广泛鼓励教育(性教育、两性教育的缺失),而且只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写在书本上;现实给人的影响和教育,却往往是前一种具有两性对立、比较的“教育”。
不得不承认,在权力位置的影响中,引起恐慌是不可避免的。在《女儿国的杰基》观影过程中,如果达到了某种投入,如果坦诚的面对这种哪怕细微的情绪体验,也就能够感受权力的影响。在女儿国的男人们包围王宫,举起了“男性主义”的旗帜时,若问我当时心态倾向于哪一边胜利,我只能坦诚的说,并没有倾向于被压迫阶层(男性),而倾向于了既得利益的己方阶层(女性),并不是怕变得平等或减少权力,而是恐怕社会自此又转变为了男权社会——说白了,如果脱离“平等”,而只有不平衡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人都宁愿做压迫者。那么,当一个有代入感的直男看这部电影,是否内心的诉求会截然相反,会希望男性推翻女性独裁,建立一个男权社会呢?如果在看一部虚拟电影时都能感受到这种倾向性,何况是现实中!无怪乎比起支持平权,现实中很多既得利益者还是希望加强“男性化”。
但是最令人心寒的还是一些言论,既对处于弱势的男性没有同理心,也实质上是对女性的贬低。比如电影中男主差点被三个女警强暴,有人评论“男主真享受”“可惜叔叔把那三人打死了”,评论的人估计是直男,而且这样的评论在现实中,也会出现在侮辱受害人的暴力中,“她被强暴应该享受吧,不然为什么不反抗”。首先,这样说的人无论男女,根本没有同理心,而且心理上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优越,在此人的意淫中,被多个女性“强暴”=同时和多位身材不错还年轻的女性多p,根本不理解“强暴”这个词的含义和背后带来的伤害;这种意淫,和女性说“我愿意被彭于晏温柔的‘强暴’”的意淫是一回事,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强暴吗?真正意义的强暴,是现实中的男子,很可能被几个四五十岁、满身赘肉和气味的大妈像狗一样侮辱,是意味着拳脚相加的暴力和伤害,是可能将你的手脚弄骨折只为发泄欲望,如果上述评论中的人能这样设身处地的看问题,还觉得男性被强暴是一种享受,那真不知道心理是怎么构成的。
那些文化语境轻而易举就可以组织成荡妇羞辱论调。很简单一个实例,如果观察比对,拥有很多届女友的男明星和拥有很多届男友的女明星下面的评论,对男明星虽然也有道德质询,但却并没有出现特别侮辱性的言辞(因为文化语境中,侮辱性词汇针对女性的要多得多),而对女明星却经常能看到一些不堪入目的侮辱。这和长久不平等流传下来的女性保守观、贞洁观、处女情结等等论调是紧密相连的。本质还是前面所说的权力,有权者“玩弄”无权者,资本家“玩弄”赤贫者,男性“玩弄”女性——这样形成了种种文化语境定势,而很少反过来那么说。
所以,无论男女,都是被塑造的,波伏娃形容的一切,套在两性中都成立,都能找到例子。
当然这句话本身也没什么意义,就像这世界既不悲伤也不欢乐,是我们赋予了它悲伤和欢乐。它像宇宙一样扩张,欢乐更多,悲伤也并不会更少。
只是活着,无目的的活着,有目的的活着,真实的活着。
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权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封锁的集权专制国家(类似女儿国+伊朗+朝鲜?),女人拥有绝大部分权利,军队以及政府机关都是由女人组成,一个女人可以同时娶很多个男人,男人却只能戴着头巾呆在家里搅拌浓粥。共和国由布布妮家族世袭担任国家元首。布布妮十六世上校就是这个国家的继承人(帅版+女版三胖)。影片开始不久,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元首、布布妮将军十六世就在电视屏幕上宣读国家宗旨:结婚、吃粥、以及向圣马祈祷以净化心灵。 结婚,是集权国家的驭民术之一,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必须让单身的人们通过婚姻组成稳定的家庭,使得单身者尤其是男人们(影片中则是女人们)不因为精力无处发泄而扰乱治安甚至发起暴动;原因之二,则在于提高生育率,为社会产出更多劳动力。 以我大天朝为例,汉朝法定女子过15岁不婚者,三十岁之前,分五等交税,每升一等加征一算,到三十岁加到五算,即一年要交六百钱(《汉书·惠帝纪》:“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卷三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领导就要给她找老公,逼其强行嫁人。到了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不出嫁,家里人都要跟着定罪,这就是《宋书·周朗传》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在讲究人权的现代社会,当然不能出台如此不人道的规定,只能改改宣传口径:把“妇女能顶半边天”改成“女性应该回归家庭”、“剩女可耻”,诸如此类。 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吃粥! 据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官方媒体宣布:“浓粥富含人类所需要的所有营养,能净化并促进身体机能,因此我们不需要再吃其他食物;大根是纯净的,它们慢慢在地底下成长,圣马靠食用大根维生,所以如果我们都吃大根,圣马要吃什么呢?难道我们想看到圣马饥饿倒地而死,只因我们的不耐与贪吃吗?所以我们不能再吃大根了!我们过去曾有机会饱食大根,但因为我们的原罪,因为我们的邪恶思想,我们已经过量食用大根……”很显然,政府号召人们吃粥,抵制食用大根(萝卜),并宣称大根这种神圣的食物,只能留给圣马作为特供,普通公民没有权力食用。杰基的叔叔偷偷种植大根,已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当然,特权阶级还是可以享用这种食物的,上校总攻就曾经郑重其事地拿出一个盒子并打开递给杰基,请他挑选其中的藏品——里面并排放着三根孱弱的大根。 当特权阶级和平民阶级的差别在食物上被极大地体现出来时,这个国家一定出现了相当程度上物资短缺。苏联解体之前,普通民众甚至排几个小时的长队也买不到一块面包,而领导层却享有充足多样的食物。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粮食极度短缺,但为了维持形象坚决不肯接受国际援——这一点直到后来杰基与上校结婚之后才有所改善——唯一能提供并且充足的食物就是浓粥。可以流出浓粥的水龙头通往每一家住户,那么浓粥是如何生产的呢?影片中,浓粥是大便经由一系列循环过滤系统生产加工而来的,它们经过了消毒和过滤等净化,理论上可以食用,但是这样的真相是完全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谁可以接受自己每天都在吃屎的事实?因此它就被掩盖了起来。说起来这里似乎有一个bug,杰基跟上校共处一室的时候两人也曾经拿着红酒杯对饮浓粥,上校是一国太子,总不可能喝大便加工成的浓粥吧?所以大概特权阶级的浓粥是真大米or米粉熬的,老百姓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是大便加工的。 类似情节在电影《雪国列车》里也有出现:末日来临,生命列车上的幸存者们中间出现了阶级分化,下等车厢里的人靠能量块充饥,能量块富含蛋白质,能够为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下等车厢里的人们一直以为上等车辆里的统治阶级也食用能量块,最后男主角美国队长君却发现,人家吃的是特供新鲜蔬菜水果和谷物肉类,不吃能量块,而作为下等车厢里的人们日常食物的能量块,居然是用大堆的蟑螂制成的。蟑螂和大便,恶心的程度有一拼。不过我很好奇,都到了世界末日了,去哪搞来那么多蟑螂?难道是用幸存的一小撮蟑螂大量繁育而成?那么这些蟑螂繁育生长过程中又以什么为食呢?本来就粮食紧缺,难不成还得找东西喂蟑螂?这样看来,还是吃屎比吃蟑螂更符合逻辑。 电影里,性别歧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当我们把极端男权社会中的男人替换为女人,就会发现,其实现实社会中部分地区的男权已经膨胀到了荒谬的程度。影片中的男性不具备受教育的权利,会写一点无意义的小诗的男子已经可以被人看作“才男”。政府机关和军队中几乎不存在男性,就连广场上参加集会的人当中也没有女性的面孔。男子不能裸露除了脸部和手之外的肌肤,只能穿着罩袍,同时还要忍受女性的压迫:男性要遵循一夫多妻制度,还要在家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女人可以随意对街上的男人吹口哨,或说下流的言语来挑逗男人,一个小小的少女都可以对着男人吐口水。不光是平民阶层,就连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家庭也深陷于性别歧视当中:上校总攻由于是男生而不能继承将军之位,只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伪装成女性以便掌管国家。这样反讽的情节让影片看上去十分夸张搞笑,然而只要笑过之后略想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可怕之处——现实当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两性极度不平等的国度,甚至比这还要恐怖严苛,比如某些中东国家。只不过现实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男性,而受压迫的则是女性。 如果说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还有一样特色的话,那就是搞独裁了。从将军在电视上的发言可以看出,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世世代代都由布布妮家族统治,布布妮将军女承母业,帝位已经传到了十六代。纵观历史上的大独裁者,大约心里都清楚搞独裁并非什么光荣的事,总是要师出有名,找些名堂出来,这名堂十之八九是宗教。于是就有了教皇,君权神授,有了政教合一,有了纳粹——如果纳粹也算一种邪教的话。对于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而言,他们的宗教大概就是圣马教。 在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马不是用来骑的交通工具,而是倾听人民祈祷的神物。影片中出现了好几次一群人围着圣马虔诚祈祷的镜头。男主还曾经写诗赞颂圣马,遭到了叔叔的嗤之以鼻。男主的叔叔作为一个民主斗士,去过西方很多国家,有着较高的文化鉴赏水平,然而却在播放美妙的音乐时被男主斥为靡靡之音,还被男主责问为何不穿罩袍,可见有时候被压迫者遭到压迫久了,脑子回路也不甚清楚,竟帮起压迫者说话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值得庆祝的是,最终男主在叔叔的帮助下骑上了圣马,将之前愚昧的信仰彻底推翻,换上了女性的军服混入了将军官邸,成功和上校总攻突破重重困难走到了一起。作为新驸马的男主跟随上校总攻的步伐,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新政策,广受民众欢迎。到这里电影似乎就应该结束了,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情节还在最后:上校总攻自曝男性身份,全国人民都懵逼了。影片在一位平民女性“这太大逆不道了!”的呼声中结束。这究竟会促进布布妮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两性平权运动,还是会使得民众在震惊之下产生再一次的暴乱?谁也说不清楚。
我里个天天,我觉得这部法国喜剧非常应该上8分的呀,所以我给它五颗星。
整部片子都非常黑色幽默,给人一种后现代独有的荒谬感,配乐很有特点也很应景。我看着看着甚至会有这是不是男版灰姑娘的想法。
布布妮共和国,男人着装统一包裹严实,女人服装也都是单调的深绿色,食物都是粥,人民没有蔬菜没有水果甚至连房屋、室内摆设都一样一样的,多么恐怖!衣食住都完全被控制,人民甚至也没有为此反抗,他们反而盲目崇拜天马和将军。而这个天马是既不高大也不漂亮的小马驹,这个将军是个极端残暴的老太婆,她甚至在演讲现场直播吊死囚徒,日常还直播用真人来练枪法。权利高度集中,本片最大的幽默就在于对高度集中权利的讽刺,无论这是男权还是女权。
影片中杰基的母亲因为穿杰基擦的过亮的鞋子而摔断了脖子,因为叙事过于荒诞反而减少悲剧色彩。老将军是死于女儿之手,因为她非要割杰基的舌头。这两位人物的死亡,我觉得反应了导演对于政治的看法,即极端权利必将灭亡,玩弄权势者必然被权利反噬,崩管灭亡以后是不是民主了,反正高度集中权利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当然杰基妈妈死也是出于剧情推进的需要。
女权社会中女人在外男人在内,男人开始喋喋不休女人开始趾高气扬,这也未尝不是对当前男权社会中一些不公正现象的讽刺。还有以片中女性的好色和饥渴讽刺当前社会男性爱被下半身控制的特性。
当杰基冲到皇宫无意间发现食物粥的秘密,再次讽刺了集权社会吃人本质,也讽刺了贱民的愚笨之处——他们吃的原来一直都是粑粑!!!!!
而杰基成为驸马后一系列的出访等社会活动,都展现了政治活动的虚伪之处。他大姨夫看杰基出息了马上跪舔也说明了这个人趋炎附势的本质,这块也是讽刺人的虚伪和奴性。
当然最后杰基和他心心念念的上将在一起了,二人高呼这是爱的胜利。这自然是爱的胜利,爱的魔力带给了这个国家新的变化,权利转换的后续倒是没过多展示。有意思的小反转是上校是男人,除了真爱无敌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也是男权社会的开始呢?虽然下面有人捣鼓大逆不道。
所以嘛综合来看这就是一部幻想片啊,男女身份的倒置,权利高度集中后人性的沦丧,以及最后真爱无敌的美满结局,通通全是幻想啊。幻想归幻想,好在也全是有现实的土壤,现实常在,讽刺常在。
之前我一直以为是讽刺宗教极端男权什么的,后来到灰姑娘片段觉得这片要给3,到后来感觉好像是把所有的都讽刺了个遍。没有中心,之前看了预告片还满心期待来着。噱头做得不错。
超五分电影。法国人果然是最擅长反讽,非常优秀而且非常有意义的电影。不建议当闹剧来看,真的,当一些事件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时候,我们只是当作事件,麻木地同情一下,而发生在男性身上的时候就显得那么荒谬。那么我们是不是时常默认女性“理应”是一些不公正的受害者呢?
我就说Jacky都不是处男了怎么能嫁给将军!
天啦撸,法国人的思维真的是完全猜不到啊!!撸管擦鞋跟害妈妈摔死、举报做鸭的叔叔结果发现爸爸的宝藏是假胸、和(弑母的)上校在一起之后发现对方是基佬。。。不过这样看一下,确实意识到蛮多平时没感觉的东西。
哈哈,这个反讽,这个犯贱,这个闹腾,这个转折,这会不会是女权主义者的乌托邦……我本是女儿郎,又不是男娇娥,那就嫁给女儿郎吧!
想象新奇,但并不觉得在宣传女权。
杰基即将被三个女兵强奸的时候,叔叔把她们打死了,求杰基的心理阴影面积。
前面剧情7分新意,最后一幕10分惊喜。
其实这是一部讲独裁的电影。还是王小波高明。他说了三个词,就概括了独裁的世界:无智,无趣,无性。不允许独立思考,不普及知识,就是无智;不允许多样性,只有单一选择,就是无趣;只允许繁殖,除此之外的一切以取乐为目的的性行为都禁止,就是无性。不管独裁社会编织的谎言如何,本质是一样的。
一时间竟然不适应把性别倒过来看……真正明白了女权是什么……编剧脑洞太厉害出乎意料
我以为男版灰姑娘就已经是最大的狗血了……
对男权社会和独裁者彻头彻尾的讽刺。最后的结局已经预见到了,但也觉得很有喜感。编剧脑洞确实大,领袖崇拜,愚民政策,女尊男卑,这电影黑出翔的点灰常多,政治反讽,性别歧视的反差,真是特别多的违和感,但也因为违和,才让人好奇想继续看下去吧。
反转再反转233333,我就说法国人民真是人干事!架空的这种设定棒棒哒!
真是今年喜剧最佳!!!各类讽刺层出不穷,全程高能无尿点,编剧脑洞大得令人吃惊,反转反转再反转!!!!太棒了哈哈哈哈哈哈!!!!!
浪漫国家的脑洞就是如此大,反讽的不要不要的。
这可真是神结尾。
一开始是撸片,后来觉得是拉片,最后原来是gay片…………
这个讽绿教国还不错,顺便好像还在黑我三胖。甘斯布那个假鸡巴做的很真啊,洛洛的鸡巴不知道真假,挺大啊。
除了被封神的结局,还要恶搞伊朗电影式的小清新加反乌托邦,讽刺方式还是有点过于表现对立的元素,设计个非民主政府领导人形象一定要参照三胖吗
6.4/嘿嘿嘿?莫名心酸又好笑。讽刺绿教和男权和独裁都掌握的挺好,可是最后的脑洞结局有点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