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此隆重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把我最喜欢的三部日本电影今年全给安排上了,让我在这寒风灌入体内的北京,着实温暖了一把。
by the way,我今年的日影TOP3另外两部分别是:
这三部电影虽然讲了不同的故事,但是都透露出一丝淡淡的颓丧的气质,以及一种迷失感,虽然这么说不是很准确,但是我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准确形容他们,总之,跟我以前看过日本电影很不一样。
说回《夜空》,影片一开始从四个建筑工地的搬运工和一个叫美香的医院女护士切入,将几个年轻人平庸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四个工友中,一个年级稍长的大叔腰不太好,裤子前面的门禁拉链一直拉不上,这个不经意的设定直到结尾他被辞退后仍旧没有拉回去,是买不起质量好的裤子呢还是手上没有了力气,总之像这样的小隐喻在整个电影中比比皆是,营造出一种很直观的无力感。但即便如此,大叔还惦记着24小时便利店的女孩,渴望着一场恋爱从天而降。这个人物出场不多,但是给人印象很深刻,尤其结尾他从女孩酒吧出来,一路跑着去赴约,不免让人心头掠过一丝唏嘘。还有一个工友是松田龙平饰演的,原本是要和酒吧认识的石桥静河赴约,不料盒饭领得很快。猝死这件事被导演从生活中搬进了电影里,实在是无比真实,松田死后,原本爱说话的慎二变得沉默寡言。葬礼上社长说:以后要死别在上班时间死。
这是全片最扎心的话之一,拜托,生活已经很艰难了,什么时候死是社畜能选择的吗?更可笑的是,菲律宾过来的外籍员工是正式员工,而其他三个工友都是临时工。当然对于电影来说,这样的设定完全是出于剧情需要,为了使整部影片的氛围都齐平,导演对每个人似乎都安排了这样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比如一开场女护士送走年仅37岁的病人,让人感到无比的沮丧。她的生活既单调又乏味,白天在医院,晚上在酒吧兼职,老家有个无所事事的老父亲,每个月需要生活费,还有个上高中的妹妹需要学费。工作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与她相伴的只有家里那只乌龟,放松的方式也非常简单,下班后回到自己的公寓里涂个没有颜色的指甲油,伸直脚丫子和脚指头舒展舒展筋骨,练练瑜伽(空手道)。看得出这样的生活是极其沉闷枯燥的,和我们普通大众并无二致,代入感很强。
此外,美香压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情,关于她恋爱观的部分影片着墨最多,类似的台词俯拾皆是,比如:
即使到了影片结尾,她也秉持着原先的态度:
不过,美香虽然是一个undateable,跟《弗兰西丝·哈》里的Frances一样,但她总归还是尝试着去恋爱,要不然也不会给松田留联系方式,与声称还爱着自己的办公室白领职员去赴约。事实上,美香在女孩酒吧里第一次见到慎二的时候,慎二正在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喝闷酒,手掌挡着一只眼睛,读着一本黄黄旧旧的书。(本片片名应该就出自手里那本诗集,听说也是改编自一本诗集)她闪烁的眼神出卖了她, 这个内心的悸动一直到结尾从慎二口中说出的时候,才呼应了开头这一幕:“喜欢上一个人,有没有意义我不知道,但心中的悸动是停不下来的”。苟且的生活让人疲惫不堪,但恋爱的酸腐气依旧在牵动着这些孤独的灵魂,即使他们嘴上在抗拒。
这原本是一部非常压抑的电影,四个搬运工,三个是临时工,看不到未来,混一天算一天,唯一的一个菲律宾籍正式员工还是花了很多钱才来的日本,但他也看不到希望,最后还是决定回到自己的国家,与妻女团聚。慎二对于每一笔支出都算得分毫不差,账单洒落下来覆盖在他的憔悴的脸上。 房租65000,叙利亚,恐怖主义,瓦斯费,电话费,地震… 他们的杯子碰到一起,高喊着日本要完蛋了,隔壁的住户不堪其扰......无处不在的丧很符合平成日本的国情了。讲述丧的电影非常多,但像今年这三部有分寸感的寥寥无几。对于慎二来说,他并没有表露出过多的压抑和绝望,隔壁大爷死在公寓里,美香的母亲死于自杀,声称爱过他的女同学远走纽约,甚至在服务不好的中餐厅里说出自己的年薪和工作时也看起来很坦然,没有丝毫掩饰自己的窘迫和潦倒。他一只眼睛看不见,也要为美香分享另一半的不快乐。现如今找共同趣味的男男女女越来越多,但肯共患难的实在是打着灯笼都没处找。她们的感情火花若隐若现,生活空洞,但依旧会在美香宿舍外头等上一夜,会为她买个只有1200元的发卡,按照常规剧情来讲,这本是很重要的戏份,但是导演处理得十分轻巧,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这是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只留了一个开花的绿植这样一个举重若轻的镜头。
最后再提一下电影中的那个街头歌手,她是一个有着执着梦想的人,美香和慎二一致认为,这个歌手没有观众,没有前途,歌肯定卖不出去,唱歌不适合她。然而结尾啪啪打脸,当那幅巨大的海报出现在货车上时,仿佛给这两个年轻人心头一记重击,你看,奇迹会发生,恋爱也会发生。而美香和慎二,此时热泪盈眶,百无聊赖的庸常日子仍要继续,轻描淡写的爱情也会迎来绽放,山盟海誓的诺言抵不过并肩相坐的一个夜晚,喧闹的都市每天都上演着意外和苦难,天桥歌手总有出头的一天。。
工作是为了生活,这没错。但工作和生活都是自己的,得尽兴。
晚饭时间,你突然想换个口味。
你想了很久,日料太慢,火锅要等位,烤肉得有耐心,自己下厨又太耗精力。最后,还是去了麦当劳。
八点一刻,你准时推门,对着收银台第一百零一次说,麦辣鸡汉堡套餐谢谢。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以下简称[夜空]),海报上的男女主背后,也是一家麦当劳。
不知为什么,在那些,带有麦当劳的电影里,人们走得很快。一个90秒的绿灯,10秒就可以走完。
[夜空]真是一部孤独的电影。
快节奏的东京,男主在不同的工地搬砖、和水泥、扛钢筋。
夜里,他独自走在新宿到涩谷的街头。镜头深处,是竖立的广告牌上,四个小小的M,闪着黄光。
不到一刻钟的片段里,这块广告牌,出现了两次。
1995年以前,中国的字典里,是没有「快餐」一词的。
每到饭点,大人都会扶着生锈的门把手,喊自家孩子吃饭。没吃几口,就被母亲赶去,给邻居送碗刚出锅的饺子。
回来后,手里也必然会多一盘邻居烙好的油饼。
都穷,所以吃食寡淡,饶是如此,也仍然一丝不苟。
就像[我的父亲母亲],知道要给心上人吃,章子怡特地早点起床,调着样儿做好的,回回都拿青花纹碗送过去。
头一天送的是葱花油饼,第二天送的是小米饭、葱花炒鸡蛋,第三天是蘑菇馅蒸饺。
据说,这样的人大都活得认真又从容,因为知道食物比感情更难将就。
可是,王家卫没有这么拍。
[重庆森林]里,金城武坐在台阶上啃汉堡,背后是麦当劳巨大的「M」字logo。
那是1994年,麦当劳在中国开了五家餐厅,最早的在香港,称为「M记」。
一瞬间,好像什么都变得「快餐化」了。
速成班、精简版、成功学、通俗小说、三天盖起一座楼、一生够爱好多个人,无所谓真不真心。
这种用麦当劳,讽刺都市浮躁气息的镜头,[堕落天使]也有。
莫文蔚演的金发女郎,和黎明在麦当劳里吃饭,两人不过才见了零星几面。
[天气预报员]中,男主认为麦当劳是垃圾食品,还多次被人用汉堡薯条袭击。
活在一个匆忙又纷扰的世界里,他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一道快餐。
还有杨德昌的[一一],因为不想吃喜宴上的东西,父子俩跑出来吃麦当劳,也是对当代生活极大的反讽。
更忘不了[第五元素]。
23世纪,汽车在空中飞翔,外卖用帆船送来,当然,还有设在空中的麦当劳窗口,及其巨大的广告牌。
你看,在未来世界,「快餐文化」竟也如火如荼。
弘一法师说,世间最好听的声音是木鱼声。
我以为不然。
我偏爱晨光暮色里的市井杂声。
锅炉里翻炒着裂口的板栗,杂货铺外堆着新鲜多汁的黄梨。
小贩吆喝着俗绿的芹菜、红艳的番茄,主妇为三四斤河虾带着自备的称量计。
如[步履不停],男主携妻儿去乡下父母家小住,一起剥玉米、捣土豆泥、拌四季豆,听筷子与碗碟磕碰的声音。
是枝裕和的镜头总喜欢记录洗菜、吃饭的过程。一日三餐要花去多少宝贵时间,他不在意。
同样也是日本电影,[夜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不止有麦当劳的M字招牌,还有流水线操作的炸鸡盒饭,微波炉加热的速食品。
它们大张旗鼓地、成群结队地钻进都市人的肚肠。
每个人都吃得很快,像赶一场丧事。之后,衣冠楚楚地等死。
在有麦当劳的电影里,人们不再写信。
手机费9200,燃气费3261,电费2380,水费3000,止汗喷雾750块。
[夜空]里,男主对着窗外这样嘟嚷。
账单堆满了餐桌,除却房租和餐费,竟只有手机用得最多。
其实,影片开场,就讽刺过这种现象。公交站牌旁,人们排队等车,无一例外在低头刷手机。
我又想起[步履不停]。
儿子班里饲养的小白兔病死,放学后,同学们举行了葬礼。大家边哭边和兔子告别,只有儿子笑出了声。
「为什么它死掉了你却要笑?」父亲问。
「因为说要大家写信给小白兔。」儿子答。
父亲开朗地说,有什么关系?写就写呗。这时,儿子终于抬头,眼神里,有比成人还要看透世事的人生观。
信?现在没有人会写信了。
不仅不写信,还会每日七点起床,刷5分钟朋友圈,洗澡穿衣出门,在一排共享单车里快速选一辆,直奔地铁站。
上班、下班、回家、吃饭、加班、睡觉。
日复一日,昼夜奔袭。地铁门一开一合,像个吸食人精气的恶魔。
一切都是复制品的再复制品,日日都是相同的拷贝。每天是新的一天,做的却是剩下的旧事。
[夜空]里,总都有人死亡,包工头掏了张票子办简陋的葬礼,小声对男主说,尽量不要死在工作时间里。
[重庆森林]中,金城武想给电话号码复机,密码是「爱你一万年」。成功后,他紧接着问,有没有人找我?
后来他奔跑,王家卫将之处理成慢速,背景人群则是快速。他用这个镜头体现人群中的孤立和疏离。
是啊,没人会写信,手机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引发了孤独,和孤独带来的沟通困难。
除了[甜蜜蜜]。
发达的香港,麦当劳窗口排长队,李翘站在里面,看着不会说粤语的黎小军无奈,只好换了国语。
这座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黎小军活得用心。他思念小婷,却很少去电话亭,而是写信,用麦当劳垫餐纸,一笔一画,仔仔细细。
还有[帕特森]。
每日,男主准时醒来,亲吻熟睡的女友,吃一碗麦片,然后拎着便当去上班。
他是巴士司机,路线千篇一律,闭着眼睛都知道经过哪里。却不厌其烦,透过挡风玻璃观察城市的草木变幻。
这看似枯燥的日常,都化作他笔下一首首小诗。他坚持写诗,一直。字句淡然内向,安稳无争。
这一切,在[夜空]里消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傍晚,疲惫的上班族涌出。他们西服很皱,走在路上时,举着手机,不曾抬头。
唯有天桥上的卖唱歌手,用尽自己的喉咙,和这座冷漠的城市抗争。
在意腋下的汗水/但我还活着/大家都一样吧/这里是东京/但是,加油啊。
在有麦当劳的电影里,没有爱情。
我不知道,[甜蜜蜜]有多少爱情成分,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忙。
尤其李翘,刚来就能完全融入,人脉也广,兼几份工,炒股,摆摊卖邓丽君的录音带,努力赚钱。
唯独面对爱情,她欲言又止,最后说:
黎小军同志呀,我嚟香港既目的唔系为左你,你嚟香港既目的也唔系为左我呀。
[重庆森林]里,金城武是都市「快餐爱情」的受害者。
失恋后,他告诉自己,「从这一分钟开始,第一个进来的女人,我就会喜欢她」。还是逃不了快餐的怪圈。
[堕落天使]里,失恋的莫文蔚,一度将黎明错认成自己的前任。于是二人在雨夜缠绵,在雨夜分手。
你喜欢我吗?
我没说过我喜欢你,只是想找个伴,就今晚。
[志明与春娇]里,是随处可见的7-11。两人在这种店里初遇、约会,闹别扭后又来这里买烟、复合。
店里有吃便餐用的窗台和座位,很多白领会在上班间隙匆匆吃完,为自己潦草充电。
他们的感情也像7-11,速成、通俗、方便快捷。
从搭讪到暧昧,上床到失恋,不过买支烟的工夫。然后哭泣、自虐、另结新欢。
从前慢,[归来]里的冯婉瑜坐在轮椅上,日复一日,念叨「五号去火车站接焉识」。
[芳华]里的何小萍不说喜欢,只是站在楼底下喊,「刘峰,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
画家黄永玉和表叔沈从文聊天,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远近都是杜鹃叫,哪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些朋友看杏花」。
然后,他问,是不是小题大做?沈从文答:
懂了就值了。
再也没有这样的感情。你杜绝喜怒,庸庸碌碌,按部就班。看上的姑娘得不到回应,就迅速找下个陪伴。
无人留心厨房水管漏水了,云雀叫了一整天。
好在,[重庆森林]里的阿菲,会偷偷给梁朝伟收拾房间。毛巾、牙刷、金鱼、衬衫,她有都市人缺少的温暖。
好在,[夜空]里的女主,站在一群低头玩手机的人里,抬头看见飞船。
而男主,走路时突然顿住,抬头看,「好像谁都没有注意到,月亮这么蓝。」
他们理所当然在一起,为什么不?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们,抬头看见月亮。
但最触动我的,不是麦当劳,也不是月亮。
而是男主的工友,生活拮据,却因腰肌劳损,无法再做这一份工,甚至没有力气,在上完厕所后拉上裤链。
他从老板那里领了最后的薪水,叹着腰不中用,又被便利店女孩甩,但在断气之前,都会活着的。
然后,他告别工友,扶着腰,踏上天桥的台阶。这时,我听见他笑着,说了句话,很小声的一句:
等着瞧。
城市,是一部有麦当劳的电影。
你想换个口味,又觉得日料太慢,火锅要等位,烤肉得有耐心。最后,还是去了麦当劳。
你很辛苦吧,我知道。但别忘记阳台晒的碎花被子,猪脚饭老板娘新换了围裙,下个转角有桂花香气,你留心。
工作是为了生活,这没错。但工作和生活都是自己的,得尽兴。
所以,还请加油活下去,拜托了。
-
作者/六姨太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這個發卡適合我?因為1200日元所以適合嗎?」
那2000日元的蝴蝶結怎麼樣?在去台場看高達的電車上,告訴炮友給她買了禮物,她卻興味索然,不是上週才在胯下說了「爸爸草死我」的下流話麼?高中女生果然還是善變。
蝴蝶結是那天陪伊寶去百貨店逛到的,很可愛的小兔模樣。店員問「要買嘛?」伊寶問「要買嘛?」我當然說「要哦。」
我們手拖手穿過秋葉原的某個塗鴉墻,像是「哥哥就該這樣拖住妹妹」那樣拖住,可能我是除了男友aki醬之外唯一可以撒嬌的男生了吧。
路上遇見了一個撐著裸傘的男孩,不像走失的樣子,伊寶跟他搭了幾句話,「未成年不能看av」之類的,男孩鞠躬道謝,被馴化得不賴。
因為沒地方可去,預定的烤肉店還沒到時間,伊寶說,不如我們去看看東京最大的連鎖五金店吧!
誒?
五金店有五層樓那麼高,老闆應該成功打入了上流社會,穿著很貴的西裝,把自己印在海報上,並豎起了大拇指。
說起來,年輕的北野武也把自己印在了歌舞伎町的十字路口,不知道現在的北野武會不會「八嘎」不爽他,呵斥他把廁所刷幹淨。
在探探上有一個女裝大佬想跟我約會,說自己是女聲,舌頭有靈魂之類,可以穿JK,並且屁眼是粉色的,雖然住在八王子,但是為了我,願意打車來西葛。
東京出租車真的不便宜,我只有去三溫暖消費到太晚才坐了一次回家,當然是別人請客的。
下車前,那位小哥問我真的不去試試長野的烤肉自助嘛?有很多中國留學生住附近,說不定會有艷遇哦。
我說你體力真好,揮手告別。
在表參道買手店工作的上海姑娘非常熱情,我們在淺草偶遇,她不介意我比她矮半頭,帶我去原來打工的烤肉店大吃特吃,並豪氣地買了單。
徐展翼的路飛手辦就是她領我在秋葉原走走走走淘到的。當然,我付了錢。
我們一共去了三次情趣酒店。第一次在窄小的電梯裡遇到剛剛3some完的牛郎左右手搭在JK肩上。第二次在歌舞伎町的情趣酒店門口看見一個黑人朋友摟著1米5的東京姑娘說著「我愛你」之類的情話。第三次…唔,她說「你是怪物嘛?」
我們一起看的《阿麗塔》,她穿了我喜歡的絲襪,大腿全程夾住我的手背,認認真真地看完字幕,全場超安靜。
在地鐵告別的時候,我禮貌地問「你住的遠麼?」她說「高田馬場有我最喜歡的小叮噹,下次一起去吧。」
當然,這是我們最後一次碰面。
我看《完美的世界》,役所廣司在颱風天收衣服的那場戲。哇,就跟敏汐家一樣。我把她的內衣內褲小背心小襪子全都收進房間時,我們都濕透了。
晚上用她的愛奇藝會員一起看了《薄荷糖》。她好像中間有問我餓不餓,我沒理她。問了嘛?唔,總之,李滄東強得一塌糊塗。
我問敏汐,你知道為什麼導演安排薛景求住在鐵軌旁的棚屋嘛?敏汐抬起頭,你能專心點嘛?我說「因為他的人生已經脫軌了。」敏汐起身往門外走「吃烤肉吧。」
我說「好哦。」
那天晚上的夜空也很藍,我們捧著哈密瓜踩著拖鞋穿過小巷,路過小公園遠遠看見一個胖男人坐在滑梯下,「失憶嘛?被裁員?」,敏汐說有可能哦,日本的房子很貴,你看就這棟那麼舊的也超過1000w人民幣哦,所以說…喂,你有在聽嘛?
「噓!他不是一個人…」
成年人真的需要做一些遊走在悖德邊緣的事消化壓力。我們默默沖他蠕動的身體豎起大拇指。
可別輸啊,歐吉桑!
大概只有日本人才会拍农民工的爱情故事吧,还拍的这么空中楼阁,果然是发达社会。
仔细说说吧,男主的性格温吞摇摆让人抓狂,但“仅看到一半世界”的设定还是非常有趣的,可惜没有用到力上,只停留在视听语言上的丰富而已;但槽点更多来自女主啦——一个忧国忧民的小护士,行走的人生感悟机。比较尴尬的是她对生命的体悟不是来自医院(因为通常她只是躲在医院的后墙抽抽烟),她的忧思来自于无常的自然灾害,和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母亲……嗯,毫无关联的三个载体,如何自圆其说?何况,每天都有人死去这种事不是废话吗。
但更关键的是,编剧和导演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都只是浮于语言,以及零碎的、无所事事的镜头。没有事件去支撑,导致这样的讨论和探索都太过单薄和表面,就像ppt配word念诗。
要说出彩的,那一定是配角大叔,全片唯一感动的点就在他了。一个人过中年孑然一身的男人失去一切:微薄的工作、寂寞的爱情时,他依然说出“我要活到死”这句话,在压抑的东亚社会是多么难得呀。最后镜头给到他没拉上的裤裆,我的心才被这部戏击中了几秒。
什么街头女歌手一跃成名这种老套路不要再用啦。让她横死街头都比梦想成真还来的深刻些,贴近主题些,也会比邻居老人家的死亡更有冲击性。(👉🏻来自一个冷酷的女人的想法
想给三星的时候,脑子里完全体会不到更多背后的细节和情感。但看了些影评和谈论,觉得需要这种电影去相信什么。虽然我不知道女主护士在日本怎么就底层了,还有宿舍住。想见你,感觉快要活不下去了,这个念头我也起过,然而现实不适合卢瑟玩儿自以为的浪漫,没人陪窘迫的你对戏。我想起初中辍学但是我见过最真实有灵性对我nice度令我舒服的女生,空洞的时候只有看她的动态我才能从自己的漩涡出来点,想起高中想自杀感受过明摆着幸福者的普世善意(换个人也一样只要我还是学生身份,社会人就不会被这么对待了)
在我想给三星的时候,脑子里没有涌上来这些,也没有意识到是影片结合影评带来的附加感受,看小说和电影不都是激发线索和情感体验让自己大脑再加工吗。实用工具书和动脑影片除外,脑子里除了密集得接受信息容不得其他。评判也变成了好不好懂,有没有用,现实度高不高。那些脑子里实用主义至上,爱情被视为获得性工具的人,是无法有这种通感的,以前我以为有类似痛苦经历的人会更能体会他人情感 ,去年,2020年我才彻底意识到不是这样的,有的人脑子里已经没有情感的位置了 他们看起来很有同理心,但近距离接触才知道全是留给自己的,无非下意识的自怜罢了 。不是不懂,而是不想懂也不想体会他人的情感。务实者不认为这是爱一个人的前提,而是一个靠近他人的工具,只要自己够强,感情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锦上添花不是必需,说白了不就是有余裕的幸运儿的消遣吗。
到底谁才是原始动物呢,如今呼唤爱已经被人不齿了呢,除非主角够现实观赏意义(才不是现实成功,真正的丧和无望没有人愿意看,至少它在发生时没有人愿意看,获得关注的都是具有观赏性的符合某种人们内心标准的)
怎么有人这么不可思议对待他人没有真实情感只是社会动物的礼节本能反应,也看不见他人的痛苦呢。忽然明白了,他们追求的东西根本就不一样啊。看见了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东西,但至少,你需要一个愿意看见你的真实的人。生活是很累的,emo这一刻又在骂自己瞎想什么劲儿,下分钟开始实际起来吧,与恶龙缠斗,终将变成恶龙。保护好自己很累的,要精神分裂。所以要珍惜天真的自己啊,绝不展露真实给别人。我已经觉得不会撞见了
2021.1.15 21:07
烟头的火苗变成城市的灯火,星球转动,世间冷漠,灯火闪烁,孤独的人照旧寂寞。慎二和美香是陨落的碎片,坠落的水滴,在地球的表面异类相拥。匆忙冰冷的世界和庸碌世俗的人不懂。当他们走在一起,时间才能慢下来,深蓝的夜空缓慢发白。遇见同样的人,相似的灵魂,只有自己才知道这种感觉多么令人感动。
爱一个人,就是与她找到遥远的相似性。没人在意天空的飞艇,恰好你我同时抬头;偌大的流动都市,夜空中的蓝色将你我包裹。童年时脖颈上的小伤口,却是日后脑梗塞的真凶;发一则愿我被爱的短讯,悄然藏匿着真心。腋下出汗了我很在意,凉子在街头歌唱证明自己活着。想把一个人温柔地杀死,那是我的爱情。
东京的月亮才不是蓝色的类、、、明晃晃的 亮黄色的 我不知道抬头看过了多少次、、东京也没有奇迹 冷漠 和相遇、、活着也并不需要勇气、、情感来自内心的空洞和浑浊 而电影永远都是骗人的
抱歉这个X装得我难以下咽。即便卡司和音乐能够让我觉得这不是一部难看的电影,但绝对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房租65000,叙利亚,恐怖主义,瓦斯费,电话费,地震…想见你。”生活那么琐碎,充满沮丧和无意义,但我很想见你。
去年日本评奖中呼声最高的电影,题目是一诗句,据说剧本是改编自诗歌。普普通通的城市小人物的爱情故事,所谓凡夫琐事,却写出了人生哲理、诗意,也就是高晓松歌词里说的“苟且”与“诗和远方”。这可能就是这部貌似平淡无奇的影片的高明之处。我们的年轻电影人的文艺片应该好好学学它。
1.我是个肤浅的人,光是片名就想给5星,看完减1星;2.哪里看得见什么希望啊,只是两个丧的人,志同道合走在了一起。
松田龙平还真是无法工作的体质啊,我本来十分惊讶于他竟然能演建筑工人,后面果然,从头到尾拢共搬了两袋水泥,然后就在工地上猝死了!你看看人家瑛太,每天搬完砖还有体力打乒乓球呢……
本子写得太好了,剪辑飞得很,全员演技在线。全片感情极淡又极浓烈,后311时代东京爱情故事,从中产视角拍底层故事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这样了。导演和男主到场算是最大的惊喜。感恩2017年能看到这样一部片子。“都交给我吧,让我分担你一半的苦难。”
风吹起头发的一瞬间我只注意到池松壮亮的发际线
主角们的生活质量像片中所有的食物一样,冰冷成批量的油炸鸡肉食品,塑料包装,微波炉加热,大家都在吃这种东西,过这样的生活,现代大都市里普通蚂蚁的爱情。
一部非常作者化的电影,不用情节主导故事,而是用情绪,写意的画面色彩和声音处理都在为写意服务,没有动作性的对白和场景,更多的是一种日常丧的状态,最后是两个孤独灵魂的碰撞。它让你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诗与远方就像海市蜃楼,唯有眼前的苟且才是真的,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在苟且里活出诗意。
上座几乎全满。结束出完字幕大家一起鼓掌。片子切口不大,若一味期待大时代背景下的宏大叙事,或许嫌它小情小调,好在它难得真挚,细节写得真走心啊,把渺小个体的生死困窘、孤独与联结讲得暖人肺腑。同为都市畸零人,如同质数在寻找另一个质数。爱这个词说出来会满口血腥,那不如就说:“我也一样”。
剪切可谓炫技,开头神似池松壮亮的马拉松广告。情绪碎片洒满了从新宿到涩谷的东京街头。与死亡同行的男女主人公,双线并进,产生摩擦火花,最终艰难地选择了相信:明天会更好。又一部典型的后311电影,松田龙平领了十分丰盛美味的盒饭。
这是一部讲述死亡与爱情的片子,我躺在座椅上,看电影出神,忽然手机里收到一封遗书,我哭着跑出影院给他电话,他还没有跳下去,我们一起聊爱情,我回去发现包包不见了,后来发现朋友帮我拿到第一排,我第一排狂哭,导演和演员看着我。在片场门口聊天,我说我们都像导演。真疯狂啊,喝醉了。
致郁系电影,失落的情绪像一张灰色网,笼罩着每一个无力回天的人,丧得无力,丧得颓唐,丧得无依无靠,不敢信任爱情,不敢相信幸福,丧得随时可以悄无声息地死去,幸好,结尾给出了一点点小光亮,石桥静河和池松壮亮两张方脸,挺有夫妻相的,下一次可以再合作。
全世界底层人民丧起来都一样。
来看松田龙平,松田龙平成了面前烧香的一张照片。来看市川实日子,市川实日子成了面前烧香的一张照片。这片太气人了,再喜欢也不给打分了。
我喜欢所有活着、死去、到死之前都活着的人,我喜欢没有黑夜只有无限孤独无限温柔的蓝色的东京,因为如此不可能的恋爱才能发生、不可能的梦想才能出现。東京に会いたい。東京頑張れ。
桑内特认为“城市是陌生人较为可能相遇的地方”,カッコイイ的两位异质主角便不期相遇,在深蓝色下轨线相交,止住了进一步的流动(浪)。所有在晚上远眺过灯火,驻足凝视过广告牌的射灯白,用异质方法体验/摆脱过孤独的人,都觉得他们就是自己。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被人曾经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