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我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生活就是生活,活着就是活着,
从没有理由/意义/价值不能活。
到绝望时候还可以相信奇迹/上帝。
到有上帝又能怎么样,怀疑论/荒谬。
*公爵说在等待被砍头的时候的描述。
公爵确实有残疾。但是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公爵残疾影响了他,让他不计后果。不承担生活的责任。
女主也是疯子,
都没有承担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后果。是,我是说他们没有接受审判。
是,审判不是必须的。
是 矛盾和复杂让我也体验疯了。
是,没办法解释/改变不就一直发疯嘛,
是,这也是局限性。
“一张令人惊奇的脸!”公爵答道,“我相信,她的命运一定很不一般。脸是快乐的,但是她一定受过很大的痛苦,对不对?这双眼睛,这副颧骨,以及脸颊上端,眼睛下面的这两个点,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副高傲的脸,非常高傲,就是不知道她是否善良?”
“第二,她过去的性格完全变了,过去她的性格是羞怯的,像中学生一样捉摸不定,有时候天真活泼而又与众不同,因而显得十分迷人,有时候又落落寡欢、若有所思、大惊小怪、多疑、爱哭和不安。”
现在则不然:一个异乎寻常和始料不及的尤物,在他面前哈哈大笑,对他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并向他开门见山地说,除了深深的蔑视以外,她在自己心里从来不曾对他有过任何特别的感情,在最初的惊诧之后,紧接着来的就是令人作呕的蔑视。
他现在与之打交道的这个女人,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这女人不仅威胁一下就算了,而且说得到做得到,主要是这女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而且世界上任何东西她都不放在眼里,因此也就无从诱惑她。这里显然另有一种东西,暗示某种精神上和心灵上的骚乱,——它类似某种浪漫主义的愤懑,而且天知道这种愤懑向谁而来和因何而来,它又类似某种失去分寸、永无餍足的蔑视感——一句话,是一种在上流社会看来极端可笑而又绝不容许产生的感情!
娜斯塔霞·菲利波芙娜不珍惜任何东西,而最不珍惜的是她自己(需要有非凡的聪明和洞察力,才能在这时看出她早已不再珍惜她自己了,才能使他这样一个怀疑派和上流社会的无耻之徒当真相信这种感情的严重性),她可能自我毁灭,无可挽回地和岂有此理地自我毁灭,哪怕去西伯利亚服苦役也在所不惜。
这张脸上似乎有一种无边的骄傲和轻蔑,几乎是仇恨,与此同时,又有某种信任的、厚道得令人吃惊的东西。在对这副容貌匆匆一瞥后,这两种反差甚至会激起某种怜悯。这个令人目眩神迷的美,甚至叫人受不了。脸色苍白,两颊近乎塌陷,但目光如火——由这构成的美,是一种多么奇怪的美啊!
“这样的美就是力量。”阿杰莱达热烈地说,“一个女人有这样的美,可以把世界翻个个儿!”
在这六个月里,他好几次想起,在他还只从照片上看到这个女人的脸时,这脸给予他的最初的感觉。但是,他想起即使在仅由照片而产生的印象中,也有太多令人痛苦的东西。
在这女人的脸上永远有一种使他感到痛苦的东西,公爵在跟罗果仁谈话的时候,用一种无限的哀怜之感来形容他的这一感觉,这样说是正确的:这张脸还在照片上就曾在他心头唤起过痛苦的哀怜。对于这女人的同情,甚至为这女人而感到的痛苦,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心,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离开。
直到现在,直到她现在突然出现的这一刹那,他才明白,也许凭直觉才明白过来,他对罗果仁说的话里究竟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正是足以表示恐怖的言词,是的,就是恐怖!他直到现在,直到这一分钟,才完全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相信,而且由于自己的某些特别的原因,他深信,这女人一定疯了。
倘若你爱一个女人胜过爱世上的一切,或者预感到有产生这种爱的可能性,可是你却突然看到她钉着脚镣、戴着手铐,关在铁栅栏里,在看守的棍棒下悲惨度日,——那么这种印象也许与公爵现在的感觉庶几相近。
“噢,她不时狂叫,不承认自己有罪,她是被别人糟蹋了的牺牲品,被淫棍和坏蛋糟蹋了的牺牲品。但是,不管她对您说什么,要知道,她自己先就不相信自己,恰恰相反,她用自己的整个良知相信,她……她自己是有罪的。我曾经想驱散她心头的这个阴影,可是我越说,她就越痛苦,只要我还记得这些可怕的日日夜夜,我心头的创伤就永远不会痊愈。我的心像被刺穿了似的彻底碎了。她从我身边逃走,您知道为了什么吗?就为了向我证明,她是个贱货。但是这里最可怕的是,她自己恐怕也不清楚,她之所以出走就为了向我证明这一点,她之所以出走,因为她一定想要,心里想要,非得做出一件可耻的事来不可,然后她就可以振振有词地对自己说:‘瞧,你又做了一件新的可耻的事,可见,你是个贱货!’”
不管怎么说吧,这女人虽然有时候做起事来脸皮很厚,而且十分泼辣,其实她比表面上看去要怕羞得多,温柔得多,对别人也轻信得多,说实在的,她骨子里有许多书卷气,她富于幻想,性格也比较内向,常爱异想天开,而且这些素质都很强、很深……
每天二三集,把这部2003年俄罗斯拍的10集电视剧《白痴》的俄语中字版看完了,据说前几年央视播过它的中文配音版,但似乎剪成8集了。我们确实爱删节别人的东西,不论是什么理由,都不应该。
最近连着看了三部文豪陀氏的名著改编剧,感触良多。写了多少丰满、独特的人物啊!那么多的人物还是处于精神分裂状态,都是话痨,都处于绝望、痛苦、愤怒、无奈之中。“每一个好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坏人,每一个恶棍也可能成为一个圣人。” 这似乎是作家信奉的人生社会哲理。他真是一位用文学做为手术刀,解刨人类精神世界的大师!
看剧的同时,也在阅读法国作家纪德近百年前做的《关于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一书,对照着又可获得不少信息。陀氏是个文学天才,24岁就因小说《穷人》成名,28岁却牵扯反农奴制被发配西伯利亚苦役营,四年苦役,三年兵役。前后近十年,让他体验了极致的生死、饥饿、劳苦、羞辱,阅尽了人生百态。在他从苦疫营写给哥哥的信里,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受过的非凡苦难,也写到:“我服苦役时,在强盗中最终发现了一些人,一些真正的人,性格深沉、有力、美好。污泥底下的黄金。我收集了那么多冒险家和强盗的故事!我可以写上好几卷书。”
看来是生活磨难,给了天才启示和积累,39岁时他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40岁至他去世的59岁间,写出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白痴》、《群魔》等。五十年代看过的前苏联电影《白痴》,只是改编了小说的第一部,电视剧的前四集;后面六集故事拖沓了些,但是人物纠葛及思想、命运完整。陀氏许多书是按杂志定期连载的方式写作的,不免啰嗦。《白痴》拖了五年才写作完成,庞杂的地方不少。但是坚实的情节及人物性格冲突设置,丰富的人物性格心理刻画,还是使这些作品成为跨时代、民族、国界的永久流传的“历史长河作品”。黑泽明改编过日本版的电影《白痴》,法国、美国都有过改编影视作品。大导演塔尔科夫斯基也提出过两集的《白痴》电影改编计划,可惜没有做成!
继续观看和阅读。
没有人真心爱你,即使有,那人心中也一定有比你更重要的存在,娜斯塔霞。你以为自己得到的爱与救赎,终究不过是怜悯。阿格拉雅自傲,娜斯塔霞呢?阿格拉雅不愿意接受别人施舍的爱,娜斯塔霞呢,如果她知道公爵因为她而不能去追阿格拉雅,知道她让公爵失去所爱之人,知道公爵对另一个女人说我只爱你,难道娜斯塔霞愿意接受这样一份施舍且给带来痛苦的爱? 我不懂为什么公爵爱阿格拉雅,她究竟能给公爵一个什么样的象征或者心理慰藉?看到最后阿格拉雅对娜斯塔霞说的那番话,阿格拉雅之前跟公爵说过,娜斯塔霞爱您,但这个时候她却撒了谎,她说娜斯塔霞太骄傲,她根本瞧不上公爵这种普通人,说娜斯塔霞没有羞耻。可她明明知道娜斯塔霞爱公爵爱得多么卑微啊,就算是情敌相向,也能说出如此咄咄逼人毫无善意的话吗? 娜斯塔霞啊,这辈子,有谁真正爱过你,谁把你当做最重要的人,有谁不在意你的小瑕疵在你悲痛欲绝的时候拥抱你吻你,在黑暗里生长着,被肆意践踏凌虐。那一天,忽然出现了一个人,他的眼睛好透亮,“只爱我?”“只爱你,纳斯塔西亚。”谁知连这样的爱都只如昙花一现。宁愿你没有出现过! 如果有人好好爱她的话,并不是无药可救,并不是只有这一个结局,我始终这么认为。
“美将拯救世界”是本篇小说的一个命题,这里的美可以理解为什么样的美?
K公爵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中的理想人物,被赋予了一双蓝色的眼,淡色头发,这些颜色代表着希望。他也兼备了诚实,正直,责任感以及感同身受。他的善良使他轻信他人,同时又能够敏锐地洞察人的心理,他很少会用尖锐或是不周到的言语,他的语言有时是无准备的,甚至透着些许不自信,不连贯的,经常出现停顿。但更多我们看见的是他大段的独白,他喜欢与人分享他的想法,通常他的句子很长,回忆起诸多细节,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感受,这是思想家式的语言。
K在火车上结识了R,从R口中第一次听到了N。后来在亲戚家看到了N的肖像照,他被N的美貌震惊,同时看出她眼里的痛苦,他看着这张骄傲到不可一世的脸,他只是不知她善良与否。
N是彼得堡的头号美人,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极具侵略性,她的每一次回击都不给对方留一丝颜面。她就是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里主人公形容的那朵花,“它最佳的香气朝着第一缕阳光要蒸发时,必须将其摘下,在吸个够以后将其扔在路上:也许有人会捡起来!”
R是商人,父系社会里的大男子主义者。黑发黑眼,长着络腮胡,这些外貌特征象征着激情,而R的激情在于复仇。
在东正教中,人通过受苦来洗净身上的罪恶。K看到了N内心深处的痛苦,所以他认为她并非如她自己所说是个堕落的人,她是没有罪恶,而在白白受苦的人。
N与K灵魂相近,所以他们能第一时间理解对方,N知道他做出的一切都出于怜惜,并非真正爱她,所以她还是拒绝了K选择跟R走了。N相信过勇士的存在,在遇见K之前她都不曾交出自己的心,当她的勇士真的到来,她只是不再相信自己配得上,害怕因为自己肮脏的声誉会毁了K的生活。
R对K的感情很复杂,R从第一面起就喜爱K,忍不住想与K交朋友,成为亲近的人,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坦诚和直率。可R知道N心里爱着K就嫉妒K嫉妒的发狂,R对K起了杀心。R先是问了K是否相信上帝,因为他的信仰让他的良心饱受折磨,他不想杀K,但他害怕控制不住自己,当R看到K毫无防备的背影时,提出要和K交换十字架,成为结拜兄弟,毕竟兄弟之间是不可以伤害的。
A得知K为了N的清白,愿意娶N,便称K是普希金诗里的那个贫穷勇士,
“活过一个贫穷的勇士,
沉默又简单,
看起来阴郁并苍白,
内心勇敢也直率,
他独自走去坟墓
不说一字”
K爱上A,是情理之中的事,K见到A的第一次便说“美是一个谜”。
A在约会的时候跟K聊起了她的梦想,她说她想成为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利益的人,她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巴黎,没去过罗马,她想从家里逃走,她希望能跟K私奔,让K带她看看外面的世界。显然A是一个大写的浪漫主义者,似乎也在影射A同时又是自由派,为A的结局做了铺垫。
书里有段话在探讨自由派和保守派,自由派由两种阶层的人构成,一个是贵族,另一个是宗教人士。自由派远离人民和故土,崇尚欧洲新思潮,反对俄罗斯本土化,漠视民族利益,厌恶风俗习惯及历史,反对者认为自由派的出现是俄罗斯精神文化堕落的表现,在现代社会时常被称作“世界主义”。很难定义K是属于哪一派,但通过K的发言大致可以看出K是更倾向于保守派的,他说以上所说或许这些都是个别例子,更普遍的是存在思想的偏差,比如最残酷的杀手知道自己他做了坏事,哪怕不会忏悔,也知道自己有罪。而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不会认为自己是罪人,不明白自己在做坏事,只会考虑到自己,认为自己有权...甚至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好的。
对比一下K对死刑的看法,他的观点明显鲜明的多。他认为处死一个人会比惩罚更多,比罪过更大。宣判死亡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希望被永远的掠夺了。顺便一说,当今社会下的俄罗斯没有死刑。
A赌气约了N见面。A指责N怎么敢给她写信妄自干涉K对她的感情,N怎么好意思认为自己是堕落的天使,要是真的有廉耻心,跪着给人擦地也不会和R一起走了,N又怎么可能真的爱上K,N自私自大到疯狂,N只是折磨完了K便抛弃K。A的每一句话都践踏在N的自尊上,K不断想制止,他了解N的痛苦,所以那时哪怕在他最幸福的时候R问他你幸福吗,他想起N的痛苦,所以他说他没有幸福能力。
书里的结局无一人幸免悲剧,N被R捅死,R因杀了N被流放,A背井离乡嫁了人还改了信仰,K回到了疗养院继续接受治疗。
N的死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R因嫉妒杀了N,他知道她永远都不会属于他。而K则是用自己的怜悯杀死了N的爱,他们二者对N的死都有罪过。
N的名字源于希腊文,意味着“复活”。她是受过苦难的洗礼的女人,所以她的美可以说是最为洁净的一种美,最终却在世界里万劫不复,其中的答案藏她的姓名之中“羔羊”——脆弱,无保护的。在福音书里,并不只是指牺牲的羔羊,还有上帝之母的含义。她对生活本抱有幻想,她的痛苦也来自其中,她的美赐予她爱的力量,但她选择在R极度狂热的嫉妒中的恐惧之下妥协,这像是一种自我报复,源于长时间对T产生的恨,使内心的纯净早已不再了,她对K的爱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
而A远嫁向往已久的欧洲,她不自知这是一桩有可能会为她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婚姻。她的丈夫是一名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侨民,首先当时的波兰与俄罗斯是敌对关系,由于丈夫是侨民从事的一定是并非正大光明的工作,或许会让身在俄罗斯的家人处于危险,另外在当时的世俗观念中,天主教不是基督的信仰,甚至不如无神论。就历史而言,因天主教发动的战争不计其数。
A的美并不具备拯救世界的能力,她是社会的产物,在于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同时,她失去了美的力量,最终被大环境所吞噬。她对K的爱少了仁慈,多了自私,她更像是借着爱的名义在寻求庇护。她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断他人,但她活下来了,正所谓适者生存。
K是最值得同情也最引发思考的一个人物,
生理疾病使他异于常人,他的行为举止,在由谎言,金钱,利益,偏见,和私心构造的社会里也十分突兀,但他不断感化着身边的人,就这样K以圣愚的面貌出现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但他的关怀慈悲和自我牺牲,却在结局里显得一文不值,同样他并没有拯救这个世界,反而被毁灭。
在哲学体系里,美是交叉着爱、理想以及灵性这些生命范畴于一体的,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里,美是从苦难中提炼出的,而苦难的报偿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通过剖析K的内心我们能看到什么是美,美是他精神领域抽象化的体现。“真”是美的前提,虽然实际生活中我们从来都没有遇见过这样一位“完美人物”,却并不会怀疑他的真实性,因为书中的主人公都自说自话,陀思妥耶夫斯基不通过他的角色进行说教,不强加自己的观点大肆宣扬,使我们很难评判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单单是用好或坏来形容。《白痴》不仅是一部心理学小说,也是一部复调作品。它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看到美,却无法留住美。
据说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改变影视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可是我实在没看过其他的(hhhhh),不过为了对照我还是去看了一下改编的俄剧《卡拉马佐夫兄弟》父子三人讨论上帝的一段,说实话老卡拉马佐夫和我想的基本一样,但是伊万和阿廖沙的形象和我想象中的还有差距(当然我也没看多少)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我的想象中更容易被描绘成戏剧而不是电视剧,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有着太强的代表性,而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大片的哲学性对话,如果改变成电视剧很容易有照本宣科和迂腐的感觉,但是如果改编过多--------谁会认为自己写的比陀翁还好呢?
但是这个《白痴》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种问题,一方面这个电视剧剧情比较紧凑,发展也比较快速,另一方面白痴电视剧弱化了普通电视剧注重描绘日常的一面,而是把人与人的舞台描绘成一种舞台的形式,另一方面,电视剧中的各个选角都非常恰当,尤其是书中的四大主角:罗果仁,娜斯塔霞,梅诗金公爵,阿格拉娅基本都符合书中所描写的内容。顺便再说一句废话,长时间依赖我已经不怎么敢看这部电视剧和这本书了,没看一次都会陷入某种混乱之中,对于这本书我没有任何抵抗力,而具体地它到底是为我建立了一些东西还是毁灭了我心中的一些东西我现在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是清楚地:在我迷茫的时候我就会去选择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像黑塞那样,因为它不管是建立了一些东西还是毁灭了一下东西,它都是伟大的。
娜斯塔霞:
娜斯塔霞作为这本书最核心的人物,影视剧中描绘也相当成功,不过我从演员列表里面看了一下,演娜斯塔霞的演员当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因此在剧中多少有点显老,因为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设定,娜斯塔霞应该是20出头的年龄,不过瑕不掩瑜,这部剧中的娜斯塔霞依然可被称为“神似”
电视剧一开始以悲怆的俄罗斯古典乐开始,片首结束,是托茨基在讨论娜斯塔霞的以后嫁人问题,娜斯塔霞面无表情地听着,又有点似笑非笑的感觉。托茨基在叙述中明显有些不自在,但他还是将自己一个人的说法说了出来,他显然猜不出娜斯塔霞的想法。
在托茨基等人离开娜斯塔霞的房子后,娜斯塔霞之前的似笑非笑的表情全部消失,变成了一副平静下隐藏着无尽的愤恨与轻蔑的表情(说实话我这番描述并不怎么准确),一瞬间整个命运对她的嘲弄被集中在了一起。那个给娜斯塔霞带来了无尽羞辱的人如今却轻松地离去。这个镜头和白痴中的大多数镜头一样给人无尽的压抑之感,这是最深的压抑。陀思妥耶夫斯基“疯了”,他要探索这条路一直到尽头,
娜斯塔霞在听到梅诗金公爵直呼其名后,有点诧异地看了一下,这里有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当然我记得书中也有),在娜斯塔霞第一次见到梅诗金公爵的时候,误以为梅诗金公爵是仆人,看到梅诗金公爵笨手笨脚的举动之后反而笑了,看起来对梅诗金的第一印象不错。-----------------而这个镜头也几乎是整部剧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暖心的地方了。之后就是无尽的怨恨,后悔,期待的产生与破灭了。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来娜斯塔霞是个挺善良的人,只不过她身边的大多数人,和她有瓜葛的大多数人都很难称其为“人”,她从来没有放松的机会。
在梅诗金公爵去参加娜斯塔霞的集会之时,书中有一个片段是娜斯塔霞玩了个小游戏,让每个人说出他们这一生中做过最黑暗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改编,在托茨基叙述的时候,娜斯塔霞直勾勾盯着他,想起来了她在童年时候托茨基给其观察色情杂志和托茨基准备侵犯她的时候的举动。在这个聚会中,没有人猜得透娜斯塔霞的举动。她看穿了所有人,鄙视所有人,但唯有梅诗金公爵,她不敢去多看,也不敢去多想,他是她最爱的人,也是她唯一害怕的人。
如书中的后续情节一样,梅诗金公爵去追娜斯塔霞,逐渐地,梅诗金在娜斯塔霞身上耗费完了精力,而娜斯塔霞那如同从地狱里喷涌而出的能量也让梅诗金产生了畏惧之感。他可能不知道-------他所维持的所有地对娜斯塔霞的感情,都来源于责任感,而这时娜斯塔霞对这份关系最恐惧的地方-------她像个小女孩一样全心全意爱着对方, 而对方却因为自己是个累赘没有得到更好的爱情。
书中有个让我无比心痛的情节,在娜斯塔霞知道了梅诗金公爵和阿格拉娅的关系之后,不断写信撺掇两人的尽快结婚,一个女人对自己的“情敌”做出如此举动,很难想象她当时已经到了怎么样的临界状态。而她的心思又从一点略微的希望之中跌入了无尽的深渊,因此她所有的撺掇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看成她最后的努力,因为她的高傲不允许自己喜欢的人居然有喜欢他人的可能性,而她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卑微又让她不能给自己心爱的人有一点拖累。正如后面娜斯塔霞找上梅诗金公爵,绝望地大喊“她爱你吗?”,而后哭泣不已。本来说,两人本可以从此彻底分别。然而梅诗金本人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不能容忍任何半途而废的事情,而阿格拉娅本人的自尊心也让她铁了心要和娜斯塔霞分个高下,于是就有了最后的闹剧。
总的来说,这版的娜斯塔霞把原著中那种黑暗的气质描绘地淋漓尽致,而对于原著中娜斯塔霞身上偶尔会体现的抛开这一切困扰的女孩一样的形象表现地比较少,这个版本的娜斯塔霞有点过于黑暗与消沉了(但也许这正符合陀的本意,毕竟她是个没希望的人),而在两人的爱情这里娜斯塔霞演的几乎完美,可以看出来她是真的爱公爵,当然公爵也爱她,尘世的无奈两人最终没在一起,希望在未来的遥远时刻,两颗心能够彼此理解并且永远不离开,当然罗果仁也是,希望他们可以互相理解。
梅诗金:
梅诗金这个角色同样非常成功,这里至少有一半的功劳在于他的眼睛,本剧中梅诗金的眼神非常清澈而真诚,他是新时代的堂吉诃德,新时代的圣愚。在原书中其实最后的梅诗金的表现让我一度对这个人物有点不满,但是看完了这部剧我这些不满倒也没了,本来娜斯塔霞的那种爱情几乎只可能在想象中存在,梅诗金公爵没法做到更多。
剧中我很喜欢的一个梅诗金自白,在这里复制一下:
“ 很久以前,从童年起,这筵席、这节日就一直吸引着他,可又怎么也接近不了、加入不了。每天早晨都升起这么光明灿烂的太阳,每天早晨瀑布倾泻处彩虹飞架;每天傍晚远方天际那座最高的雪峰都燃起朱红的火焰;每个小小的苍蝇沐浴着炽热的阳光,在他身边嗡嗡叫,它是整个这场大合唱的参加者,它知道自己的位置,热爱这一席之地并感到幸福”;每一棵小草都在生长并感到幸福!万物都有自己的路,万物也都知道自己的路,它们唱着歌儿离去,唱着歌儿来临;只有他一个人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不了解人们,也不理解声音,一切都与他无缘,他是个被抛弃的人。 ”
正如所有的奉献者一样,背后是无尽的孤独,梅诗金向这个世界奉献了一切,包括自己。
罗果仁:
罗果仁在这部剧中和很多“苍蝇”一般地人物相比反而显得不是那么让人厌恶,因为罗果仁本人从根源上来说是没有罪的,他不过是按着自己的欲望行事而已(而他人都含有了太多隐秘的私欲,而罗果仁表达自己的欲望是赤裸裸地,正大光明的),看到了娜斯塔霞有了真正喜欢的人之后也毅然离开了娜斯塔霞(这点还是很让人敬佩的,),虽然最后。与其说是他杀死了娜斯塔霞,倒不如说是娜斯塔霞自己选择了死亡。
娜斯塔霞本人未必没有尝试过去爱罗果仁,但两人是不可能有正常点的爱情的,我不太知晓罗果仁对娜斯塔霞的真实感情,但是剧中娜斯塔霞怀着复杂的心情说:“你难道就是没想到你打我吗?”,罗果仁的反应足以让她寒心。对于罗本人来说,他对娜斯塔霞有着疯狂的感情,但却不能体会娜斯塔霞身上那些真正需要呵护的地方。娜斯塔霞对于罗果仁对她时不时的侮辱性话语总是报以更大的侮辱,两人陷入了如此的死胡同。正如罗果仁对公爵说的那样:“你能想象吗,她为了侮辱我,竟然和那个白痴拳击手在一起......”,对侮辱报以更大的侮辱,没有一点间隙。即使是那些少有的宁静中,两人也很难感受到彼此真实的爱,然而爱又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囿于人本身的局限性罢了。
罗果仁对公爵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但唯独在感情上这点两个人对彼此没有太多的嫉妒之情,在最后关头,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成了兄弟关系,梅诗金用最后的力气想要拯救罗果仁的心让人胆颤。
罗果仁在某些时刻,为爱愿意做出一些牺牲,虽然他在牺牲之后大概率不是《白夜》中主人公对一切的谅解,而是更深的愤恨与黑暗情绪,但这也在说明陀翁的理念“爱能够拯救人的心灵”
罗果仁在看到了公爵最后不爱娜斯塔霞之后,开始嘲讽并完全不相信公爵所谓的理念。一切都显得如此虚伪,罗果仁难以理解公爵:”既然她爱你那你为何要.....“,然而在最后两人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兄弟。
阿格拉娅:
阿格拉娅的形象也基本符合我的想象。
阿格拉娅身上也有一些反叛性的东西,所以她需要公爵这个跳板,她相信她和公爵最终可以成为两个人。但是阿格拉娅身上那种气质和娜斯塔霞差的太远了。阿格拉娅的烦恼来源于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矛盾,但她和她的母亲和姐妹之间的矛盾再大,和娜斯塔霞那种所有人生的期望和希望都寄托在梅诗金公爵身上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普通读者可能不喜欢阿格拉娅这个角色,因为她并不能理解娜斯塔霞(她们的关系更类似于那种女性之间的竞争),反而娜斯塔霞本人是真的为这种“大小姐”着想,但后面迎来的不过是她的侮辱罢了。
但是对于公爵来说,阿格拉娅为其生活中的阳光,在阿格拉娅面前,他能享受到爱情所给他带来的爱情的放松与愉悦,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在电视剧中阿格拉娅出现的时候娜斯塔霞出现地越来越少。娜斯塔霞的可悲也愈发明显,正如娜斯塔霞最害怕的一点:“她至于梅诗金公爵成了不需要的人”。
阿格拉娅和她的母亲其实是很类似的,她的母亲“ 叶莉扎维塔·普罗科菲耶夫娜 ”其实也是一个“半理想主义者”,她心中某些地方有着和公爵一样的地方,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她学会了一些决断和遗忘。而不是和公爵一样,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白痴。但是叶莉扎维塔·普罗科菲耶夫娜的这种“明哲保身”并没有带来太好的效果,生命依然是如此地让人绝望。未来依旧是一片迷茫,整个欧洲社会和俄罗斯都陷入了无意义和疯狂之中,阿格拉娅嫁给了自由主义分子。叶莉扎维塔·普罗科菲耶夫娜又回到了这个“白痴”面前向他讲述这一切,然而未来又该怎么办......不过又正如斯坦纳所说:假如没有黑暗,我们如何理解光明的性质呢 ?”
在央视看过后就念念不忘,一直在找啊找,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看,太喜欢了,还因此爱上了妥公,拜读了不少他的名作。白痴中的一个章节亲手抄录下.......求大陆版,真的太爱!
真差点看哭了……||2016-11-10在看: 梅诗金公爵演的美好的想哭...😶
如果有这样的人,我愿意嫁给她,如果他愿意娶我的话!
为了夸赞这部剧,我亲自打五星,亲自写短评,我相信只要你们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定都会亲自夸赞这部剧的。
话唠俄国人,梅诗金公爵和贾宝玉有着迷之相似点。
竟然在B站看了人生第一部陀氏改编的电视剧,而且竟然还拍得这么好!里面的公爵,娜斯塔霞还有罗戈仁都像是直接从书中走出来的,好几个片段和冲突真的拍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野蛮和神经质,看得人浑身发抖。俄罗斯人真的太厉害了。。真的不敢相信影视改编可以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六星!
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眼睛,天性悲悯而又纯真无辜,简直是为演绎梅诗金公爵而生的。
前年看的剧。朋友知道我喜欢特地送了我正版碟。一到冬天就自动想看老托。这部剧我只有两个词形容:舒服。米罗诺夫不愧是莫斯科国家剧院的台柱,演技了得。梅什金这样的角色要把握好~谈何容易!他做到了。
原著里非常精彩的长篇大套和细节删了不少,好在爱情线亦不落俗。黑发控一本满足。
每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觉得他简直有毛病,完全是乱成一锅粥,但就是莫名其妙的会被他深深吸引,欲罢不能的看到最后一个字才能放手。
这世间诞生了娜斯塔霞,也诞生了梅什金,当然,其实是诞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水平高得吓人。吓人。
演技中的神品我是第一次看见!梅什金的演技太棒了。开篇几个古典绘画的镜头中那双明澈的眼睛今世再无啊!
我要嫁给这个男人!
文学作品中几乎每一个善良的“娼妓”,都不愿玷污“清白”的白痴。道德感的枷锁像一个诅咒,不幸的人更不幸了。
找到了墓志铭:从我旁边走过去,我原谅你们的幸福。
高密度哲学问题的辩论、探讨、反省,依托于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架构。
太震惊了,太好了,陀的教诲就在眼前。梅什金一说话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真的难过又幸福,难过我的爱少得可怜,幸福我还可以感受到那最纯洁的爱。
伟大,太伟大了!十分还原原著,甚至是台词都一样,这样的影视化对原著来讲太有意义了。陀神的书并不是一遍能看懂的,这样的影视剧对于读过书的人理解人物有了极大帮助。演员们的精彩诠释,演技可以说相当精湛了。梅诗金公爵简直就是本人,这样的人谁能不爱!
原著还原到这样也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