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学派(Berliner Schule)的美学追求是放弃经典宏大的叙事,回归到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进行精准细致的描述,使电影观众看到德国社会的真实状况。同时,这批享有共同美学特征的导演大部分来自西德地区,影片也常常采用较为主观的视角对主题进行处理,因此,柏林电影学派的作品也可以被解读为从西德视角出发,对变革中的社会所作的回顾式纪录。从影评人对这个电影流派的概述里,自然就不难理解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作品中不断消解戏剧化的叙事方式,以及暗藏玄机的时代背景交待。
在《芭芭拉》这部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影片里,佩措尔德将这种云淡风轻的美学风格发挥到极致。镜头拍摄寡言少语的女主角乘坐电车,骑自行车,冷漠对待医院同事,谨小慎微地避免引人注意。这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在不断还原出冷战年代下东德社会的特殊环境与生活质感,同时也刻画出女主角的性格。剧本里没有正面交待很多关键的信息,比如像她为何被贬到穷乡僻壤的小医院,秘密警察随时上门搜查的触目惊心情节,还有那些被送到医院救治的青年男女究竟所犯何事。然而,细心的观众依然可以在生活流的细节和对白里逐渐找到相应的答案。
导演并不志在要拍摄那种让观众猜谜的高智商影片,相反他用作者化的手段准确地描绘出东德社会的生活点滴。所有的戏剧化情节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并没有太过刻意制造剧情张力的段落(除了逃走女孩在女主角准备逃亡的夜晚造访这个令我意外),人物角色的情绪波动与感情变化甚至是难以察觉。然而,观众却能在纪实风格的日常生活流场景里逐渐感悟出这个压抑人性,禁锢自由的社会环境。女主角由始至终的目的都是想方设法逃离这个社会,奔向光明自由的国度。
全凭有女主角Nina Hoss出色的演绎,她小心翼翼的行为动作,脸上转瞬即逝的神态表情,甚至是对男主角那句漫不经心的“谎言”(周日早上会来给男孩做手术),都能让观众感觉到她内心极其强烈矛盾的抗争。一方面她想离开,另一方面却遇上心仪的爱情,两者取舍之下,她拱手将自由送给年轻的少女,最终选择回到那个不自由的环境,与相爱的男人继续厮守终生。这根本不像是常规好莱坞大团圆经典结局,却意外地契合那个特殊年代下普通人的命运选择。于是,影片又再次回到柏林电影学派的美学风格轨迹上,淡化戏剧性的情节,令故事更接近平常生活状态,留下似有若无的气氛与片段让电影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仍然能回味无穷。
女医生Babara因为企图从民主德国逃到联邦德国未遂,而被从柏林调遣到一所乡村医院工作,一开始她根本不和周围的人来往,直到医生Andre主动和她接近。医院里新送来一名女孩Stella,得的是脑膜炎,在Babara的细心呵护下逐渐康复。女孩却又因为怀孕了而被送去东德的劳教所。而另一方面,Babara在男友的帮助下积极准备下一次逃亡计划。虽然她还要不时地遭到东德警察的搜查,但是她隐藏得无懈可击。医院里又送来一名自杀未遂的男病人,Babara认为他需要动手术。Andre决定在周六晚上对这名病人进行手术,需要Babara的协助,而周六晚上正是Babara要进行逃亡计划的时间。正在她准备离开家的时候,Stella从劳教所逃出来找到了她.....
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与它发生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即使不是写在当时的年代,历史留下的疤痕总是难以抹去的。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冷战,东德的专政(暴政)使得东德人民冒死翻越柏林墙前往西德,其中不乏优秀的技术型人才。
该影片描绘这一专政其实是很隐晦的,故事其实是以芭芭拉与安德烈的情感作为故事线展开讲述的,芭芭拉是一名优秀的医生,影片以芭芭拉被下放到乡村医院开始进入故事,而下放原因则在随后徐徐道来。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都会让观众在内心一直存有疑问,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情愿“把影院坐穿”。
芭芭拉一开始拒人千里,不与人交谈,吃饭也是单独去吃,她是把自己孤立起来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因为她一直都在策划逃走,由她在西德的情人帮助,这个情人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两次,每次只是展现人生最原始的需求——性、金钱,但是芭芭拉不快乐,好的情感应该是让对方积极的、快乐的,不是吗?情人告诉芭芭拉他挣得钱足够他俩花了,而热情的安德烈有自己的追求,芭芭拉有着高超的医术,她自然有自己追求的价值,会更注重精神层面,所以芭芭拉最终会留下,才是必然。
但会怎么留下,这个过程便是故事要讲述的情节了。作者安排了安德烈两次车载芭芭拉、一起治疗两个典型病患,以及安德烈讲述自己下放乡镇的原因和对名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芭芭拉找回本真的自己。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缓缓向前推移,不会觉得突兀。故事结尾安德烈被告知芭芭拉不会再回来了,他那般失落,待到天明芭芭拉出现在病房,两人不语,一个眼神的交流,便足够,也足以让人欣慰。
影片以人物最原始的情感为基线,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即使众人都选择逃离当下,但唯有爱可以让人义无反顾地留下。取与舍、得与失,全在于自己所追求的信仰。
好片。导演讲了一个好故事。极简单、白描的手法。要静静地去看,才能发现在平淡叙述下蕴藏的情绪转变。最后哭了,为结局加一分。伦勃朗的画、肖邦的夜曲,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没拿历史背景说事,仍然是一个非常时期的爱情。
舍己所欲,施之于人。冷漠的脸,滚烫的心。
想念[四月三周两天],不过这片其实有点温馨
想找个片子解闷来着,结果更闷了。
三星半,其实是一部爱情电影,高压和贫穷的这边有温情脉脉的点滴,富饶和自由的那边有幸福幻想的憧憬,最终良善让她让出了希望的大海,透过伦勃朗的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不是《为爱出走》,而是《为爱停留》。一切皆好,唯独有点淡,恰是这点淡,又让人回味。
柏林电影节第三天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好看的一部啊,虽然故事并不新颖,但各个细节和技术环节都很出色,男主角又那么cute,恰到好处的小幽默和爱情戏,似乎一切都无懈可击。
7分。其实我更喜欢《为爱出走》这个意译的片名。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强化那个时代东德那压抑的气氛与影响,而更多是专注在爱情的渲染上。全片几乎没有音乐,让故事呈现出一种冷酷的写实感。就像寓言故事里那病入膏肓的少女所做的,女猪的确是没有”出走“,而是停留了下来,但这真是为了男猪么?
政治电影最没意思了。我们要反思的是人性,而不是体制。那个西德幻影的实际存在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都可以体会,而叙事,却故意在回避。与其挞伐一段历史,不如通过历史反思我们的今天。
三星半。极度暧昧的表意,透出一丝女权主义的味道。必须集中精神分析每一处转瞬即逝的细节才能感受到俄罗斯套娃般的情绪。继07年《耶拉》让Nina Hoss拿到最佳女主角银熊,今年Christian Petzold终于拿到了最佳导演银熊。不过这两次拿奖我都觉得差点火候。
美服化道无可挑剔,对东德小镇气氛把握得也很精准,但是剧本真是让人呵呵呵。我就是不能理解女主的献身精神,虽然剧本说,这源自1)自己监狱生活,2)Stella在集中营怀孕,很可怜3)女主爱上了男主。但是还是呵呵呵。高贵冷艳了90分钟最后崩盘就是这样。
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不要被剧透,否则乐趣大减,它的叙事藏得很深,都靠各种不被轻易道明的细节,把观众一直被蒙在鼓里,最后真相大白了,虽然回头看一切故事其实挺平淡的,但那份浪漫足以弥补缺憾了。喜欢这种冷峻的故事,更迷人是电影骨子里的那份善良和悲悯之心,天朝的导演最缺的这个!★★★★
清冷凄美平静下的暗潮涌动~
如果我们暂时抵抗不了邪恶,让我们努力把善良留下来。
计划出逃的芭芭拉最怕引人关注,电车上的一个眼神、窗外的一声急刹、突然造访的邻居都令她警觉。男医生偏偏不识趣,端来咖啡载她回家,钢琴调音插座短路西德香烟,连藏着秘密的木十字架都谙熟于心。他就这样令她神经紧绷,爱情却如潮水拍打生活。活在伦勃朗的画里,无视监禁的目光,爱情是解剖的手臂。
德国这种冷叙事,配乐都基本没用到。冷中人性的暖更是难能可贵。三星半
影片里最美不过田野里萧飒的风声和摇晃的树木。还有那一看就冷入骨髓的海水。看到结尾芭芭拉和安德鲁对视的眼神,好像突然又不懂影片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却突然想起高中政治老师每次说电影结局时都会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死亡啊。”看到豆友说是为爱停留,真的是因为爱吗?恐怕说不准吧。
坏的时代,好人不相识,亦是知己。
审视198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女医生芭芭拉。关于她的生存状况,存在意义与价值观,脉络清晰地反映着当时那个世界的种种偏离。色彩绚丽的镜头后面却是极其冷静而思辨性的探讨,也许直观所感觉到的是强烈的冷漠,可不知在其后面却有很多淡淡的忧伤,爱与期待!PS:反法西斯防卫墙的自由祭奠!
有些导演太会叙事了,每一秒都没有脱离这件事。
叙事风格,静水,流深。入戏比较慢,越看下去却越有张力和温暖,冷漠至心动至留下,一股力量缓缓流溢,当收尾一对火辣会意的眼神对视,为他们心生憧憬,我相信他们之间肯定会相爱会一直下去的。遗憾,女主身材虽优美可冷峻的面孔有点似鼠脸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