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的战争————究其根源,还是时代不一样啊
记得N年前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最我震撼的是诺曼底登陆那场戏,面对德军炮火的铺天盖地,美国大兵的哭爹喊娘,把人类对战争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片子中很多的细节反应出士兵们对战争意义的疑惑和反思。我想,这不能单单定义为怯懦吧,是人性最真实的反应。美国人不是没有勇敢的时候,比如哪个曾不敢开枪的文职军官,最后在困兽犹斗之中释放了自己手刃敌人,这更接近于人的本性————先恐惧,后被逼上绝境,然后爆发。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很少有人冷血到喜欢战争,喜欢杀戮, 不到别无选择,不会痛下杀手,因为你不杀敌人,敌人就要杀你。这样的表现方式,更让你觉得符合人的天性,也更能反应出战争的残酷。
而我们国家的战争片中,是看不到这些的。不管从经年前《南征北战》 ,《孟良崮》,到后来的《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到现在的《我的战争》 ,其中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面对战争都是慷慨以赴,面对生死都是大义凛然。口号都是要“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人在阵地在”,临死之前也要拉上几个敌人垫背,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或炸药包时,脸上的肌肉都是凝固的,连眼皮都不会眨一下。这都成了固定的模式了。我也无意质疑于英雄的成色,只是这种 塑造人物展现战争的手法和技巧太过于脸谱化。 你看不到人内心细腻的活动,人对战争这种生活方式的思考,好像那不是一个个的血肉之躯,而是一个个的机器和符号,招之能战,战之能胜,如此而已。
当然,以前的那些爱国战争电影,也曾激动过很多的国人,泪流满面,众志成城。问题,问题是现在都是什么时代了?社会多元,世界观价值观林立,现代人对事物的看法,对人存在意义的思考早已不是十多二十年前那么简单和模式化。还以这种固我的方式来展现战争,肯定不能博得现代人的认同,你想塑造的是英雄,我们觉得其实是王小波笔下的“行货”,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而已。
很多网友指出《我的战争》这片,过去纠缠于战争场面,没有人物之间关系的搭建,忽略美军方面的介绍,没有战略背景的详细介绍,其实,其实这都是剧本技术方面的缺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时代变了,现在中国的电影文化背景里没有了“我的战争”这种类似样板戏作品的生存土壤。大家都会觉得假,空洞,如同嚼蜡。
王小波曾经说过,他们那个时代(文革) ,只能看八部样板戏,就是他们文化生活的全部,反反复复看,一直看到想吐。到如今,“我的战争”这种政治秀不用看多久,一上映,就能看得让人不爽,究其根源,还是时代不一样啊。
2 ) 烂到极致的剧本
我就讲几个点。
1.刘烨口口声声说要第一个打进敌师部,后来又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537高地。那么请问,敌方是孤军深入暴露在你面前,还是两军对垒你按部就班冲锋,还是你兵出斜谷出奇制胜一击制敌?敌师部被拿下的意义是什么?你们打的是哪一场战役?537高地和敌师部的关系是什么?537高地的难度在哪里?就稀里糊涂的打,稀里糊涂的爱,稀里糊涂的牺牲,稀里糊涂的胜利,稀里糊涂的在一起。整部电影找不到一条主线。
2.我的战争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请问,除了一首雄赳赳气昂昂之外,除了几个美军之外,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是抗美援朝?可以看出战争是发生在朝鲜半岛?朝鲜战争的因素体现在哪里?
3.又想表达场面的壮观,又想表达人物的英雄主义,又想表达爱情,又想表达人性。但是看到的只是对剧情弱智的理解。关键时刻一定是慢动作,志愿军可以飞来飞去,英勇无比。美军每次都是呆若木鸡坐以待毙。和兄弟连差五十年,和太极旗飘扬差三十年。
4.九连遭受伏击苦战,人员基本没有减员。拿石头把美军的路堵了,就直接冲下去了,美军就没有幸存的和你继续战斗?王珞丹又能唱歌又能弹琴又能护理还能做手术,厉害了我的哥。最后冒出一个刘烨又想表达什么呢?
除了最后王珞丹挺漂亮之外,不知道这个剧最后的一星来源于哪里。
3 ) 无知导演拍出的一部荒谬的电影
出于对志愿军的敬意,中秋节特意带着儿子看了这部电影。鉴于这几年中国电影的水平,看之前我已经有了些心里准备,知道不会太满意。但看完后,我还是对影片荒谬的情节感到极度失望。对于这位香港导演我只能用无知来形容,影片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无知、战争的无知、对解放军的无知。
首先对历史的无知,电影一开始交待是1951年,孙北川所在的部队和孟三夏所在的文工团做火车前往朝鲜。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和美军的阻击。51年,联合国军已经被打回三八线以南了,朝鲜已经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所控制了,怎么会在入朝的路上冒出一股美军呢。还有,孟三夏给孙北川的连队送来一袋白馒头。51年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发愁,哪来的白面供给志愿军战士吃,当时战士只有玉米饼和炒面(高粱面和小麦面混在一起),军一级干部也就多了样炒黄豆。另外,馒头、面包这种食品在战时基本不可能提供,就是后勤良好的美军前线士兵也没面包吃。
做为一部战争片,导演却在影片中给我们展现出他对战争的无知。最雷人的场景就是炸山埋坦克的情节。第一、就凭几个炸药包就能把半面山给炸塌了?哎看来我读书少。其次在狭窄的山路上,坦克的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只要让把第一辆坦克打趴下,后面的坦克就动弹不了,不就认你消灭了。在的朝鲜战场上是有真实案例的,第十五军的一个连就用手榴弹和爆破筒歼灭了英军的坦克营。这种真实的案例导演不去挖掘,非要设计出这种雷人的剧情。看来香港导演受武侠片影响太深,拍这种现实题材影片还带着大侠的思路。最让人生气的是最后争夺537高地时,
4 ) 我是没能看懂这部电影的军事方面!
就武器来说,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用的是万国造。但大部分是日军留下来的制式武器,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八式步枪,花机关冲锋枪和歪把子机枪为主。但是电影情节明显不是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因为开始我们是秘密入朝的,所以不可能大张旗鼓的用火车运输。那么就从第三次战役开始讲起,第三次战役入朝的志愿军大量换装苏系装备,莫辛纳甘步枪,马克沁重机枪,波波斯冲锋枪。所以他们火车上那些武器装备,我特么基本没看懂。
从战争方面来说,第一次被伏击是完全不显示的。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李奇微的空中绞杀战之下。你还敢大张旗鼓的用火车运兵,不是找炸么?还有就是,在我们的大后方,还有大量的敌军埋伏,还有那么多大口径火炮。你告诉我怎么运过来的?就算是后来有了米格走廊也只敢把火车开到平壤。
第二次打伏击战,那时候我们不是只有炸药包,还有反坦克手榴弹也有火箭筒了好么。你就算火箭筒连一级的没有,反坦克手榴弹对于潘兴的正面侧面装甲没有作用,但是菊花可以随便炸啊!而且补兵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是迫击炮为主,你一个连带门山炮是几个意思?你伏击完美军的先头部队就特么能光明正大的在大白天跑路?你真当美军的飞机是纸做的?还能给你回头在埋伏一次把山给炸了?志愿军因为没有制空权,所以就算苏联支援了T-34和IS-2坦克给我们,我们也不敢在白天开出来。所以白天我们基本不行军,但到了晚上就是志愿军的天下。是因为火力不够别人强悍,就只能打近战夜战!
第三次就更加瞎了。老美敢在晚上过来偷袭我们?你当老美是猪还是你是猪?晚上是志愿军的天下!在晚上老美只有防守的份。
第四次打阵地战,我的天,你用潜伏是对的,但是你玩的步兵集团冲锋是什么鬼?那时候我国的步兵三三制战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说,当年我们国家的轻步兵是世界第一的。细节啊,大哥。要你这么冲锋,志愿军早回国了。还能搞定老美?
5 ) 这片低分真的很活该
最近关于豆瓣影评对国产片分太低的事大家都知道吧。我很少上豆瓣,更不会恶评国产片。——这是背景。
在youku免费看完此片,后半段真的是坚持看完的,不然我怕后面如果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没看到写影评就太冤枉人了。整体感觉这部电影作为商业片只有前20分钟吸引我的注意,虽然场面不错,演员也很卖力,但就是提不起激情。
首先,这个香港导演还是去拍警匪片吧,这不是歧视,是真的感觉他缺乏对战争的理解,有很多他试图表现的都没表现出来。抗美援朝那么惨烈的一场战争,经过二战的洗礼,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都在战备程度最高、最会打仗的阶段,可以说朝鲜战场上的对撞直接反应出二战后期最高水平的大兵团作战。这样一场处处都是看点的战争,可以说超过苏德、北非、太平洋战场的经典之战,你就给我看这戏?
这个片也和其他近年来中国战争片一样,BUG无处不在。火车遇上轰炸倒是正常,可是桥头堡还被美军占着你火车开过去这简直不能忍啊,你是在侮辱中国军队的智商嘛?会被这样打伏击?坦克在那么窄的小路上被伏击已经成瓮中之鳖了,你用拿手雷从正面冲上去?还有,排雷排的是反坦克地雷?还是子母雷?
该片对战争片灵魂的表达也很失败,即没能传达出战斗激情也没深刻战争反思。这些不过多阐述了,直接去看片吧。随便想到几个,战斗激情:《上甘岭》《第一滴血》《特洛伊》《斯大林格勒》;反战:《西线无战事》《拯救大兵》《现代启示录》;战争爱情:《魂断蓝桥》《珍珠港》。
近几年来战争片几大要(du)素(liu)。一、战争片一定要反战;二、男主角最后一定会死;三、男主角一定会被炮弹阵晕N次;四、男主角一定是个前线指挥官。只要包含了以上几项的战争片都是《拯救大兵》的粗劣的工业仿制品,如《太极旗飘扬》《狂怒》和本片,《风语者》不算,因为人家拍的好。
最后,我要强调,中国战争片最好的还是新中国第一代战争片《上甘岭》为代表。八一制片厂那些真正上过战场的人拍出来的电影,战争细节和深刻含义都很到位,虽然表现手法受当时技术所限。
6 ) 这电影不是来给大家看的是来圈钱的
作为退伍军人,满怀着激情来看这部影片,缺被俗套恶心了,如果把北京放在抗日战争照样可以演,我就没看出来体现了朝鲜战争的什么特色?导演你找志愿军的后代调研过吗?你知道美军怕中国人的什么吗?请你不要把抗日战争的剧情乱套,把日文换成英语,把日本人的脸换成美国人的脸就来拍电影?剧情俗套到十年前的电影就在体现的东西,现在你还在讲!电影的逻辑好怪,结尾看到一个活人来了句,谁谁谁还活着没?然后说你先等一下就跑了去找人,结果另一个死了!完全没搞懂你要表达什么!
无论这是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宣传片中老艺术家们的姿态让人觉得这就是一场侵略战争,辱韩更是侮辱志愿军
原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痛恨xx到任何沾边的事都要喷的地步了,米国主旋律为毛隔岸洗脑功力能这么强劲呢,什么年代了还当米国是救世主?为理想和祖国安宁而付出生命的战士真是枉死了!很喜欢彭氏的电影,之前看报道说导演对接到“安排”不能正面拍“敌人”表示愤慨,加上刘烨渣演技没去看,现在有点遗憾。
两位知名的男女演员不知所谓地演了一段儿战地故事,留不下任何深刻印象。
不评分,怕被查水表
适合愿意花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士观看。一无是处,纯度120%的主旋律。言情部分就是父爱子,妻爱夫,我不准你死。战争部分就是一通狂轰滥炸加慢镜渲染,既无战术也无战法,关键时刻自有高大全。你根本看不出这是发生在别国土地上的志愿战争,无非就是把日本鬼子换成了美国鬼子而已。
2016版《百团大战》。我觉得把当初中学课本里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几个段落串成一部电影,也比现在这个《谁的战争》强10000倍。
disgusting
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那么多一星?别说,伪文青的队伍里最盛产键盘侠了。
北川,三夏,洛东 看见这三流编剧的起名老子就已经吐了
没有网评的那么糟糕。为刘烨、王珞丹、黄志忠的演技加一星。志愿军打伏击最具特点的集束手雷战术让一帮濒死的文工团女同志给整了出来这不科学。刘烨在小神仙背上摆飞天姿势360度旋转射这段太特么神剧了我严重怀疑导演故意黑男主。胜利归国那段如果能采用当年真实影像资料效果会提升好多。文戏略单薄
以前的段子是老兵受辱,愤而反讥。导演画虎不成反类犬。
严重生理不适。
电影还可以。但去汉城的预告片真的是恶心至极,脑残的创意
第一场仗就打的不明不白的,火车刚出车站没多久,就被有水泥堡垒的美军伏击了。这在时空中明显是有问题。人海战术,没头没脑的十几分钟打,反而消弱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勉强三星,主要还是片子不行。
我爷爷就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每次回忆那段历史,奶奶都是用沉默来讲诉,沉痛在她心里已经结了痂,看完“我的战争”瞬间懂了奶奶心里的痛。
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在vip厅😂,给一星的请看过电影再打分,请问小时代你们都能给2星,为啥这个给1星。主旋律怎么了,主旋律就直接给一星?!至少故事讲清楚了,泪点也戳了,演员演技集体在线,场面也合格。这怎么就是1星了……感想:愿世界和平,不要再有生离死别。
主要还是片子拍得不行
细节还好,特别是战争片段的主角主观镜头,很有代入感。可惜故事还是太传统,没张力。
我觉得拍的还可以,特别是配乐加分。
强烈建议豆瓣出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