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大多数和常理不符合的或是会招致非议的事情,我们常常是不受控制的自我怀疑着,自我否定。我们的不自信,基本上都会导致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做一件事情,就是一直期待,期待着,直到我们害怕的事情有一天终于发生了。
然后,我们可以给我们自己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瞧,我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 我的害怕是有理由的 我不和你在一起 我不做这件事情是对的,
于是心安理得的拥抱痛苦。
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害怕什么来什么。搞笑的是,这方面灵验的程度比拜菩萨强多了。
爱情是什么样子的,爱情是二维的,爱情没有时间的维度,因为相爱的时候,只有你和我。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这是十多年前歌曲中的台词,也是当时梁静茹最为传唱的一首歌曲,但是《一夜到永远》中给我展示出来的爱却深深的印记到了永远。 大叔配萝莉的搭配让我们能够想到经典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而且现实中的中年男人配妙龄少女也是比比皆是,而小鲜肉跟中年丧偶妇女的搭配,除了法国总统以外,真的很难有更多,而现实情况是怀有俄狄浦斯情节的男性并不在少数。 故事的更要主要是: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比自己年轻20岁的青年,邂逅在火车上,相恋于一夜肉搏,而两个人在世俗的目光中显得格格不入,在世俗的流言蜚语中被诋毁,在世俗和爱情的选择上飘忽不定,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爱情总是包上世俗的外衣,因为那样我们才可以世俗的生活着,而穿上外衣的爱情,却已经失去了爱情的味道。在追逐世俗和爱情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选择了世俗,周围有太多的妥协和讲究,太多的貌合神离,片中有一幕提到男主与女主在餐厅吃饭,碰到了女主的同事,女主同事拿年龄差对他们嘲讽,而男主的回应却是:我们每天都做,你们呢?这句话打脸的不仅仅只有他同事,还有那些只有生活而没有爱情搭伙度日的你们。 真爱不易,而经历生活打磨过的人真的很难再追去那份自由的爱情,因为经历过的人们,往往忘记了爱情的本质,片中男主洒脱倜傥,而女主的心态被男主的老爸看穿,他直言不讳的说出了他们爱情的破绽不是源于外在,而是源于女主对自己的怀疑和不自信,而女主的这份顾虑是被世俗生活所带上的桎梏。我们之所以怀念初恋,其实并不是因为那是单纯的,而是当时我们追求的是真爱。 男主和女主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慢慢了解彼此的意义,才懂得了爱情的真谛,才让卸下世俗的伪装,而电影最后用了“我想和你一起变老”、“我已经老了”的对话告诉了这才是残酷的现实,无论选择世俗还是爱情,唯一不变的就是时间的流逝。 时间无情,生活砣砣,珍惜当下。
在对剧情的流水账叙述中穿插了我对影视技巧的分析,和对剧情引申的人类心理的思考。在意被剧透的,可以看完片子再回来。
男人在火车上开矿泉水喝,坐在他对面的女人是研究水质的博士,出于职业习惯,她注意到这位长相帅气的男人手里的矿泉水瓶盖没有开封后的声响。
她提醒男人那瓶水可能是私人灌装的,最好不要喝,还就地做了个实验。
在这样的激将法下,男人喝了,然后遵照科学地吐了。
男人还在厕所吐的时候,火车突然出了事故,男人直接下车,在路边拦了辆卡车顺风车。
女博士隔着窗子看到,也提着她的大箱小包跟了来。
两人都有赶时间的理由。
男人是职业扑克手,赌资里还有其他人的“投资”,需要准时参加比赛。
女博士则是作为研究所代表出差中,想要和斯洛文尼亚当地政府做笔大生意,自然也是不能爽约。
老实的女博士在谈判中被会忽悠的意大利人打了个全败,生意黄了。
她丧气地回到酒店,一个人跑到酒吧喝酒。
没想到,吧台遇到熟人。
本就存在的性吸引力、再次相遇的缘分、在异国的同间酒店,这些元素彼此发酵,催化了后面的事。
在Pick-up Artist(把妹达人)看来,“转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如果你想追一个女人,在酒吧聊出相互好感后,最好说个借口换个空间待。
比如,“好闷,我们出去透透气?”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你远离了场子里的所有潜在竞争者;二,两个人以固定姿势聊久了天儿,很容易就会产生烦躁心理,换个空间能带给你们更多的聊天灵感,也可以给对方更多的新鲜感;三,从声色场所转到更生活化,或更私密的空间,会激发对方想与你更进一步接触的潜意识。
在女博士聪明地示弱“我最不会的就是扑克”后,作为职业扑克手的男人顺势讲,“要我教你吗?”。
都太会聊天儿。
于是,两人就一起坐在路边,就着月亮、星星与晚风进行了露天扑克教学。
当然,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后来,就上了床。
这部片这两周一直在豆瓣电影口碑排行榜上。
因为是电视电影(2015-11-27德国电视首映),看之前我并没有抱太多期待。
在片子里,男主的模样老少通吃,44岁的女博士喜欢,博士35岁的女同事喜欢,看这花痴脸(图左1):
女博士20多岁的女儿也喜欢。
这位瑞士男演员 Marc Benjamin 的确迷人,我甚至认为,这片流行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他。
另一方面,除了演员的高颜值,这是部非常“观众友好”的片,很流畅。剧本一环扣一环,摄影、剪辑、音乐等也紧紧扣住人物心理,增强了表达。
有很多细节表现出编剧和导演的聪明。
例如,
1
因为火车出事故,女博士在跟着男主上了卡车后,两人正式认识,彼此自我介绍。因为我们的观看,角色间的自我介绍也成了角色们对观众的角色陈述。于是,我们知道了他们的名字,和职业。
2
女博士出差期间接到电话,电话内容让我们知道了她的情感状况:她不是单身。
3
在女博士与男主一夜情的片段,导演将镜头分量放在了两人急迫地想剥下衣服的环节,而没有展现真正的上床画面。达到的效果是:成功传达了干柴烈火般的激情,又让片子守住了电视电影该有的尺度。 (规则内的艺术创作)
一夜情后,女博士在男主醒来前就离开了。
男主直接跑到女博士上班的地方找到她。
当初两人也没有留电话,怎么就那么容易找到了?
剧本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首先,他们自我介绍时用的是真名,说的是真职业;其次,男主通过女博士真实的名字和职业去网络搜索,找到了很多学术论文,从而顺藤摸瓜找到了女博士的工作场所。
女博士是离异(有一个女儿),有交往对象的状态。男朋友就是她在研究所的顶头上司。
男主来找她的时候,这位男士也在。
“那位银头发的先生挺不错的”,男主说。(笑)
有伴侣且在意同事眼光的女主十分紧张,男主则很放松地撩着。两性的追逐关系中不就是这样,拥有越多的越恐惧失去,一无所有的人则最勇敢。
这些让人小鹿乱撞的招术,配上深情的眼神,对女性来说就是绝杀:
看博士这表情……
之前从面相上我们能看出女主和男主的年龄有一定差距,现在,终于明确了,两人之间有21岁的差距。
想一想,你在念大三努力面试找工作实习机会的时候,你未来的终生伴侣刚刚有了在这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哇~~~”。
周末,女博士的“银发家伙”亲自准备了居家浪漫晚餐。
而女博士的心却完全不在。穿着蝴蝶纹样上衣的她,心里也像蝴蝶乱舞。
烛光、葡萄酒、甜点,男朋友精心准备的周末压不过她的痒。
她决定回家,扔下吃了半截的晚餐。
“周一见”,她说。
照着胳膊上的数字打了电话,把小情人call来做。
裹着床单去开门,也是简单粗暴。
事后烟中,两人聊到了“以后”。
第二天女博士干脆请了病假。
晚上她跑到牌局去找男主。
男主无心恋战地叫暂停,领女博士到了电梯间。壁咚、一把拽掉她的内裤。“我只是想要我的护身符。”
一夜变成两夜,两夜变成三夜。
计划在德国停留两天的男主,当晚又回了女博士家。
没想到博士的女儿(上段婚姻的)回家刚巧撞到了自己母亲和男主同床的一幕:
女儿看到母亲找的小情人,避免不了惊讶和生疑,她质问男主到底图她母亲什么。男主的回答也相当酷:
女儿这边的疑虑还没解决,博士的男朋友又因为担心博士的“病”前来探望:
男主装作女儿的男朋友,在老先生面前做着戏:
这是男主离开德国、出发到巴拿马的日子。女儿和男友的不期而至,毁了博士和男主最后独处的三小时,变成复杂的早餐局面。只有老先生不明真相,其他三位都在演戏。
女博士和男主压抑着彼此的情感,眼里都含着泪。
男主起身跟女主告别,靠近时,嘴唇迟疑了一下,最后落在了脸上,轻声地说“保重”,离开时牵动了女主的头发,而女主的双手始终摆在身前的餐桌上,像是被绑住了。
直到男主推门离开,女博士看着他越来越远的背影,抑制不住地大喊。
“回来!”
火终于烧透了纸。
老先生的预言没有成真,五年以后,女博士和男主还生活在一起。
男主的性欲依然高涨、做了金融业的工作、在女主化妆的时候为女主做早餐……两人会为家庭琐事争论,但丝毫不影响两个人间的感情。
所谓“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危机还是来了。
01
年龄的钟嘀嗒,临近50岁,女博士的压力越来越大。
前男友求复合失败后,还吓唬她:
女主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
“我想认识你父母”,她说。
去到男主的父母家,女博士在知道男主的母亲是私人助产士后说,“我女儿最近也在家里生产来着”。本来想套近乎,却暴露了自己已经做了外婆。被指出后,她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
男主的父亲则直截了当地反对了这段感情,原因不是女博士年纪大,而是他察觉到女博士自己也不确定这份年龄差距太大的恋情能成。
02
前几天还在向女博士表白,问有没有机会的前男友,娶了她办公室里的年轻女人,请她出席婚礼。
03
研究所的董事会在了解到女博士的非主流恋情后,决定重新考虑给她的升职offer,他们说更想要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04
女博士提前回家,撞见男主在家开的公司派对,他正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同事坐在沙发上聊天,看上去很暧昧。女博士情绪崩溃,男主搬出了家。
遭到男主父母反对、接到前男友结婚请柬、升职失败、感情生变(女主认为),这些事在几天内接连发生。
在女儿的帮助下,两人在博士前男友的婚礼上重新见面。
“你这几天去哪儿了?”
“你真想知道?”
“对我们俩重要吗?”
“不重要。”
女主没有追究男主的去向。
复合后,两人决定结婚。
女博士也厌烦了董事会那一套,提出了辞呈。
试婚纱的当天,男主的女同事找上门,说怀了男主的孩子。
就这样,女博士的工作没了,婚也结不成了。
博士没有听男主的解释,两人又分开了。
男主和女同事组成了特殊“家庭”。
又五年。
博士带的学生中,有了对她感兴趣的年轻人。
因为被年轻学生追求,博士想到之前与男主的那段恋情。一跑神儿,出了车祸。
女主在医院昏迷的时候,男主前来探望。
在男主每天爱的呼唤下,女主终于醒来。
出于想让母亲继续平静生活的心理,女儿阻止了男主和醒来后的女主见面。
男主恋恋不舍地离开:
女博士跟女儿说自己昏迷时梦到的都是男主(因为男主一直就在她身旁陪着叨叨叨啊)。
太过想念的女主找到男主的家庭住址,在大雨中驾车到达,刚想下车,结果撞到一幅美好家庭图景,就又开走了。(但其实我们从男主和女同事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住在一起,只是共同抚养着孩子)
女主开走的时候,男主认出她的车。
女主边开车边接起手机荧幕上显示的陌生号码,“哈啰”:
“在你后面”,电话里熟悉的声音说。
摄影机的焦点变化让我们看清后面跟上的男主。
或许?
男主一句“我想和你一起变老”想必会融化不少女人的心。
不知道这次女博士会不会选择跟他一起。
只是我想,之前他们一起去见男主父母时,那位爸爸说的对。
感情是需要自信的。
对自己自信,同时也信任对方。
林夕的一首《暗涌》写得透彻。
(此处公众号里有插歌,豆瓣不支持此功能)
杞人忧天地担心,就仿佛在等待着天塌下来似的。如果你大声呼唤它,坏的事情就一定会听到你的召唤,拼命向你跑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关于因为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而产生的焦虑,我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人的心理源于你看事物的角度。当你不再依赖他人的眼光而活,能量就节省了下来,可以用到增加生产力上。而生产力的增加,可以让你比忧心忡忡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目标,这个是可控的。而年龄这种东西,是有着自己的步调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等长,但依据人使用它的方法,又变成了不公平的配给。岁数不重要,每一年度过了自己想过的日子,且正在去往想过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保持着这样的信念,每天就有无数的事情要忙了。
这世上的人生就像一首首的歌,有行板、进行曲,也有freestyle。不要中了“坏人们”的圈套,扰乱了自己的节奏。
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原创by 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你喜欢和异性谈恋爱,就说同性恋太恶心;你喜欢和年纪相仿的人谈恋爱就说忘年恋太变态;你喜欢吃猪肉却无法忍受别人吃羊肉;你喜欢纯天然为什么要诟病别人借助整容来追求更美的自己…太多太多的你喜欢,太多太多的你认为,我就想问问你是谁。你喜欢的就一定是美好的?你认为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你知不知道这地球上有多少生灵,多少人类,难道所有这一切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同一性?那这世界还有什么色彩可言,生活就是体验的累积,因为允许多样性地存在,我们才会有各种各样奇妙的体验。所以我希望我们都能抛开偏见,去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他们,因为我们从来都只是我们自己,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体构造、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我们唯有尊重。 我们只是偶然路过地球的一群小生灵,我们很渺小、很脆弱,我们不知道明天和 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所以如果我们彼此之间还要针锋相对、互相排挤而不相互温暖,那原本转瞬即逝的生命不免又多了几丝悲凉。 所以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勇敢地做你想做的吧,拥抱你想拥抱的人,爱你想爱的人❤️
电脑内存不够,已经删了很多片,不过这部还保留着,总有种特别的吸引力。
一个40岁的女科学家和一个20岁的扑克手之间的爱情。我很偏爱这种禁忌之恋。
免不了会发现些硬伤,但还是很好看。
真的会有那种很确定的爱情吗?
真的会找到适合生活在一起的人吗?
真的会一直一直(永远)在一起吗?
我特别佩服Tom,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他对艾娃说,她是第一个能让他想在一起的人。她对艾娃说,他再也找不到如此适合他的人。
即使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矛盾,年龄的差距、性格的差别、为人处事的不同,艾娃还一直对这段感情很不自信。
即使他们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亲友的质疑,同事的瞠目结舌,女儿的不认同,甚至因私生活牵连到工作竞争。
本来嘛,艾娃就应该和那个和蔼的老爷爷(也是研究所的上司)在一起将就着度过余生。本来,汤姆也该和他年龄相仿的人一样、玩几年耍两把,再想之后的路。
也许大家都告诉你,你该这样做,你该这样想,这样才正常。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你了解你自己吗?
像早熟的Tom,他清楚且理智的认识自己对艾娃的感情不是开玩笑,艾娃是适合与他共度一生的伴侣。像艾娃,她其实一点也不喜欢那软绵绵的老绅士,她喜欢充满激情与荷尔蒙的爱与性。
但是人真的会对自己的感觉很确定吗?
也许你可以将就的,也许你慢慢就适应了,也许那只是一种恍惚的理想。你想,为了抓住一点点自主你要去冒险、你要去开辟道路、你要在流言碎语中前行,你要在犹豫彷徨中挣扎选择。
你敢吗?你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吗?你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吗?你能承受走这条路所要付出的代价吗?
一个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结合,一段太易变而找不到安全感的爱情。还有两个人其实很不相同,在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冲突。
Tom与艾娃的也多次吵架甚至分居。
一次是因为孩子——艾娃觉得Tom喜欢小孩,而自己已经无法生育了、但Tom一直强调自己更喜欢和艾娃在一起宁愿不要孩子,可是艾娃还是不相信。
一次是因为年龄代沟——Tom在家和同事一起开party为了庆祝股票赚了钱,但那天艾娃回来看见Tom和一群相仿的年轻人在一起high时心里就起了疙瘩,尤其一青春美女还在那对Tom暗送秋波。
上两次的本质原因其实都是艾娃的没有安全感、不相信Tom对他俩感情的坚定、不觉得他们的感情会长久。
终于,艾娃经过种种,终于相信了Tom,不再害怕其他人知道这段恋情,也开始正视Tom对其的感情,甚至两人开始准备结婚。但是戏剧也许就在于,当艾娃开始相信Tom时,有个女孩却怀了Tom的孩子。
一切好像一个笑话。
是呢吧,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工作甚至连女儿都有了孩子的老女人终于准备直面自己内心,终于准备不顾一切的和Tom定下终身,把自己托付给一个很具有不稳定因素的年轻男子时,结果,真是猝不及防。
也许在两人谈恋爱期间外出打个野炮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其实也并不影响感情。但是艾娃太害怕那一直担心的事情真的成真,所以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骤熄。
当然,最近还是在一起了哈哈
最终艾娃明白,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对方都已经深深的烙印在心中,融入骨血,浸入生命,无法分开。所以不管两人之间产生了多大的矛盾,经历了多么狗血的事情,遭受过多大的命运的捉弄,承受多么大的压力,他们都会选择在一起。因为只有对方,才能让自己感到踏实。不管在一起会有任何的代价,都比不过失去对方,所以他们不会放弃对方,只有面对,两个人,共同承担。
我一直活得浑浑噩噩(也许现在也是),失去了才知道,自己的无所谓和逃避不是因为潇洒,而是因为懦弱。我应该要清楚,我应该要会坚持,对我所在意的人,对我所在意的事,尽量努力做到不再给自己第二次后悔的机会。
我一直觉得,只有强大,才可以深爱。我也一直相信,会有如此确定的爱情。当然我也同样确信我现在无法拥有如上所述的感情, 所以更有感触的是这电影所隐约透露出来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不管是对自己的感情还是对自己的人生。
(文/杨时旸)
“我想和你一起变老。”“我已经老了。”有哪句情话比这更浪漫,又有哪句情话比这更残忍?
爱情到底有没有正确的形式?门当户对还是青梅竹马?或者换句话说,爱情能否用“正常”和“异常”来界定?姑且不论性别取向,只说年纪悬殊和阶层差异如果过大,似乎都令人侧目,任何一种文化中大都如此,程度不同罢了。简单粗暴地总结,《一夜到永远》讲述的就是一个老少恋的故事,一个女人和一个比自己年轻20岁的男人邂逅、相恋,面对世俗的质疑目光,面对周遭的文化压力,面对两个人都想跨越但终究难以逾越的鸿沟,到底该如何抉择的故事。
拆解掉这个故事之后就能发现,它近乎一种童话的变体,一段与世俗对抗,超越偏见的爱情——一个靠打扑克为生的浪子邂逅了一个中年女科学家,一个风流不羁,一个按部就班,无论年纪、阅历还是成长背景,看起来两个人都不可能真的走入爱情。他们的一夜缠绵不过是两条奔赴不同方向的直线偶然相交于一点,之后,原本应该分道扬镳,但谁成想两条直线开始缠绕。
这个故事一边展现着动人的爱情,一边展现世俗人心,偏见与执念,同时一点也没有隐晦地展露着真相——即便是再浓烈的爱也终究无法稀释某些人性困境。
女人其实是独身,女儿也已经长大,她的感情完全是私事,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心里都默默涌动着禁忌,即便欧洲的文明开明又包容,即便法律与此无涉,但人心内的藩篱一直坚不可破。很多人把这种“老少配”的爱情当做某种需要挤眉弄眼对待的事情——觉得各方一定各有所图,图财,图色,近乎一种交易。女儿第一次看到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男人在母亲房间里出没,脱口而出的就是,“你想要她的钱?”而女人的同事们则都有点嬉皮笑脸地揣度她和男人的床事。一个春心不泯,一个图谋不轨,这就是世俗人心中对这桩爱情的判决。但忽悠五年就过去,两个人像所有夫妻一样,琐碎也恩爱,按理说,所有人都被打脸,他们两人自己更该彻底接纳这份选择,但偶遇朋友,踌躇之后,女人还是会介绍,“这是我的一位好朋友”。有些障碍横亘在心里,亘古不变。
有趣的是,故事里还有几段爱情,比如,在邂逅年轻男人之前,女人和自己研究所的同龄同事在交往,那段感情是被认可和接纳的,而分手之后,那个男人娶了一个小自己很多的同事,婚礼上也宾朋云集,即便年纪差距,人们的鄙视链也泾渭分明,男大于女尚可接受,女大于男,近乎倒错。而女人在职场的升迁晋级也被刁难,在旁人眼中,她找个小男友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逾矩,而在讲求规则和秩序的职场文化之中,这似乎意味着不可靠和不成熟。
而检视一圈,最令人感动的是年轻男人的父亲,他直言不看好这桩感情,但不是因为自己抱不上孙子,也不是因为年纪差距,而是因为女人对自己的怀疑和不自信。这父爱降临得猝不及防,他愿意儿子幸福,只想推动和自己年纪一样的女人更加勇敢。
有的人困在了象征里,有的人困在了偏见里,有的人困在了世俗规范里,而在这一切面前,爱情到底有多强大,又有多脆弱?
他们准备结婚,但发现男人和一个年轻姑娘劈腿,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又泄掉。你说,他们之前的爱情不坚贞吗?但是,这结实的欲望不也还是拿下一城?可这又说明什么呢?生活总会声东击西,让所有人不明就里。
《一夜到永远》当中的时间都用一句话带过,五年,然后又是五年,原本膨胀的时间被压缩地呈现之后就更加残酷,只有身处其中的人自己知道,自己被时间磨损了多少又加固了多少。最终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在分离多年之后,即便女人又平添了皱纹,即便男人已膝下有子。这算是童话般的结尾吗?算是吧,可它有着如此之多的现实蹉跎,或者也不是吧,但难道连这样的爱情都还没资格被称作完美吗?经历过坚强和软弱,有过厮守和撕扯,最终还能挽手融入这世琐屑的世俗生活,这也算得上爱情的一桩杰作。
所以,爱情到底该是怎样的形状?所以,爱情又到底能不能用正确和错误去区隔?
相遇时男23,女44。同居五年,又分开五年,原来爱情真的可以不论年龄,这爱情童话,我竟然信了。有一个爱自己的人,不论年龄,性生活美满的一起变老,这样当然很好……(对面楼的女人又在电话里歇斯底里了……电话那头的人怎么受得了?所以,你永远不知道一个陌生人的煎熬。)
现实的点在于女生因为爱情的选择受到的目光,不现实的点在于男生几乎没有一点年轻男生的不成熟没担当。
感谢还有导演给我们中年妇女拍撸片🙏 ps:再甜一点好吗我不怕齁
颜盛极,令人心碎。其他的都不重要。
德国人版“法国总统马克龙”
给女人发糖,给男人开方。虽然是电视电影,但是非常细腻。编剧、表演、摄影、导演、造型,都起到了加强角色心理的作用。这世上的人生就像一首首的歌,有行板、进行曲,也有freestyle。大胆的爱总要小心翼翼。
B站在线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046491/ 喜出望外的影片。
不是年纪,不是职业,不是家庭,阻止爱情的永远是自我怀疑。十年再回首,佳人仍在否?
男主越到后面愈发出落得标致啊
忘年恋无法调解的岁月难题。这段爱情不够浪漫动人,也不够写实残酷,两段五年后的时间跳跃更加显示出了剧本的单薄;没有太精妙的台词,人物角色的情感也不够充足,剩下的便只有话题性了。两星半。
男主某些深情款款的特写真的好像年轻版的梁朝伟!全程没什么起伏转折,感觉就是带着bgm的中年女性爱情流水帐,忽然之间五年了,忽然之间又五年了,看得我简直心痛:人生哪有那么多五年给你在犹豫中浪费啊!
忘年交,三十四十女人的爱情,好吧,我觉得很缥缈的感情,不是很现实
宽容的世界真美好
难得
充分满足了三十岁以上老阿姨们的玛丽苏情结,这里有小狼狗同款的小鲜肉。
忘年恋竟然写的比同性恋还艰难,女主又不是老太婆,男主又不是未成年!4分全给男主颜值。
女科学家与年轻扑克手共度一夜,女方的疑虑与男方的从容随后更引发逾十年的忘年曲折感情。影片通过作为情感核心的女主角视角所反映的社会态度等同于将弗洛伊德的“超我”建立为潜在文本,时间跨度更令另类感情超越话题本身而成为角色的漫长学习过程,这些均为本情节剧把握戏剧与心理冲突的明显长处。
忘年恋属于极小概率的事件,而一旦发生绝壁是真爱。所以忘年恋是一种成功概率极高的爱情模版。
只有体验过才知道Tom多么真诚勇敢
生活中不少这样的例子,多发生在名人身上,老牛嫩草,梨花海棠,总感觉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善始善终的乏善可陈,片中的故事是一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