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开始也不理解家庭到对孩子意味着什么,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 直到我的父母也离异,尽管他们已经是在我成年以后才离婚,可是这种家庭破裂造成的创伤,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 浅野忠信扮演的是个典型处在中年危机的父亲角色信,他与前期离异后,家庭重组。他与前妻生下一女纱织,跟了母亲,再婚第二任妻子奈苗带着两个女儿,新生儿要出世,而自己的职业生涯跌入低谷。 奈苗的前夫是个放荡不羁承担能力弱的厨子,原先有家暴倾向。 本来呢重组家庭也算和睦,父女感情也算是融洽。现任妻子奈苗怀孕了,这个微妙的家庭关系就出现了裂痕,每个人自己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信还没想好,摩天轮上的时候通过他和纱织的对话就能看出来,‘’如果有一天妈妈和后爸生了新宝宝怎么办?‘’ 妻子奈苗希望和信有个新的他们孩子来稳固他们的家庭,所以她知道怀孕的时候是满心欢喜的,对女儿的心思没有做出正确的估计。 小女儿还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是知道自己要有新的玩伴高兴的不得了,但是姐姐时不时透出的爸爸妈妈有了新婴儿以后就不要你的噩耗,弄得小女儿一会哭一会笑。 继女熏十二岁,正好处在叛逆期的时候,不像小女儿一样还是很依赖父母的。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知道一点是与非,但是又拿不出很好的办法对应,只能耍着小性子给家里人添堵。 有人说熏是自己瞎胡闹,其实是明白的,因为生父的当年的暴行怎么会被遗忘。只不过信是个好父亲,而熏就像是受了伤的小野猫,有人对她好,她心里明白,但是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美好。 听说母亲怀了新的小孩,那她和妹妹就成了家里额外多余的人,享受过的爱和幸福生活就要被新出生的小孩子夺走,害怕回到当初黑暗的日子里,使得她格外的抗拒这突如其来的新生命。 什么叫因爱生恨,只要信对她越好,她就会越发反抗,甚至不惜搬出要见如噩梦般的生父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少女熏,所有的反抗就只有使劲互相伤害。 其实,这样的作茧自缚可悲就是就是缺少爱的体现,但是就像现实生活里不是每一个的都是能幸运的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但是熏也是幸运的姑娘,信作为一个背负诸多压力和生活的苦楚的父亲,还是愿意与家庭站在一起。 一开始信和他的同事在酒吧喝酒的时候就提到了作为高龄的管理人员,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与家人的想处,并没有没有把职业生涯作为终极目标,所以才会走到被总部下放到仓库职场危机的路口。 但是他的观点就和功利的成功学价值观背道而驰,如果你把精力都用在工作上给他们树立了做一个职人努力工作成为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那你就错过你孩子们的成长。
说明他的生活重心就是把家人放在第一位的,他不想错过和孩子们亲近的机会。所以才会不惜付出钱,让熏的生父来见她,来挽救他和熏的关系。
有人说了他闹了半天为什么不直接让熏去找他的生父,好让她知道什么是现实,不就行了吗。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正是信爱他的家庭,他把熏视为己出,不想让她再次受到伤害,希望她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的答案,才费尽周折,想让熏知道其实她生活在爱当中,让她走出当初的阴影。
事实证明就是在不负责任的父亲,对自己的女儿也是有一些期望的,还是希望自能在儿女面前能有一个正常的样子。
最后熏的生父,在游乐园里穿着不合身的西服,局促的拿着想象中女儿的应该需要的礼物,略有失望却又松了一口的状态表明了,其实他也在乎这些,只不过连对自己的都没法掌控,更加无法撑起一个家庭所带来的压力。
生活里就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有一些可悲而又让无奈的却又身不由己的可怜虫。
同样是讲述家庭羁绊,和山田洋次的轻松幽默、是枝裕和的朴素人文相比,女导演三岛有纪子的风格十足的冷静疏离。影片延续《生缝寸尺心》的空落静谧,温柔地化解纷扰与愁懑,构建人生的心灵花园。 影片中的家庭重组问题,无分国界,恐怕已经是现代社会中无法回避的人际关系之一了。平静日子,易起波澜,生存已如此艰难,还要应对此后经年要相处一辈子的人。每次看到日本电影中被生活拖累的人们,就会感慨资本主义活着不易。本该是温馨的家庭日常,大人孩子的琐碎磕绊,换我们能拍成吵嚷的家有儿女,但导演三岛没有把影片格调定成细腻柔软,而是在有些诡秘压抑的气氛中,让男人一言不发地解决缭绕在自己身边的所有女性问题。 浅野忠信那副“临渊而立”的淡定面容,总让我以为下一秒他就要动手,这样的紧张感直到家庭危机一个个微妙化解曙光再现之时,才恍觉这是一个多么好多么隐忍的男人。只是渐进悠扬阴沉似鬼魅的片尾音乐,不知是否在暗示即将到来的忐忑不安的前路,总觉得和最终字幕“亲爱的外人”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日本电影编剧领军人物荒井晴彦,今年七十大寿,在初秋的大阪“荒井晴彦电影节”上,为观众展示了《红发女》《远雷》《W的悲剧》等近60个剧本的缤纷世界。其间又传来爆点,他改编的《生在幼子》获得本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所有参展影片中,动员观众人数鳌居第一。一向不对票房折腰的荒井欣喜“能有更多的观众看到此片”,并深谢原作者、日本直木奖作家重松清先生的义气,“20年来,面对诸多电影化与电视化的游说,他一直回绝说那个小说是给了荒井的。” 《生在幼子》讲的是,离异的男主人公(信)和带着两个女儿的离婚女子(奈苗)组成了新的家庭,因为幼子即将出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到最后壁垒消弭,一家喜迎幼子。 如果说当今家庭的时代主题,从离婚到单身现象与单亲家庭,已开始转移到家庭新组合,那么荒井在多年前,为何从日本文学的丰饶大地上,选中这个家庭小说呢?“我其实一直想写个家庭片,因为家庭片这块阵地是小津代表的日本电影里最拿手的,却被电视剧抢去已久了”,“原作里,主人公下班在电车里用耳机听詹姆士·泰勒的《你的朋友》,歌词是这样的,只要你呼唤我的名,我将无时无刻地奔往你所在之地,无论春夏秋冬。那会儿,我的女儿刚好小学六年级,快上中学了,与我近乎分居状态,我们能否也成为朋友般的父女呢?这让我迫切地想把这部小说写成本子拍成电影。” 与荒井有过多年之交的晏妮(日本电影大学特任教授/比较电影史研究家)认为,他的艺术真髓是“在创作中一直注重刻画人性深层情感的真实性”。 剧中主人公信,是个顾家的理想继父,在搏杀文化的日企里常常回绝酒席应酬,因而被贬到仓库工作;而幼子的诞生,又让进入反抗期的继女薰觉得自己“多余”,她提出“我要见我亲爸”,信错愕,气恼黯然又尽力满足薰的要求;而一旁的后妻奈苗坚韧而钝感,对薰的要求嗤之以鼻,反建议信干脆免去一年只有四天的与亲女儿的见面。信则对奈苗崩溃地说出气话“要不打掉孩子,干脆解散!”;小小的惠理子还不知道自己是继女,天真地追问信的亲生女“你怎么会和我爸爸在一起?”…… 与大多油腻腻甜滋滋的家庭题材相比,该片的情节结构上的冲突,有如夏日的喇叭花层层绽放,无论是“无血缘的家人”还是“有血缘的他人”,剧中每个人心头都缭绕着不方便说出来的尴尬,敏感而小心翼翼却又体味寒心,不经意间散发着嫉妒的酸,辛辣的突兀,很像原作里描写热狗调料的段落,番茄汁与芥末,“酸酸的,辣辣的,可两种融汇在一起,又有种不可思议的甜在舌尖扩散”。 那么什么是驱动全戏的戏核谜底呢?“一定要说到谜,那就是人为何需要家人,要成家?有位作家,我一直以为他是独身主义者,可他到了60岁前后竟结婚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感觉孤独了。世间无非要么选择没有家的孤独,要么选择有家的孤独,但我觉得有个对方有个家却维系得不顺利时,这份孤独,远比一人的孤独要烈得多”,荒井说。 德蕾莎修女曾提到爱一个远方的人要比爱一个身边的人容易得多。也许很多观众掉泪的原因,作家佐佐木让能够代言:“组成家庭的必须条件不是血缘,而是要组成家庭的意志。” 《生在幼子》讲的是一个男人如何学会坚定而从容地去爱自己最近的邻人——没有血缘的家人的故事。(编辑李二民) 原文//finance.sina.cn/2017-10-02/detail-ifymkwwk7724632.d.html?ua=OPPO-OPPO+A77t__weibo__8.3.3__android__android7.1.1&from=1083395010&open_source=weibo_search&hd=1&wm=3049_0015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6年1月1日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年间推算”数据显示,日本每1000人当中的结婚数为5.2,每1000人当中的离婚数为1.77。
换言之,离婚率为1.77÷5.2≈34%,相当于每3对结婚当中就有1对离婚。
并且,这个数据还在呈上升趋势。
由于离婚率如此之高,重组家庭也就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矛盾和问题就随之产生:
我不愿称呼继父为“爸爸”怎么办?
继父有了新的孩子,会不会不爱我了?
将来继父会不会像亲生父亲那样伤害我?
《生在幼子》就探讨了重组家庭面临的困难。
电影改编自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同名小说,由三岛有纪子执导,浅野忠信等人主演。
浅野忠信扮演的是离婚男人信,
他和前妻友佳离婚后,和现任妻子奈苗结婚。
信和友佳有一个女儿沙织,由友佳、友佳的现任丈夫抚养。
而奈苗也和前夫有两个女儿,熏和惠理子,由奈苗和信共同抚养。
除此之外,奈苗还怀上了信的孩子,即将出世。
因此,信面临了这样的窘境:很难才能和亲生女儿沙织见上一面。
通常情况下,他和沙织要好几个月才能才一次面。
他白天和沙织在游乐园玩耍,晚上还要匆匆忙忙地买个蛋糕带回家,陪伴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他面临的第二个窘境,就是血亲和继子(继女)之间的冲突。
两个家庭都是如此。
首先是信的亲生女儿沙织这边,如果她的妈妈和继父再生一个孩子,
对妈妈而言,沙织和宝宝都是她的孩子;
但对继父而言,宝宝是亲生的,沙织不是亲生的,甚至可能是多余的。
其次是信这边,他和奈苗即将有新的孩子,惠理子尚且年幼,不懂其中的道理;但熏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年龄,她担心宝宝降生后,信就不爱她了。
原本熏和信还能友好相处,自从奈苗怀孕以后,熏就变得对信不冷不热了。
信买了蛋糕回家,熏也不吃。
信说一起去上班(上学),熏也不肯。
她还对信说:“你不是我爸爸。随你怎么想,反正我是不会承认的。”
“我还是不喜欢这个家。”
“我不想和不相干的人住一起。”
面对女儿的叛逆、不成熟、无理取闹,信没有生气,而是始终保持温柔的心态,试图和女儿沟通,尽可能满足女儿的要求,让她真正感受到自己对她的爱。
熏没有就此罢休,甚至,她还说想见她的亲生父亲。
原来,她的亲生父亲曾经对奈苗、熏家暴,不仅打奈苗,还把熏的牙齿打掉了。
事实上,熏自然是不愿意见亲生父亲的,她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一个逃避的借口;只是她觉得信有了新的孩子,就会不爱她了;只想用这种理由让妈妈、继父把孩子打掉。
根据我们的常识,孩子如果叛逆,家长或许会去打他;或者强迫他做什么、不做什么;或者不管他,任由他去犯错,让他吃亏、受挫,从而明白家长才是对的。
比如熏和信闹矛盾,还总是嚷嚷着想见有暴力倾向的亲生父亲。
按照很多家长的性格,估计会直接把熏送到她亲生父亲家里住几天,等她受不了了,就知道继父有多好了。
但是信没有这么做,而是尽可能去理解熏,和熏沟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爱她。
就像女儿和渣男谈恋爱了,正确的做法不是纵容她,等她被渣男骗,从而吸取教训;而是好好跟她讲道理。宁愿她暂时不理解你,也不要让她受到伤害,至少她将来会懂的。
信面临的这两个窘境,其实我也深有感触。
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从此我和母亲一起生活。
父母之所以离异,是因为父亲并非好父亲,也并非好丈夫,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没有家暴,没有伤害过我和母亲。
从理性上讲我应该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但我仍然想要和他见面,毕竟是亲生父亲。
和沙织类似,我很久才能和父亲见一面;
也和熏类似,我仍然想念亲生父亲。
多年以前,在得知父母离婚的消息后,我自我安慰:父母离婚也没什么,我又不会少一块肉。
但事实上单亲家庭毕竟是缺失的,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以前天天有同学陪伴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当我年龄大一点,踏入社会了,才发现我总是非常寂寞、空虚、孤独。
成长过程中只有单亲陪伴,所造成的内心寂寞、空虚、孤独是再怎么谈恋爱、交朋友也很难填补的。
这就是缺爱的体现。
熏想见亲生父亲的想法难以费解,我或多或少也能有所体会,毕竟我和她一样缺爱。
因此,信尽管不太理解熏,仍然以德报怨、用温柔和爱来感化女儿的做法,真的非常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信还面临着第三个窘境:工作的变动。
在与科长聊天的过程中,科长说,公司想砍掉些管理岗位上的人,比如身为股长的信,以及科长自己。
科长表示,他不觉得和孩子吃饭、周末陪孩子玩耍之类的是父亲必须要做的事情。
信的态度与之相反:孩子一旦长大了,就不能一起去游乐园,也不能一起洗澡,也不能抱她,现在不多陪陪孩子们,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科长并没有太重视家庭,所以他愿意为了工作牺牲家庭;
信把家庭看得比工作更加重要,所以他愿意接受公司的调职,只要工资不变,让他去仓库工作也心甘情愿。
连信自己也这么说:就白了就是干着机器人一样的工作,挺没前途的。
但是,为了能够多陪伴家人,他愿意在工作上作出牺牲。
一直以来,工作和家庭的冲突,都是很多人难以权衡的问题。
花太多时间工作,家人会嫌你不陪伴家人;
花太多时间顾家,家人又会嫌你不努力工作。
这是永恒的难题。
可能有些人像科长一样,觉得应该理性一点,觉得工作更加重要,毕竟物质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但是信就是愿意感性一点,把时间、精力、生活更多的奉献给家人。
尽管科长对此并不理解:真服了你。
信也义无反顾,绝不后悔。
他不在乎同事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女儿的任性,只要他心里觉得以家庭为重是对的,就毫不犹豫的坚持下去。
信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他为家人付出了多少,家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因此,熏终于与信达成和解。
她涌入信的怀抱放声痛哭的片段直戳泪点,虽然她一句话都没说,但她哭声中夹杂着对自己的不懂事的愧疚,对信理解自己的欣慰,对家庭幸福的喜悦,对父爱的感动,这些情绪都非常治愈。
除此之外,电影的闪回片段中,信和奈苗的爱情也很感人。
信没有嫌弃奈苗已经有两个孩子,仍然接受她,仍然支持她,仍然对她求婚。
希望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Ta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信可以说是好男人的典范,为了家人心甘情愿在工作上做出牺牲;女儿不理解她,也温柔对待对方,不让她受到伤害;即便熏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也对她视如己出。
信与科长的对话中,科长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孩子都是看着双亲的背影长大,总觉得该让孩子看到我为了什么而一心努力的身影。
科长选择了为工作而努力,信选择了为家庭和睦而努力,于是他的家庭获得了幸福。
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是普遍的难题,是自古以来难以两全其美的困难。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而信的选择,是家庭。
毕竟,他觉得哪怕事业再成功,如果家庭不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他觉得家人就是一切。
浅野忠信各种细微表情演绎得很好,只是这个故事向任何一个走向里似乎都缺乏一点深度,婚姻,血缘,亲情,这一切到底依赖于什么又因为什么溃散,一切都没能探讨,有点可惜。另外,女人第一任丈夫和浅野忠信扮演的第二任丈夫无论阶层,文化,生活态度等等天壤之别,这样的设置实在缺乏可信度。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诸多日本家庭片里最闪光的东西。它的表达细腻精致,感情克制委婉;让人感受到只有在家庭这个集体里才能散发的温暖;哪怕是家中经历波澜,也被电影呈现得十分温柔。
喜歡台譯片名"親愛的外人"。感嘆再組合家庭真是不易,就是這種"外人感",微妙的阻礙在這些本應親密的家人間。後面打開結的修復寫的很好,即使無法做到完滿。但更加真實。淺野忠信演得精彩,寺島忍雖然只有幾場戲但頗搶眼。
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后悔,这就是事过境迁之后我们仍苦苦追问那些无解问题的原因,力图泯灭原生/再婚家庭之间的羁绊,其付出的努力与职场竞争同步展开,既压抑又不无温柔;戏剧性肇始的各事件,却以平淡收尾,生活本质不外如此,心结解开时分窗外的万家灯火里,盛载的满是人间的悲欢。
关于菲林拍摄,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更需要对其美学特性的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上讲,本片完成得非常棒,忧郁蓝色中的抉择与接受。溢满整个银幕的生命力,平稳中泛着波澜,细腻中隐着碰撞,纵使结尾收得颇为干涩,也不得不承认,论及生活流,日本的高手确实多。
讲的是如何由血缘法则进化到社会法则的残酷性与正当性,真正意义上关于成长的电影
愿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继女觉得在父母的再婚家庭里是个外人,亲生女儿以为跟生父最亲,结果也觉得自己成了外人,而生父在两个女儿面前,也是一个亲爱的外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在养育之恩和血缘之情之间究竟哪个更难,这很复杂,导演处理非常细腻温柔,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
3.5 “出生於大阪,因為父親喜歡三島由紀夫,所以幫她取了這個名字。”三島由紀夫可拍不出这般细腻温情来。
C+/ 重组的家庭,被装载的货物与被支配的人,以及整个矛盾而压抑的社会。一方面是以男性为线索达成对日本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另一方面似乎又可以以女性群像为子体的隐喻窥探日本当代对“父”这一概念的撕裂性认知(更何况还插入了日本政治的细节)。因此设置一个在大部分时间无比生硬的青春期女儿角色似乎也可以理解了。这种用自我欺骗与极端的拒斥心态来完成逃离者恐怕正是导演对社会心理的一次凝缩处理。论格局论手法论姿态都远远超过如父如子了。
从未被看好的三岛有纪子竟拍出了堪比是枝附体的替位之作,一部年度数三数四的日影。不知是原著还是导演问题,在生活流间隙里,转折点和矛盾触发点处理却是戏剧化的,融洽地较为生硬。当然,无论整体表演素质、主旨深度还是情感厚度都强过《如父如子》,很够了。
电影不光讲了重组家庭内由于血缘问题所生的心理芥蒂,而是借着这个矛盾的产生,激化以及暂时的和解指射了社会人的成长,拿父亲这个核心人物来讲,他在最后选择继续扮演继父角色,以及并未辞掉机械的工作,这些妥协都可以看做是都市人在适应生活上的升级,唯有生活的继续才能消解许多情感上的不适。
我继父的女儿也如电影中的那个姑娘一样敌视这个重组家庭,而我,虽然并不如此敌视,但也基本未叫过他爸爸。也许他们也会在卧室里烦恼,像电影中那个仕途与生活都不如意的男人与那个用心打理家庭的女人一样吧,尽管生活已经够丧了,还是愿意把笑容留给最亲密的人,把所有情绪宣泄在一个人的KTV中。
真感谢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有那么一批导演能拍出让我们感觉陌生但又特别熟悉感觉的家庭伦理作品:《如父如子》,《滚烫的爱》以及本片
好的地方非常好,但人为的地方也确实蛮多痕迹。浅野忠信的角色好温柔
以每个人都是过客的心情忍耐一切。
我要是浅野忠信就把那个大女儿从阳台扔出去。只有可恨没有可怜。最好找你那个亲爹去过日子吧!看浅野大叔演这么个规规矩矩的人好不舒服。大叔天生就该不安分啊!#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社区房屋地形仿佛暗示了这是芸芸众生共同之苦,以后这样的家庭形态只会越来越多的吧,也曾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也曾想一醉方休,但是终究每一个人都要和生活和人生和那个总在称量在对方心中分量的自己和解,宫九大大莫名其妙的名句:没事结什么婚啊!再假装什么都不在乎,也仍记得无关紧要的小事啊
<生在幼子>这个狗屁不通的名字。
本以为前年比海更深那场雨是近十年最佳,没想到还有这片…有多少人被宫九那身违和的西服和口袋里那堆硬币感动到的?举手来看看